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敬业与乐业》教案及知识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敬业与乐业》教案及知识点,第1张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敬业乐群、安居乐业、断章取义、不二法门、言不及义、亵渎、强聒不舍”等词。

 2体会演讲词的文体特点。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2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建立快乐学习观:尊敬学习,就是尊敬自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2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突破方法: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本文教学拟设一系列紧扣文本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在对话中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考和探究。

 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突破方法: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篇演讲词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第1课时

 一、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设计(一)

 由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导入:问:你什么时间最快乐?(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问:雷锋日记中有一句话“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你从这句话中想到了什么?

 问:牛顿在实验室作实验时忘了吃饭,居里夫妇在艰苦的环境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发现了镭……这些科学家们为什么能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小结:他们不仅有伟大的理想,更有一种执著的敬业精神。他们以劳动为快乐,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快乐,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可贵的敬业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教我们“敬业”“乐业”的文章。

 设计(二)

 米卢在担任中国足球教练时,曾讲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更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态度”是一切事情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让我们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先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了解的梁启超。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并点明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

 多媒体投影需要注意的词语,让学生读写: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断,截取。章,篇章。

 (4)不二法门:比喻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5)言不及义: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6)亵渎:轻慢,不敬。

 (7)强聒不舍:唠叨没完没了。

 在读写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几种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正确地掌握,比如让学生自己寻找最容易写错的字词并提问,或者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听写,也可以是同桌两个人相互提问的方式。

 教师介绍有关演讲的常识。学生边记边思考,并且联系在电视中所看过的大学生演讲比赛等节目来体验、理解。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看法的语句。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表对作者观点的感受,小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来解决,因为有的问题,这个学生不会,可能别的同学恰恰理解得比较到位。找一个小组把组内梳理的文章结构提交全班,有不同意见可讨论。教师可以借梳理文章结构,解决学生的疑惑点,加强学生对议论文结构的认识。

 分析:本文共九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开头部分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与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题目的来源,揭示全篇的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本部分是全文主体,分三层进行论述。

 第1层(第2~5段):论述有业的必要。

 第2层(第6~7段):论述敬业的重要。

 第3层(第8段):论述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学生分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诵这篇演讲词,甚至可以走上讲台做模拟演讲式朗读。试找出并积累几条自己认为论述敬业与乐业最精彩的警句,让学生体会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课文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时,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件事论证;论述怎样做到敬业时,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设一个共和国、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以两种差距悬殊的职业作比,对比鲜明,说服力强。试仿照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为课文第3、4段再写一组类似的论据。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举事例的论证方法。

 三、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探究问题

 学生再次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1)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3)本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

 “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的境界和价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3)写作特色:论证说理,引经据典。

 语言特色: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五、布置作业

 1文章告诉我们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在作者众多的观点中,你是否有自己的疑惑或者不同见解?

 2反思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做法,谈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落实上节课的作业入手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词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大家能否谈得更真切、更精彩。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的巧妙之处。

 先是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1首先是设问巧妙:

 ①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②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③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⑤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

 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2其次是语言的妙处:“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有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但话又说得很委婉;“我深信”“我盼望”,没有生硬的号令,但谁又能不听他的呢?作者将“敬业”和“乐业”转化成了“责任心”与“趣味”,去生就熟,去繁就简,全然一智者形象。

 三、学生合作研讨,质疑问难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把自己的疑惑点提交小组,讨论思考。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作适当引导。预设学生的疑惑点有: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文中说,人必须“为劳动而生活”“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3)品味“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研讨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1)文中“业”的含义并不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其二,人既然是社会动物,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的时代,拉黄包车的,即使再敬业,也要饱受欺凌、困苦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大总统的生活判若天壤。这时要求拉黄包车的要安心、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梁启超认为,木匠与政治家、挑粪的和军人,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在现实社会中,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在意识领域里真正消除等级的鸿沟。

 (3)品味:就是“所有的职业都神圣,所有的职业都可敬”。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结论,后句是由结论得出的观点,自然回答上文设问:“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双重否定句更显立场鲜明。

 3教师发问: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学生即席发言交流,鼓励学生讨论,踊跃作答,其他学生评析。教师适当点拨:那些普通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地完成,他们都可以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

 四、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

 1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判疑能力,辩证地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组织辩论赛:

 教师依据学生情形,组织辩论双方,由班级学习委员担任本场辩论主席,教师作适当点评。辩题:想当元帅的士兵是好士兵,安于职守的士兵是好士兵。

 小结: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们,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

 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还要让职业卑贱者“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拿破仑的话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为可疑。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了士兵,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

 可见,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忠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说一说什么是真正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快乐。学生谈体会。

 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意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阅读感悟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2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3请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教师可以自己的教育快乐观证明职业是有趣味的:“在浅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今天,语文给我回肠荡气的情感,给我美的升华,语文是我生活里一幅永恒的图画。在语文园地里耕耘,我快乐!”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快乐学习的观点。

 六、布置作业

 1作者教我们怎样感受职业中的趣味,你平时有这种感受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2作者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你同意吗?既然这样,你如何看待跳槽现象?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敬业与乐业》知识点

 一、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敬业乐业。

 第二部分(2~8):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二、课文解析

 1思考:演讲稿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和演讲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演讲的中心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作者引用孔子言论和百丈禅师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言论证明“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引用百丈禅师的例子有效地说明了人要不断地劳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作者是怎样阐述什么叫“敬”的?

