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为古书做目录提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怎样为古书做目录提要,第1张

)《四库全简明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20卷,清朝永瑢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目录不收存目书,只收四库全书所收录的

3461种书籍,据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著录书名、卷数,以及撰著者的时代、姓名等,并删减提要原

文,略述作书大意,文字简明(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四库全书简明目

录)。作为一般读者来说,查检《简目》即可。

(3)《书目答问》(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清]张之洞撰,初刊于清光绪二年(1878)。此书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书目,共列举古

籍2200种左右。其中《四库》书未有者十之三四,《四库》虽有其书而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

八。全书按经、史、子、集、丛(丛书目)五部、三十余类编排。每部书先列书名,次注著者,再注

各种版本、卷数异同,并且对一些书籍加简单的按语,指导人们读哪些书,选择什么版本。它所标

明的版本都是经过斟酌的,以不缺少误、习见常用的为主。

(4)《贩书偶记》(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近人孙殿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贩书偶记)。《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

编》是孙氏在经营古籍贩卖事业几十年中所见古籍的详细记录,绝大部分是清代的著作、同时兼收

少许明代人的著作,以及辛亥革命至抗战前(止于1935年)的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是一部清代以来

的著述总目,其作用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补编。其著录项目,一般包括书名、卷数、作者姓

名、籍贯、刻版的年代等。《贩书偶记》初刻于1936年,著者在初版刊印以后,又积得资料六千余

条,并由他的助手雷梦水先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于1980年以《贩书偶记续编》名义出版。这

次重印,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贩书偶记》、1980年第一版《贩书偶记续编》全二为

一,以《〈贩书偶记〉附续编》的形式分为上下册出版。书后附有《〈账书偶记〉书名著者名四角

号码综合索引》。

(5)《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王云五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出版。本书共13册,收录《四库全书总目》未收的古籍提

要10070篇.尤重道藏、佛经的史传与有关中国佛教史之著作、明人著作、一部分禁毁书,以及现

存海内外的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戏曲和《四库全书》编纂以后的书籍等等。它收了经部书2384部,

史部书4443部,子部书2115部,集部书1128部。

(6)《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本书采用按年编排的方式收录

了建国以来(1949年10月至1991年12月)我国(港、台除外)历年来整理出版的古籍。图书内容除文、

史、哲等之外.还收藏书画艺术,以及医书、农书、科技等方面的古籍,还酌收—部分已译成汉文

的少数民族古籍。所收古籍大致包括辛亥革命以前的著作,辛亥革命以后对古籍整理加工的著作,

以及有关古籍的工具书。本书之末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书目索引,这样,既可以了解古籍整理各

个阶段的概况,又可通过索引查阅到每种古籍出版的年月。

1)《中国丛书综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2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3年再版。全书收录全国

41所主要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增至47所)所藏古籍丛书2797种,包括子目汇集古籍38891

种。全书共3册。

第一册“总目”,按汇编与类编进行编排。汇编分为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5类;类

编分为经、史、子、集4类。每一丛书,著录丛书名、编辑者、版本、并详细列出该丛书所含子

目。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与“丛书书名索引”。

第二册是“子目”,是子目分类索引,将该书中所收的全部古籍按经、史、子、集四部(下

再分若干类)分类编排,注明每一书的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所属丛书等。可按类查出某部

古籍及收在哪些丛书中。

第三册是“索引”,是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按四角号码顺序编排,与第二册配合使

用(中国丛书综录书影)。

(2)《中国丛书练录补正》

阳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江苏广陵古箱刻印社1984年出版。本书对《综录》中各丛书的版

本、异名、子目作了很多补充和订正工作,增录了1958年以后重印、复印、影印,以及校点排印的

新版丛书。书后所附的“丛书异名索引”也很有参考价值(中国丛书综录补正)。

(3)《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

施廷镛主编,南京大学1982年印行。本书重在增补《中国丛书综录》所收或未收丛书,共977

种,其中包括一些西学丛书与台湾编印的丛书。全书分丛书目录与子目索引两部分。书前附“丛书

概述”,书后附“丛书书名索引”与“子目书名索引”。

(4)《中国丛书广录》

全书16开236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书是新出版的查古籍丛书的工具书。凡《中

国丛书综录》已收录者,不再收录,只收录书名、版本或子目多寡不同者。该书不仅收目前实存的

丛书,也收历史曾经存在、今为“存目”的丛书;既收原刻本、影印本,也收铅印等整理本;既收

大陆地区出版的丛书,也收台港澳地区出版的丛书。该书上册是总目,包括丛书分类简目、丛书分

类详目、丛书书名索引、丛书编纂者、校注者刊刻者索引;下册是索引,包括子目分类索引、子目

书名索引、子目著者索引。该书与《中国丛书综录》相补充,反映了我国历代的丛书出版情况(图

片中国丛书广录书影)。

(5)《中国丛书综录续编》

本书是在我国著名图书馆学专家、目录学家施廷镛的遗著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而成的。书中删

