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清朝 清代 乾隆年间 的名人,比如吴敬梓 曹雪芹 等等 还有哪些人呢??求推荐,一定采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求 清朝 清代 乾隆年间 的名人,比如吴敬梓 曹雪芹 等等 还有哪些人呢??求推荐,一定采纳,第1张

1、冯敏昌(1747—1806年)则堪称壮族古代文豪,曾为乾隆进士、翰林编修、户部主事、刑部河南司主事,诰授奉政大夫。 字伯求,号鱼山,广东钦州(现为广西钦州)大寺镇马岗村人。

2、杨景曾 普通古籍 的创作人,湖南武陵(湖南常德) 乾隆十一年(1746年) 进士,字召林,号竹栗园丁,安徽六安人。分书法为二十四品,一一品评其佳妙,独丰“妩媚”一品称“无丈夫气’。又称“投时利器,贻笑方家”。

3、简(1711--1785),字汉青,号敬思方家楼村人。自幼好读经史,雍正年间举人,乾隆五年(1749年),殿试中二甲,赐进士,后入翰林院学习3年,授翰林院庶吉士,任国史编修。乾隆六下江南,方简三次在庐州(合肥)迎驾,并作多首迎驾诗,后成诗集,题为〈圣驾乾隆巡南恭纪十律并序〉。

4、王聿修(1707—1788),字念祖,号孝山,清朝乾隆年间的史学家。祖籍山西洪洞县,清初诏令移民,始迁禹州,后历代在禹州定居。聿修幼年,通宵达旦,苦读以求功成名就,先考中秀才,后开设学堂,教书育人。他教育 学生作人要正直,不计名利。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他的影响下,学生深受教益。乾隆元年(1736)聿修考中举人,时年二十九岁,仍教书为业。九年(1744)至十年(1745)八月,王聿修、孙广生等人重修《禹州志》,历经三年,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五月修成。书共十四卷,乾隆三十一年(1767),王聿修被选为确山教谕。三年后提升为珙县(在四川省南部)知县。乾隆四十年(1778)聿修改任云南南安府州判。聿修为官十几年来,布衣素食,俭约自恃以提高文化、改变其陋习为已任。他先后办了四件大事:1、革除陋习,2、发展文化教育,设立私塾,3、减员减赋税,4、减免徭役。后聿修已到风蚀残年,不得不告老还乡,但他仍无法闲置下来,执教于颍南书院。乾隆五十三年(1783年)聿修病卒家中,时年81岁。聿修一生著书很多,主要著作有《禹州纪年》四卷,《全史提要》四卷,《四书五 经讲义》。在编纂方志方面有《禹州志》、《叶县志》、《确山县志》、《珙县志》八卷,《噪声鄂嘉县志》四卷。

5、周笠,字元赞,号云岩,又号韵阔外史,乾、嘉(一七三六至一八二o)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能诗、画,初工写真,中岁弃去,专门花卉、山水,均摹沈周。山水淡远秀韵,花卉赋色妍雅,所作百花横卷,凡有数本传于代。韵妍法备。为邹一桂之亚。其自写韵兰草堂图,题者数百人,尤为时所称。间作士女,亦尽态极妍。《墨香居画识、桐阴论画、墨林今话、清朝书画家笔录、清代画史补录》

开科第一 为南宋进士时梦珙立。时梦珙是兴化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文科进士,曾任桐庐县知县。题字书家林剑丹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温州书画院院长。

忠孝同胞 为明朝孝子顾师鲁、知州顾师胜立。顾师鲁曾协助徐达攻克盐城、宝应、兴化、淮安,立下了功劳。江淮平定后,回归故里侍奉祖母。其弟顾师胜于洪武十三年出任四川眉县知县,与叛军作战而死,后追赠知州官衔。题字书家为著名学者、图书馆学家、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等职。

第一元勋 为明朝左丞张骐立。元末张骐跟随张士成起义,驻扎杭州、湖州,后归顺明朝,任江西行省参政、左丞,被兴化人视作功勋卓著的元勋。题字书家为著名学者、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

辽城汉节 为明朝主事陆容立。洪武年间,陆容被征选为礼部主事,因擅长辞令,两次奉命出使朝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题字书家为已故当代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武中奇先生。

恩荣三锡 为明朝知县邵斌立。邵斌曾任永宁知县,清廉正直,受到百姓爱戴,有较高的美誉度,朝廷多次给予赏赐。题字书家金意庵先生,为当代著名满族书法家,曾任中国书协理事、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吉林省文史馆馆员。

