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的国宝级文物下落不明,究竟流往何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历史上著名的的国宝级文物下落不明,究竟流往何处?,第1张

  在中华文明5000余年的时光里,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灿烂文化,而文物则成为了记录时间的载体。随着时间的递进,许多文物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但也有很多堪称旷世珍宝的文物至今下落不明,那些历史上下落不明的文物究竟流往了何处? 和氏璧 「 ”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这是在杜光庭《录异记》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在其中,我们不难看出,始皇帝在一统六国之时,将和氏璧雕刻成传国玉玺,命李斯在其上刻小篆,并历代的传了下去。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吗。 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 ”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成了传国玉玺,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玉石不会被轻易焚毁,所以极有可能被石敬瑭获得并作为陪葬品陪伴其长眠;也有人说,和氏璧并没有成为传国玉玺而是被秦始皇带到了地下宫殿。如果真是这样,若未来有一天秦陵地宫发掘,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但是关于和氏璧的传闻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 十二金人 「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了保证天下稳定,于是收集各地的兵器,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立在咸阳皇宫前,世代守护大秦基业。然而仅仅几十年后,秦朝灭亡,十二金人也消失不见,从此下落不明。 十二金人 关于其去处,历史上说法很多,有人认为项羽火烧咸阳,将其一并烧毁;有人认为十二铜人流落民间,于汉末被董卓销毁十座用于铸造钱币,剩余两座又毁在前秦苻坚手里;当然,还有一种让我们非常期待的说话,那就是十二金人被始皇帝放入了皇陵,在地下继续守卫着大秦始皇。不过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目前是没办法验证这个说法了。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集上千文人所编而成,是中国古典的旷世大典,汇集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堪称佳作,可惜这部著作毁于战火之中,而一些零散的副本散落在世界各地。 九龙杯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收藏的稀世珍宝数不胜数,但要说康熙皇帝最爱不释手的宝物,那便是京剧折子戏《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中所提到的能让清水变成葡萄美酒的九龙杯了。虽说能让清水变成葡萄酒这一功能属於戏剧的杜撰,但真实九龙杯的传奇程度也足以让人惊叹不已了。 相传,康熙皇帝的九龙杯由整块温凉玉雕琢而成,冬日暖手夏日清凉,更为神奇的是,由于九龙杯工艺制作精良,当倒入酒时,会有九条龙以不同的姿态从不同的角度上下翻腾。如此的工艺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巧夺天工。 说九龙杯的命运真的没有比和氏璧好到哪去,也算得上是一生颠沛流离。本以为自己可以追随乾隆皇帝在地底世界长眠,但谁成想,睡眠质量不行啊,总有人觊觎它的美貌,频频来地宫打搅。这些侵入者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军阀头目孙殿英。不过由于孙殿英在**景陵时,地宫内的积水流了三天三夜不止,最后迫于某种压力。只是打扰了一下,并没有如愿将九龙杯接出。而后来到了20世纪40年代左右,一名叫田老七的地痞伙同一群盗贼将景陵搜刮一空,这其中就包括了巧夺天工的九龙杯。而后田老七同伙动作太大被当时 发现,均被抓住枪毙,唯有田老七偷偷将九龙杯交给了当时负责抓捕的公安局长,这才得以逃过一死。 九龙杯以为,既然都被寄存在故宫了,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变动了吧?可谁知,当时 在南京的统治岌岌可危,蒋介石主张将部分文物迁往台湾,可谁知,就在这次南迁的路上,九龙杯的踪影消失了。