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第1张

我研究孔子多年,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另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礼”。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说“时”。《孟子·万章下》说:“孔子,圣之时者也。”《论语·微子》中,孔子自己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我看这都是“时”的证明。孟子

说:“孔子之去齐,接浙而行;去鲁,日: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这就是“时”。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接浙而行”。做饭,淘淘米未等煮就去了。去鲁的时候就不这样了。离开鲁国,孔子说:“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如果是父母国,离开就不那么着急,慢慢走。一样离……

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

先事而后得,是说先付出努力而后获得成功,却不骄傲,心态平和,这才是所谓的仁。

这里的仁不是讲仁的体,而是讲仁的用,作人处世的仁。孔子说,一个领导别人的人,极须要仁爱的心怀,对任何问题不要轻视,不轻视也就是儒家“敬其事”的思想。尤其***聪明的,往往容易轻视天下事,犯上苏东坡“我被聪明误一生”的毛病,所以任何事先从“难”的方面想,以后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先从难的方面,问题多的方面看,都研究完了,最后有一个结论,得到中道的成果,这就是仁的用。这样一来,便利了自己,也便利了别人,更便利了老百姓。

出处:《论语》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是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如何做到仁时,孔子回答的话。

人在社会上做事,首先是为了生存的需要。那么做事,就有有酬报。如何看待做事和酬报的关系,孔子有过不少这方面的思想。

樊迟向孔子请教崇德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意思是,先努力而后收获,这不就是尊崇道德吗?还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意思是,事奉国君,认真工作,再领取薪水。

在《礼记儒行》里,记有孔子在讲到儒者的品行时,说了句“先劳而后禄”的话。这些话,都的讲的先有付出,然后才有报酬,而不是相反。

孔子在齐国时,去谒见齐景公,景公把一个叫廪丘的地方,封给孔子作为食邑,孔子表示感谢后谢绝了。这件事在《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里是这样记载的:(孔子说)“‘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意思是:我听说,君子凭功劳而接受俸禄,现在我虽然给景公出了主意,但他还没有实行就把廪丘赐给我了,看来他是非常不了解我的。然后孔子让弟子快速驾车,和景公告别后就离开了。孔子是一个布衣百姓,在鲁国担任的职务虽然是司寇,但有万乘军车的大国的君主都很难和他相比,三位帝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要,这是因为孔子对于取和舍不苟且。

孔子给景公出了治国的主意,按现在的话说,“点子”有了,也可以说已经有功了,只是还没实行,没见见到效果,孔子就认为不该接受景公的赏赐。考虑到景公对自己不了解,所以就离开了齐国。

类似句子: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

在国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礼”。荀子认为礼从区分与调节不同人的利欲关系中产生。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人的欲望,而要让物与欲两者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来,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在荀子那里,礼是介于义和法之间的一个范畴。在义礼并称时,礼多是指道德。在礼和法并称时,礼多指制度。荀子说礼是法之大分时,既是指礼为立法的原则,又是指礼作为原则的道德立场。

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纯属利益分配的问题,还有一个道义问题;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但是礼的持守却仍然使得有学养的人们不至于沉落。荀子可以说是顾及到现实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坚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扩展资料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

孔子讲仁,是说人心,人心要充满爱,爱自己,也爱别人。孟子仁政,是说政治,政治要体现仁爱,把爱护人的精神融入到执政中去。荀子仁义,是说行为,行为要符合仁义,在义这种行为中,要贯彻仁的精神。从个人修养,到政治生活,到社会道德。从点到面,不断发展,持续推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