 第⑥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4作者是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的?

 第⑦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做阐述,再举“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论证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5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性,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前面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⑧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6结合全文,说说结尾处“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

 第一,应该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第二,对于所做的事情应该生出敬意,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积极投入地把它做好;第三,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能一味叫苦,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分析感知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1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论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4、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6、文章的观点如: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先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与人生最为重要,又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3)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敬业与乐业》知识点

 一、字词

 精微:精深微妙。

 旁骛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秘诀jué: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

 羡慕xiàn mù: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亵渎xiè dú:轻慢,不尊敬。

 妄wàng想:①狂妄地打算;②不能实现的打算。

 杜绝:制止,消灭(坏事)。

 敬业乐群:专心于学业,与朋友和睦相处。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谈不到正经的事情。

 强聒guō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一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运动,并称“康梁”。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其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三、作品梗概

 本文是1922年8月14日梁启超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发表演说时的演讲稿。当时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蔑视体力劳动,追求出人头地、显亲扬名的人生目标。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说,对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有着积极意义。

 “敬业与乐业”是并列短语。敬业就是有责任心,是对学业和工作的态度;乐业就是乐意去做某件事,并能从中感受到趣味。文题不仅揭示了作者论述的中心论题,也表明本文将围绕“敬业”与“乐业”及其相互关系来展开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高一语文下册说课稿范例 篇一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

 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高一语文下册说课稿范例 篇二

 一、说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依据大纲要求,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它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整理古汉语知识后,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选择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因为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

 大纲中提出,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采用交流互动式结构的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探讨式阅读

 通常,文言文教学易走向一个误区:割裂文章的整体感,囿于简单的文字串讲中,文言文被当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要避免这一情况的,需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探讨式阅读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讨,理解文章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感知——设疑——探讨——表达——总结、评价,环环相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交流互动”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块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思路。

 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以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1朗读第一段,老师作节奏停顿的提示:学/不可以已。

 2设疑:如何理解“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解答后明确: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宽思路:学生阐述自己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老师作出评价。

 4比较阅读:了解文中荀子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特别是有创意的回答。

 5小结: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究,体味文章的论证艺术。

 1理清文章思路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

 本文说理性很强,这类文章若驾驭不好,易流于枯燥和单调,但本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师点拨:回忆《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

 2抓重要环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全文共用了20个比喻,为帮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我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诵读,二是比较。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句子的含义;在比较中,了解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分清论证的角度、层次。

 比较既有分论点间的比较,也有同一个分论点内部的比较。如: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学生齐读后,老师提问: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学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白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比较式学习,避免了一一讲述的单调,也突出了本文论证同中有异,灵活而有变化,论辩生动有力的特点。

 3小结:

 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明确:这些比喻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接受。

 教学板块三:加强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诵读,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其次,从修辞角度引导、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比、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教学板块四:联系实际,阐述学习所得。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要对学生所述给予肯定。

 课后结合自身体会,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

3高一语文下册说课稿范例 篇三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

 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4高一语文下册说课稿范例 篇四

一、说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5高一语文下册说课稿范例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答案:因为闻一多先生与众不同,所以取这个名字是最合适的。且高度地概括和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揭示文章主旨 的作用。文章题目的意思是;从问一多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表现他的说和做,言行一致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

“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6、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三、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四、 出示“说”和“做”表格。

五、问题探究: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六、找一找,圈点勾画

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和品格。

(一)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

——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二)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七、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八、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十、总结全文:

1、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如一、言行一致和用一颗赤诚的心爱国的崇高品质。

3、课文结构分析

学者方面: 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

(希望楼主满意。你咬狠嗨P握!><!)

1 如何准备高中的文言文

准备高中的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紧扣考试大纲,研究命题特点。

文言文考查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材料短小,字数在700左右。平时文言训练选文时,务必紧扣“浅显”二字,切不可为了引起学生的“危机感”而故意选择一些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连教师也要查上很多资料甚至还不能完全弄懂的文章。

笔者发现,当前高三复习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因此,命题选材应难易适中,对一些影响到学生答题又无法回避的冷词僻字、典故背景要适当注释,否则会遏制学生的兴趣,做无效的劳动。

其次,高考选文多出自教材之外的史料文献,一般为传记文,记述的是传主的为官、为人、事君、待人接物之道。这就要抓住史传类作品的特点,并归纳其要点。

二、巩固课内知识,促进能力迁移。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取材都来自课外,面对浩繁的古籍,要想从中猜到高考试题的选文,那是难以办到的。

综观历年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材中的直接或间接迁移,“题源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如2009年江苏高考第5题三实一虚四个词,就有三个出自课内,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的“率”,题中错译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属(托付)跟《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用法相同,却(后退)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因持璧却立”的“却”用法类似,翻译句子中的“购”“妻子”“方”“罢”“异之”“卒”等重要实词更是在课本中屡屡出现,因此对教材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教材是教学之木,理所当然也是复习之木。中学课本里选的都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古代范文,也是各文学发展阶段的代表作。

