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中的大明观山太保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中的大明观山太保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呢?,第1张

在电视剧《鬼吹灯之怒晴湘西》的剧情中陈玉楼、鹧鸪哨等人在元代墓中看到了身穿黑无常戏服的男性僵尸,根据腰牌“观山太保”确认其为大明观山太保。那么,剧中出现的明代观山太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还有他们是否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呢?

根据小说《鬼吹灯》的《怒晴湘西》及《巫峡棺山》中介绍,这个大明观山太保又名棺山太保,指的是世代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峡的封家,封家的先人在“棺材峡”中**过许多“天书异器”,借此发迹,习得了许多失传已久的巫术,进而痴迷“炉火之术”。到了元末明初,传到封王礼这辈,自称“棺山太保”。

后来,刘伯温受命建造皇陵,但他早就萌生退意。于是,刘伯温想起世上还有这么一伙“棺山太保”,最是精通陵谱和遁甲之术,就把这件“皇差”推到了他们头上。刘伯温只称这些棺山太保精通陵谱和遁甲之术,并没有言明他们的盗墓之事。洪武皇帝朱元听了非常满意,就御赐封王礼和他的几个弟子纯金腰牌(即陈瞎子和鹧鸪哨发现的腰牌),从此以后被称为“观山太保”,留在御前听用,专职为皇家建造陵墓。

这个观山太保封家在各地秘密发掘古冢山陵,实际上封家有的是钱,其辈盗墓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那些藏在墓中的古卷古籍。《鬼吹灯之怒晴湘西》中陈瞎子、鹧鸪哨等人在元代墓中看到了身穿黑无常戏服的男性僵尸就是观山太保封家的成员,他很有可能也是为了盗掘元墓中的古卷古籍,不甚折了进去,成了一具不腐的古尸。

在小说《鬼吹灯》中更有封师古建立地仙村,也就是一个巨大的封家殉葬的地下阴宅,以求羽化成仙的故事。总之,在小说《鬼吹灯》中将这个观山太保封家写得非常神秘。然而,小说终归是小说,观山太保为小说《鬼吹灯》的《怒晴湘西》及《巫峡棺山》篇中创造的盗墓门派,历史上并不存在。

刘伯温在历史上有两种形象:在官方记载里,他是朱元璋的机密辅佐,为明朝开国做出重要贡献,虽然很牛,但还是“人”的形象;在民间传说里,他通晓天文历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还常显灵,制造了很多神迹,简直就是“神人”。鲁迅说,诸葛亮到《三国演义》里“多智而近妖”,不是人了;相比之下,刘伯温比诸葛亮“走”得更远,不是妖或人,而是神。其实,刘伯温在世时,已有人主动联系他,给钱给资源,要捧红他,给他封神。神化刘伯温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当然,他神化刘伯温的根本目的,不过是为了神化自己。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朱元璋是出身最卑微的一个。因此,编造神话以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他比谁干得都多。他曾亲自撰写《周颠仙传》,就是为了说明他身_聚拢了这么多牛人、奇人,为什么?因为他是绝对的真命天子啊!对于刘伯温这样有才有名还精通阴阳历法的“好题材”,朱元璋更是不会放过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刘伯温为诚意伯,还写了《封诚意伯诰》,诚意满满地又把自己吹嘘了一通,“当年刘伯温到南京投靠我,是因为看出我是天命所归”。刘伯温是聪明人,当然看出朱元璋在胡说,但又不可能跳出来拆穿他,于是配合道:“老板,您看走眼了,我并没什么过人之处。”然后话锋一转,“但是呢,如果我有什么预言应验了,那都不是我说的,而是老天借我的口说的。”对任何为自己封神的行为,刘伯温是拒绝的。的确,他是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懂得天文历法,算卦什么的也不在话下,但他真正的抱负还是人世,想做立下不朽功业的圣人,而不是旁门邪道的“神人”。他在世时,可以巧妙地拒绝朱元璋对自己的神化,但他死后,对自己的传世形象就完全控制不到了。虽然他早有遗言,在他死后不许建祠祭祀,但他的后人不答应啊。刘家祖坟冒青烟才出这么个大人物,怎么也得好好宣传吧。他的次子在老家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里为他建了祠堂,代价是捐出115石的田租。道观方面对他的大方很感恩,回报也很给力——又是塑刘伯温真身,又是大搞祭祀。到了刘伯温的孙子辈,又把他“宣传”进寺庙,同样以捐田租的方式,在寺庙内建祠堂,据说香火还挺旺的。明孝宗当政时期,同意将刘伯温的祠堂扩建成庙,叫“诚意伯刘公庙”。这套操作下来,不愿封神的刘伯温在粉丝的持续打call下成了老家的重要神祗。这还没完。正德九年(1514年),刘氏后裔依靠广泛的人脉,把刘伯温运作成了“太师”,谥号文成。正德皇帝不吝溢美之词,说他“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时,中晚明的商品经济恰好非常发达,有一帮人留意到刘伯温这个IP很有商业价值,于是接手继续神化他。这帮人就是书商。那时,印刷业、刻书业迎来春天,顺带养活了一批职业写作者,畅销书《金瓶梅》就是在那时火起来的。但蹭刘伯温这个IP有两个问题:第一,刘伯温的著作不多,再怎么重版翻印,市场总有限;第二,刘伯温早已不在了,不可能出新书,无法进一步刺激市场。问题也许可以难倒书商,但难不倒致富的欲望。他们请人做枪手替刘伯温写了很多书,涉及的都是刘伯温擅长的领域,也都是畅销书排行榜上常见的题材,什么天文术数、阴阳卜筮、星相堪舆等。从中晚明到清末,江南乃至京畿的书肆长期摆着“刘伯温著”的畅销书:《白猿经风雨占候说》若干卷、《玉洞金书》一卷、《奇门遁甲》不分卷

