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一本古书上的文言文,请大家帮忙翻译一下
(1)常思地理之妙,乃天地所留,以待有德,亦前师所秘而不宣。
我(刘若谷)常常细想,地理风水是非常奥妙的,福地为谁所属,天地注定。如果祖上有阴功积德,本身又忠厚贤良的人,自然能够遇着风水宝地,明师也会主动赐给他。这些道理,只是不肯明白地说出来罢了。
(2)失其诣者,节节皆差;得其诀者,处处是道。
没有风水知识的人,却去乱寻风水,多数都是差错的;而有风水知识的人,得其诀窍,寻找风水宝地,即有门有路,处处符合道理。
(3)首识寻龙之法,次明结作之情,详究点穴之方,细看砂水之意。
寻找风水之地,第一要懂得寻找龙脉的法则,第二要明白怎样才能结作的情况,第三要详细研究点穴的方法,第四要仔细看准砂峰和流水的形意。
(4)偃蹇①剥换②者,乃变化之机;起伏曲折者,乃行度之准。
大凡龙脉先起老祖之山,一般都恶石巉岩,非常险峻。在行龙之时,躺低不前,变化细嫩,重新崇起少祖。少祖犹为粗糙带煞,又须躺低不前,变嫩化为父母山。父母之山再须停留放低,越变越嫩才到胎息穴星。龙脉的走动,要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才为生动活泼,也才符合龙脉走动的准则。
(5)出身贵展肩而开面,落脉怕现骨而露筋。
出身经过剥换变化以后,星体象健康的人一样,开肩开膊,宽容笑面。落脉最忌瘦削单薄,象病人一样,骨瘦如柴,筋头毕露。
李按:展肩开面的出脉,深层构造都是入山岩层,一般都较丰腴坚实,且较平缓,泥土没有流失,地层发育良好,容易结作。现骨露筋的出脉,深层构造都是出山岩层,一般较为陡峭,容易风化;因泥土的流失,露出嶙峋的石头,不能结作。
(6)浑穆端严,方成大器;歪斜直硬,悉是空图。
龙脉要雄浑、肃穆、庄严,才能成为大结作,如果歪头斜脚,体态不正,再加上直迫顽硬,是没有结作的。
(7)胎息在于隈藏,星辰间而突起。
行龙将结穴的时候,都象女人怀胎的情状,分明隆显。但必须砂手左右上下抱绕,隈藏不露。但到头的穴星都要突起高大,切忌矮小凹陷。
(8)阴阳动静,两者贵乎兼施;虚实刚柔,各处求其相济。
一起一伏,一抓一放,都要平和匀称,切忌一面失衡。至于落凹或起凸,一软一硬,都要互相补充。
(9)不知其子观其父,不识其主观其奴。
有时龙脉分支铺张,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很难辨别哪里是正结,这就要看它的主星在哪里。哪里有主星呵护盖照,哪里就是正结。如果主星不分明清楚,就要看周围的砂水如何,如果四山拱照,万水归堂,为我服务之处,便是大结作之所。
(10)前呼后拥,定为贵胄之儿;反背侧身,只是他人之仆。
一般前呼后拥的山脉为龙,反背侧身的山脉是砂。如果得星辰层层簇拥而来,峰峦叠叠朝迎而至的地方,皆有大结作,故喻为贵胄之儿。如果似人形侧卧,自身抱绕别处山脉,即为他山之砂,故喻为他人之仆。
(11)缠送者,有踊跃不遑③之势;环卫者,有归降朝拱之情。
龙在行走的时候,两边缠绵护送的山脉,踊跃奔腾,没有工夫停歇,主龙走多远,护龙亦走多远。四面的山水拱卫抱绕,象巨子对待皇帝一样,俯伏施礼,情真意切。
(12)节节追寻,寻到一局方可止;枝枝细看,看其一变正堪求。
在寻龙的时候,要在山脉上一节一节地追寻,当寻到龙止之处,变出穴星,投向堂局的地方才可停下来。同时每一条分枝的龙脉都要仔细观察清楚,只要发现其中一条分支变化不同的龙脉,就是值得点穴的地方。
(13)后面散漫而来,则以成星为贵;一路牵连而至,则以跌断为奇。
在寻龙的时候,有的龙脉甚少起伏奔腾,步调不够紧凑,散散漫漫,但是到头突然生醒,变成穴星,体正身圆,或雍容大方,或清俊飘逸,都是非常可贵的。有的龙脉步调紧凑,连绵不断,但到了一定的地方,龙脉跌断,要注意这些跌断的奇妙变化,因为很快就要结穴了。
(14)体态刚强,脚下贵铺毯褥④;本身细嫩,后头不嫌粗雄。
如果穴星上面高大峻急,下面就要平坦舒缓,好象毯子被褥铺在那里一样;如果到头星体细小纤巧,好象幼苗、花朵一样粉嫩,他的后面就最好是雄浑高大的龙脉。
李按:一般峻急的星体,多为泥土流失,挖下不深即到岩层。如果下部舒坦平缓,铺毯展褥,多为地层发育良好,底下层次分明,凝聚地热气流,适宜造葬。本身细嫩的穴星,多数显得纤巧无力,如果后头来脉粗雄,即相得益彰。
(15)结作将成,身必先转;真龙若住,势必前趋。
一般将要结作的龙脉,它的身体自然转动,整个趋势投向堂局;一般停驻结作的龙脉,它的肢脚桡棹总是趋向前面,变为龙虎砂案,把本身抱绕。
(16)细心体认,以察其真情;放开眼眸,以观其形势。
总之寻龙点穴之法,必须细心体会和认识,才能觉察它的真实情性。必须放利眼睛,才能看准它的形状势态。
(17)山下成炉底,断其有结无差;腰间带水星,定是龙去不远。
在寻龙点穴的时候,只要看见山下堂局,四周砂峰卫固,中间聚窝,好象烧火的炉子底部一样,就一定会有结作。如果看不见炉底,只要看见龙脉腰部带着水泡般的星体,龙脉就一定不用走得太远,就要形成结作。
(18)前山杂乱,须知移步换形;拜伏当前,有如君王即位。
在寻龙点穴的时候,有时到了龙脉的停驻之处,但看见前面的砂水峰峦杂乱无章,不成堂局,就必须另外挪移位置,变换角度。有时角度一变,整个堂局山水都变得排列有序,朝迎的山峰如同大臣跪拜,施礼在前,穴星的结作就象君皇即位一样高贵,看着大臣的朝拜。
(19)或因就局而趋于横逆;有时避煞而闪于偏斜。
在寻龙点穴之时,有时为了投向周正的堂局,只得顺乎横局或逆局;有时星头一边带煞,为避煞的缘故,穴位只好取裁于穴星偏斜的一边。
李按:寻龙点穴之时,以顺向的正龙正局为多见,但有的龙脉往往是翻身逆势,回龙顾祖,这就要取用横局或逆局。有的穴星顶上带悬石煞,或仰瓦煞;或者一边凹煞、天白煞之类,为了避开这些煞气,就必须把穴位取在另外一边,不计较穴星的偏斜了。
(20)全势不回,虽巧媚端严而亦假;周围拱顾,即奇形怪状而愈真。
凡是风飘水荡,砂峰散乱的形局,即使是巧妙、秀媚、端正、庄严的穴星也不能结作,因为这是假的星体。如果四面星峰拱卫朝迎,砂水眷恋回顾,即使穴星奇形怪状,不端庄秀美亦结作,因为这是真的形局。(21)若见四面迫囚,许得一泄通其闭;莫道满盘尽美,须知一破馀皆非。
