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有哪些山水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袁枚有哪些山水诗,第1张

《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

《秦中杂感八首》

《到石梁观瀑布》

《张丽华》

《落花》

《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

袁枚是清代中叶文坛极富才情的文学家,他在诗歌、散文、小说、诗论等方面均有建树。自乾嘉时期至今的200余年,对袁枚及其作品的评论,可谓褒贬不一,角度也迥然不同。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袁枚的创作、生平事迹、思想、文学主张几个方面。尽管目前学术界对袁枚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但是对于袁枚的文学创作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袁枚作品文本的解读、阐释和评论一直是袁枚研究的薄弱之处。在中国文学史上,袁枚首先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存在的,袁枚能够享誉清代文坛,也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因此,对袁枚的诗歌创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深入的了解这位诗坛领袖。通过研读《小仓山房诗集》,我们不难发现山水诗在其中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袁枚在晚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这些诗歌都是诗人游历名山大川时有感而作,风格多样,以情写景,深深的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换言之,袁枚的山水诗创作与他的力主性灵的诗歌理论和美学原则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在分析袁枚的山水诗创作对前辈诗人的继承的基础上,力图将他的“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与山水诗创作相结合,从而向读者展现出袁枚的山水诗所独具的艺术特色和美学魅力。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讲述了学术界关于袁枚山水诗的研究状况以及最新动态,指出作者进行研究的起点以及试图达到的目标。第一章从当时出游的社会风气,袁枚壮年归隐,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游历山水和进行诗歌创作以及前辈诗人对袁枚的影响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袁枚创作山水诗的主要条件。第二章描述了袁枚山水诗惟吾所适、诗尚自然的艺术风貌,从浅易晓畅、通俗自然的语言,到妙合无垠、恰到好处的用典,从白描手法到古体诗和大型组诗和诗群的表现形式的运用,具体的展现出袁枚的山水诗自兼众妙而又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第三章结合袁枚的性灵说理论,详尽得分析了袁枚的山水诗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袁枚的山水诗意象灵动活脱,洋溢着勃勃生机,带给人一种生意盎然的生命体味。袁枚常常在这些新颖奇巧、轻快灵剔的山水诗中融入难得的诙谐幽默,从而使他的山水诗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色。同时,诗人天马行空、出人意料的想象以及由此而创造出的种种奇特意象,使其山水诗呈现出奇美的风貌。袁枚的山水诗兼容并蓄,遂成一家,融生趣、谐趣、奇趣为一体,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关键词:袁枚,山水诗,诗得平易,惟吾所适,趣

山水喜相逢,发源于秦岭的嘉陵江一路向南,进入四川境内后蜿蜒前行,突然转了一个180°的弯,将一块U型冲积州环抱于胸,而源自“华夏祖脉”昆仑山的大巴山余脉蟠龙山系自北蜿蜒匍匐而至,又恰好停在这块土地的北方,一座城池临水靠山建于州上历经千年沧桑,有情有义的秀丽山水赋予了这个城市延续千年的地名,也成就了它“阆苑仙葩”的美誉——这个城市,叫做阆中。

阆中古城全景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载:“阆中,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资治通鉴》中形容阆中:“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取以名之。”正如古籍中对其地名来历所述,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呈蟠龙蜿蜒之势,活灵活现、腾挪欲飞,城市则藏风聚气、得水为安。

“大笑古城·2018阆中曲艺葩”之“大闹古城”星乐游,邀请著名网络作家青子打卡风水好运路线。在几日体验行程中,青子实地走访了白塔、天宫院、大佛寺、五龙、状元洞、中天楼、世界风水文化博览城等景区:登高俯瞰阆中山水城宏阔器局、探秘阆中风水人物志、信步阆中古城感受“天心十道”城市街巷格局、走进阆中世界风水文化博览城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科技传承,体验到了阆中得天独厚的风水文化。

