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的作者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四库全书的作者是谁,第1张

  一、《四库全书》的作者是——[清]永瑢、纪昀等编纂。

  二、《四库全书》简介: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三、主要影响: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如宋元刻本或旧抄本﹔还有不少是已失传很久的书籍﹐在修书时重新发现的﹔也有的是从古书中辑录出来的佚书﹐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书有385种。《四库全书》的编纂﹐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但是﹐《四库全书》毕竟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例如一些顺服于大清统治的汉人如汤斌等人的著作受到重视,而黄宗羲、吕留良、顾炎武等一些与汤斌同时代却有骨气的文人著作则受到打击和禁毁。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历史上对乾隆修《四库全书》有不同评价,有人认为修书对保存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也有人指乾隆以修书为名,禁锢思想为实。本问题帮助大家从不同角度看乾隆及《四库全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让大家尝试由不同人物的位置看问题。但至少应该公平的看待对中国真的影响,“万马齐喑”是事实,文字狱是事实,思想被禁锢的愚昧无知,也是事实。

  《四库全书》保存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但修书期间同时抽毁及禁制一些书籍。乾隆一朝致力编修《四库全书》,但大兴文字狱,戕害读书人,对中国后来的科技文化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艺术价值:

  1. 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2. 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3 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4. 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五、作者简介:(以纪晓岚为代表)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徽文化特点是什么? 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是这个区域文化在一个时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精神特征。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正具体地存在于徽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中那些普遍、恒久因素的积累、凝聚,而不断充实表现出来。那么,徽文化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价值是什么?这是探索徽文化精神的中心问题。这些年来,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有人认为“它所体现的那种理念或精神有:以义统利的义利观、公私兼顾的公私观、民富国强的家国观、遵守契约的诚信观、贾而好儒的人才观、冲突融合的和合观等”。这是徽州当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还有人结合徽州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时代,又在徽州这块土地上造就了一代儒商――徽商,他们不甘穷困,开拓进取,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居中国数百年,所谓“无徽不成镇”,造成了徽州物质文化的历史辉煌。徽商是鼎盛时期徽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他们除了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征外,还具有冒险犯难、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研究徽文化精神,必须要讲“徽骆驼精神”:保旱乡土、严宗祠、尚祖祭、重教育、尚气好义、俭朴勤劳、文风昌盛、崇礼仪……还有人认为徽文化精神特征有:(1)保守僵化与开放创新并存(山的封闭与水的开放,理学的保守与徽商的创新,徽州工艺作品思想内容的封建落后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等);(2)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州盆景、徽州方言、徽州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菜等都与徽州特别的山川环境紧密相关);(3)吸收外地文化和向外扩张徽州文化并举(如新安医学先驱师湖北、四川名家,徽剧吸纳弋阳腔、西秦腔精华;而徽商的开拓又将徽文化扩撒至四方,徽戏进京,促成京剧产生,徽州版画“独鳌艺林”等);(4)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徽州文化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兼具山越刚勇好强和土族衣冠尚气重礼的特性)等等。其他学者还有从不同角度对徽文化精神阐述的,种种论述统计起来恐怕有几十条,真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徽文化精神内涵之广大,也令人叹为观止。我认为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徽文化精神,应找到贯穿于徽文化全部精神的本质的东西。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和汇聚,含有中华文化的一个标本和缩影。正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始终受到这个大系统制度文化的制约和支配,所以它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方面是徽文化之最具代表意义的徽商,他们身上的“徽骆驼精神”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徽商为代表的“徽骆驼精神”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并不乏开放、进取精神和冲破“停滞不变的社会”的能力,中华民族有能力创造历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一精神,体现在一大批从徽州走向世界的先哲先贤们的开风气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徽文化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是最有价值的,是徽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是徽州作为“程朱桑梓”,程朱理学成为徽文化的指导思想,使徽文化深深打下了封建文化的烙印,我们相信随着徽精神的多层面开拓和探究,人们将进一步加深对徽文化的认识,了解它的地位,取其精华为现代化事业服务。

分析徽州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征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即今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上饶市)。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州文化有什么特征 与历史上一般世家大族相比较,徽州文化世家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完整的宗族谱系。徽州的世家名族最重视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凡例》)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视族谱为经典,把修谱看作是家族内部的一件盛事,至重至隆。每一族谱都包括了“始迁祖”以来的所有家庭成员,由源而流,本末一贯,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族谱系统。仅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所载,该馆馆藏427部族谱中,徽州世家的族谱就占了一半以上,殊为可观。

二是发达的教育事业。徽州士人普遍把培养子弟读书视为修身、齐家第一要紧的事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这些徽州古民居的楹联充分说明了对读书的重视和期望。徽州地区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除了官办的府学和县学,还有宗族或士绅们建立的私塾、社学、书院等各类学校。至于学校的教师,必择方正饱学之士,并为此而不惜资力。绩溪《金紫胡氏家谱》言其家“诲其子必千里求师”。于是科举发达,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徽州府籍的进士人数仅次于苏州府,全国名列第二。许多世家名族往往科甲蝉联,朱紫盈门。如婺源坑头的潘珏一门有明一代就出了十多位进士,其中四位又官至尚书,故后人誉之储“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