寻龙点穴,有时遇着四面砂峰高抱逼压的形局,穴星象囚禁在牢房里面一般,如果有一门户敞开,就不觉得闭塞,这样还可以结作。有时遇着颇为完美的形局,要砂有砂,要水有水,要龙有龙,要穴有穴,但是另外有一样致命的破伤(如破脑煞之类)就不能结作,无论怎样的秀美也没有用了。
(22)界水穿肩,无庸着眼;顶斜脚窜,不必留心。
寻龙点穴,如果遇着挺胸晒膊之星体,肩上穿凹,界水冲来,是不能结作的,我们不必去看它。如果遇着头顶歪斜,脚下乱窜的星体即使结穴亦无用处,我们不必去想它。
李按:我的邻居葬了一穴界水穿肩的祖坟,三兄弟只有一人娶妻,但年过六十而无子;又见某村葬了一穴顶斜脚窜的祖墓,历代出人*贱好色,常惹桃花灾劫。
(23)两界深崖漏,龙虎虽端非正结;合水成尖嘴,乳头纵好是空荒。
穴体两边万丈深渊,悬崖峭壁,直通到底,虽然有端正的龙砂虎砂抱绕,也没有真正的结作。有的地方来龙已经尽止,两水合襟,如同两水洗笔,直流而去,即使有象乳头一样圆润秀美的穴星,也是没有用处的。
李按:山跟水走,水随山流,一般合襟成尖嘴,水流倾斜直泻的地方,都是没有朝山和案山,故而不成堂局,不能结作。
(24)入首⑤模糊,纵有星辰而无用;玄武⑥不顾,虽有气脉总成空。
如果到头后面没有抓胫变细,变成束咽,而是臃臃肿肿,谓之入首模糊。这种地方,即使有穴星,也是没有用的。如果穴场后面的主星扭肩歪面,神走情移,没有眷顾抱揽穴场,虽然有点气脉也是空的。
(25)界脉最喜坦坪,肩背必须圆厚。
分界山脉的河流溪涧,最喜平坦舒缓,切忌倾斜湍急;结穴的星体两肩和背后要圆润厚实,丰腴有肉。
李按:若得平坦的河流作为山脉的分界,必定多为砂环水抱,龙转峰回之所;若得肩背圆厚的星体,必是植被丰美,泥土层次发育良好的吉地。
如果界脉之水倾斜直泻,星体肩背瘦削,必定多是泥土流失,岩层风化松脆,形图粗硬的顽劣之地。
(26)过脉是来龙性命,防护宜周;束咽为入穴根基,贯串当紧。
龙脉行到剥换变化之处,一般都变小变低,俗称蜂腰,此是龙身最要紧之处,故以性命喻之。此处最忌天风扫煞,或两边水来冲射,故而必须有八字蝉翅之砂严密护卫,避免受煞。穴星最近一节抓颈变化之处,称为束咽,束咽即人之喉头软骨处,亦喻为十分重要,所以贯串必须严紧密切,最忌疏松无力。
李按:过脉卫护周密,束咽贯串紧严的龙身、星体,多数融结佳城。如果过脉单寒受煞,束咽长颈松散,难以结作。纵结亦轻,多不足取。
(27)莫道好头好面,须详审其真情;休言无迹无踪,务必细看落脉。
寻龙访穴之时,有时遇着体正星圆的地方,不能轻易认为此成结作,必须详细审察龙脉是否在此融结的情意。有时因为山水复杂,分支过于浪漫铺张,结穴之处好象变得无踪无迹,这就必须仔细看其主要落脉在何处,才能有所把握。
李按:有的人点穴,走到高山顶上,遇着稍似星面的地方,即胡乱造葬,殊不知行龙没有止束,正在向着四处奔腾,何能融结!有的人在众山夹杂之处,不分主次龙脉,凡是有凹有凸的地方,都胡乱开穴,殊不知这是龙脉的肢脚桡棹,不能结穴,实为可叹!
(28)穴上看分金⑦之圆晕⑧,穴下看托起之兜唇,穴旁看腮角之荡开,穴脚看微茫之合水。
在穴场向上看本身的星面,要象太阳、月亮周围有时显出的光圈,或象女子乳头红褐色圆圈的温润;在穴场的下面,要有象托盘一样平靓的兜坪,在兜坪的边缘还要有唇衣微微卷起;在穴场两边,要有宽阔的腮帮,象肥头大耳的人的面部一样端正大方;在墓穴的脚处要有微茫的界合,使整个穴星面积的集雨都在脚下会聚流出。
李按:如果符合以上四个方面要求的好穴,必是山水气场的中心,挖到土层的下面,往往太极圆晕如画,此乃风水宝地。如果四个方面缺了其中一个方面,即使结穴亦轻。
(29)后以束咽为的,前以炉底为真,内以球圆唇托为凭,外以天心十道为准。
分析结穴是否真的,要看后面是否抓颈,形成束咽;前面是否成为炉底,平靓聚窝。穴情要以本身面包头形和托唇作为依据,堂局要以天心周正,不向一边倾斜为准则。
(30)正面难扦须向角;顶头不化下求寻。
一般取穴多取星体的正面,但是有时穴星下面的土层欠佳,或是所对堂局不好,这样就必须向星体的一角取裁,以土层和形局的佳美为原则。有时本来想在穴星高处取裁,但因高处的地层发育不好,堂气不能聚会,就只好向穴星的低处求寻了。
(31)百死求其一生,众同求其独异。
寻龙点穴之时,在平庸呆板、一片死寂的地貌之中,只要求得一处变化生动的地方,就能结穴。在众多的相同的地貌之中,但得一处独特奇异的地方,就有穴情结作。
(32)浑浑噩噩⑨,神藏相貌之中;隐隐隆隆⑩,气聚皮肤之内。
如果不够生动的龙脉,不够醒眼的穴星,而就要认准他的结作是什么图形,神韵藏在什么位置。如果行龙高大粗雄,穴星体态厚重,这就要认识他的龙气地热结在深层,从而精确地取穴。
(33)边厚从薄,方是灵机;边缩边长,乃为妙谛。
如果一边厚一边薄的穴星,适逢薄边是来水之方,厚边是去水之方,山水的一迎一让,更加显得灵活生动;如果一边缩短,一边伸长的护砂,恰得短方远锋高大,长方峰峦低小,形局的一抒一张,更加显得平衡匀称。
(34)无论窝钳乳突,结作定有用神 ,任你平地高山,到穴不离化气。
不论穴是星辰凹处的窝状,或是中起分叉而成的钳状,乃至象乳头一样的凸状,其之结作都是气场的中心。不论是平洋的地方结穴,或是高峻的地方结穴,龙气和堂气都要在穴场聚集凝结。
(35)总之体要灵,龙要变,砂要抱,水要朝。
总之结作的地方,星体都要灵光现显,来龙都要变化剥换,砂案都要关拦抱绕,流水都要屈曲回朝。
(36)贪多者,须识其微;制远者,先识其近。
寻龙点穴,贪图形局绚烂繁丰的人,必须认识形局之中砂峰水法的微细作用;喜欢形局疏朗宽远的人,必须认识砂峰水法要趋于近旁。
李按:识其微者,即认识形局之中,诸如狮象把于水口,龟蛇托于脚下,金童玉女排于两边,舞凤翔鸾趋于面前之类。识其近者,即是内堂要成炉底,入首要成束咽,龙虎必须卫固,降势应该舒张之类。
(37)金鱼不合,枉教九曲来朝;肘腋 不全,虚劳万山献秀。
如果没有适宜的贴身护砂,即使有屈曲朝迎,眷恋回顾的水法,也是没有用处的。如果龙身穴星没有肢脚桡棹,便是孤龙一条,远处纵有许多秀美的砂峰,也是没有作用的。