青子俯瞰阆中古城

第一日  登高纵览

观宝地器局宏阔气象非凡

驱车攀上位于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的东山之巅,站在白塔观景台边登临远眺,整个阆中城山川形势收入眼底:“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这个时候才能理解阆中何以能堪“阆苑仙境”、“风水宝地”的美誉。

“昆仑圃阆风苑,有玉楼十二,玄室九层,右瑶池,左翠水,环以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王母所居也。”这段话出自东晋时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神仙传》,其中描述的地方,叫做“阆风苑”,亦称“阆苑”,是传说中昆仑山之巅,西王母的宫阙居所。

在中国古人心中,这“阆苑”二字,非寻常地界能担得起,那是玉楼星峙、缥缈蓬莱、神仙居住的地方。普通人肉眼凡胎,只能遥想,若是人间也有这样的钟灵福地,那必是星辰璀璨、山川殊秀之地。

青子在白塔观景台边远眺

在青子的书中,写过不少引人入胜的仙灵异境,其中瓦石楼台山川草木,尽管在历史地理间也是有迹可循,却毕竟虚空幻地,需要靠作者构思编排一番。然而这阆中城,对于他而言,却仿佛天造地设一般。

站在东山之巅俯瞰阆中,近山苍翠、远山层叠,嘉陵江水如玉带环腰,阆中城建在江畔的U型冲积州上,楼房街衢密密排布,临江一隅那片鳞次栉比的古老民居便是阆中古城所在,见此青子由衷感叹,如同仙人对弈棋盘落子,阆中山水城各自安放于灵心独运之处,恰成一盘天然的风水棋局。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

为了小说取材,青子亦曾涉猎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地理学说,所谓“龙、穴、砂、水、向”的“地理五诀”,在阆中天然完美齐备。

具体说来,源自“华夏祖脉”昆仑山的大巴山余脉蟠龙山系为阆中之“来龙”,于城北形成天然屏障,为靠山;嘉陵江南岸的锦屏山,与城对景,为案山;加之东西左右几侧的白塔山、大像山等“砂山”(环绕的群山)卫护,形成了后接“来龙”、前照“案山”、左中右三面“砂山”环拱护卫,黄华山“朝山”(远山)苍翠层叠的——“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伏”的宏阔器局。

更难得的是,汹涌的嘉陵江在城北玉台山沙溪场数条支流汇聚,群山护卫之下,偎城抱廓,绕古城三面,形成了巨大的“U”型环带,天然形成了“丽水成垣”和“金城环抱”的风水绝胜之地,令人不禁感叹,神仙住所也不过如此吧!

丽水成垣,金城环抱

人有不世出的奇才,自然山水中亦有世间难逢的宝地,所谓藏风聚气、得水为上,若非亲眼得见,哪知还有此等灵秀胜地,站在东山山顶,风吹过时耳边送来山巅屹立白塔檐上的风铃声,仿佛云中传来的仙家轻语,“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此刻,李太白诗中的逍遥幻境如在目前。

第二日  访幽窥秘

探古城山水有灵奇人奇事

相传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天象突现奇异,有人密奏长安西南出现“王气”,唐太宗李世民忧惧江山不稳,遂命当时的火山令(唐代负责预测吉凶、勘察风水地脉之官)袁天罡前去“步王气”、“断龙脉”。袁天罡奉命前往,行至广元朝天驿,登高南望,远远望见阆中方向瑞气缭绕,祥云升腾,似有“王气”之象,于是风尘仆仆赶至阆中古城,登临锦屏山,只见阆中城北蟠龙山,山顶瑞气盘旋,彩霞满天,山上山下绿树成荫,生机盎然,不禁惊诧“王气”原来在此!于是,袁天罡向阆州知府传达圣意,阆州各县派遣民役,于蟠龙山开山凿石,斩断“龙颈”,断了“龙脉”。

这是阆中流传已久袁天罡“断龙脉”的故事,“龙脉”所断之处叫锯山垭,在阆中至今仍有遗迹处。“断龙脉”的故事极富神秘色彩,在青子看来,这也是阆中独具魅力的地方,“对于写故事的人来说,阆中文化底蕴深厚,有良多的有趣有料的传闻逸事,这里就像一个尚未开采的宝矿,甚至不用多虚构什么,将采编的素材写进书中便很是精彩了!”