台藩衍贵 为明朝御史舒楚立。舒楚于永乐二年任四川道御史,政绩突出,颇有名声。题字书家吴建贤先生,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育天下才 为明朝进士马忠立。马忠曾任国子监助教。题字书家周志高先生,祖籍兴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五朝元老 为明朝大学士高谷立。高谷从政期间历经明成祖、宣宗、仁宗、英宗、景宗五朝,故有五朝元老之称。此匾按旧匾复制,题字书家不详。

两朝忠荩 为明朝尚书成王进立。成琎任蔚州知县、北平布政使参议,当成祖北征时与太子同卧同起。病故后,先后被追赠为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其孙成谐在与俺答作战中殉职。此匾按旧匾复制,题字书家不详。

状元宰相 为明朝首辅李春芳立。李春芳是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状元,后任建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忠极殿大学士。题字书家沙孟海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生前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等职务。

中原才子 为明朝福建按察副使宗臣立。宗臣是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因触怒严嵩出为福建参议。倭寇进犯,宗臣率众抗击,战功卓著,升任福建按察副使、提督学政。宗臣是明朝嘉靖“七子”之一。题字书家谢瑞阶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历任中国书法家名誉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东海贤人 为明朝哲学家韩贞立。韩贞出身贫寒,成年以后倾心向学,成为泰州学派的传人,经常开展平民教育,接济穷人。此匾按旧匾复制,题字书家不详。

两世炯卿 为明朝宪副赵宋立。赵宋是明朝嘉靖进士,官至山西宁武兵备副使、山西行太仆寺卿,历经嘉靖、隆庆两朝,刚正不阿,廉洁自持。题字书家何应辉先生,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

极品封君 为明朝少师李镗立。李镗是李春芳的父亲,父因子贵,被赠封为少师,所以称为“极品封君”。此匾按旧匾复制,题字书家不详。

省阁名公 为明朝大学士高谷、尚书成王进、侍郎杨果立。赞誉他们是国家中枢机构内有名的人物。题字书家刘江,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名宦传芳 为明朝主事袁应琪立。袁应琪是明朝万历二年进士,户部主事,有功于家乡,家乡曾建立祠堂祭祀他。此匾按旧匾复制,题字书家不详。

青琐名谏 为明朝御史黄建中立。黄建中任御史,敢于上书直言,权贵多所畏忌。“青琐名谏”即“宫门内的著名谏官”的意思。题字书家周慧王君,当代著名女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

右省名卿 为明朝侍郎魏应嘉立。魏应嘉是明朝万历进士历任汝南粮官、太常卿、大理太仆卿、兵部右侍郎等职。题字书家徐一本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报》副社长等职。

五子济美 为明朝赠封御史解汝楫立。解汝楫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显达。题字书家潘主兰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生前曾任福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福建画院副院长、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2001年与启功一起获得中国文联与中国书协共同主办的国家级书法专业学术奖——“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2001年去世。

忠诚正直 为明朝尚书解学龙立。解学龙是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江西巡抚,南明弘光朝任刑部尚书。为官忠诚,正直无私。南明灭亡时投江自杀,以身殉职。题字书家胡问遂先生,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平章纶阁 为明朝大学士吴生生立。平章,古官名,即宰相之意;纶阁是为皇帝拟机要文件之处。平章纶阁是赞誉吴生生位高权重。题字书家曹宝麟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暨南大学文化艺术中心研究员,书法篆刻研究室主任。

冠楚廉能 为明朝知县顾士奇立。顾士奇曾任湖南江华等县知县,勤俭廉洁,声名远扬。题字书家钱君陶,当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在诗、书、画、印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和贡献,历任上海市书协、美协常务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98年去世。

琼林世宴 为明清两朝陈常道、陈爱辄、陈履中、陈以恂、陈广道五进士立。陈氏一门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出了陈常道、陈爱辄、陈履中、陈以恂、陈广道五个进士。琼林,苑名,宋代兴国八年曾经在此宴请新科进士,此后成为定例。所以参加琼林宴也就是取得进士身份的标志。题字书家张海先生,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九世一品 为明清两朝的李秀、李旭、李镗、李春芳、李茂材、李思诚、李祺、李楠等李氏世代九人而立,称他们都是一品高官。题字书家高式熊,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阖门忠孝 为明朝知县李信立。李任信湖广和平县知县,清兵来攻,李信及其二子据城坚守,城破,不降被杀。此匾按旧匾复制,题字书家不详。

