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有哪些庙会之类的活动,什么时间?
庙会
开放分类: 宗教、民俗、节日、习俗、春节习俗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
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北京庙会
[编辑本段]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 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的,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傍晚,太阳平西的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形成了湍急的车流。
香客们求财心虔,哪还管你扑面而来的五、六级大风呢!临近财神庙一里余,路旁遍设香烛表纸的摊子。入庙首要就是参拜财神。只见殿内香烟绦绕,灯烛通明,也能听到钟磐悠扬之声。这时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敬神已毕,除可以在庙内品尝一些北京的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则是“请”上一些别具特色新福商品。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寿’’字的红绒花和剪金纸花;还有长尺半、阔半尺的印有金鳞图案和“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的大红香客们在车前的灯叉上插着一只或大或小的风车,车把挂满了成串儿的金银元宝和红纸金鳞鱼;头戴毡帽缎带的隙缝中满插红绒花、金“福”“寿”字和孔雀翎——他们神采飞扬地“胜利”返航了。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东岳庙内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类: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月下老人”,并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传说中阴曹地府里执掌对来自阳世的善恶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以前庙内还设有“阎罗宝殿”。殿中塑有牛头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类的阴司“皂隶”。
他们有的勾锁亡魂,有的押着所谓阳世间的“恶人”在滥施非刑。什么上刀山,下油锅,大锯锯,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过奈何桥等,真是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当初有个别小鬼行刑场面的塑像前还设有“机括”。只见小鬼们双手高擎铁链,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脸红发,锯齿猿牙的凶恶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内光线阴暗,香客们好奇心胜,必欲走近以窥端倪,谁料刚一上前,恰好踩中消息,只听哗啦啦一响,小鬼猛抖手中锁链,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霉香客的脖子上。事出不防,香客们心中早已是恐惧不安的了,陡然经此一吓,竟有当场毙命者。以后,事出多起,在舆论的压力下,也就将这种灭绝人性的玩艺儿拆掉了。而“喜神祠”却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了。男女青年,或单独,或成双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有父母来为子女祈福的。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 且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艺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巳人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够辛苦的了。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北京的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的形成发展最初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
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不愿光顾大街上林立着的大商场和百货公司,就像现在买菜到农贸市场一样,她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几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也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 如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这是喇嘛庙宗教仪式: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再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城西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宗教气氛极为浓烈,有些活动只属宗教范畴,而且没有庙会市场伴随。其他的庙会期间,虽然也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神话色彩浓郁的古盘庙会
[编辑本段]
