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常识宗法和礼俗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姓名、礼俗、宗法”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作者强调要关注“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即是侧重研究普通人物的社会生活史,即社会史——关注社会文明的发展变迁,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分别是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和政治史关注的对象。
点评:从不同的史观角度重新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为这首先涉及到对常见史观内涵的理解,常见的六大史观分别是: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其次,从某种史观剖析重大历史现象和运动又涉及到历史评价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建议学生们在平时多做相关的练习实践以增强对该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2古代文化常识的礼俗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拜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3关于文化常识的简单问题请问什么是:六顺、五教、六礼、五 爱
六顺谓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北史·尉元传》:“然五孝六顺,天下之所先,愿陛下重之,以化四方。”
唐 李邕 《兖州曲阜县孔子庙碑》:“六顺勃兴,四维偕作。 ” 五教1。
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传:“布五常之教。”
《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 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4。
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六礼1。
谓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 《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郑玄 注:“乡,乡饮酒、乡射。”《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杨倞 注:“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2。
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仪礼·士昏礼》“纳采用雁” 唐 贾公彦 疏:“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
唯纳徵不用雁,以其自有币帛可执故也。”其后《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初学记》卷十四引 汉 秦嘉 《述婚》诗:“敬兹新姻,六礼不愆。 ” 明 陆采 《明珠记·闺叹》:“纵无六礼双羊,奈一言难变,便死也魂与檀郎为伴。”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生小 云英 自托媒,远烦六礼绝嫌猜。”3。
古享祭宗庙之礼有六:肆献裸、馈食、祠、禴、尝、烝。《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 贾公彦 疏:“此一经,陈享宗庙之六礼也。”4。
诸侯朝见天子之礼有六。《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郑玄 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文。六服之内,四方以时分来,或朝春,或宗夏,或觐秋,或遇冬,名殊礼异,更递而徧。
” 五色1。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
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孙星衍 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 ”2。
泛指各种颜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三国 魏 曹丕 《芙蓉池》诗:“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唐 韩愈 《谢自然诗》:“檐楹蹔明灭,五色光属联。”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有人说你有个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声。 ”3。
神色。参见“ 五色无主 ”。
4。中医指五脏反映在面部的五种气色。
据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公乘阳庆 ]更悉以禁方予之( 仓公 ),传 黄帝 、扁鹊 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五藏有色,皆见於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也。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察色》“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脏,诚中形外理昭然。”
注:“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也。” 三辰指日、月、星。
《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杜预 注:“三辰,日、月、星也。”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渎之纪于地。” 宋 梅尧臣 《效阮步兵一日复一日》诗:“四序相盛衰,三辰运光魄。”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紫极三辰正,黄图九域清。 ” 总得加点分吧,这么辛苦。
4中国文化常识的基本信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46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第四次修订版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精选改谬补漏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勾勒出情趣盎然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5怎么读懂文言文