除了与他书重复者,并又补充了许多丛书,包括不少港、台、日本等地的资料,现共计收录1100余

种。书后附《丛书备考》、《丛书书名索引》、《丛书著者索引》、《丛书子目书名索引》、《丛

书子目著者索引》、《丛书子目分类索引》。它的出版弥补了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和阳

海清编《中国丛书广录》所收丛书的不足,并订正了上述两书著录中的一些错误,是一本研究中国

历史、文化和古籍的工具书。

(6)《丛书总目续编》

庄荣芳编,台北德浩书局1974年印行。是《中国丛书综录》第一册“总目”的续编,收录台湾

出版的丛书683种。可用来查考台湾1974年前丛书的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

此外,我国近代出版的三套大型古籍丛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和《丛书集成初编》

虽巳收录在《中国丛书综录》里了,但它们都各自编有目录,可供查检。

(7)《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商务印书馆编,1935年出版,中华书局1983年重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自1935年

起编辑出版,汇集宋、元、明、清100部有价值的丛书,收书约4100种,原拟分订4000册,每册一

号,计划分四批出齐,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出书,巳出版的3467册,未出版的533册。1982年3

月在北京召开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之后,中华书局决定将巳出版的重印。本目录便是根据1935

年版重编的,共收书4l07钟,按总类、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艺

术、文学、史地等10类编排。每种书均注明书名、编著考,所届丛书、卷数、册数。凡已出版各

书,书名前均冠以书号,并按书号顺序排列;未出版各书,书名后均注明“未出”字样。

3、古籍善本书目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广西民族大学馆藏经部、丛部)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96年版。中国大型古籍目录。该书

目编辑委员会编。该书目共著录除台湾地区以外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

保管委员会、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名人纪念馆和寺庙等781个单位的

藏书57500种,13万部。凡是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

限大致断到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

在收录之列。编排方法基本按四部分类法排列,并增设丛书部,故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

部。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经部,丛书部和史部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出版。著录项目有书

名(含卷数)、著者和著作方式、版本等。每部书均有编号,书末附藏书单位代号及检索表,并另

编书名、作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索引。收录中国782家收藏单位所藏善本书57500种约13万部。中

国现代最大的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2)。

(2)《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上、中、下册)

天津图书馆编,齐鲁书社2003年04月第1版,2041页(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

(3)《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全7册)

线装书局2005年出版。《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共收录了善本书目6024种,对所选书目的著者、

版本、刻书年代、行款及刻书者,均依据相关馆藏资料,做了详细的介绍。编制了四角号索引。同

时考虑到多途径检索方便,还编制了书名四角号码的笔画字头检索和汉语拼音字头检索。凡收入该

书的书目,均标明了藏书单位,这些古籍善本书,分藏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博物馆、

文物保护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800余家。一书在

手,中国古籍善本分布情况尽收眼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

(4)《中国善本书提要》(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王重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所录善本书达4200余种,包括北京图书馆、北京

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善本古籍。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著录版本特征内容齐备。以往

书录,多只录书名、卷数、册数、撰著校辑者人名、刻本堂名、年代等,本书则尽量录齐各项特

征,除上述各项外,更详记其版框尺寸、行款字数、残存卷数、版藏处所、原书款识序跋、刻字铺

号、刻工姓名等,凡有助于鉴定古籍刊刻年代之特征者,都尽量录入,以帮助读者对版刻情况进行

判断和对源流加以考订。此外,本书对《四库提要》、《明史艺文志》等书录,颇多纠谬补阙之

功,因此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善本书录。本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略加变

更。书后附有索引4种:“书名索引”、“撰校刊刻人名索引”、“刻工人名索引”、“到书铺号

索引”(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2)。

(5)《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本书是著名目录版本学专家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的续编。计有史部提要770余篇 ,