在豫南巍峨的桐柏山系中,有一座老年山,名曰盘古山,或叫九龙山。以山顶为界,北属 泌阳县,南归桐柏县。传说,早在天地混沌未开的时候,是盘古神砍开了一个飘来飘去的大气包,气包变成大山,盘古就在这山上休息。三仙女下凡和盘古结为兄妹,开始了人间的生活,兄妹俩穿树叶,采野果,捕鱼打猎,构木为巢,生活得十分快乐。后来,天地间忽然洪水泛滥,天塌地陷,人类毁灭,盘古兄妹被石狮子搭救,得以生存。事后,兄妹俩补好了天上的漏洞,又滚石磨验婚结为夫妻,天底下才有了人烟。盘古兄妹成了人类始祖,他们居住的山也叫盘古山了。 每年春天,盘古山一带的人们都要祭祀盘古,祭祀盘古的时间是农历的三月三日,俗称盘古会,一般持续5天。大会期间,各路善男信女以响器为前导,抬着贡献给盘古爷的整猪整羊等供品,一路焚香燃表,吹吹打打爬到山顶盘古寺。 祭祖的时候,先要燃放鞭炮,意思是告诉盘古,他的后代子孙没有忘记他的功德,今年又来祭拜他了。紧接着,人们手执香炷,躬身向盘古塑像祈祷,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夙愿倾诉给盘古。而后,他们又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虔诚地叩头祝福。有的人不惜重金捐赠香火钱,以表示自己对盘古的崇敬之情。 庙会期间,盘古大殿前人们用砖砌了一座大约有一间房大小的“香炉”,专供善男信女焚烧香表。香炉根部,留有数十个方孔。方孔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了通风,使香火更旺;二是可以从孔中扒出香灰,供人们烧鸡蛋和烤馍用。当地风俗:吃了盘古爷殿前香灰烧熟的鸡蛋,可以治百病,辟邪恶,去灾祸。上山祭祖的人,除带香表、鞭炮、供品外,还要用布兜或提篮带上一些鸡蛋。鸡蛋烧熟后,有的当时剥皮食之,有的小心翼翼地拾入篮子,带回家去。据说盘古爷把灵气附在鸡蛋上,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健身,在人们看来,既然盘古爷能够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那么驱除疾病、保佑福禄等区区小事更不在话下。 盘古庙会祭祖活动一般是有组织进行的。盘古山周围分为四大域,各有域长。每年三月的朝祖会由四域长轮流主持,担任会首。会首负责会期的治安秩序,香火收入的使用、戏班安排等重大事情。 盘古山周围群众之所以将盘古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灵,除了盘古有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伟大功业以外,还因为盘古是庇护他们安居乐业的保护神。他们祭奉盘古的主要目的不外乎是祈雨、求子、保平安。传说中盘古爷有行三场私雨的权利。所以,百姓需要雨水的时候,只要向盘古乞求,盘古就能满足人们的心愿。当地山民中还有一种说法,盘古爷爱干净,三月三庙会以后下一场洗山雨,冲冲人们留在山上的污秽。庙会期间人们之所以向盘古求子,也是因为盘古爷盘古奶捏泥人繁衍了人类。 河南桐柏县的盘古庙会,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神话色彩。庙会上的每一种祭祀活动,都有相关的神话传说在当地流传。
老北京几个典型庙会
[编辑本段]
(一)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西城区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二)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但庙会的规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可见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以一直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阶层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国初期北京的土地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已不存在,但是庙的建筑还在,只是早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也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旧京琐记》里有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白塔寺庙会止于公私合营之后。
(四)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有的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花刻纹,还镶嵌珠宝玉石,扇面上有画师作画,大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
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
解放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六)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
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今天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七)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
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门上这只石猴外,还有两只石猴隐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纹中,名曰“三猴不见面”,后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云观还有“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说法。窝风桥据传是佛道相争的产物,原桥在“文革”期间被拆毁改为防空洞。现在的桥是一九八八年又依旧样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干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复一次,叫一个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对应星宿当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为顺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顺星就是游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烧香、布施之后,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顺遂。