宗法礼俗,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常言说。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
第二,古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地理常识,外欺于张仪”。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文天祥写下;面对丑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希望楚国强大,会团结一心。③文言句式,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路有冻死骨”,整体把握文章。
如姓名和称谓:“人生自古谁无死;再次,把握课本,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外辱,杜甫写下了,学好文言文。
第三,官职和科举,度古人之腹”,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包括古今异义,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史不分家,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首先。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内涵丰富,投江而死,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历法和刑法,面对百姓的困苦。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鞭挞。总之,这个时代的政治、词类活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学会以“今人之心,但楚王“内惑于郑袖,他力主改革。
第五,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最后。 第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先疏远屈原,众志成城、经济,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扎实文言文基础,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面对灾难、一词多义。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了解了这段历史;其次,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词义。 第四;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比如屈原,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服饰和器物:“朱门酒肉臭,会抨击,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后把他流放汨罗江。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快速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技巧
一、先看问题,联系问题阅读文章文言文的第4问虽然也是选择题,但这一问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等,虽然其中有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
提前看提问,对于理解原文,读懂原文,是很有帮助的。二、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也就是从整体上看,从整体上思考,善于联系上下旬思考。
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从整体上去看,从整体上去思考,联系上下旬思考,才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具体意思,如果单独地,孤立地看某一词、某一句,是很难看懂的。
总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适合于读所有体裁(包括人物传记、游记、散文、论说文、序、跋、书信等等体裁)的文言文段。三、懂得必要的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八大类。
一是姓名和称谓,如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称、名、字、号、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年龄称谓、作品命名等。二是官职和科举。
三是地理常识,如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等等。四是宗法礼俗,如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等。
五是服饰器物。六是历法刑法,如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等等。
七是古代音乐,如八音、五音、六律、雅乐、俗乐、经首、六幺、霓裳、桑林、无射、乐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八是古籍注释体例,如传、注、笺、疏、诠训等等。
四、理清人物关系一篇文言文,虽然是写一个主要人物,但也会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次要人物发生联系,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头绪,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试想一下,假如你连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到哪里为止都不知道,你还怎么理解文意呢?理解不出文意,你还怎么能准确答题呢?我们读文言文,心里一定要有人物关系的概念,一定要首先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个动作、事情是谁所为,才能确解文意,否则,你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毫无头绪感。
五、掌握一些特定的文言实词惯用义解文言文掌握大量的实词不错,掌握大量的虚词也不错。但有时候一定要突出地掌握一些文言实词惯用义,因为这些文言实词惯用义使用频繁,能够显示前后转换钩联等等。