人们猜测是不是有人偷走了,又或者是落入了海中。各种说法众说纷纭,但九龙杯的下落却是无人知晓,久而久之,依旧成为了考古界的一桩谜案。 北京人猿化石 在1926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发现了早期人类的牙齿,到了1929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完整的早期人类的头盖骨,因为是在北京附近,这种的早期人类就被成为北京猿人,是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为我国研究旧石器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水平。 后来因为二战的爆发,由于国内局势不稳,北平决定将化石移到美国,船到了秦皇岛之后,刚好爆发了珍珠港事件,美军船只被扣下,化石也从此就下落不明了,之后多国进行寻找,可是还是没有任何消息。目前是将目标锁定在秦皇岛附近。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相信大家在学生时代都背诵过,但是你有没有过疑问,为什么我们从未见过《兰亭集序》的真迹?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三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以及他的儿媳妇武则天。 当年的李世民除了帝王的身份之外,还是一位狂热的书法爱好者,更是书圣王羲之的头号死忠粉。据史书记载,众臣共鉴定王羲之真迹多达两千多张,最后一起献给了李世民。然而在众多的真迹中独独缺了王羲之的文墨至宝《兰亭集序》,这令李世民无法释怀,于是开始了对其下落的苦苦探究。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世民得知《兰亭集序》的真迹流落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一名徒弟辩才的手中,李世民多次索取均被辩才回绝。为了得到它,李世民不惜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去接近辨才,才寻机取得《兰亭集序》,李世民对得之不易的《兰亭集序》真迹视若至宝,因此传言其真迹在李世民驾崩之时作为殉葬品永别于世。 而后,李世民的昭陵被五代时期著名盗墓贼温韬所盗,但区并未发现《兰亭集序》的踪迹。于是关于《兰亭集序》的下落又流传着另一个说法: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偷偷换取《兰亭集序》的真迹,后随葬于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中。 还有一种传说,当年李治在偷偷换取《兰亭集序》之后,不敢光明正大的带到自己的陵寝之中,于是秘密安排下属送至一个人烟稀少的山中寺庙收藏,待自己驾崩之日再转移到陵寝之中。但不知为何,最终《兰亭集序》并未如愿进入陵寝,反而被这个小寺庙世代传了下去。不过,关于《兰亭集序》的去往何处,在即将在优酷上映的**《酒吧神画》中详细的描述了另一种民间的说法,也十分有意思。 华夏九鼎 「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九鼎据传是夏朝的建立者大禹所著神器,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铸造九鼎,与之对应,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往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 九鼎自铸成之日起,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九鼎象征九州,是集九州灵气于一身的宝物,此后,九鼎成为三代传国至宝,传说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表明天命之所归。而后到了周显王时期,秦国兴兵临周,企图夺取九鼎。周求救于齐,迫使秦国退兵。但强秦岂肯善罢甘休,后来秦昭王终于灭掉了东周。《秦始皇本纪》载,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余下冀、兖、青、荆、扬、梁、雍、豫八鼎为秦所有。虽秦始皇层数次打捞沉入泗水的徐鼎,但奈何无果。秦始皇为了自己的长生大梦,将八鼎内放置长生不老药以八星阵法布置在秦始皇棺椁边。此后九鼎再未聚齐,一鼎沉于水底,八鼎长眠于地下。 九龙宝剑 九龙宝剑是从何而来以及无法考证了,但是能够得知的是,九龙宝剑是乾隆的一把陪葬剑。后来,军阀孙殿英借着演习的名号,偷偷的挖掘了乾隆的陵墓,从中获的了九龙宝剑。 后来,孙殿英**乾隆陵墓事情被报社报道出来了,孙殿英为了平定百姓的怒火,便拿出获得赃物打点了 的人,九龙宝剑就到了戴笠的手上。没过多久,戴笠在去南京的路上,飞机出事了,戴笠也是被炸死了。九龙宝剑也是随之被毁了。