刘伯温与龙之九子的传说

相传,刘伯温本是玉帝殿前一天神,时逢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战乱连连,哀鸿片野。玉帝令刘伯温下凡以辅佐不世出之千古明君,以定天下,福泽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老龙王派出了自己的九子。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当它们功德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燕王朱棣野心极大,想利用龙九子治国安邦,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兽,顿时呼风唤雨,大发雷霆。

朱棣见斩仙剑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他对九子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无量的),又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不忍离去,便决定一起留在人间,但发誓永不现真身。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故宫是在明朝的永乐年间建成的,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故宫在明清时期被称为紫禁城,是皇帝住的地方,其根据用途分成了“前朝”和“内阁”。整个故宫的占地范围是非常的广,有传言故宫内有9999间半的房子。事实上,根据实际的计算,故宫内的房子并没有这么多,只有八千多间,不过这其中的半间确实是存在的。

提出修建故宫的人是永乐皇帝朱棣,为了体现出皇家的威严,最初的永乐皇帝是准备修建一万间房子。但是到了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到玉皇大帝告诉他如果要修建一万间房间,就超过了天上神仙的房子数量。所以为了不触怒神灵以及玉皇大帝,他就向刘伯温倾诉,刘伯温说既然如此,那就修9999间半吧,这样既保全了皇家的威严,还不会触怒玉帝。

最终故宫花了4年的时间,终于修建完成。在这期间,刘伯温不想太劳民伤财,所以就没有完全的按照设计的那么去建,而是将原定的9999间半改成了八千多,然后在永乐皇帝面前瞒报说修建了9999间半房间的。

至于那半间房确实是存在的,这半间房位于文渊阁的西边配房。文渊阁其实就是书房,其内藏有大量的古籍,所以非常怕火,一旦遇火,那么这些藏书就毁于一旦。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古人就根据五行学说,将文渊阁修建成六间房,因为六在古代有克火的寓意。因为这第六间房非常的小,所以被叫做半间,并将这间房用作楼梯使用。

在唐朝之后,帝王们为了出于政治需要,对诸葛亮极为推崇,命人为他编书纂史,弘扬忠臣正气。特别是元朝的戏曲逐渐兴起之后,孔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诸葛亮从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变成一位窥探天机的神人,他略通八卦就能自创六丁六甲之术,在后人的描述之下,诸葛亮之神近妖。比较典型的,就是这则民间传说。

诸葛亮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刘禅为他依山建造衣冠冢,但是将他的遗体和他的生前所著的书籍装在棺材之中,让四个人一起抬着朝着一个方向走,一直等到绳子断了,再将他就地下葬。