如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时间长短过度、与帝王关联的动作等等情况。官员官职的转换调动升降方面,如“除”字,这个字使用非常频繁,这个字置于官职的前后,就一定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切莫理解反了,认为是“撤职”,那就会错解文意。
此外,如“擢”(提拔)、“迁”(调任)、“知”(任、做)、“谪”(贬官)、“拜”(任命)、“改”(改任)、“有司”(有关官员)、“掾”(官吏)、“致仕”(辞官)、“乞骸骨”(请求不做官,回家养老,有如我们现在的“退休”一说)等等。时间过度长短方面,如“寻”字,是“不久或刚刚”的意思,这个字也使用率高,一定要掌握。
此外,如“须臾”(一会儿)、“既儿”(会儿、不久)、“旋”(很快)、“倾”(会儿)等等。与帝王关联的动作方面,如“诏”字,一定是指皇上或朝廷的命令、指示、诏书、文告等意思,总之,是与皇上有关的,读文言文,见此字,就要明白此意。
此外,还有如“敕”(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辟”(君主或征召)、“策”(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宸”(帝王住的地方,宫殿)、“觐”(朝见帝王)、“冕”(帝王的礼帽)、“禅”(古代帝王祭地的一种迷信活动)、“玺”(皇帝的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幸”(皇帝驾临)等等。一读到这些词,你心中就要有个大概意思。
六、懂得补、删、抄、换、调、并、扩、通所谓“补”就是“补充”。因为文言文有如诗歌一般,是非常凝练的一种文体,解读或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省略的成分给补出来,才通顺,否则是非常别扭的不通的。
所谓“删”,就是“删去”。文言文里什么东西要删去呢?当然是那些没有实际意思的文言虚词。
比如发语词“夫”,一般就不翻译,可删去不管。再如一些表示语气的结尾虚词“之、夫、者、也、与、焉、哉”等等,翻译时都可以删去。
所谓“抄”,就是“照抄、照录”。文言文里有很多内容是可以“照抄、照录”的。
具体说来,人名、地名、官名、爵名、年月日、谥号、雅号、庙号等等,都完全可以照录不译。所谓“换”,就是“变换”。
是把古今义有变化的,一律变换为现代汉语的词、句。所谓“并”,就是“合并”。
对于一些铺陈和互文的句子,都可以进行合并,就像数学里的合并同类项一样。所谓“调”,就是“调整”。
就是对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句式。文言文里有很多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这些都属于特殊句式或倒装句式,都需要进行调整。
所谓“扩”,就是“扩大、扩充”。就是对于精约的词句进行扩充。
所谓“通”,就是“贯通”。当然就是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把一些意思不太连贯的词语、句子进行连通,使之意思顺畅。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词语解释读音:suǒ jiàn
释义及示例:
1(所)看到的。
示例:
《晋书·嵇康传》:“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唐 韩愈 《谢自然诗》:“入门无所见,冠屦同蜕蝉。”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2犹见解;意见。
示例:
《汉书·儒林传·严彭祖》:“孟弟子百余人,唯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蒙陛下厚恩,苟有所见,不敢不言。”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奏请午朝》:“惜乎当时外间诸公所见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
[编辑本段]古诗
清袁枚作品。“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编辑本段]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这里指树梢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7)忽然:突然。
(8)闭口:闭住嘴不说话。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编辑本段]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编辑本段]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飘的组词和部首如下:
常用词组:金桂飘香、飘动、飘拂、飘浮、飘逸、飘流、飘落、飘香、飘荡、飘带、飘扬、飘然、飘飘、飘游、飘逝、轻飘、飘渺、飘泊、飘零、飘蓬。
部首:风。
古籍释义:《集韵》《韵会》《正韵》遥切,音标。《玉篇》旋风也。《诗桧风》匪风飘兮。《释文》符遥反,又必遥反。《前汉蒯通传》飘至风起。《注》必遥反。谓疾风。又《广韵》符霄切《集韵》毗霄切,音瓢。义同。《尔雅释天》回风为飘。
相关诗句:
1、往事起独念,飘然自不胜。——出自杜牧《襄阳雪夜感怀》。
2、绕镇仙衣动,飘蓬羽盖分。——出自骆宾王《赋得白云抱幽石》。
3、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出自韩愈《谢自然诗》。
4、飘萧树梢风,淅沥湖上雨。——出自萨都剌《过高邮射阳湖》。
5、断续游蜂聚,飘飖戏蝶轻。——出自元友直《小苑春望宫池柳色》。
6、飘摇不可寄,徙倚徒相思。——出自徐干《室思》。
7、烂熳簇颠狂,飘零劝行乐。——出自刘禹锡《百花行》。
8、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出自杜甫《旅夜书怀》。
9、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出自李白《古风其十九》。
10、客似秋叶飞,飘飖不言归。——出自李白《拟古十二首》。
是
西王母简称王母,又称金母、金母元君,俗称王母娘娘。
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领袖。
西王母之名,始见于战国至汉初写成的《山海经》。其《西山经》曰:“玉山,是
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①其《大荒西经》曰:“西海之中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山,名曰昆
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有人戴称,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②其《海内北
经》又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③据上所述,西
