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痹十法”与方药(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3收藏

“治痹十法”与方药(上),第1张

今天学习商宪敏教授“治痹十法”的前三法: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

痹者闭也,为阻闭不通之意。

痹证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以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部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为特点。

商宪敏教授在长期的临床中对于中医痹证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将多年治疗痹证的方法归纳总结为十法,即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临床应用,疗效颇佳。

现将商教授治痹十法,每法的具体概念、治疗特点、适应证、常用方药、说明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一、散风宣痹法

1 概念

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之痹证的方法。

本法以治疗行痹为主, 治疗痛痹、着痹、热痹及尪痹时也常配合应用。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治疗以风邪为患的痹证。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化热,而以风邪为主者。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自觉局部冒风,可伴有筋脉挛急、关节肿胀、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

因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以感受风邪为主的痹证,其疼痛部位常常游走不定。

风邪侵袭肌表,邪入尚浅,故局部自觉冒风,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邪在卫表,阳气浮越,正气外充以抵抗外邪,故舌苔多为正常,脉见浮象。

4 常用方剂

防风汤(《宣明论》):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肉桂、生姜、甘草、大枣。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

5 常用中药

白花蛇、徐长卿、独活、羌活、防风。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白花蛇有较强的祛风通络的作用,可透骨搜风。

徐长卿祛风止痛之效佳,广泛用于诸痹(风湿、寒湿、气滞、血瘀)所致疼痛。

羌活、独活、防风均能去祛风湿、止痛、解表,不问新病宿疾,皆可选用。 羌活偏走于上半身;独活善治下半身。防风味辛而微温,甘缓而不峻,风寒风热痹证均可应用。

(2)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故治疗痹证在散风祛邪同时, 常并用活血通络之法,以利疏散外风。

(3) 散风诸药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极易耗伤阴血,凡阴血亏虚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

(4) 凡痹证痛剧者,可加虫类搜剔络道药, 如白花蛇、乌梢蛇、全蝎、地龙、僵蚕等,以增强散风活络止痛之功。

二、祛寒通痹法

1 概念

祛寒通痹法,即用药性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药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方法。

本法以治疗痛痹为主治疗, 行痹、着痹及尪痹也可配合应用。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治疗以寒邪为患的痹证,以感受寒邪、风寒之邪、寒湿之邪或风寒湿邪而以寒邪为主者。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自觉局部发凉或按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可伴有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喜暖恶寒或腰膝冷痛等全身症状。

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

4 常用方剂

乌头汤(《金匮要略》):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木通、大枣。

5 常用中药

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祛寒通痹之药,多辛热温燥,不仅能散寒止痛,而且可温经通阳。

麻黄辛温发汗,温散寒邪。附子辛热,温经散寒,通达十二经脉,走而不守。桂枝温通经络,祛风寒湿邪。细辛辛温走窜,旁达百骸,内而宣络脉而疏百节,外而行孔窍而达肌肤。

桂枝、麻黄、附子配伍应用既能助阳温散,又能温经通络,邪散络通则疼痛自除。

麻黄配伍附子、细辛,能助阳散寒,引邪自内达外,治寒邪深侵者效果尤佳。若患者剧痛难忍,可将附子易为乌头,止痛效果更好。

(2)有些散寒药,既散寒祛邪,又温里助阳。

如附子温经散寒而补火助阳;桂枝温通经脉而助膀胱气化。

寒湿内停者,可配以健脾化湿药。诸如桂枝配茯苓、白术、甘草成苓桂术甘汤;又如附子配茯苓、白术、甘草成甘草附子汤。

痰核流注者当配以化痰软坚药,如配白芥子,白附子。

(3) 祛寒通痹药辛热而燥,若长期服用或久服,则易伤津耗液,甚至出现手足心热、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故凡热证或阴虚者当忌用或慎用。

(4)使用此类药,需根据人体机能状态、环境条件以及用药时间选用适宜药物和适宜剂量。

如气虚阳弱者,用量可稍大,以增强扶阳抑阴的作用;而阴虚阳亢者,虽有寒邪,温热药用量不应大,以防动火劫阴。

冬季天冷,用量宜大,夏季天热,用量宜小。我国北方气温偏低,用量宜大;南方气温偏高,用量宜小。 但南方有些地区常年多雨潮湿,尽管气温偏高,用量也宜增大,以驱散寒湿浊邪。

(5) 附子、乌头均系有毒之品,用量开始宜小,逐渐增加剂量,煎药时间宜久。

如入煎剂,用量在10g以上时,一般应先煎药30~60分钟,也可加甘草同煎,或用蜜煎,以缓其毒性。

若服药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甚至晕厥,脉迟或歇止等中毒反应时,即应停服,按中毒解救处理。

