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最出名的古镇
遵义最出名的古镇是镇远古镇。
据记载,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宋绍定元年,赐名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所以,遵义最出名的古镇是镇远古镇。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三十年设县开始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
镇远古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
遵义其它的古镇
1、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是南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该寨完整保存了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也名扬四海。
2、茅台古镇
茅台镇,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下辖镇。位于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大类山脉西段北侧,北靠遵义,南临川南。赤水河航运贯穿全境,仁蔺、茅丹、茅习、遵茅公路汇聚于此,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和连接历史名城遵义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的通道。
-镇远古镇
遵义,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是昆筑北上和川渝南下之咽喉,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市辖3个区,9个县,2个县级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凉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享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厚朴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等称号,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
大杉树位贵州习水县东皇镇太平村正坝,距城北10公里。树高448米,胸径223米,七八个成年人牵手合抱才能将其围住,大杉树冠幅227米,主干体积超过84个立方米,树型挺拔尖耸,犹如参天巨伞,屹立在山峦之中。素有“中国杉王”之称 。
相传宋绍兴六年春,袁世盟奉诏平藩于此,为了平息氏族割地之争,以射箭落地为界,倒插一杉树作为标记,继而生根萌枝,历尽八百年雪雨风霜,长成参天大树。如今,经中国多位林业专家学者考证,习水杉王实为旷世奇珍,公称华夏之最,得冠“中国杉王”。
是的,遵义在古时候有一段时间是属于四川。
洪武五年(1372年)遵义属四川行省,十五年(1382年)改属贵州都司,二十七年(1394年)复改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置遵义军民府,并徙治宣慰司西白田坝。
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今遵义市大部分地域属于这两府,还有部分地域属于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
扩展资料: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遵义市共有镇181个,乡21个(其中民族乡8个),街道办事处50个。
遵义市辖3个市辖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7个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2个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赤水市、仁怀市)。市人民政府驻地在汇川区人民路。
-遵义
-四川
甲制,为明、清行政区划,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一般以序数命名,分别为一都、二都……以及X都一甲、X都二甲……,征收田赋(俗称钱粮),是都甲的主要任务,里约当于都,明代用此名称。翻译成今天的说法,大致是遵义县沙汉乡第八村的意思,谭其骧先生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贵州省图遵义府看不到沙汉里字样,可能是区划过小的缘故。另外“首县”是指府治所在的县。类似概念有“首道”、“首府”,比如清代山东巡抚衙门驻济南府,济南府所在济东泰武临道即为山东首道,济南府即为山东首府,以此类推。故遵义府首县应为遵义县,现在应是遵义市城区部分,现在遵义县在清代县治西南,地理上区域并不一致。以上解答是以常识和手头资料分析而来,具体的沙汉里八甲地方还是最好问问当地文史专家,大约了解最清楚
遵义府:今贵州省遵义市。雍正六年改属贵州省。
正安:名源真安州 正安县,清雍正年间改原真安州为正安州,始得名。
正安县治所在,先为思宁州(今道真县旧城),后相继迁三江里毋敛坝(今新州)、古凤山麓(今县城)、德溪里土坪。
怪事了 按这样说 不应该是乾隆年间啊 雍正年间就换名字可
本文2023-08-07 07:04: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