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学院在哪个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凯里学院在哪个区,第1张

一、凯里学院在哪个区 凯里学院是在凯里市经济开发区,具体地址在贵州省凯里市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该校是全日制公办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

二、凯里学院简介

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大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学校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 东南大学 ,校名几经更迭变迁,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升本以来,学校完成了新校区建设搬迁,2010年通过了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估,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676亩,校舍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084万册、电子图书382万余册(其中镜像电子图书93万余册,硕博论文289万余册);现有教职工934人,其中,正高职称114人、副高职称342人,博士115人,全日制在校生11444人,外国留学生132人;设有50个本科专业和少数民族预科,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8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特色重点(支持)学科8个;建有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

近年来,我校教师先后获纵向科研课题立项868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51项,省部级项目264项;出版专著、教材184部,发表科研核心期刊论文1563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共230篇,SCI/EI等国际权威学术文献收录133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4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105项、国家授权专利73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黔东南州及各县市建有20多个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与中科曙光、凤凰教育集团、中科汉天下、圆通科技等知名企业建有产教融合项目和协同育人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有共建院士工作站项目,与 杭州师范大学 、 同济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济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及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境外高校建有本科生交流项目,与美国佩斯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有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项目等。

学校先后入选教育部•曙光集团“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院校、教育部•凤凰卫视集团首批“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学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先后荣获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荣誉称号;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凯里学院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凯里学院在哪里

凯里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凯里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凯里学院教务处电话

凯里学院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凯里学院有几个校区

凯里学院招生办电话

凯里学院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凯里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国家战略意图的反映。全国人大审查的纲要草案全文中摘取了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它们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重大机遇。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26、发展深海探测、大洋钻探、海底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等装备和系统。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

27、研发新一代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

28、研制高档数控机床。

29、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30、开发适应各种耕作条件的先进农机产品。

31、研制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无创呼吸机等高性能医疗器械。

32、开发应用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医疗器械。

33、研制先进化工成套装备。

34、培育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先进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等成为新增长点。

35、加速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

36、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

37、发展储能与分布式能源。

38、大力发展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纳米功能材料等高端材料。

39、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

40、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

41、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

42、支持公共云服务平台建设,布局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推动贵州等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43、加快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应用。

44、打造电子商务国际大通道。

45、构建国家网络安全和保密技术保障体系。

46、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47、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

48、建设川藏铁路等沿边铁路。

49、建成北京新机场。新增民用运输机场50个以上。

50、大力推进上海、天津、大连、厦门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

51、建设城市群交通圈。

52、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3000公里。

53、实现村村直接通邮。

54、加快构建车联网、船联网。

55、推动驾驶自动化、设施数字化和运行智慧化。

56、建设高效智能电力系统。

57、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

58、开工建设常规水电6000万千瓦。

59、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

60、推动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勘探开发和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

61、建设水电基地和大型煤电基地外送电通道。

62、建成国家石油储备二期工程。扩大天然铀储备规模。

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

64、建设引黄入冀补淀、引江济淮、引汉济渭、滇中引水、引大济湟、引绰济辽等多项重大引调水工程。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建设。

65、建设西藏拉洛、浙江朱溪、福建霍口、黑龙江奋斗、湖南莽山、云南阿岗等大型水库。

66、建设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新疆阿尔塔什等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

67、基本完成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244条重要河流治理。

68、推进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加快推进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69、培育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生中小城市。

70、发展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的小城镇。

71、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一批示范性绿色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

72、建设海绵城市。

73、建设地下管廊(网)。

7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75、实施特殊类型地区发展重大工程。

76、在胶州湾、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厦门湾、北部湾等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

77、突破“龙宫一号”深海实验平台建造关键技术。

78、在北极合作新建岸基观测站,在南极新建科考站,新建先进破冰船,提升南极航空能力。

79、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

80、实施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工程。

81、建设50个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82、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83、新增用气450亿立方米,替代燃煤锅炉18.9万蒸吨。

84、对江河源头及378个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江河湖库实施严格保护。

85、开展1000万亩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4000万亩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

86、建设5座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和1个高放射性废物处理地下实验室。

87、推进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核心地区生态修复治理。

88、建设大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

89、推进边疆地区国土综合开发、防护和整治。

9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

91、发展特色产业,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发展劳务输出,实现1000万人转移就业扶贫。对“一方水土不养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

92、改造建设百万公里农村公路。

93、让未能升学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

94、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

95、重点支持若干所高校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96、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97、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每县重点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

98、青年体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99、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100、建设讲好中国故事队伍。

院校专业: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国家首批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 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8年来,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怀抱教育强国之志,以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孕育了“两代师表”优秀师生群体,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优质师资。,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 2800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 22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教育学院(预科教育)。现有专任教师2010余人,其中教授590余人、副教授820余人、博士生导师510余人、硕士生导师990余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8203人,研究生2150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035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1151人),各类留学生598人。藏书408万册,其中古籍25万余册,引进各类文献数据库268个。建有红烛校史馆和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包括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办有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百年名校、陕西省重点中学、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学校出版总社是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 12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社科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有本科专业 7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22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8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奖6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是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第二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 94人次,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76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1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青年学者2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2人,另外还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人才294人次,其中陕西省特聘教授54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6人、陕西省青年学者30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6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人、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入选者9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其他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01人。,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20个。“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含重大)项目296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4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2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468项,承担理工科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项。100多项社科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其中9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档案局特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学校主办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学校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建校 78年来,逐步形成了“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计划师范、普通师范、地方委培师范”等多种师范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0500人,占国家招收公费师范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西部招收公费师范生21500人,占学校公费师范生招生总数的70%,居部属师范大学之首。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西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先后完成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高层次的培训团队培训、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任务。深度参与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牵头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开展西部基础教育“百校行”服务对接活动,引领陕西和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 37个国家及地区的共计19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开发实质性学生交流项目160余个,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学习的学生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 “西部红烛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大力推进人才和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实现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其他信息: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批次来看,该校通常被认为是一本大学。由于陕西师范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在全国范围内也基本按照本科一批进行招生,所以通常认为陕西师范大学是一本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简称陕西师大、陕师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