三是辉煌的学术成就。徽州士人进学修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谋求功名利禄的仕宦或营商,还在于能够自觉地以担当、传承和弘扬学术为己任。他们或利用书院、文会的组织研讨讲学,或潜心隐居著书立说,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著作,有力推动了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徽州世家名族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表现。以清朝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为例,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学术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该书收编著作总数3461种,其中徽州一府士人的著作就有197种,占收编著作总数的1/18,超过当时州府平均数的十多倍,也超过了大多数行省的著作数,成就辉煌。这些著作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四部”的所有领域,其中又以经部最多,子部次之,显示出了浓厚的学术特色。

什么是徽州文化?有哪些特点?徽州文化的成因有哪些 主要是徽商,你去查查百度

徽文化特点是什么? 徽州文化特色

“徽州”,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徽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 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区域总体全面发展。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徽州文化是指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并有丰富遗存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包涵着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内容,客观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层次结构关系。物质文化主要有徽州历史地理、徽州古村落、徽州古城镇、徽派建筑、徽商、徽州历史人物、徽州文物、徽州文献、徽州文书等。非物质文化主要有制度类(如徽州宗法制度、徽州佃仆制度、徽州教育制度等),思想学术类(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等),文学艺术类(如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州戏曲等),科学技术类(如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建筑学等),传统工艺类(如歙砚、徽墨、徽菜、万安罗盘等),乡风民俗顶(如方言、民间乐舞、民间游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等)。

徽州文化的学术意义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徽州位于黄山脚下,古称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及黄山区的一部分,以及现属于安徽省宣州地区的绩溪县、属于江西省的婺源县。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历史上有纷呈的学派与流派,内容几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领域。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科举及第者众,仅明清两代徽州本籍中举人者996人,中进士者618人,状元数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现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更有影响深远的徽商,成为人们长盛不衰的 研究话题。徽州文化之所以影响深远,笔者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学术意义。一、 考证中国农村封建社会的真情可籍以 史志官记述历史,尽管多为公正或诚实,但多少带有文饰或烙上个人主观意见,且记述的亦多为上层社会大事、国家民族大事或地方区域大事,民间的、老百姓的事则很少问及。即使是正直文人、学富五车的彦儒、文士,记述了下层社会的一些事件,也总难免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封建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在不自觉的影响而存有偏见,或囿于一叶障目。于是,对反映作为一个世界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文化和现实的资料甚少,有也是加了选择和文饰的,而这恰是徽州社会与文化存在的空间。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如世外桃源,历史上除太平军乱外,少有战祸,人文荟萃,素有东南邹鲁、文礼之邦、文物之海之誉称。再加上徽州人由于文化素质较高,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意识强,即使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也有许多历史文物资料被保护下来。仅黄山市境内的徽州古代地面文物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塔等就留存近5000处。特别是古代徽州的大量文书的保留和发现,更被称为一大奇迹,被各博物馆、图书馆、大学、研究所收藏的就超过十万件。50年代当这些文书被大量发现时,曾被誉为是与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故宫明清档案等齐名的中国五大发现之一,还散落在民间的未被发现的估计至少还有近十万件,仅笔者收藏拥有的也达千余件。这些徽州文书,如各种契约、谱牒、官书、家书、鱼鳞图册等,上可溯至宋,下至解放初期,均属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且绝大部分是徽州民间老百姓缘于自己切身利益等而形成的,第一手性和真实可靠性强,数量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研究它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和再现当时徽州农村社会的真实情况,其中包括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劳动、人际交往及社会结构、土地关系、商业经营、文化发展等情况;此外,不仅有历史文书、档案资料,还有几乎保存原貌的村庄、村落、祠堂、房屋、原始物件及当事人的后代等,内容鲜活,因而学术价值高,内在而有效地填补着中国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空白。二、 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文化发展典型的标本研究价值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随着南宋王朝的靖康之渡而彻底移向江南,江南从此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最为活跃、最具代表性地区。 而徽州文化正是在>>

徽州人生礼俗有什么特点 徽州人生礼俗作为社会民俗的礼仪,与徽州文化及宗族社会特正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多种、多重的民俗结构,呈现出一种由生到死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由死到生的信仰生活过程。

生儿育女是家庭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宗族的一件大事。人口的增加,可使家庭兴旺,宗族发达,提高家庭和宗族在社会中的地位。歙县石门、叶村、杨村一带,本族新婚之家,祠堂要送一盏“百子灯”,直到生了小孩,祠堂才将这盏灯收回。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做三朝”时,给孩子取名。在徽州严格的宗族制下,不可偏废于“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规律,必须按祠堂所拟定的排行,顺次取名。如歙富溪大本堂汪氏七十二世至九咐一世排行诗:“仁玄文学士,元世大昌宗;裕德应承志,经书启后昆。”一个字代表一代人。如遇过房承继,可按昭穆,弄清辈份,,然后办理宗祧立嗣过继。

男子一般18岁成丁,女子15岁成人,到时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给男孩加冠,须是德高望重的男性尊长;给女孩加笄,须是子孙双全的老太。行过冠礼后,开始有资格人祠祭祖,并在宗谱上添名。首次入祠要向祖宗献金“谢恩”,俗称“冠金”,数目多少视冠丁家境而定。结婚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着礼服,携祭品至祠堂谒拜。

社交礼仪是人生礼俗中的重要一环,在徽州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这些礼仪不但是等级秩序的标志和人际往来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一种被强化的道德观念。宗族礼仪是社会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成为一种道德控制的社会力量,直接反映了徽州地区的社会风貌,并揭示了御州社会风俗的本质特点。

