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居住在蜀地的人们,也是无辣不欢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5收藏

在中国古代,居住在蜀地的人们,也是无辣不欢吗?,第1张

严格来说,古代居住在蜀地的人们并非是无辣不欢,这是因为辣椒在明末才正式传入国内,所以国内吃辣的历史并不算太长。再说了,古代蜀地美食的口味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偏辛香,一种偏甜,与辣椒的联系也并不算太紧密。

一、辣椒在明末才正式传入国内

要知道,辣椒是一种外来植物,原产地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在明朝末年才正式传入国内。而且在辣椒刚传入国内时,人们也没将它作为调料来使用,只不过后来人们发现了辣椒在美食领域的妙用,才让辣味正式流行起来。所以从这方面上来说,国内吃辣的历史其实并不算很长。也就是说,在古代根本没有广泛种植辣椒这种作物,蜀地的古人也接触不到辣椒,自然也没办法无辣不欢了。

二、古代蜀地的美食口味以辛香和甜为主

从美食口味上来说,蜀地吃辣并不是流传许久的传统,这是因为很多古籍上所记载的蜀地美食都不是以辣为主,而是以辛香和甜为主。在这其中,辛香可以说是与辣味最为接近的,但古人常用的辛辣调料通常以花椒、生姜(蜀姜)、茱萸为主,与辣椒其实没有太大关系。至于甜味美食,那更是与辣椒不一点都不沾边。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辣椒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再加上蜀地的气候也适合辣椒生长,因而也让蜀地的人们逐渐接受了这种口味,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流传下来。由此可见,古代蜀地的美食口味并非以辣为主,只是在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改变,所以并不能认为古代蜀地的人们也是无辣不欢。

综上所述,由于辣椒正式传入国内的时间较晚,再加上古代蜀地的美食口味并非以辣为主,所以不能说古代蜀地的人们也是无辣不欢。

  萝卜别名“莱菔”,又有“小人参”之称。

 古籍中记载有:

 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元代诗人为了赞美萝卜写下诗句: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真品题;《新修本草》中记载:其能清热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或消渴多饮,可防止胆石形成;《频湖集简方》中记载:萝卜生用亦能消食,又能清胃热。用于食积化热,反胃冒酸,鲜萝卜片疗效绝妙,但干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比不效。

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

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

                              宋·苏 轼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寒芦港》

刀鱼,南通最名贵的江鲜,又称刀鲚,毛鲚,鮆鱼。属洄游鱼类,与河鲀、鲥鱼和鮰鱼并誉为“长江四鲜”。因其特别的鲜嫩、上市早、入市短,位列四鲜之首。 《山海经》、《尔雅翼》等古籍皆有记载:鮆鱼,长头而狭薄,其腹背如刀,故以为名。刀鱼体长约15-30厘米,宽约两指,重约3—4两,雌大雄小,生长缓慢,一年生长仅约一两。外观从头部到尾端逐渐变细,腹部圆润多脂,上颌长,鱼鳃鲜红似血,鱼眼细小如黑菜籽,头背脊浅蓝色,体侧一抹微黄,腹部灰白,侧鳍、腹鳍清黄,尾鳍边缘色黑,鳞片银白闪亮,整体狭长扁平似刀。

“春潮迷雾出刀鱼”。每年农历2-3月时,春来水暖,产卵时节,在大海漂泊以久的刀鱼,再也按耐不住基因里对家的思念,迫不及待的踏上寻乡的归途。成群的鱼队结伴逆流,沿着千年的记忆,乘风破浪,昼夜奔波。鱼队浩浩荡荡,逐戏于万里波浪中。柔和的江水慢慢涤去了游子的满身风霜,粗粝的机体逐渐变得柔嫩丰润,沉暗的鳞片重新闪烁出银色的光芒。数日之间粗硬的海刀悄悄出落得清癯修长,华丽转身为优雅的“白圭夫子’’江刀。