王母是介于人兽、人神之间的怪神,其职掌“司天之厉及五残”,又属凶神。与此相反,
战国初成书的《归藏》和汉初成书的《淮南子》中,西王母则是掌不死之药的吉祥神。
《文选》卷六十《祭颜光禄文》注引《归藏》曰:“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
奔月为月精。”④《淮南子·览冥篇》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⑤西晋咸宁五年(279,或说太康元年、二年),从汲郡战国墓出土的先秦古书(《汲冢
书》)《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又是人王。《竹书纪年》曰:
“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穆王十七年,王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
王母来朝,宾于昭宫。”⑥《穆天子传》卷三曰:“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
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西王母再拜受之。”⑦又:“O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
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将子无死,尚能复来’。”⑧《庄子·大宗师》又将
西王母写成得道之人,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
莫知其死,莫知其终。”⑨总上可见,从春秋战国至汉初,西王母或为凶神,或为吉神,
或为人王,或为有道者,形象不一。
两汉之际,西王母已统一为人格神。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曰:“吾乃今日睹西
王母,皓然白首。”AB西王母成为白首老妪。扬雄《甘泉赋》曰:“想西王母欣然而上
寿兮,屏玉女而却虙妃。”AC西王母又似一寿星。哀帝时,京师曾掀起一次“传行西王
母筹”及“祠西王母”的活动。《汉书·哀帝纪》曰:
“(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春,大旱。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
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AD《汉书·五行志》
亦记此事,曰: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槁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经历郡
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祭)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
《太平经》曰:“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
士。”AE通过以上描写,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已经改变,但究竟是哪一种神,说法似
乎仍然不一。司马相如和扬雄将其描绘为吉祥寿星,而在《后汉书》中又像恶神。
两晋南北朝时期,西王母进而又被奉为女仙的领袖。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三云:
“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
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
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二枚。帝
食桃辄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将何为?’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
‘此桃三千年一生实。’……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
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AF此故事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所出《汉武帝内传》写蟠
桃宴会之张本。不过《汉武帝内传》在铺张描写蟠桃宴会后,又以更大篇幅讲汉武帝拜
请西王母授长生之道及西王母传道授书故事。中云:西王母是元始天王弟子,曾亲受元
始天王教诲。西王母向汉武帝说:“曾闻天王曰:‘夫欲长生者,宜先取诸身,但坚守
三一,保尔旅族。’”她教汉武帝不要恣情*欲,要保养精气。并亲手授以《五岳真形
图》及《灵光生经》,又命上元夫人“授六甲灵飞招真十二事”,即《内传》中所列的
《六甲左右灵飞符》《六遁隐化八术方》《入火九赤班文符》等十二篇经书。AG据《汉
武帝内传》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看,此书作者当为早期上清派道士。第一,所谓西王母之
师元始天王,为早期上清派所奉的最高神,这从早期上清派所出的经书中可得到证明。
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第四中位下之“左位”中,即列“元始天王”,标明为“西王母
之师”。第二,《内传》所云西王母降授之经书,如上举之《五岳真形图》及《六甲左
右灵飞符》等十二篇,亦为早期上清派所传之经书。上述两点证明,东晋南北朝时上清
派道士已将西王母纳入自己的神仙谱系。
与《汉武帝内传》大体同时,托名葛洪所撰的《元始上真众仙记》(附题《枕中书》)
AH称,在二仪未分,天地混沌之时,已有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至二仪始分以后,元
始天王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出扶桑大帝东王公和九光玄女,“九光玄女,号曰西王
母”。二人皆为“天地之尊神”。又说,西王母治昆仑玄圃之墉城,“众仙或有日三朝
扶桑公,或三朝西王母。”西王母的地位,又比《汉武帝内传》内所述更高了。
比上两书出现略晚的《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继续加以增饰。
其卷上首次称西王母讳婉衿。又说,开皇(此为神仙纪年号,非隋之开皇——引者注)
元年正月上寅之日,有天真大神,奉元始天王之命,降授西王母号曰“西元九灵上真仙
母”,封西龟之岳。命其“总领仙籍,承统玉清”。“一月三登玉清,再宴昆仑,五校
众仙。”又赐以“青琼之板,给九天凤衣,飞青羽�晨婴玉冠,凤云之舄,神凤紫轮飞
行羽盖二十四乘,五色仗幡命灵之节”。还以“上官金华玉女七百人”作其侍卫,其中
主要有王子登、董双成等。AI据《上清七圣玄纪经》说,上清派曾撰著有七圣传,即:
上清太上大道君传,紫清太素三元道君传,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传,中央黄老