青子在阆中采编素材

阆中城向南29公里,坐落有一处幽秘古迹,叫做天宫院,是袁天罡、李淳风奉旨到阆中“步王气”、“断龙脉”后,为阆中神奇的山川、神秘的风水所吸引、定居阆中从事天象、风水地理研究时所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天宫院,已经成了每个来到阆中的游人,了解此地深厚风水地理文化的必到景区之一。

青子在阆中采编素材

清晨,朝日东升,天宫院外的罗盘广场六十四卦象鼓沐浴在晨光之中,几名小童绕着广场中心那把可以转动的龙凤转天椅嬉戏打闹,银铃般咯咯的笑声更显出天宫院院落古朴宁静。

青子一行步入天宫院院门,青苔映阶绿,只见李淳风和袁天罡的塑像供奉在院落正殿,殿上匾额书“天人合一”,显示出此地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道家渊源,一阵风过,庭中古槐落英扑扑簌簌,令人顿生悠远惬意之感,也许是感受到了大师气场吧,呼吸也变得均匀绵长。

青子步入天宫院

天宫院的东西两厢房,分别是介绍中国传统风水地理文化、八卦易经学说,以及袁天罡、李淳风两位风水传奇人物生平经历的展厅,在这里,有一份关于袁天罡的出生来历资料。

袁天罡、李淳风塑像

据传,袁天罡原名袁天纲,原是隋文帝杨坚的儿子,因皇后独孤氏杀其母,被抱给了袁家扶养,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风水相术大师,后成为唐朝开国军师之一。贞观初年奉旨入蜀后,袁天罡隐居阆中,在古城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重新规划,现存阆中古城城址即保持了当时规划中九横九纵的格局。

第三日  信步闲谈

叹人生气运浮沉一心之间

相比于如今动辄酒吧商铺、鼓乐喧天的其它古城景区,走在阆中古城街巷,难得能觅到一份真称得上古城遗风的朴素和安稳,路口参天蔽日犹如一柄巨伞的黄桷树、脚下厚重沧桑的青石板道、空气中飘荡着千年前就有的保宁醋香,城中街巷与远山相对、放眼望去有青山作对景,古城格局仍是千年前的样子,城中如今仍有数万原住民在此安居乐业。

静谧的古城街道

阆中古城现有格局是定于唐代,唐武德及贞观年间,高祖李渊的公子鲁王李灵夔和腾王李元婴先后被分封阆州,二王仿造长安城,兼以袁天罡和李淳风的风水理论为指导,造宫苑、建五城十二楼,誉之“阆苑”。

中国古代“崇方”、“尚中”,所以城中心位置的建造和安排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阆中古城几何中心、城中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会处有一座“中天楼”,乃阆中城正穴,城内街巷以此为轴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所谓“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中天楼选址时的考究还在于,它是阆中古城四围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山脉最高点在天空中交汇处映射到地面的位置,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收眼底。

唐宋格局,明清风貌

得益于古人造城时对风水地理的考量,阆中古城中现有90余条古街巷和上百座古宅院,都是背山面水。东西街道多而长,南北街道少而短,既满足了良好的朝向,又使建筑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视野开阔,通风良好。

也许城市的气韵和人的气韵相通,钟灵毓秀之地必出人杰,西汉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宋代兄弟状元陈尧咨、陈尧叟等都出自阆中,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更是对阆中情有独钟,不仅隐居于此研习风水,二人死后,分别葬在了今阆中市天宫乡的观稼山和五里台。