当前位置上海博物馆建于1952年。位于南京西路325号的旧赛马会。1959年10月,搬进河南南路16号中汇大厦。现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南侧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简介

上海博物馆馆藏精品12万余件,是各朝代历史文物的汇集,尤其是古代青铜陶瓷、书法、绘画,其中西周大柯顶、春秋子中江盘、唐代《高逸图》、东晋王献之《鸭头丸帖》等都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宝。

景点介绍

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器馆,镇馆之宝,西周——大柯顶,春秋祭祀、资中潘江等珍品,珍藏;在古陶瓷博物馆,有精美的产品,如商原始青瓷雕像,窑海棠碗,窑盘,元景德镇窑青花莲花壶等。古代书法收藏有王羲之的《上虞帖》、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宋徽宗的寿金的《千字文》等名家名作。在古代画馆中,唐代孙伟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代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都是稀世珍宝。

: 稀世之珍

1一些重点文物为了保护,可能只是偶尔展出。如有需要,可提前关注博物馆官网或致电咨询。

2请勿将食物和饮料带入展厅;请保持安静;禁止带三脚架进馆拍摄。

3上海博物馆游客多,大型节假日和特展排队时间长。建议尽量避开游客高峰日。

4你需要通过安全检查才能进入博物馆。

5门口可免费租用轮椅和婴儿车,门口可提供大件行李寄存服务,还可租用语音导游(租金20元,押金300元)。

成都武侯祠有寄存行李的地方,可以通过鲸图出行小程序寄存:

1武侯祠锦里南门入口附近,营业时间是9:0021:00

2武侯祠售票处南100米,必经之路,营业时间是9:00-21:00

微信搜-鲸图出行小程序,查看附近寄存点,提前预约,导航过去寄存,小件5元/天/件,大件9元/天/件,安全专业放心。

叶恭绰为保护文物不遗余力。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他准备避难香港。临行前,秘密将珍藏的7箱文物寄存在公共租界英商美艺公司仓库,其中一箱就是毛公鼎。民国29年,他的姨太太潘氏为侵吞财产,大兴讼事,并向日本宪兵队透露了毛公鼎藏在上海的消息。叶恭绰闻讯,急电侄子叶公超去上海主持讼事,并谆谆嘱托:毛公鼎不得变卖,不得典押,决不能流出国土。毛公鼎终于没被日军掠去。后来此鼎为发国难财的商人所得,抗战胜利后交“上海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处理。上海市政府聘叶恭绰为毛公鼎保管委员会委员,并从军统局领回拨交南京中央博物院保存。

叶恭绰还将大批珍贵古籍和文物捐献给图书馆、博物馆。民国32年将地理类藏书等906种3245册捐赠上海合众图书馆;珍藏的文物或捐赠,或出售,尽归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有关文化机构收藏。如《鸭头丸帖》归上海博物馆,《楝亭夜话图》归吉林省博物馆。

-

问:文物包括哪些范围?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

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

3·历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槁、古旧图资料等;

5·反映历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推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

问:文物出境有什么管制?

答:按规定,珍贵文物禁止出境,一般文物限制出境。旅客携带和个人邮寄文物出境,必须事先向海关申报,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鉴定,并发给许可出口凭证。准许出口的文物必须经由指定口岸运出。对经鉴定不能出境的文物,国家可以征购。

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除经国务院批准运往国外展览的以外,一律禁止出境。

问:哪些是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及其它禁止出境的文物?

答:珍贵文物是指国家博物馆馆藏一、二、三级文物;其它禁止出境的文物,是指有损国家荣誉、有碍民族团结、在政治上有不良影响的文物。上述以外的,为一般文物。

问:什么是文物出境鉴定及其范围?

答:文物出境鉴定是指对申报出境的文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及国家规定的文物出口鉴定标准,进行鉴定、查验,决定其能否出境。

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和外国制作、生产或出版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及其它金属器、玉石器、漆器、玻璃器皿、各种质料的雕刻品,雕塑品,家俱、书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资料、织绣、文化用品、邮票、货币、器具、工艺美术品等J949年以后,我国已故近、现代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作品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都必须进行文物出境鉴定。

问:私人携运出境的文物在何处申请鉴定?

答:根据规定,旅客携带旧存文物出境,应事先报经文物管理部门鉴定。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福州等口岸设有鉴定机构。

问:个人携运文物进出境,怎样报关?

答:入境旅客带进文物,数量不受限制,海关准予进口。如需要复带出境的,应在入境时向海关详细申报,内容包括品名、数量、年代、规格、质地、款式等,必要时要提供照片,经海关核查无讹后,登记备核。复带文物出境时,海关凭入境时的申报登记核放。

携带、邮寄、托运个人家存文物(含已故现代书画家的作品)出口,必须向海关申报,并交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制发的《文物出境许可证明》,海关凭证明文件核查文物上钤盖的鉴定标志放行。

已向海关申报,但不能交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开具的《文物出境许可证明》和铃盖的鉴定标识的,不准出口,应予退运。并于3个月内(来往港澳地区的旅客限:个月)由当事处理。

携运、邮寄文物出口,不向海关申报,不论是否藏匿,海关都将依法处理。

问:在指定文物商店购买的文物可否携带出境,是否还要报鉴定?