涉及纪传、编年 纪事本末、杂史、传记、政书、地理、金石、目录等九类;子部提要近 10篇。编

辑体例与“正编”基本一致。类目、书名、版本、册数、撰者、序跋等清晰明白,具有很高的资料

价值,其中所收地方志提要最多。全书目录为:《补编》前言、编例、补编提要目录、中国善本书

提要补编、后记、书名索引、撰校刊刻人名索引、刻工人名索引、刻书铺号索引、正补编联合索引

字头笔书检字表(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6)《古籍版本题记索引》

罗伟国、胡平编,上海书店1991年出版。本书著录有关古籍版本的书目、题跋、读书志、书影

等102种。全书包括《书名索引》《著者索引》两部分,均用四角号码法排列。《书名索引》著录

书名、编著者、版本和出处等4项。这里所谓的“出处”就是版本题记的出处。这部分索引提供给

读者的就是什么古籍有什么人的题记,有多少题记。为了节省篇幅,引用书目都编制了代号,查阅

时可查检《采用书目及其代号表》。书名代号是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卷数是中文数字,页码是阿

拉伯数字,特殊者另外注明。《著者索引》著录编著者姓名及其著作两项。从中我们可以查检到某

人著有哪些版本题记。本书对古籍的版本题记,收罗宏富,编排科学,为我们查检善本右籍提供了

重要的资料线索。

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

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清代禁毁书目(补遗)》为清人姚觐元撰,邓实补遗。姚氏收禁毁书

目4种,即《全毁书目》、《抽毁书目》、《禁书总目》、《违碍书目》,其中《抽毁书目》部分

在每书之下均说明抽毁原因.其余三种都仅记书名和人名。邓氏补遗三种,每书之下均说明禁毁之

故。姚氏四种,加上邓氏的补遗,收录清代禁毁书3100种151000余部。《清代禁书知见录》,孙殿

起辑。孙氏在北京开设通学斋书店,专售古旧书籍:他嫌姚氏所撰的几种禁书目录著录简赂,于是

在收书过程中遇见禁书,便洋记卷数、著者、刊刻年代,然后按书名笔画顺序排列编成此书。孙氏

还将一部分不见于禁书目录而似在禁毁范围的古书,作为外编附于书后。商务印书馆将姚氏和孙氏

的禁书目录(包括邓实的补遗)合印在一起,并另编书名索引附后,检索方便。

(2)《中国禁书大观》

安平秋、章培恒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出版发行。本书由《中国禁书简史》、《中国禁

书解题》、《中国历代禁书目录》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叙述了中国禁书的历史,对220种禁书作

了举例性的介绍,开列了一个从秦代到清末的全部禁书目录。本书能使读者对我国古代禁书总貌获

得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对一些具体的禁书具有若干理解,特别是前两部分具有较好的知识性和可读

性。第三部分《中国历代禁书目录》把历代禁书分为秦及汉初、晋至隋唐、宋元明、清代四个阶段

排列,各书目均以书名笔画顺序排列。查检时可与第一部分《中国禁书简史》参照。

(3)《伪书通考》(上、下)

近人张心澄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三版修订本。本书1939年初版时,辨书1059部,修订本

增至1105部。张氏把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鳞《四部正讹》及清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三部书

拼合起来,分经、史、子、集、道藏、佛藏六部,以书名为纲,再征引其他各书中有关的辨伪材料

汇编而成。张氏本人的意见,加括号注以“澄按”字。每书题下所注的“伪”、“疑伪”、“非

伪”“误认撰人”等,是编者对某部书真伪的结论。书末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伪书通考书名及

著者索引”供查检。书前有“总论”一篇,论述了辨伪的意义、伪书的产生、作伪的原因、伪书的

发现、辨伪的规律、辨伪的方法和条件等,值得一读。

(4)《续伪书通考》

郑良树编撰,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出版。本书分上、中、下三册。据著者在“凡例”中说:散

见学报、学术期刊之辨伪沦文,新刊古籍书前书后涉及辫伪之序跋等,已入古史辨而为新、旧版伪

书通考所未搜集者.皆尽可能悉为编入;各专书内涉及辨伪之章节,或著录其书名、作者及主要之

结论,或略为裁剪编入。本书内容比较丰富,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重要的辨伪资料

(5)《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本书是根据梁启超讲课笔记整理而成的。全书分“总论”与

“分类”两卷。“总论”共5章,论述辨伪及考证年代的必要、伪书的种类及作伪的来历、辨伪学

的发达、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伪书的分别评价等;“分论”共6章,依次讨论十三经的真

伪。书后附录“子书五种”,讨论《本草》、《素间》、《灵枢》、《甲乙经》、《阴符经》五部

书的真伪。

5、古籍地方志目录

(1)《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本目录著录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0

个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所藏的地方志8200余种,收录范围包

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本书所收方

志的年代截止于1949年。本书的著录项目包括书名、卷数、纂修者、版本、藏书单位和备注。书后

附有“书名索引”供查俭。本书是中国目前最完备的地方志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2)《中国地方志综录》

朱士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增订本。本书初版于1935年,解放后重行修订,共著录我国

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的地方志7413种.用表格的方式依行政区划排列。后附书名和人名索引供查

