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篆刻入门
石头首推青田,七八块钱的就好,最好买没有钉的,一是崩不说,就算你是力大如牛的汉子也拿钉没有办法,主要是刻不动。用石粉压成的冻石最好不要买,我觉得太绵了,寿山石也是。最后感觉喜欢石头真的很费钱大家可以看看蓝星特别美,纯正的真的很贵,还有西安绿啊之类的。
再说刻刀入门的话用用永字牌的典范系列刻刀就好,推荐8mm的。以前推荐的5cm的太小了……
此所有篆刻书籍出自图中上的标记,注意看一下
篆刻书籍
《大篆百家姓》
《邓石如篆书《小窗幽记节选》》
《凡将斋金石丛稿》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
《古币文编》
《古汉字》
《古文字诂林01》
《古文字类编(高明)》
《汉印制度杂考(汪桂海》
《康默如 大篆千字文》
《隶辨_隶书字典(上下)》
《马衡讲金石学》
《缪篆分韵》
《秦汉及北魏文字图案瓦当》
《清-邓石如书法集》
《商周古文字类纂》
《石鼓文定本》
《石鼓文拓片》
《书法篆刻-篆书百家姓》
《王国维考古学文辑》
《王辉古文字通假释例》
《吴让之篆书两种》
《吴让之篆书墨迹》
《正草隶篆四体字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篆刻字典(日)中西庚南》
《篆隶楷行草五体字典》
《篆书导学篆书用笔间架一百法》
《篆书技法指南》
《篆书入门》
《篆体德道经》
《篆刻-美丽印石》
《篆刻边款技法与拓法介绍》
《钱君陶篆书千字文册》
补刻刀其实刻刀的大小也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只是在我看来8mm的好用一点。但是接触下来,很多老师在刻边款的时候还是会选择小一点的。另外,现在用了“颂”系列的篆刻刀,感觉很棒,用起来很舒服,不像经典系列的那么钝。
印谱先从汉官印刻起,推荐的印谱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官印私印,这是说白文印。朱文印可以看看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的。
印泥首推上海西泠印社的镜面朱砂,30g就差不多啦,颜色好看,没有朱砂那样红的刺眼其实后来才觉得,好印泥真的很重要吧……前几日入手了兰厂的印泥,超好用,但是也超贵
其他的一些砂纸500目的,300的都准备一些。还有印床,可有可无吧……自我感觉印床不是很舒服,变换刻印的角度比较麻烦。还有画印稿的毛笔,樱花的勾线笔很好用连史纸,盖印用的,不用太好
(学篆刻的第二年)
对于石头,我觉得以前推荐的七八块钱的青田石好像有点贵了emmm那时候小还不太懂行情,学了一段时间篆刻后,我发现了一个又便宜又没有太多沙钉的店铺(绝对没有打广告的意思)超级推荐哲石斋青田石,卖二点五厘米的就好,因为大多数汉官印是二点五厘米的。其实,也不能说寿山石不好,看刻印的风格吧,要是刻比较精细的印章,像陈巨来的细朱文就比较好。
对于印谱的补充入坑一年后,发现浙江古籍的居然是盗版的日本二玄社的,就是印泥的颜色换了换,p的图过于厉害了此刻推荐,十锺山房印举选我是入了一本89年版的,真的很清晰 ,上海博物馆藏藏印选这本就是有些贵了,
对于边款我觉得刻边款真的挺难的其实学了篆刻大家都知道刀法大致有冲刀和切刀两种,刻边款的话主要是用切刀。我书法主要学魏碑一路,刻边款的时候就拿写碑的一套用上。其实也可以打稿子,就是在刻边款的时候先用笔写上,在用刀去切毛笔的书写轨迹,我想这可能就像模拟古代匠人书丹,并且进行刻石的过程吧,就像启功先生说“透过刀锋看笔锋”而且如果想刻好,就一定要多练啊啊啊啊!临一些名家的边款也是很好的一个学习方法,像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近代的来楚生的隶书边款也是可以学习的。
雨晴至江渡
唐·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赏析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初读起来好像很容易理解,诗的前两句,写他在雨后初晴的一天傍晚,独自到江边散步。后两句写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后所见到的景像。
河里的洪水太大,大到连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没了。而且,水中漂浮的木筏,也被冲散了,有的高挂在岸边的树枝上。说明这场雨下得太猛,下得太久,自己在屋里憋的时间太长了。久雨初晴,才迫不及待地要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第二句中有一个“独”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写实,是指他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写虚,是指当年一起参加“永贞革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都被发配到偏远的州府,自己孤身一人来到永州,势单力薄,难以再成气候。第四句中有一个“在”字,用得鲜活。因为木筏所处的位置,应该漂浮“在水中”,此刻却被漫天洪水冲到岸边的树上,“在高树”三字,让人叹然思然,不胜感慨。真是几多凄凉,几许伤感。