课本文言知识这个根本如果掌握不牢,做再多的文言文训练也不会有大的效果。因此,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要精读,在平时的语段阅读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将训练题中的考查点与学过的课文中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步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诵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许多学生认为诵读课文是学习新课时要做的事,复习时间紧、习题多,再去花费时间诵读不值得。

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课内文言文由于学得时间很长了,学生渐渐对它们不很熟悉了。

即使有的课文当时能熟练背诵,高考前也只是有大体的印象。复习时拿出一些时间诵读它们,才能够把模糊不清的课文内容再变得熟悉,使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得以再现,才能各篇中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归纳整理,分类辨别,形成整体印象。

这比没有具体语言环境机械地识记它们高效得多。至于高三专题训练的课外文言文就更须要诵读了,不只要读重要的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更要把全篇文章反复读,大声读,“书读百遍,而义自现”。

在诵读中既要理解字面意思,也要体察文言文的情调。只有读多了,最终把书面上写的生疏冰冷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情趣盎然的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才能形成很强的语感,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中学生普遍感到文言文枯燥,没有趣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诵读,进入不了文言世界,领会不了文言文的思想、艺术包括音韵的美妙,更不用说鉴赏评价了。 四、训练解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

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读的过程中要圈点勾画做一些记号,不懂的语句不妨先跳过去,有些疑难句子不影响解题,有些困惑读到后文自然就解决了。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当中,需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重点是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灵活的方法,推断实词的含义。

其实说文言文难,主要还是难在词汇上。要指导学生密切联系语境,采用代入法、语法功能推断法、字形分析法以及联系现代汉语的成语中的用法等方法推断实词意思。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总之,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词汇、熟悉语法的过程,应该使学生养成积累的意识和积累的习惯,比如圈划重点词和勤查字典的习惯。应适当精选一些经典的语段强化训练,促进知识的迁移,“言、文”并举,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2 备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完备;齐备

例句:出自明朝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请备述之”。白话翻译是:请完整的叙述。

2、通“惫”。疲乏;困顿

例句:出自战国时期《商君书·靳令》:“外交以备,国之危也。”白话翻译是:和其他国家的交涉已经困顿了,国家危险了。

3、准备;预备

例句:出自汉代《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举兽尾告备。”白话翻译是:宗人把野兽的尾巴举了起来说已经准备好了。

4、防备;戒备

例句:出自春秋时孙武的《孙子·虚实》:“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白话翻译是:没有不防备的地方,就没有不薄弱的地方。

5、储备

例句:出自清朝梁启超《谭嗣同传》:“而设法备贮弹药。”白话翻译是:想办法储存弹药

6、提供或装备

例句: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韩非子·五蠹》:“事异则备变。白话翻译是:准备好以应对即将发生的变化。

7、凑数;充数

例句:出自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萧望之传》:“备位将相。”白话翻译是: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

8、全部;完全;尽

例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礼记·月令》:“农事备收。"白话翻译是:农事已经全部做完了。

扩展资料:

名称备

拼音bèi

含义

1、具备;具有:德才兼~。

2、准备:~用。~足原料。~而不用。

3、防备:防旱~荒。攻其不~。以~不时之需。

4、设备(包括人力物力):军~。装~。

5、表示完全:艰苦~尝。关怀~至。~受欢迎。

6、姓。

组词贮备、装备、备件、备荒

造句

1、民力资源利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军事医学战备建设的重要内容。

2、老者说动了其余人,趁着夜色,出其不备救出方信,取了邓盛的首级星夜来投。

3、警察躲在罪犯的后边,趁其不备饿虎扑食,将罪犯摁倒在地,当场抓获。

4、我们的储备粮有限,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粮食来源。

5、都市警力雄厚,戒备森严,一有风吹草动,即可撒下一张追捕大网。

3 求做事前要有准备的文言文名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 )

白话译文: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积少成多。

准确意思是,形成一项事物,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贬义时,多用来形容矛盾的日积月累之形成;褒义时,则形容成绩取得实属来之不易。

出处: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白话译文:河冰的冻结,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积土成为高山,不是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完成。

复句式:作主语、谓语,比喻事态的严重不是一时所致而是长期形成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

滴水穿石

读音:dī shuǐ chuān shí

释义: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辨形:穿;不能写作“串”。

造句: 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就必须要有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当时,崇阳县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乖崖决心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

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看到一个管理县行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没什么。”那库吏回答说。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

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库吏不服,怒冲冲地道:“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这样拷打我?

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不由得十分愤怒,他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盗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铜钱。

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到刑场,斩首示众。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后来,“滴水穿石”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很大的功劳。

答:因为全面阅读不同,所以这个名字是最合适的。高度概括和赞扬闻一多先生说的和做的。

揭示文章主旨。文章标题的含义;问学者和革命家表现,他说,做,言行一致

他们说的做,我不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