特别注意:此药不宜大量服用,不宜长久服用。

(6) 如因阴寒太盛,服辛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在温热药中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冷服,取其“寒因寒用”之反治。也可用少量频服之服药法。

三、除湿蠲痹法

1 概念

除湿蠲痹法,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药化湿利湿、祛除湿邪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方法。

本法以治疗着痹为主治疗, 行痹、痛痹、热痹及尪痹也常配合应用。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治疗以湿邪为患的痹证,感受风湿、寒湿、风寒湿或风湿热邪而以湿邪为主者。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疼痛重著,痛有定处,局部肿胀发凉、濡湿,肤色不变或发热、红肿或麻木不仁,可伴有局部或全身汗出,病患常经久不愈。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湿邪外侵肌表,营卫不和,经脉痹阻则肢体关节沉重酸楚,痛有定处。

湿性濡渍,其性类水,故患处局部肿胀。 湿而偏寒者则发凉、濡湿、肤色不变;湿而偏热者则局部灼热、皮色鲜红。

湿邪留滞于经络关节,阳气不布,则麻木不仁。

湿邪盛,阳气伤,卫阳不固,湿气外蒸,则汗出、濡湿。正如《内经》所述:“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因湿邪黏腻,故该病缠绵难愈。

濡脉为阴脉,主虚主湿,气虚于表,脉管因虚不敛而松弛,则脉濡;湿邪弥漫,气不能外达于表,脉亦濡。

缓脉为阴中之阳,不徐不急,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是正常本脉。但也有因湿邪黏滞,阻滞脉道,致脉道弛张而见脉缓者。

滑脉为阳中之阴,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湿,故湿盛者可见滑脉。

脾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湿困脾土,失其健运而伤脾,脾虚不能行其津液,亦可聚而成湿为患。故痹证患者见舌胖有齿痕,多是湿邪留滞,湿困脾土,脾气虚而致。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均为湿盛之象。

4 常用方剂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川乌、川芎、当归、甘草、生姜。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

5 常用中药

薏苡仁、汉防己、苍术、威灵仙、萆薢、蚕沙。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湿邪为患有内外之分。

由感受雾露,或淋雨涉水,或居处潮湿等湿邪自表而入,邪在经络、肌肤者为外湿。由饮食不节或中土不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自内生者为内湿。

外湿是痹证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内湿又常是外湿致病的内在根源。 外湿宜散宜祛,可用苍术、萆薢、威灵仙。内湿宜化宜利,可用薏苡仁、苍术、蚕沙。

(2) 薏苡仁能健脾化湿利水,还能缓解筋脉拘挛,故为治疗风湿痹证之主药。

威灵仙性走窜,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痛之功,为治疗各类型痹证的常用药。

萆薢苦平,长于袪风湿、舒筋通络、利湿浊,所以能治风湿顽痹。汉防己能祛风湿、利水消肿止痛,善治着痹。

苍术、蚕砂辛温,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又能发汗,用于风湿痹证兼有外感表证尤宜; 蚕沙祛风湿、和胃、化浊,故风湿痹证兼有湿浊内阻者用之最好。

(3) 由于湿邪黏滞,其性属阴,故除湿多用香燥药,用其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以除湿蠲痹; 但见舌苔厚腻,舌尖舌边质红者, 用药切忌过于香燥,以防助热灼津,可配伍苦寒之黄柏等,以清热燥湿。

(4)痹证属寒湿者,治宜温化;属湿热者,治宜清化。

由于湿热之邪不像寒邪汗之可解,热邪清之可退,湿热互结,邪气弥漫,故宜用清化法,是根据湿与热孰轻孰重,来确定清、化的主次,热重于湿者,以清为主,湿重于热者,以化为主, 两者均可配伍黄柏。

(5) 因风能胜湿,故除湿者常配伍散风药, 如防风、羌活、独活等。

(6)由于湿邪困脾,可伤及中土,故除湿蠲痹时要注意健运脾土,可配伍茯苓、白术之类健脾药。

四、清热散痹法

未完待续

# 健康 一夏# # 健康 明星计划#

商宪敏教授“治痹十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上)

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中)@中医康康

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如下:

07 健脾益气法

1 概念 健脾益气法,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补气药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诸痹患者,凡脾虚气亏、肢体麻木,均应辅以此法治疗。着痹在治疗时,虽以除湿蠲痹为主,也要适当配合健脾益气以治其本。此即“脾运湿邪自去,气旺顽麻可除”,因麻属气虚,木属血亏、气虚气滞,气滞血瘀,经脉痹阻,则关节疼痛、肢体麻木。久痹肌肉萎缩者,需重用健脾益气药。痹证兼见痰核、瘰块者,也可酌情配用此法治疗。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或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肌肉萎缩失用。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脾主四肢,又主肌肉,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则气血乏源,形体失养,而见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肌肉枯萎而致肢体功能减弱。

脾虚不能健运,则水湿、痰浊内生,流注四肢关节、经络,而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

脾虚失运则停湿生痰,精失所散,肺因之而虚,肺虚则卫外不同,外易感邪,内外合邪,病势倍增。

同时,脾虚不能奉养先天,久之又致肾虚,终成先后天俱虚亏。

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均为脾虚之征,苔白或水滑为内停痰湿之象。

4 常用方剂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剤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剤局方》):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桔梗、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

5 常用中药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均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黄芪、白术甘温,补气健脾;党参,甘草、茯苓甘平,补中益气。

又白术燥湿利水,茯苓淡渗利湿,甘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诸药,所以临证时应根据病情选用适宜药物配伍应用。

如体虚常易感冒者,用生黄芪配白术以益气固表;气虚血亏,肢体麻木者,用炙黄芪配当归以补气生血;脾弱气虚,肌肉萎缩者,重用黄芪,伍用党参;痰湿重者,用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甘草与党参、白术、熟地、当归同用,可缓和其滋补之力,使补益作用缓慢而持久;与芍药合用,即为芍药甘草汤,可柔肝、缓急、止痛;与温热药附子同用,可缓其热,以防伤阴;与清热药石膏、知母同用,可缓其寒,以防伤胃。

总之, 甘草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一味药。

(2)在治疗痹证时,要注意辨别虚实标本,凡邪实标急者,纵有脾虚,亦要缓补,以防“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如实邪虽盛,邪去未尽,而脾气已伤,可在祛邪之中,佐以健脾益气;

如邪去正衰,症状稳定,病情缓和,可大胆补气扶正,久久投之,缓缓收功。

(3) 在用健脾益气之品时,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出现气滞胸闷、腹胀纳呆等症状,应少佐理气药,如陈皮、砂仁之类。

08 补肾壮骨法

1 概念 补肾壮骨法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物来补肾壮骨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以治疗尪痹及诸痹缠绵、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

3 临床表现 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偏于肾阳虚者,可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无力,五更泄泻,男子阳痿、滑精,女子宫寒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

偏于肾阴虚者,可见形体羸瘦、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入夜尤甚,或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

元阳即肾阳,又称命门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形体、蒸化水液,促进人身之生殖发育。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气化无权,而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乃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膝酸冷无力,肾阳虚衰,不能温养中土,运化失常,则致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尤盛之五更时,腹痛肠鸣而作泻。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男子阳痿滑精;肾阳虚,宫寒气滞血凝,则女子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均为肾阳虚衰之征。

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肾阴又称肾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能滋润形体脏腑,充养骨髓。若肾阴不足,精不能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则形体羸瘦、腰膝酸软,髓海不充,脑失濡养则眩晕耳鸣;精血不能上荣于目,则视物模糊;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肾阴虚,精少,不能化血,则经少经闭;肾阴亏虚,虚火内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均系真阴枯涸,虚火内生之象。

4 常用方剂 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当归、鹿角胶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肾气丸、右归丸均有温补肾阳的作用,肾气丸兼能化气行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右归丸纯补无泻,重在温补肾阳,兼益精血,即前人所谓“扶阳以配阴”之法。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此三方均有滋补肝肾之功。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的主要方剂,不仅能滋补肝肾,且能补益脾阴,为三阴并补之方。左归丸为纯甘壮水之剂,滋补力量较六味地丸为大,用于精血亏损、津液不足之证,而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之力雄。

5 常用中药 地黄、山茱萸、补骨脂、骨碎补、*羊藿、肉苁蓉、狗脊、续断、桑寄生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熟地、山茱萸性微温,长于滋补肝肾之阴。肉苁蓉性温,桑寄生性平,两药为平补之剂。桑寄生补肝肾而祛风湿、强筋骨。肉苁蓉补肾助阳,兼能润肠通便。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狗脊、*羊藿性温而补肾阳,其中骨碎补、续断能活血通脉,骨碎补能祛骨风,*羊藿、狗脊能祛风湿,*羊藿能强筋骨,狗脊能壮腰膝。