(38)宁可龙虎或缺,最嫌堂气无收。
选择风水穴场,宁愿左边的龙砂,或是右边的虎砂有些欠缺,但面前的朝山案山切不可欠缺,水也不可倾泻直流。堂局若不聚气,那么此穴就不可用了。
(39)察情意于面目之间,辨真假于向背之际。
辨别一个穴场是真结还是假结,首先要看穴星是否光彩有神,山水是否眷恋回顾。如果山水朝向于我的是真结,背叛于我的是假结。
(40)局不取阔而取聚;砂不论格而论情。
风水的格局,不是以阔大宽广为美,而是以聚秀钟灵为美,砂手的作用,不是以图形式样为凭,而是以抱绕有情为凭。
(41)若是我砂,面前无不回顾;果为我局,脚下必是窝平。
如果是本穴星使用的砂峰,它必定是在前面回顾朝迎的。如果是本穴星使用的堂局,脚下必是聚窝平靓,不是倾斜丑陋的。
(42)补缺填空,一可当百;倾流散荡,万派皆空。
如果形局某个地方穿漏,而得另外的砂峰伸平补贴填实,这些砂峰特别重要,宜应该以一当百看待。如果面局水散倾流,浪荡无收,那么这个穴场就一钱不值,几乎等于零了。
(43)曲直短长,处处求其中节;高低大小,务必取裁合宜。
不论是曲的、直的、短的、长的穴星,点穴之时都要选中钱眼。不论是高的、低的、大的、小的龙脉,取裁之时,都要在适宜的地方。
(44)点穴对准天心,难移尺寸;放棺紧接来气,酌其浅深。
点穴之时要求天心十道的均匀,一尺一寸都不可偏颇。安放棺木的时候,要接正地热气流,研究其该深该浅的道理。
李按:如果贯穴的气斜来,棺要斜放;气正来,棺要正放……古书十二倒状说得甚明。棺木一般要放在没有养分的粉砂岩层,易接着地热气流,平洋之地要浅葬,高山之地要深葬。因为平洋深葬易及泉,高山浅葬易风侵。
(45)宁从是处求非,莫向无中生有。
寻龙点穴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就是找到了可以取裁的真穴,还要研究哪些地方有缺陷。千万不可在没有结作的地方当作风水宝地,硬着头皮取裁。
李按:有的风水先生分明知道某处没有结作,但为了敛人钱财,也只好无中生有地为人点穴“造福”,实为可叹!
(46)读书者,贵心领而神会;寻地者,要目巧而心灵。
读风水著作,要下苦功夫,正确领会书中的意思;寻龙点穴,要放利眼光,思维灵活缜密。李按:如果能多读风水著作,虚心投师求教,认真实践,自然心领神会,目巧心灵。
(47)熟读此篇,胸有成竹;窃其一诀;妙用无穷。
只要能够熟读理解这篇《千金赋》,何处山川有无结作都心中有数。只要掌握其中一部分诀窍,一生都够用了。
(48)峦头妙义,尽括于斯;变化神明,存乎学者。
寻龙点穴的奥妙义理,全部都包括在这里了。至于怎样去灵活运用,就只靠学者本人的天聪和勤奋了。
因为桃花源外时过境迁,改朝换代,桃花源中的人并不知情,他们还以为朝代一直没有更替呢。 追问: 但那是已经过了汉朝,隔了几百年了,难道衣着会没有变化么?怎么可能‘悉如外人’ 回答: 对呀,我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了。坐等正确答案。 追问: - - 不知道就一起等吧 我初3今天刚上的 老师都没说明白 追问: 谢谢!~呵呵 回答: 我搜到一篇某教授做的鉴定。粘贴如下: 桃花源记 》中的“悉如外人” 河北大学 谢质彬 陶渊明 的 《桃花源记》 ,是我国古代 散文 中的典范之作,历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文章有一段关于 桃花源 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 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 怡然自乐 。 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应如 何理 解,可谓众说纷纭。据沈蘅仲《知困录———中学 文言文 备课 札记 》(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所说,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一、从秦到 东晋 已600年, 桃源 中人的衣着不会跟外边人一样。可能原文有误,“悉如外人”当为“悉异外人”或“有异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现行中学课本采用第四种说法,将“外人”理解为“外面的人”。有的 教师 认为这样理解 不合情理 。其理由与上述第一种说 法相 同,即认为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与外面隔绝了将近600年之久,他们的 耕作方式 和穿着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而应该是差别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为“外面的人”,而应理解为“外国人”。 这可以算作 第五种 说法。 这种说法,不仅教师中有,在某些今译今注本中,也时有所见。例如辛正《新编古代名家散文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注:“外人:外地人,外国人。” 我们认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别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国人”解。 《汉语大词典》 “外人”的第三个义项即为“外面的人”。第二个义项是:“古代指本 诸侯 国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国人。”可见作“外国人”解,是后起义。用后代才产生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是阅读和注释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记》里,“外人”共出现3次。