上述庙会现在仅存厂甸和白云观两处,这里给个提示,白云观的另两只石猴,一直在山门外,一只躲在窝风桥旁,明年春节,如果有时间你不妨按照我说的,到白云观走走,争取把这三只石猴都摸全了。
庙会又称庄稼会,其形成的物质条件是集市,其次是宗教文化背景
庙宇与庙会
焦守正
“庙”字本身有三种含义:第一,奉祀神佛、祖先或圣人先贤的处所;第二,指朝堂,也叫庙堂,是朝廷的代称;第三,庙号,即已死皇帝的代称。庙宇是奉祀的场所,随宗教及其奉祀的偶像不同,庙宇的布局和风格也就不同。
北京地区是各种宗教荟萃之地,除了儒、道、佛三大宗教之外,还有喇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等。“儒术”虽然是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重要依据,但它毕竟不能算是宗教,所以,主要宗教就是佛、道两家,两家之中又派生出不少流派。
各种宗教传入北京后,都在京城修建了自己的庙宇,尽管形式、格局五花八门,但从信仰和奉祀内容来看,其名称不外乎庵、观、寺、院、宫、庙、堂、祠等几类。据1936年编的《北平庙宇通检》中所收集的庙宇,内城303座、外城258座,东南郊区33座,西北郊区348座,共计有942座。据说这仅是当年北京庙宇总数的一半。
北京地区诸多庙宇名称有一特点,除皇家赐名外,还有俗名,往往俗名有口皆碑,名传遐迩,朝廷所赐之名反而鲜为人知,如岫云寺、慧聚寺、十方普觉寺、觉生寺等。这些寺名多觉生疏,如果说其俗名潭柘寺、戒台寺、卧佛寺、大钟寺,则老幼皆知了。
旧时北京许多寺庙内藏有著名珍品,如智化寺藻井,雍和宫照佛楼内佛冠、金伞、毫光珠等,不过只是有些规模较大的艺术品,能保存至今,如碧云寺内五百罗汉,法海寺内明代壁画等,其中的明代壁画尤为珍贵,堪称稀世珍宝。
法海寺坐落在京西翠薇山南麓,是明英宗的近侍太监捐资建造的,寺里大雄宝殿内的壁画,闻名于世。殿内三世佛两侧画的是“诸天三十六众礼佛图”,画中人物丰满,皓齿明眸,金刚力士赤膊刚劲,甲胄鲜明,形形色色,活灵活现。东西墙上画的重要人物,是红莲托体的如来和衣带飘拂的飞天,周围衬以牡丹、月季等名贵花卉,穷工极态,妙笔生辉,令人叹绝。三世佛的背面的是三大士像,其中尤以水月观音最为传神,无论是面庞、神态、衣纹等都不同于一般。全部画面中,除了神怪、花草等之外,共出现了七十七个人物,个个形态逼真、生态盎然。
旧时,庙会是极典型的宗教活动和贸易市场,北京曾是庙会的天下。北京的庙会不仅是春节正月庙会,其他庙会也很多。每座庙宇的宗教活动,除平时的拈香膜拜外,只有庙会期间才是最典型的。庙会期间,在庙宇所在地,大部都伴有贸易市场,其商品丰富多样,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久而久之,庙会成为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庙会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就有数天,庙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等等。
清末民初时会期间,庙会是每月逢三(初三、十三、廿三)是土地庙;逢五、六(初五、六,十五、六,廿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初七、八,十七、八、廿七、八)是护国寺;每月逢九、十、一、二(初九、十九、廿九,初十、廿,初一、十一、廿一,初二、十二、廿二)。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崇文门外东便门一带)等等,几乎天天有庙会,甚至于一天还不只一处,可以说,老北京是庙会的天下。
燕赵文化·长城关塞与燕赵古迹·古都北京
北京城是燕赵最古老的城市,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商殷时代,燕为北京地区一大部族,以“妟(燕)”为图腾,进而为国名,有学者认为其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国名依旧,而氏系已变。公元前7世纪,燕国并蓟,并以蓟城为都城。公元前226年,秦军下蓟城。自秦统一至五代后晋初,蓟城是州、郡(国)、县的治所,为北方政治军事重镇。其中,公元352至357年为鲜卑族慕容㑺所建前燕的国都;公元911至913年为地方割据政权五代燕的都城。
公元938年,辽得幽云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辽于境内设上、中、东、西、南五京,立古蓟城为南京,亦称燕京城。燕京沿用唐幽州(即古蓟城)旧城,周回二十六里,北城墙至今白云观北侧,南城墙在宣武区法源寺东侧,南城墙在今右安门内西街,西城墙在今白云观西侧。城开八门,东为安东、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拱辰。皇城位于燕京城西南隅,罗郭而成,周回五里。四面有门,东为宣和门;西为显西门;北为子北门;南有三门,中为南端门,左为万春门,右为千秋门。皇城内有永兴、积庆等十三宫,有清凉、元和、嘉宁等三殿。大城内有二十六坊,为居民区。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北有市,商贾云集,货物山积。
宋宣和年间,宋金约定联合攻辽。宣和四年(1122),金攻占燕京,宋以增岁币为代价取得燕京,置为燕山府路燕山府,宣和七年,燕山府为金攻占,仍称燕京。天德三年(1151),以“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海陵王下诏迁都,发诸路民夫,筑燕京城。三年竣工。贞元元年(1153)改燕京为中都,定为国都。
中都是在燕京城基础上扩建而成。北城垣受河道所阻保持原位,其余三面皆外展三里。城有三重。大城之北垣设四门,余各设三门,以顺时针为序,北有会城、通玄、崇智、光泰,东有施仁、宣曜、阳春、南有景风、丰宜、端礼,西为丽泽、颢华、彰义。大城内为皇城,长方形,位于大城中部偏南,皇城南垣有宣扬门。皇城内建宫城,宫城有四门,南应天、北拱辰,东定华、西玉华。贯穿宫城之应天门、皇城之宣扬门、大城之丰宣门修一御道,御道两侧列置府部等行政机构。宫城内建有九重宫,大安、仁政、太和、神龙诸殿,俱配置在自应天门至拱辰门组成的皇城中轴线上。中都建成后,“其宫阙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秦阿房、汉建章不过如是。”另外,宫城西侧出玉华门辟有“同乐园”,又称“鱼藻池”(今广安门外莲花池一带),大城东北郊(今北海、中海一带)规划为宫苑禁地,为皇帝、后妃游幸之所。金中都已具备了封建国家都城的规模。
