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何要先下、后下?什么中药要先下、后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中药为何要先下、后下?什么中药要先下、后下?,第1张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

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中药书上很详细

我了解得不多,只能给出一点点.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相信你肯定知道,他在《本草纲目》第一卷的开头,专门列出了自己曾经参考过的"历代诸家本草",其中,有《本草蒙筌》,)陈嘉谟编著,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药学入门书。

康熙时期,汪昂潜心研究医著,写了《本草备要》,该书删去了许多不常用中草药,着重介绍常用中草药400余种。该书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由博反约,有很大影响,至今仍为初学者所乐用。

而后,在乾隆时期,吴仪洛认为《本草备要》问世后颇受初学者欢迎,但该书作者汪昂“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采诺说,无所折中,未免有承误之失。”因此,将《本草备要》加以重订,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故订名曰《本草从新》。共6卷,载药720种。因此也有人说吴仪洛抄袭了汪昂的著作。但是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加入了中草药由于产地不同,采药时间不同而导致的药性不同,因此也有参考的价值。

至于其他的还有古籍〈神农本草经〉,后来有明朝缪希雍写的〈神农本草经疏>, 这些书内容几乎都重复对中草药的发展上面也有提到,看你自己怎么组织语句了。

先煎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是矿物药和介壳类药物,如磁 石、石膏、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龟板及鳖甲, 等。因为这些药物结构致密,质地坚硬,有效成分较难煎出,故 需打碎后先煎20---30分钟(水沸后算起),然后再加入其他药物同 煎。二是有毒的药物,如生川乌和生附子等,久煎能达到解毒、 去毒或降低毒性的目的,故此类药物也应单独先煎。 后下的药物,主要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及不耐热者。 如薄荷、藿香、佩兰、白蔻仁、砂仁、大黄等,久煎能使其气味 耗散,药效降低,甚至丧失。因为这些药物的有效成分大多是挥 发油,如薄荷所含挥发油有发汗、解热功效;佩兰所含挥发油对 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藿香、白蔻仁、砂仁等调整胃肠蠕动、促 进胃液分泌的功能,均来自所含的挥发油成分。如果煎煮时间过 长,挥发油大量逸失,必然减弱甚至丧失它们的功效。有的药物 则是因为含有不耐高热的有效成分,久煎也会影响药效。例如, 钩藤所含的降压成分煮沸32分钟即可部分破坏,使降压效能降 低。因此,对于这类药物,应采取“后下”的方法,即待其他药 物快煎好时,再加入这类药,煎5-15分钟即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