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肺应该要注意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养肺应该要注意什么?,第1张

肺部是人体很重要的排毒器官,身体的毒素大部分地都是靠肺部排出去的,所以肺部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如果肺部出现了问题,我们身体的排毒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生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好好的养肺。那么养肺应该要注意什么?养肺应该怎么做?

1、养肺应该要注意什么

1、养肺先要宁心神

养肺首先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万物萧条。通俗地说,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变化表现最显现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稳不仅增加肺的负担,同时也会使身体里的气外泄,这与“秋收”恰恰相反。因此,秋天的精神调养很重要。

2、起居有度适秋凉

秋季天高气爽,应早卧早起,这样有益于“秋收”。进入深秋以后,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要随天气变化而增减,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睡觉要护住胸背,因为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如果邪风侵入,容易中风。

3、秋补宜滋阴润燥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贴秋膘”的习俗,每至立秋,家家户户就开始“食肉进补”。对此,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按照《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

可食用银耳、甘蔗、燕窝、阿胶、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等。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时常脘腹胀满、大便泄泻,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药膳,因为它们性偏凉,应先调理脾胃功能,在脾胃功能恢复后,再少吃一点滋阴食品和药膳。

4、饮食应少辛增酸

秋季饮食还要注意“少辛增酸”。也就是说,要少吃辛辣的食物,以防肺火太盛。中医认为,肺火太盛会损伤肝的功能。因此除“少辛”之外,在秋天还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火的侵入。根据中医营养学的这一原则,在秋天一定要少吃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辛辣食物,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酸味的水果有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总之,秋天要适当多吃酸的食物,从而达到养肺同时养肝的目的。

目前南方不少地区仍然是湿热天气,导致人体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如果吃些性温的食物,尤其是粳米或糯米,对健脾胃、补中气均有极好的功效。药典古籍,如《本草经疏》、《随息居饮食谱》及《金匮要略》等,均对此论有记载,并且对其功效赞誉有加。

5、饮食平衡防秋燥

传统养生文化认为:以形补形,以物补物。就是吃什么补什么。那么秋季就应吃肺补肺,但肺的功能太强,就很容易伤肝。再加上秋季本身就是肺的当令季节,如果再过补,身体的平衡就会被破坏。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为缓解“秋燥”,饮食方面应以滋阴润肺为宜。更有人主张入秋应当食用糯米阿胶粥(阿胶搭配糯米)以滋阴润燥。

总之,秋季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阿胶、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较温和的食物,以益胃生津,尽量少吃生冷的食物,少吃动物内脏。

6、静坐吐纳利身心

在此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秋季吐纳健身法。首先,清晨洗漱后,在室内闭目静坐,牙齿闭合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津液充满后,将津液分三次咽下。然后稍停片刻,慢慢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头顶住上腭,用鼻子吸气。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口四”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做36次。坚持做此养生功,有保肺健身的功效。

2、养肺应该怎么做

1、常欢笑以宣肺

笑口常开,不仅是治疗百病的“良药”,也是促进体内器官年轻的“灵丹”,对肺尤其有益。欢笑时,或唱歌时,胸肌伸展,胸廓扩张,肺活量增加,可促进肺内气体的交换,从而消除疲劳,解除抑郁,祛掉烦恼,有助于恢复体力与精力。

2、重食疗以润肺

中医认为,燥为阳邪,易伤津损肺,耗伤肺阴,因此秋季应注意食疗以润肺,百合、银耳、荸荠、山药、秋梨、莲米、芡实、鱼鳔、蜂蜜等有滋阴润肺作用,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米汤、山药莲米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养阴润肺作用,不妨常食。

3、治鼻病以护肺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萎缩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约占人群的90%左右,究其原因,在于鼻塞等鼻肺部症状可引起动脉低氧血症、睡眠障碍、肺容量下降等,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或急性发作。因此,把住病从鼻入关,可有效护肺。

