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术的事 我记得约10年前的新闻上说在南方的一个山洞里发现导引术,哪位知道详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导引术的事 我记得约10年前的新闻上说在南方的一个山洞里发现导引术,哪位知道详情?,第1张

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获得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熊经”、“鸟伸”等术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早期的导引还包括了气功和按摩,隋唐以后,气功、按摩逐渐从导引中分离出来。

《导引图》,养生图谱与专著名。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画高40厘米。

导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养生方法,历代皆有发展,代表流派如周代王子乔始创的《赤松子导引法》、唐代高僧鉴真所创的《鉴真吐纳术》、宋代高僧广渡始创的《广渡导引术》和清代曹廷栋创设的《老人导引法》等。

导引最初见于《庄子》。《庄子·刻意》里面说:“吹眗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陈元英注释认为:“道引”一句,是指“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𫏋,故导引按𫏋者,亦从中央出也。”王冰的注解说:“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是按皮肉,𫏋是捷举手足。”

导引也包括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常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包含一千二百三十六枚竹简(不计算残片),有《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遗策》八种简书,内容涉及西汉早期的律法、司法诉讼、医学、导引、数学、军事理论等方面,为汉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其具体内容已经于二零零六年三月由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

五禽戏是一种中国导引术(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本名为五禽之戏(见后汉书与三国志文献),但后世均已简称五禽戏,也有别名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

“导引”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源于上古的舞蹈动作。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获得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熊经”、“鸟伸”等术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的40多种姿势,便是先秦导引术的总结。

五禽戏实为优良导引术的一种,传统中医学认为五禽戏有助于调理筋脉运行,在医学上来说为中国古代预防医学与复健医学的总结运动法。在中国的道教则将其引用为日常修行的一部分,而中国古代的武术家并将五禽戏视为一种内功的修炼方法。

最早记载了“五禽戏”的正史是后汉书、以及三国志。其后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也有提到五禽戏。

后汉书之卷八十二下册——方术列传、以及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均载明此五禽之戏的源流。

华佗、字符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中略)

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疗,多所全济。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榖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人为导引之事,熊经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然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注一: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也。鸱顾,身不动而回顾也。庄子曰:“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也。”

注二:佗别传曰:“吴普从佗学,微得其方。魏明帝呼之,使为禽戏,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语诸医。普今年将九十,耳不聋,目不冥,牙齿完坚,饮食无损。”

考据自西汉马王堆利苍夫人墓的三号坑出土文物"导引图"的内容,足以证明五禽戏,并非华佗凭空发明而成,而是收集了中国古代先秦各家之导引术,以中医学经络学原理,将零散的导引动作,精心设计并贯串而成。

八段锦,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保健功法。八段锦功法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它动作简单易行,功效显著。

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动作舒展优美,如锦缎般优美、柔顺,又因为功法共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滑利流畅;有松有紧,动静相兼;气机流畅,骨正筋柔。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八段锦”是“拔断筋”的别名。因为此功多为筋骨拉伸动作,意欲将筋拔断,而后人以为八式,遂讹为八段锦。

传说武八段锦是由岳飞创制的,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并不十分可信。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八段锦自宋朝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对八段锦有一段生动有趣的记述:“ 愚四十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诧其老健,每窃笑之。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属屠龙术,不如吕四行之宰猪术也。”朱熹酷爱《参同契》之学数十年,晚年时倍感八段锦之学,优于《参同契》,他幽默地评价《参同契》为“屠龙术”,八段锦为宰猪术,形象地描绘《参同契》为“杨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锦在当时属于 “下里巴人, 和之者众”。

坐式八段锦又演化为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此功法至明代已基本定型,如冷谦《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类修要诀》等皆有记述。清乾隆时《寿世传真》易名十二段锦,其后《内功图说》亦加整理记述,通行于世。

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考证,有以下基本认识:(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现在流传的站式八段锦,一般是来源于清代梁世昌所编《易筋经图说》的附录《八段锦》。但作者不详。

在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锻炼要领,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内容通俗易懂,发行印数极大,为八段锦的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

