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要看那些中医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学习中医要看那些中医古籍,第1张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除此之外,下列的每一本书籍,都堪称中医的经典: 温病条变、景岳全书、类经、脾胃论、千金要方、诸病源侯论、医宗金鉴、濒湖脉学、医林改错、中藏经、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温病条辨、删补名医方论、脉经、本草纲目、济阴纲目、内经知要、金匮要略、温热论、汤头歌诀

关于孔子的身高,经过许多学者考证,确实是190,属于古人中很魁梧的了。

以孔子为参照,三国时的尺码要比春秋战国小些,关羽与孔子都是九尺个头,但关羽身高应为185左右,张飞与诸葛亮八尺,身高将近170。

除了比例尺码以外,美化人物也是历史写作的一个习惯,所以历史上的英雄们高大威猛者的确存在,而也有不少是中等个头甚至矮子。

五千年前的人类在180公分到190公分之间。

在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焦家遗址发掘现场,考古人员通过测量人骨,发现墓葬男主人身长最高的竟然达到一米九,超过一米八的也为数不少。

“这还只是骨架高度,活着时还要加上皮肤、脂肪和肌肉等,高度肯定超过一米九。”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介绍说,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人们食物来源更加丰富和稳定,所以身体素质也有所提高。“当时主要作物是粟,已经开始饲养家畜,主要养猪。在墓葬中,就发现了猪的獠牙、下颌骨、猪蹄。”

考古人员还发现,高个子在大墓中尤其多,可能是这些人在部落中等级比较高,占有的物质资源丰富,吃的食物又多又好的缘故。事实上,山东人的“高海拔”基因一直在延续。

据汉朝史书《史记》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照周朝1尺=199厘米计算,孔子身高约为19米,这种说法虽仍有争议,但也可以看出孔子的身高在春秋时期超过普通人。

扩展资料:

5000年前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新石器时代的后2000年期间,即距今约6000至4000年之间,古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上最 深 刻的一场变革。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 族 社会,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

农业生产工具大型石铲达到了石器制作技术的顶峰, 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犁、破土器和耘田器,农业生产产量得到较大提高。与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相对应的是家畜饲养业的兴旺发达。传统中所谓六畜马、牛、羊、鸡、犬、猪都已都得到了 饲养 。

陶器种类和器形变得越来越复杂,蒝、鬲、飌 、鼎、 豆、罐、盂、绎、盆、碗、壶、杯、瓮等应有尽有,质地坚硬,一般为灰色 和黑色,出现了以“蛋壳黑陶杯”为代表的精美陶器。漆木器制作也有相当水平,作为木工 工具的石斧、石锛、石凿等磨制精致,锋利实用。

人民网-五千年前身高超一米九 厉害了“山东大汉”

兵马俑平均身高185米,这并不能说明古人比今人高,这只是个别现象。

其实也不是所有的兵马俑身高都是那么高的,只有有部分而已,普遍的秦兵马俑是在17米左右,跟现代人的身高是差不多的。而且一般身高比较高的人都应征入伍了,兵马俑也就代表了秦国身高比较高的那一批人。并且秦兵马俑本来就是要保护秦始皇墓的,那么自然要制作成为英勇高大的形象,所以普遍的身高就会高一些。

而且古代人其实由于当时的生活水平有限,不说当兵的人,就是一些老百姓,根本都吃不饱,吃不饱就很容易营养不良,所以身材普遍比较矮小。只有一些达官贵人家的孩子会长的白白胖胖的,但是身高不见得都高。

身高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像现代人中也有两米多的人,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高,也有只有一米六的男生,所以这是不一定的,只能片面的证明古代有高大的人,但是不能说明大家都那么高。而且古代人的头发很多,一般兵马俑都梳得偏髻,这么多头发堆在头上,也会至少长高三道五厘米,可能还远远不止。

其实在陕西的考古探查中,曾经挖掘出来三千多个秦兵马俑,但是普遍的身高也只有一米七左右,所以就算挖掘出来了185的兵马俑,这也不能代表古人都比现在人高,毕竟这两者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在古籍中虽然记载了不少高大英俊的古人,但是也有身材矮小的文人。比如刘备就只有177米,但是张飞就有185米,这不能一概而论。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你走在巴黎、伦敦或者斯德哥尔摩的大街上,看到许多当地人比你高半个头。你感到不快又羡慕。东亚人是一直身高不如欧洲人吗?我们未来平均身高是否有可能追上那些白种人?

令人惊奇的是,古代中国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竟然和古罗马、古希腊人相当,都在165cm左右,北方中国人可能比南意大利人还要略高一些。几千年来,是什么影响着我们的身高呢?本文将简单为大家解答。

原始丰饶的氏族社会

原始丰饶这一悖论般的词语看起来似乎像一个笑料。无疑,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要短得多,生存也远比农业社会费力。

不过,新石器时代的古人也许比农业社会的身高要高得多。在龙山文化横水镇周家庄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近两米的骨骼,与古籍中记载的帝尧的身高基本相近。

这并非个例,陕西凤楼遗址也发现了身高达193cm的“小巨人”。当然,这都是身高偏高的样本。

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指黄河流域)史前时期男性居民平均身高为16799㎝;女性居民平均身高约为15695㎝。其中西安半坡遗址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7000~6000年)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为16778㎝。

就整个中国古代史而言,新石器时代的平均身高是较高的。学者推测,这应当与人类的膳食体系有关。狩猎型社会中人类肉食比例较高,虽然食物总体相对缺乏,但仍能有较高的平均身高。

当然,事实上得到发掘的遗址都已经有了比例较高的农业程度,更早的真正狩猎型社会并未能留下能做出规模性统计的遗址,因此狩猎型社会平均身高能比农业社会高多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两汉到唐宋,平均身高的下降

按照上表的学者研究,汉代郑州男性平均身高为1695cm,唐代为1670cm,宋代为1645cm,体现出一路走低的迹象。

由汉到唐再到宋,由于农业的发展,居民的营养水平应当是进步的,为什么身高会一路走低呢?

