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品茗的佳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人品茗的佳句,第1张

1引用原古诗词来描述一些古人品茗的情景

山泉煎茶有怀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东亭茶宴

唐鲍君徽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唐刘长卿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

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

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

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

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

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刘言史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尝茶

唐齐己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

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峡中尝茶

唐郑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汲江煎茶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2引用原古诗词来描述一些古人品茗的情景

山泉煎茶有怀 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东亭茶宴 唐鲍君徽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 唐刘长卿 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

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 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

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 傲吏方见狎,真僧幸相携。

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刘言史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尝茶 唐齐己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 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峡中尝茶 唐郑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汲江煎茶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3古人对饮茶有什么抒情的好词语呢ò

《饮茶歌》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饮茶歌送郑容》唐·皎然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唐·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临安春雨初霁》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4关于品茗的诗

从古到今品茗的诗很多,有重大影响的应该是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栩栩如生的"七碗茶"的描写了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和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的苏息否?

5边工作边喝茶的佳句

李白的《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写得浪漫飘逸,别有韵味。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描写品茶题诗的乐趣,非同凡响。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白居易的咏茶诗多达70多首,最为后人推崇的当是《茶山境会亭欢宴》诗,把文人墨客品茶斗胜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诗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香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吟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青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轻,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就是著名的七碗茶诗,道出了飘飘欲仙的感受,生动又传神。

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咏茶诗,又称七级浮屠诗,俗称宝塔诗,诗曰:

香味,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碗转典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前岂堪夸。

茶圣陆羽在《茶经》说:“名茶还须好水泡”,遂成千古名句,茶与水密不可分。咏茶诗中对水多有吟咏。洪希文诗曰:“平生三味试茶功,起看水火自争雄。”文征明诗曰:“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烧松翠鬣香。”《红楼梦》中贾宝玉诗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古人对茶对水都有研究,入诗也妙语连珠。

苏东坡的咏茶诗,说出个美人喻来:“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油膏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真个是语出惊人,道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口中皆无的美好感受,从氤氲之气中品出佳人来了。茶诗一体,人茶一体,妙不可分。

千百年来,还有茶禅一味之说,亦有咏茶诗咏之。诗人陆容的《僧茶诗》曰:“江南风致说僧象,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茶与佛有缘,佛与茶不分,茶佛一体。

古籍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自此,人们把茶视作养生延年益寿的神草,咏茶诗尤加赞美。苏轼诗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茶胜过了灵丹妙药。范成大诗曰:“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茶盖过了美酒佳酿。杜来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替代了美味佳肴。陆游诗曰:“嫩白半瓯尝日铸(茶名),硬黄三卷学兰亭。”他有切身体会,一生得益于茶,寿享86岁。

此外,咏茶诗还赞美茶是有品位、有灵性的。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曰:“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性灵味,得与幽人言。”郑板桥诗曰:“只和高人入茗杯。”茶品、人品相提并论,进入了“天人一气,人茶交融”的美妙境界。

6关于品茗的诗

从古到今品茗的诗很多,有重大影响的应该是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栩栩如生的"七碗茶"的描写了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和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的苏息否?。

7古人四件雅事诗句

古人十大雅事你会几样呢?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棋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

博弈是东方文化生活的重经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戏,还影响和陶冶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琴、棋、书、画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形态。

“弈”中的恬淡、豁达、风雅、机智和军事、哲学、诗词、艺术共聚一堂。黑白之间,楚河汉界内外,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

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书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浓厚的“文字情结”和“书写情结”,这充分地体现在殷商时期大量的龟甲、兽骨上,也体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还体现在春秋战国以来的缣帛、竹木简牍、符节、石刻、兵器、货币、纸张上,各种各样的载体,都留下了我们祖先精美的书迹。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情结,先贤才逐渐将汉字的书写升华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如果按一般所说,书法艺术是从汉末开始进入自觉状态的,那么,书法艺术至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在这两千年的历史里,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虽历经战乱浩劫、天灾人祸,以致大量的经典之作我们已无缘得见,但侥幸存留至今者仍令我们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让我们对古人仰慕不已。

画我们的国画,一支毛笔,一张宣纸,纵横恣肆,写意流畅。中国人很早就在自已的生活环境中发现了美,并按照自已的审美习惯用画笔描绘出来,古人从表现神、描绘宗教故事发展到画山水、花鸟。

士大夫们以虚无的胸襟、玄学的意识体会自然,表现自然,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就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客观自然的再现,在中国山水画家的眼中,山水的美不在山水本身,而在于它体现了“道”,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一开始就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人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这是对“自然”、“道”与山水基本关系的论述。核心理念在于“天人合一”。

茶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

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

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

所谓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香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

如孟子所言:“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正是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竞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

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花中国花文化源远流长,在众多艺术作品中,花是重要的题材。

古曲有《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玉树后庭花》等。民乐有《茉莉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以花为题材的诗歌、绘画更是不胜枚举,就连刺绣、陶瓷等传统工艺品,花卉图案也是重要的装饰物。

时至今日,人们对花仍旧情有独钟,各地的花展、花市、花节人潮涌动,盛况依然,我认为,国人好花,不仅仅好其花形,更缘于花文化的精髓:花韵。人们欣赏花,不仅仅欣赏它的色、香、姿等自然美,更是综合自己对花的感受,赋予它一种风度、品格。