山水格局,宝地天成

“逛过千年古城阆中,遍访过阆中风水人物志,对人生运势也会有所感悟。”坐在城中茶室内,青子感叹,人的一生气运沉浮无非在一心之间:人生于世天赋才能受赐于天各有不同,就看能不能被发现遇知音同时自己努力把握。正如阆中古城山水格局宝地天成,但是也需要遇到懂它的知音,将这些自然优势发挥殆尽,才终成千年名城。

简介

夏圭,字禹玉,南宋著名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画院待诏。他开始学画人物,后来攻山水画,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效果。树叶有夹笔,楼阁不用界尺,景中人物点簇而成,神态生动。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后人认为此系南宋偏安写照。夏圭一类画法多少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画雪景学范宽。后人把他与马远并称“马夏”,合李唐、刘松年称“南宋四家”。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卷、《西湖柳艇图》轴,均辑入《故宫名画三百种》;《遥岑烟霭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个人作品

长卷画还有《江山清远图》、《长江万里图》等;

其作品有《溪山无尽图》、《溪山奇观图》、《山川钟秀图》;

还有《雪山图》、《松崖客话图》、《溪山清远图》等。

《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传世佳作,纸本长卷,墨色,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峭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画作风格

南宋以画“边角之景”而著名的画家,马远、夏圭。边角景构的特点是,主体形象少,画面简洁洗练,留白面积较大,多用“计白当黑”的手法,有效的利用边角相互呼应,利用对角线保持平衡感,虚实对比强烈,它在提炼景物时,求劲求少,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

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成就。明人题这卷后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他糅合了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曾作拖泥带水皴,画风大体和马远相同,作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

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应该很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董其昌创为“南北宗”画论,简单地讲,就是提倡“文人画”,鄙视“画工画”;崇尚率真,反对写实; 注重笔墨情趣,轻视绘画技能。这其实是由不同的绘画观念形成的两大流派,而被董其昌冠以地域倾向的“南宗”、“北宗”之名,就难免使人迷惑了。不能因为“马夏”出自画院,就贬为“画工”,不屑一顾。历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虽有争议,但一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被标为文人画典范的元四家,就明显地承继了南宋画派崇简的画风。如果说马远的刻画精细的人物、楼阁尚有过于雕饰之嫌,那么夏圭的极其简括的勾、皴,应该无悖于董其昌画论的核心—禅宗关于“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理念。 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个人影响

在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眼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人物评价

《图绘宝鉴》评夏圭:“院中人画山水,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明代王履赞曰:“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暗蒙晨之鄙格。”董其昌对“北宗”山水,多怀偏见,却对夏圭十分折服: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夏圭一类画法多少有佛教禅宗的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

作品欣赏 《临流赋琴图》

宋 夏圭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现淡雅而雄秀的景色,用类似焦点透视的平远法布局,大面积使用空白,极简约地在空白中描写远山和对岸的空旷隐约,形成空旷秀雅而又空灵的神韵。《临流赋琴图》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高士抚琴之状,笔法劲健, 墨色淋漓,观之如闻铮铮然弹琴之声。

《雪堂客话图》

宋 夏圭 绢本设色 纵282厘米 横42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设色画江南雪景, 笔法苍劲浑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皴和线条丢笔直皴,从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苍润的艺术效果。夏圭在画树干、树叶时多用笔随意点画, 笔法生动活泼, 人物、楼阁已不像马远那样工整细密,而是信手勾画。可见夏圭用笔刚劲而趋于含蓄,这一特点在此幅作品中表现得较明显。全图设色淡雅,构图迂迥曲折, 疏密远近布置得当,为夏圭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烟岫林居图》

宋 夏圭 绢本水墨 纵25厘米 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作画善于用概括的笔墨大胆的剪裁,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水墨酣畅的艺术风格。此作圆形,原为纨扇,左上方画烟蔼远山,迷蒙深幽,下为林木坡石,后有茅屋两间,山涧溪水上架一木桥,一人弯腰策杖而行。此画山石用笔劲峭,林木简练淋漓,构图独特,将所画物象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这也是“夏半边”的体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