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之阴俞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气之阴俞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长强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气之阴俞穴的定位 8 气之阴俞穴的取法 9 气之阴俞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气之阴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气之阴俞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气之阴俞穴的配伍 14 文献摘要 15 气之阴俞穴研究进展 15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152 对心脏的影响 153 用于针麻 154 治疗经闭 155 治疗婴幼儿腹泻 156 治疗肛裂 157 治疗痔疮 158 治疗癫痫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气之阴俞 1 拼音

qì zhī yīn shù

2 概述

气之阴俞为经穴别名,即气之阴郄(出《针灸甲乙经》),是长强穴的别名[1]。《西方子明堂灸经》作“胸之阴郄”,又作“气之阴俞”[1]。

穴位 长强 汉语拼音 Changqiang 罗马拼音 Changchiang 美国英译名 Long Strong 各

号 中国 GV1 日本 1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 富耶氏 IVG1 德国 LG1 英国 Gv1 美国 Go1

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 GV1[2],DU1[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4]。别名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5],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6]》),脊骶端(《针灸学》(南京))。属督脉[2]。长强是督脉的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2]。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2]。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3 长强穴的别名

穷骨(《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气之阴郄(《针灸甲乙经》),胸之阴郄(《西方子明堂灸经》),气郄(《针灸大全》),尾骨(《千金翼方》),尾翠骨(《太平圣惠方》),尾闾(《古今医统大全》),骶上(《太平圣惠方》),骶端[5],骨骶(《类经图翼》),龟尾(《太平圣惠方》),龙虎(《经穴纂要》),尾蛆骨(《人镜经》),骶骨(《人镜经》),曹溪路(《卫生宝鉴》),三分闾(《卫生宝鉴》),河车路(《卫生宝鉴》),朝天岭(《经穴纂要》云出《卫生宝鉴》),上天梯(《卫生宝鉴》),尾骨下穴(《针灸穴名解[6]》),脊骶端(《针灸学》(南京))。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5 穴名解

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2]。

长,与短对言,长大,旺盛。强,有强盛意。督脉为统督诸阳之经,自下而上,强劲端长,而长于阳,为全身之所寄托。长强为纯阳初始,又为督脉之络穴,其气强盛。杨上善曰:“督脉诸阳脉长,其气强盛,穴居其处,故曰长强也。”如长而不强,则困顿难支,长而过强,则脊强反折,二症皆可取用矣。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上行,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会,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6]

6 所属部位

尾端[7]

7 气之阴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长强穴在尾骨下,当尾骨端与 连线的中点处[8]。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与 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4]。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2]。

长强穴在督脉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肌肉)

长强穴在尾端的位置(骨骼)

8 气之阴俞穴的取法

跪伏或胸膝位,于尾骨尖与 连线之中点取穴。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 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2]。

跪伏或胸膝位,在尾骨下端与 之间的凹陷处取穴[9]。

9 气之阴俞穴穴位解剖

长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 神经的分支,肛神经, 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2]。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 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10]。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肛神经皮支( 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 内动脉分支)分布[10]。

布有尾骨神经后支, 神经;以及 动、静脉分支[4]。

10 气之阴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长强穴具有解痉止痛,调畅通淋的功效。

长强穴有通任督,调肠腑作用[2]。

长强穴为督脉首穴,督脉挟脊而行,为诸阳脉之长,“入属于脑”,故既可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前阴、肛肠及腰骶病,又能治疗神志病[11]。

长强穴有宁神镇痉,通便消痔之功。主治癫狂,痫疾,脊强反折,泄泻痢疾。人体气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饮食便溺之交替,凡诸新陈代谢,均在循环运行之中。无论寐寤,其运行变化均无休止,所谓营卫之行,无顷刻止者也。[6]

11 气之阴俞穴主治病证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精神分裂症,脊强,瘛疭,小儿囟陷,腰脊部疼痛,尾骶部疼痛,痔疮,遗尿,腹泻,泄泻,癔症,癃闭,淋证,小便难, 湿痒,呕血,疝气,癫狂痫,洞泻,大小便难,癔病,腰神经痛等。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2]。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4]。