八段锦功法共八节,分坐式和立式两种。 立式八段锦风格上一般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柔为主称为“文八段”,北派以刚为主称为“武八段”。“文八段”行功时动作柔和,多采用站式动作的,被称为南派,伪托梁世昌所传;“武八段”动作多马步,以刚为主的,被称为北派,附会为岳飞所传。“武八段”因多为马步式,故适合青壮年与体力充沛者。 而坐式八段锦又称“内八段”,用坐式,注重凝神行气。 从文献和动作上考察,不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会的传人无文字可考证。

八段锦功法历史悠久,八段锦以其简单易学、不出偏差、功效显著而流传于世。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文八段”站式八段锦。

《易筋经》,经唐豪著作《少林武当考》中结论为清道光三年市隐斋版的易筋经是紫凝道人作品。其作品有两序一跋。一序托古于唐李靖而另序托古于南宋牛皋。

唐李靖序中说达摩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留下的两本经书之一(另一本为《洗髓经》)。

“易筋经十二势”载于清咸丰八年,潘霨整编成的《内功图说》中,并收载于《卫生要术》。第一势图说是“韦驮献杵”,韦驮为寺院守护神(十六罗汉之一;宋时增至十八),唐初才开始安放寺院门前。书中内容为道教人士的导引术,亦有僧人不会练习的下部(睾丸与玉茎)行功法,这种毫无科学根据之所谓仙道采补之术,岂会为苦行沙门之经文。可见纯是托古伪造。

清代凌廷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认为易筋经是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也有人说易筋经是由古印度的瑜伽姿势和特殊的呼吸法两部份组成的。 “易筋经十二势”在清朝中叶的广东武术发展中,演生出十八罗汉手,为洪拳元始型态。洪拳在民国初年称为少林拳。

《导引图》是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现存最早的一卷保健运动的工笔彩色帛画,为西汉早期作品。

《导引图》出土时残缺严重,经过拼复共有44幅小型全身导引图,从上到下分四层排列,每层各有11幅小图(见图一)。而发明“五禽戏”的华佗是东汉时期人。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导引图》与《五禽戏图》不是一回事。那么,《导引图》与华佗的“五禽戏”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导引”的含义。所谓“导引”,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早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为了表示欢乐、祝福和庆功,往往学着动物的跳跃姿势和飞翔姿势舞蹈,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为锻炼身体的医疗方法。

我国古代的“导引”就是指“导气会和”“引体会柔”,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体育疗法。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导引”就是保健医疗体操。早在春秋战国时,以呼吸运动为主的“导引”方法已相当普遍。

《庄子·刻意》道:“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行之士养行之人彭祖寿……”

马王堆《导引图》所反映在导引上的四个方面内容足以说明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应用导引的国家。欧洲学者马亭伦承认,西方通过艾氏的介绍,从远东抄袭了中国的医疗体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也认为,西方现代的医疗体操实际上是从中国早期的体操传入欧洲演变而成的。所以,西方学者称呼中国是“医疗体操的祖国”。

导引术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养身术,之后道教信徒充分发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将用于某些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导引方法纳入其长生成仙的修炼体系,并使之发展成为一种既成熟又富有特色的宗教体操修炼术。

导引包括“导气”和“引体”两个方面,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狭义的导引一般指“屈伸之法”、“俯仰之术”,即人的肢体运动;而广义的导引除肢体运动外,还包括呼吸运动(即吐纳法或行气),单纯的呼吸运动也可以称做行气导引。自我按摩也是广义导引术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导引比较合适的定义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肢体运动及呼吸吐纳和自我按摩,以防病保健的方法”。

中国三大古典导引术系统包括: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这三大导引术与道教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五禽戏源远流长,早在(庄子)里就提到“熊经鸟伸”。汉初(淮南子)中更有“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等模仿六种动物的导引健身法,华佗所传的“五禽戏”,从理论和功法上都已集采众长,比较完备,无论是练习方法还是保健效果都与当今流行的瑜伽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中国传统的健身瑜伽。

五禽,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五禽戏既可以消除疾病,又可以锻炼肢体,是一种健身方法,在现代社会亦有其价值。

