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哪些制墨名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宋代有哪些制墨名家?,第1张

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100余人,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沈珪、叶茂实最具代表性,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制墨范例。

张遇,黟县人,他是宋代油烟墨的创始者,以制“供御墨”而闻名于世,他制的墨因加入了麝香、金箔而称为“龙香剂”,其配方一直相传下来,成为墨中极品。“张墨”为历代收藏家追求的瑰宝。其子张谷、孙张处厚都是一代名墨工。

潘谷也是宋代有名的制墨大师。据宋代古籍记载,在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时,“赵文秀笔及潘谷墨”,经常是文人争购的对象,所以当时收藏潘谷墨的人很多。宋陈师道撰《后山谈丛》称道:“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败。”

潘谷不但精于制墨,而且善于辨墨,凡墨只要经过他手一摸,便知精粗。宋代学者何蘧在他所著的《墨记》中说,有一次黄山谷将自己所藏之墨请潘谷鉴定,他把墨囊一触,便告诉山谷说,这是李承晏的软剂,如今已经很少了。潘谷又拿出一囊说,此谷20年前造者,今精力不及,无此墨也。黄山谷取出一看,果然如此。

潘谷在制墨上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在封建社会,这位技艺高超的墨工。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宋时徽州每年进贡佳墨千斤。”

潘谷之佳墨,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被列为贡品送到宫中,作为封建王公贵族的欣赏品。虽然一代墨仙所创之墨早已不见,但从徽墨之发展亦能看到潘谷的贡献。

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他曾经得到宋孝宗犒赏缗钱两万的奖励。沈桂以松脂、漆滓烧得极黑的烟,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他是漆烟墨的创始者。

墨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通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书法讲究点墨。用墨要富有感情、赋予激情,才能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墨的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纯正加工精细,上等的墨极为细腻、香醇而细腻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加工时捣件的次数,捣杵次数愈多愈细腻,据说一臼捣杵有上十万次的

中国的墨是碳墨。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唐代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父子制的好墨,受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从“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歙县改名徽州,“李墨”改名为“徽墨”。

徽墨

我国古代素来以“徽墨”为墨中之魁。 徽墨,顾名思义,就是产在古徽州的墨。“徽墨”的“徽”,当然指的是由安徽省古徽州府所辖歙县、黟县、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等“一府六县”组成的“古徽州”。

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他原料,经过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素有“香彻肌骨,渣不留砚”之美称。徽墨的色泽可分为焦、重、浓、淡、清“”五个层次,墨色历千年而不褪,油墨黑润赛漆,淡墨丰韵如神;用于书画变化无穷,妙趣横生。它的两面还镌绘各种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

色素制造

用色素制造的墨水一般参有其它物质来防止色素被擦掉。这样的墨水一般不渗入纸内,因此在印刷时使用的墨水可以降低印刷的成本。

染料制造

用染料制造的墨水更强烈,但这样的墨水一般是溶在水中的,它们渗入纸内,并可能渗到纸的背部,因此它们在印刷中有一定的技术障碍。因此这样的墨水一般使用干得非常快的溶液或在印刷时设法加速墨水的干燥。其它的技术有使用比较硬的纸或使用特别的纸。

常用颜色

墨水的常用颜色有红、黑的像墨水和蓝黑三种。红墨水一般用来批改作业,使用范围较小。蓝黑墨水颜色超白,很易褪色,书写流畅,是人们学习和工作中书写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墨水。黑墨水以碳素墨水最为理想,黑墨水没浓度,有光泽,写在纸上黑白分明,十分醒目,用来写钢笔字或书写钢笔书法作品,效果最好。

注意事项

墨水要使用同一牌号、同一颜色的,不能混用,否则,会产生沉淀,不利书写。每次书写完之后,应及时套上笔帽,否则,笔尖上的墨水会被晾干,再次书写时下水就不畅如果要换一种墨水使用,应先将笔洗净晾干再灌注新的墨水。

更多精彩: 定制家具十大品牌 http://wwweberycomcn

史载,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墨,有石墨、油烟墨、松烟墨之分。其中,石墨即石油燃烧所制之墨;油烟墨系燃油所获烟炱所制之墨;松烟墨则是燃烧松木所制之墨。当时的制墨方法,简言之,是将易燃的烛心,放在装满了油的锅里燃烧,锅上盖好铁盖或呈漏斗形的铁罩;等到铁盖或漏斗上布满烟炱,即可刮下来,集中到臼里,加入树胶,混合搅拌,使其成稠糊状;将成稠糊状的墨团,用手捏制成一定的形状,或放到模具里,模压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墨锭,这是油烟墨的制法。松烟墨则是通过燃烧松木来获取松烟粉末,然后与丁香、麝香、干漆和胶加工制成。

传说三国曹魏明帝时,武都太守韦诞是位书法家。由于他经常与墨接触,从而领悟到做墨的方法和经验,就自己做墨自己用。据五世纪的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记载,韦诞的制墨方法是用细且清纯的烟灰,经捣杵及筛滤,除去一切附着的杂质,调制而成。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叙的松烟制墨法是: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

