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讲古代制作工艺的书(天工开物除外)
《农政全书》《新制诸器图说》《梦溪笔谈》
科技:《算学启蒙总括》《周髀算经》《缉古算经》《九章算术》 军事:《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兵制》《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医学:《鬼门十三针》《褚氏遗书》《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古方八阵》《素问》 农业:《齐民要术》《农学古籍概览》《氾胜之书》《禾谱》 地理:《岭外代答》《都城纪胜》《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吴地记》
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侵蚀以及天灾、战乱的毁坏,这些古籍基本上都已经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能看到很多完整的古籍陈列在图书馆、博物馆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时光倒流,为古籍“续命”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偏偏在这三百六十行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在乎是不是“状元”,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月入过万,只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战——古籍修复师。由于古籍的特殊性,不易保存,导致流传下来的古籍大多是残缺不全的,古籍修复师就负责还原它们本来的样子,这个还原并不是单纯的恢复之前的形状,而且要“修旧如旧”,要还原成它们最原本的样子,就像从来都没有被破坏过一样,这是何其的艰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
九九八十一难,古籍终存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的技艺,修补过程十分复杂,一本古籍的修复,至少要经历拆线、配纸、染色、修补、压平、裁齐、装帧……数十道工序,而且相当耗费时间,师玉祥先生说过“有时候修复简单的一页会耗上好几天的时间”,这个工作讲究的是静下来。修书亦修心。
且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考究,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行业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目前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是根据统计,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且除了人才数量十分稀缺之外,行业内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许多年轻人因为这个行业的枯燥乏味、赚不到钱,从而放弃了,我想说,这些古籍都是我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是我们民族的传承,每一本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延续我们的千年传承。
对此,你怎么看呢
其实对于一些古籍修复师来说,心里面也是藏着一些浪漫的。因为他们不仅要去修复这一些古籍,最重要的是需要去把这些古迹复原,这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非常浪漫的做法。对于这样的一些人而言,在东西坏了之后,没有想到去替换,而是修补。其实这也是老一辈的爱情,大家都觉得现在我们这一辈人其实是在破坏爱情,把爱情这样的一种神圣的东西玷污了。
所以对于这一些古籍修复师来说,就是再把这样的一种已经濒临破碎的东西重新复原,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浪漫。大多数的古籍修复师,都会有一种满怀希望的心理。因为他们是需要把自己的内心,展现到这样的一些修复的过程当中,这样不仅能够增添自己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也会让自己觉得自己是在修葺一件工艺品,这能够让自己给自己一定的爱和肯定。
在修复之后也会让这一件东西变得更加的精致,而不是非常草率。修复这样的一些东西,其实也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因为有时候修一件东西的时候,可能要经过非常长久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够修得好。那么对于大家而言,就会觉得如果自己修不好的话,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还有一些人会觉得自己修不好的话,心里就会感觉到特别的愧疚和难过,所以一定要克服这样的一种心理。
对于这样的一些修复是而言,自己的心里面要满怀希望和浪漫。自己修复了这样的一件东西,就像是设计了一件艺术品一样,甚至比自己设计了一件艺术品还要伟大。文艺修复本来就是一件浪漫的活动,所以对于大家而言,也会觉得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就是身怀浪漫的人,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工作的时候,都充满着魅力。
检索中医药古籍主要利用书目。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
瓦当
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
纹。画面与写意相融,图案构思巧妙,有将画面一分为二、也有一分为四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
瓦当
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带字瓦当有1字至12字不等,内容有吉祥语如“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当文字,秦汉宫殿楼台屋顶瓦片上的模印文字,多作篆书,结字因势变体,用笔抑扬顿挫,曲屈富变化,具粗犷纵逸的趣味,故为书家珍重,篆刻家也常模拟瓦当风格入印。----《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刻本也就是版本类型。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盛。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石印本指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 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体字,易于辨认。
影印本:分线装和平、精装两种形式。过去的影印本,大都采用线装,保持中国古书古雅的特色;但当代的趋势,要求影印的古书采用平装、精装的形式,这样价格可以低廉,又便于插架。影印的古籍也可以加以断句或校勘,有部分影印的古籍已是断句本或校勘本。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的石印文献,内容以古籍为多,遍及经史子集四部以及丛书、通俗小说、唱本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商务印书馆石印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石印的《古今图书集成》等。此外,地图、画刊、报刊和时人新作等也大量地以石印的方式出版。
影印图书大约有3种方式:珂罗版影印,石印,胶印。工序基本上都是先照相,而且是依原本照相。影印本在古籍中很普遍。
-刻本
-石印本
-影印本
有实物啊
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平常就叫青铜,可是青铜分几大类的,古代的原料配比也不知道啊)
要说铜剑的精良,还有一个大家从铜剑表面看不到的复合金属工艺。什么是复合金属工艺呢?简单地说,就是这柄剑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铜合金铸成的:为了使剑韧性好,不容易折断,剑脊部的铜中少加一点锡。而为了使剑的刃部锋利,就在刃部的铜中多加一些锡。一把剑用两种合金,因成分不同,熔点也不一样,怎么铸造呢?古代的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两种合金在温度上的区别,即先浇铸含铜较高、熔点也较高的剑脊,然后再浇铸溶点较低的剑刃,于是两种合金就复合成一体了。使铜剑既坚韧又锋利。这种金属复合工艺,堪称是中国古代工匠的一大创造,领先世界2000年。
本文2023-08-07 07:32: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