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保鲜食物的?
相信许多人都知道第一台家用冰箱是在1910年问世的,而冰箱的发明可以说是造福了全人类,有了冰箱人们才可以保鲜食物,食物也不至于因为时间关系而腐烂。那么就有很多人好奇了,古代人又没有冰箱那么他们怎样保鲜食物呢?
其实,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冰箱”问世了,但是此“冰箱”并非彼“冰箱”,也不是用电来维持的,而是用冰。古籍中曾经记载过一种名叫“冰鉴”的东西,也就是古人的“冰箱”。“冰鉴”就像一个盒子,在需要的时候就把里面放上冰块,然后再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中间,以此来起到保鲜的作用。
后来,到了春秋时期,古人开始用专门的房子来保鲜食物,他们把它称之为“冰厨”,到了夏天人们会专门用“冰厨”供应吃食。不仅如此,战国时人们还发明了“鉴缶”,它不仅可以用作“冰箱”还可以用作“烤箱”。“鉴缶”的外部称为鉴,内部放置一尊缶,在鉴和尊缶之间较大的缝隙中既可以放置冰,又可以放热水,一物两用。
明朝时,“冰箱”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设计更为精巧实用,京城中的皇室和王公大臣们都把“冰箱”当做祛暑利器。其实,不管是“冰鉴”还是“鉴缶”、“冰箱”都不是民众所能拥有的。但是,他们同样也有自己保鲜食物的方法,他们会将食物放在筐中,然后再将筐置于阴凉的井中,这样就可以保鲜食物了。看完之后,是不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呢?
鉴作外套,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温酒浆的双重功能。
铜冰鉴整体为方鉴内套方形的缶的形式,上有镂孔盖,盖身正中有方形孔,正好套住方壶口。
方形的缶有盖,溜肩,下腹内收,底部有带穿的方足。方鉴底部与方形的缶方足穿眼相应部位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壶足穿眼,把壶稳定住。其中一只栓钩还装有倒钩,栓钩插入后,倒钩自动倒下卡紧,使壶不能摇动。该鉴腹部和四角有8个龙形耳,龙头顶承8块接檐式铜饰,四足作兽形,四周外口沿均饰以镂雕或浮雕勾连云纹、蟠螭,异常精美。
若将上面的盖子拿开,俯视它的形状如同一个“回”字。这好比今天的暖水壶,有个外壳,还有个内胆。不同的是暖水壶的外壳和内胆之间距离很小,而这冰鉴的外壳和方壶之间则是个很大的空间。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巧妙机关是极少数专业人员才能看到的:那就是在鉴底内层和壶底相接的部位,有呈品字形的三个弯钩,其中一个弯钩带有可以活动的倒钩。而方壶壶身外侧近壶底部分有三个长方形榫眼,当方壶放入鉴中即将触及底部时,便会同时触动活动弯钩,一待方壶落到铜鉴底部,那三个长方形榫眼恰好与铜鉴的三个弯钩相套合,其中的活动弯钩也自动倒下,从而使壶身稳定不移。若要从铜鉴中取出方壶,则需将活动弯钩搬起。
当时的酒是米酒,存放时间一长,便发酵过度而变味。该鉴使用时壶内装酒,在鉴内放入冰块,可使酒凉,阻止它的发酵变味。该鉴出土时带有长柄的铜勺,是舀酒的用具。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发明了食物防腐保鲜的方法。《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供贵族们夏季饮用的记载。古籍《周礼》记载“祭祀共冰鉴”。“鉴”其实就是个盒子,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由此可见,鉴是我国的冰箱之祖了。
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在继承商周以来的中原青铜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铜冰鉴便是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现了曾侯乙墓青铜器新颖、奇特、精美的特征。
铜冰鉴的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整个兽形看起来好像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
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出土的铜冰鉴,是一件双层器,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可以装冰,壶内装酒,冰可使酒凉。当然亦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温酒。这“冰箱”还是无氟的,冷暖两用的,完全绿色的。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最原始的绿色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
古时候的制冰方法如下:
1、用窖冰法和硝石制冰法。在每年的大寒季节,古代的官吏,带领下属到冰冻河上凿采,将冰块运送到冰窖里,用新鲜稻草和芦席做铺垫,将冰放铺垫上后,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2、古人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利用硝石的特性,可制作成冰饮料。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夏虫不可以语冰”出自哪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一起看一看。