畿甸清霜 为清朝巡道吴元莱立。吴元莱是清顺治十七年贡生,由中书历任郎官等职,升至直隶巡道。畿甸指京都一带,清霜形容其为官清正。题字书家朱贫田,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

烈孝格天 为清朝孝子陈嘉谟立。清朝顺治初年,陈嘉谟之父蒙冤即将被处死,陈嘉谟写血书为父鸣冤,投河而死,感动众人。此匾按旧匾复制,题字书家不详。

万邦总宪 为清朝左都御史李楠立。李楠是清朝康熙十二年进士,历任翰林检讨、内阁学士、工部、户部侍郎直至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掌管天下御史,左都御史为都察院主官,李楠于任上纠正许多错案,故有万邦总宪之称。题字书家启功先生是已故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名贤鼎望 为清朝布政使徐火旦及其兄徐熹立。徐火旦由进士升至广东布政使,很有政绩。其兄徐熹因弟弟出门为官,甘愿放弃科举选拔回家照顾母亲。题字书家瓦翁先生,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金石学家、书法家,苏州东关印社名誉社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08年去世,享年100岁。

兄弟联芳 为清朝知县魏曰祁、魏曰郁立。魏曰祁、魏曰郁于康熙二十一年同时中进士,后分别任职四川高县、福建潭平县,都卒于任上。题字书家方传鑫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编辑组组长。

三凤和鸣 为清朝进士孙兆奎、孙宗绪、孙麒三人立。孙兆奎康熙四十二年进士,任广西武缘县知县,后任兵部、吏部主事等职,学识渊博。弟孙宗绪康熙五十一年进士,任河南安阳知县,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弟孙麒康熙五十七年进士,崇尚节气。孙氏三兄弟同中进士,皆有美誉,故称三凤和鸣。题字书家刘小晴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史馆馆员。

鸾廷世美 为明朝举人姚更生立。姚更生远祖姚厚从高帝起义,拜潼关都指挥使,子孙世袭。姚更生的父亲姚珍,任连江、镇远知县,仁慈俭素,姚更生也是举人。题字书家胡公石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江苏盐城人,建国前曾担任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私人秘书,建国后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宁夏书协名誉主席、宁夏书画院名誉院长。1991年12月调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97年去世。

玉署清华 为清朝庶常赵秉忠立。赵秉忠是乾隆十年进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散馆后,任武英殿纂修。宋太宗曾赐翰林苏易简“玉堂清署”,后世亦因此称翰林院为“玉署”,清朝庶常馆与宋朝翰林学士院相类似,所以用“玉署清华”赞美赵秉忠。题字书家王学仲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书协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天津大学教授。

诗画名家 为清朝诗画家陆沧浪、陆震、李沂、李鱼单、顾符真、顾于观、李恢、李慧火、黎本淳、魏标、王国栋、顾锡爵十二人立。题字书家为上海已故著名书画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应野平先生。

才步七子 为清朝进士郑燮立。郑燮官山东时爱民如子,诗、书、画俱佳,有“三绝”之称。题字书家费新我先生,为我国著名左笔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1992年去世。

词林硕望 为清朝文学家黄本泰、黄本纶立。黄本泰、黄本纶姿质过人,黄本泰文章优美,成就后学甚众,黄本纶文章犀利,锋芒毕露,中乾隆三十二年经魁。两人均不足二十岁就已有名气,为时人所推重。题字书家蒋维崧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大学教授,2006年去世。

江左名元 为清朝知县徐步蟾立。徐步蟾是清朝乾隆十二年解元(第一名举人),乾隆十六年进士。题字书家谢稚柳先生,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文物鉴定家,历任原中央大学教授、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组长,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

经训贻芳 为清朝进士任陈晋、御史任大椿立。任陈晋精于《易经》,著作收入《四库全书》,其孙任大椿于乾隆三十四年中进士,后以主事参修《四库全书》,乾隆五十四岁升至陕西道监察御史,不久病故。任大椿对经学训诂颇有研究,主要成就在考证名物制度、辑录小学轶书方面,著作丰富,是扬州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题字书家陈大羽先生,当代著名书画家,曾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名誉主任、教授。

学冠东南 为清朝进士顾九苞立。顾九苞精通群经,著作宏富,乾隆四十三年考取进士后病故。题字书家尉天池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琼林耆宿 为清朝检讨王月旦立。王月旦工诗善写文章,在家乡很有名气。嘉庆七年为翰林院检讨。题字书家王澄先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粤西召杜 为清朝知府王志广立。乾隆年间王志广先后任广西梧州、柳州知府。“粤西召杜”比喻王志广有召、杜两位名宦的声誉。题字书家伍纯道先生生前任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性静情逸 为清朝中允刘熙载立。刘熙载是道光二十四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咸丰帝看重他的学问和人品,书写了“性静情逸”四个字赐给他。题字书家刘炳森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文物鉴定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常委。