长强穴主治痔疾,脱肛,便血,泄泻,痢疾,便秘;癫痫,癔症,瘛疭;癃闭,淋证,小便难, 湿痒;腰痛,尾骶骨痛;呕血,遗精,阳痿,疝气[9]。

长强穴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10]。

长强穴主治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 湿痒,尾骶骨疼痛 ,癫痫,癔病,腰神经痛。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10]。

先进针至皮下,再与骶骨平行斜向刺入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 和尾骶部,有时针感沿督脉向上传至腰部[9][2][4]。

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9]。

注意:针刺长强时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10]。

122 灸法

可灸[2]。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4]。

一般不灸[9][10]。

13 气之阴俞穴的配伍

长强穴配承山灸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痔疾[2]、便结。治久痔[9]。

长强穴配百会、气海治脱肛[2]。

长强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长强穴配腰奇治癫痫[2]。

长强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治大小便难[9]、淋症。

长强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作用。治小儿惊痫[9]。

长强配百会、脐中,治脱肛[9]。

长强配命门,治赤白痢[9]。

长强配大肠俞、承山、百会,治脱肛[9]。

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针灸甲乙经》:痉反折,心痛,气短,尻濇,小便黄闭,长强主之。腰痛上寒,实则脊急强,长强主之。癫疾发如狂走者,面皮厚敦敦,不治,虚则头重,洞泄,淋癃,大小便难,腰尻重,难起居,长强主之。小儿惊痫,瘛疭脊强,互相引,长强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难,头重,洞泄,五淋,疳蚀下部,小儿囟陷,惊痫,瘛疭,呕血,惊恐失精,瞻视不正。

《针灸聚英》:足少阴、少阳结会,督脉别走任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灸然不及针。

《类经图翼》:一经验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席弘赋》: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玉龙歌》:九般痔疾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 大痛穴为真。

15 气之阴俞穴研究进展 151 对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针刺家兔的“长强”,对原来结肠紧张度低下者大多可使之亢进,而对结肠紧张度增高者则可使之减弱[9]。

针刺家兔“长强”,能调整结肠运动,使实验性结肠低紧张度者内压升高,高紧张度者内压降低[2]。

152 对心脏的影响

给狗以轻度的氟烷麻醉,然后针刺长强,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和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和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9]。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狗的长强穴,捻针时可明显增加心排出量和心搏出量,降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减低外周阻力[6]。

153 用于针麻

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2]。

154 治疗经闭

取长强,刺1寸,用强 ,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155 治疗婴幼儿腹泻

取长强,刺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左右出针,每日1次。

156 治疗肛裂

长强穴埋肠线。

157 治疗痔疮

长强配承山,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

158 治疗癫痫

陈森(约1797~约1870),字少逸,号采玉山人,又号石函氏,江苏常州人。他科举不得意,道光中寓居北京,熟悉梨园旧事,遂以清代乾隆、嘉庆中优伶生活为题材,写出《品花宝鉴》前30回。道光二十九年(1849)作者自广西返京,始成全书,共60回。作者以优伶为佳人,狎客为才子,将二者之间写得情意缠绵。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亦是一种病态生活的反映。此书实开近代狭邪小说之先河。

目录 1 拼音 2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还睛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卫生宝鉴》卷十:还睛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35 注意 36 摘录 4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还睛散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摘录 5 《圣惠》卷三十三:还睛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还睛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65 注意 66 摘录 7 《普济方》卷七十五:还睛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良朋汇集》卷五:还睛散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还睛散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医方类聚》卷六十五引《龙树菩萨眼论》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104 制备方法 11 《普济方》卷七十八引《卫生家宝》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2 《圣济总录》卷一○九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幼幼新书》(古籍本)卷三十三引《张氏家传》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134 加减 135 制备方法 136 用药禁忌 137 附注 14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 141 组成 142 主治 14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5 《审视瑶函》卷三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154 制备方法 155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还睛散 1 拼音

huán jīng sǎn

2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还睛散

21 处方

桔梗 五味子 茺蔚子 黑参 黄芩各30克 防风 知母各60克 车前子 细茶各75克

22 制法

上药捣罗为末。

23 功能主治

治涩翳内障。初患之时,朦胧如轻烟薄雾,渐渐失明。

2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以水150毫升,用散3克,煎至75毫升。食后,去滓温服。