最早的墨是用漆和石粉所做。陶宗仅在《辍耕录》卷二十九中云:“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他们所讲的墨就是古代的“石墨”,它是最原始的墨,用天然石炭所制成,使用时从研石在砚石上磨成粉末,再渗以水融成墨汁使用。在陕西临撞姜寨遗址出土的那套绘画工具中,就有一根石质磨棒,它的用处就是用来研墨的。由此可推定早在五千年之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石墨。《述古书法纂》中记述道:“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邢夷为西周宣王时人。邢夷所制的墨也是石墨。在徽墨产地歙县有这样的传说,有一天邢夷在溪边洗手,见水中飘来一段松树木炭,随手捡起,手为之黑。于是他捣为末,用饭粥拌和,以手搓成扇形和圆形,凝成固体,以之研磨。他所制的墨,史称“那夷墨”。在纸还没有出现前,甲骨文和竹简,也都是先用墨写好后,然后再镌刻的。中国的墨是源远流长的。

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就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要胜过石墨。考古学家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中就发现了松烟墨的遗物,这种墨与《说文解字》中所记“墨者黑也,松烟所成”相同。但是这时期的墨没有制成锭,而只是作成小圆块,它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所以从秦、汉出土的砚台都附有研石,证明了那时的墨不能直接用手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到了东汉,墨的形状从小圆块改进成墨锭,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从此,研石就渐渐地绝迹了。

人造墨始自西周,徽墨始自唐末,盛于明清 。

古代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 。

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从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烟尘,分别得到松烟和油烟 。与  “牛皮胶”  充分混合 ,模压成型 ,干燥后 ,描金字 。

精美包装 。

清四大制墨名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

曹素功,原名圣臣,号素功,安徽歙县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他早年潜心科举仕宦之途,因不遂心愿,便返乡以制墨为业。被誉为"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

汪近圣,清代制墨名家。号鉴古。系徽州绩溪县尚田村人。其墨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

汪节庵,名宣礼,字蓉坞,安徽歙县人,"清代四大墨家"之一。他的制墨店号"函璞斋"与曹素功"艺粟斋"、汪近圣"鉴古斋"并驾齐驱。乾隆中期汪氏崭露头角,嘉庆、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

胡开文,字柱臣,号在丰,著名徽商,徽墨行家,"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代乾隆时制墨名手,徽州绩溪县人。

墨翁是吴槐市里的人。曾经游走到了荆楚这个地方,一次,他遇见有人传授古代造墨的方法,于是说:“我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完全可以有钱读书了,何必像现在这样急急切切地到处奔走呢?”于是就回家了,在自家门上写上了“造古法墨”几个字。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 ,虽然他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但是他的形貌奇特古怪,穿着宽大的衣服,戴着高高的帽子。人们望见他,全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他经常研磨很多墨汁,爱好给他人写一尺见方的字,所写的字非常壮美。所制作的墨,有一定的价钱。价钱不合适,就不卖。所以别人的铺子里人总是很多,而他的店铺的人却很稀少。

有一乡客讥讽他说:“ 你的墨汁虽然好,可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说:“ 唉!我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特别辛苦,就因为它制作的艰难,所以我不想卖出它太容易了啊。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用一些鄙俗的方法随意制作,用低廉的价钱诱惑百姓, 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土炭一般,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要是想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内里却拿着今天的不好的出卖,这么做可以吗?再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是看我的箱中,那些黑黝黝的墨汁还在,我有什么可悲伤的呢?”于是(他)闭门谢客而作歌道:“守着我的黑玉般的墨以度终身,看见那些卖假墨的人,我(为之羞愧)头上冒汗。那乡客听这些话后说:“真是一位隐士啊!我们这类人吟诵着圣人的言论,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难道不愧疚(对)这位墨翁吗?”说完,叹息着离开了。

齐人高启听闻墨翁的话,认为足够自我警醒,就写下来为他作小传。老翁名叫沈继孙。但世人很少了解他,只是称呼他叫墨翁。

古代人书写一般都会使用墨块磨墨,墨块是通过将制好的坯料压入模子里成形,再晾干做成的。

1磨墨块是一项功夫工作,墨水不能磨得太厚或太轻。一般来说,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磨碎,所以它更适合用性情平静的女性磨墨。此外,墨水放置一段时间后,墨水中的胶水和炭黑会分离,墨水会缺乏光泽,不会持续,容易褪色,所以通常是现磨。研磨后,不要放在砚池上,否则干墨会粘在砚台上,不易去除,而且墨水容易受潮变软,所以要把墨块放在盒子里。

2我们都知道,墨块通常是一个长柱形,外观呈方形和圆柱形。在砚台上研磨墨水时,必须垂直研磨。一直在一端研磨,也不能侧面研磨。由于油墨块被压缩,错误的油墨很容易损坏砚台和油墨块。我们的许多书法新手都买了很好的墨水块。因此,在砚台上注入大量水是错误的。墨水块只需要一点水就可以开始研磨。墨水是浓的,水是淡的,水没有特殊要求,可以使用干净的冷水。

3使用墨块后,应及时收回并放置。为了省事,你不能把它们扔到一边。这对墨水块不利,影响了墨水研究的效果。周玄王时期的《述古书法纂》记载了墨水的制备方法,这是现有史料中最早的墨水制备方法。但最早的墨水只是一些零散的小墨水块。使用时,应使用石头研究墨水并细化它。特定形状的墨水直到汉代才出现。

4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墨工匠众多,制墨工艺不断提高。三国时期,制墨师韦仲开创了中草药进墨的先例。在墨块中加入取自动物皮肤的胶水,然后加入中草药,使墨水散发出香味。韦仲制作的墨块成为最早、最基本的药用墨水,也是最早的香墨。药用墨块不仅能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还能帮助墨块防虫防霉,保持粘性,提高书写时墨水的延展性和渗透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