行为士表 为清朝进士陈广德立。陈广德道光二十五年进士,任户部主事。后请假回乡,侍养母亲甚勤,生平交友谨慎,俭衣朴食,行为堪称表率。题字书家沈鹏,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画》主编。

望重南宫 为清朝进士孔广谟立。孔广谟品学兼优,中进士后,因病未能赴知县任,卒于家。题字书家沈觐寿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南宫第一 为清朝会元陆殿鹏立。陆殿鹏博览经史,光绪二十年中会元,经廷试中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回归故里后,努力呈请革除弊政。题字书家肖娴先生,当代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

古之遗爱 为清朝庶常成占春立。成占春于同治十三年任云南易门知县,召集流亡百姓耕种教化,为民谋利,后调升至镇雄州知州,以丧母而归故里,仍关心地方事务。题字书家徐石桥先生,祖籍兴化,长期任职南京博物院。

仁寿之徵 为民国百岁老人康龄立。题字书家苏局仙先生,前清秀才,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明代军事活动由于其内在较强的流动性,在关羽信仰的传播和普及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明初的卫所移民,到明中期的嘉靖倭变,以及其他军事活动,对关羽信仰的传播,特别是对边疆、沿海等关羽信仰薄弱地区的传播,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而为清代关羽标准化的国家崇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明代;关羽信仰;关庙宋元时期关羽信仰逐渐形成①,但到明代关羽信仰才真正普及开来。明万历年间,已是“天下神祠香火之盛莫过于关壮缪,而其威灵感应,载诸传记及耳目所见闻者,皆灼有的据,非幻也”,并成为“家祠户祷”、“凡妇人女子”所必知的对象,位列当时的四大正神之首。②与内地关庙的修建以官府和普通百姓为主体不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海外等关羽信仰氛围不是十分浓厚的地方,卫所军人成为关羽信仰和关庙修建不可或缺的主体。可以说,明代的关羽信仰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从明初的卫所移民,到明中期的嘉靖倭变,以及其他军事活动,都不断地为关羽信仰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学术界关于关羽信仰的研究成果颇丰③,但专门针对明代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情况的研究较为少见。关羽庙宇作为实实在在的关羽信仰的物化载体,在古代文盲占大多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社会中,能够起到不断传播和强化关羽崇奉的作用。明代军事活动又因其较强的流动性,在关羽庙宇修建和关羽信仰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图在明代关羽庙宇分布的基础上,从明代军事活动这一角度,对明代关羽信仰传播情况略加探讨。卫所移民与关羽信仰的传播顾诚指出:“从东北到西北以至西南,这些大约构成半个明帝国疆域的地方在明代(特别是在明初)一般不设行政机构,而由都司(行都司)及其下属卫所管理。”④在边疆地区,军人及其家属成为移民的主体,也是关羽的忠实信仰者。因此,诸如陕西、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早期的关庙修建,无不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陕西北部一些边疆卫所及其毗邻地区,都属于关庙修建较早的地方。陕西行都司除所在地甘肃镇东南隅关庙建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外,庄浪卫关庙建于洪武二十一年;西宁卫碾北千户所关庙建于洪武十九年;镇边卫关庙建于成化年间;高台守御千户所关庙建于景泰七年(1456),成化十八年(1482)和弘治十三年(1500)再加修葺;山丹卫除洪武二十九年所建南关关庙外,永乐十一年(1413)再将暖泉堡元代所修关庙重新修葺;⑤宁夏卫除卫城东北角唐代所建旧庙外,成化二十三年,都御史崔让再建永通桥新庙。⑥平凉府静宁州关庙重修于洪武七年⑦,到嘉靖年间,平凉府各州县基本都能见到关庙。⑧临洮府府治东的元代关庙于洪武三十一年重修;万历初年,参将梁文将河州关庙修葺一新。洪武初年,指挥王翚将庆阳府治城西门的宋代古庙加以重修;⑨宁州古关庙也于宣德年间再加修葺。