也许我们可以参照西方的罗马人身高研究。学者发现前罗马时期的意大利人比起罗马人要高很多。在罗马帝国时代,男性的平均股骨长度相对前罗马时代由454毫米下降到446毫米,女性则由420毫米下降到407毫米。到中世纪,平均身高又有回升。学者认为,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人的平均身高,男性为164厘米,女性为152厘米。

必须注意到,我们研究古人身高大多是基于城市遗址进行的,因为人口密集的城市可以为后世提供大量的遗骨样本,而且城市居民往往拥有较好的营养供应。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在卫生条件恶劣的农业社会,城市人口过于密集会导致卫生急剧恶化和疾病流行。考古发掘显示,古罗马的城市人口大量生活在疾病的折磨当中。

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英国,在英国现代化进程中,佝偻病、风湿热、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在工业化的第一波浪潮中让数以百万计的人悲剧性地陷入发育不良的状态。

同理,在东方,我们可以推测,随着农业的发展,到两汉时,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到达了巅峰。随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引发的疾病流行,则导致城市人口的平均身高不断下降,而且,这些疾病也很容易蔓延到农村,影响到本来就容易营养不良的农村居民身高。

许多证据引导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过快的社会发展飞跃其实会导致生物学上的倒退。健康状况的恶化,导致人类的平均身高下降,慢性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清朝和民国——平均身高的最低点

由于我们祖父辈的矮小,就将更早的古人想象成更加矮小的小矮人无疑是不明智的。清朝和民国很可能正是中国古代人均身高的最低点。

在清朝中晚期,北方中国男性的人均身高退化到162-165cm,明显低于汉唐。这是因为农业的扩张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急速下降,到清末降到最低点——350市斤/年。民国时代有所回升,但到1949年也仅有418市斤每年。

在封建时代,作战中的军人每天需要消耗两斤生米。由于肉食的缺乏,普通老百姓也需要至少一斤才能满足需要。显然一个古代政权如果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50-400市斤时,人民将处于普遍的饥饿状态。

高产作物在清末民国的普及,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普适性强、耐旱、产量高的美洲来客,却格外地缺乏营养,仅能令人饱肚而已。

由于红薯、土豆、南瓜含水量高,当人们摄入高产作物感觉饱足时,往往摄入的能量比不上相同质量的米麦。即便摄入的能量相同,用100克大米与350克红薯相比较,此时两者提供的能量近似,都为343千卡左右,那么红薯的蛋白质也只有大米的50%左右。

无疑,高产作物的普及虽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清末民国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却使得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进一步下降。

纬度、光照和海拔的影响

总体而言,南方人比起北方人平均身高要低一些。很多偏颇的观点将其归结于基因,其实纬度的影响要大得多。

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人体新陈代谢慢,生长期长,较多地积累了物质和能量,故身体高大。高大的身体单位材料对应的表面积小,散热少,利于抵御风寒。低纬度地区则与上述原因相反。

此外,高纬度北方地区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吸收土壤中的钙营养较多,因而北方人通过食物得到的钙比南方人多,吸收利用率提高,研究表明:寒冷地区长出的土豆中的钙要比热带地区的土豆高出一倍还多。热带地区除了农作物生长周期短,吸收土壤中营养低之外,人体新陈代谢迅速,钙营养在体内滞留时间短,也降低了吸收利用率。

除了纬度之外,日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仅为12393小时,而这几个城市的人均身高也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而不完全随着纬度降低。

阳光能帮助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促进钙吸收,有利于骨骼发育,因此晒太阳有助于青少年长高并非空话。

除此之外,海拔也与平均身高有着关联,然而却是负相关,其中机制还有待研究。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纬度、日照时数均较高的西藏,人均身高并不是特别高,反而在全国属于偏低的身份。

小结

说了那么多,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似乎还没有回答。古代历史上,欧洲人真的比中国人高吗?

大量研究显示,就西班牙、意大利、巴尔干等南欧地区,甚至当今法国所在的高卢地区而言,古代欧洲人比起古中国人是毫无优势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身高比起古中国北方人还略高,这其中可能有基因因素,但更多应当还是环境的影响。

事实上,北非和西亚人也是白种人,但埃及男性平均身高1715CM,叙利亚男性平均身高1704CM,仅仅与中国男性相当。在身高上,中国人是不输给很大一部分白种人的。

欧洲人的身高是在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证明他们在科学调理、营养搭配上下了很大功夫。另外,欧洲人膳食中肉食的比例较高使得他们能够摄入更多蛋白质也是关键因素。

从民国到当代,中国人的人均身高不断上升。现在中国越来越繁荣昌盛,新一代的平均身高只会越来越高。这个问题上,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事实上,基因对于身高的影响是相对微小的,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即便不能彻底赶上拥有纬度和肉食摄取优势的欧洲人,但差距也应能缩小到一个更狭小的范围之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