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收藏辨别方法?
古籍善本是近年来古籍拍场上重要的品种,其中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尤受欢迎。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赝品虽没有字画杂项多,但冒名人批校、加盖伪章、残本充全、挖改描补、撕去序跋的事也时有发生。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用各种方法将纸染成黄褐色,以求使纸显旧色。二是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真假。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序跋后还写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对于收藏者来说,主要选择好的拍卖行,并且寻找以往的拍卖成交,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赝品的风险。手工制版与原书总有差别,而扫描可以使伪书与原书分毫不差,一切细节都能很好得以体现,这无疑使得古籍善本拍卖更具挑战性,选择古籍善本,更要注重细节。
古籍善本收藏价值
2012年,在艺术品收藏越来越热的中国,古籍善本成了拍卖市场上的一个话题焦点。先是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部近500册“过云楼藏书”以2162亿元的高价被整体拍卖,它们不仅是传世孤本,也是目前海内外所藏部头最大的完整宋版书,储存了大量失传古籍中的部分内容。
此后,八百二十三部近万册,估价过亿元的“广韵楼”藏古籍善本也在2012保利秋拍亮相,其中最重要的《钜宋广韵》最终以3000万元落槌。
一时间,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价值潜力受到了不小的关注。然而目前为止,古籍收藏市场在圈内人眼中却仍是一片被低估的价值洼地。用古籍收藏家王德的话来说:“一些古本善本的价值本应是比字画都要高不少的。”
虽然医书古籍中有着无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从目前市场表现来看,其价格和市场认知度均还较低。其实在过去,好的古医书在价值上本是高于书画和瓷器的,如1949年前一套宋版医书的价格就远高于宋画、宋瓷。但如今,书画、瓷器的爆炒却衬托出医书古籍市场的冷清,应有的收藏及文献研究价值也未被足够重视。
古医书称得上是潜力股,相对而言,它们的价位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升值空间巨大。专家表示,首先中医典籍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化价值,此外,中医文献还有极强的实用性,具有重要的科研和临床价值。只有对古医籍进行全面深入整理,才能系统地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最大程度避免现代曲解,最有力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古籍由于储存难度较大,很多已经收藏古书的单位和个人都把这些珍贵古文献作为医院“镇院之宝”或个人私藏珍品,越来越难收集。当然,受稀缺性影响,未来古医书是具备可观的升值潜力的。
有明一代二百七十余年,刻本极多,古至今在民间流传的也不少,其数量也大大超过宋元刻本。虽说一般碰到的,多是明代后期刊印的习见之书,但偶有稀见者,有时会被误认为宋元本;清初刻本又很难和明末刻本相区别;而作伪者往往将明末刻本冒充宋元本,或将清代甚至民国覆刻本冒充明本的情况,也时或遇见。可见,鉴定明刻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大致来说,要比较准确的鉴定明刻本,首先需要对明刻本的基本特征有一个完整、深入的认定,此外对明刻本逸出常规的类别与特例,也要有基本了解。常规明刻本的特征,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字体。明人刻书字体,自洪武至成化、弘治间,仍是承接元本风尚,多用赵孟頫字体。到了正德、嘉靖年间,开始发生变化,因推崇宋本,创造出一种所谓宋体字,笔画劲硬,既与赵体字完全不同,也与其着意模仿的宋本欧体字相异。隆庆、万历间,宋体字刻本一起的字体,又变而为一种横轻竖重的非颜非柳体字。至天启、崇祯,这一路本子的字体,又由方正变为狭长了。2版式。成化以前,刻本多为黑口,赵体字。这种刻本,藏书家多很重视,认为它们不比元本差。不过有一种出自经厂,因校勘不精,有脱文讹字,尽管外观漂亮,却不为当时藏家所重视。自正德、嘉靖以后,刻本多是白口,黑口极少见,万历、天启就更少了。3纸张。明人印书在嘉靖以前,多用白棉纸,棉纸有厚有薄,以结实洁白者为上。万历以后,印书多用竹纸,白棉纸比较少见。竹纸色黄,有帘纹,其中以细薄结实者为佳。4墨色。明嘉靖以前印书用墨较讲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私家刻本,有使用一种稍淡的墨刷印文集,墨色既不刺眼,又十分清晰,颇为藏家所珍爱。但万历以后坊间所印之书中,有一类以煤屑和面粉、胶水来代墨汁者,成本减少了,质量却大大降低。这类书若胶水搀和得少,则煤屑吸纸不牢固,以手翻书,手便触煤。5避讳。明代前期以及中后期刻本一般不讲究避讳。万历以后,避讳稍严,故晚明刻本中常常可以看到把“常”作“尝”,“校”作“较”之类的情况。“尝”是避泰昌皇帝朱常洛的名讳,“较”是避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名讳。