怎样认识徽州文化的价值和地位 ①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徽商文化的文化特征 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从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徽商文化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从商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最佳教材。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商有二百三十人之多。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强盛,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的说法。在湖北汉口,徽商不但建有豪华的同乡会馆,而且,还在江滨建设有“新安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之用。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帮,雄居广大市场。那么,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商埠、立于不败之地呢?研究徽商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时,人们就会发现其核心就在于“诚信为本”的商业经营理念。 清末许奉恩所著笔记小说《里乘》中有一个“一文钱”的故事:有甲乙两位安徽商人,挟重资来苏州贸易,两人各恋一 ,未几,便为此挥霍一空。很快,他们沦落到日则行乞,夜则寄宿古刹。一天晚上,两人就地燃火,相对[欷。甲徽商摸出仅存的一文钱要扔掉,乙徽商急忙拿住说:“我有办法了。”不一会儿,乙徽商怀抱竹片、草茎、破纸、鸡鸭毛等物归来。他鼓动甲徽商和他一起用一文钱买来的面粉,索水调浆,将草缠竹片上,蒙上纸,再遍粘鸡鸭毛,一共做了二三百件宛然如生的各种禽鸟纸玩具。待天亮,甲乙徽商各携这些禽鸟纸玩具至玄妙观。玄妙观为苏州寺观之薮,特别是春天,游人如织。妇孺士人见甲乙徽商所携禽鸟,以为酷肖,争求购买,顷刻俱尽。每具禽鸟是以十数钱出售的,甲乙徽商收入了五千多文钱。这时,乙徽商才告诉甲徽商:竹片、草茎、破纸、鸡鸭毛,皆拾于诸市上,又用那一文钱买点面粉,这就是全部“家当”。此后,甲、乙徽商用一文钱赚来的钱,添购各色纸张,拾来鸡鸭毛羽,以肖人物花草等状。两人夜间分制,白天便到玄妙观出售。不到两年,甲、乙徽商便积资数万。他们遂于苏州阊门开设一爿布店,为不忘此店所本,大书“一文钱”三字榜于门。从此,“一文钱”名扬苏州,生意日隆。无独有偶,徐珂《清稗类钞》也记录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主角是江西南昌籍商人,在明清又称作“江右商”:一“江右商”因经营不善,在年末只剩下二百钱,债主毕集。于是他到坟间准备自尽,却遇到一位也想自尽者,他急救下,相与慰劳。那人知道“江右商”寻死的原因,嘲笑他二百钱办不了事的观念,便向“江右商”要了那二百钱,买了一坛酒,一块肉,几十件玩具,两人找座古庙,席地饱餐一顿。翌日清晨,那人叫醒“江右商”,告诉他:今日新年,士女嬉游,你去卖玩具,如大人买,可便宜些,如有带小孩,小孩牵衣索买的,可卖贵些。“江右商”按这话去做了,结果发了笔小财,返见那人,并打算再去贩卖玩具,那人却笑他:此子之所以折阅也。昨尚岁暮,市中玩具价较廉,故贩售之,可以获利。今已新岁,市中玩具价亦涨矣。吾侪成本无多,利货速售,方足以资周转,非若多财善贾者流,可居奇货以待善价也。徽商是在几乎什么都没有的绝境中,只凭着一文钱,买来面粉,捡来禽毛破纸,依其自身所具备的艺术才能,做成了长者幼童皆喜的玩具,而且他们敢于到玄妙观去和别人竞争。玄妙观在清代确为一商业中心之地,店肆密布,伎艺纷呈,甲、乙徽商却以新美的玩具获>>

《中华再造善本》一期首先推出750种兼具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全套共600多种、近万册的《中华再造善本》大陆现存古籍善本中传世孤本有45000多种,准孤本(仅存2部)约4100种。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分为五编进行,自唐迄清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每编下以经、史、子、集、丛编次。中华再造善本将分藏各处的珍稀版本影印出版,既可以方便研究人员,免去使用善本的奔波之苦,节约了学者的时间,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的便捷服务,同时再造善本已经在一些公共图书馆代替底本出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物保护的作用。

可以说唐宋、明清、金元 等全套的《中华再造善本》电子版除了神奇  古籍阁   藏书中最全的版本外,我还没看到其它的地方有

篇幅有限,只展示部分《中华再造善本》唐宋、明清、金元 的目录: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目录:

│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宋)黄升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唐秦隐君诗集+(唐)秦系撰+清影宋抄本pdf

│      回回馆译语+清初刻本pdf

│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清影元抄本pdf

│      大明一统志+(明)李贤、万安等纂修+明天顺五年内府刻本pdf

│      大明会典+(明)徐溥等纂修+明正德六年司礼监刻本pdf

│      字鉴+(元)李文仲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元抄本pdf

│      孝经列传+(明)胡时化编集+明万历刻本pdf

│      小学五书+(宋)张时举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李羣玉诗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pdf

│      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楚辞+(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pdf

│      武经七书++清影宋抄本pdf

│      殿阁词林记+(明)廖道南撰+明嘉靖刻本pdf

│      毛诗稽古编+(清)陈启源撰+清抄本pdf

│      汗简+(宋)郭忠恕撰+明弘光元年冯舒抄本pdf

│      汴京遗迹志+(明)李濂撰+明嘉靖二十五年自刻本pdf

│      河防一览+(明)潘季驯撰+明万历十八年自刻本pdf

│      班马字类补遗+(宋)李曾伯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皇明职方两京十三省地图表+(明)陈组绶撰+明崇祯九年刻本pdf