⑩明代汉中府建庙时间也较早,兴安州西门关庙在洪武四年由守御千户所创建,城固县关庙洪武八年也已修建。在卫所军人的努力下,福建沿海及西部等地出现了关羽庙宇。福宁州关庙于洪武十五年由“守御百户张清创建”。漳州府的镇海卫城、六鳌所城、铜山所城、玄钟所城关庙,均为洪武中后期所建。正德年间漳州府铜山卫《鼎建成铜城关王庙记》称“国朝洪武之二十年,城铜山,以防楼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邵武府进贤坊关庙是一座宋代古庙,永乐七年,邵武官兵“从大军征西洋,神著阴功,遂得凯旋,重新其庙。正统间征沙尤寇,亦赖神功。武人崇奉,祭无时”。弘治以前广东卫所所建关庙,不少是在洪武年间修建的。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军队进入云南后,一大批关庙也随之得以兴修。如临安府宣威街关庙于洪武十八年由指挥王信迁建。大理府治西南关庙于洪武中由大理卫重修。到正德年间,临安府已是“各州县俱有关王庙”。姚安军民府大姚县西南关庙,就是千户官每年霜降日祭旗纛的地方;寻甸府西北关庙是凤梧所官军每年祭旗纛的地方;楚雄府南安治东关庙“当安童夷贼往来之冲,嘉靖间,知府李显阳建,以警慑诸州”。元代以前贵州地区仅有贵州治城南一所关庙,但到弘治以前,大部分卫所已建有关庙。贵州地区所修关庙也带有明显的军事性质。毕节卫关庙的修建就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洪武十五年,“天兵定南诏”,次年班师后,因同知柳楫战前曾许愿“若得捷,当撤弊而新之”,后遂建庙,“使人有瞻仰,神复扬灵兹土,而余亦毕姚安之愿”。嘉靖三年(1524),总兵牛桓将贵州宣慰司治内元代所建关庙加以修葺,使该地关庙达到两座。铜仁府郡治东关庙于嘉靖二十七年由指挥王辕连修建。万历三十年,总兵陈璘新建龙头营关庙,同时又重修郡治东关庙,以求关羽显灵助战,确保一方平安。此外,据《西关志》记载,嘉靖二十六年以前,京师迤西沿长城重要关塞大部分已建有关庙,居庸关城内西山关庙甚至还有敕建庙额。嘉靖倭变与关羽信仰的传播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在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带,关羽信仰的真正大规模普及是在嘉靖年间抗倭斗争以后。在南直隶地区,最先投入修庙的是一些卫所的军士、民人和道士们。吴县的专诸巷关庙在永乐间由苏州卫官军创建;松江府的清村庙和南汇嘴庙在洪武末和永乐初分别由千户陈叙和张敏所建。到正德年间,苏州府、松江府所属大部分州县都已有关庙,且松江府府治周围关庙多达四座。嘉靖后期,倭寇侵扰甚至深入到徽州府歙县、绩溪和宁国府的旌德、泾、南陵等县。明 和沿海人民积极抗倭,官军每获胜,必归功于关羽助战。扬州卫指挥同知石如璧,“先世高皇帝授六品职。迨嘉靖三十五年,岛夷航海犯东南,流浸毒扬州境,势甚慓石,以其官披执戎伍,祷于义勇武安王,获庥助,夷大创。上首功,朝廷以论最先登之伐,加今职。世世遂捐俸出囊,首倡建神庙于北城门左,布神庇也”。嘉靖三十五年,徐海就擒,“赵公益神侯之功,命有司立庙于常州。侯之庙盛于北,而江南诸郡庙侯自此始”。浙江地区关羽庙宇的兴修也是在嘉靖倭变以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继乱东南,天子命赵公文华统师讨之,师驻嘉兴。军中若见关侯灵应响助我师者,已而,师大捷。赵公请于朝,立庙于嘉兴,以祀侯”。绍兴府余姚灵绪山关羽旧庙,也因嘉靖倭变关羽护佑有功而得以扩建。“曩岁倭奴寇姚,倅而几陷。祷于公庙,卒以却贼。于是,当路暨邑父老议恢庙制。”“经始嘉靖丙辰六月,积二十四年规模始宏,解州、当阳恐伟丽不若是。”嘉靖倭变时,胡宗宪曾“练兵于吴山之寿春庵,侯示之梦,若有相于公者。已,果连破贼数阵”,遂将原宝莲院改为关庙。万历以后,关羽庙宇的兴修渐扩展至浙江北部和沿海地区。杭州吴山在万历初年“群庙萃止,而公祠未建,人心缺然”,万历十四年(1586),“始辟承天灵应宫右区,肖像祠公”,万历十八年继续整建,到万历三十二年,正式“秩入春秋祀典”。万历中后期,仅钱塘县一地就有关庙六座。在明初卫所建修关庙的基础上,嘉靖倭变使福建、广东等地的关庙兴修更盛。像福建漳州府诏安县关庙,就是嘉靖三十七年“知县龚有成梦有护城之功,得应,故立”。海澄县的石马镇上马、下马关庙,俱系嘉靖年间修建;兴化府属邑于隆庆初年均已建庙。在广东沿海地带,广州府的顺德县西山关庙于嘉靖四十三年由“坊民呈建”,新安县县治关庙于万历十二年由“参将方伯署县事王维翰重修”。到万历中期,广州府、韶州府等地大部分属邑已经建庙,潮州府府治所在地海阳县已有关庙两座。此外,像南雄府各县到万历中期均已建庙,其他府州县到万历中后期大都有了关庙的记载。其他军事活动与关羽信仰的传播从明初开始,凡重大军事活动中多有关羽的影子。许多关羽志书都记载了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以及成祖朱棣北征本雅失理,关羽显灵助战的故事。嘉靖三十五年序刻的《获鹿县志》,也留下了嘉靖年间关羽助战的记载:“余尝遍游齐鲁燕赵,又西过太行,涉晋代关陇之墟。