八段锦也是知名度极高的道教导引术,由八节组成,动作古朴,简单易学"锦为织品,有柔和优美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故以此为名。其特点是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形神结合,气蕴其中。在流传过程中,主要分为南方的文八段和北方的武八段两大类。北派托名岳飞所传,动作繁而难,以刚为主,姿势多用马步式; 南派附会梁世昌所传,动作难度不大,以柔为主,姿势一般多用站式,又称文八段。如今所流行的则是坐式八段锦和立式八段锦两大类"坐式八段锦适合早晨起床或晚上睡前,着舒适的内衣,以坐姿练习; 立式八段锦则适合精力充足的时候锻炼,运动量大。八段锦强身、祛病、抗衰老的效果久经历史证明。

五禽戏和八段锦的思想基础、招式形架、呼吸吐纳、歌谣口诀等均来自于道家道教,并且由道家道教人士归纳总结、创新而成,历经几个时代的传播演变,至今已产生了各有特色的不同流派,形成了完整的有体系的导引术系统。

《易筋经》曾被误认为是佛教经典,相传为天竺的达摩所传真经,然而现代考古资料已经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其中还有一些类似房中术的阴阳配合法内容,与佛教实无干系。《易筋经》原文中反复强调内壮神勇、外壮神力之功效,这对后来的武侠小说带来巨大影响,从道光年间开始,易筋经就以被神化了的上乘绝世武功的形象出现在各种武侠小说中。之后“易筋经十二势”功法又衍生出十八罗汉手,成为洪拳即少林拳的原始形态。因此被大多数人所知的《易筋经》,已经是一种武术武功,而非健身导引法。

上述几种历史最久远!影响最广泛的传统导引术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道教,代表了我国导引术的最高水准。如今所能见到的道教导引术主要刊载于《道藏》、《藏外道书》和《道藏精华》等道教书籍以及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遵生八笺》等传统医学与养生类著作中。

二、道教导引术的发展及影响

传世文献中,最早提到“导引”一词的应该是《庄子·刻意》,如:“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配,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黄帝内经》中也有:“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峤,故导引按峤者,己从中央出也。”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导引术的自然经验理论,认为它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追求长寿的运动方式。

到秦汉时期,导引术与自我按摩结合在一起《淮南子》成书于这个时期,此书探讨了人的精神状态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所谓“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主张身体和精神都不可以过度操劳,在导引习练过程中要注重形神兼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导引养生术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葛洪对道教进行了改革,虽然仍将修炼重心放在外丹的炼制上,但已经对行气、导引、守一等养生道术非常重视,并且注重吸收和借鉴玄学与佛教中的养生成果。

唐末五代之际,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再次受到重视,道教对炼制外丹的热情也逐渐转向更为科学、现实的内丹修炼,导引术的发展迎来新的突破。此时钟离八段锦问世,并且引发了之后一系列派别的出现,直至宋元时期道教导引术发展到较高水平。

在明清时期,道教导引术进入了归纳整理阶段,道士、养生家、医学家们对之前历代的养生理论和功法实践进行搜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大量有价值的养生专著都成书于这个时期,曾经流行的八段锦、五禽戏等导引术也发展得更为简明易行。在八段锦和易筋经等功法基础上创新的太极拳也成了我国传统健身运动的代表。正是由于具有如此深厚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道教导引术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其重要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可"随着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并以各项政策引导!帮助其推广,道教导引术的宗教意味渐渐减弱,进而成为一种适合各种人群,针对多种病症,易学易练,行之有效的保健体操。

道教导引术经过漫长的发展革新,沉淀出许多宝贵的养生功法,现代医学和体育学都已证实其养生的价值。从医疗意义上来说,它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意义上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新中国成立至今,许多传统的道教导引术都被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内容进行改进,从而以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形式推广流行"在对道教导引术的研究中,笔者发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1、宗教色彩减弱,科学性增强

道教导引术将会日益褪去迷信的!变幻莫测的面纱,成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体育运动。阴阳学说、呼吸吐纳、精气神等许多看似神秘的概念已经被现代科学和临床医学所证实,一部分导引术经过改革和规范后,淡化了宗教信仰的内容,强化了治病健身的功效。有些功法中虽然还对习练者的信仰有所要求,但只是一种心理暗示,通过内心的坚定信念来加强锻炼的效果,这种信仰并不是对宗教的信仰,而是对功效的信念。