金贞祐三年(1215),蒙古骑兵陷中都,兵火焚之,劫掠金帛女子北去。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决议由上都开平迁至燕京,以燕京为都城,背靠草原,面视中原汉地,统治全国。然中都破败,遂放弃旧城,于其东北重建新城。至元四年(1267)动工兴建,“敕修筑都城,凡费悉从官给,毋取诸民,并蠲伐木役夫税赋。”至元八年,建国号曰“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至元十一年春正月元旦,“宫阙告成”,忽必烈御正殿接受百官朝贺。至元二十年(1283)全部建筑基本竣工。
大都新城建成后,旧燕京城仍然保留,称为“南城”,新城亦称“北城”。新城为夯土版筑,《元史》载“城方六十里”,实测城周五十七点二里。南面城墙基本位于今东西长安街南侧,安定门、德胜门外的大都城墙遗址乃其北城墙,东、西两侧与今二环路基相符且向北延伸。大都城设城门十一座,北面二门,东、西、南各三门,取哪咤三头六臂两足之义。城门名称以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北侧为健德门、安贞门,东侧为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侧为顺承门、丽正门、文明门,西侧为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城门内僻有干道,干道间有胡同相连。城中心位置设中心台,台前为鼓楼,台后为钟楼。城内居民区划分五十坊,坊各有门,门上署坊名,坊下有巷、里。坊上设左右警巡院,“分领京师城市民事。”
皇城位于土城内南部中央区,东墙在今南北河沿街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南,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南侧,皇城周回近二十里。皇城内有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宫城、兴圣宫和隆运宫。皇城南正门称灵星门,往南至丽正门为皇廷广场,左右两侧建有千步廊,中央重要官署即设于此。
宫城位于太液池东岸,周回八里余,设有四门,北曰厚载、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南曰崇天。崇天门北数十步为大明门,左右分开日精门、月华门。宫城内主要建筑为大明殿和延春阁。大明殿在大明门内,面阔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百二十尺,高九十尺,规模雄伟壮观。殿前台基绕以白石阑,台基上种植移自沙漠的莎草,是忽必烈为使子孙不忘创业艰难特意安排的。国有大典,皇帝与皇后同坐御榻在此接受群臣朝拜,此乃蒙古族传统。
延春阁在大明殿北,东西百五十尺,深九十尺、高百尺,元皇在此举行佛事和道教仪式,有时也在此举行宴会。大明殿及延春阁后面都有寝殿,为后妃居住之所,并与前殿由廊庑相连。
太液池西岸有两组建筑群,南为隆福宫,北为兴圣宫。隆福宫以天光殿为主建筑,东西有四配殿,有周庑百余间围绕其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曾居此,真金早亡,其妻仍居此。忽必烈之孙铁穆耳即位后尊真金之妻为太后,自此隆福宫为太后居所。兴圣宫正殿为兴圣殿,为妃嫔居所。
随着新城的日益繁华,大都南城的民居日趋萧条,然而元代皇室信奉佛教及道教,因此南城原有的古寺旧观久盛不衰,每逢阳春,北城居民纷纷往南城游览古寺名胜,成为风俗。南效南海子为皇家猎场,地广四十余顷,蒙古皇族仍保留着草原生活的习俗,秋冬之际于此纵鹰围猎。
明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率群臣北遁漠北草原。此前,明太祖建都南京,遂改大都为北平,元皇宫被拆毁。明成祖朱棣即位,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着手迁都于此,修建宫阙城垣。永乐十八年(1420),工程竣工,明都自南京迁至北京。北京建于明代,清代北京沿用前朝规制,不另作叙述。
明清北京城垣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的,其北城垣较大都土城向南缩进五里,城墙以砖包砌,东西宽6650米,南北长5350米,周回45里,遗址基本与今地铁环线一致。城设九门,按顺时针方向,其名称为:北有德胜门、安定门,东有东直门、齐化门(后改称朝阳门),南有文明门(后改称崇文门)、丽正门(后改称正阳门,俗称前门)、顺承门(后改称宣武门),西有平则门(后改称阜成门)、西直门。内城建于明初,其街巷基本沿用元大都体制。
北京外城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当时蒙古部落时常南侵,威胁北京,于是设划增筑外城,将内城四面围住,以确保都城安全,因工程浩繁而财力不足,只修了南部外城便难以继续,只得折回与内城东南角与西南角相接。外城东西宽7950米,南北长3100米,周长28里。南垣开三门,正南名永定门,左为左安门,右为右安门;东垣开二门,东之正门为广渠门,东之北名东便门;西之正门为广宁门(后改称广安门),西之北为西便门。明代,平民可择居内、外城;清初,将内城汉民逐出,以八旗兵丁分驻内城。民国初年修环城铁路,北京城墙建筑初步受毁坏,又因年久失修,城楼残破坍塌。1969年,北京修地铁环线,城墙及城楼大部拆除,现仅余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内城西南角城墙一段及崇文门至东南角楼残垣一段。
明清皇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8),永乐十八年(1420)竣工。它沿用了元大内旧址,且向南、北、东三面又有拓展。皇城垣高一丈八尺,四向开门。正门为承天门(后改天安门);西侧为长安右门,东侧为长安左门;前为大明门,顺治元年(1644)改称大清门,民初称中华门;后有端门。皇城后门为北安门,顺治九年改称地安门;西门名西安门;东门名东安门。皇城内主要建筑有宫苑、衙署、仓库、庙社、寺观等。中心偏南为宫城,又称紫禁城。紫禁城南,东侧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紫禁北为万岁山,俗称煤山,清初改称景山,此乃人工堆筑而成,建于元代延春阁旧址上,意在镇胜前朝风水,故亦称“镇山”。景山西有“大高玄殿”,明帝学道修仙之所。紫禁城西,太液池南开凿“南海”,合中海、北海,并称“三海”,又称“西苑”。紫禁城东僻有东苑,附近有皇史宬,藏宝训实录,曾贮有《永乐大典》副本。皇城内所建衙署、寺庙及为皇室服务的诸机构,自民国后陆继被拆除,今其城垣仅余天安门两侧东西各一段,及紫禁城、 、北海、景山、皇史宬、团城、大高玄殿等建筑。
