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的起源
1上古神话
上古时期是夏朝以前三皇五帝的年代,属于传说时代,也是中国神话的起源阶段。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华夏先民以部落为团体,崇拜的神仙是自然万物,比如风神、雨神、雷神、火神和水神。祭祀的对象是部落先祖和图腾。在上古时代,地位最高的神仙是天神、地神和农神。上古神仙原本没有姓名,但有些专家认为:天神为天帝,地神为黄帝、农神为神农氏。
2先秦神话
先秦时期是夏朝到秦朝之间的1900年,中国神话进入了发展阶段。根据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夏朝人以篝火祭天,以玉璧和白茅祭地,最高神仙是天神和地神。根据殷墟甲骨文的释读,商朝和夏朝的神话观念基本相同,但商朝把历代商王也变成了神仙。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周礼》的出现,神仙们开始有了姓名,种类也丰富起来。
山海经 先秦神话
以先秦神话古籍《山海经》为例,最高的神仙是天帝,托名为帝俊。帝俊的妻子羲和为日神,嫦羲为月神。其次是东王公和西王母,分管东方和西方大地。根据民俗专家考证,在夏朝时期,华夏东方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因此最高神仙为东王公。西方仍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崇拜女性,因此最高神为西王母。另外,《山海经》虽然最早提到了女娲,但是并没有具体描述,也未成为最高神。
3秦汉神话
秦汉时期是中国神话的黄金时期。秦朝和汉朝这种封建帝国建立,华夏各地的神话传说,以及各路神仙开始有了规范,女娲、伏羲和盘古成为了地位最高的3位神仙。
伏羲和女娲
女娲在《山海经》已经出现,但汉朝把西王母的神话融入,将女娲塑造成人类始祖和生育女神。伏羲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最早在《庄子》中被提及。到汉武帝时期,成为了华夏人文始祖“泰神”。关于伏羲的来源众说纷纭,大多数专家认为,伏羲原本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太昊,或者是屈原在《九歌》中提到的东皇太一。
最后要说中国神话的最高神盘古。盘古出现的年代虽然古老,但直到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才出现在吴国神话体系。关于盘古的来源,专家们至今还在争论。一部分专家支持本土起源,民间传说中很早就有原型,只是未入神话体系。另一部分专家支持西方起源说,认为盘古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和道教神话融合后产生的另类神仙。
盘古
4宗教神话
东晋以后,道教和佛教等宗教开始兴盛,伏羲、女娲和盘古等神仙被边缘化。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其中,原始天尊是混沌时期的主宰,灵宝天尊是洪荒时期的主宰,太上老君是人类起源以后的主宰。虽然很多人说鸿钧和陆压道人这2位神仙更古老,其实这是《封神榜》的另类说法,道教是不承认的。
道教神仙
佛教的最高神仙就比较复杂了,我们只取中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即“竖三世佛”的观点: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
5民间神话
民间神话虽然各地不同,且不属于正统,但却是我们最了解的。据民俗专家考证,民间神话的形成期在明朝以后,受《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影响至今。民间神话的最高神仙是玉皇大帝,这是唐朝才进入道教系统的神仙,其实并不像《西游记》中那样“主宰万物”。
民间神话
其它比较重要民间神仙的还有火德星君、真武大帝、灶王爷、土地公、城隍爷和龙王。总之,民间神仙是不分宗教的,也没有准确原型,都是“一方百姓拜一方神”,谁灵验老百姓就供奉谁。
「神」的观念充满了先秦古籍,为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具有神秘的主宰力。「仙」是种长生不死的信念,《说文解字》说仙是「长生迁去」,《释名》也说老而不死叫仙。神仙连用是后世道教术语,但神仙思想早已萌发。《庄子.逍遥游》描绘藐姑射山的神人不食五谷,乘云御龙,游于四海之外。《庄子》中多处对神人、至人、真人等神仙的生活与法术作了形容。
《山海经》记载有「不死之国」、「不死之药」和「不死树」、「不死民」等等。古代又有许多长寿不死的神仙人物的传说,如说彭祖在世八百余岁,广成子修身二千余岁而形不衰。古代神仙思想在燕齐沿海地区较为流行,在荆楚一带神仙传说也较多,可以说春秋战国时的燕齐文化和荆楚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神仙思想。特别是燕齐位临大海,海市蜃楼的幻景激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幻想海上有神仙,居住着不死的仙人。于是燕齐兴起了宣传神仙不死和播弄神仙方术的神仙家,燕昭王尤其督信。这些先秦的神仙思想到秦汉时由于统治者的热衷而盛行不衰,秦皇汉武掀起大规模的求仙浪潮。