答:入境旅客在指定的文物商店用带进的外汇购买的文物可以携带出境,不需要再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鉴定。

旅客携带文物出境时,要向海关申报,海关凭“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货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钤盖的鉴定标志查验放行。

问:携运建国以来制作的文物仿制品、复制品,是否准予出境?

答:建国以来制作的文物仿制品和复制品,不属文物范围。携出文物仿制品和复制品,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以内的准予带出。

问:对个人携运现代书画作品出境,海关有什么规定?

答:已故现代书画家的作品,除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鉴定准予出境的外,不准携运出境。

对一般现代书画作品,旅客携带出境的,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以内,邮寄的在规定的限值内,海关准予出口。

问:使领馆和使领馆人员携运文物进出境的报关手续?

答:使领馆和使领馆人员运进属于中国法律和规章禁止或者限制出境的珍贵文物,应当向海关提供物品清单,办理申报登记手续;复运出境时,海关凭原入境时的申报放行。

携运文物出境,必须向海关申报。对在中国境内指定商店购买的文物,申报时,要随附指定商店出具的“文物古籍外销统一发货票”,海关凭发票和中国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钤盖的鉴定标志查核放行;对在中国境内通过其它途径得到的文物,要事先报请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鉴定。经鉴定准予出境的文物,由鉴定部门发给许可出境凭证,海关凭许可出境凭证和坚定标志查核放行。

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迁,到1949年以后文物陆续北返(1950年从南京运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运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20年来辗转上万公里,播迁10余省,百万余件文物无一损毁,故宫文物南迁,确实是一场文物的大逃难,保留了中华民族的瑰宝。主要的运输工具是火车、汽车、轮船,是分开几条路线进行分批运送的

1933年2月4日深夜,吴瀛和很多故宫人一样留在紫禁城中,守候着数千箱国宝,等候离京的命令。5日凌晨,故宫午门口荷枪实弹、戒备森严,2000余箱故宫国宝在这一天秘密离京……  离家的时候,妻子问,“去哪儿呀?”他摇摇头说不知道。不仅仅是身为院长秘书的他不知道,在当时没有一个故宫人能说清自己和国宝的最终去向和命运。  

历时16年,历经南迁、西上、东归、北运、迁台,被称为世界文物史上“传奇之行”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拉开序幕……  西上南下到上海 展转等候让人焦前门火车站内,押运官吴瀛逐一巡视装载文物的18节车厢,那里全部是故宫的珍贵文献、书画还有档案珍本,每件东西都价值连城,何况还有贵为无价之宝的全套《四库全书》。

所以,车窗外有张学良的马队在等候,列车开启,马队将随车驰聚,警戒护卫。身负第一批文物的押运重任的押运官吴瀛以及相关押运人员、监视员、宪兵100名和故宫警卫,另乘三节客车随行。文物的行进完全是秘密的,沿途有各地方军队保护。车顶四周架机关枪,车厢内遍布持枪宪警,车内人员和衣而卧。除特别快车外,其余列车都要让道给文物列车先行。重要关口,车内熄灯。   

集聚在午门前预备南迁的故宫文物  为避开天津,以防遭遇日军袭击,转移路线为:平汉线转陇海路再转津浦线,绕道南下。列车到达浦口站的时候,大家才发现2000余箱国宝根本没有符合条件的合适存放地点,国宝只能留在火车上!所有押运人员都知道火车上的条件不可以长时间存放文物,何况是加倍娇贵的古籍善本、书画文献!

吴瀛的情绪简直低落到了冰点,他深知有太多的人在争夺文物迁移、存储的权利,为的是从中渔利。真正关心国宝的人无力去争夺,他们只能呆在火车上,等、等、等!等一切的协商、争夺尘埃落定。没想到这一等就是20多天,常有当地人对这列久久停靠的火车小声谈论,后来就成了放肆的讥笑,有一句话是“抬着棺材找坟地”,吴瀛听了很多次了,每次只能无奈地摇头。  

初到上海才容身 纷争又起到南京当国宝终于被获准存放于上海天主堂街仁济医院及四川路业广公司内时,吴瀛已经说不清他的感觉是喜是忧了,国宝终于有了存放地按理是该高兴的,可是那里隶属法租界,实在有辱国宝尊严。国宝有了安身之所,北京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随之成立。

