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3收藏

杭州西湖的历史,第1张

历史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淹废。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

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

长庆二年(822)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后,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济,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宋仁守时代(1023——1063)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

后者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苏轼于熙宁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简介

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

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

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

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对偶整齐(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报》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九溪烟树等。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

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三评西湖十景”和名称征集,灵隐寺等一批景点入围,成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点中既有千年古刹灵隐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复重建的文化景观钱王祠、万松书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艺术

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

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2、文学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

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

3、民间传说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苏小小》。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

另外,杭州还流传岳飞、济公、乾隆下江南、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大量民间故事和《初阳台》、《双投桥》、《东坡肉》、《葱包桧儿》、《十八棵御茶》等传说。

参考资料: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杭州旧书市场

体育场路529号晓风书屋

文化气息浓厚,新旧书兼售,并且价格比较合理。难得的是在内屋玻璃书柜中有古籍出售,虽没有惊世善本,但还是值得一探。

二百大古玩市场

去过两次,主要卖些古玩,古籍很少可以看见,有的也就一些残本。精刻佳椠至今未曾碰见。

荣宝斋杭州河坊街151号

去过一次,主要售卖新书和一些再造线装古籍。

枫林晚文三路54号

据称为杭州地标书店,拥有旧书专区。未曾亲临不知质量如何。

浙江省图书馆前的周末旧书市场

基本可以不去,主要兜售新书二手书,以低价吸引书友。鲜有好书出现。

博库书城三楼旧书坊

主要提供一些再造线装古籍,我感觉属于附庸风雅之士赠人所用。价格也比较高。

杭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创造了璀璨的良渚文化。

唐宋时期,杭州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繁荣,特别是诗词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写下大量吟咏西湖山水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留传至今。

吴越国时,杭州文化建设上以造像艺术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中烟霞洞内的十六罗汉和慈云岭南坡石壁上的7尊造像,雕刻精美,尤为著名。其风格上袭唐代,下启宋代,具有鲜明的江南特点。飞来峰造像也在杭州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宋室南渡,汴梁等地的艺人云集杭州等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南宋杭州的绘画艺术,名家辈出,高手如云。成立于绍兴年间的南宋画院,集北宋南渡画家和江南绘画高手于一堂,宫廷绘画空前发展,造就了大批多才多艺的绘画人才,创作了众多具有时代风格的绘画作品。在南宋150年的历史中,有姓名可考的画院画家近120人,其中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号称南宋四大家。

南宋时期,杭州刻书业也十分繁荣,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刻书和出版业的中心。城区鼓楼至众安桥一带是书坊集中之地,亦是出版发行的主要场所。其时有国子监刻书,刻印精美,为全国之冠,曾刻有《周易传》、《十三经》、《史记》等十七史,计1662卷。宋元间,中国戏曲两大体系的北曲和南曲先后在杭州得到发展,有杂剧、院本、唱赚、诸宫调、傀儡、影戏等,可谓百戏杂陈。专业性演出场所——瓦舍勾栏的大量出现,说明杭州戏剧演出的兴盛。