4、清气道以净肺

随着工业污染的增加,大气污染也随之增加,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轻者可引起支气管炎、肺泡的炎症,重者可引起中毒,甚或癌变。因此,秋日应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日早晚应选择空气清新处主动咳嗽,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沉积物、污染物,减少肺部损害。

5、通腑气以清肺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秘结可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肺炎等肺部疾患,又可诱发老年性痴呆、癌症。因此,通利大便既可以降肺气,泄浊阴,预防衰老、癌症,又可防治慢支、咳嗽等。平时应多喝水,多吃新鲜菜蔬与粗粮,多做腹部按摩。习惯性便秘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及时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治疗。

6、多运动以健肺

强健肺脏的最佳方法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因此,可根据人们的喜好不同,身体差异,分别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门球、练气功等,可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肺心血液循环,增强肺心功能。

7、勤喝水以益肺

秋季每日至少要比其它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也可直接将水“摄”入呼吸道,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钟,每日2~3次即可。

8、进中药以补肺

秋季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除食补外,可选择一些具有养阴益肺作用的中药以补肺,如明党参、北沙参、太子参、玉竹、东阿胶、西洋参、燕窝等,可泡服,或煮粥服食,或与肉食类同炖服食。

秋季养肺有哪些小常识阅读完本文的你应该有了更深的了解吧,秋季养肺的方法其实有很多,但是只有从生活起居的小细节上做起,才能真正达到养肺的效果。

3、按摩身穴位养肺

1、少商穴

粗通音律的朋友应该至少古代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而五音中商对应的正好也是秋天,少商则是肺经的最后一个穴位,它位于我们大拇指的指甲角(远离食指的那个侧面)。

少商是治疗咳嗽的要穴,可以帮助我们清热泻火,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指甲点按,因为少商穴所处的位置面积较小,如果觉得不能有效按摩的时候可以找一根棉花棒进行辅助!

2、列缺穴

列缺在古代是指闪电,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说的列缺就是指闪电的自然现象。闪电给人一分为二,中间有一道缝隙的印象,而恰好列缺穴的位置就在我们手臂两条肌腱之间,而列缺穴有位肺经的络穴,而从此处开始走入大肠,正好也是一分为二,贯穿两条经络,故此得名。

列缺穴有通上彻下的作用,通过穴位的刺激可以使人更加清醒,让人有冲出雾霾,重见晴朗之感,列缺穴还是戒烟穴,而吸烟对肺部的危害,相比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所以想要戒烟或者调理肺部的朋友不妨按一按哦!