检。

(3)《中国地方志综览(1949—1987)》

来新夏主编,黄山书社1988年出版发行。本书是一部全国性地方志资料的综合汇编与著述。其

中“新志简介”部分著录了新编纂的地方志119种。

(4)《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

朱士嘉编,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本书是编者40年代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期间编的,共著录

中国方志2939种。

(5)《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

崔建英编,书目文献出版社l 986年出版。本书著录日本所藏方志140种,其中除两部是明代方

志的抄本外,其余全部是清乾隆以前刻本,大多是第一代方志和不同内容体系的始修忘,具有重要

的文献价值。

(6)《中国古方志考》

张国淦撰,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本书所录方志,起自秦汉,止于元代,存佚皆录,是一部古

代地方志综录。每书的考证,除辑录旧著的分析论断外,编者的论述则附于按语之中。全书共考各

代方志2271种,元以前的方志可以说是收录殆尽了。

(7)《台湾公藏方志联合目录(增订本)》

台湾“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辑,台湾“中央”图书馆1981年发行。本书著录台湾各学术文化

机关及党政机构图书馆(室〕或档案室所藏地方志568部。

(8)《(嘉庆)广西通志·艺文略》

(清)谢启昆修。艺文略在该志第205~214卷,它收录了后汉至清嘉庆间广西地方文献259

种,分上下两编,上编录广西人著述,下编录外省人有关广西著述,可供查找广西古代地方文献之用。

(9)《广西近代经籍志》

近人蒙启鹏编纂。民国十六年(1928)出版,收嘉庆以来广西地方文献478部,分经史子集四

部编排,可续《广西通志·艺文略》供检索广西近代人著述(清·嘉庆至民国十七年)之用。

(10)《广西省著述目录》

广西统计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印,收录广西籍或纯广西人团体论著、译述、纂辑、笺

注,按杜威十进分类法分十大类编排,书末附作品分类、作品时代、作品分县比较表,可作检索民

国二十三年以前广西地方著述之用。

(11)《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

广西通志馆、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合编。全套目录分三部分。一是图书资料部分:收录了广

西十个收藏地方文献最多的大型图书馆(室)的地方文献;二是地方志部分:收录现存解放前广西

地方志245种;三是报纸杂志部分:收录区内外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1911—1949年广西各地出版的

报纸296种,区内外38个大型图书馆所藏1898—1949年出版的广西地方期刊和广西籍人士在外地编

辑出版的期刊832种。该目录是一部综合性的解放前广西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是著录广西地方文献

较完全的书目工具,可作了解广西地方文献收藏全貌和馆际互借的主要工具。

(12)《广西通志馆史志图书目录》

该馆编辑,1986年出版。本目录分三部分:一是“广西地方志总目录”;二是“馆藏地方志目

录”(略):三是“馆藏广西地方文献目录”,部分介绍广西通志馆所藏解放前地方文献541种,

期刊51种,族谱复印本12种,按广西行政区划编排,可了解广西大部分地方文史文献。

(13)《广西通志馆史志图书目录、广西地方志总目录部分》

广西通志馆编,收录区内外146个大、中、小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县(市)修志办所

藏解放前广西地方志230种,按地方行政区域编排。

(14)《广西地方志提要》

广西通志馆编,1988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1949以前广西历代纂修的通志、府、

州、厅、县志、乡土志、寺庙志250种,书末附《广西方志佚书目录》.与别的广西方志书目相

比,本书有篇目和内容,作者简介, 可供读者了解每部志书概貌;有附录佚志274种,据此研究者

可窥见历史上广西各地志书编纂全貌:所收录方志虽多,但未录馆藏情况,检索时需与《广西地方

史志文献联合目录》地方志部分合用。

首先是中国古典语言学。了解古代文学和经典的编排和研究。它以古代文献和经典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其校对、标点、注释、鉴定、汇编、汇编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以经典史为中心。经典成为古代文献学的中心。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其次是书籍版本。中国古籍是指1911年革命前出现的书籍。对于各种形式的古籍版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仅限于清朝乾隆60年,即古籍。1795年以前的书籍一般都是稀有书籍。现存的古籍中,有史迹、学术资料、艺术表现的,或虽不完整但只有一两本,且很少流传的,都可以算是珍本。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再者中国电子文献数据库。内容包括经、史、子、藏四个部分,其中以史为主,经、字、藏为辅。如果按门类归类,又可分为宗教文献、医学文献、文献与收藏、政治书籍、阶级书籍和史料收藏。新书目),77246万字,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经典。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另外可以从汉学典藏数据库中学习。是面向中国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国古籍全文信息检索系统。它囊括了从先秦到民国2000多年所有以汉字为载体的古籍,也囊括了清代学者对当代相关古籍研究的重要成果。数据库包括古籍精选版本,即古籍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和精炼版本,基本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古籍文献。