其他两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 毫无疑义 的,此句中的“外人”当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么与之对应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们之所以对此产生疑问,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而将“外人”理解为“外国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时人”,甚至怀疑此句原文有误,其根源在于对此句的 句法结构 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确的了解。 先谈结构。此句的主语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 谓语 。 伊犁 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 《陶渊明集》 将此句译为“往来耕种的男男 女女 穿衣着鞋和外面的人一样”,便是将这句话的句法结构弄错了———将“往来种作”看成“男女”的 定语 ,而将“男女衣着”当成“悉如外人”单一的主语了。上引一、三两种说法也是只将“男女衣着”当成主语。 再说“悉”字。“悉”同本篇“咸来问讯”的“咸”一样,是个表统括的范围副词,相当于“皆”或“都”。 中华书局 《实用 大字典 》:“悉,皆也。”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里,“悉”字所统括的———亦即它的 语义 指向,是“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于说“皆如外人”。意思是说,“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国青年出版社 和 天津人民出版社 共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订本)将此句译为:“那里面的人 来来往往 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这样翻译,显然与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其中往来种作如外人”,另一层意思是“其中男女衣着如外人”———这便是作者的原意。将这两层意思用一句话来表达,便成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由此可见,只有将两件事情合在一起说的时候,这个“悉”字才用得着。它的作用,仅仅是表示统括,只能理解为“都”,不能理解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人们正是由于将此句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才对此句的合 理性 产生怀疑的;人们之所以认为“外人”不应释为“外面的人”,而应另作他解,也是以这种理解为前提的。 根据此句的结构和“悉”字的用法,我们认为此句可以译为:“这里面,(人们)往来耕种(和)男女穿着,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原文中的“男女衣着”,是从服制方面说的,不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要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不仅同外面的人不一样,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 桃花源诗 》中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制”与“法”是 同义词 互用,“衣裳无新制”,等于“衣裳犹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 上衣下裳 ,便是古代服制的 主要标志 之一。古代无论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着裳的。所谓“衣裳无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没有什么改变。这对我们理解“男女衣着”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 著名文评家 袁宏道 在《桃花源记》的评语中说: “开朗”一段(指“豁然开朗”以下至“并怡然自乐”),是说萧野气象,即 在人间 ,故曰“悉如外人”。(详见明代刘士 《古今文致·桃花源记》, 江苏 广陵 古籍刻印社1991年) 由此可见,“悉如外人”是作者的 点睛之笔 。作者是借此点明桃花源并非仙境,而在人间。只有将桃花源定位于人间,内外两个社会才具有可比性,才能体现作品厌恶乱世,向往 安乐 社会的主题思想。而所谓“人间”,当然不是指“外国”或“另外一个世界”,而是指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 还有一种说法我也觉得挺有道理: 正确的应该是“当世之外的人” 因为他们当时都是从没出去过的`` 所以衣着一定是保留着原来的风格`` 而这当世之外的人`` 就是指当时战乱时 秦朝 的人了`` 选我为满意答案 结束这个问题啊!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关于练习