│      碧云集+(南唐)李中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pdf

│      台阁集+(唐)李嘉祐撰+清初影元抄本pdf

│      虚斋乐府+(宋)赵以夫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撰+明嘉靖二十六年严宽刻本pdf

│      西番译语++清初刻本pdf

│      五经文字+(唐)张参撰+清初席氏酿华艸堂影宋抄本pdf

│      仪礼+(汉)郑玄注+明嘉靖吴郡徐氏刻三礼本pdf

│      六艺论+(汉)郑玄撰(清)陈鱣辑+清乾隆四十九年陈氏裕德堂刻本pdf

│      周礼+(汉)郑玄注+明嘉靖吴郡徐氏刻三礼本pdf

│      唐中兴闲气集+(唐)高仲武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建文朝野汇编+(明)屠叔方撰+明万历刻本pdf

│      新刊眞楷大字全号缙绅便览++明万历十二年北京铁匠衚衕叶铺刻蓝印本pdf

│      新刊金文靖公前北征录新刊杨文敏公後北征记+(明)金幼孜撰(明)杨荣撰+明弘治十七年刘氏安正堂刻本pdf

│      春秋国华+(明)严讷辑+明万历活字印本pdf

│      春秋存俟+(明)余光余颺撰+明弘光元年文来阁刻本pdf

│      李羣玉诗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pdf

│      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主要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

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

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据文溯阁本7989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

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众多古籍,也收入和存目了西洋传教士参与撰述的著作,包括从西洋传入中国的数学、天文、仪器及机械等方面的著作。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有部分书籍由于政治或质疑儒家经典的原因而被列为禁书,称之四库禁书,另一方面亦寻回和修复了不少早已失传的中国古籍。

扩展资料:

一、编纂背景

1、文化源流

传统学术自身的延续及发展,也在迫切要求当时的目录著作承担起“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责任,以经学为主的中国学术,历经了近二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到清代汉学,期间渊源流变、兴衰利弊,都需要作出恰当评价。

《四库全书》既然要囊括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那么,对传统学术的总结也就责无旁贷,因为传统目录学正是将典籍按照一定的体系加以排纂编次,进而通过文献典籍本身以及分类、编目、序录等方式来反映学术发展历史的。

因此,编排历代典籍,总结评判传统学术,就成了《四库全书》编纂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四库全书总目》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2、时代风气

四库修书之前,出版业高度发达,典籍充分积累,藏书兴盛,文献整理工作全面展开,汉学成为主流学风。在时代学风下,学者们需要阅读大量藏书,以及许多完整的原著,以征引材料,考证学术源流。

而对于自明末以来进入中国的西学,如何对待,到自觉检讨并总结以引导臣民认识西学,确立西学政策的时候了。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更大规模的行动,来做一次彻底全面的学术文化总结,也必得政府亲自出面主持方能完成这个任务。

而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雄才大略的乾隆帝,希冀超迈前人,并且他自己也完全有能力识断、调理文化。

3、皇帝自身

乾隆中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清朝呈现出盛世景象。思想学术文化亟待总结的要求,政治经济的保障,以及乾隆个人的喜好,学术界的呼声,使中国传统的盛世修书在这个时候又展示出巨大魅力,催生出继顺康雍之后再次修纂大型书籍的态势。盛世的宏阔是需要鸿篇巨制来充实的,而清政府也需要完成时代留给自己的使命。

四库修书就表面而言,起于三方面。一是周永年自明末曹学佺再倡儒藏说,提倡集合儒书,与释藏、道藏鼎足而立。二是乾隆下诏直省督抚学政征求遗书,汇送京师。三是朱筠、王应采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辑佚书籍。

但实际上是学术文化发展到总结时期,以及学术与政治的合力的需要。当然,乾隆想超越父、祖修书之功,尤其是超越祖父《古今图书集成》的私意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特点

1、古籍辑佚

清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寻回和修复了不少早已失传的中国古籍,梁启超对此评论道:“此二百余年间总可命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特其兴也,渐而非顿耳……吾辈尤有一事当感谢清儒者,曰辑佚。

书籍经久必渐散亡,取各史艺文、经籍等志校其存佚易见也。肤芜之作,存亡固无足轻重;名著失坠,则国民之遗产损焉。乾隆中修《四库全书》,其书之采自《永乐大典》者以百计,实开辑佚之先声。

此后兹业日昌,自周秦诸子,汉人经注,魏晋六朝逸史逸集,苟有词组留存,无不搜罗最录。其取材则唐宋间数种大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最多,而诸经注疏及他书,凡可搜者无不遍。当时学者从事此业者甚多,不备举。

而马国翰之《玉函山房辑佚书》,分经史子三部,集所辑至数百种,他可推矣。遂使《汉志》诸书、《隋唐志》久称已佚者,今乃累累现于吾辈之藏书目录中,虽复片鳞碎羽,而受赐则既多矣。”

2、收录西学

《四库全书》对西方科学书籍作出较高的评价:“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迁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

同时将西方宗教与西方科学作了区分,强调“节取其技能”,《四库》的作者们明白传教士的来华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介绍西学不过是传教的手段,因此《四库全书》的作者们在赞扬西学的同时指出“盖欲借推测之有验,以证天主堂之不诬,用意极为诡谲”。

《四库全书》收录了27种西方传教士的著述,包括西洋的数学、天文、仪器及机械等方面的著作,被收录的书籍包括有《泰西水法》、《西儒耳目资》、《坤舆图说》、《乾坤体义》等[5]。