道教产生后继承发展了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使之成为道教最基本的信仰,这是道教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宗教的显著特点。
《庄子》。 《山海经》。 卿希泰主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道教的神与仙》第三章﹝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道教与原始宗教信仰及神仙家》。
中国神话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代民俗的载体。从古代的起源到秦汉的完善,再到佛教与道教的融合,中国神话走过了4000年的历程。接下来,我们将分五个阶段来考察中国神话是如何起源的,以及在每个阶段谁是最高的神。
古代是夏以前的三帝、五帝时期,属于中国神话的传说时代和起源阶段。根据考古研究成果,中国先民以部落为群体,所崇拜的神灵都是自然之物,如风神、雨神、雷神、火神、水神等。祭祀的对象是部落祖先和图腾。在古代,最重要的神是天神、地神和农神。在古代,神没有名字,但有专家认为:天神是天皇,地神是黄帝,农神是神农姓。
先秦时期是夏秦之间的1900年,中国神话进入了发展阶段。据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夏代人们向天献篝火,向地献玉璧、白茅。最高的神是天地之神。从殷墟甲骨文释义来看,商夏神话观念基本相同,但商代将商代帝王变成了神仙。西周时,由于周礼的出现,神仙开始有了名字和丰富的种类。
以先秦神话古籍《山海经》为例,最高的神仙是天皇,取名君王,君王的妻子西河是太阳神,长西是月亮神。第二,东方王子和西方王后,掌管东方和西方的土地。
据民俗专家研究,夏朝时,中国东部地区进入宗法社会,最高的神是东方王子。西方仍然处于母系社会的末端,崇拜女性,所以最高的神是西方的太后。此外,女娲虽然在《山海经》中首次被提及,但并没有被具体描述,也没有成为至高无上的神。
长生不死的神仙之说,在我国由来已久。在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一方面崇拜自然、敬信神灵,一方面试图战胜自然,提高人体自身的求生能力。他们认为依靠人体自身一定方式的修为,可以长生不死,具有神通,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神仙之说。同时,古代社会人类争斗和战争不断,有些人为逃避战乱,便遁迹山林,成为隐士。这些隐士,往往以追求合乎自然、长生不死为宗旨。
由于他们与世无争、隐居潜修的神秘性,人们便以为他们真的能够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古代就有许多关于神仙长生不死的传说,如广成子修身千二百年而形体不衰、彭祖住世长寿八百岁等等。 长生不死的传说,逐渐演变成为神仙信仰。先秦古籍中就有许多关于仙人、仙境和修仙等传说的记载。(老子)书中提到“长生久视之道”、“谷神不死”等观念。(庄子)中对真人、神人、至大、圣人等神仙形象作了最早的生动描述,如:
《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含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沮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震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瞳,众人之息以喉。"
《天地篇》:"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奠至,身常无殃。"
如此等等关于神仙境界的描述,在(庄子)书中俯拾即是。和庄子同时代的屈原仰慕神仙之道,在他的作品之中就有不少生动浪漫的神游幻想。
(九章)吟道:
驾青虬分骖白螭,
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分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
(远游)吟道
贵真人之体德兮,
美往世之登仙, 与化去而不见兮,
名声著而日延。
奇傅说之托辰星兮,
羡韩众之得一。
形穆之以浸远兮,
离人群而遁逸。
因气变而遂曾举兮,
忽神奔而鬼怪。
时仿佛以遥见兮,
精蛟蛟以往来。
超氛埃而淑邮兮,
终不反其故都。
列子也是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列子)一书之中,更加夸饰仙境之美妙与神秘。如(列子·汤间篇)说,在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无底之谷,名曰归墟:
其中有玉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赢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朱,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根据庄子、屈原、列子等人对于神仙传说的描述,说明战国时代的神仙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社会广泛流传。
长生不死的传说和神仙信仰的追求,造就了许多宣称神仙之说的方士,他们宣称自己有长生不死的仙方仙药和秘术等,这些仙方、仙药和秘术,统称方术。(战国策·楚策)记载有人献不死之药于荆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也提到“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神仙传说流行较广,而热衷于神仙方术的往往又是那些身处高贵而求长生的诸侯王。
钱穆写了本《先秦诸子考》,一举成为国学大师。
从此,先秦诸子,几乎每个人的生平年表都变得清晰起来。
说起孔子,我们知道他是宋国贵族后裔,当过仓官会计,做过大法官,周游列国
说起墨子,我们知道他是宋国人,出身贫苦,早年丧失,先学儒,后创墨门,成为与儒家平分秋色的显学。
说起韩非子,我们知道他是韩国贵族后裔,是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后去秦国干禄,遭李斯嫉妒陷害,被秦王下狱服毒自杀。
但是说起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经过两千多年的研究考证,依旧没有人能弄清楚老子究竟是何许人,老子的身上披着的面纱始终没能揭开。
南怀瑾说过,中国的历史人物里,最难考证就是道家一派。
他们学问道德很好,但就是不求闻达于世,甚至越厉害的人越不愿意抛头露面,改名换姓。
要研究道家人物,简直是逼死国学家,历史家们。
韩非子写过《解老》,可以说在战国晚期,《老子》(《道德经》)就已经成书。
对老子第一次有详尽记载的是汉朝的司马迁,他的《老子韩非列传》介绍了老子的故里、姓、名、字、仕宦。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再介绍孔子问礼于老子,还有老子骑牛出函谷关,遇关尹著灵文五千字。
两件事是老子最形象的记载。
其实,经过三百多年到了西汉,老子是什么人已经含混不清,司马迁也拿不定主意。
因此司马迁还采撷两个说法,作为参考。
第一个,司马迁认为老子推测就是楚国的老莱子。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
严事就是恭喜对待,孔子在东周拜见了老子,在楚国又拜见了老莱子,那么很明显老子和老莱子就是两个人,司马迁前后矛盾。
“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老莱子》一书如今已佚,但我们可以从其他道家典籍,找到一些章句。
《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
说点题外话,叶曼先生曾向南怀瑾,问出了她一直都想知道的问题:人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
南怀瑾抛砖引玉回答:人生天地之间,寄也。
这句话就是源自《老莱子》。
关于老莱子的语录还是不少的,但可能是后人的托名之作。
《孔丛子》记载,老莱子跟孔子讲“齿坚易蔽,舌柔常存”。跟《老子》的“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一个道理。
《庄子·外物篇》又记载老莱子的弟子出门砍柴遇孔子,就请孔子入室,讲道理:“与其誉尧而非桀,不若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可见老莱子是一位道家高人,思想跟老子、后来的庄子非常接近。使得老莱子与老子,混为一人。
现在多数人是从二十四孝的“戏彩娱亲”,认识到老莱子。
鲁迅对“戏彩娱亲”的故事,非常反感,肉麻矫情到让人厌恶,简直是侮辱了小孩!
司马迁推测老子的身份还可能 是太史儋 ,他在孔子死后129年,会见了秦献公。
太史儋说:
“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这句谶语被认为预言秦国将统一天下。
司马迁还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如果情况如此,老子就是一个得道之人。
在20世纪初盛行疑古风气的时候,不少学者(钱穆、冯友兰)认为老子《道德经》是孔子之后,道家后学的托名之作。
但是随着马王堆墓的帛书、郭店楚简本《道德经》的出土,证实了《道德经》是在《论语》之前就成书。
《道德经》极有可能是春秋时期的老聃所写,虽然老聃是何人一直是个谜团。
在东晋葛洪所撰写的《神仙传》里,老子的身份更是捧得更高。
“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
感星而有孕,怀孕72年而生,从左腋而出,生而白首一出生就是活神仙了!
还有在春秋战国是没有李氏的,有专家指出,可能“老”与“李”在春秋是同音,所以老子姓李。
无论如何,不管老子是否真实存在,《道德经》的思想光芒不减半缕。
老子究竟是何人,就随着无可考的历史,成为野史逸闻,饭后谈资
本文2023-08-07 06:48: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