永州,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的春夏两季,雨水格外繁多。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舜庙祈晴文》,其中有几句的大意是:“浓云密布,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不仅河岸崩塌,而且冲断河堤,淹没了稻田和菜地,百姓遭灾,苦不堪言”。因此,祈盼舜帝体恤民情,赶快诛杀妖龙,驱散云雾,使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不再让雨水危害百姓。结合这篇文章,再读《雨晴至江渡》,反复咀嚼,诗人久雨蛰居之苦、远谪漂泊之痛、同情百姓遭遇的忧患意识、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皆在不言之中,凸显出来。诗人采用了小中见大、平淡之中寓含深意的写作手法,从表面上看来,四句都是写景,其实字字皆在抒情,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柳宗元这首作于永州溪居的七绝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解析。如,有的注“槎”为“折、木筏子”,视该诗为一首闲散诗(《柳宗元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3 月版),有的注“槎”通“楂”即“水中浮木也”,视该诗为“渡口退潮之景”、“偶然景”(《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9 月版),有的不作任何注释只是笼统地视该诗为“抒写孤寂忧愤的心境”(《柳宗元在永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版)……诸多的解析给读者带来了诸多的疑窦:“槎”究竟是什么意思?诗的旨趣究竟何在?等等。笔者带着这些问题,怀揣有关资料,凭着世居愚溪之源和长期工作在永州的有利条件,一脚踏进柳宗元溪居遗址,目光投向千百年前,实地进行了连续几个暑假的细致考察,经过一番贴近生活的理性分析,似乎找到了一种全新而又真切的理解。
我们从柳子的《愚溪诗序》得知,柳子“永州溪居”是一座“八愚”(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园林群景。由于柳子诗文直到他死后两百多年才公之于世,所以这群景点对当时人来说就根本不晓得,因而也就没有认传下来。加之后代人们未看到其能表明的“八愚”群景位置的关键一景“愚亭”之所在,所以这座群景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就成了一个谜。这了解开这个谜,永州学人做了大量的考寻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有专家考证,发现柳子永州溪居“八愚”群景就在今天永州柳子街 120 号至 126 号之间的愚溪北畔注①,背山面水,座北朝南。笔者曾反复实地察看,看那“八愚”各景点方位与《愚溪诗序》所述吻合,唯一空缺的就是“愚亭”,但见得“愚亭”所在位置正处于愚溪北滨,其址是一座用青石方料铺筑起来的呈圆形(直径约 五米 )的码头——但决不是什么码头。因为在“其流甚下……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连小舟也进不去的愚溪,当地老百姓不会也没有财力去砌这样一座规模甚大的码头闲置在那里或专作洗衣用。笔者认为,它是“愚亭”基址无疑。想必是筑在这个位置上的三面环水的“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罢了(注②)。