2、由复杂向简易转变

现代人身处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一方面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要忍受日益污浊的空气和日益狭小的自然空间,亚健康成了多数人身体的常态。面对这种状况,道教导引术不断改革,许多导引术都由繁化简,追求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场地和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低。

3、治疗的针对性与锻炼的全身性结合

根据现代都市人的健身需求,道教导引术将会努力在针对具体病症的治疗和综合的全身锻炼之间寻找平衡点,力求兼顾二者,在治疗身体某个部位某种病症的同时不忽视对身体其他部分的锻炼,这正是道教导引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今后这个特点也将继续发展,成为道教导引术的一个巨大优势。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此书为繁体字,看的时候要耐心,建议看张少康的一卷本古代文论的教材)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建议使用高教的版本,因为华师本科也是用的高教的教材。) 《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可以不看此书,看华师出的作品选也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已更名了。) 有问题欢迎继续追问,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通论类

主要从养生的大旨、理论、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泛而不专,有助于人们了解养生理论,并指导一般的养生,如汉代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梁代[[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著《孙真人养生铭》、宋代陈直著《养老奉亲书》、元代李鹏飞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笺》及胡文焕著《寿养丛书》、清代曹庭栋著《老老恒言》等。

食养类

主要从饮食物性味、补泄滑涩的效用与人体状态、天时气候、地理方域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也包括节食、辟谷等内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道藏精华录》收载的《服气长生辟谷法》(著者佚名)、清代简缘老人的《节饮集说》等。

导引类

主要从论述气功、导引练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上阐明祛病保身、益寿延年之道,内容包括各种门派、形式的气功,各种导引练形(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著述。如后人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辑出的《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权著《臞仙神隐》、清代马齐著《陆地仙经》,以及南北朝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明代袁黄的《静坐要诀》、清代娄杰的《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等。

炼丹类

主要是各种炼制丹药法的有关记述,古人曾希望通过对各种矿石药物的复杂烧炼过程制造出令人长生不死、霞举飞升的灵丹,虽说设想荒诞,近于虚幻,但却也得到了一些有疗效的治病丹药,开人类药物化学研究之先河。疗疾者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临床已有定论。这类著作主要收藏于道家的汇编类道书《道藏》中,如宋代吴悞著《丹房须知》、金陵子著《龙虎还丹诀》以及著者佚名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等,记载炼丹术最早、最著名且传世者则是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天仙正理直论·胎息直论篇》记载:“犹有向上丹田炼神还虚……故起一出念而阴神于天门。”认为气功炼到一定的阶段,头顶上百会穴一开,就会产生灵气飘出的虚幻感觉。

而根据古代的记载,气功的最初产生,是与当时潮湿的气候有关。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这样说:在50000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

使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疏通经络,理气导滞,以防治淤滞不通的疾病,远古时的这种舞,已经类似于后世的健身气功。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也写道,中原地区,地面平坦湿润,所以有很多人得了痿厥寒热的疾病,所以就用导引的方法治疗。

以上文字都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人们就开始用导引之法舒筋通脉。这是我国有关应用导引健身的最早记载。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黄帝生下来就十分聪慧与众不同,3岁时已经能说会道,10岁时对周围事物有很强理解力,长大后诚朴又敏达,到成年时当上天子。

相传黄帝时代的名医俞跗在治病时,就常使用气功疗法。《史记·扁鹊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馋石、桥引、案抚、毒熨,一拔见病之应。”桥引、案抚即为气功疗法。

古人设计舞蹈和气功演练程式常常以禽兽的姿态动作为模本,禽兽的某些特殊行为和效果可能给古人以启发。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全两册)》([美] G·墨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v-SVUmJzfi6SgWLbR_ahw

提取码:dggb    

书名: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全两册)

作者:[美] G·墨菲

译者:林方

豆瓣评分:7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1980-9

页数:852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家G 墨菲(1895—1979)和J 柯瓦奇(1929—2016)合著的一部权威心理学史著作。本书以哲学和自然科学为背景论述近代心理学历史发展,对近代心理学的产生过程及各心理学流派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全书论述较广,内容丰富全面,特别对东方心理学思想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于研究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