父老往往言,时遇边徼□患,矢石交下,烟沙茫茫,或风雨震凌,我军危急,将士心悼□愕,众口欢祝,即在空中若见侯灵旗羽盖,神光闪烁。俄顷,虏遂惊溃以去。”在此后的军事活动中,关羽更是被视为精神支柱。隆庆六年(1572),“大征朦胧三峒,兵备道金某监军,夜梦神助,遂大捷”,班师后,于广西平乐府荔浦县再立新庙,岁岁致祭。辽东都司的广宁中左所关庙“起于成化,大于弘治,两新于万历,前后凡四举矣”;广宁前屯卫关庙于嘉靖十一年因火灾焚毁,后于嘉靖十二年和嘉靖十三年分别加以修葺。辽东地区如此频繁的关庙修建,无非是因为“辽地与夷为邻,与虏为仇,兵将袵革枕戈,日与为敌,使非怀忠奋义,则苟生保躯之心重,谁肯捐身蹈危为国家壮屏翰,为生民捍祸患哉?”因此希望关羽英灵能“幽赞冥授,启佑人人,使咸抱忠仗义,以报国家宠优养给之恩”。缪天成在为广宁中左所所作的《重修关王庙记》中,也充分肯定了关羽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辽海为神京左臂,大小武臣,非公之忠勇无所矜式;远近属国,非公之威灵无以震摄,况锦尤边境要冲乎?”随着辽东边疆形势日益恶化,关庙的扩建速度不断加快。兵部尚书孙承宗在《重修汉前将军关壮缪公祠记》中称:“天启甲子,予阅兵觉华,几殆阳侯之难。或言公降神佑护,一时宣传。以其语涉怪,略为辑祠于宁远。”不久,孙承宗又亲历了崇祯三年(1630)山海卫关庙扩建工程。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关羽崇奉也达到新的高度。万历四十二年,关羽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于正阳门建祠斋醮三日,颁知天下,以求“边方镇静,四夷无扰,朝野奠安”。万历二十年五月,日本入侵朝鲜,明朝 派军队到朝鲜援助抗倭作战,游击陈琳在李朝 的协助下,特于汉城崇礼门外建关庙一座,把关羽信仰带到了海外。余论明代的关羽信仰开始迈出先前的自发和无序状态,逐步走向了神圣化的发展道路,关羽造神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向标准的国家崇拜转化,而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则要到清代了。关羽在明代之所以与军事活动密切相关,且倍受将士崇奉,除官府提倡外,至少还与以下原因紧密相关。首先,关羽的忠义仁勇形象,很受武人的尊崇。正统年间,杨璇为大同府府治关庙所作的《义勇武安王庙记》中就已指出:“初忠义之声传播当时,而流被后世者益著。仰其风烈者,乃建祠祀之,而武臣将士尤加崇飨焉。”其次,护佑之功。军人们不分南北,每有战事,必祈荫佑。成化二年进士安徽休宁人程敏政,在《三论汉寿亭侯及远祖忠壮公、唐越国汪公、中丞张公之祀》中回忆到:“汉寿亭侯忠义闻天下,先公屡尝梦之,每出师则祀于帐中。”。明军也常将关羽祭于教场,并奉其“为三军司命之神”。最后,与明军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有关。在古代文盲占大多数的社会里,超自然的信仰常被用作治军的一种手段。戚继光坦率地指出:“夫南兵南将,凡有条约,上下讲读,信而畏之。此间将领而下,十无一二能辨鲁鱼,复有自已敕谕,不曾记得一字,如练兵条约、连坐保结,节制甚明,其戍边之吏士不识字者,固非得已,识字者,且效白丁之习。”因此,用宗教迷信的因果报应作为规劝,也不失为主将辅助军事教育的较好的办法。注释:①蔡东洲:《论宋元关羽信仰的成因》,朱瑞熙编《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②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三》,上海书店,2001年。③专著有洪淑苓《关公民间造型之研究:以关公传说为重心的考察》(台湾大学出版社,1995年);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书店,2004年);论文集卢晓衡编《关羽、关公和关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等。论文有郭松义《论明清时期的关羽崇拜》(《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葛继勇、施梦嘉《关帝信仰的形成、东传日本及其影响》(《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等。④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⑤⑦⑩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五七七《陕西行都司祠庙考》、卷五五三《平凉府祠庙考》、卷五七二《庆阳府祠庙考》、卷五三一《汉中府祠庙考》、卷一○八二《兴化府祠庙考一》、卷一三二三《南雄府祠庙考》、卷一四二六《平乐府祠庙考》、卷 《永平府部?