参考资料:

-《四库全书》

2006年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2012年,参加中国大师路录制。

2013年5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为落实中央“文化强军”指示精神,特邀欧阳中石指导大队文化工作,中石先生亲作并书《中国三军仪仗队颂》:“堂堂中华儿女,巍巍壮丽神州。肃肃三军仪仗,昂昂大国貔貅。”中石先生被聘为三军仪仗队文化总顾问。中国国际商会文化产业委员会顾问赵连甲聘为文化顾问。全国敬老书画院常务院长、艺术总监张文军聘为书法导师。三军仪仗队为三位受聘者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颁证仪式。以此推进“文化强队”建设,这在三军仪仗队建队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将与三军仪仗队一起光照青史。  2013年7月12日上午,欧阳中石教授受邀担任国防大学文化艺术中心高级顾问,国防大学郭俊波副政委向欧阳中石先生颁发了“高级顾问”聘书。欧阳中石先生将书写的《中华颂》作品集赠送给国防大学。并为国防大学题写了“将军本色,善武弘文”。同时,赵连甲老师被聘为国防大学文化艺术中心顾问。

2014年1月25日,沈阳军区雷锋团为落实中央“文化强军”指示精神,聘请欧阳中石担任该团文化总顾问。聘请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元军担任该团文化顾问。聘请全国敬老书画院常务院长、艺术总监,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形象大使张文军担任该团书法导师。雷锋班班长毕万昌同志专程来到北京为三位受聘者送达了聘书。以此加强雷锋团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学雷锋活动在全国的开展。 欧阳中石先生学习书法,早年得到武岩法师的启蒙,后师承国学大师吴玉如先生(吴玉如(1898-1982)字家琭,后以字行。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师。1898年生于南京。原籍安徽泾县茂林村,故早年号茂林居士,晚年自署迂叟。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与周恩来同班,因娴熟古文,受校长张伯苓赏识。抗战胜利后,吴玉如曾在志达中学、达仁学院、工商学院等校任教,工商学院改为津沽大学后,任中文系主任,直迄天津解放。“文化大革命”以前,始终在北京以教书、鬻字、注释古籍、编撰《辞源》、《辞海》条目为生。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

一些大家名家对玉如先生的评价:

启功:“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

赵朴初:“玉如先生书,龙腾虎卧,意态不可方拟。”

张伯驹:“晋唐之风,当代巨擘。”

李苦禅:“玉如公书文绝佳,真是千年不朽之文物,当重之宝之。”

王遐举:“品在王内史(即王羲之)、颜真卿之间。”

欧阳中石京剧艺术师承奚啸伯(1910--1977)。奚啸伯字承桓,满族,1910年出生于北京。京剧老生,后四大须生之一。祖姓喜塔腊氏,满族正白旗人,祖籍北京大兴县。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渊阁大学士,后入阁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长,善于绘画书法。奚啸伯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在历史、文学、书法诸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舞台表演气质脱俗、清新典雅、文静深沉、委婉细腻,世称奚派。奚派风格着重体现在“唱”上,他的演唱讲究声韵,他用毕生心血积累了一整套“唱”的法则,如“以字定腔”、耍腔耍板,“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唱胡琴、让胡琴”、“赶板夺字”、 “唱戏唱气口”等等,可以说他的唱是法度严谨、系统规则的一套学问。他的嗓音音量并不大,但清晰悦耳,韵味醇厚,著名戏曲学家徐慕云先生,形容奚啸伯的演唱有“洞箫之美”。如他在《哭灵牌》、《白帝城》、《李陵碑》、《范进中举》等戏中的演唱,如泣如诉,悲怆凄恻,直如鹤唳九霄,感人肺腑,可谓是“奚派”绝唱。书法达到一定造诣。 赵连甲 、丁嘉耕、王元军、叶培贵、方玉杰、段文才、温彦国、盛景华、黄鸿琼、郭君飞、杨志衡、曹子玉、李孟尧、靳鹤亭、杨志恒、魏中典、安学森、张建峰、汪正焱、王金钟、李毅强、李沈斌、于谋勇、林元况、田忠贤、钱先广、郭怀若、邵仲武、张文军、高兆民等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分为五编进行,自唐迄清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每编下以经、史、子、集、丛编次。全套共600多种、近万册的《中华再造善本》大陆现存古籍善本中传世孤本有45000多种,准孤本(仅存2部)约4100种。《中华再造善本》一期首先推出750种兼具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中华再造善本将分藏各处的珍稀版本影印出版,既可以方便研究人员,免去使用善本的奔波之苦,节约了学者的时间,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的便捷服务,同时再造善本已经在一些公共图书馆代替底本出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物保护的作用。

中右下角可以找到唐宋、明清、金元 等全套的《中华再造善本》

篇幅有限,只展示部《中华再造善本》的目录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目录:

│      五经文字+(唐)张参撰+清初席氏酿华艸堂影宋抄本pdf

│      仪礼+(汉)郑玄注+明嘉靖吴郡徐氏刻三礼本pdf

│      六艺论+(汉)郑玄撰(清)陈鱣辑+清乾隆四十九年陈氏裕德堂刻本pdf

│      剪绡集+(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吴中水利通志++明嘉靖三年锡山安国铜活字印本pdf

│      周礼+(汉)郑玄注+明嘉靖吴郡徐氏刻三礼本pdf

│      唐中兴闲气集+(唐)高仲武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宋)黄升辑+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唐秦隐君诗集+(唐)秦系撰+清影宋抄本pdf