元代,杭州继大都(北京)之后,成为全国杂剧盛行的又一个中心。元代至明初,杭州涌现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优秀演员。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所作杂剧18种,以《倩女离魂》最有影响。曾任杭州路总管的杨梓,所作《霍光鬼谏》等3种均有传本。元曲大家关汉卿一度来杭,与杭州的书会才人广泛接触,进一步推动了南戏的发展。自温州传入的南戏,在杭州盛行二百余年,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历时三年画成一幅二丈四尺长的《富春山居图》长卷,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明清时期,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传奇剧盛行,杭州人洪升所作《长生殿》与《牡丹亭》、《桃花扇》齐名。杭州还出现在宋代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包括长篇章回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放异彩。明清杭州藏书业甚为发达,至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藏书家层出不穷。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其中多精品,人称“谷林小山堂图籍埒于秘省”。瓶花斋主吴焯,所藏之书宋、辽、金、元、明五代齐全。杭州八千卷楼主丁丙是清代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藏书总数达二十万卷。杭州文澜阁是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楼之一,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现藏有《四库全书》3461种,36,917册。这一时期广为流传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均发生在杭州,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末,杭州城市人口增多,小市民阶层崛起,为杭州民族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地方戏曲遍地开花,杭州成为古运河畔戏曲流布、会集的中心。拱宸桥一带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畸形发展,继天仙茶园之后,又修建了荣华、阳春等茶园。这些茶园大多演出京剧,汪桂芳、谭鑫培、周信芳、盖叫天等京剧名伶均曾在此演出。由于各剧种的彼此竞赛,相互交流,使杭州本地剧种也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民国12年(1923年),杭州的宣卷爱好者组织民乐社,排演西湖民间故事剧,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遂定为“武林班”,是为杭剧之雏形。到22年前后,杭州已有民乐社、同乐社、同民社等14个杭剧班社。

杭州的滑稽戏,初为说唱“小热昏”,逐渐发展成化妆表演,称为“独脚戏”;后受文明戏影响,形成滑稽戏,进上海后又有很大发展。越剧源于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落地唱书艺人在杭州辖县於潜乐平乡、余杭陈家庄率先登上舞台,以后在杭州及辖县广为流传。30年代,杭州成为女子越剧大本营。著名越剧演员姚水娟、袁雪芬、筱丹桂、徐玉兰、张桂凤等都曾在杭州登台演戏,并陆续从杭州进入上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将杭州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杭州。杭州的民族文化艺术开始吸收外来的东西,在中西文化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步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留日中国学生组成的新剧团体春柳社先期回国的部分成员,组成春阳社、进化团来杭州演出,传播新剧的种子。民国6年(1917年),樊迪民组建杭州迪声新剧团,为杭州最早的话剧团体。五四运动以后,杭州话剧有了新的发展。17年,由田汉率领的南国社到杭州,在湖滨体育场连演5天。田汉还在杭州创作和首演《湖上的悲剧》。18年,由洪深率领的上海复旦剧社来杭州演出。这些都对杭州话剧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抗战初期,一批爱国青年纷纷组织话剧社团,宣传抗日救亡,播撒革命种子。

**艺术传入杭州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年五月,拱宸桥阳春茶园公开放映“西洋电光影戏”。以后,基督教和青年会的外国传教士,也经常在杭州等地放映**。沪杭铁路通车以后,杭州商人在城站旅馆楼顶搭棚,开设楼外楼茶园(游艺场),放映**。民国10—26年,杭州设有大世界**场、杭州影戏院、东方大戏院、西湖大礼堂**院、联华大戏院等5处固定放映场所。30年代,杭州联华大戏院接连放映左翼进步影片《大路》、《桃李劫》、《渔光曲》以及苏联影片《夏伯阳》等,对唤醒民众,激励抗日意志起了重要作用。

西洋艺术开始影响我国美术领域。五四运动前,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教授绘画、音乐,开西洋艺术传入中国之先河。民国17年(1928年),在蔡元培倡导下,杭州成立我国第一所国立艺术院,提出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办学宗旨。该院首任院长林风眠开创把中国画中的笔力线条,与西洋画中的色块、色调两种不同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他画的风景、静物、动物在国内外赢得很大声誉。曾在该校执教的教师黄宾虹、潘天寿、刘开渠、李可染、常书鸿、倪贻德、吴大羽、关良、李超士、蔡仪等,都是全国美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艺术大家。

