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中药及其药膳介绍(8)——桑叶(神仙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4收藏

药食两用中药及其药膳介绍(8)——桑叶(神仙草),第1张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桑叶是植物之王,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之美誉 ,富含人体17种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药食同源”植物,被国际食品卫生组织列入 “人类21世纪十大保健食品之一” ,是人类绿色新食品源。《本草纲目》对桑叶的记载:“桑箕星之精神也,蝉食之称文章,人食之老翁为小童, 桑叶又名:“神仙草” 日本人称桑叶茶为长寿茶 。作为药食同源的桑叶,在临床中被专家用在治疗那些不孕不育的患者;同时桑叶的食疗及功效在古籍《本草新编》中也有很形象的 记载: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

桑叶 《神农本草经》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我国各地大都有野生或栽培。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蜜炙用。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5 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桑叶的禁忌:,由于桑叶苦寒,过量服用可能会损伤脾胃功能。如果自身有脾胃虚寒的情况,在使用的时候还需要多加注意。也不适合风寒感冒。

桑叶药理

(1)降血糖(2)降血压(3)降血脂(4)减肥(5)消疮祛斑美容(6)抗氧化、抗衰老(7)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桑叶药膳

桑叶茶: 桑叶茶一般选用生态环境优越、无污染的优质嫩桑叶为原料,经科学烘焙等工艺精制而成。

桑叶粥: 鲜桑叶,新鲜荷叶,粳米、砂糖适量。先将鲜桑叶、新鲜荷叶洗净煎汤,取汁去渣,加入粳米(洗净)同煮成粥,兑入砂糖调匀即可。

桑叶粉做面食

桑叶挂面:取霜降后新鲜的桑叶,用午后正足的日头晒干后磨成粉状,与白面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就成了桑叶面粉。再如桑叶饼干、桑叶糕点,用的也是桑叶粉。

南方还有桑叶宴等。

检索中医药古籍主要利用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天目木姜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天目木姜子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功能主治 28 附方 2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天目木姜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天目木姜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天目木姜子 1 拼音

tiān mù mù jiāng zǐ

2 《辞典》:天目木姜子

21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22 拼音名

Tiān Mù Mù Jiānɡ Zǐ

23 天目木姜子的别名

芭蕉杨

24 来源

为樟科植物天目木姜子的根、叶、果实。

25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0米。叶互生,阔倒卵形、菱状倒卵形或阔椭圆形,长9~20厘米,宽6~13厘米,先端钝尖或圆,基部稍耳形,全缘,厚纸质,叶脉红棕色,侧脉7~9对,两面脉上均有短柔毛,老时上面惭变光滑;叶柄长3~7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先叶开放,每5~8朵成伞形花序;总苞8片,阔卵形,外面有绢状毛;花被**,6~8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有毛,雄花具能育雄蕊9,花药4室,内向瓣裂;雌花具退化雄蕊9,子房卵形,花柱近顶部略有短柔毛。核果卵圆形,熟时黑色,长约15厘米。花期3~4月。果期9~10月。

26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的向阳山坡。分布浙江。

27 功能主治

根皮、果实:治寸白虫。叶:治伤筋。

28 附方

①治寸白虫:天目木姜子果实和根皮三至四钱,加醉鱼草根二至三钱。水煎,早、晚空腹各服一次。

②治伤筋:天目木姜子叶、蛇葡萄根。共捣烂,和酒糟或白酒作成讲,烘热,包扎伤处,干则更换。

2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天目木姜子的方剂 皂棘汤

ng《直指》卷二十四:方名:皂棘汤别名:皂角汤、通天再造散、皂角散组成:皂荚刺(烧,半生半灰)2钱,

通天散

拼音:tōngtiānsǎn《杏苑》卷八:方名:通天散组成:大黄1两,独生皂角1两(俱生)。主治:大

涤昏膏

,入2药内煎熬稠,更入没药末同熬数沸,滤去滓。洗患处,甚妙;后更用通天散搐鼻。摘录:《宣明论》卷十四

通天膏

:tōngtiāngāo《解围元薮》卷四:方名:通天膏组成:大枫子4斤,川胡麻2两,蓖麻子2两,土木

通天饮子

ngtiānyǐnzǐ《何氏济生论》卷三:方名:通天饮子组成:黄牛脑1具,川芎、白芷各等分(1方用川

更多用到中药天目木姜子的方剂

用到中药天目木姜子的中成药 通天口服液

拼音:tōngtiānkǒufúyè英文:通天口服液药典标准:品名:通天口服液TongtianKou

白花蛇膏

癞。用法用量:每服1钱,温酒化下,日3次。须先服通天再造散,下去虫物,乃服此除根。制备方法:同炼为膏

龟龄集

即白凤仙子,8月半取井水浸1宿,瓦焙)2钱5分,通天柱杖(即牛膝,酒浸1宿,焙)4钱,飞仙4钱(即紫

参苓白术散

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2《冯氏锦囊·杂症》:脾胃属土,土

更多用到中药天目木姜子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天目木姜子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针灸上取孔穴法第一]头上第二行六穴第三

星一寸半。承光在五处后一寸。不灸(一云一寸半)。通天在承光后一寸半。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玉枕在络却后

《海药本草》:[兽部卷第四]100犀角

屑了,以纸裹于怀中良久,合诸色药物,绝为易。又按通天犀,胎时见天上物命过,并形于角上,故云通天犀也。

《新修本草》:[卷第十五兽中]犀角

、交州、宁州诸远山。犀有二角,以额上者为胜,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缕,直上至端,此至神验。或云是水犀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03

条文:上星通天主鼻渊,瘜肉痔塞灸能痊,兼治头风目诸疾,炷如小麦灼相安。注:[1]上星、通天二穴,主治

《针灸甲乙经》:[卷三诸穴]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清代(1644—1911),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扩展资料:

中药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响应传统医学决议的要求,已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服务相结合共同纳入卫生系统中,促进了传统医学服务的全民覆盖。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各国分享“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国经验,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南京中医药大学承担“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国实践及其法律政策保障”项目,通过江苏、湖北、甘肃、黑龙江、广东五地的调研,历时两年,基本厘清了中国在“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其法规政策保障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的中医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