│      回回馆译语+清初刻本pdf

│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清影元抄本pdf

│      大明一统志+(明)李贤、万安等纂修+明天顺五年内府刻本pdf

│      大明会典+(明)徐溥等纂修+明正德六年司礼监刻本pdf

│      字鉴+(元)李文仲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元抄本pdf

│      孝经列传+(明)胡时化编集+明万历刻本pdf

│      小学五书+(宋)张时举编+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建文朝野汇编+(明)屠叔方撰+明万历刻本pdf

│      新刊眞楷大字全号缙绅便览++明万历十二年北京铁匠衚衕叶铺刻蓝印本pdf

│      新刊金文靖公前北征录新刊杨文敏公後北征记+(明)金幼孜撰(明)杨荣撰+明弘治十七年刘氏安正堂刻本pdf

│      春秋国华+(明)严讷辑+明万历活字印本pdf

│      春秋存俟+(明)余光余颺撰+明弘光元年文来阁刻本pdf

│      李羣玉诗集+(唐)李羣玉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pdf

│      梅花衲+(宋)李龏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楚辞+(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pdf

│      武经七书++清影宋抄本pdf

│      殿阁词林记+(明)廖道南撰+明嘉靖刻本pdf

│      毛诗稽古编+(清)陈启源撰+清抄本pdf

│      汗简+(宋)郭忠恕撰+明弘光元年冯舒抄本pdf

│      汴京遗迹志+(明)李濂撰+明嘉靖二十五年自刻本pdf

│      河防一览+(明)潘季驯撰+明万历十八年自刻本pdf

│      班马字类补遗+(宋)李曾伯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皇明职方两京十三省地图表+(明)陈组绶撰+明崇祯九年刻本pdf

│      碧云集+(南唐)李中撰+清道光四年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pdf

│      台阁集+(唐)李嘉祐撰+清初影元抄本pdf

│      虚斋乐府+(宋)赵以夫撰+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pdf

│      西湖游览志+(明)田汝成撰+明嘉靖二十六年严宽刻本pdf

│      西番译语++清初刻本pdf

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目录:

ZHSY000001 周易 宋刻本

ZHSY000002 周易注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03 周易正义 宋刻递修本

ZHSY000004 汉上易传 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ZHSY000005 周易本义 宋咸淳元年吴革刻本

ZHSY000006 周易要义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07 张先生校正杨宝学易传 宋刻本

ZHSY000008 张先生校正杨宝学易传 宋刻本

ZHSY000009 大易粹言 (宋)曾穜 辑 宋淳熙三年舒州公使库刻本

ZHSY000010 童溪王先生易传 宋开禧元年建安刘日新宅三桂堂刻本

ZHSY000011 大易集义 (宋)魏了翁 辑 宋刻本

ZHSY000012 古三坟书 宋刻本

ZHSY000013 尚书 宋刻本

ZHSY000014 尚书正义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

ZHSY000015 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 宋淳祐十年吕遇龙上饶郡学刻本

ZHSY000016 禹贡论 宋淳熙八年泉州州学刻本

ZHSY000017 杏溪傅氏禹贡集解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18 毛诗诂训传 宋巾箱本

ZHSY000019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 宋刻本

ZHSY000020 诗集传 宋刻本

ZHSY000021 诗集传 宋淳熙七年苏诩筠州公使库刻本

ZHSY000022 吕氏家塾读诗记 宋淳熙九年江西漕台刻本

ZHSY000023 诗说 宋刻本

ZHSY000024 周礼 宋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

ZHSY000025 京本点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礼 宋刻本

ZHSY000026 周礼 宋刻本

ZHSY000027 纂图互注周礼 宋刻本

ZHSY000028 周礼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29 仪礼要义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30 礼记 宋婺州义乌蒋宅崇知斋刻本

ZHSY000031 礼记 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

ZHSY000032 礼记 宋余仁仲万卷堂家塾刻本

ZHSY000033 纂图互注礼记 宋刻本

ZHSY000034 礼记正义 宋绍熙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35 礼记要义 宋淳祐十二年魏克愚刻本

ZHSY000036 礼记释文 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本(与文盲兄重复)

ZHSY000037 礼记集说

ZHSY000039 新定三礼图 宋淳熙二年镇江府学刻公文纸印本

ZHSY000040 家礼 宋刻本

ZHSY000041 公羊春秋 毂梁春秋 宋刻本

ZHSY000042 春秋经传集解 宋刻本

ZHSY000043 纂图互注春秋经传集解 宋龙山书院刻本

ZHSY000044 春秋经传集解 宋刻本

ZHSY000045 春秋左传正义 宋庆元六年绍兴府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46 春秋公羊疏 宋刻元修本(与小穷奇兄重复)

ZHSY000047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宋淳熙抚州公使库刻绍熙四年重修本

ZHSY000048 春秋公羊经传解诂 宋绍熙二年余仁仲万卷堂刻本

ZHSY000049 监本附音春秋谷梁注疏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50 春秋名号归一图 宋刻本