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皇宫,位于皇城之内。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后多次重修、改建、扩建,然而仍保持原有布局;此处住过二十四位皇帝,已有近五百八十年的历史;占地七十二公顷,内有楼阁屋宇九千余间,宫墙周回六点八里,高三丈有余,四角建有玲珑角楼,墙外绕有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紫禁城设四门,南为正门,名午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北为神武门。
紫禁城的整体格局分外朝和内廷,且主要建筑座落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依次由南向北排列,三大殿建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左右为文华殿和武英殿。乾清门广场将外朝和内廷分开,乾清门内即是内廷,主要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养心殿。东六宫以东是宁寿宫,西六宫之西有慈宁宫、寿康宫、雨花阁等。坤宁门北是御花园,小园精巧别致,楼、台、亭、阁,各具特色。御花园北是神武门。
太和殿为外朝正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奉天殿,顺治二年(1645)改名太和殿,基高八点一三米,殿通高三十五点零五米,宽十一间,深五间,内设镂空金漆宝座。每逢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新帝即位、大婚、册立皇后,皇帝赐宴、命将出征,皆于此举行仪式。中和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始称中和殿,殿呈方形,方檐圆顶,长宽均五间。凡遇“三大节”盛典,皇帝先在此小憩,后往太和殿接受朝拜。每往天坛、地坛、太庙、先农坛举行祭祀,必提前在此阅视祭文。给太后加徽号及其他各种大礼前一天,皇帝亦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保和殿初称谨身殿,后改名建极殿,清顺治始称保和殿,宽九间,深五间,殿后阶陛中间下层一整块云龙石雕,为紫禁城内最大石雕。清代,每年除夕及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赐宴蒙古王公及满汉大臣。乾隆五十四年(1789)以后,在此举行科举最高一级的“殿试”考试。文华殿建于明初,当时是皇帝的便殿,在此处理日常政务,亦为皇太子读书处。清代皇帝在此举行“经筵”,会见外国使臣。武英殿建于明初,位太和殿西庑,与文化殿相对称,规制相同。明清两代皇帝都曾在此临朝,处理政务。李自成进京后,以此殿为临时金銮宝殿。清康熙时,于此成立修书处,继而成为皇家印书处,先印《古今图书集成》,后又翻刻古籍,其校勘详审、纸墨精良,为善本古籍中之佼佼者。
乾清宫位于乾清门内,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殿宽九间,深五间,正中设雕龙宝座,上悬“正大光明”匾,左右列图史、玑衡、彝器。清康熙前,乾清宫为皇帝、皇后寝宫及处理朝政之处。雍正后寝宫移至养心殿,此宫成为内廷典礼、召见大臣、批阅奏章的办公地。每逢节日,于此行朝贺礼,赐宴有关人员。清代皇帝驾崩停灵于此处。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后,建于明代,为明代帝后住所;清代帝后于三大节时在此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始,将二十五枚御玺存放于此。坤宁宫位于交泰殿后,为明代皇后正宫。清代,东暖阁是皇帝大婚的洞房;西暖阁是皇家祭神场所,每逢朝、夕祭及大祭,帝、后亲临祭神。西暖阁供奉有满族信奉的萨满神,及释迦牟尼、老子、关羽、灶神等十五尊神佛。每年元旦及每月初一,在此举行跳神仪式。
紫禁城内东六宫依次为: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其西六宫为储秀宫、翊坤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永寿宫。东西六宫是明清两代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妃嫔等人居住地。紫禁城建筑雄伟,气势磅礴,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有这些: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十三陵、什刹海、圆明园、卢沟桥、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居庸关长城、剑口长城、恭王府花园、北京大学、胡同、北京动物园、北京植物园、潘家园古玩市场、古观象台、德胜门。糖葫芦:北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千年的历史。北京曾是历史上五代王朝的首都。自晋朝以来的800年间,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宫殿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皇家宫殿、园林、寺庙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紫禁城,又称紫禁城,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居住着24位皇帝。它的建筑气势磅礴,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风格。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合理的布局和精美的建筑闻名中外。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为山谷祈祷。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圆明园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在中外园林史上享有盛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被称为万园之园。十三陵是北京皇家陵寝中最大的一座,包含了明代13位皇帝的陵墓,尤其是近代发掘的十三陵,庞大壮观。寺庙京城各处都有宗教寺庙,现存的比较著名的有: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寺等。道教白云观等。伊斯兰教北京牛街朝拜寺等。