已见杨花扑扑飞,鮆鱼江上正鲜肥。

早知甘美胜羊酪,错把莼羹定是非

  宋·梅尧臣《邵考功遗鮆鱼及鮆酱》

白鹭相送,杨柳相迎,桃花抚媚,江水温柔,回家的路是如此浪漫美好。刀鱼们怀着激昂的心情日夜兼程一路西进,仅十余天就可穿越上千公里,回到各自的家园。

然而,看似浪漫的归途却暗藏凶险。那个用尽优美词汇赞美刀鱼的人类,舌尖的乡思同样蠢蠢欲动。从南通向西直至洞庭湖的千里江水中,无数的渔网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贪婪的渔民为了利益疯狂打捞,老饕们摩拳擦掌准备抢赏这一年一度的盛宴。历经千辛洄游的刀鱼群,以他们最美的姿态,回到千万年的生育之地,却迎头遭到一次次围剿。刀鱼性刚且烈,遇网拼死挣扎,可惜体小力弱,鱼死网不破,终被作为美味和颜面端上餐桌,换来老饕们”宁去累死宅,不弃鮆鱼额”的满足的感叹。

刀鱼狭小娇嫩,清洗时要小心翼翼,不可损坏其白圭夫子的形象,也不可破环其鲜嫩的特色。以两支竹筷从鱼鳃处插入鱼肚,卷出内脏和鳃。鱼鳞不必去除,因其含有大量的脂肪,加工后会化为鱼油增加鲜味。

刀鱼做法有清蒸、红烧、油炸,风干腌制。清蒸最好,可以保持刀鱼原汁原味的鲜美。刀鱼洗净整齐摆盆,撒少许料酒,盐,葱姜,也可加入少量猪油,有助提香。饭店大厨更讲究,猪油涂抹鱼身,再用猪网油把鱼整个包起来,水先烧开,将备好的鱼放入,蒸5分钟出屉。清蒸出的刀鱼色泽洁白、鱼肉细腻、猪油和鱼鳞都已化开,汤汁浓郁微红,鱼香扑鼻。被美食家李渔赞为"春馔妙物",附有食评:“食鲥报鲟鳇有厌时,鲚则愈甘”。清代刘庸诗云:"未熟香淳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渐寡味"。道出了刀鱼列为“春馔第一鲜品”的绝对实力。

刀鱼刺多,可这对善于吃鱼的南通人根本不算个事。以筷夹住鱼头将鱼轻轻提起,或用筷从鱼头下顺着鱼骨轻轻一撸,鱼肉滑下,基本无刺。但也不要大意,鱼肉入口,唇舌细抿,剔出芒刺。有吃鱼高手,将鱼夹住,直接从鱼头抿至鱼尾,肉去骨留,鱼骨完整清晰如标本。行家都知道刀鱼鼻最鲜美,有小孩在桌时,大人会将鱼头夹下给小孩吮吸鱼鼻,一来味鲜,二来无刺。刀鱼极鲜美,食后唇齿留香,回味余久。据说江阴刀较南通刀更鲜,想来与洄游后体内盐分逐步降低有关,有缘也可去品尝比较一下。

柳色初深燕子回,猩红千点海棠开。

鮆鱼莼菜随宜具,也是花前一醉来。

          宋·陆 游 《花下小酌》

作为南通的家乡美味,味美的刀鱼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每100克刀鱼就含有184克蛋白质和46克脂肪,另外还含有磷、铁、钙、锌、镁及维生素A、B1、B2等多种营养成。无愧于“春馔第一鲜品”的赞誉。但其价格也是“春馔第一豪”,基本在5、6千一斤的样子,一般老百姓自己都舍不得吃的。

刀鱼如此豪的身价怎么会是本地人共同的乡思呢?贵,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以前刀鱼可是很常见的鱼类,文人墨客吃的是情怀,老百姓喜欢就是单纯喜欢它的美味又经济,不像现在都是吃的面子。以前每年明前,大量的鱼上市,价格也就几毛几块,老百姓随便吃,做面汤下面、包饺子、风干、腌制都行。记得20多年前,清明前去江边玩时,我还和家人、好友在马鞍山的梅林春晓吃过两次刀鱼。坐在那背山面水的亭台楼阁里,品着刚出水的江鲜,望江水滔滔,小船悠悠,感叹人生夫复何求,真是潇洒惬意,关键是还很便宜。但现在因为环境污染、产卵地被破坏以及过度捕捞,刀鱼数量急剧下降,鱼价飙升。据资料记载,长江沿岸刀鱼产量1973年3750吨,1983年370吨,2012年12吨。40年产量剧降了310倍,价格应声而飙,涨了1万倍。平常人家是真吃不起了。好在刀鱼的时令性很强,“清明前鱼骨软如棉,清明后鱼骨梗似铁。”明后的尾刀口感不好,大家都不爱吃,虽然价格较明前是天差地别,也鲜有人问津。也因此逃过一劫的刀鱼能在排卵后顺利返归大海,得以保留了物种,不至完全灭绝。而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封江10年,严禁捕捞,如此之下,定有希望恢复之前鱼类生态。