「二手资料」系指经人地收集、统计及整理过既资料后,你引用或参考既。 例如你做份功话讲中国香港人口,你去统计署揾唔系由你收集既资料。 反之,「一手资料」就系由你去收集既资料

文渊阁四库全书 网路版(试用期限已过) 单机版(限中研院院内使用) 网路版:140109844:8055/  单机版:sinicaedu/%7Eetlib/4kinstall 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原网站已亡佚,此为WayBack Machine提供的备份档)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总目:民国七十二年至七十六年台湾商务印书馆用文渊阁本影印,未提供书签且有若干错字,如「狱」变成「岳」。 (原网站已亡佚,此为WayBack Machine提供的备份档) 续修四库全书目录:出自往复论坛书林清话。 四部丛刊(限中研院院内使用) sinicaedu/%7Eetlib/ ck/ ck_inst 四部丛刊书目:张元济等辑民国八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含续编及三编。(原网站已亡佚,此为WayBack Machine提供的备份档) 史语所汉籍全文资料库 汉籍书目一览(2006/12/29) 汉籍书目更新及查询 (中研院史语所汉籍全文资料库计画制作) sinicaedu/~tdbproj/handy1/ ihpsinicaedu/~sung/data/files/ha njibioxls(汉籍小组提供,国科会助理杨士弘先生合并) 140109138237:9080/Handy/index (2006/12/29以后,请点选书名列表或作者列表) soguoxue/ (检索结果较简略,详细书目) 提供书名、作者、字典及诗词智能扩展搜寻。 支援繁体字输入查询。输入单字为查询字典,双字以上的词,若与作者条目符合(需用简体字)则显示其内容,可再切换查询国学网站内容,两个以上的词中间用空白隔开,为"or"查询。 gxbd/ (需注册方可使用) 分为经、史、子、集、专题库五类,共3903种。 典海 搜神 (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classics/ 可免费阅读部分古籍的全文或影像,付费会员可阅读全部古籍。 soshen/ 典海的全文搜寻,支援逻辑运算,可将检索词做繁简转换与异体字关联,所得之全文须为付费会员方可阅览。 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 (限史语所所内使用) libihpsinicaedu/c/database/ikenrel/ikernel 碑帖菁华 (中国国家图书馆版权所有) 202963142:9080/ros/index 收录大陆国图馆藏之历代甲骨、青铜器、石刻等拓片资料库。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资料 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imgsrv/tak uhon/ 唐宋诗词全文检索 (测试) (国学网站提供) gxbd/index 全宋诗分析系统(试用版) (北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chinesepkuedu/songPoem/ 全宋词 (国学网站提供) guoxue/qsc/qscml1 全唐宋金元词文库与赏析 (南京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 202119108115/aboutid=49 唐宋文史资料库 (元智大学罗凤珠教授-中国文学网路研究室提供) clshsyzuedu/tasuhome 全宋文目录 ihpsinicaedu/~sung/data/02/download /qswxls 提供Excel档下载,书目检索方式:Ctrl+F。 《宋集珍本丛刊》书目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纂,书目资料整理自国学图书室) ihpsinicaedu/~sung/data/02/files/sjzbz k pdf 收录宋代文集的珍本善本,原则上以不见于一般丛书[如四部丛刊]的文集为主 历代名臣奏议目录 ihpsinicaedu/~sung/data/02/download /fam1dbf 请先下载,再以Access开启。 朝野类要 (出自学习院大学王瑞来教授的中国史サロン) 项目表 全文 salongooside/tyouya1 salongooside/leiyao 通鉴问疑 (出自学习院大学王瑞来教授的中国史サロン) salongooside/tongjian 西夏碎金 (中国国家图书馆版权所有) 202963142:9080/wenxian/ 收录大陆国家图书馆馆藏之西夏古籍书目、古籍原文影像、西夏研究论文全文资料库。 汉达文库(限院内使用,院外可向该站申请试用,只支援IE)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开发) chant/scripts/member_login 收录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等文献及类书,中研院可使用前三者。 永乐大典(限用IE浏览) (出自吉林市教育信息网电子图书馆) jledu/book/skqsyl/ 此永乐大典是由不同版本的单卷所组成,计有海盐张氏本、天津徐氏本、江安傅氏本、叶恭绰藏本、1954年6月苏联送还本、康乃尔大学藏本、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藏本、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藏本、来比锡大学图书馆藏本、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本、北京图书馆藏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本等。与傅斯年图书馆所藏诸本比较,亦有缺卷等情况。可使用Ctrl+F检索。