(2) 痛痹、尪痹患者出现肾虚的症状及筋骨变形时可用补肾壮骨法。由于这些患者素日阳虚阴盛,又以感受风寒湿邪中之阴邪为主,故临床所见以肾阳虚为多。

在补肾时当以温补肾阳为主。但还需注意阴阳互根、阴生阳长的相互关系,切不可妄用、过用温补药,而应阴中求阳,于补阳之中,兼顾补阴。且补阳之药每多辛燥,容易燥伤肾阴,故要阴阳兼顾, 即甘温补肾阳的药物与甘润补肾阴的药物同用, 如景岳所说:“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当尪痹患者在疾病某一时期表现以肾阴虚为主证时,由于其本为阳虚阴盛,故施治中切勿一味滋阴,而要阳中求阴,适当配伍补肾阳的药。

(3) 大多数尪痹患者常见肾虚寒实证, 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喜暖怕凉,关节疼痛、肿胀,僵挛变形,晨起关节发僵发皱,筋短骨重,肢体屈伸不利,舌苔白,脉沉尽弱, 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补肾是治疗尪痹的重要治则。但还有一部分尪痹患者在不同阶段出现肾虚标热之证,

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大,僵挛变形,屈伸不利,或局部灼热,皮色发红,喜将患肢放置被外或敷贴凉处,但久放之后又觉疼痛加重,仍欲着被喜暖,可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溲黄便涩等全身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而腻,脉滑数或兼沉兼细,尺脉多沉小。

此系邪气郁久化热,本虚标实,初看似热痹,但与热痹不尽相同,治疗应根据正邪的虚实多寡,在补肾的基础上配伍清热除湿,而不能孤投清热除湿通痹之剂。

(4)有的患者需补肾阳,而又兼阴伤,阴虚有热,不宜纯补阳者,或久服补剂,虑其助火化热, 应在补肾之剂中佐入知母、黄柏,取其苦以坚肾、寒以除热之意,以减少燥热之弊。

09 养肝补血法

1 概念 养肝补血法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治疗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筋脉挛急,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舌质淡,脉细。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生化,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人体各部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即《难经·十二难》所谓“血主濡之”。

《素问·五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摄”。《灵枢·本脏》“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肝主藏血,肝血不足,阴液不能上承,头目失于濡养则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

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血虚,四肢经筋不得濡润,则甲床苍白、肢麻筋挛;血虚,血海空虚则经少经闭,月经量少而色淡。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互相资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而肝阴不足,亦使肾阴亏虚。

4 常用方剂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

5 常用中药 熟地、当归、白药、川芎、阿胶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熟地味甘微温,养血生精,滋补肝肾,是最常用的滋阴补血药, 辅以当归,补血养肝,佐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合用,共奏补血和血之效,从而血充脉通,使营血调和、气血畅通。当归性温主动,能补血活血,通经活络,白芍微寒主静,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故寒痹宜用当归,热痹宜用白芍,由于肝血不足、筋骨失荣,而见肢体拘急、屈伸不利者,可用芍药配甘草、伸筋草。

(2)熟地性黏腻,常腻膈有碍消化,故久服熟地者,宜用砂仁拌熟地,或佐以少量砂仁。凡脾胃虚弱者,应配伍健脾和中助消化之品,以免伤脾碍胃。凡痰湿中阻,脘腹胀满、纳少便溏者,不宜用熟地等滋腻补血药,应先健脾和胃、化痰利湿,再行养肝补血,以扶正或正邪兼顾。

(3)前人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气能生血”。 故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伍补气药,如党参、黄芪之类以益气生血,增强补血效果。 尤其是气虚血虚患者,治当补气生血,使阳生阴长、气固血充, 重用黄芪为主药, 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辅以当归,养血和营,两药相配,能补气生血。

10 通经活络法

1 概念 通经活络法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不论致成痹证的原因是风、寒、湿、热之邪,还是痰浊、瘀血阻滞,或伴气、血、阴、阳之虚,都必有血脉痹阻不行,故任何痹证的治疗,除需针对病因,治以散风、驱寒、除湿、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等法,还应辅以通经活络。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

4 常用中药 秦艽、豨莶草、络石藤、金银藤、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姜黄、鸡血藤、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

5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根据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的特点、部位来选择合适的通经活络药,由于这些药在方剂组成中一般是佐使药,起辅助治疗作用,故只介绍常用药,而无代表方剂。

(2)秦艽、络石藤性微寒,豨莶草、金银藤性寒,多用于热痹。四药均有祛风湿、通经活络作用。 豨莶草入肝肾,祛风湿,生用苦寒,蒸制后甘温,兼益肝肾,去肝肾之风。 金银藤清经络中风湿热邪而止痛。