人有南北之分,鱼也有江海湖之别。江刀之外有海刀、湖刀、塘刀。其实就是刀鱼的前生今世之别。海刀是刀鱼在海里时的状态,头尾发红、背青黑、身材细长。塘刀外观与海刀相似,不过是洄游到钱塘江的刀鱼。湖刀则是洄游后进入长江支流湖泊定居的刀鱼,拥有一双黑色的“大眼睛”,鱼身单薄。此三种刀鱼周身鳞片发白,光泽度不佳,肉质粗、材。价格也与江刀有天壤之别。所以有“单刀”对“三刀”之说。单刀指江刀,常说的刀鱼也是默认为江刀。

万里长江第一刀,烟花三月弄春潮。

桃红柳绿迎归客,笋短鱼肥紫燕娇。

            江东九路 《江刀》

江刀不易,长江不易,待休生养息十年后,必将鱼肥虾美,诸君再聚南通,畅饮花露烧,品尝明前刀。

有一天半夜, 宋仁宗 肚子饿了。

他想吃烧羊肉,可不愿命御厨料理,以免此事成为贻害后世的常制,宁愿饥肠辘辘直至天明。

宋仁宗是个吃货,却厉行节约。

宫中生活精打细算,就连宋仁宗皇后 曹氏 ,想要做一道皇帝爱吃的糟制淮白鱼,还得亲自向大臣夫人讨要食材。

一次宫廷宴会上,御厨准备了二十八只蟹,宋仁宗还未动筷,说:“吾尚未尝,这蟹一只多少钱?”

左右答道,一千钱。

宋仁宗颇为不悦,说:“我多次告诫你们,不要奢侈浪费,一下筷就二千八钱,吾不忍也。”他将此菜放置一旁不吃,作为警示。

宋代是一个 美食 盛世,中国饮食的发展至此已进入“鼎盛时代”。上至庙堂,下至市井,煎、烹、煮、炒、烧、烤、炖、熘、煸、蒸、泡等几十种烹饪方式争奇斗艳,大放异彩。

我们熟悉的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出自宋代的《梦粱录》。在堪称宋代穿越指南的《东京梦华录》中,更是描写了东京汴梁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的盛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代的文人墨客颇有当大厨的潜质,北宋的梅尧臣、欧阳修、黄庭坚与南宋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是有名的“吃货”,常将饮食生活写入诗词中。

这其中有一位勇于承认自己是“老饕”的 美食 家 苏轼 ,他在一篇《老饕赋》中点评杏仁浆、蛤蜊、蟹、葡萄酒等 美食 精萃,最后“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说起吃的就来劲。在《东坡志林》中,还留下了不少其研究 美食 的记载。

这位宋仁宗年间的进士,一生足迹遍及各地,不仅擅长发掘 美食 ,还为 美食 代言,以苏东坡名号命名的菜有N种,如 东坡肘子、东坡墨鲤、东坡酥、东坡肉 等。

若说宋词饮食美学的极致,更不得不提苏轼的这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七年 (1084年) ,春寒料峭,苏轼与好友同游南山,在山林间野餐。在宋代,立春有馈送春盘的习俗,即以蔬菜、水果、饼食等装盘赠送亲友。

春盘中的蓼茸与蒿笋等果蔬鲜脆可口,滚烫的水在茶具中冲起雪花一般的乳白色泡沫,待浮沫退去,就是一杯沁入心脾的春茶。

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道出了清旷淡泊的人生境界。

苏轼常以品茶、饮酒为乐,自称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他认为,煮茶的灵魂在于水,以雨雪之水为最佳,井泉甘冷者为其次,而关键在于温度,精妙在于器皿。

他还有一首记咏采茶、制茶、点茶、品茶过程的《水调歌头》,颇有一番闲趣: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就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纵使人间万苦,一句“吃茶去”亦可自得其乐。苏轼大半生都在贬谪,尝尽了漂泊的苦,却始终怀着一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其中一大原因或许就是有 美食 相伴。