“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了呢?有没有被洪水冲毁的事呢?请看下面的分析。“愚池”正北约 十米 远的小山坡上(今天柳子街 120 号至 126 号街道靠北)建有一个当地人们世代相称的“十五亭”,据 张绪伯 先生考证就是柳子重建的“愚亭”(注③)。何以知之为柳子重建?从其命名以知之。因为柳子有“以数代名”的习惯。例如他称刘禹锡为刘二十八,称周韶州为周二十二,称娄图南为类二十四等。“愚”乃十三点画,怎么用“十五”称之? 张绪伯 先生说,柳子写有《永字八法颂》(《外集补遗》)。同朝文人卢肇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翰林禁经》亦云:“八法者,永字八画也……古人用笔之术,多于永字取法。以其八法之势,可通一切字也”(注④)。由此可见唐代文人是把“愚”看作十五点画的。这样看来,“十五亭”即“愚亭”之别称无疑,既是柳子命名又是柳子所建也无疑。而柳子把当初建在“池之南”的“愚亭”迁建到“池之北”去的事,便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其亭的确被大水冲毁了,毁于哪年夏天,我们不得而知,但毁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无疑。
研究家们认为,《雨晴至江渡》诗大致写于元和六年的夏天,即是说,谁也无法知晓其诗的准确写作时间,但写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则是可靠的。那么,“池之南”的“愚亭”被洪水冲毁可能就成了《雨晴至江渡》诗的写作背景。
依据这样的情境,再来品读柳宗元这首七绝,我们就不难理解其内容了。“江南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你看,“江雨初晴”,诗人首先想到要出去走一趟;已经到了“日西”时分,诗人却还“独”自一人向愚溪渡口(愚溪入潇水处)走去。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大雨初停,时近黄昏)出去?一个“思”字,表现出作者心中有一桩难以割舍的心事。什么事?且看后面的诗句:“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诗人踏着刚露出水面的泥泞小路,艰难地走到愚溪渡口一看,只见一些木料和稻草已经“撩乱”变成“浮槎”并挂在愚溪两岸的高树上!原来,诗人是寻找因下大雨涨大水而被冲毁的“愚亭”来了!愚溪“幽邃浅狭”,“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愚溪诗序》),小舟也不能进,无运放竹、木筏子事,自古至今皆然。所以,末句诗中的“槎”既不是“竹、木筏子”,也不是其他“水中浮木”,而是“愚亭”被大水冲毁后散落的那些“木头和草料”。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这首七绝既非“闲散诗”,又非“偶然景”,更非“抒写孤寂忧愤之心境”,而是一首即事兴怀诗,它记叙了“愚亭”被大水冲毁瞬间瓦解的真实怀景,流露出一种对“愚亭”被毁的十分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实质上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
柳宗元诗的总特色可概括为“冷峻”二字(前人有所谓“秾秾纤简淡、清峭森严”的说法),这是诗人谪居永州十年“恒惴栗”的主观心绪和那“南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在诗中的必然反映,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每一首诗都如此。在他的永州山水诗中,也有一些写得“冷”而不“峻”,“清”而不“峭”的,如古体诗《渔翁》和这首《雨晴至江渡》的七言绝句就是这样,它文笔简淡却描写传神,画面清幽而意境深远,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想象美而绝无丝毫森严峻峭之感。
一分钟了解磔
39万 44"
磔 [zhé]
书法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
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毫尽力铺散而急发。
斜捺叫磔,卧捺称波。王羲之《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贵三折而遗毫。”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笔,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毫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
中文名
磔
性质
书法术语
出处
《说文》
拼音
zhé
注音
ㄓㄜˊ
快速
导航
古籍解释
释义
(1)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 [dismember]。
磔,辜也。——《说文》。从桀,石声。刳鸡胸、腹而张之,令其干枯不收。故从桀。