诸葛亮料到这四个人根本不可能真的将绳子一直抬断,只会在半路上将他随便找个地方埋了。为了逃脱刘禅的追问,他们很可能找个地方隐居,再也不会回来,将这个秘密永远埋藏在心中,那么诸葛亮真正的墓就会成为一个永恒的秘密。

岂料明朝初年出现了另一个神人刘伯温,自夸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两位相隔千年的能人异士,竟然就此较上劲。刘伯温在明朝初定之后,就想着如何和死了许多年的诸葛亮较量一番。而能证明自己比诸葛亮更加厉害的手段,就是将诸葛亮藏了千年的墓给找出来。

刘伯温为了推算出诸葛亮的墓地用了81天的时间,得到结果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就带着人去寻找诸葛亮的墓地。他找准位置叫人挥铲挖了下去,不到一个时辰就看到了诸葛亮的棺材。彼时的刘伯温十分得意,诸葛亮被后人尊崇千年也不过如此。

而当他打开棺材之后却只在棺材之中找到一个石碑,石碑上面写着:吾墓后世无人盗,只有伯温盗,我知后世有伯温,伯温知后世有谁。刘伯温见此,就好比看到诸葛亮重生面前一般,摇着羽扇对他冷言嘲笑。刘伯温吓得一身冷汗,立刻叫人叫墓又重新填上,郑重祭拜之后仓皇而去。

这个传奇故事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和刘伯温的自满自大相对比,又一次加深了诸葛亮神一般的形象,但是仔细推敲似乎戏说的成分更多一些。首先挖人坟墓这种事情本就不光彩,在注重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心中就是个龌龊事,从先秦开始就是为政府所禁止的。唐朝法律就有制裁盗墓行为的条款,并且和故意杀人、防火制毒一起成为重罪。元代掘人祖坟要被流放;明朝同样对挖人坟墓者有着严苛的惩罚,没有开棺材就要流放三千里,开了棺材,直接绞刑。

诸葛亮在百姓心中地位崇高,法律也保护死者坟茔不被挖掘。刘伯温作为公众人物,定不会做出这种有损名誉的事情,即便他真的挖了,也是偷偷去挖,怎会被你我知晓呢?

根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朱元璋:“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泗州即现在的盱眙。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

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当年在句容淘金,因为受不了元朝官府压榨,后来就举家迁徙到淮河边上,也就是现在的盱眙县。朱初一死后就葬在了盱眙,也就是现在明祖陵这个地方。朱五四在其父死后,与怀孕的妻子在盱眙太平乡的二郎庙附近,生下了朱元璋。

因为朱元璋出身于草根,所以,他对同样平民出身的刘邦非常有好感。

并且,为了将自己比作当世刘邦,朱元璋常将关于刘邦的典故套用到身边的人或事上。刘邦之所以定江山,离不开张良的出谋划策,恰巧朱元璋身边也有位多智近妖的谋臣刘基,于是,他便将刘基誉为“吾之子房”,在赞许刘基能力的同时自拍马屁。

刘基的生平与张良一样,颇具传奇色彩。

刘基出身书香门第,他的天赋非常高,从小便在家庭的影响下饱读诗书,不论诸子百家之书还是杂学典籍均有涉猎。相比于古籍中的大道理,刘基更喜欢术数、天文、地理、兵法,对这些知识颇有心得。虽然刘基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杂学上,但他的文采亦非常好,十四岁时来到处州郡求学,十七岁时转投大儒郑复初门下学习理学。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赋异禀的刘基很快便名动江浙,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士。郑复初曾对刘基的祖父说:“这个孩子长大后必会光耀刘氏门楣。”西蜀名士赵天泽在点评江浙才子时,认为无人能出刘基之右者,并将其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说刘基有朝一日必成大器。刘基果然不负众望,元统元年刘基高中进士,跻身仕途。

起初,刘基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希望为朝廷效犬马之劳,通过实绩发挥自己的才干。然而,在刘基走马上任后,并不受上司赏识。因为刘基是汉官,所以他的意见往往得不到蒙元统治者的采纳。因为刘基的名声太响亮,刘基的同僚嫉妒他的才干,对他进行了排挤和打压。刘基对腐朽的官场失去了信心,一气之下挂印辞官,回到老家消极避世。