政敌看不惯苏轼苦中作乐,将他不断贬谪,从黄州赤壁矶到西湖之畔,从岭南海滨再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但无论去到哪儿,苏轼身边都少不了 美食 。

苏轼在黄州 (今湖北黄冈) 时,当地猪肉价格低廉,富贵者不食,老百姓买得起,却不知道如何烹调,浪费了大好的食材。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苏轼便亲自下厨研制猪肉,做出了“东坡肉”,并写下自己的 美食 秘方,在民间大力推广:“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一道传世名菜,就此诞生,而其制作的初衷,其实是苏轼在地方为官的利民之举。

后来被贬惠州 (今广东惠州) ,苏轼不因地处边远而苦闷,却只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海南时,苏轼又学会烹饪牡蛎,尝到了其鲜美后,还写信让朝中大臣酸一酸,说: “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苏东坡这是自嘲地说,如果让他们知道了,我怕他们都争着要来南方。

为了吃,苏轼连死都不怕。

当春江水略带寒意,江中嬉戏的鸭群已经在江水中感觉到春天的到来,这个季节是吃河豚的好时节。河豚是一道 美食 ,也是苏轼的心头好,因此他才在诗中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但河豚内脏有毒,如果稍有不慎、处置失当,食用后可能毙命,别人吃饭要钱,这玩意吃起来要命。

有一次,苏轼冒死品尝河豚,别人问他味道如何。

苏轼淡定地说:“值得一死。”

这老饕,太仙了。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尽管有 美食 相伴,苏轼在漫长的漂泊岁月中仍不免有背井离乡的孤寂之感,如这首《南歌子·游赏》所写: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黍,即粽子,因菰叶可以裹粽而得名。这阙词是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期间,在端午节登上当地的名胜十三楼时所作,宴席间除了粽子,还有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制成的昌歜 [chù] ,以及玉壶、玉杯盛装的美酒。

端午节在宋代已经有了多元的文化意蕴,不再只是躲避灾祸的恶月。宋人在端午祈求袪灾, 纪念屈原,共饮菖蒲酒,同食粽子。

宋代粽子以糯米为馅,种类繁多,有筒粽、团粽、九子粽等,不过那时还没有甜党和咸党之争,宋人食粽,大都喜欢蘸糖而食。

宋代夏天的另一个 美食 ,是以夏初竹笋制成的 “傍林鲜”

宋代山间隐士不需要特意上山采摘,只需在夏初林笋正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 ,其味甚鲜。

这道被称为“蔬食中第一品”的 美食 ,就记载于南宋隐士林洪所著的 《山家清供》 中。

林洪 是一个奇人,诗词书画无一不精,却不愿为官,只求在山林过幽隐生活。他所著的《山家清供》更是一部奇书,融饮食、 养生 、文学为一体,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一百余种宋代 美食 ,涉猎广泛。

在传统士大夫看来,林洪的人生可谓特立独行,是个毫无存在感的边缘人。

可他怡然自得,把家搬到山里,称呼自己的妻子为 “山妻”,一生游离于世俗之外,投入到 碧涧羹、槐叶淘、山家三脆、黄金鸡 等山野之菜的 美食 世界中,以苏东坡等文豪为偶像。

在一个内卷的 社会 ,他始终在坚持做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一次,林洪闲暇无事,去拜访好友陈介。陈介头戴角巾,超凡脱俗,一边请林洪饮酒,一边让两个童仆唱起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奉上 “松黄饼” 佐酒。

松花饼取松花黄和炼熟的蜜拌匀而成,有着特殊的清香。林洪认为,世人所艳羡的驼峰、熊掌等贵重名菜的味道,也远不如这山野间的松黄饼。

还有什么比精神的愉悦与满足更重要?这也是 美食 存在的意义吧。

除了取自山林的 美食 ,在宋代的夏天,由于藏冰技术的进步,民间已经有冰雪可以食用,甚至有人沿街叫卖冰饮。

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的冰饮号称“京都第一”,大概相当于那个时代的网红店。据记载,他们家的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在当时大受欢迎。