ZHSY000051 春秋意林 宋刻本

ZHSY000052 西畴居士春秋本例 宋刻本

ZHSY000053 春秋五礼例宗 宋刻本

ZHSY000054 春秋传 宋乾道四年刻庆元五年黄汝嘉修补本

ZHSY000055 春秋集注 宋宝祐三年临江军庠刻本

ZHSY000056 春秋集注 宋德祐元年卫宗武华亭义塾刻本

ZHSY000057 春秋繁露 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

ZHSY000058 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 宋刘氏天香书院刻本

ZHSY000059 论语集说 宋淳祐六年湖頖刻本

ZHSY000060 孟子或问纂要 宋刻本

ZHSY000061 中庸辑略 宋刻本

ZHSY000062 四书章句集注 宋嘉定十年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淳祐八年十二年递修本(论语孟子)及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大学中庸)

ZHSY000063 经典释文 宋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64 尔雅 宋刻本

ZHSY000065 尔雅疏 宋刻宋元明初递修公文纸印本

ZHSY000066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解 宋庆元六年浔阳郡斋刻本

ZHSY000067 群经音辨 宋绍兴九年临安府学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068 说文解字 宋刻元修本

ZHSY000069 新集古文四声谱 宋刻本

ZHSY000070 隶韵 宋刻拓本

ZHSY000071 隶韵 宋刻拓本

ZHSY000072 龙龛手镜 宋刻本

ZHSY000073 广韵 宋刻本

ZHSY000074 钜宋广韵 宋乾道五年建宁府黄三八郎刻本

ZHSY000075 集韵 宋刻本

ZHSY000076 切韵指掌图 宋绍定三年越州读书堂刻本

ZHSY000077 韵补 宋刻本

ZHSY000078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 宋绍定三年藏书阁刻本

ZHSY000079 押韵释疑 宋嘉熙三年禾兴郡斋刻本

ZHSY000080 紫云先生增修校正押韵释疑 宋刻本

ZHSY000081 史记 宋乾道七年蔡梦弼东塾刻本

ZHSY000082 史记 宋淳熙三年张杅桐川郡斋刻八年耿秉重修本

ZHSY000083 史记 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

ZHSY000084 汉书 北宋刻递修本

ZHSY000085 汉书 庆元建安刘元起刻本

ZHSY000086 汉书 宋蔡琪家塾刻本

ZHSY000087 汉书 宋嘉定十七年白鹭洲书院刻本

ZHSY000088 后汉书 北宋刻递修本

ZHSY000089 后汉书 北宋刻递修本

ZHSY000090 后汉书  江南东路转运司刻本

ZHSY000091 后汉书 宋王叔边刻本

ZHSY000092 后汉书 宋白鹭洲书院刻本

ZHSY000093 后汉书 黄善夫本

ZHSY000094 三国志 宋衢州州学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095 三国志 宋刻本

ZHSY000096 晋书 宋刻本

ZHSY000097 宋书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098 南齐书 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

ZHSY000099 梁书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0 陈书 宋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101 魏书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2  北齐书  宋刻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3 周书 (唐)令弧德棻撰 宋刻宋元明递修本

ZHSY000104 南史 (唐)李延寿撰 宋刻本

ZHSY000105 北史 (唐)李延寿撰 宋刻本

ZHSY000106 隋书 (唐)魏徵等撰 宋刻递修本

ZHSY000107 隋书 宋刻本

ZHSY000108 唐书 宋绍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

ZHSY000109 唐书 宋绍兴刻宋元递修公文纸印本

ZHSY000110 古史 宋刻元明递修本

ZHSY000111 建康实录 宋绍兴十八年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刻递修本

ZHSY000112 资治通鉴 南宋绍兴本

ZHSY000113 资治通鉴考异 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114 资治通鉴释文 宋刻本

ZHSY000115 资治通鉴外纪详节 宋刻本

ZHSY000116 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宋刻本

ZHSY000117 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纲目 宋刻本

ZHSY000118 吕大著点校标抹增节备注资治通鉴 宋刻本

ZHSY000119  资治通鉴纲目  宋刻本

ZHSY000120 编年通载 宋刻本

ZHSY000121 历代纪年 宋绍熙三年盱江郡斋刻本

ZHSY000122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刻本

ZHSY000123 续资治通鉴长编撮要 宋刻本

ZHSY000124 皇朝编年备要 宋绍定刻本

ZHSY000125 皇朝中兴系年要录节要 宋刻本

ZHSY000126 中兴两朝编年纲目 宋刻元修本

ZHSY000127 通鉴纪事本末 宋淳熙二年严陵郡庠刻本

ZHSY000128 通鉴纪事本末 (宋)袁枢 撰 宋宝祐五年赵兴筹刻元明递修本

ZHSY000129 袁氏通鉴纪事本末撮要 宋刻本

ZHSY000130 路史 宋刻本

ZHSY000131 国语 宋刻宋元递修本

ZHSY000132 战国策 宋绍兴刻本

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目录:

ZHSY000443 十三经注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44 魁本大字详音句读周易 元至正十二年梅隐书堂刻本

ZHSY000445 周易 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

ZHSY000446 伊川程先生周易经传 元刻本

ZHSY000447 晦庵朱文公易说 元刻本

ZHSY000448 周易程朱传义音训 元至正六年虞氏务本堂刻本

ZHSY000449 周易程朱先生传义附录 元延祐二年圆沙书院刻本

ZHSY000450 程朱二先生周易传义 元至元二年碧弯书堂刻本

ZHSY000451 东古郑先生易翼传 元大德十一年庐陵学官刻本

ZHSY000452 易学启蒙通释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3 周易象义 元刻本

ZHSY000454 周易本义启蒙翼传 元刻本

ZHSY000455 易纂言外翼 元刻本

ZHSY000456 周易系辞述 元刻本

ZHSY000457 周易本义集成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58 学易记 (元)李简撰 元刻本