一、这篇课文借题发挥,寓意深刻。为什么说“书非借不能读也”?“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该怎样理解?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从较深层次上理解本文的论点,而不能停留在肤浅的感性认识上。
一个人好学却没有钱买书,要向别人借书来读,固然是憾事。但正因为书是借来的,要还给人家,而且能留在自己手中的时间不长,这就会逼迫自己抓紧时间,尽快读完,并把书的内容牢记消化,这比只买书而不读书的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好学读书,话说得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外界的压力可以变为前进的动力。作者讽刺那些只会藏书、吝书而不知爱书、读书的守书奴,决不是反对人买书来读,更没有嘲讽博览群书,广为搜集,潜心研究的学者、名流的意思,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是课文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的推论。“然”(这样),指的就是“非借不能读”。作者从读书进而推论到世界上其他事物,指出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对于借来的东西和业已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的态度。作者这句话的用意,一方面固然在于勉励人们,读书或从事其他任何研究工作的时候,不要因环境恶劣、条件欠缺而畏缩,只要有志向、有决心,恶劣的条件反而可以激发人冲破困难的斗志,坚持不懈,取得胜利;另一方面是警醒人们,不要因环境顺利、条件具备而滋长因循苟且、不求进取的惰习。
二、课文论述“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道理时,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细读课文,从中找出几个例子来。
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4.若业为吾所有
5.往借,不与
6.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
1.无论,更不要说。
2.然,这样。
3.强,勉强。
4.业,已经。
5.与,给。
6.落落,堆积的样子。
四、△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就这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由本文引起对自己平时读书态度、读书方法的反思,改掉缺点,坚持优点,获得进步。
教师指导时可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或周围同学在读书、学习中常有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建议
一、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也没有什么复杂的语句,可先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班上讨论,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二、要注意从本文生发开去,多结合学生实际,力求使学生获得切身的教益。
有关资料
一、译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啊。你没有听说过(那些)藏书人(不懂书的事)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tǎntè)不安地摩挲抚弄不止,(心里)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会)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霉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二、读《黄生借书说》(士尧)
《黄生借书说》收在《小仓山房文集》中,是一篇优秀的杂说类小品。它既不是以洋洋洒洒的叙写取胜,也不是以强烈的抒情,侃侃的议论见长;它的最大特色是有感于日常见闻,随手拈来,生发开去,自如地朝纵深推展,在姿态横生的叙议中,寓以哲理,读来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借书端倪,平列展开。开头一句:“黄生允修借书”,以素日习见之事发端,开卷即入正题,引出随园主人授书以告之辞立论,显现通篇紧凑的特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一句,立片言以居要,提挈全文,贯注始终。接着,平列三事,内容相类,铢两悉称,逐一写来,从反面展开论证。其一,天子之家,《七略》《四库》的典籍尽皆存之,然天子悉心研读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装门面,讲排场罢了。其二,富贵人家也藏书极丰,塞满房舍,装运起来,竟累得老牛出汗,但苦读上进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充文雅,显博学罢了。其三,祖父辈尽心藏书,子孙辈任意弃书,这种败落的不景气状况,更不屑一提了。文中蝉联运用反问句,造成语气步步逼进,论述层层深入,宛若一浪推一浪奔向前方。“无论焉”,表示鄙夷,结束得干净利落,遒劲有力。