五四运动后杭州发生的文学革命,不论文学理论或创作实践,都突出民主、科学的内容和反帝反封建的主题,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现代文学家。鲁迅、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郁达夫等都曾在杭州工作或创作。开印学史上一代先河的西泠印社,汇集了一大批在全国最负盛名的印学家和金石书画鉴赏、收藏家,把我国的印学和书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杭州市的文化艺术事业在中国***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获得全面发展。虽然也曾有过曲折,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文化艺术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杭州的文化艺术事业迅速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文学创作得到较大的发展。50年代,各种文艺报刊纷纷创办,浙江日报的《副刊》、杭州日报的《初阳》、浙江省文联的《东海》、杭州市文联的《西湖》,先后问世。80年代,大型文学刊物《江南》诞生。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杭州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杭州市作家协会)先后成立。在省、市作协的推动下,涌现出大批文学创作人才,有的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创作进入新的时期,许多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得奖。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不断繁荣。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赴京演出经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人民日报为此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1958年,杭州越剧团带着《关不住的姑娘》、《一日千里》等节目进京演出,受到首都文艺界和群众的欢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0年,昌化越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杨立贝》在杭公演,3年中演出450多场,观众数十万人次。到1966年,全市共有11个剧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3个;有省和市属艺术学校各一所,同时建立戏曲剧目整理小组,涌现一批优秀的剧作和剧作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迅速改变演员青黄不接的状况,浙江省戏曲小百花会演在杭州举行。不久,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建立。此后,“小百花”在浙江、杭州到处开放,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桐庐越剧团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绣花女传奇》、《桐花泪》先后拍摄成越剧戏曲片;富阳越剧团晋京演出《金殿拒婚》。杭州歌舞团、杭州杂技团多次赴欧、美、日本以及中东、非洲等20多个国家演出。一大批青年演员在全国和省内得奖。

**事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58年成立杭州市**公司,各县相继成立**管理站,后又改为**发行放映公司。到1985年止,市区有专业**院、影剧院、会堂共21个放映场所,对内对外**俱乐部82个;杭州市所属7县先后建起县城、集镇、农村**院208个,农村放映队440个,个体**放映队16个,形成遍及城乡的不同层次的放映网络,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至1985年,全市有市级群众文化机构4个,城区、县文化馆13个,城区街道文化站30个,农村乡镇文化站395个,乡镇文化中心71个,工矿俱乐部2647个。这些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适应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群众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杭州的公共图书馆原来只有浙江省立图书馆一家。1958年杭州图书馆成立。 1982年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单独建制。至1985年底,杭州共有省、市及各县图书馆10家,以及众多的文化馆(站)图书室,党政机关、科研文化事业单位、工矿企业的图书室或资料室。

美术事业日益繁荣。浙江省、杭州市先后成立美术家协会,举办名家书画展览,书画活动频繁。1980年1月西湖画会成立,9月潘天寿纪念馆在画家故居落成。1983年浙江画院在杭州成立,1985年杭州画院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杭州美术事业的发展。

工艺美术在濒临绝境中得到新生。1960年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9月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开设石雕、木雕、竹编、刺绣四个专业,培养了一批民间工艺美术人才。1979年4月,在北京举办杭州工艺美术展览,展出作品 1384件。1983年6月,老艺人朱念慈的扇面书法《唐人绝句一千首》在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一等奖,由国家永久收藏。

综观杭州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历史悠久,自良渚文化起,经春秋末期的吴越文化、秦汉后的六朝文化、唐及五代吴越国文化、宋元明清文化,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艺术,历数千年而传承不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具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洋溢着江南水乡的秀美,无论是戏曲、绘画、小说、诗歌,还是工艺美术、古籍出版,无不突现出可与西湖山色相媲美的意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大师,书画家、作家、艺术家、藏书家层出不穷。这些都成为杭州作为文化之邦的深刻内涵,使杭州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杭州西湖

景点介绍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也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639平方公里,东西宽28公里,南北长32公里,环湖15公里。这个湖被孤山、白蒂、苏堤和杨公堤分开。按湖区大小可分为外西湖、西丽湖、北丽湖、小南湖、月湖。苏堤、白堤穿湖而过,周晓颖、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岛分别位于外西湖、雷峰塔、赵茜的抱石山保护中心。“一山两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就是通过两塔的对比形成的。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名字的由来