 在各种收藏门类中,古书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那么古书收藏的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的知识

 按照图书所有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为“石室”。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晋沿魏制,国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到元代,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道藏》大统《玄都宝藏》连书带版全部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书有水、火、兵、虫“四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古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故善本的范畴也随之后延。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收藏家并重元明本。”从而说明了历代藏书的范畴。

 在中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和历书等。到北宋,印刷书才逐步取代抄本、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其之前的写本就成为宋人眼中的古书了。但宋初距今已逾千年,宋之前的古本流传至今已近绝迹。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得今人可以得见晋唐之珍籍,这些珍本今日仍有机会收藏到,有实力的朋友,当然应当买这些遗珍。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精良,所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著录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可惜政府藏书疏于管理,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末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全部毁失了。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兵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和宁王朱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五世孙朱睦桔收购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最有名的藏书家。

 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著名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叶盛的竹堂,以藏有抄本著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著名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借非其人,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书楼。明代其它著名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时期,无论公藏私藏都发展到了顶峰。清初皇帝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除翰林院、国子监有大量藏书外,内府也分别珍藏了大量典籍,如皇史收藏本朝实录、玉牒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金、辽、元、明的善本;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均存于此。尤其为后世藏书家所追求的是“天禄琳琅”藏书。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的藏书处,专藏宋元明珍籍善本,到民国年间,这些书被宣统挟带出宫,有些流散到民间。这些书在宫中都进行了重新装潢,五色织锦封面,宣绫包角,尤其一望便知是天禄琳琅之物的特殊处,因其在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五方玉玺,称之为“乾隆五玺”。天禄琳琅之书大部分都存在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留在民间的已如星凤,藏书家见之自当珍惜机会。

 清代的私家藏书更是藏书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几百位藏书大家,如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朱彝尊、卢址、徐乾学等。尤其著名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他的藏书观点开一代风气之先,经他手批跋之书成为后世藏书家追捧之物。

 清代四大藏书楼的出现,尤其是其藏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国藏书无论从藏书方式还是藏书理念,都是清代的余续,也产生了多位大藏书家,如傅增湘、陶湘、李盛铎、周叔等,他们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藏书,但是他们在藏书的分类方式上有许多新观点,可供今日藏书者借鉴。有兴趣深入探求藏书真谛的书友,可读一些他们所著的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专著。

 古今善本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善本书的范畴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西汉到清末,中国总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期间,总计出版了181755部各类书籍,合2367146卷。这些典籍历经各种磨难,留传至今约有不足8万部。又由于历代的翻刻和改刻,又产生出不同的版本,而只有在内容、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皆佳的善本才极具收藏价值。所以首先搞清楚哪些是善本,才是藏书选择的关键。

 朱弁在《曲消旧闻》中写道:“宋次道家藏书,皆校雠三五遍,世之藏书,以次道家为善本。”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从以上可以看出,宋人认为精加校雠的书籍就是善本。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基本延续宋之善本标准。清末张之洞从读书角度谈出自己的善本观:“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道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也。善本三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当时的旧刻、旧抄指的是明嘉靖前的刻本及明蓝格抄本。

 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专家编撰《全国善本书总目》,制定了《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收录标准和范围》,将善本标准归纳为“三性九条”。虽然有些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对藏书者来说,这种规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录全文如下:凡是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应是善本。具体是:1、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2、明刻本和明抄本;3、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刻印的图书;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件,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7、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9、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的)。