藏传佛教雍和宫(喇嘛教)、天主教四十库天主教堂、王府井天主教堂等。基督教岗洼城教会、崇文门教会等。燕京八景燕京八景是指北京的八大老景,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小月(卢沟桥)、金台日落(金台路)、琼岛春影(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爷秋风(中南海)、玉泉图图(玉泉山)、西山青雪(。北京八景的说法最早见于晋代古籍《明昌遗事》。此后的历代地方志,包括《宛署杂记》(明)、《宸垣志略》(清)都有提及燕京八景。燕京早期的八景和之后的燕京略有不同。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令修建御书。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深受北京人的喜爱。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经常可以听到路边传来抑扬顿挫的京剧段子。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个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三三三五四、四喜、春宫、三三五四春班等四个地方剧团先后在北京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徽班经常与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演出,由此诞生了一种以徽剧为主体的新剧种黄儿汉剧西皮,囊括了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的精髓。这是京剧。在200年间发展,京剧在唱词、发音、音韵上越来越有京味。所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许多民族的特点,最终成为一门成熟的艺术,京剧集唱、舞、武、乐、美、文于一体。它类似于西方歌剧,所以被称为京剧被西方人。除了京剧,北京还有双簧、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等,都堪称国粹。胡同是北京最有特色的民居之一,它起源于元朝。单词胡同意味着小街蒙古语。北京有7000多条胡同,每条胡同都有一个故事。
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宰相文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些是用北京话命名的,比如木湖路关胡同等。经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是东西走向的焦敏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不超过十米长;最窄的胡同是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氏胡同,只有07米宽;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八大特色商业街之一,外国友人众多。胡同两边的明清风格建筑和各种酒吧,为北京增色不少。四合院的四合院建在东南西北,围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形成胡同的侧墙。庭院北室为主室,东西两侧为厢房。除了大门,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四合院安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宫殿一般都是正宗的四合院,比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这几年北京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四合院很少。现在二环内只有两个比较完整的四合院。北京中轴线,就是指出并明确北京的中轴线。北京美国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宫城对称。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从南到北依次是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神武门、景山、第天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永定门,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有天坛和先农坛。祠堂和社坛;东门西门;安定门和德胜门以中轴线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曾经说过:北京独特的宏伟秩序就是从这条中轴线的建立中诞生的。;永定门、中华门和地安门天安门城楼在人民建国后被全部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永定门城楼是最近几年重建的。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明清都城防御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炮塔、敌塔、护城河等诸多设施。曾是中国最完整的古城防御体系。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所有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和建筑规格的不同,分为宫城门、皇城门、内城门、外城门四大类。明清北京有宫城四门(一称六)、皇城四门(一称六七)、内城九门、外城七门。有一句民间谚语说皇城内九门外七门为四。清朝灭亡后,北京城逐渐被拆除。除宫城外,现在的皇城只保留了天安门门,内城只剩下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和崇文门。外城全毁,只重修永定门。~~期待满意~~
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颐和园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圆明园是我国最有名的皇家园林,园中山青水绿,在中外园林史上享有盛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万园之园”。明十三陵是北京最大的皇家陵寝墓群,内有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尤其是现代发掘的明定陵,规模浩大,极为壮观。