西湖最早叫武林水。055-79000:“钱塘,杜在西。巫山,自武林水,向东入海,行八百里。”后来又有千水湖、钱塘湖、明升湖、金牛湖、韩石湖、尚湖、方胜湖、习字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湖、小金果湖、仁美湖、贤者湖、岳明湖等各种名称,但历代普遍认可并有文献记载的只有两个。第一,因湖在杭城以西,故名西湖。“西湖”最早的名字出现在白居易的诗《汉书地理志》和《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中。北宋以后,大部分名诗都以西湖命名,钱塘湖的名字逐渐不为人知。苏轼《杭州回舫》是第一次在官方文献中使用“西湖”这一名称。

自然环境

西湖形成的原因在古籍中比较简单。《乞开杭州西湖状》明代卷一:“西湖三面环山,溪落溪袁泉下路百余条,湖保存完好。”现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普遍的看法是,西湖是一个由海湾逐渐演变而来的泻湖。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在考察了西湖的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形成的原因。他说:“西湖原是钱塘江左岸的一个小海湾。后来由于钱塘江沉积的泥沙,慢慢堵塞了河口,变成了泻湖。”竺可桢还从沉积速率推断西湖形成于12000年前。朱认为,西湖形成之初,三面山溪汇入西湖后逐渐被泥沙填平,湖面逐渐缩小。如果不是历代不断疏浚,西湖早就荒废了。1924年,地质学家张发表了《西湖游览记》,补充了朱教授的观点,认为西湖的形成始于潮汐力作用下堤坝的形成,而后滩地的变化维持了湖面。两者都是西湖形成的重要条件。

然而,泻湖在现代科学调查中受到质疑。1950年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滨公园钻探的三个岛屿进行了分析,认为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在现在的湖滨公园周边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岩堆积在宝石山和西湖(大部分)的底部。火山口塌陷后形成马蹄形核心低洼水,即西湖的雏形。1979年,地质学家分析了从湖岸钻孔收集的岩石样本,用于微古生物学研究。根据不同的化石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泻湖、中期海湾和晚期泻湖。随着钱塘江沙脊的发展,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衰弱。现代西湖的形成。

西湖周围的山丘属于天目山。根据岩性差异和山体高度,可分为内圈和外圈。有北峰、天马山、天柱山、五云山等。外,属于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岩屑砂岩、应时砂岩组成,岩性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山峰和山脊非常漂亮。溪流纵横交错,水很干净。是西湖泉水最多的区域。内圈有飞来峰、南峰、黄愚、凤凰山、巫山。这座山地势低,多丘陵。山体为向斜,主要由石炭纪和二叠纪石灰岩组成,易被水侵蚀,形成岩盐、水雾、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除了喀斯特山,内圈还有蕉岭山和抱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100米左右。

杭州西湖名字的由来:它位于杭州的西部。“西湖”之名始于唐中期,盛于北宋,盛于南宋至清代。它逐渐取代了历史上其他各种名称并流传至今,成为正式名称。

在浙江杭州的西边。在汉代,它被称为明代的圣湖,仅次于唐代的西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有苏堤肖春、屈原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六郎文英、华钢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夜钟、三滩银月等十个景点。

宋欧阳修《采桑子》诗云:“一舟短西湖好,绿水蜿蜒。“参见宋、吴《梦梁璐西湖》

延伸信息:

西湖

关于西湖一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包括珍珠西湖和断桥白蛇。传奇终究是传奇。除了这些美丽的传说,关于西湖地质成因的古籍都比较简略。明代《西湖游览记》出版一年。西湖“三面环山,下有百道深泉,是湖。”

现代学者对地形、地质、沉积、水动力等进行了考证,其中普遍的观点是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来的泻湖。

民国9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在考察了西湖的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形成的原因》一文,认为:“西湖只是钱塘江左侧的一个小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