(3)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性温,祛风湿、通经络。多用于风寒湿痹。 松节、透骨草止痛效果较好。伸筋草、木瓜舒筋活络,木瓜兼能化湿和胃。千年健祛风湿、健筋骨,且止胃痛,故痹证而有胃痛者宜用之。 姜黄、鸡血藤温通经络而活血, 姜黄外散风寒,内行气血,长于治上肢痹痛。鸡血藤行气补血,用于血虚血瘀之关节疼痛,手足麻木尤佳。

(4)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性平,均能祛风湿通经络。 穿山龙舒筋活血而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桑枝、老鹳草可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

(5) 根据疼痛、麻木部位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部位以肩肘为主,可选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部位以膝踝为主,可选牛膝、木瓜;颈项部位,可选葛根;腰脊部位,可选桑寄生、杜仲、狗脊、老鹳草;全身可选鸡血藤、海桐皮。

# 健康 一夏# # 健康 明星计划#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寒湿痹的病因病机 5 风寒湿痹的治疗 6 关于三痹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寒湿痹的穴位 2 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 3 治疗风寒湿痹的中成药 4 风寒湿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寒湿痹 1 拼音

fēng hán shī bì

2 英文参考

windcolddampness arthral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windcolddamp b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colddamp pathoge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windcoldwetness bype of arthralg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风寒湿痹(windcolddampness arthralgia[1]、windcolddamp bi[2]、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colddamp pathogens[2])为病证名[3]。是指行(风)痹、痛(寒)痹、著(湿)痹的合称[1][2]。见《圣济总录》卷二十。

4 风寒湿痹的病因病机

因风寒湿三气杂至,使气血郁滞所致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甚则走注疼痛,或手足麻木等[3]。

5 风寒湿痹的治疗

治宜祛风、散寒、利湿[3]。用三痹汤、蠲痹汤等方[3]。

6 关于三痹

三痹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4]。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类证治裁·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非偏受一气。其风胜者为行痹。风行而不定,如走注之类。寒胜者为痛痹。寒凝则阳气不行,痛有定处,即痛风。湿胜者为著痹。重著不移,或肿痛,或不仁,湿从土化,痛发肌肉,即麻木也。……风胜脉必浮,寒胜脉必涩,湿胜脉必缓。三痹各有所胜,用药以胜者为主,而兼者佐之。治行痹散风为主,兼去寒利湿,参以补血,血行风自灭也,防风汤。治痛痹温寒为主,兼疏风渗湿,参以益火,辛温解凝寒也,加减五积散。治著痹利湿为主,兼去风逐寒,参以补脾补气,土强可胜湿也。川芎茯苓汤加芪、术。”

7

痹证可分为风寒湿痹、风热湿痹、痰瘀痹阻。风寒湿痹的症状为关节肌肉酸痛、腕肘踝膝等大关节活动不便;疼痛游走不定为风邪偏盛;痛处固定、肢体沉重者为湿邪偏盛;苔薄白、脉濡缓等。风湿热痹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日轻夜重、活动不利、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痰瘀痹阻,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苔白或腻、脉细涩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 44 方解 45 运用 46 现代适应证 461 肾盂肾炎 462 肠伤寒 463 关节炎 464 类风湿性关节炎 465 布氏杆菌病 466 其他 47 三仁汤的药理作用 47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472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47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8 歌诀 49 出处 5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三仁汤 51 处方 52 用法 53 功能主治 54 出处 6 《医学摘粹》方之三仁汤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 65 附注 66 出处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仁汤 1 拼音

sān rén tāng

2 英文参考

Threeseeds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anren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三仁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温病条辨》卷一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杏仁15g、制半夏15g、薏苡仁18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后下)6g、竹叶6g、厚朴各6g。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通利湿浊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证,为治疗湿温初起或者暑温夹湿,湿重于热证的代表方剂,还可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胃窦炎、急慢性结肠炎、肠伤寒、黄疸性肝炎、关节炎、肾盂肾炎等有湿热证候者。

4 《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

该方剂各味中药对病原微生物抑杀力度并不太强,只对伤寒杆菌还有些力度,可用于伤寒治疗;对于肾盂肾炎治疗时,应以现代抗生素治疗为宜;对于布氏杆菌病未发现该方剂中有对其抑杀作用的药味,宜结合现代抗生素治疗。至于关节炎,无论是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均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该方剂抗氧化损伤作用尚可,抗炎及免疫促进作用力度不大,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应该结合现代医学抗风湿等治疗为宜。[1]

41 处方

杏仁15g、制半夏15g、薏苡仁18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后下)6g、竹叶6g、厚朴各6g。[2]