宋代冷饮店兴起的背后,是坊市界限打破后,市民阶层的崛起。

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旷世杰作 《清明上河图》 中,中小商人遍布于街道两旁,可以明确认定为经营餐饮的店面有45家,还出现了各种特色招牌,堪称广告带货的鼻祖。据宋朝宫廷统计,当时著名面点和糕点有86种之多,另有人统计,宋代的酒名多达100余种。

此外,宋人吃五谷杂食、饮酒饮茶的种类都比前代丰富,且逐渐普及了三餐制,即便是普通人家也可以有一日三餐的生活。

正因民间餐饮业的发达,宋室南渡后,许多开封的老字号也随之迁移,宋高宗还时不时命人到临安 (今浙江杭州) 的饮食店采购 美食 。

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

皇帝经常到宫外取食,一不小心就吃坏了肚子。宋高宗的养子 宋孝宗 是个蟹痴,有一次就因为吃多了蟹而腹泻不止。

秋天,是吃蟹的最佳季节,尤其要选秋季的母蟹,若是结霜时节后的螃蟹则更肥美。

南宋朝廷偏安于东南,水道密布,还有海洋贸易,河鲜、海鲜更是取之不尽。《武林旧事》等记载以蟹为原料的菜品就有 鳌供、蟹羹、酒蟹、醉蟹、蟹生、洗手蟹 等数十种。

出生于绍兴江阴县的 陆游 ,就是一个吃蟹达人。即便是在年老失意时,吃蟹品酒仍然让他眼前一亮,如他在诗中所说, “团脐霜蟹四腮鲈,樽俎芳鲜十载无。塞月征尘身万里,梦魂也复醉西湖。”

前有苏轼,后有陆游,作为南宋吃货的代言人,陆游诗词中涉及饮食的篇目数以千计,他更喜欢家乡的江南 美食 。

在数十年的宦游生活中,陆游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壮志难酬的忧虑,寄托于对 美食 之中,如这一首写给老朋友范成大的《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凋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

鲈鱼、菰菜都是典型的江南风味,晋代张季鹰就有著名的莼羹鲈脍之思。陆游心怀北定中原的壮志,在宦海之中沉浮,无法如张翰一样驾车返乡,就只能在秋风中思念鲙美菰香的美味佳肴,空怅望。

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

宋人“尚羊”,倡导以羊肉为主的肉食消费,将羊肉与人参并列,认为羊肉 “味甘,大热,无毒” ,适合在虚劳寒冷时食用,可说是一道冬季的 美食 。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以羊肉为原料的 美食 就有炖羊、闹厅羊、入炉羊、蒸羊头、煎羊白肠等数十种。

前文提及的宋仁宗、苏轼都是爱吃羊肉的同好。

苏轼还是烹羊的好手,有一道祛除羊肉膻味的独家秘方:“先将羊肉放在锅内,用胡桃二三个带壳煮,三四滚,去胡桃。再放三四个,竟煮熟,然后开锅,毫无膻气。”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宝藏男孩吧。

宋仁宗虽厉行节俭,且不愿为半夜吃羊而劳师动众,但宋仁宗一朝有过宫中一日宰羊多达二百八十余只的记载,可见羊肉在宫廷饮食中的地位。

靖康之变前后,两宋宫廷却早已抛弃北宋前期诸事尚简、自我约束的生活作风。

文艺皇帝 宋徽宗 在位时,每次宴席八珍罗列,而无下筷之处,可见饮食的铺张豪华。宋徽宗本人还经常亲自指导宴设,对饮食器皿尤其讲究,所用的材料有玛瑙、琉璃、水晶、翡翠等。

在极尽奢华后,他与儿子宋钦宗一同被金人俘虏而去,受尽屈辱,金樽美酒、玉盘珍羞从此只在梦中。

到了南宋,宋高宗绍兴年间,大臣 张俊 为皇帝办了一桌史无前例的豪宴,广纳190余种菜品,其中仅羊肉佳肴就有 羊舌签、片羊头、烧羊头、羊舌托胎羹、铺羊粉饭、烧羊肉、斩羊 等7种,其余奢侈菜品更是不胜枚举。

这一宴席与唐代烧尾宴、清代满汉全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俊供奉宋高宗的这份“大宋第一菜单”,被全文收录于《武林旧事》中,宋高宗君臣并没有因为这场饕餮盛宴而名垂青史,反而因此为人不齿,备受嘲讽。