3、天容穴

天容穴可以配合列缺治疗颈项强痛,配合少商穴治疗咽喉肿痛。它位于下颌角和我们转动脖子有一条肌肉(胸锁乳突肌)的中点上。

退步走——加强对小脑的锻炼 我们习惯于向前走,但这使肌肉分为经常活动和不经常活动的两部分,影响了整体的平衡。其实早在古籍《山海经》中就有了关于倒走的记载,道家人士也常以此法健身。 倒走与向前走使用的肌群不同,可以弥补后者的不足,给不常活动的肌肉以刺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倒走可以锻炼腰脊肌、股四头肌和踝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从而调整脊柱、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坚持倒走对腰腿酸痛、抽筋、肌肉萎缩、关节炎等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倒走属于不自然活动方式,可以锻炼小脑对方向的判断和对人体的协调功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倒走时为了保持平衡,背部脊椎必须伸展,还有预防驼背的功效。 提醒:1进行退步走要注意安全,不要跌倒。2锻炼时不要向后扭头,否则,不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你的颈椎也吃不消。3可以前后走交替进行。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从中文构词法上分析,系由“中国传统体育”和“养生思想”两个词合成,属偏正结构,“中国传统体育”为偏,“养生思想”为正,中心词是“养生思想”。因此,要弄清楚“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自然涉及养生思想的定义问题。《说文解字》云:“思,容也,从心,卤声,凡思之属皆从思。”《集韵·志韵》云:“思,虑也。”想有想像、思索之意,离不开思,故《说文解字》释云:“想,冀思也,从心,相声。”《黄帝内经》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藏神而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在古代典籍中,思与想多为单独使用,《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苏轼《宋安秀才失解西归》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吕代春秋·知度》云:“故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责而不诏,去想去意,静虚以待。”但亦有思与想合用的例子。《楚辞·九章·悲回风》:“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朱熹注云:“闻见所不能接,而但可省记思想者也。” 曹植《盘石篇》:“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在现代用语中,思想一词在多种层面上被人们应用,或指某种观念,表示对一个事物的看法;或表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一种从理论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在认识论意义上,“思想是一种‘意志的信仰的理想’……在思想对所知事物要求达到如此成熟的程度,以至可以深入到实际行动中,思想是行动的‘行动计划’。” 思想作为一种认识论范畴,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区分为养生思想、体育思想、科学思想、文艺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多种。什么是养生思想?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所谓养生,又称摄生。“摄生”一词最早源于老子《道德经》,老子在第五十章讲到:“摄,养也。”而《说文·食部》解释曰: “养,供养也。”《周礼·天官·疾医》有“以五味五谷养其病”的思想,郑玄注到:“养,犹治也。”《庄子·养生主》讲到:“吾闻疱丁之言,得养生焉。”陈玄英注解到:“遂悟养生之道也。”综上所述,养生的基本含义就是调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思想通称为“养生之道”。“道”,乃养生之道的意思。从学术流派来看,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调气、固精、推拿、食养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思想和理论方法,大大丰富了养生思想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体育养生家在从事与养生有关的体育活动中萌发、沉淀下来的传统养生思想,是养生人士从事体育养生活动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包括养生人士已取得的养生成就中蕴蓄的思想精华;其内容与形式都深深地烙上宗教的印记,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这一命题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合理的内在逻辑因子。现条陈如下: 第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探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关系的把握。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发端、发展和繁荣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探寻它的演变和发展的脉络,首先会涉及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维形态及其图式构成的审度,而这种理性思考的认知前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维的同化同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思维特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建筑在经验和感性基础上的,缺乏近代科学那种严格的实验手段和逻辑分析。因而,它往往表现出一种直观的、朴素的甚而是神秘的色彩。然而,又正因为如此,又使得它摆脱了实验手段的局限和逻辑方法的缺陷,将体育养生文化置于一个纯粹的自我实践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构成了一种同近代现代科学理论,特别是医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迥异的养生理论架构。这更多地是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发生紧密联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与实践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的实践活动,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宇宙生成论和天人论,阴阳五行论和八卦九宫说,以及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和科学基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广泛地运用了这些理论体系和符号体系,为自己义理的建构、发展和操作架构的完善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哲学思想渊源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奇特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模式和阐释系统。 第二,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内在逻辑上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产生发展的思想渊源,儒、释、道、医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道教以追求长生成仙为终极目标。要达到长生久视,就必须抛弃命定论“死生由命”的思想,确信通过自身的修炼是可以获得长生的。所以,道教提出了响亮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正如《养性延命录》中所说:“天道自然,人道自己”,而强弱寿夭属于“人道自己”。“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也就成了道教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前提。道教更提出了人的生命由精、气、神三要素所构成的思想。早在汉代早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即已提出精、气、神三者合一的思想。《太平经·癸部·令人寿治平法》中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这是说,人的生命是由精、气、神三者结合、相互作用而成的。因此,养生长寿就得炼养精、气、神三者。之后,精、气、神的学说,也就成了道教养生学的基础理论。 儒家思想从现实主义的中心出发,其生命观是积极的。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简书《十问》载,“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周武王也说:“惟人万物之灵”,都表达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与对生命的重视。他们不以死后的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养生以准备在现实社会中有所作为,这就是儒家养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佛教教义的中心问题是要摆脱现世的苦海,了断生死,并由此将精神的作用绝对化,从而重灵魂轻肉体。