“夏虫不可以语冰”出自《庄子·外篇·秋水》,意思是生长在夏天的虫怎知冬天的冰。这句话和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指见识短浅,只不过青蛙是受眼界的限制,而夏虫是受时令的制约。其实古代类似这种带有安讽意味的话语还有很多,也反映出古代文化人的素养,损人也都不带脏字的。那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其中比较出名的句子,了解下背后的故事典故究竟是怎样的。
夏虫不可以语冰
这句话的原典是出自于《庄子·外篇·秋水》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说的是只能活一个夏天的虫,一生都不知道世上还有冬天。比喻人一个人见识浅薄,常自以为是。历史上有很多古籍引用这句话来讽刺挖苦一些见识浅薄者,比如说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便有:“郎如此眼光浅,真是夏虫不可以语冰。”
竖子不足与谋
这句话的原典是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当初项羽摆下了鸿门宴,有着大好的机会可以杀刘邦,范曾更是极力的劝说项羽杀了刘邦,没想到项羽犹豫不决最后刘邦逃走了,气的范曾破口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以说极具讽刺意味了。
三姓家奴
这句话源自于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之中:“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不得不说张飞的毒舌,估计当时吕布恨不得一枪将张飞挑于马下吧。
沐猴而冠
这句话也是出于《史记·项羽本纪》中:“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有人便在背后嘲讽他,果然是戴着帽子的猴子,一朝得势便暴露了原型,内里是蠢笨不堪。
老而不死是为贼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说一个人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平白浪费粮食,浪费空气,还不知道尊老爱幼,真是害人虫,不得不说孔子的这句很有杀伤力。虽然难听了一点,实际上却是在劝人向善。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土坯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后来这句话一直都被老师用来责骂屡教不改的学生。可以说是骂人不带一个脏字,但是却令人心服口服啊。
一、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有了这种技术,就大大促进了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
二、更早期时我国的古人用于消暑,多来自于在冬天时就开始储藏的冰块,储藏冰块的”神器“就是我们今所说的冰窖。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扩展资料:
古人纳凉有妙招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
据古籍记载,清凉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权。
唐代,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
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这种“冷柜”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档家电”。
参考资料:
人民网-古代人没有空调,他们怎么过“热死人”的夏天?
人民网-古人怎么过夏天:清凉殿堪比空调房唐代的“半臂装”
冰片,又名龙脑,梅片、龙脑冰片,古称龙脑香,为龙脑香科常绿乔木龙脑香树脂的加工结晶品,为常用中药之一。天然冰片有龙脑香和艾脑之分,后者是菊科植物艾纳香叶提取的结晶,龙脑香是冰片中的正品,主要成分是龙脑。除龙脑外还含有大量的异龙脑,异龙脑为龙脑的差向异构体。天然冰片主要含龙脑,合成冰片主要含龙脑和异龙脑。以片大,质薄,色洁白,质松脆,气清香者佳 用松节油、樟脑等原料经化学合成的称机制冰片。
味辛、苦,性微寒。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神志昏迷、温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气厥、中恶、疮疡肿痛、口疮、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眼疾、牙龈肿痛等。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冰片:以片大,质薄,色洁白,质松脆,气清香者佳
至于有毒,只查到一点儿资料:
冰脑:冰片,俗名冰片脑。忌与酒同服,与酒同服钱许,即中毒而死
文天祥想用这个自杀咳还是相当有创意
本文2023-08-07 07:49: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