25 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

3 《卫生宝鉴》卷十:还睛散

31 处方

龙胆草半两,川芎半两,草决明半两,石决明半两,楮实半两,荆芥穗半两,野菊花半两,甘草(炙)半两,野麻子半两,白茯苓半两,川椒(炒,去目)半两,仙灵脾半两,白蒺藜半两,木贼半两,茵陈蒿半两。

32 制法

上为末。

33 功能主治

眼翳膜,昏涩泪出,瘀肉攀睛。

3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茶清调下,日3次。

35 注意

忌杂鱼、肉、及荞面热物。

36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

4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还睛散

41 处方

人参、茺蔚子、知母、桔梗、熟地、车前子、黄芩、细辛、玄参、五味子。

42 功能主治

肝肺风热,眼生偃月翳、枣花翳、黄心翳。

43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5 《圣惠》卷三十三:还睛散

51 处方

车前子1两,人参(去芦头)1两,细辛1两,桔梗(去芦头)1两,防风(去芦头)1两,茺蔚子2两,芎1两,甘菊花1两,熟干地黄2两。

52 制法

上为粗散。

53 功能主治

风内障,惊振。

5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5 摘录

《圣惠》卷三十三

6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还睛散

61 处方

人参、车前子、地骨皮、茯苓、细辛、防风、芎、羌活各等分。

62 制法

上为末。

63 功能主治

青风内障,初患之时,微有痛涩,头旋脑痛,或眼先见有花无花,瞳人不开不大,渐渐昏暗,或因劳倦,渐加昏重,皆因五脏虚劳所作。

6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以水1盏,散1钱,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65 注意

初患之时,或因劳倦,渐加昏重,宜令将息,便须服药,恐久结为内障,不宜针拨。

66 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二

7 《普济方》卷七十五:还睛散

71 处方

龙胆草、红芍药、当归各等分。

72 制法

上为细末。

73 功能主治

风热攻眼,血贯瞳人。

7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碗,煎至7分,临卧温服。

75 摘录

《普济方》卷七十五

8 《良朋汇集》卷五:还睛散

81 处方

蒺藜5两,石决3两,防风3两,栀子3两,木贼5两,青葙1两,蝉蜕5钱,粉草3钱。

82 制法

上为末。

83 功能主治

骨翳,枣花白翳黄心,痛如针刺,绿玉翳,小儿麻。

8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茴香水调服。

85 摘录

《良朋汇集》卷五

9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还睛散

91 处方

人参2两,茯苓2两,车前子2两,黑参2两,防风2两,茺蔚子2两,知母2两,黄芩1两半(去皮)。

92 制法

上为末。

93 功能主治

枣花翳内障,初患之时,微有头旋眼涩,渐渐昏暗,时时痒痛,脑热有花。黄黑不定。

94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此状宜令针治诸穴脉,然后宜服本方。

95 摘录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

10 《医方类聚》卷六十五引《龙树菩萨眼论》 101 组成

人参4分,细辛4分,决明子4分,车前子4分,防风4分,芎4分,丹参4分,升麻4分,覆盆子4分,地肤子4分,黄连4分,远志4分,桂心4分,槐子4分,茺蔚子4分,蒺藜子4分,厚朴4分,白芷4分,蜀漆4分,茯苓4分,麦门冬(去心)4分,柏子仁(去外皮)4分,通草4分,麻黄(去节)4分,黄芩4分,附子4分,五味子4分,析冥子(去根)4分,枸杞子4分,禹余粮4分。