材料补充:

陕西师范大学开设的专业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法学、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世界史、英语、俄语、日语、翻译、法语、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绘画、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书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化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地理科学、旅游管理、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等。

院校专业: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国家首批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 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8年来,学校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怀抱教育强国之志,以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铸就了“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孕育了“两代师表”优秀师生群体,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优质师资。,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 2800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 22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教育学院(预科教育)。现有专任教师2010余人,其中教授590余人、副教授820余人、博士生导师510余人、硕士生导师990余人。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8203人,研究生2150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035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1151人),各类留学生598人。藏书408万册,其中古籍25万余册,引进各类文献数据库268个。建有红烛校史馆和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包括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办有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百年名校、陕西省重点中学、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学校出版总社是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 12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4个,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社科总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坚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有本科专业 7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陕西省特色专业22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8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奖6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是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第二批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校坚持人才强校,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 94人次,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76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1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青年学者2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2人,另外还有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人。省部级人才294人次,其中陕西省特聘教授54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6人、陕西省青年学者30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6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人、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入选者9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其他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01人。,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平台20个。“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含重大)项目296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4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42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468项,承担理工科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项。100多项社科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其中9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5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档案局特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学校主办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学校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建校 78年来,逐步形成了“国家公费师范、国家优师计划师范、普通师范、地方委培师范”等多种师范教育形式共同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30500人,占国家招收公费师范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在西部招收公费师范生21500人,占学校公费师范生招生总数的70%,居部属师范大学之首。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西北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先后完成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高层次的培训团队培训、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任务。深度参与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牵头成立西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成立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开展西部基础教育“百校行”服务对接活动,引领陕西和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 37个国家及地区的共计19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开发实质性学生交流项目160余个,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学习的学生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 “西部红烛精神”,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按照“两条主线、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发展思路,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大力推进人才和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实现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其他信息:

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寒假开始时间是1月16日,2023年陕西师范大学寒假结束时间是2月18日,整个寒假共计33天。陕西师范大学,简称陕西师大、陕师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陕西师范大学2022-2023寒假校历 陕西师范大学1月16日开始放寒假; 陕西师范大学报到时间是2月18日-2月19日; 陕西师范大学开学上课时间是2月20日。 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寒假必读的几本书 ◆《策略思维》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著)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这本书不仅适合对博弈论感兴趣的同学,也同样适合所有希望让生活决策更有条理的同学。 ◆《无价》 威廉·庞德斯通(著) 为什么免费的巧克力让我们疯狂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为什么100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威廉·庞德斯通告诉我们答案:价格只是一场集体幻觉。如果你想了解价格的秘密,就来读这本书吧! ◆《浅薄》 尼古拉斯·卡尔(著) “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当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赫赫有名的那篇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热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让人急于弄清楚互联网是如何改变我们的。这本书会让你看到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的另一面。

西南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规定,一年级学生专业分流后不得转入本院其它专业,获准转专业的二年级学生须转入一年级学习,而一年级转专业学生则转入同一年级学习。

                                   

西南大学专业转换以各学院制定方案并执行,每个学院的转专业规则有所不同,很多学院是需要组建评审组,学生通过考核后方能转入。

西南大学简介:

西南大学(Southwest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百校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生物学

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生态学、果树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农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蚕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植物保护、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园艺、历史学、化学、农林经济管理、语言文学、物理学、动物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英语

省部级重点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水产、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法学、体育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兽医学、中药学

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占地8000余亩,校舍面积187万平方米;设有38个教学单位,103个本科专业;有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种专业博士学位,24种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7个;有专任教师3120人。

                                   

截至2021年1月,西南大学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5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土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8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4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7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重庆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

截至2021年1月,学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69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2余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4项,获得授权专利152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99个,出版专著600余部,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130余项。

截至2019年12月,西南大学图书馆包括:中心图书馆、弘文图书馆、崇实图书馆、荣昌校区图书馆,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馆、经济管理图书馆、法学图书馆、外国语图书馆、数学图书馆等多个专业图书馆;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449万余册其中,校本部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近277万册;外文图书28万册;古籍147万册、民国文献4万余册;中外文先看3000余种,中外文过刊50万册;中文报纸170余种,过报3万册。具有使用权的各类中外文数据库195个,包含各类电子文献近1500册(篇),其中电子图书431万余册;电子期刊近7万种,241万余册;学位论文812万余篇;音视频资料24万余小时。文献资源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学、生物学等藏书为特色;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重庆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西南大学文献分中心、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截至2021年1月,西南大学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73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54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8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9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学校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泰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3所,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

截至2021年1月,西南大学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种专业博士学位、24种专业硕士学位,另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7个。

截至2021年1月,西南大学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重庆市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3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截至2021年1月,西南大学有专任教师3085人,其中教授725人、副教授1286人,博士生导师535人、硕士生导师1699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07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截至2022年3月,西南大学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77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54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8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9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学校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13个国际联合科研实验室,7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

上一篇:算命先看哪本书下一篇:青竹蛇简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