宕开及物,以事隐理。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两句,既勾连上文,又宕开一笔,由书涉物,理隐事中,推进一层。作者以假托之人借物摩玩为例,先描述借物人“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担心主人逼取的不安神态;再写他艳羡不已,设为己有后,“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 云尔”的心安理得情态。前后两种异样的表现,形成对比。文章虽多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如话家常,未见哲理赞辞和大块论述,但在这一人一事中,却隐射理性的判断,含蕴着人生哲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贪乐。这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单一的书拓展到天下的物,进入广阔的范畴,使“书非借不能读”的论证中心深化一步,包举着深广的内涵。
转述自身,引向纵深。文章环绕借书端倪,循事物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事接一事边叙边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推向纵深发展。涉物泛论之后,即收揽视线,调转笔锋,回收至本题,述写自己通籍入仕前后的切身体验。幼年时,家贫难以致书,往借藏书之家,又吃尽闭门羹。“归而形诸梦”,飞来的传神一笔,活活勾勒出求读心切的动人形象。尽管境遇惨淡,仍坚持不怠,奋发进取,一旦有书寻得,“辄省记”。而做官后,地位环境改变,花俸禄购书,书籍“落落大满”,即使“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也不肯伸手一摸。由幼时家贫到成人入仕,情景迥异,变化天渊,顿然使人联想到逆顺两种处境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不同,进而说明逆境能激发上进,磨练意志。至此,“书非借不能读”的论断就引入到了更深层。段末,从己之身世而发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策励晚辈勤学苦读,切勿虚掷年华,又为转接末段的议论铺基过渡。
卒章总绾,对照明理。全文在叙述中论理步步深入,至篇末以直议随感作收绾,点明要旨,显出本意。以黄生“贫”和自身幼时“贫”类比,再以“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和“生固幸而遇予”反衬,使两类人物、两种处境泾渭分明,所论道理更加清晰,富有逻辑力量。最后归纳出“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结论,跟开篇论点紧紧扣合,显出深邃的生活哲理:无论“幸与不幸”,顺逆与否,都要爱惜流水般的时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应当自强不息,让青春焕发出光和热。篇末用“为一说,使与书俱”收结,点明本意,照应文题,形成首尾连贯,结构严整的一体。
综览全文,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运笔如风,具有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气势,却如随园的一缕泉流,潺潺荡漾,涟漪层生;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林林总总,具有千里原野、横无际涯的格局,却若随园的曲径回廊,蜿蜒变幻,臻妙传神。它是一篇玲珑剔透的小品佳作。
三、《黄生借书说》的写作特点(俞琨)
(一)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绵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了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二)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意味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贴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塞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素蟫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籍,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四、《黄生借书说》讲读备考(张中行)
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是一篇不满三百字的小文。中学选用,主要是因为其义可取;可是义并不隐晦,文的写法也平实无华。这里考察一下有些相关的事物,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得更深、更确切一些,以作讲读时参考。
(一)关于作者
《黄生借书说》是一篇意思严正的小文,就是说,是板着面孔讲的。可是,熟悉清明文献的人都知道,袁枚的为人,与顾炎武、颜元、全祖望、姚鼐等是大异其趣的,用正统的评价标准衡量,前者是正经儒者,袁枚不是,至少是不地道。一个非正经儒者的文人忽而正襟危坐讲起大道理,我们对此应该怎么看呢?