102 主治

青盲障翳积热,但瞳人未破。

10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渐加至3钱,食后饮调下。

10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1 《普济方》卷七十八引《卫生家宝》 111 组成

川芎1两,龙胆草1两(去芦头),楮桃儿1两(青者),木贼1两,仙灵皮1两半,甘草3分,淡竹叶半两。

112 主治

青盲,内外障眼,忽然不见物者。

11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新汲水调下,日3次,不拘时候。

11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2 《圣济总录》卷一○九 121 组成

独活(去芦头)1两1分,麻黄(去根节)1两1分,白茯苓(去黑皮)1两1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1分,五味子1两1分,蒺藜子(炒,去角)1两1分,槐子1两1分,枸杞子1两1分,菥蓂子1两1分,麦门冬(去心,焙)1两1分,人参1两1分,细辛(去苗叶)1两1分,白芷1两1分,决明子1两1分,车前子1两1分,茺蔚子1两1分,覆盆子1两1分,地肤子1两1分,丹参1两1分,芎1两1分,防风(去叉)1两1分,黄芩(去黑心)1两1分,升麻1两1分,黄连(去须)1两1分,远志(去心)2两,木通(锉)2两,柏子仁2两。

122 主治

眼见黑花昏暗。或因饮热酒食五辛,致黑风入眼,或因重病后昏暗,或因赤眼不见物,或因虚损视物不明,但瞳子不破者。

12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食后以米饮调服,日2次。

12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3 《幼幼新书》(古籍本)卷三十三引《张氏家传》 131 组成

蔓菁子半升(煮、蒸、炒各1次),蓖麻子8铢,旋覆花8铢,菊花8铢,羌活4铢,防风4铢,甘草(炙)4铢,沙苑蒺柔(炒)4铢,青葙子(炒)4铢,黍粘子(炒)4铢,谷精草16铢,石决明16铢,蝉壳16铢,地骨皮16铢,木通草16铢,牡蛎16铢,乌鱼骨16铢,淡竹叶16铢,木贼16铢,草龙胆16铢,细辛16铢,密蒙花16铢,白花蛇半两,苍术32铢(米泔浸,去粗皮)。

132 主治

风气、银花攀睛,努丝瘀肉,翳膜侵睛,小儿雀目。

13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丈夫生椒汤或茶汤下;妇人并小儿雀目米泔调下,食后服。

134 加减

肾脏风攻眼,加桃仁(炒)4两。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除蔓菁子单捣细,拌和为散。

136 用药禁忌

忌瓜、鱼、酱、酒。

137 附注

本方方名,原书作“治眼还睛散”。

14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 141 组成

防风1两,车前子1两,黑参1两,石决明1两,五味子1两,细辛1两,知母5钱。

142 主治

眼痒极难忍外障,初患之时,忽然痒极难忍,此乃肝脏有风,胆家壅热冲上所使。

14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后米汤调下。切宜镰洗出瘀血,火针针阳白、太阳2穴,后服本方。

14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5 《审视瑶函》卷三 151 组成

龙胆草(酒洗,炒)、川芎、甘草、草决明、川花椒(去目,炒)、菊花、木贼、石决明(煅)、野麻子、荆芥、茯苓、楮实子、白蒺藜(杵,去刺)各等分。

152 主治

眼生翳膜,昏涩泪出,瘀血胬肉攀睛。

153 还睛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茶清调下,日3次。

1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55 用药禁忌

忌一切鸡鱼厚味及荞麦面。

古籍中的还睛散 《普济方》:[卷七十九眼目门]内障眼

不辨人物。犹见三光。此眼宜令金针拨之。然后宜服还睛散、补肝汤治之即瘥。歌曰。散翳薄薄又何为。状形同

《证治准绳·杂病》:[第七册七窍门上]目

。(羚羊角汤、白附子丸、补肾磁石丸、羚羊角散、还睛散)。绿风内障证瞳神气色浊而不清,其色如黄云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六眼科]七十二症方

团在黑珠上。前件亦是肝肺相传,停留风热。宜服前还睛散、后坠翳丸。黑花翳十二∶此候其状青色,大小头涩

《眼科心法要诀》:[卷一]枣花翳歌

轮傍边白睛内,白如锯齿枣花同。怒伤肝胆邪冲眼,还睛散用车知茺。人参防黑黄芩茯,坠翳丸服可收功。注

《眼科心法要诀》:[卷一]散翳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