杏仁12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3]

杏仁、半夏各五钱,滑石、薏苡仁各六钱,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二钱[4]。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5]。

42 功能主治

《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功在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湿热。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邪在气分,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者;近代也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属热轻湿重者[4]。

主治白涩症、聚星障、视瞻昏渺、云雾移睛[6]。

43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甘澜水煎服,日三次[4]。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5]。

44 方解

本方为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而设。湿邪伤人,常波及三焦而致上焦肺气不宣,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常,病症繁多。本方以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苦温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此即开上;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宣畅脾胃,此即畅中;薏苡仁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此即渗下。配伍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疏导下焦,使湿有出路,三药为臣药。半夏燥湿和胃,止呕除痞,厚朴行气化湿,二药又可使寒凉之品清热而不碍湿,共为佐药。本方药性平和,无温燥辛散太过之弊,有宣上畅中渗下、上下分消之功,可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症自除。[2][4]

三仁汤配伍特点是“宣上、畅中、渗下”三法并进,以达治疗目的。方中杏仁宣利上焦之肺气,以通调水道,白蔻仁畅中焦之脾气以化湿行气,薏苡仁渗利下焦以利湿清热,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2]

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主要方剂。湿温的其发病每与内湿有关,湿温初起,除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外,兼见胸闷不饥等湿阻气机之证。其头痛乃阳为湿邪阻遏之候;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治之法,一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之则洞泄;三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以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遂有锢结而不解之势。惟以芳香苦辛、轻宣淡渗之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为宜。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暑解热清,则诸症自解。[7]

三仁汤功效在于运脾化痰,清热利湿,用于视瞻昏渺之湿热痰浊上犯清窍,而以湿热偏重,眼底水肿比较明显者[8]。

45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湿温初起或者暑温夹湿,湿重于热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胸闷、午后身热、体倦身重、脘腹不适、舌苔白腻、脉濡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2]

2.加减法:若伴有恶寒现象,加香薷、藿香、佩兰解表化湿;有寒热往来者,加草果、青蒿;湿重于热,加苍术、石菖蒲、草果芳化燥湿;热重于湿,加连翘、黄连、黄芩清热祛湿。[2]痹证、淋证、水肿等属湿热者,均可加减用之。[9]

3使用注意:若湿已经化燥者,不宜使用。[2]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不宜应用。[3]

46 现代适应证

[10]

适应证:适用于肠伤寒、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461 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大多是由于泌尿道、膀胱等感染逆行到肾引起的,个别由其他部位感染后经血行感染所致。主要病理改变为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黏膜下可有细小的脓肿,严重者肾小管腔内可有脓性分泌物,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内有白细胞浸润和小脓肿,严重时可广泛出血。临床以发热、尿道 征、腰痛为主要症状。

462 肠伤寒

伤寒是由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种传染病,伤寒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再经肠黏膜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初期菌血症,在骨髓、肝脾、淋巴结等组织中增殖后再次人血形成二次菌血症,然后经血流或胆道进入胆囊,再由胆囊排入肠道与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发生剧烈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使淋巴结增生,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长期感染以及发热消耗,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损伤。主要病变在小肠,以回肠壁病变最重,淋巴滤泡肿胀,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严重者可穿孔,肝、肾、脾、骨髓也可浸润。伤寒内毒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玫瑰疹、腹泻、便血、贫血。白细胞减少时,可并发肝炎或心肌炎、肾炎、肺炎等。副伤寒与伤寒发病机理几乎相同,是由副伤寒杆菌感染所致,临床症状也较伤寒轻。

