求古书古籍的时间排序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_文学创作 (lamsrscn)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作者:文学创作来源:文学创作发表于:2022-11-07阅读:115
古代典籍按时间顺序排列
先秦文学的重要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山海经》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 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口”、“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它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3《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 就是"上古的史书"。《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4《春秋》
《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如史籍所载《夏殷春秋》《百国春秋》《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等。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炼,但又因为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现在能见到的,有《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前者以叙事为主, 后两者以解经为主、侧重阐发微言大义。合称"春秋三传"。
5《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6《国语》
《国语》,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共 21 卷,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之《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的。
7《战国策》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刘向整理并取名《战国策》,至此成为完整的著作。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战国策》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汉初的散文家贾谊、晁错和司马迁都受到它的影响,《史记》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于《战国策》。
8《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记言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水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9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在后世被列为儒家经典。《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论语》中单人的语录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体不到三分之一;而《孟子》则基本上是对话体。《孟子》文章向以雄辩著称,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10荀子和《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荀况的著作集,今存32篇。荀况,赵国人。《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
11《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说《仪礼》的文章选集,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老子和《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著。传世本《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后世又称之为《道德经》,作为先秦道家的奠基之作。《老子》以“道”为核心,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哲学体系。相较而言,《老子》与《论语》,是先秦王官之学“六经”之外深刻影响中华文化基本性格的两部著作。
13庄子和《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 杂11篇。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出入。
14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集,为法家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共55篇。《韩非子》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5墨子和《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的言行录,为其弟子及墨家后学所记。《墨子》虽不重文采,整体风格为“意显而语质”,但是在对话体的结构中,每一篇都首尾完备,条理明晰,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在记述有情节有人物的历史故事时,能通过情节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营造出戏剧性很强的叙事效果。
16孙武和《孙子兵法》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春秋末年兵家孙武及其弟子门人所著。《孙子》虽是实用的兵书,可它的散文艺术却不容忽视。其文字简练,多用 排比句进行铺叙,用生动、通俗的比喻解说用兵之道,力求委曲详尽,明晓易懂。
17《易传》
《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周易》除《易传》之外,还包括《易经》。《易经》部分,除卦名、卦象之外,还包括卦辞和爻辞。《易传》部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之为《易大传》,包括《彖》 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又称《十翼》。《史记》 认为《易传》出自孔子之手,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易传》当为战国晚期儒者所作。
18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于流放汉北期间。面对国家的衰弱,面对楚怀王的 软弱与多变,遭放逐而失意的屈原难平心中的忧愤之情,遂以“离骚”为诗题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长诗。全诗共 375 句,2456 字,可分为八个部分。《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 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
今年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泡汤了,网络也多了份宁静。新型肺炎只是偶然,“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搞不下去则是必然,因为它是个失败的营销案例。失败在哪儿呢?故里的外衣。哪个孩子没读过上下五千年、中国神话传说、古代历史故事之类呢。
神话传说以“盘古开天地”为头,历史书籍从“三黄五帝”讲起,黄帝既是我们的民族信仰也是中华伟大的人文始祖。中华文脉数千年,慎终缅祖,哪里临得着后人发现始祖故里呢?
故里是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汉语不存在第二个解释
通过《国学大师》网,我们可以迅速找到《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1992年版)、《重编国语词典修订本》(台湾)对“故里”的解释。
总之,故里是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海内外的解释都如此。
传世文献对黄帝身世有明确的记载:黄帝以姬水成,姓姬氏
《大戴礼•帝系》:“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袭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司马贞《史记索隐》,根据《国语》记载炎帝也是少典之子;也根据《史记•秦本记》记载黄帝玄孙女女修生大业,大业娶于少典氏而生柏翳,因而指出“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古人习惯称氏族为诸侯国,认为黄帝为“少典国君”之后,所以黄帝就姓了“公孙”。
少典氏也称有熊氏,所以《山海经》注、《路史》都说“黄帝有熊氏”,谯周也说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而徐广说黄帝“号有熊”就弄错了。之所以称少典为有熊氏,大概是后人误读《史记》“教熊罴貔貅貙虎”的产物,那是勇猛军队的代称,怎么能说少典氏能动用熊罴、貔貅(熊类猛兽)去打仗呢?现代也做不到吧。《大戴礼》《国语》《史记》是不说“有熊氏”的。