刘基虽在家中,但是,他的消息非常灵通。

在对国家大势进行了一番分析后,刘基认为声名不显的朱元璋胜算最大,他的身上有一股与生俱来的真龙之气,他率领的红巾军无疑是最有希望推翻蒙元统治的义军。1360年,朱元璋主动找到了归隐田园的刘基,并向其表明来意。刘基效仿孔明将天下大势做出规划,与朱元璋进行了一番“青田对”,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

据说,在两人见面时,刘基向朱元璋描绘了一幅建立万世基业的宏伟蓝图,并提出了十八条行之有效的治国良方。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高谈论阔,当即认为:刘基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张良、孔明,并将其任命为帐下首席军师。之后,刘基将所有筹码全部投注到朱元璋的霸业中,为其鞠躬尽瘁。为了让朱元璋从南方义军中脱颖而出,刘基将一统江山规划为三个步骤:

消灭陈友谅;

解决张士诚;

北上中原成就霸业。

最终,刘基的想法与朱元璋的思路不谋而合,使朱元璋更加坚信刘基能让自己成就帝业。

从朱元璋后来的行军路线中我们可以发现,红巾军的每一步都按照刘基拟定的战略行事,先是向陈友谅示弱,诱敌深入,随后一举将陈友谅的主力歼灭,随后在鄱阳湖解决了陈氏余孽。第二年,红巾军又用同样的方式剿灭了张士诚的义军,自此朱元璋在各路义军中一家独大。最后,朱元璋终于对中原展开最后的收割,在率军北上进攻元大都的同时,于南京建立帝业。

1368年,朱元璋披上了龙袍,完成了真龙天子的夙愿,开创了大明王朝数百年江山。

为朱元璋规划宏伟蓝图,为朱明统治立下不世奇功的刘基,被朱元璋任命为御史中丞,位极人臣。为了嘉奖刘基做出的伟大贡献,朱元璋颁布诏书,减免了青田县的赋税。没过多久,朱元璋又加封刘基的祖父和父亲为郡公。洪武三年,刘基被调任为弘文馆大学士,并领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的封号,同时,获赐诚意伯。

自此,刘基本人的政治生涯和青田县刘氏家族的发展到达巅峰。

常年相伴朱元璋左右,刘基已摸透了这位草根天子的脾气秉性。他深谙“兔死狗烹”的道理,也明白自己这些年心直口快得罪了不少同僚,若继续留在朝廷难免会遭到针对。聪明的刘基在朱元璋挥动屠刀前主动退出政坛,在洪武四年向朱元璋请辞,回到青田继续当他的闲云野鹤。刘基返回家乡后,躲在家中闭门不出,希望远离世间的纷扰。

然而,青田刘氏的名声太响亮,刘基告老还乡的消息传遍了中原,每天登门拜访的官场后辈络绎不绝,老百姓更是将刘基当作活神仙。人怕出名猪怕壮,刘基千躲万躲,最终,仍躲不过朱元璋的猜忌和政敌的迫害。刘基在家乡过了两年吵吵闹闹的“隐居”生活,刘基逍遥自在的日子也随着政敌胡惟庸的上位而一去不复返了。

胡惟庸深受朱元璋宠信,平步青云,一步步做到了左丞相。早年胡惟庸与刘基素有罅隙,心机狭隘的胡惟庸一心想将刘基置之死地。此时的刘基已归隐田园,远离政坛,该用什么理由陷害他呢?胡惟庸深谙一个道理,想要除掉刘基必须由朱元璋入手,如今的朱元璋已贵为一国之君,最忌讳的就是有反骨的大臣。

胡惟庸派人散播谣言,说:刘基在家乡鱼肉百姓,强抢一块名为“茗洋”的土地,并声称这块土地蕴含“龙气”。朱元璋素来厌恶欺压百姓的官员,而那块蕴含“龙气”的土地更使朱元璋忌讳莫深。听完胡惟庸的汇报后,朱元璋恼羞成怒,当即剥夺了刘基的一切荣耀和食禄。刘基何等聪明?虽说此时自己并未受到实质性的迫害,但胡惟庸和朱元璋势必不会放过自己。

于是,刘基亲自前往京城向朱元璋请罪,主动承担了一切过失。为了安抚朱元璋,刘基主动要求住在南京,活在皇帝的眼皮下。然而,刘基在南京目睹了胡惟庸的种种恶行,对这个奸臣嗤之以鼻。由于,刘基在京城长期担惊受怕,加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终日郁郁寡欢,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朱元璋见刘基已经无法起床,认为他已无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毕竟是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兄弟,朱元璋亦不忍心看刘基客死他乡,于是便派人将刘基护送回青田。刘基回乡不久,便在家中郁郁而终,享年六十五岁。