艺文一》,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⑥胡汝砺纂《宁夏新志》,卷二《坛遗祠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⑧赵时春纂《平凉府志?坛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⑨梁明翰纂《庆阳府志》,卷九《祀典坛?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本。黄仲昭纂《八闽通志》,卷六十《祠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郑镛:《关帝崇拜与漳州民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邢址纂《邵武府志》,卷十《祀典》,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周季凤纂《云南志》,卷三《临安府?祠庙》,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周季凤纂《云南志》,卷三《大理府?祠庙》、卷九《姚安军民府?祠庙》,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王尚用纂《寻甸府志》,卷十一《祀典》,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徐樥纂《楚雄府志》,卷四《禋祀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谢东山纂《贵州通志》,卷七《祠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陈以跃纂《铜仁府志》,卷六《祠祀志?祠庙》,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王士翘纂《西关志》,卷四《寺庙》,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牛若麟纂《吴县志》,卷二十《祠庙中》,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陈威纂《松江府志》,卷十五《坛庙》,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杜邦杰纂《甘泉县续志》,卷十五《武安王纪庥碑》,民国十年刻本。唐顺之:《常州新建关侯祠记》,赵钦汤辑《汉前将军关公祠志》卷八《艺文中》,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翁大立:《余姚灵绪山重建武安王庙碑》,赵钦汤辑《汉前将军关公祠志》卷八《艺文中》,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张寰:《寿春庵新建汉寿亭侯关王祠记》,赵钦汤辑《汉前将军关公祠志》卷八《艺文中》,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王迪吉:《吴山鼎建关公庙碑记》,周广业辑《关圣帝君事迹征信编》卷二十六,清乾隆刻本。聂心汤纂《钱塘县志?纪制?庙》,丛书集成续编本。袁业泗纂《漳州府志》,卷二十九《诏安县?宫庙》,中国史学丛书本。郑镛:《关帝崇拜与漳州民风》,《漳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郭棐纂《广东通志》,卷十八《广州府?坛庙》;卷二十八《韶州府?坛庙》;卷四十一《潮州府?坛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俞宪纂《获鹿县志》,卷四《祀典》,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本。王奕曾纂《锦县志》卷八,《重修关王庙记》、《艺文志》,辽海丛书本。李辅纂《全辽志》卷五,《广宁前屯城修建关王庙记》、《重修辽阳关王庙记》,辽海丛书本。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三《关帝庙》,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四《肃宗实录二》,中华书局,1980年。李侃纂《山西通志》,卷十四《集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程敏政:《篁墩文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颜延榘:《丛桂堂全集》,卷三《碑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戚继光:《陈边情及守操战车》,《明经世文编》卷三五○,中华书局,1962年。