自古就有“不清花韵,难入高雅境界”之说,人们现在赏花,更是神重于形。好兰者,好其高雅脱俗;好菊者,好其独立寒秋;爱荷者,好其出淤泥而不染;好梅者,好其临寒斗雪。

诗“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余秋雨。

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与人心不是隔绝不通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

无邪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心与心之间,被巧语、算计、利害、。

鬼谷子已经不能用旷世奇才这个词来形容,在后世的谋臣心目中,他就是神人一般的存在。历代谋臣尊称他为谋圣;庞涓、孙膑这些兵法家也信奉他为兵圣;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把他当做始祖。传说中他还师从道教,有人把他同老子并列,称他为王禅祖师。除此之外,他还精通政治、外交等领域,在古代圣贤之中涉猎最为广博。

鬼谷子经典语录赏析:

1、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鬼谷子·反应第二》

事情发生了,前后左右怎么处理得有个方法自己心里没数,不先定个解决的策略方法,不能用巧实力很好的处理事情,就会忘乎情理失去道义;自己周密思考,先确定策略然后去打交道,搞外交,这样方式方法别人就没啥好说的,外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整个事件就解决了,这是高手,老天都会封你个神

2、世无常贵,事无常师。--《鬼谷子·忤合第六》

世界上没有常存的霸主和贵人,事务也不可能都靠老师和经验

3、故忤合之道,已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鬼谷子·忤合第六》

所以鬼老师说到重点了,“忤合”这个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咱自己必须首先测量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跟美国比或其他小一点的发达国家比有哪些方面的优劣,远的美国,近的周边国家,我们在哪个方面比不过人家,自己的长处在哪,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要积极有为,什么时候要韬光养晦;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啥时候合纵,啥时候连横(其实就是多交朋友搞外交)

4、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鬼谷子·谋篇第十》

马克思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着的,两个事物共同运动就会相对静止,要辩证的看问题鬼老师也认为只要有运动就有变化,就会出事,有事就要想办法解决,然后要制定解决方案,然后集体讨论讨论,然后就去积极促成,你积极促成解决,整个事儿也就退了,至此就算完全控制了态势;因此能成功解决一个事,方法对了其他的事也就不远了,所以说即使一百个事都不是事,上百度搜都能搜到,方法道理一样一样的鬼老师还是很有预测性的和先进性的,都能用"百度"了

圣智之士见到事件有危机的征兆,就要设法去处理:如果认为世道还可以挽救,就采取查补漏洞的办法进行挽救;如果认为世道已经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那就循其缝隙,伺机而动,打烂旧世界,重建新世界。

6、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愚蠢者可以用欺骗手段蒙蔽他,不肖之徒可以用恐吓手段威胁他,贪婪者可以用金钱去利诱他,应该因人因事而使用不同的裁处手段

7、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琢磨透他的心意使之产生恐惧心理,先抬高再震动,把他微暗中的活动摆在光天化日之下加以证实,由外表推测出他内心的想法而设计相应的对策对付他,隔绝他的视听闭塞其耳目,打乱他的思维迷惑其理智,这就是所谓的计谋。

8、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 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 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

别人说话,是运动,自己沉默是静止。根据对方的言辞,而听取他的语意。对方的话有不合理的,反过来就要指出他的毛病,应答之辞就一定会出现。言语有其外在的形象,事情有其可比较参照的对象。既然有形象和可比较的,就要因此作进一步的观察和探索。所谓形象,就是和其他事物有其相象和模仿的地方;所谓比较,就是要比较对照说出的话语。从无形的沉默来导求有声的言辞。如果诱使对方说出的话符合事理,就会得到他人的真实情况。这如同设置大网而猎取野兽,这张网多数都安排在野兽交汇的必经之处。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这个世界聪明的人太多,成功的人却很少,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会合理使用自己的才能。我是一个信奉“天才论”的人,为了不成仲永,作为天才只需要扬长避短。天才才智不缺,唯一缺少的就是“愚人”的勤奋、坚持。做到扬长避短,成功就指日可待了,田忌赛马是也。

10、《反应》篇说:

“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就是当我们说服某人时,他不搭理我们,我们就要变换方法,动之心,见其情,然后控制他。《飞箝》篇说“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这句话则说,世上没有永恒的富贵,也没有固定的师法对象,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变则变,搭建大路,准备通罗马。

鬼谷子是先秦诸子中难得一见的奇才,他通天彻地,而且兼顾数家学问。在玄学方面,他善于预测,而且精确;在兵学方面,他善于排兵布阵,变化无穷,鬼神莫测;在纵横方面,他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在出世学方面,他修身养性,祛病延寿。

鬼谷子的身世扑朔迷离,后人考究很多古籍,但是对其经历详情概莫能述,也许只有这样才更符合他高人隐士的身份,为其格外增加几分神秘色彩。

作者:王宏钧

微信:15303841733

典籍里的中国之《传习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

《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生的弟子对其言行思想的记录和整理,纵观王阳明一生,从小立志“学为圣贤”,曾为钻研格物之理,格竹子七日却一无所获,入仕后,又逢官宦专权,受牵连惨遭廷杖,好不容易捡回一条性命,却被贬至贵州龙场,这样的生死考验,不仅没让他灰心丧志,反而促成他龙场悟道,悟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先生的一生,王阳明生命的最后一刻,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坦荡地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经典语录:

知识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做到“知行合一”,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常常反观自省,实践出真知,肯定自我价值成为对时代有用的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