磔,张也。——《广雅》
旁磔。——《礼记·月令》。注:“攘也。”
祭风曰磔。——《尔雅》。李注:“以牲头蹄及皮破之以祭。”
[季春之月]九门磔攘。——《礼记·月令》。孙希旦集解:“磔,磔裂牲体也。”
(2) 又如:磔禳(磔攘。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磔鸡(旧历正月初一杀鸡挂门外以除不祥)。
又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分裂人体。
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荀子》。注:“车裂也。”
(3) 又如:磔裂(车裂人体;分割,割裂)。还指五代时始置的一种凌迟酷刑,俗称“剐刑” 。
李嗣源遣使部送潞州叛将杨立等到阙,并磔于市。——《旧五代史》
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六回:“龙人不信,杀就魁,磔其尸于城楼之上。”
(4) 又如:磔诛(凌迟处死);磔刑(五马分尸) 。
(5) 捺笔笔划,如波、磔。
刮视字棱,相其波磔,似是八分书耳。——《阅微草堂笔记》。
(6) 象声词,形容鸟鸣,如“磔磔”,同“吱吱”。
磔磔云霄间。——苏轼《石钟山记》。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𠀤陟格切,音摘。张也,开也,裂也,剔也。《前汉·𠛬法志》诸死𠛬皆磔於市。景帝中二年,改磔曰弃市,勿复磔。《师古曰》谓张其尸也。
又裂牲亦谓之磔。《礼·月令》季春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又书法,右下为磔。《崔瑗·永字八法歌》硺腾峻而速进,磔忆昔以迟移。
又《尔雅·释天》祭风曰磔。《孙炎曰》旣祭,披磔其牲,以散风也。或省作矺。
又叶竹棘切,音陟。《蘇辙·除日诗》念同去鄕里,此节已三失。楚人重岁时,爆竹鸣磔磔。[1]
“|”这个不是字,这个是笔画,读作:竖杠。
在Win32编程中,一些窗口属性的值就是用|连接几个常数。
例如:
if(x〉50||x〈-5/x大于5或x小于-5/
{y=250;}
else{y=50x;}
其实1和11可以互换,原因是C/C++会自动将int类型与bool类型互相转换,true转为1,false转为0。
绝对值的符号: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提(㇀)、折(𠃍)、钩(亅)”,又称“永字八法”。
它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笔画有时也指笔画数,如字书前有汉字笔画索引。
表示这两种意思时“笔画”亦可作“笔划”,但目下规范作“笔画”。此外,笔画还指用笔绘制的图画,此义项一般用在古籍中,现时人们不常用或不用。
玉兰蕊,是何物?
形如玉兰之蕊,温润如斯乎!
实在令人爱不释手!
此时,正走在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小镇上,这是一座因毛笔而出名的小镇,这里是善琏。
善琏出名笔,古籍中多有记载。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弘治湖州府志》载云:“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村有含山,山颠浮屠,其卓如笔。”
这里的种种,皆因毛笔而生,蒙溪,蒙溪桥,蒙恬大将军,蒙公祠……一位武将,他与笔何干?
永欣寺,智永和尚,他又与笔何干?
追逐往昔,原来他们都与湖笔有着深厚的渊源。
正是这位秦代大将军蒙恬,改良了毛笔制作工艺,笔毛开始纳入竹管内,用兔毛的同时,采用鹿毛和羊毛两种硬度不同的毛制作笔头,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他还发现用石灰水浸泡笔头,可以除去油脂,使得笔头柔软吸墨,书写顺畅。
想必你听说过永字八法,相传正是这位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所创,成为书法练习者入门和提高技艺必练之法。他在永欣寺练字30载,传承书法技艺,流芳千古!
毛笔,是文字的重要书写工具,是文化的传承载体。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家,用笔书写出名垂青史的作品,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为毛笔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执笔,如千百年来的古人那般,
笔笔皆是对历史的书写,对人生的感悟,
这杆杆笔,皆是笔工们辛勤的付出,
所谓“千万毛中拣一毫”!
这制笔,心要静,工要细,艺要精,正所谓慢工出细活。
笔祖蒙恬告诫我们,
制笔如人生,且不可操之过急!