刘基过世后,家人将其薄葬在青田县武阳夏山。

相传,在刘基临终前,曾将他的儿子叫到病榻前,并留下了一句预言。刘基对儿子说胡惟庸有朝一日必自食其果,届时自己定会沉冤昭雪。为此,刘基还给儿子留下一封奏章,嘱托他在朱元璋想起自己时递上奏章。

五年后,刘基果然言中,胡惟庸及其党羽倒台,胡党或惨遭诛杀,或身陷囫囵。十年后,朱元璋在朝堂上有感而发,刘基的儿子将父亲留下的奏章呈上,太祖读罢奏章后潸然泪下,悔恨不已。随后,朱元璋为刘基平反,并赐予刘氏子孙丹书铁券,特许刘氏子孙可凭此物免死罪一次。

关于刘基的遗言,野史中还有另一番演绎。

据说刘基临终前,刘氏子孙围在病榻前泣不成声,刘基安慰他们说:“在我死后不久,刘氏很快便会失去世袭的爵位,你们也会受到朝廷的打压。不过,不要灰心,我已经预测到,不出十年圣上必会为我平反,刘氏子孙在五世之后必定会出现一个武将,重新光耀刘氏门楣。”

果不其然,在弘治年间,朱祐樘回忆起刘基为朝廷立下的汗马功劳,并感念刘基晚年的悲惨境遇,命人寻找刘基的后代。当时,刘氏已不复当年,刘基的五世孙更是因为遭人陷害而锒铛入狱。结果朱祐樘一纸诏书,赦免了刘基的五世孙,并任命他为滁州指挥使。

刘基的预言果然准确无误,虽说,指挥使的官职无法与刘基生前媲美,但是,也算是光耀了刘氏的门楣。因为,刘基的生平颇为传奇,所以,后世难免会为其杜撰一些子虚乌有的野史故事。不过,在刘基死后百年,明朝皇帝的确恢复了刘基生前的荣耀。

1514年,明武宗将刘基追赠为太师,并赐谥号文成,所以,后人亦称刘基为刘文成。

刘基故居,又称“天下第六福地”,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刘基上五代均住此。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原因是不服诸葛亮。

民间曾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对此刘伯温心里是不服的,他或许认为自己比诸葛亮更厉害一点,所以民间曾传说有个小故事,就是说刘伯温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两人虽然时代相差一千多年,但也曾隔空较量了一把。

话说刘伯温帮朱元璋打下天下,名成身就之后,因民间传闻刘伯温为天下第二军师,诸葛亮乃天下第一军师,为此刘伯温心中颇为不快。心想:我刘某功勋卓著,创万世之伟业,你孔明何德何能,仅凭一个天下三分的蜀国,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就风头盖过我。

刘伯温越想越气,越气越恨,于是令一干人等浩浩荡荡开赴诸葛亮的墓冢并开始掘墓,待到掘地三尺之时,发现线装之孔明神算一本。交与刘伯温,翻开一看,上写赫然写着:”学生伯温,我知后世有你,你可知前世之为师孔明“。

伯温顿然醒悟并跪拜曰:恩师在上,请恕学生鲁莽无礼,先生乃天下神人,天下第一军师当之无愧。遂命众人重新造墓并立高大石碑,上面镌刻“天下第一军师”。

扩展资料:

诸葛亮巧计隐瞒墓地

诸葛亮因为魏延夜闯,延寿之法被破坏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对于这位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的最后遗言,刘禅岂能不遵,于是他命四个关西壮汉 ,抬着他的棺一直往南走。

这四个汉子抬了一天一夜后,终于体力不支,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四个人商议后,将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回去后,他们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听了报告后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于是将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

四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认。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但是,四壮汉被杀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葬地了。这个故事至此就该结束了。

但是后人为了渲染诸葛亮之机智,认为这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因为孔明早已料到,自己死后蜀国必为司马氏所灭,而蜀国灭亡后司马氏必来挖他的坟墓,所以他“导演”了这出戏剧,以保自己死后的安宁。

中华网-他曾自认明朝神算,想去挖诸葛亮墓,被吓得连磕一千响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