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乾隆版大藏经》收藏于何处。清代大藏经雕版的是什么材质做的。我有一本佛说内藏百宝经是铜片做经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汉文《乾隆版大藏经》收藏于何处。清代大藏经雕版的是什么材质做的。我有一本佛说内藏百宝经是铜片做经书,第1张

这是考古问题吧!以较少资料来勉力回答(引专家代回)

1)《乾隆版大藏经》收藏于两岸故宫几会多。清代大藏经雕版的是以木版材质做的多(须乾隆时己经有西方铜版画,由欧洲交弄不过以<大藏经>来说,只须看成书字效则可知是木雕字多了)

2)书得背面刻有印款’大唐贞赠’:是指版本文字来源的<元始版>吧了!

3)唐代有没有编纂这样的书籍:该有的因收集西传<大藏经>书库集是"唐"代大事(尤指喇嘛教),不只一二次"会集"之事呢

4)有一本佛说内藏百宝经是铜片做经书:那是一本西传铜印本原书不是印本书因它不是反字经油墨印出多本的"金书"

有个鲁壁。

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

坑的是儒嘛 我想道德经这种道家的书应该就没烧掉吧

大藏经包含《契丹藏》,又名《辽藏》。约于辽景福年间(1031~1032)开雕,清宁九年(1063)完工。它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入了当时流行于北方的经论译本。此经已经失传,但存于北京郊区的《房山石经》中有辽太平七年(1027)至保大元年(1121)所刻大量石经,即是《契丹藏》的部分复刻石本。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契丹藏》残卷,它是研究辽代佛史和文化状况的重要文献。

《崇宁经》又名《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由该寺住持冲真发起劝募雕印。宋元丰三年(1080)至崇宁三年(1104)刻成。全藏580函,1140部,6108卷。现全藏已佚,仅有少数零本存于日本。

《毗卢藏》,又名《福州开元寺本大藏经》。由该寺僧人发起劝募刻印,于北宋颐和二年(1112)至南宋绍兴二年(1151)完成。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此藏已不传世,仅存零本。

《圆觉藏》,又名《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大藏经》。由北宋末年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刻成。由密州观察使致仕王永从全家发愿捐助,僧人梵净、宗鉴、怀深等负责劝募雕造。全藏548函,1435部,5480卷。

《资福藏》,又称《安吉州思溪法宝福禅寺大藏经》。开雕年月不详,南宋淳熙二年(1175)刻成。全藏599函,1499部,5949卷。

《赵城藏》,又称《赵城金藏》,因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而名。此藏是金代由民间劝募雕造的,发起人为潞州崔进的女儿崔法珍。金大定十三年(1173)刻成。原刻版式基本上依《开宝藏》刊刻,金末元初,该藏版片因战火而有所损,元太宗八年曾由耶律楚材发起补雕。赵城广胜寺发现的《赵城藏》计4957卷。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曾想抢走此藏,后经中共山西省委派游击队抢救,得到保护。1949年,这部藏经被护送至北京图书馆,当时不少卷册毁损不堪,几乎难以修复。在国内一批高级工艺师的努力下,经13年精心修补,终于恢复了原貌。在《开宝藏》《契丹藏》亡佚的情况下,由于《赵城藏》保存了《开宝藏》的原貌,吸收了《契丹藏》的优点,因此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京三时学会曾影印其中罕见佛典46部,题为《宋藏遗珍》,装成120册发行。

《碛砂藏》,又称《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或《延圣寺藏》,南宋绍定四年(1231)在平江碛砂(在今江苏吴县)延圣寺由僧人劝募开雕,后因寺院火灾和南宋垂亡,刻事中断。元大德元年(1297)接续雕刻,至治二年(1322)最后完成。先后历时90余年。全藏共591函,1532部,6362卷。1935年上海影印碛砂版大藏经会以方册本将此藏影印500部,每部60函,593册。

《普宁藏》,又称《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元至元十四年(1277)至二十七年(1290)刻成,计558函,1430部,6004四卷。《普宁藏》的主体部分是依据《圆觉藏》复刻的,但版式略小于《圆觉藏》,刻工精美,有元代风格,是现存较为齐全的元刻大藏经。

《洪武南藏》,明代最早的官刻本,故又称《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至三十一年(1398)在南京敬山寺刻成,全藏678函,1600部,7000多卷。永乐六年(1408)敬山寺火灾,版片全部焚毁,印本也很少流传。1934年曾在四川省崇庆县上古寺发现仅存孤本,已有残缺,并有部分抄补本及坊刻本夹杂在内。

《永乐南藏》,通称《明南藏》或《南藏》。明永乐十年(1412)至十五年(1417)刻成,全藏636函,1610部,6331卷。基本上为《洪武南藏》的复刻本,但编次有所改动。万历年间,又添刻了《永乐北藏》的续刻部分41函,36部,410卷,随同原印本一起流通。传世本流传较广。

《永乐北藏》,通称《北藏》。明永乐十九年(1421)至正统五年(1440)在北京刻成。全藏636函,1620部,6361卷。万历十二年(1584)又续刻各宗著述41函,36部,410卷并入,传世本不如《南藏》多见。

《嘉兴藏》,又名《经山藏》。明末清初私版藏经。明万历十七年(1589)在山西五台山开刻,后又迁至浙江余杭经山续刻,清康熙十五年(1676)由嘉兴楞严寺完成。全藏分《正藏》《续藏》《又续藏》3部分,共352函,2140部,12600卷。康熙十六年又抽去《续藏》《又续藏》共9函,存343函,2090部。《嘉兴藏》改变历代藏经折装本的传统,采用方册本装帧。每卷末页刻有施刻人的施刻原文及写、校、刻工姓名和雕版时间地点、用工银两等,对研究明清社会经济有一定价值。

《龙藏》,全称《乾隆版大藏经》。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十三年(1738)在北京以明《永乐北藏》为底本刻印,但内容较《水乐北藏》略有增减。全藏724函,1669部,7168卷。完工后曾印刷100部,1935年又曾印刷22部。《龙藏》版片共雕刻79036块,虽略有残损,至今基本完好,是我国历代木刻藏经中唯一尚存的版片。

除此以外,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几种失传多年的大藏经。其中如:1979年为山西省宁武县文化馆收藏的《万历藏》,现存660函,1563部,5997卷;1982年发现的《武林藏》,仅残存17卷;1982年12月发现的《元代官刻本大藏经》,仅残存32卷等等。以上为木刻版本藏经,另外还有刻在石版上的经典,举世闻名的北京《房山石经》就是刻在一块块石板上的大藏经。

近代以来,又有一些铅印的汉文《大藏经》出现,例如:《频伽藏》,全名《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1913年由上海频伽精舍以日本的《弘教藏》为底本,删去部分日本著述和原页上的校勘注,用活字排印。全藏装为40函,414册,收经、律、论1916部,8416卷。该藏校勘较粗疏,错误较多,但有《总目》1册,便于检索;《总目》中每一题目附有《资福藏》《普宁藏》《嘉兴藏》《龙藏》和《高丽藏》的千字文编次,有利对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