463 关节炎

关节炎是由于骨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以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本病为中老年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病因机制目前了解还不充分,主要病因有二:①一般易感因素如遗传、高龄、肥胖、性激素、骨密度、过度运动、吸烟以及其他疾病。②机械因素如创伤、关节形态异常、某些关节长期反复使用以及剧烈的文体活动等,上述原因导致软骨基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调;软骨下骨板损害使软骨失去缓冲作用;关节内局灶性炎症。主要病理改变首先为软骨变性,局灶性软化,表面粗糙,失去正常弹性,局部小凹陷、脱落等;其次是骨糜烂,脱落后软骨下骨板暴露;第三是轻度的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晨僵和黏着感,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弹响等。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其病因机理主要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咽峡炎后的晚期并发症。该病抗原性复杂,各种抗原分子结构与机体器官抗原存在同源性,机体的抗链球菌免疫反应与人体组织产生交叉反应,导致器官损害;而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的抗原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荚膜由透明质酸组成,与人关节、滑膜有共同抗原性,这种抗原模拟自身抗原与链球菌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人体关节滑膜中产生风湿性关节炎;另外细胞免疫反应异常也是主要发病机制,如周围淋巴细胞对链球菌抗原的增殖反应增强,患者外周血对该抗原诱导的白细胞移动试验增强,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和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功能增加;扁桃体单核细胞对该抗原免疫反应异常等。同时A族链球菌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类可直接损害关节也是重要机制。主要表现为关节结缔组织渗出、水肿等,全身较大关节游走性、对称性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464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症状为对称性、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其病理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层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多数患者活动期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RF)。病因不清楚,可能有遗传倾向,更可能与感染因子有关;虽然还未发现导致本病的直接感染因子,但一些病毒、支原体、细菌都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影响RA的发病和病情进展。当抗原进入人体经巨噬细胞作用后与细胞膜的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若此复合物被其T细胞受体所识别,则该T辅助淋巴细胞被活化,通过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各种介质,不仅使B细胞激活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其中有RF和其他抗体,同时也使关节出现炎症反应和破坏。免疫球蛋白和RF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经补体激活后可以诱发炎症。CD4+T细胞在RA发病中起重要和主要作用,在病程中T细胞库的不同T细胞克隆因受到体内外不同抗原 而活化增殖,滑膜的巨噬细胞也因抗原而活化,其所产生的抗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8等增多,则促使滑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TNFα更进一步破坏关节软骨和骨,结果造成关节畸形;IL1是引起RA全身症状的主要因素;RA滑膜出现不正常凋亡过程,过量Fas分子或Fas分子和Fas配体比值失调都会影响滑膜组织细胞的正常凋亡,使RA滑膜免疫反应得以持续。

465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又名波浪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脏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传染源多为羊、牛、猪、狗、马等动物,主要经皮肤接触传播,少数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发病机制复杂,以细菌、毒素及变态反应为主要机制。布氏杆菌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在其内繁殖,首先形成原发灶,然后细菌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流形成菌血症。该菌受机体多种免疫因素作用,菌体破坏既释放出内毒素和其他物质,导致毒血症;部分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繁殖,然后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引起细胞变性坏死;细菌可反复进入血流及组织,故病情可反复和加重,病灶部位T淋巴细胞可被细菌反复致敏,并反复接触抗原,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胞聚集于布氏杆菌周围,吞噬并杀灭该菌,形成包裹感染灶的肉芽肿,未被清除者则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复发。该病可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初期可有炎性渗出、变性坏死,继而肝脾淋巴结可见增殖性结节和肉芽肿。

466 其他

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胃窦炎、急慢性结肠炎、黄疸性肝炎等有湿热证候者。

47 三仁汤的药理作用

[11]

47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杏仁所含杏仁油对蛔虫、钩虫及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蔻仁挥发油能增强链霉素的抗结核杆菌作用。10%滑石粉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竹叶水煎剂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厚朴煎剂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对耐酸菌、肺炎双球菌、枯草杆菌、变异链球菌均有抑菌作用;煎剂对许兰黄癣菌、红色毛癣菌等多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同时有抗病毒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该方剂各味中药抗菌力度不算强大,文献还未发现哪味中药对布氏杆菌有抑杀作用,但对伤寒杆菌3味药均有抑制作用。

472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苦杏仁及宁球蛋白具有抗炎消肿作用,白蔻仁煎剂可使胃黏膜组织SOD增高,MDA含量下降。薏苡仁浸出物可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膜的甲基转换酶、磷脂酶A2和前列腺素E2的分泌,从而稳定炎症细胞的细胞膜;同时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超氧阴离子(O、H2O2、羟基、化学发光体),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通草水煎剂具有显著抗炎作用,所含通脱木多糖可明显降低血清及肝脏中LPO含量,降低脑组织中脂褐素含量,提高全血SOD活力。竹叶提取物可明显降低LPO,提高SOD及GSHPx活力,竹叶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羟基作用。半夏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轻度 作用,可使血中皮质酮水平升高,发挥抗炎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中性粒细胞游走,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同时可提高血浆SOD活性,降低LPO含量。