ZHSY000459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 (元)董真卿撰 元刻本

ZHSY000460 周易经义 (元)涂溍生撰 元刻本

ZHSY000461 周易郑康成注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462 尚书注疏 蒙古刻本

ZHSY000463 书集传 元至正十一年德星书堂刻本

ZHSY000464 书集传 元刻本

ZHSY000465 书集传辑录纂注 元延祐五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466 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 元刻本

ZHSY000467 尚书通考 元至正刻本

ZHSY000468 书义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69 直音傍训尚书句解 元敏德书堂刻本

ZHSY000470 详音句读明本大字毛诗 元至正二十七年盱南孙氏刻本

ZHSY000471 魁本大字详音句读毛诗 元刻本

ZHSY000472 附释音毛诗注疏 元刻明修本

ZHSY000473 诗集传 元刻本

ZHSY000474 诗童子问 元至正三年建安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475 诗集传附录纂疏 元泰定四年建安刘君优翠严精舍刻本

ZHSY000476 诗集传通释 元至正十二年建安刘氏日新书堂刻本

ZHSY000477 明经题断诗义矜式 元刻本

ZHSY000478 诗经疑问 元至正七年建安书林刘锦文刻本

ZHSY000479 直音傍训毛诗句解 元刻本

ZHSY000480 诗经旁注 元罗祖禹刻本

ZHSY000481 诗经旁注 元罗祖禹刻本

ZHSY000482 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 元至正十一年双桂书堂刻本

ZHSY000483 诗外传 元至正十五年嘉兴路儒学刻明修本

ZHSY000484 韩鲁齐三家诗考 元刻本

ZHSY000485 诗考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486 诗地理考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487 周礼 金刻本

ZHSY000488 仪礼集说 元大德刻明修本

ZHSY000489 礼记纂言 元元统二年吴尚等刻本

ZHSY000490 礼记集说 元天历元年建安郑明德宅刻本

ZHSY000491 大戴礼记 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

ZHSY000492 践阼篇集解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明初修本

ZHSY000493 礼书 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

ZHSY000539 史记 蒙古中统二年段子成刻明修本

ZHSY000540 史记 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

ZHSY000541 通志 元大德三山郡痒刻元明递修明弘治公文纸印本

ZHSY000542 北史 元大德信州路儒学刻明嘉靖元年修本

ZHSY000543 五代史记 元宗文书院刻明修本

ZHSY000544 汉书 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学刻明成化正德递修本

ZHSY000545 后汉书 元大德九年宁国路儒学刻明成化递修本

ZHSY000546 三国志 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儒学刻本

ZHSY000547 宋史

ZHSY000548 金史元至正五年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刻本

ZHSY000549 资治通鉴元至元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魏天祐刻本

ZHSY000550 通鉴释文辩误 元刻本

ZHSY000551 重新校正集注附音资治通鉴外纪  元刻本

ZHSY000552 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 元至治元年本

ZHSY000553 增节标目音注精议资治通鉴 蒙古宪宗三年至五年张宅晦明轩刻本

ZHSY000554 资治通鉴纲目 元至元二十四年詹光祖月崖堂刻本

ZHSY000555 蜀汉本末 元至正十一年建宁路建安书院刻本

ZHSY000556 续资治通鉴 元云衢张氏刻本

ZHSY000557 续资治通鉴 元陈氏余庆堂刻本

ZHSY000558 续资治通鉴 元陈氏余庆堂刻本

ZHSY000559 通鉴答问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560 宋季三朝政要 元皇庆元年陈氏余庆堂刻本

ZHSY000561 宋季三朝政要 元至治三年张氏刻本

ZHSY000562 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 元刻本

ZHSY000563 汲冢周书 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

ZHSY000564 周书王会补注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明初修本

ZHSY000565 战国策 元至正二十五年平江路儒学刻明修本

ZHSY000566 吴越春秋 元大德十年绍兴路儒学刻明修本

ZHSY000567 契丹国志 元刻本

ZHSY000568 两汉诏令 元至正九年苏天爵刻明修本

ZHSY000569 注陆宣公奏议 元至正十四年刘氏翠岩精舍刻本

ZHSY000570 翠微先生北征录 元抄本

ZHSY000571 运使复斋郭公言行录 元至顺刻本

ZHSY000572 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录 杨氏枫江书屋藏元刻本

ZHSY000573 孔氏祖庭广记 蒙古乃马真后元年孔氏刻本

ZHSY000574 [至正]金陵新志 元至正四年集庆路儒学溧阳州学溧水州学刻本

ZHSY000575 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 元刻本

ZHSY000576 茅山志 元刻本

ZHSY000577 三辅黄图 元致和元年余氏勤有堂刻本

ZHSY000578 牧民忠告 经进风宪忠告 庙堂忠告 元刻本

ZHSY000579 新入诸儒议论杜氏通典详节 元至元二十三年刻本 13册

ZHSY000580 文献通考 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

ZHSY000581 故唐律疏议 元余志安勤有堂刻本

ZHSY000582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图録 元刻本

ZHSY000583 通鉴总类 元至正二十三年吴郡庠刻本 40册

ZHSY000584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元刻本

ZHSY000585 新增音义释文古今历代十八史略 元刻本

ZHSY000586 汉艺文志考证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587 通鉴地理通释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ZHSY000588 汉制考 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