人生百态,需慢慢感受,细细品味。
因缘际会,存乎其中……
一、汉字笔画分类:
1、笔画:是构成楷体汉字字形的最小单位。笔形是笔画的形状。
2、主笔形:是汉字的五种基本笔形: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 )。
3、附笔形:是与主笔形对应的从属笔形。
4、平笔笔形:是横、竖、撇、点四种主笔形及其对应的附笔形。
5、折笔笔形:是主笔形折及其对应的附笔形。
二、汉字基本笔画:
《中文规范输入法》的基本笔画包括6个平笔笔形和20个折笔笔形。平笔笔形可归纳为6个,如下表:
折笔笔形可归纳为20个,下表中折笔笔形包含附笔形和可归纳的折笔笔形:
:
笔画(bǐ huà)通常是指组成汉字且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如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等,它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笔画有时也指笔画数,如字书前有汉字笔画索引。 [1] 表示这两种意思时“笔画”亦可作“笔划”,但目下规范作“笔画”。此外,笔画还指用笔绘制的图画,此义项一般用在古籍中,现时人们不常用或不用。
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乀)、提、折(乛)、钩(亅)”,又称“永字八法”。1965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类基本笔画:横类、竖类、撇类、点类、折类。
汉字的字体分手写体和印刷体两种。手写体是指文字的手写形式,它灵活多样,易于表现个人风格,现代汉字手写体主要有楷书、草书、行书等三种。手写体的汉字笔形因书写时使用硬软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使用硬笔书写的竖笔类笔形,用软笔(如毛笔)书写时还可分为短竖、长竖、悬针竖和垂露竖等笔形。
印刷体是指文字的印刷形式,现代汉字印刷体主要有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四种,其中宋体和楷体是最常用的印刷体。在汉字字形整理之前,印刷宋体和印刷楷体的笔形、笔势差异较大,如印刷楷体的“即”,为了使印刷宋体与印刷楷体的字形尽可能趋于一致,原则上使印刷宋体向印刷楷体靠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65年1月30日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
通常所说的笔画是以印刷体的主流字体(宋体、楷体等)作为分析对象的,现代汉字笔画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粗略的分类法把笔画分为八类(永字八法)或五类(札字法);细致的分类法把笔画分为基本笔画和派生笔画(复合笔画)两大类。书写时,笔画的方向自始至终没有变化的称为基本笔画(即平笔),笔画方向发生变化的称为派生笔画(复合笔画,即折笔)。
笔画是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它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细致的分类法把笔画分为基本笔画和派生笔画(复合笔画)两大类。书写时,笔画的方向自始至终没有变化的称为基本笔画(即平笔),笔画方向发生变化的称为派生笔画(复合笔画,即折笔)。目前比较广泛地被学术界接受的,是张静贤从《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6196个字中总结出来的。
分6种基本笔画(即平笔)和25种派生笔画(即折笔)。6种基本笔画包括: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捺(㇏)、提(㇀),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语委发布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也列出了印刷宋体的25种派生笔画(折笔):
横折(𠃍)、横撇(㇇)、横钩(乛)、横折钩(𠃌)、横折提(㇊)、横折弯(㇍)、横折折(㇅)、横斜钩(⺄)、横折弯钩(㇈)、横撇弯钩(㇌)、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𠄎)、横折折折(㇎)、竖提(𠄌)、竖折(𠃊)、竖钩(亅)、竖弯(㇄)、竖弯钩(乚)、竖折撇(ㄣ)、竖折折(𠃑)、竖折折钩(㇉)、撇点(𡿨)、撇折(𠃋)、斜钩(㇂)、弯钩(㇁)。印刷楷体汉字除了这25种折笔笔形外还有一种折笔笔形“㇃”(俗称“卧钩”)。 [7-8] 认识笔画的形状,会计算笔画的数目,有助于指导书写和查检字典。
按楷书标准,汉字有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𠃍)五种主笔形,其中横竖撇点可细分为九种。
注:有时也把横斜钩(⺄)归类到横折弯钩(㇈、乙),竖折折(𠃑)归类到竖折撇(ㄣ),横折折(㇅)归类到横折弯(㇍),卧钩(㇃)归类到斜钩(㇂)。