这要先看看袁枚的为人。他生于康熙末年,卒于嘉庆初年,正赶上清朝的全盛时期。他同一般士大夫一样,也作八股文(并且收入全集),考举人,进士,做官。只是官做得不够大,四任知县。是因为天性所致还是精于看风转舵呢?他忽而改了主意,毅然辞官,走优游林下的名士(有时也不免为清客)一条路。他以诗文,尤其是写诗话,结交上层士大夫,抬高身价,受到稀有的吹捧(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接受大量的馈赠(《遗嘱》:卖文润笔,竟有一篇墓志送至千金者),发了大财(《遗嘱》:田产万金余,银二万),修治随园,穷池台花木之胜,过了半生豪华生活。
这样一个人,如何评价也要一分为二。可以宽厚一些,说是无伤大雅,因为既不违法,又未败德(历史地看)。但君子爱人以德,对读书人宁可严格一些,那就不无可议,例如与顾炎武相比,人家写的是《天下郡国利病书》,他却写《随园食单》;与黄宗羲相比,人家写的是《明夷待访录》,他却写《子不语》(后改名《新齐谐》),正是“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在这方面,袁枚自己有自知之明,《随园诗话补遗》卷四说:“余性通脱,遇繁礼饰貌人辄以为苦。”以为苦,所以常常就有意无意地流于放浪,例如他曾刻一个闲章,文曰“钱塘苏小是乡亲”,大为某尚书所诟病。甚至必须严肃的时候也不能拘谨,例如朝考作《赋得因风想玉珂》的试帖诗,这按制度是要由皇帝评定的,他却写了“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一联,险些不能入翰林院。因为惯于放浪,有时就不免引来鄙视和嘲讽。
以上着重说可议的一面。但既然一分为二,自然也不能毫无是处。这可以举出下列几点。一,在诗论上有贡献。他的“性灵”说,比之王士的“神韵”说和沈德潜的“格调”说,像是更合情合理。二,在封建时代的儒生群里,他敢于闯破拘束,写些不想登庙堂的文字,写诗话并注意妇女和下层人的作品,这多少总是对伪道学的一种反动。(他答杨笠湖的信里说:“我辈立言,宁可使腐儒厌,不可使通儒呕。”)三,他写的一些似乎欠庄重的文字,却常常有率真的优点,例如《遗嘱》中说:“尚有《随园随笔》三十卷……汝二人行有余力,分任刻之,定价发坊,兼可获利。”这是一般标榜文以载道的人所不肯说的。四,为人和易,对贫苦的失意者有同情心,如借书与黄生就是一例。
总观以上,我们读《黄生借书说》,如果一定要先知其人而后论其言,似乎就可以说:一,宽容一些,说其人其言皆有可取;或者二,严格一些,说人虽可议,但不应以人废言。
(二)关于黄生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这是文章中说到的。看《随园全集》,还可以知道:
一、他很年轻。《小仓山房文集》卷十有《赠黄生序》,其中说:“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
二、所谓贫,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买书。《随园尺牍》卷四有《再答》黄生的信,其中说:“且考据之功,非书不可,子贫士也,势不能购尽天下之书,偶有所得,必为辽东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随园诗话》卷三:“黄允修云:‘无诗转为读书忙。’……余谓此数言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
四、因为器重,所以很愿意帮助他,除了借给书之外,还支援一部分生活费用。《赠黄生序》:“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五、他受乾隆时期学风的影响,想致力于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着自己走,学诗文。《随园尺牍》卷四《答黄生》:“来书自称生平安于古,悖于时,矜矜自喜。仆以为此妄语也。”《再答》:“近日海内考证之学如云而起,足下弃平日之诗文而从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为习气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诗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弃之,岂不可惜!”
