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哪些好的书籍?介绍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哪些好的书籍?介绍介绍,第1张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的“圣经”。“四书五经”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的总称。

这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铄今,研究它的著作汗牛充栋。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纯粹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的思考。《老子》文字不是特别艰深,历代注家又多,选一种较好的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的经典。庄子对生死的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的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是著名的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的“霸道”的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的以德服人的“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是最好的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的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臬。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的语句中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的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

——道德经(老子)

唐吴郡人,擢进士第,尝官大量司直检校礼部郎中,书学二王。凡其书碑,李阳冰多为题额,书名益高。唐窦臮《述书赋·下》窦蒙注云:“从申志业精绝,工正行书,握管用笔,其于结字紧密,近古所无。恨历览不多,闻见遂寡。”唐吕总《续书评》谓从申真、行书“远近称美,独步江外”。宋朱长文《续书断》卷下列其书入能品,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从申书虽学右军(王羲之),其源出于大令(王献之),笔意与李北海(李邕)同科,名重一时,宜不虚得,但所短者,抑扬低昂太过,又真不及行耳。然唐人而有晋韵,殊可嘉尚。”明项穆《书法雅言·正奇》谓从申“笔气绝似北海”。明冯班《钝吟书要》云:“张书古甚,拙处人不知其妙。”清梁巘《评书帖》谓张从申“开张本大令,遒紧本率更(欧阳询),然书多生硬,不及北海劲健中饶柔和”。清朱履贞《书学捷要》卷下评其书为“笔画沈峭,风格萧疏”。传世书迹有《李玄靖碑》、《王师乾神道碑》、《慎律师碑》、《改修吴延陵季子庙碑》、《铜牙镇福兴寺碑》。弟从师、从义、从约并工书,时人称“张氏四龙”(见梁披云著《中国书法大辞典》张从申条目)。张氏书法承袭右军书风,《李玄靖碑》为张书中最烜赫者,在唐行书中极得名,拓本流传甚少。观此碑书法,用笔爽利、遵劲,结构得《集王书圣教序》,所谓“右军风规,下笔斯在”。

作品欣赏:《李玄靖碑》

《李玄靖碑》(张从申书)又称为《玄靖先生李含光碑》,全称《唐茅山此阳观玄静先生碑》。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八月十四日刻,由柳识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碑石原在江苏句容玉晨观,明世宗明嘉靖三年(1529年)毁于火,传世拓本甚稀,未见整纸本,字共八百三十五,原碑行数已不可知。

《李玄靖碑》记载了唐朝茅山此阳观道士李含光一生行实。李玄靖(683—769),字含光,本名弘,因避高宗太子李弘讳,故改为李姓。他是神仙道教上清派陶弘景五代传人,颇获玄宗嘉许,是当时朝野上下信徒最多的著名道士。李玄靖本人也精通书法,颜真卿在《李玄靖碑》中说他“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在唐朝,佛道中人均极精书法,此为抄写经卷和游艺之需要,故而佛道二系书法蔚为大观,并与俗世书家多有往来。道家善书者还有如太清宫道士卢玄卿,权德舆《太宗飞白书答诏记》称“工为篆隶八分诸书,具其家法。”又有鱼又玄、梁元一,《宣和书谱》卷十谓:“(道士鱼又玄)工行书,得王羲之笔意,而清劲不堕世俗之习,飘然有仙风道骨,可以想见其人。“卷五评之曰:”(道士梁元一)尤喜翰墨,初慕钟、王楷法,久而出入规矩之外。然其法严,其气逸,其格清……观其书《太上内景经》,作小楷法而体兼丛善,乃知游方之外者,非世习之所能及也。”李、卢、鱼、梁四人,虽名高千载,深得后民敬仰,然元一纸片石留世,终令人扼腕(见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我们今天只能从柳识(字方明,工文章。)的文章中去一窥李玄靖之风采了。

此碑笔意虽出自《圣教序》,然云其柔美三分,增其简劲三分。所谓干净利落,笔短意长,起落笔之处求之以方,以得遒逸之气,显得峻劲严整,古拙雄健,有“画能如金发之割净,白始如玉尺之量齐”(清笪重光《书筏》)之妙。体稍疏隽,曲折顿宕,方峻中寓圆柔,严整中现婉丽,甚有欧阳询遗意。此碑前半段写得拘谨而后半段则已放开,更有开合变化之妙。 唐代书法无论在笔意、笔法以及形体结构上都是一个大整理的时期,是对前朝繁冗芜杂的书法内在因素的再厘定,从楷法上说,欧阳询无论在字体、笔法、结构上都是对北碑正书的雅化和整饬化。同样,张从申也是从行书角度以《集王圣教序》做同样工作,但没有取得特别的成功。惟颜真卿从篆法入手来改造行书,别创一格,终于臻达中国行书的又一高峰,这只能说是书家在识见和取法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此碑的主要著录有: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棐《集古录目》、黄伯思《东观馀论》、陈思《宝刻丛编 》,清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字考略》、严观《江宁金石记》、方履 《金石萃编补正》、何绍基《东洲草 堂金石跋》,近代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等。

此元拓本毡蜡精湛,纸墨淳古。曾经萧山朱翼盖先生收藏,一九五三年朱夫人张宪祗率子捐献故宫博物院。

据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中,所见的版本有:

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觉斯题签宋拓本。(实为元拓)

二、北京图书馆藏归安吴云旧藏宋拓本,有张照、毛怀、何绍基、吴让之、莫友芝、许乃钊、李鸿裔等人题记。

三、张叔未旧藏本,此本缺额,拓也稍晚,有正书局有石印本。

四、瞿良士旧藏宋拓本,有龚自珍跋,商务印书馆曾以金属版影印。此外闻上海图书馆有藏本,未见。(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

五、一九三五年江西集古山房印欧阳辅泰题为北宋精拓,实翻刻本。

[注]上海图书馆藏本为宋拓本,字无损泐,惟缺碑额。钤“希世之珍”、“定甫审定”、“曰藻”、“秉衡私印”、“元淳之印”、“子孙世守”、“平原叔子谷夫珍玩”印。此本共二十六开半,册高三十八点七厘米,宽二十四点八厘米。碑文十六开半,帖芯高二十七厘米,宽十五点六厘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