这样,现实生命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从总体看,佛教自身并不明确提倡养生,更不崇尚长生不死。但从客观上看,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具有程度不等的养生意义与价值,有的实际上与纯粹的养生方法并无二致。佛教修行方法中客观上具有养生意义与价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禅定中。这主要是因为禅定的修行方法与导引行气养生学尤其是静功养生之说有诸多相通之处。由此,佛教禅定之法给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并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养生就是一种治病方法,就是一种医术。医家体育养生既不像儒家体育养生那样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和理想,是一种积极的、扩张的、经世的,也不同于道家的消极和收敛的避世,更不是佛家追求的解脱自在、超越生死轮回的涅境界和出世之想,而是主张以自身身体为核心,以生命运动为宗旨,保持健康的体魄为最高目标。 中国的医学吸收了当时已广泛流行的阴阳、五行、中和等观念,并结合医人治病的实践,探讨了人体构造和机能,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医养生、养生为医的观点。 我们在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在追寻影响和促进这种思想形成发展的根源和思维模式。从历代体育养生思想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只能是在特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环境中,才能建构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发展。 2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论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体育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学术领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是一门建立在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文化基点上的体育思想专门史,它是传统儒、释、道思想文化与人体生命科学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双向互动、奇物交叉的产物,带有鲜明宗教神学特征。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朵奇葩之所以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极为密切的联系,有其历史和逻辑必然性。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分析,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端、发展和繁荣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探寻它的演变和发展的脉络,首先会涉及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维形态及其图式构成的审度,而这种理性思考的认知前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维的同化同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思维特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建筑在经验和感性基础上的,缺乏近代科学那种严格的实验手段和逻辑分析。因而,它往往表现出一种直观的、朴素的甚而是神秘的色彩。然而,又正因为如此,又使得它摆脱了实验手段的局限和逻辑方法的缺陷,将体育养生文化置于一个纯粹的自我实践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构成了一种同近代现代科学理论,特别是医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迥异的养生理论架构。这更多地是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发生紧密联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与实践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宇宙生成论和天人论、阴阳五行论和八卦九宫说,以及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和科学基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广泛地运用了这些理论体系和符号体系,为自己义理的建构、发展和操作架构的完善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哲学思想渊源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奇特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模式和阐释系统。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关系的内在逻辑上分析,生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由于长生不死的信仰是道教义理的核心和道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道教的一切宗教活动都是围绕修道成仙而展开的。道教从这一立场出发,必然会形成崇尚养生健体的传统。换句话说,在以长生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义理体系中暗含有重视保健养生的逻辑因子。道教的宗教诉求,无论是长生还是度人都离不开医术、方药和养生。故多习医养生以自救,这也是道教尚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道教认为修炼成仙必须做到功行双全。道门将各种炼养方术统称为“功”,并认为在炼功的同时应广泛行善施仁积德,即所谓“行”,只有做到“功行圆满”方能得道成仙。道士们正是在这种乐生贵生思想的指导下来思考宇宙、社会与人生的,很必然地便将人放在了中心的地位。这无疑也会促使道门中人自觉研习养生之术,将养生方术纳入道法之中,作为自救与救人的前提条件。我们在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在追寻影响和促进这种文化形成发展的思想动机和观念模式。我们一方面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所折射,表现出来的特殊观念、意识和思想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们更关心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是哪一些思想的因子和精神的元素促使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特定模式的定型。显然,只能是在特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环境中,才能建构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在我们看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就是反映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形神关系、动静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哲学思考。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古籍文献中,如《黄帝内经》《道藏》中收录有为数不少的养生学论著和大量涉及人体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医书、道经和佛经,丰富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宝库。尤其是其中极富实用价值的儒教养生、道教养生、佛教养生、运动卫生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抗老延龄秘方,更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蕴涵了许多极有价值的人体科学思想和体育科学思想,道教、佛教和儒教三教养生中的导引、行气、吐纳、存思、坐忘、禅定以及符、咒术、辟谷、服食、房中诸术中虽然掺杂有不少神秘主义的内容,但也不乏“合理内核”和人体科学与体育科学底蕴。两千多年来,养生家在其虔诚的宗教信仰驱动下,通过长期不懈的养生实践和种种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环境学等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养生思想。这些体育养生思想带有鲜明的儒家、释家、道家和医学等传统文化特色,丰富并推动了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发展。当然,限于历史条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其中包含有一些宗教神秘主义的东西。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眼光分析批判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掺杂的宗教神秘主义、巫术迷信内容,摈弃其糟粕,挖掘其中有现代价值的精华部分,古为今用。 作者:盖建武(福建师范大学)