除了上面所说的32种笔画外,还有一些仅用于个别汉字的笔画。如∶笔画“乁(横捺)”用于“乁、亪”等中,笔画“㇣(圈)”用于“〇、㪳、㔔、㫈”等中,笔画“撇横斜弯钩”用于“𠃉(yà,燕子)”等,笔画“㇢(撇钩)”用于“乄”等。
“一Ì丿丿一丨一丿”读作“yī wǒ gǒu gǒu yī yǐ gǒu”
丶一丿丿一丨一丿的读法:点、横、问号、问号、撇、撇、横、竖、横、撇。
“、”读作点[diǎn]。
“一”读作横[héng]。
“丿”读作撇[piě]。
笔画介绍:
这些都是中国汉字的笔画,笔画通常是指组成汉字且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如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等,它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
笔画有时也指笔画数,如字书前有汉字笔画索引。 表示这两种意思时“笔画”亦可作“笔划”,但目下规范作“笔画”。此外,笔画还指用笔绘制的图画,此义项一般用在古籍中,现时人们不常用或不用。
笔画分为基本笔画和派生笔画(复合笔画)两大类。书写时,笔画的方向自始至终没有变化的称为基本笔画(即平笔),笔画方向发生变化的称为派生笔画(复合笔画,即折笔)。基本笔画包括: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捺(㇏)、提(㇀)。
扩展资料:
笔画(bǐ huà)通常是指组成汉字且不间断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如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等,它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笔画有时也指笔画数,如字书前有汉字笔画索引。
表示这两种意思时“笔画”亦可作“笔划”,但目下规范作“笔画”。此外,笔画还指用笔绘制的图画,此义项一般用在古籍中,现时人们不常用或不用。
注:笔画“折”主要是指笔画中“折”的部份,包括横折弯、横撇、横折、横折折、竖折、竖弯、撇折等。
笔画“钩”主要是指各笔画中“钩”的部份,包括竖钩、弯钩、斜钩等。
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乀)、折(乛)、弯()、钩(亅)”,又称“永字八法”
通常所说的笔画是以印刷体的主流字体(宋体、楷体等)作为分析对象的,现代汉字笔画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
粗略的分类法把笔画分为八类(永字八法)或五类(札字法)。
细致的分类法把笔画分为基本笔画和派生笔画(复合笔画)两大类。
书写时,笔画的方向自始至终没有变化的称为基本笔画(即平笔),笔画方向发生变化的称为派生笔画(复合笔画,即折笔)。
是我爱你,如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等,它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笔画有时也指笔画数,如字书前有汉字笔画索引。表示这两种意思时“笔画”亦可作“笔划”,但目下规范作“笔画”。此外,笔画还指用笔绘制的图画,此义项一般用在古籍中,现时人们不常用或不用。
传统的汉字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提(㇀)、折(Í)、钩(亅)”,又称“永字八法”。
1965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类基本笔画:横类、竖类、撇类、点类、折类。
扩展资料: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按照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语委发布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中印刷楷体汉字的标准,通常把汉字的笔画划分为32种(此分类不包含“〇、𠃉、乁、𢀓、𡧑、𠆭、𦮙、𠍋”等及韩国汉字、和制汉字)。
包括:点(丶)、横(一)、竖(丨)、撇(丿)、捺(㇏)、提(㇀)六种基本笔画(即平笔)和横折(𠃍)、横撇(㇇、フ)、横钩(乛)、横折钩(、𠃌)、横折提(㇊)、横折弯(㇍)、横折折(㇅)、横斜钩(⺄)。
横折弯钩(㇈)、横撇弯钩(㇌)、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𠄎)、横折折折(㇎)、竖提(𠄌)、竖折(𠃊)、竖钩(亅)、竖弯(㇄)、竖弯钩(乚)、竖折撇(ㄣ)、竖折折(𠃑)、竖折折钩(㇉)、撇点(𡿨)。
撇折(𠃋)、斜钩(㇂)、弯钩(㇁)、卧钩(㇃)二十六种派生笔画(复合笔画,即折笔)。而在印刷宋体中,卧钩(㇃)一律作竖弯钩(乚),故笔画可分为31种(此分类不包含“〇、𠃉、乁、𢀓、𡧑、𠆭、𦮙、𠍋”等及韩国汉字、和制汉字)。
本文2023-08-07 07:28: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