此后3月21日、4月5日、4月27日、5月22日共4批文物,先后运抵上海,总共5批合计19557箱。接下来要做的是把国宝重新编号、入册:古物馆文物编号“沪”,图书馆文物编号“上”,文献馆文物编号“寓”,秘书处文物编号“公”。“沪上寓公”的统称实在不好听,但不管怎样,国宝有了暂时的安宁。

转运途中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却开始了。数月前,国民党元老张继与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为国宝去向而引发的分歧,如今已演化为激烈的矛盾,矛盾并非仅仅是二人之间的。张继的后台是汪精卫,易培基的后台是吴稚晖、李石曾等国民党正宗。

两边都搬出后台来压阵,二人之争几乎成为两派之争。1934年,张继夫妇串通最高法院指控易培基私占故宫宝物,同时以妨害秘密罪控告吴瀛,院长易培基被迫引咎辞职。同年1月24日,新院长马衡正式开始主持上海方面工作。不久,吴瀛被迫离开了工作10年的故宫博物院,携全家黯然南下武昌。

3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沪上寓公”迁往南京,有了暂时的“家”。然而,有了安身之所的国宝,舒适并未享受太久。不足一年时间,因“七七”事变爆发,南京告急,南迁国宝此后再分南、中、北三路向大后方迁移,开始了它们更加颠沛流离的生活。

重庆渡口颠沛流离 劫后余生欲还北平各路迁徙中,当时的陪都重庆一站最具传奇性。说起那段历史,从事文物研究30多年的市博物馆文管处主任胡昌健仍然感慨不已。胡昌健介绍,1938年5月22日,历时5个多月迁徙的文物由汉口秘密进入重庆,运抵重庆文物9000余箱,多为字画。仓库要找隐蔽性好的、结实的,最终文物存放点有三处。

第一处是川康洋行二楼仓库,即今天的渝中区打铜街邮局大楼,这在当时是很好的建筑。第二处在南岸狮子山的安达森洋行仓库,当时共租用了4个仓库,存放了近4000箱文物。安达森是瑞典人,他的仓库高大结实。第三处是吉时洋行仓库,位于南岸王家沱。  

当第一批700多箱文物运抵临江门码头时,码头搬运工人将文物箱子先搬到临时租用的江边一栋简易的木结构“合记”仓库二楼,因箱子多、重量大,只听“轰”的一声,楼板被压垮了,有两个箱子被砸坏。当时,押运员吓得汗都出来了,急忙开箱检查,里面装的是两件明代白瓷爵,其中一只白瓷爵被折断一只腿,另一件完好。1939年4月,日机开始断断续续轰炸重庆。必须尽快将国宝撤离重庆。  

1947年,漂泊多年命运坎坷的故宫国宝汇集于重庆向家坡,最后等待装车回南京。  车离开黔江后,为避让另一辆车而再次翻倒,车摔坏了,“石鼓”却仍完好。国宝离京时,故宫人曾为如何包扎装箱而大伤脑筋,最终还是琉璃厂的老古玩商传授了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易碎文物包、捆、填的包装方法。

每件国宝均以数层纸张包裹,外面再用草绳层层缠紧,依次装箱后,在空隙间塞满棉花,方钉箱盖,贴封条。故宫人特意买来许多普通瓷器反复作实验,确定无一损坏,才开始用这样的程序装箱。整个南迁历时10余年,数十万件国宝历经波折,但受损者极少。从重庆回南京,全程3000多公里,这批文物经公路、水路共走了56天,终于安全抵达南京。     

故宫南迁运走的文物包括了9000余幅书画,7000余件瓷器,铜器、铜镜、铜印共2600余件,玉器无数,文献3773箱。除了耳熟能详的大家作品之外,还包括了珍藏的清廷各部档案,明清两朝帝王录、起居注等。故宫文物,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各个主要门类,都是不可复制的传世珍宝。  

抗战胜利后,经国民政府统计,日军侵华期间,中国文物损失惨重,惟故宫文物损失甚微,这场堪称旷世传奇的文物南迁中,故宫人及文物所经各地的人们都为保全国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当为史册铭记。颠沛流离,分散于安顺、峨眉、乐山的故宫国宝于1946年先后被集中到重庆,后全数运回南京,准备回归北平。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运文物中的2972箱被运至台湾,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951年后留在南京的文物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1万余箱,剩余2221箱留于南京库房,划归南京博物院所有。  