清版古书收藏的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藏书以收藏善本古籍为宗旨,善本的概念因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取舍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仍是指刊刻精美、流传较少、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高等几个方面,但同时善本古籍的市场价格也随之升高,因此追求善本古籍的收藏不但要求有较高的鉴别水平,还需要相当的经济条件。除善本以外,藏书界还将流传较广、年代较晚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称为“通行本”。通行本这一称谓的历史也很悠久,大概有了善本一词以后就相应而生了。不同的时代对通行本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的通行本,今日已成为了善本。近代的藏书界将清代乾隆朝以后刊刻的一些书籍,包括清末的局本,统称“通行本”,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通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当属于善本求之难得,退而求其次。实际上清代中期以后有很多藏书家,将私藏宋元秘本翻刻成书,又称覆刻本或者影刻本。这其中相当多的书籍不但内容十分重要,且形式上也保存了宋、元善本的不少风貌,只是生产年代较晚,流传广泛,历来是“通行本”中引人注目的内容。其中如黄丕烈刻宋严州本《仪礼郑注》、翁方纲翻刻本《淳熙隶韵》、阮元影刻《古烈女传》、嘉业堂刻本《史记》等,一直为藏书家所珍爱。清代的翻刻本,目前市场价格大约二三百元一册,价格适中,很有收藏潜力。目前有些拍卖行中经常推出此类拍本,似当引起重视。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逐渐向中国传播,其中西方宗教作品通过传教士途径得以输入。在上海土内湾一带(即今日的徐家汇),开始使用德国海德堡的石印技术,最初是用于印刷宗教宣传品,后为上海点石斋等书肆用来印刷《康熙字典》、《紫光阁英雄谱》等。石印技术是采用近代的油水分离法原理形成的一种新的印刷方法,不仅印刷周期短、生产效率快,而且有的由于采用照相制版,印刷成品也很逼真,且价格低廉,深受当时学人推崇,很快得以风行。清末刊行的石印书籍,大部分采用手工纸,单面印刷,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本很少。这类书中如《点石斋画报》、《芥子园画谱》等印制精美,艺术价值并不低。值得一说的还有清末曾用石印技术印刷过一批开本较小的微型书籍,如《四书备旨》、《五经》等,大不盈寸,可握于掌中,十分有趣。晚清的石印书由于产量大,且历来为藏书家所不取,至今价格仍然很低,不过二三十元一册。但其中有些使用了很白很细的宣纸印刷。制作精良,有些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加之此种石印技术今日也基本废而不用,估计此类书籍今后升值空间乐观,一般初入藏界的书友,不妨从此入手。

 清代刊刻发行的古籍存量非常大,但究其主旨,主要是官刻本、私刻本和书坊刻本三大范围。坊间刻本是民间书坊业的出版物,此类作品由于刊刻者的水平不一,因此同为坊刻但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坊间书业大部分以逐利为目的,所刻书籍一般粗糙者较多,且彼此翻刻、校对不精,因此历来不为藏书界所重。但坊刻本中也有一些上乘之作,如南京、苏州等地有些书坊,工匠水平较高,其中如苏州江氏又曾于清晚期开设文学山房,用木活字排印书籍,被称为清季活字版收山之作。又如天津文美斋于宣统时曾刻有《文美斋诗笺谱》,套色丰富,刀法精妙,是为清代版画的终结之作。

 官刻本是封建朝廷的地方官署出版物,其中殿版自不必说。以地方官署而言,由于行政设置不同,又有府、州、县各衙门的不同,清代中期以前,地方官署刻本,常注有“本衙藏版”的特别说明,此表示其地位的特殊。此类刻本多为“官箴”或者“则例”、“章程”三类,内容主要是涉及地方行政、居官心得和地方制度。但由于各地物料不同,组织各异,作为研究清代地方出版历史,颇具文献价值。关于清代晚期的“局本”,其中就有官方组织的,当属官刻本的延续,乃由清朝地方官吏,冀图振兴经义,讲求国文传统,访求造书,详加精校,刊刻成书以为惠取士林。此种官书在清末仍有数十家,在清代的出版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些“书局”,则为地方新兴出版机构,有些介之于官民之间,有些全系民间出版机构,如北京的开智书局、四川的锦江书局、上海的同文书局等等,这类书局,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书坊,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兴出版业的前身。由于书局的情况复杂,对“局本”的评价历来也很有区别,但目前市场“局本”书籍价格仅为每册二二百元,加之其中有很多是内容详实、校勘精到之作,初入藏界的书友如果对此“局本”多有留意,或者会有不少收获。

 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清代政府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一时期,各地翻译引进了大批的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作品。最初由北京同文馆发端,由西洋传教士主持,中方人士协助,由官方组织出版了大量的国际法学作品,如美国传教士丁冠西翻译的《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此后上海的制造局,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下翻译了《法律医学》、《化学鉴原》、《英国水师章程》等等。此后外国政治、法律和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形成一种热潮,举国上下纷纷效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严复主持翻译的《法意》、张相文翻译的《契约论》等。甚至还出现了林琴南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等一批文学作品。这期间大量的西方近代科技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在所谓“格致救国”的口号下,北京和上海还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宣传西学为宗旨的杂志,其中以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和上海格致书局出版的《格致汇编》最有影响。这类书籍不但宣传了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而且印刷制作也有很多更新之举,其中有以传统技术雕版印刷的,也有采用石印技术印刷的,甚至还出现了铅活字排印和铜版插图技术。但可惜这些出版物印刷量一般不多,而且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百年以来,被各种公私图书馆网罗了大半,但近来市场上也偶可见到,其价格也在二三百元左右,但往往一露面即为藏界必得之书,可见识货者颇多矣。