传统文化
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一座座青瓦灰砖的四合院之间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 庙宇 法源寺
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元、明、清时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 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而近年来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城池 始建于明朝1550年的“天街”——前门大街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或七座)、内城城门九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清朝灭亡后,北京城池逐渐被拆毁,除宫城保留较好外,现皇城城门只有天安门被保留,内城仅存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外城则完全被毁,只有永定门被重建。 京剧 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京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打、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所以被西方人称为“Peking Opera”。 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家张师曾:原名:师曾,现居北京。书画大师范曾先生的大弟子张师曾,开以画入书法以书法入画的历史先河,中国古典传统人物画的****。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处)。北京地区八景的说法最早见金代古籍《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包括《宛署杂记》(明)、《宸垣志略》(清)等对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与之后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了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才固定下来。
饮食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居内地之首。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儿、豆面酥糖、酸梅汤、茶汤、小窝头、茯苓夹饼、果脯蜜饯、冰糖葫芦、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灌肠、爆肚、炒肝等。
体育
北京市曾举办第一、二、三、四、七届全国运动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 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赛会时的鸟巢和水立方
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08年北京残奥会。2009年北京市共有体育场馆共有6149个(北京市统计局)。主要为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首都体育馆、工人体育场、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奥体中心体育馆、北京射击馆、丰台垒球场、月坛体育馆、国家网球中心、五棵松体育馆等。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仅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四个项目,运动员不足百人。目前北京运动队的项目达到28项,优秀体育运动员1075人,涌现出了庄则栋、郎平、宋晓波、李荣荣、聂卫平、谢军、杨凌、李娜、张怡宁、高洪波、杨晨、邵佳一等一批著名运动员。截至2002年底,北京市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149个,亚洲冠军144个,全国冠军592个(北京体育局)。 2009年10月31日,代表北京三大球最高水平的北京国安足球队荣获2009年度中超联赛冠军。 首届世界武术搏击运动会于2010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北京自2008年奥运会后举办的最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参会国家和地区多达106个。28日首届武搏会开幕式上,成龙和李连杰两位功夫巨星同场亮相。
国际会展
北京是中国惟一入选全球前10名的国际会议城市(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2010年公布)。北京已有21个展会通过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占全国总数的1/4以上。2010年1至7月国际化大型会展在京共举办51场,比去年同期猛增417%。 北京国际汽车展已与底特律、法兰克福、日内瓦、东京四大“老牌” 汽车展同居世界五大汽车展。北京车展规模居全球之首。
新闻出版
北京市有国家级广播电台2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家级电视台2座(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市级广播电台1座(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市级电视台1座(北京电视台)等。2009年北京地区出版报纸259种,出版期刊2898种,均与上年末持平;出版图书171万种,较去年增加34万种。
影视产业
中国**诞生地是位于北京大栅栏的大观楼。北京是中国**最大票仓城市,影院数、银幕数全国最多。“中国影都”怀柔区影视生产能力占全国60%,拥有目前全球最大面积的影视摄影棚,是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及后期制作基地。