溢出常规的明刻本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正德、嘉靖以后仍有大量软体字刻本或介乎软、宋二体之间的刻本出版。其次应当指出的是,明代中叶出现了不少翻宋元刻本。由于这些翻宋元刻本的底本不易见得或以亡佚,而其基本面貌又和常规本完全不同,所以很容易被误认为宋元本原书。再次,现存的明刻本中,还大量存在私购他家已印书版重印、拼印自家旧版书版成为新书、明刻递修后印、明版清印等诸多情形复杂的本子,对此还应详细核查鉴定。此外,也有伪作的明刻本存在。浙江图书馆所藏古籍中有一部覆宋蓝印本《窦氏联珠集》,就曾一度被误认为是明刻蓝印本,并著录《中国古籍善本目录》集部总集类。而事实上它是不法商贩用1924年蒋氏密韵楼覆刻宋王菘原刻《窦氏联珠集》的蓝印本,抽取内封牌记,染黄原本的白棉纸,且将原蓝印本中覆刻并蓝印的藏书印鉴剜除后,加伪造的项元汴、仇兆鳌、王鸣盛等名家印章炮制而成。总之,雕版印书在明代,尤其在明后期,是有辉煌成就的。今天距明初已有六百多年,人们对明刻本加以重视,无论从历史文物、学术资料、还是艺术方面看都是理所当然的。鉴定明刻本,也需要多找机会接触实物,在实践中练出过硬鉴定本事。
属于官刻本。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汉族医学丛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流传极为广泛。
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汉族医学丛书。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吴谦奉旨后,下令征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历时三年的时间,终于编辑完成。
《医宗金鉴》经过三年时间完成,共90卷,15个分册。即伤寒17卷、金匮8卷,名医方论8卷,四诊1卷,运气1卷,伤寒心法3卷,杂病心法5卷,妇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 4卷,种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针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该书特点 :图、说、方、论俱备,歌诀助诵。细读之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性,适应18世纪中国疾病谱 。例如:公元17-18世纪,康熙、乾隆由于天花危害甚大,对太医院压力更大,因此,太医院在分科设置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如将痘疹作为一科从幼科中分立出来,在《医宗金鉴》中也单独成册,特别还将《种痘心法》作为一卷与幼科心法并列,可见对天花一病的专 门研 究与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视,促成幼科被分解为三科。由于接种人痘的推广与普及,天花之危害明显降低,太医院又将痘疹一科合并回幼科。另外,还有对正骨一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显 ,通过《医宗金鉴》的编纂,使中国历代相传的正骨理论与技术更加系统,更将宫廷上驷院绰班 (正骨) 处的丰富经验融为一体,使太医院正骨科与上驷院绰班处合并一处,理论与技术均得到提高 。
背景:
清初,天花流行,危及宫廷,特别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宫廷十分紧张,康熙亦曾感染天花, 幸得隔离治疗保全了性命,也正因为康熙曾因天花获得免疫而得继承帝位。因此,他在位时十分重视痘疹一科与种痘术之推广。乾隆即位后,发扬康雍两朝重视医学之余风,接受太医院 院 使等鉴于古医书"词奥难明""传写错讹",自晋以下"医书甚夥","或博而不精,或杂 而不 一,间有自相抵牾"的奏折,请求发内府医书,并征天下秘籍"分门别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乾隆于四年(1739)诏令供奉内廷御医,太医院右院判吴谦, 与康雍乾三朝御医、院使刘裕铎,共同领衔编纂医书,由吴谦与刘裕铎任总纂修官,其下有纂 修官 14人,副纂修官12人,校阅官10人,收掌官(书稿保官)2人,誊录官23人,以及画家等组成编纂班子。
所有参与编纂的御医等,都是按照清府批文"令太医院堂官并吴谦、刘裕铎等将平日真知灼 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之人,保举选派"而组成的。若太医院合格人员不足者,"令翰林院 ……查派","选取字,画好者以备誊录。如不敷用,照例行文国子监……秉公考试,务择 字画端楷,咨送本馆以凭选取"可见对所有编纂、绘画、誊录人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择或经考 试后择优录用的。
编纂完成后,乾隆看后十分满意,赐书名为《医宗金鉴》,正式确定该书名为《御纂医宗金 鉴》,于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影响巨大。1749年即被定为太医 院医学教育的教科书,"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
影响:
《医宗金鉴》逐步成为全国医学教与学的必读书、准绳。由于广泛之需求,政府与商家刻本印刷十分频繁,至今其版本流传已有50余家,平均4-5年即有一次新版本问世。这既是由于该书内容的丰富简约,深受读者喜爱,同时,乾隆皇帝给予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也助了一臂之力。
本文2023-08-07 07:17: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