 除了通行本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的书坊、刻字店、学校、寺庙甚至私人还刻印了大量的学生识字、讲评经义、唱本小曲和一些阴阳数术及劝善公德之类的书籍。有人将此统称为“俗本”,此类书籍内容俗败,刊刻粗糙,收藏价值不大,目前在各地旧货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此类“俗本”,往往已经无数淘选,几成书渣。对于这种“俗本”,初涉收藏的可选来作为“样品”,但随着藏书经验的丰富,对“俗本”的认知也会逐渐改变。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

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

第一编 古典文学

第一章 古籍分类

一、经部:1易类;2书类;3诗类;4礼类;5春秋类;6孝经类;7五经总义类;8四书类;9乐类;10小学类。

二、史部:1正史类;2编年类;3纪事本末类;4别史类;5杂史类;6诏令奏议类;7传记类;8史钞类;9载记类;10时令类;11地理类;12职官类;13政书类;14目录类;15史评类。

三、子部:1儒家类;2兵家类;3法家类;4农家类;5医家类;6天文算法类;7术数类;8艺术类;9谱录类;10杂家类;11类书类;12小说家类;13释家类;14道家类。

四、集部:1楚辞类;2别集类一(汉至五代);3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4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5别集类四(金至元);6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7别集类六(国朝);8总集类;9诗文评类;10词曲类。

第二章 诗文总集

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1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2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3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4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5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二、《楚辞》:1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2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3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5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6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

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1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2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3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4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5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6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7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8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9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10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11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12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13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14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

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1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2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3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

(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

(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

(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

(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4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5陈焯《宋元诗会》;

6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7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8陈述《全辽文》;

9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10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11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12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1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14清朱彝尊《明诗综》;

15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16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17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18《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19清张应昌《清诗铎》。

第三章 诗文评

第一节 《文心雕龙》

1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2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

第二节 诗话

1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2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3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4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5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6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7 明胡应麟《诗薮》;

8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9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10 清袁枚《随园诗话》;

11 清赵翼《瓯北诗话》;

1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1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2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3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4 清陈田《明诗纪事》;

5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6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7 刘大櫆《论文偶记》。

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

第一节 词总集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2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3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4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5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6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7 叶恭绰《全清词钞》

8 陈乃乾《清名家词》;

9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10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

第二节 词话

1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2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3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

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1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2 明人辑《元明杂剧》;

3 明沈泰《盛明杂剧》;

4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5 明毛晋《六十种曲》;

6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7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8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9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10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11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

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1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2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

第三节 小说集

1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2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3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第二编 历史要籍

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

第一节 二十四史

1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2东汉班固《汉书》,120卷;

3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4晋陈寿《三国志》,65卷;

5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6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

7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8唐姚思廉《梁书》,56卷;

9唐姚思廉《陈书》,36卷; 10北齐魏收《魏书》,130卷;

11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12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

13唐魏征等《隋书》,85卷; 14唐李延寿《南史》,80卷;

15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

1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18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

19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20元脱脱等《宋史》,496卷;

21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22元脱脱等《金史》,135卷;

23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24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

第二节 二十五史

1《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

2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

3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

4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

5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

6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

7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

8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

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1 东周孔丘《春秋》;

2 东周左丘明《左传》;

3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4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5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6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7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8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9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10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11 清陈鹤《明纪》,(明代);

12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13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14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1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2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3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4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5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6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7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8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9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0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11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12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

第三编 目录学

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

第一节 史志书目

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

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1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2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

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1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3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4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5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6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7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

第十章 专科目录

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1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2 万曼《唐集续录》;

3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4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1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2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

第四编 古代汉语

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

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1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4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5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6 北宋丁度等《集韵》。

第二节 常用字典

1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2 清阮元《经籍籑诂》。

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1 清刘淇《助字辨略》;

2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

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1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2 清翟灏《通俗编》;

3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4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

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1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2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

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

第十三章

1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2 清王昶《金石萃编》;

3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4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

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

第十四章

1 清戴震《考工记图》;

2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3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4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5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6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7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8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9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10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

第七编 诸子集成

第十五章

1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2 清焦循《孟子正义》;

3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4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5 清魏源《老子本义》;

6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7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8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9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10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11 秦商鞅《管子校正》;

12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13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14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15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16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17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18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19 汉陆贾撰《新语》;

20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21 汉桓宽撰《盐铁论》;

22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23 汉王充撰《论衡》;

24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25 汉荀悦《申鉴》;

26 晋葛洪《抱朴子》;

27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28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

第八编 常用类书

第十六章

1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2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3 唐徐坚等《初学记》;

4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6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7 宋王应麟《玉海》;

8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9 明俞安期《唐娄函》;

10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11 清张廷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