帝王、官僚速朽的腐化生活不值得歌颂,只有苏轼、陆游、林洪等真正爱 美食 、爱生活的文人雅士会被人记住,他们的作品与精神将流传千古。

本已归隐山林的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曾讽刺地方为政者只顾大吃大喝而荒废政事: “世之醉醲饱鲜而怠于事者视此,得无愧乎!” 可见,这样的不良风俗已经从宫廷传播到各地。

南宋宰相 史浩 在其所作的《声声慢·喜雪锡宴》中,也曾描写临安宫廷宴会的奢靡:

风收淅沥,雾隐森罗。群山万玉嵯峨。禁街车马,银杯缟带相过。胥涛晚来息怒,练光浮、都不扬波。最好处,是渔翁归去,鼓棹披蓑。

况是东堂锡宴,龙墀骤,貂珰宣劝金荷。庆此嘉瑞,明岁黍应多。天家预知混一,把琼瑶、铺遍山河。这宴饮,罄华戎、同醉泰和。

富而节俭,往往才是真正的强盛,相反,宋朝的宴会越豪华,朝廷就越颓靡。南宋权贵“直把杭州作汴州”,换来的是北伐的荒唐,与崖山的血泪。

参考文献:

[宋] 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

[宋]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2020

[宋] 周密:《武林旧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宋] 林洪:《山家清供》,中华书局,2013

[元]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一道美食

一个传说

一段文化

据传说,宋朝有一位将军在一场激战中打了败仗,无奈之下,只好脱掉身上的盔甲,换上一身老百姓的布衣,悄悄往回走。因为害怕有追兵,他不敢走大路,专门走小道,而且还专门找人迹罕至的地方走。

当时正是大冬天,风狂雪大。几天后,他又冷又饿,晕倒在一所破庙里。忽然,他在朦胧中感到耳朵一阵疼痛,原来,一只老鼠以为他已经死了,跑来吃他的尸体。他看到老鼠也来欺负自己,不禁怒火中烧,立即追打老鼠。老鼠很快跑进洞里。将军余怒未消,就趁机掘开了老鼠的洞穴,在其中发现了大米、小米、红枣、莲子等八样。已经几天没吃饭的他非常高兴,立即找出一个香炉做锅,做起饭来。就是因为这一香炉饭,他活了下来。

为了纪念这件事,这位将军以后每一年这个时候都用这八种粮食做饭吃。后来流传到民间,就成了现在的八宝饭。

西湖醋鱼为杭州西湖最负盛名之菜肴,始制于南宋高宗时,据古籍记载,西湖醋鱼一菜来源于“叔嫂传珍”。 

相传在南宋时,有宋氏兄弟两人,颇有学问,但不愿为官,因而隐居江湖,靠打鱼为生。当地有一恶霸,名赵大官人,他见宋嫂年轻貌美,便施阴谋害死了宋兄,欲霸占宋嫂。至此,宋家叔嫂祸从天降,悲痛欲绝。为了报兄仇,叔嫂一起到衙门喊冤告状,哪知当时的官府与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告状不成,反遭毒打,把他们赶出了衙门。回家后,嫂嫂只有让弟弟远逃他乡。叔嫂分手时,宋嫂特用糖、醋烧鲩鱼一碗,对兄弟说:“这菜有酸有甜,望你有出头之日,勿忘今日辛酸”。后来,宋弟外出,抗金卫国,立了功劳,回到杭州,惩办了恶棍,但一直查找不到嫂嫂的下落。一次外出赴宴,席间得知此菜,经询问方知嫂嫂隐姓埋名在这里当厨工,由此始得团聚。于是,“叔嫂传珍”这道美菜,也同传说一样在民间流传开来。 

清人方恒泰有《西湖》诗咏之,云:"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味酸最爱银刀桧,河鲤河鲂总不如。"道出了西湖醋鱼的烹制与美味。西湖醋鱼至清代末年, 以西湖楼外楼菜馆所烹制者最负盛名,时至今日仍然。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猛地想起家乡的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

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

清炖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入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庆功酒宴上,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

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

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

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到光绪年间,涮羊肉逐渐走向民间。

瑜悦说:深夜报复社会系列,O(∩_∩)O哈哈~~看完睡不着的朋友别打我。

·END·

记录与分享温暖人心的故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