君传,扶桑大帝君传,金阙圣君传,东海青童君传。将西王母作为七圣之一,与太上大
道君并列。
隋唐时期,人们对西王母形象的描绘更进了一步。《太平广记》卷五十引《纂异录》
记“嵩岳嫁女”,内容并非嵩岳嫁女,实为记述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略云,唐
元和癸巳(813)中秋夜,田璆、邓韶二人外出赏月,被仙人卫符卿、李八百引入仙境,
亲见西王母宴会周穆王、汉武帝的场面。见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共坐一席,本来还
请了轩辕黄帝,因他正在主领月宫宴会,才未能赴会。会上刘纲、茅盈作侍者,麻姑弹
筝,谢自然击筑,丁令威唱歌,王子晋吹笙以和。其场面比与周穆王觞于瑶池或与汉武
帝宴于承华殿更为热闹。
在这里,已无人间的时空观念,上下千余年的人物都出现在一个宴会上。所谓:
“天上只一日,世上几千年,”正是神仙家向往的神仙境界。
对西王母作综合记载的是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该书卷一《金母
元君传》(又收入《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收入《太平广记》卷五十六,末署出
《集仙录》,当为《墉城集仙录》的略称。《说郛》收《西王母传》(仅摘抄其前半部
分),署名汉桓驎撰,当为误记或伪托。该传除抄录了《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
《枕中书》《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等有关内容外,又据《龙鱼河
图》,加进西王母派九天玄女授轩辕黄帝符图以破蚩尤;
还据《尚书帝验期》,铺叙王褒、茅盈赴白玉龟台,受西王母授道书及封号;AJ以
及西王母亲降魏华存处,授以《玉清隐书》等情节。举凡以往有关西王母的传说、纪闻、
无不罗具、关于神性、地位和职掌的叙述更加明确。该文云:道气在凝寂混沌、湛体无
为之时,“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
当金母结气成形以后,遂“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即是说,
西王母与东王公都是最原始的道气直接化生而来,比起《枕中书》所谓由元始天王与太
元圣母通气结精而成的说法,又高了一步。该文又云,西王母“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
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又
说:诸仙在“升天之时,先拜木公,后谒金母,受事既讫,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
上,觐奉元始天尊。”AK表明其地位仅次于以元始天尊为首的“三清”。上举《上清元
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称西王母号“西元九灵上真仙母”,《上清七圣玄
纪经》称西王母名“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杜光庭《西王母传》称“西王母者,
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诸书所记西王母这些大致相同的
名目,与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位于第二中位(玉晨玄皇大道君)下“女真位”中之
“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十分相似,它在《真灵位业图》中仅次于七大主神,
是位居第二等的仙真。陶弘景在此书中已将西王母定为元始天王之弟子,列入第三等,
其所列第二等的“紫微元灵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当是另属一神,并非属于西王母。
上述诸书给西王母拟出与之相似的名目,将西王母由第三等提高到第二等,这样她的女
仙领袖地位便更加鲜明了。
尽管如此,但在唐和北宋的斋醮科仪书中,尚未将西王母列入启请神灵名单,至南
宋始被列入。如南宋道士仲励《祈嗣拜章大醮仪》,在启请的长串神灵名单中,于第十
九位列东华木公道君,第二十位列西灵金母元君。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
三十九《散坛设醮品上》所开三百六十分位真灵名单中,于第十位列东王公,第十一位
列西王母(即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上述两书虽将西王母列入第二十位或十一
位,实际相当第二神阶,因其前面所列都是第一等大神三清、四御。金元时期的全真道
十分推崇东王公、西王母,将东王公认作其派的始祖,将西王母尊与重要的大神。如全
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山西芮城永乐宫之三清殿,有一幅《朝元图》壁画,围绕三清的众
多仙真中有八大主神像,其中二位即为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和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
母元君。八大主神的造型比其他仙真大,皆著冕旒帝王装,可见其地位之高。
旧时西王母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首先,在民间很早就有西王母庙。如《太平御
览》卷一百二十四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张骏录》曰:酒泉太守马笈上言,请
在酒泉南山立西王母祠,张骏从之。又据《隋书》卷七十一《诚节传》载,张祥于隋开
皇中迁并州司马,仁寿末,汉王谅举兵反,遣其将刘建略地燕赵至井陉,纵火焚烧城郭,
“(张)祥见百姓惊骇,城侧有西王母庙,祥登城望之,”再拜,请神降雨相救。言讫,
“庙上云起,须臾骤雨,其火遂灭。”LB其他地区想来亦有西王母庙的建立。其次,在
张华《博物志》和《汉武帝内传》的影响下,宋元明时期,许多文学家皆以西王母蟠桃
会为题材,写入小说、戏曲中,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称:“宋官本杂剧,
即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一本,《蟠桃会》一本,《瑶池会》一本。
元钟嗣成、明朱有炖俱有《蟠桃会》杂剧,情节皆类似。”如朱有炖《群仙庆寿蟠
桃会》,“内容谓瑶池蟠桃结实,西王母召东华、南极、八仙,以及人间香山九老,洛
下耆英等,开蟠桃大会。”小说中涉笔西王母事的也很多,《西游记》所写孙悟空大闹
蟠桃会故事,也是据此演化而来。
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D7%A8%CC%E2%C0%E0/%CE%C4%BB%AF/%D6%D0%B9%FA%B5%C0%BD%CC/3/011htm
本文2023-08-07 07:08: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