 剑道具有运动和武术的本质,长期修习,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精神活力外,同时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力、专注力和果敢进取的性格,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冷静自信的态度,这些优点不只用於武术,对各人处事的理法或事业的经营都助益良多。所以习之不辍,终身受益

精神内守,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原文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医养生的高度总结。主要是指人在生命过程中,要保持清心寡欲、内敛自省的精神状态,追求清净自然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最符合生命进程的、能使生命如细水长流般长九而坚韧。 在这句话中的“精神内守”也是指寻求安闲、内敛的精神状态,不存邪心杂念,不心存妄想,不心浮气躁,保持内心的安宁状态。这需要你自己在生活过程中慢慢体悟,渐渐积累,时时内省,不是什么大师能帮的了的。 内视指在排除外界干扰,没有浮思杂念的情况下,合闭双目,观窥躯体某一部位。又称内观。其目的是为了入静,《青华秘文》曰:“心之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者,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眼而使之归于心。”故以目内视时,思想集中,元气充沛,返视内照,心平躁释。修炼时,凝神安息,舌柱上腭,心目内注,俯视丹田,很快就能入静。 关于丹田的位置,古籍记载和气功家说法不一。据《黄庭经》记载:丹田位置上有黄庭(胃),下有关元,后有幽阐(肾),前有命门,实在脐下内部一寸三分处。意守丹田之所以成为练气功最重要的方法,是因为注视这地方,在治疗中以引导思想集中,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且可调整呼吸,固精健身,增强内畦的活动,我们知道,只有脑和肾健,气足才可以祛百病。意守丹田就是练气功中“调心”的重要功夫。而“调心”须与“调息”互相配合好收效才会大。所以气功家有云:“治病须养气,养生须调息。调息须清心,清心须坚脑,坚脑则心平气和,气机发动,无所不适。” 初学静坐功的人,对这种功夫极难下手,人们的妄念一起一伏没有一秒钟停止。所说“心猿意马”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能够调伏这些胡思乱想,到静坐的时候把一切杂念放下,精神集中在小腹(下丹田)。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这样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以达到无念的境界。这是最上乘的功法。如初学气功者,觉得这种意守的根基不够,可以轻闭两眼,微露一线之光,而且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静静地以鼻呼吸,不闻不觉,口也须自然闭合,舌抵上腭,遇有口津多的时候,可缓缓分小口咽下。最要紧的仍在意守下丹田。 初学习静坐功的人,常常反映:“我没有学习静坐功的时候杂念倒还少,一入坐练功后,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么缘故。”这实在是一种误解。要知道人们的妄念,本来随时都能有,平时因和外界环境的接触把注意力发散了,故不觉得多;习静坐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才觉得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能够从这里入手,即时自省妄念是怎样生起来的。习练久了,杂念自然渐渐会少了。 初学静坐功的人,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二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治情绪不安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慢慢安定下来;治昏沉瞌睡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专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由于白天劳累的缘故,夜里入坐,就容易昏沉,早上起来打坐,因为夜里睡眠已足,就不至于昏沉了。

参考资料:

气功养生网 http://www19999cn/article/

参考资料:

http://www19999cn/article/2007/1225/article_1009html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