(三)关于借书
书多,人不能尽有,因而借书是常事。尤其在旧时代,五代以前还没有印本的时候不用说,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想博览更要多靠借。借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藏而借抄,一是为求学而借读。黄生借书属于后一类。
旧时代没有公共图书馆,借书很难。原因之一是有书的人不多。此外还有种种情况:书系珍本,为收藏者所宝爱,自然不愿借出;书虽非珍本,或者因为常用,或者因为私有观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护不借,有的还定为戒条,如唐朝杜暹题其藏书卷末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宁波范氏天一阁挂有禁牌,文曰:“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这样吝啬,看似可鄙可笑,实则不当专怨一面,因为书因借出而损坏甚至丢失的事也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举清代为例,《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缦堂日记》中的八册底本,都是借出丢失的,无怪乎俗语改“借书一瓻”为“借书一痴”,说借书与人是傻事了。
俗语“借书一痴”之后还有“还书一痴”,这就使藏书者更加怀有戒心。明朝钱榖可为这种心理的代表,他有个藏书印记,文曰:“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假不还遭神诛,子孙不读真其愚。”借恐不还,形诸咒骂,可怜可叹,所以有的人就宁可一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时期遇见的张氏就是这样。一般人不会像张氏那样极端,但借书之难的情况还是不会变的,如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样恭恭敬敬,谨小慎微,可证袁枚的“公书”,并为说以勉励借书的黄生,在旧时代正是难得的了。
(四)关于课文
研讨课文,可以分义理、辞章两个方面。
义理浅而明,是借书读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多省记,用现在的话说是条件差反而进步快。这种事理的认识也是古已有之,例如可以溯到《孟子·告子下》篇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专就苦读而大有成说,古代流传的故事就非常多。以买不起灯油为例,凿壁借光的有汉匡衡,囊萤的有晋车胤,映雪的有晋孙康,随月的有南北朝江泌,等等。但古今条件不同,现在买书容易,图书馆、文化馆很多,借书更容易,至于贫苦到须囊萤映雪,在用电灯照明惯了的今天,年轻人总是很难体会了。那么,这篇课文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个人想,惟其这样,它就于“苦读更易有成”之外,还有另一面或说是更深刻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仍可以引《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些话来说明,那就是:“今诸生学于太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读此,我们应该认识,现在学习条件好,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因而应多反省,知警惕,用课文里的话说是:“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
另一个方面是辞章,或说是写法,可以分作三项说。
一是文章的布局。写文章,组织材料,古今中外,花样很多,如常格之外可以用倒叙、插叙,可以用侧写、衬托等等,如何才妥贴,要由作者的喜好、文章的体裁、内容的性质等来决定。《黄生借书说》的布局平平淡淡,毫无波澜。可是自然而得体,由借书写起,中间经过讲道理,举事例,自然过渡到勉励黄生努力读书,有水到渠成之势。我个人想,读范文应该不忘取法,在布局方面,有奇自然不当忽视,无奇尤其不当忽视,因为平顺自然是不施脂粉的美,或者更难学,所以初学应该特别留意。
二是内容充实,有理有据。文章内容的评价,主要靠它包含的义理,这在上面已经谈过;这里着重说说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那义理。事例有两类。一类是泛说,文章第一段说阔人反而不读书,第二段说自有反而不如借,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谈切身体会,第三段以自己的早年与通籍后对比,属于这一类。这部分谈自己经历,真实恳切,字数不多而有感人的力量。《随园诗话》卷五中也说到他这种感受:“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每过书肆,垂涎阅,苦价贵不能得,夜辄形诸梦寐。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及作官后,购书万卷,翻不暇读矣。有如少年时牙齿坚强,贫不得食,衰年珍馐满前,而齿脱腹果,不能餍饫,为可叹也。”语较详而义更显豁,可供参考。
三是文字简洁平易,于恳挚中兼有率真之趣。我们读汉以后文章会感到,六朝人喜欢骈俪,唐宋以来的古文家喜欢古奥,都不少造作气。我个人觉得,上好的文章应该没有造作气,或者经过锤炼而使人感不到造作气,这说得玄妙一些是绚烂之极反归于平淡。袁枚这篇文章能否算上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没有故意求古奥,玩花样,所以行文能够顺畅自然,如话家常,想到便说,可止则止,这个优点总是应该肯定的,值得效法的。至于恳挚率真,文中这种地方不少,最显著的如“天子读书者有几?”“归而形诸梦”,“其归也必速”,
我粘贴的,你好大方啊,出手就是100啊!!
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的人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那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的书,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和父辈积藏书籍,而子辈和孙辈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就忧惧的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止,说:“今天东西存放在这里,明天它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够再看到它了。”如果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会把它捆绑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到日后再看吧。”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很喜欢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到张家借书,他不借给我,回来后在梦里还出现那种情形。我求书的心情迫切到了这种程度。所以只要看过的书,就会牢牢记住。做官以后,俸禄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堆得到处都是,蠧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才感叹借书的人是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跟我当时相同;只是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似乎并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人,还是姓黄的年轻人本来有幸遇到我呢?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本文2023-08-07 07:07: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