以上可以看出,该方剂各味药抗炎力度并不大,而抗氧化损伤力度尚有力。

47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杏仁所含苦杏仁苷能明显促进有丝分裂原对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NK细胞活性,促进PHA 的T淋巴细胞的转化增殖。薏苡仁热水提取物葡聚糖及酸性多糖CA1、CA2均有抗补体活性,薏苡仁浸出物能使巨噬细胞增加IL1的分泌,显著增加单核细胞产生抗体,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臣药通草多糖可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和单核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素水平,抑制迟发性过敏反应。佐药半夏中提取的多糖具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以厚朴为主的柴朴汤有明显地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能显著抑制牛丙种球蛋白IgE血清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对Ⅳ型变态反应也有抑制作用。4.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君药杏仁及其所含宁球蛋白具有镇痛作用。薏苡仁有解热、镇痛作用,其所含薏苡仁油有抑制骨骼肌收缩的作用。臣药通草水煎剂有明显解热作用。佐药厚朴乙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又有中枢性肌松作用,厚朴生物堿对横纹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乙醚提取物能抑制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及丘脑下部激活系统,厚朴酚还能抑制脊髓兴奋性传导物质的前体谷氨酸的作用而产生脊髓抑制作用,提取物尚能明显影响中枢多巴胺系统的作用。

值得重视的是半夏中含有钙、钾、钠、铁、锈、铝、铊、磷等微量元素;竹叶中含18种微量元素铝、钡、钛、锆、铅、锡、镓、锶、铁、锌、镁、钙、锰、镍、铜、银、硼、硅;通草中含有钙、钡、镁、铁等18种微量元素,滑石中含有[Mg(SiO4O10)·(羟基)2]或3MgO·4SiO2,还含有一部分MgO、FO、Al2O3等,这些微量元素在神经、内分泌及其代谢活动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钙、镁、钠、钾共同维持着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钙不仅参与成骨和凝血过程,更重要的是钙是许多酶的激动剂,又是调节细胞功能的信使,细胞内的钙作为第二信使,例如在肌肉兴奋-收缩偶联因子、激素和神经递质的 -分泌偶联因子、体温中枢调定点主要控制介质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镁是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和激动剂,可启动300多种酶,除参与体内重要的代谢过程外,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肌肉的收缩等几乎生命的各个环节均与镁息息相关;特别是镁对细胞内钾的调节,镁缺乏时可导致细胞内钾外逸,同时诱发低钙血症,此时临床上多出现精神错乱、嗜睡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以及心律紊乱等心血管症状。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系统、电子传递链主要的复合物、过氧化物酶等主要组成部分,同时铁是儿茶酚胺类合成的限速酶的重要元素,缺铁时不仅出现贫血,同时出现易怒及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神经系统症状。锌在体内与80余种酶活性有关,如碳酸酐酶,DNA、RNA聚合酶等,许多蛋白质如反式作用因子、类固醇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受体的DNA结合区都有锌参与形成的锌指结构,在转录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故缺锌必然引起代谢紊乱;同时锌还参与生长激素的合成,促进免疫功能;更重要的是缺锌可严重影响脑功能,使精神抑郁症状加重。铜是体内多种酶的辅基,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铜离子在将电子传递给氧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此外单胺氧化酶、SOD等也都是含铜的酶,铜缺乏时会影响一些酶的活性,可表现出神经症状及贫血,可使心肌损害和代谢紊乱,使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功能低下。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中心,每个分子酶可与4个硒原子结合,GSHPx可利用H2O2使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成无毒的羟氧化物,保护细胞膜;同时硒可加强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可使氧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物自由基(ROO)转变成无毒的生育醌而具有抗氧化作用;同时硒还参与辅酶Q和辅酶A的合成。缺硒常可诱发扩张型心脏病及增加癌症的发病率。铬缺乏时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又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生长发育停滞。锰是多种酶的组成部分和活性剂,如RNA聚合酶、SOD等,缺锰时可直接影响脑功能,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影响生殖功能,胰岛素数量及胰腺β细胞减少。钴是维生素B12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生素B12对神经功能有着直接影响,同时鉆和锰均为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元素。镉对铅有解毒作用。

48 歌诀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2]

49 出处

《温病条辨》卷一

5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三仁汤 51 处方

薏苡仁二钱五分,桃仁、牡丹皮各一钱五分,冬瓜仁二钱[4]。

52 用法

水煎服[4]。

53 功能主治

治胃痈、肠痈,腹痛烦闷不安,或胀满不食[4]。

54 出处

《医学入门》卷七方。

6 《医学摘粹》方之三仁汤 61 方名

三仁汤

62 组成

杏仁3钱,白蔻仁2钱,生薏仁3钱,滑石3钱,竹叶1钱,桑叶3钱,白通草2钱,半夏2钱。

63 主治

《医学摘粹》方之三仁汤主治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或渴,午后身热,脉浮虚者。

64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

甘澜水煎大半杯,温服。

65 附注

方中仍有温药者,以湿属阴邪,非温行则湿不去也。

66 出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