编辑本段娱乐休闲
北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华丽的戏服、动听的唱腔、百变的脸谱,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保利剧院等都 王府井大街
常有传统的京剧演出。北京的夜生活同样精彩,后海、三里屯、南锣鼓巷酒吧街是很好的去处。北京天文馆落成于1957年9月29日,设施包括天象厅,门厅,展览厅,报告厅,天文台等
旅游景点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6处)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森林公园。 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 世界地质公园 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八达岭长城: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
八达岭―十三陵、石花洞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国子监街、烟袋斜街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密云县古北口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门头沟区: 斋堂镇爨底下村、斋堂镇灵水村、龙泉镇琉璃渠村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大运河; 北京云居寺塔、藏经洞及石经; 北京古观象台; 北海公园; 卢沟桥
风俗特产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民风习俗:北京小吃、京剧、京韵大鼓、相声、舞台剧、铁板快书、景泰蓝、牙雕、毛猴、漆雕、赛蝈蝈和蝈蝈笼、吹糖人、捏面人等等。
博物馆
北京是“博物馆之都”,注册博物馆多达151座,列世界第二(仅次于伦敦)。国家博物馆为世界最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 首都博物馆、中华世纪坛、北京天文馆、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军事博物馆、航空博物馆等。
现代文化
798艺术区、北京国际音乐节、糖果俱乐部(TANGO)、Cargo、Babyface、Banana舞会俱乐部、唐会、三里屯酒吧街、后海酒吧街、南锣鼓巷、Lost In Beijing、地铁客、北京时尚地图、SOHO等。
人文景点
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什刹海、圆明园、芦沟桥、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居庸关长城、箭扣长城、恭王府花园、醇亲王府、北海公园、北京大学、胡同、北京动物园、北京植物园、潘家园古董市场、古观象台、德胜门、正阳门、景山、香山、钟楼、鼓楼等。
宗教文化
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而且充分地尊重每一种宗教。北京地区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北京的寺、庙、观、堂是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其中最著名的有:天主教东堂、天主教南堂、缸瓦市基督教堂、崇文门基督教堂、牛街清真寺、东四清真寺、广济寺、广化寺、白云观和雍和宫等。 佛教:主要为潭柘寺(北京最古老寺庙,在北京建成800年前就已经建立)、云居寺、戒台寺、法源寺、报国寺等。 道教:白云观 (全真道)、东岳庙(正一道) 藏传佛教(喇嘛教):雍和宫 伊斯兰教:主要为牛街礼拜寺、东直门外清真寺、东四清真寺。 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宣武门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西直门天主堂、东交民巷天主堂。 基督教:崇文门堂、缸瓦市堂、珠市口堂、宽街堂、海淀堂等。 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遗迹)
购物街区
北京是唯一入选世界15大购物之都的内地城市,拥有百余家大中型购物商场。王府井大街、前门大栅栏、西单商业街是北京的传统商业区;国贸商城、东方新天地、中关村广场是近年来新崛起的商业巨擘。 如果您对古玩感兴趣,就到琉璃厂或潘家园的古玩城逛逛吧。如果您对外贸服装情有独钟,那可一定别错过秀水街和雅秀服装批发市场。景泰蓝、玉器、丝绸刺绣等历史悠久;民间手工艺品,如泥人、京剧脸谱、风筝、剪纸等物美价廉,都是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
编辑本段科学教育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号称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1998年来,每年都成功举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题的大型国际活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 北京同时也是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截至2010年8月,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2所,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全国最为著名的学府。全年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77万人。全市共有52所高等学校和117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在学研究生达到209万人。 北京拥有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跻身全国五大图书馆。
高等院校
北京是全国高等院校的中心,聚集了全国数量最多的著名高校。截止2010年8月全市共有普通高等
本文2023-08-03 23:34: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