当然,国宝南迁并不止上述的这些,其中的艰辛和风险也不是我们后人可以想象的。抗战胜利后,经国民政府统计,中国文物损失惨重,唯独故宫文物损失较少,以至于这些国宝历经十余年的时间,历经波折,最终完好无损的回归北平。

存放于房屋内的古玩字画属于什么保险

1,家财保险的保障范围是房屋、房屋附属物(包括私人车库、天台等)、房屋装修及房屋内的服装、家俱、家用电器、文化娱乐用品等。

2,家里的老古董、老字画,一般是不在家财保险的保障范围内的。要单独投保,并且正确估值。

3,对于特殊价值的古玩字画,要分类投保,一般选择直接定价投保即可。

4,珍贵的文物特殊时间还可以选择定值寄存投保。

根据我国家庭财产综合保险的规定,存放于房屋内的脚踏车属于什么

存放于房屋内的脚踏车属于交通工具,属于家庭财产综合保险(人保财险)的不保财产。

古董家俱和古玩字画都属于工艺品么

古董的定义很广泛,门类也很多,齐白石字画属于古玩类里面的 书画类。

这个概念难说。但是可以说都是美术品。

前阵子我们买了不少书画作品送人。你百度找卢沟桥字-画网。就在他们那边买的。作品还不错。可上门挑选。

先做好底色,再过稿勾线 做底色时多次使用了滚、喷、刷、拍等的技法 。做好底色后在托一张皮纸,然后裱在画板上,等干后再刷一层淡胶水,趁溼把金箔和云母撒上。画面人物五官、手、脚都是用底色制作完成的 这样做画面比较协调,制作上比较省力 。

脸手脚使用了水干色的栗茶、焦茶去刻画,比较浅的地方是用的水彩的混合色 。处理左边两个人物的衣服花纹使用了石色上的粗细颗粒的搭配及精粗对比的手法。裤子的花纹使用了天然石色栗茶加水干色 。

保值堂的古玩字画怎么样?

不错,都是到代的,很诚信!

古玩字画出土问题

要看陪葬的年代,画的年代等等。这属于考古的范畴,考古学家才干的很出色的!

杭州的古玩字画市场

南山路靠近国美一带有很多画廊

吴山广场花鸟市场有古玩

还有妇幼保健医院附近有个古玩市场(不过很久不去不知道拆没拆)

苏州哪里卖古玩字画

我个人知道的比较有名的两个,一个是文庙,一个是观前街的文化市场~

衢州古玩字画哪里买?

衢州就新桥街45号的自荣轩毕竟规模打,古玩字画都有,名家和高仿也有,价格分开,据说名家的还保真~就在孔庙往中百走50米就看的到~

保值堂会收购古玩字画吗?

收购,他们就是做这行的

上海图书馆藏有已编古籍130余万册(其中善本约18万册)、碑帖16万件(其中善本2千余件)、明清近代尺牍11万8千通。馆藏的大量增加,充分说明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上图对搜集保藏传统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在可能的条件下,上图尽力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尤其是1996年新馆落成,极大改善了古籍庋藏条件,如善本书库已做到恒温恒湿,后来又为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藏品制作了楠木盒加以珍藏。1996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上图专门成立了抢救历史文献工作组,开始对大量累年积聚成堆的未编文献进行抢救整理。这是历年来上图对古籍所开展的最大规模整理保护工作,前后已持续近十年,至今仍未终止,业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建成总共800平方米的家谱、碑帖专库;对大批破损家谱及部分碑帖予以修复;编纂出版了反映1万1千余种10余万册馆藏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初步摸清馆藏碑帖家底,其数据库也在制作之中。这不仅使大宗尘封数十年的历史文献得到有效保护,并使之为读者所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上图仍有约50万册古籍、2万余件碑帖尚未整理编目,大批虫蛀、残损古籍有待精心修复。囿于目前人力、物力等条件限制,古籍整理保护工作仍将是一场持久战。

1990年~1993年完成了市文化局科研计划项目“自动古籍图书超高频杀虫机”研制,并获得了1993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1997年又完成了科研项目“用拟除虫菊酯对馆藏图书、资料防蛀方法的研究”,并获得了1997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