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指出:公孙非姓也,轩辕非名也。班固《汉书•律历志》也说“黄帝始垂衣裳,有轩冕之服,故天下号轩辕氏”,所以张晏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即便“黄帝”之名,也因其能育万物“有土德之瑞”,而为人们所尊号“黄帝”,土色黄嘛。黄帝之名实不可考,宋罗泌《路史•后记》所载黄帝名、字,皆谶纬诞语,不足信。
但黄帝姓姬却是历史定论。《国语•晋语四》晋胥臣说:“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少典氏与有蟜氏相互通婚,神农氏、黄帝皆少典之后,皆以渭水支流为氏,“黄帝崩,葬桥山”不过落叶归根。神农后裔蚩尤恃亲强恣,僭号炎帝驱逐神农九世参庐(班固所称,《路史》称榆罡)于涿鹿之阿,黄帝擒杀蚩尤而代神农氏为天子,此事《逸周书•尝麦解》可与《国语》互证,正是“二帝用师以相济(韦昭训济为挤)”,从而坐实证据链。
《水经注》《山海经》《华阳国志》所载的地理信息,与《世本》《大戴礼》《史记》《国语》等的史实构成逻辑环扣
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史记》所载黄帝“四至”构成最早的中国、中原,其中心区域恰在渭水流域,这也符合古代“戊己中央土”的五行观念。
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封禅书》记载: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下时,分祀黄帝、炎帝,这是中国最早祭祀炎黄二帝的记录。黄帝子、孙二十五,有德居官而赐姓者十四人,祁、己、僖、姞、衣等姓古时皆与姫音同或音近。《水经注•渭水》明载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学界对于姬水为漆渠水、故岐水还是小横水尚有争论,然而对姬水在姜水上游附近支流并无多大异议:
(杜阳川)东南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山之漆渠,谓之漆渠。……漆渠水南流,大峦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渠,即故岐水也。……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横水合,自下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岐水又连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按《世本》:炎帝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是其地也。
《大戴礼》《史记》记录了黄帝嫡子世系及其婚配,《水经注》《华阳国志》《十三州志》载明其地。《索隐》说:“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若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黄帝家族主要与西南、西北氏族通婚,直至楚祖季连仍继承鬼方母姓,说明什么?地方民科组织有计划地批量进行地名乾坤大挪移,创建一系列“词条”,纯属鲸占历史文化为己有,制造社会不和谐,毁的是自身区域形象。
《大戴礼•帝系》: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腾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产六子…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没有黄帝到过新郑的历史记录,新郑西周末由关中郑县迁移而来,后成为韩国国都。其姬姓之祖实则西周司徒、郑桓公姬友。文献不允许有黄帝几世的说法,晋人皇甫谧的谶纬乱语向为史者鄙视,却成新郑县吹嘘故里的可怜依据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封禅书》也说“南伐至于召陵,登熊耳山”,熊耳山《括地志》定位在“商州上洛县西十里”。新郑再改地名也与古籍对不上号,只会扰乱很简单的事实。
黄帝的名姓司马迁尚且不知道,后其近四百年的皇甫谧(西晋河南新安人),竟把《帝王世纪》编得有模有样的,什么梦呀、鬼神呀、人身牛首之类的,都出自他的创造。可惜很多古书他还没读懂。比如《帝王世纪》写道:黄帝“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显与《晋语》不符:“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唯玄嚣(今本误传为青阳)与仓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夷鼓与苍林怎么会是一人呢?黄帝嫡子玄嚣非嫘祖所生吗?
《世本》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袭《大戴礼》之误,以玄嚣为庶子青阳少昊;《鲁世家》也称周公“封于少昊之虚曲阜”。显与《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于宇少昊,以临西方…乃命少昊清嗣为鸟师”不符,轩辕丘之西方为金天嘛。昭十七年孔颖达《疏》引《世本》说:“宋仲子曰:青阳即是少皞,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少皞氏身号,金天氏代号也。”《汉书•律历志》也说“少昊帝考德曰清,清者黄帝之子青阳也。立土生金,天下号曰金天氏。”黄帝传子少昊,次孙颛顼、曾孙帝喾、玄孙唐尧,哪有什么黄帝几世呢?这里没有漏洞可钻。
可笑的是纤纬大师对“有熊”和“轩辕之丘”的胡扯、贪占。前面我们已说过,“有熊氏”是对“少典氏”的误说,皇甫大师怎么吹的呢?“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次子(长兄神农吗?),号曰有熊氏……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至于“轩辕之丘”,显因轩辕所居而得名,《山海经•西山经》说的很清楚:“玉山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海外西经》也说“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穷山之际”郭璞注为“岷山之南”,郝懿行笺证“《大荒西经》‘江山之南’,此云岷山者,大江出岷山故也”。看皇甫大师是怎么往河南搬的:“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曰‘在穷山之际,西射之南’。”脑洞大开不?向南射箭变成了地名,神仙都搞不清,只能信他的邪说!
新郑在上古称为“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新郑又名祝融之墟,也称有熊之墟,为楚国先民的最早起源地。
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新郑地区率先进入以原始农业为主的氏族社会,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5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晚期,新郑为有熊国,是黄帝族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
4700年前,龙山文化中期,新郑为祝融氏之国。夏商时期,新郑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新郑为郐国;春秋为郑国,战国时代为韩国,郑韩故都为中原地区最主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都会。韩国时,设郑县,治所在韩都。
秦统一六国,设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属河南郡。晋设荥阳郡,新郑入苑陵县。东魏,设广武郡,苑陵属广武郡。隋复新郑,后废苑陵,入新郑县,仍属荥阳郡。唐分新郑、清池二县,后清池县复归新郑。五代后设新郑县。
199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新郑市,属河南省,由郑州市代管。
1、新郑黄帝文化: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会在新郑市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代表聚集中原大地,共同拜祭我们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同根同祖源远流长,和平和睦和谐万方,大力弘扬根亲文化和黄帝文化。
2、许昌曹魏文化: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如今,“来到许昌,许君以昌”,成为这座城市的宣传语。曹魏古城、文峰塔、华佗墓……三国文化是许昌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是许昌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宝库。
3、河南豫剧文化: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在各地形成不同的流派,着名的演员有:王玉枝、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等。
4、嵩山少林文化: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一个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有多少人曾为少林武术的精湛而倾倒。相传少林武术创始于达摩祖师传易筋、洗髓二经及先天罗汉拳。此后少林寺历代高僧结合中华民族固有的武术技法,发展成名扬中外的少林武术。
5、洛阳牡丹文化:洛阳牡丹,有一句诗可形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自古以来便有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牡丹不仅花朵硕大,而且品种繁多,花色多样,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
本文2023-08-07 06:36: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