在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南北齐名人物,如禅宗史上的“南能(慧能)北秀(神秀)”;戏曲史上的“南洪(洪)北孔(孔尚任)”;书法史上的“南董(董其昌)北米(米万钟)”;近代画坛上有“南张(张大千)北溥(溥心)”;京剧须生中有“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等,可见南北并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普遍现象。

张之洞和李鸿章

这些资料颇有味。南北齐名的现象,不知是否也独具中国特色。

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央视十套推出了《香江传奇人物访谈》栏目,在《国学大师饶宗颐》一期中,主持人介绍说:“他曾与钱钟书先生并称‘南饶北钱’,现在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南饶北季’。”其实在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南北齐名的人物,如禅宗史上的“南能(慧能)北秀(神秀)”;戏曲史上的“南洪(洪)北孔(孔尚任)”;书法史上的“南董(董其昌)北米(米万钟)”;近代画坛上有“南张(张大千)北溥(溥心)”;京剧须生中有“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等,可见南北并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普遍现象。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我国北方人与南方人在语言、性格、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上,积淀形成了某些差异,从《世说新语》讨论南北学风的特色,到刘师培提出“南北文学不同论”,再到鲁迅写杂文《南人与北人》,探讨的都是我国文化的南北差异问题。然而几千年来,中华文字南北统一,儒家文化深入人心,琴棋书画浸润弥广,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历史上一些名流精英尽管其籍贯故里或寓居地南北各异,但由于在同一领域内卓有建树,颇具影响,且又并世同时,人们便从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南北各一,齐名并称,为中华文化史增添掌故,传播佳话。笔者泛览文献,对此颇为留意,现将所采集的南北并称人物,按不同领域和时代先后举出若干,简介其人及相关成就,以飨读者。凡为大众所熟知者(如本文开头所举数例)从略不赘,其余挂一漏万,敬请匡补赐教。

政治事功领域

北韩南郭:于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和钱易《南部新书》卷己。荆州郭,在晚唐动乱中率兵驻守渚宫(今湖北荆州),因善于招抚流民,通商务农,颇有政绩,朝廷任命其为荆南节度使,与华州(治今陕西华县)节度使韩建齐名,号为“北韩南郭”。郭原姓成,史籍又称成。韩、郭二人皆为唐末军阀,虽曾有保土勤王之功,但韩建曾率兵犯阙,杀戮宗室,后来做了朱温的宰相。成刚愎自用,轻举妄动,最终丧师殒命。孙光宪批评二人“非忠非义”,他们的齐名并非美誉,或者徒有虚名而已。

南宗北杜:据宋人何《春渚纪闻》卷四,宗泽在金兵犯阙之际临危受命,以古稀之年出任东京留守,平抑物价有方,“商旅四集,兵民欢呼,称为神明之政。时杜充守北京(今河北大名),号南宗北杜”。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在北宋末年的抗金斗争中屡建功勋,后于金兵攻陷汴梁时,连呼“渡河”而死,其凛然浩气千古犹存。杜充字公美,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为人喜功名,短于谋略。宗泽死后,杜充接任东京留守,不得民心,后任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今南京),兵败降金,《宋史》载入《叛臣传》。所谓“南宗北杜”,或因二者南北地位相仿,时人同寄厚望之故。然在生死关头,霄壤判然,北杜有愧南宗多矣。

南陈北李:指明代陈敬宗和李时勉。当时陈敬宗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为北京国子监祭酒,二人皆以直节重望,为士林所归。《明史・陈敬宗传》曰:“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南刘北刘:指清代山东诸城人刘统勋和江苏武进人刘纶,两人皆为乾隆朝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同朝为官,严以律己,名望相当,有“南刘北刘”之称。见张习孔、田钰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五卷。刘统勋之子即刘墉,也官居大学士,是清朝著名的父子宰相之一。

北李南张:指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见刘禺生《世载堂杂忆》“梁节庵愿为入幕宾”条。李籍贯安徽合肥,张籍贯河北南皮,在晚清同为洋务派实力人物,李坐镇津门,张开府两湖,故称北李南张。如按籍贯,则当称为“北张南李”了。

文史学术领域

南梁北祁:指清初学者高世泰和刁包,见《清史稿・儒林传》。高世泰是江苏无锡人,明高攀龙之侄。史称其少侍讲席,晚年以东林先绪为己任,修缮道南祠、丽泽堂于梁溪,一时同志恪遵遗规,有山西祁县人刁包等相与论学。学者有“南梁北祁”之称。这是以籍贯代称其人,其中的“梁”指无锡的别称“梁溪”。

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见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一和《清史稿・文苑传》。施为安徽宣城人,宋是山东莱阳人,二人在清初诗坛齐名,称“南施北宋”。沈德潜评曰:“宋以雄健磊落胜,施以温柔敦厚胜。”这正代表了南北文风的主导特征。

南王北朱(北朱南王):指乾嘉著名学者王昶和朱筠,见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和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王字兰泉,号述庵,青浦(今属上海)人,长于诗文及金石之学。朱字竹君,号笥河,河北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间任安徽学政,建言修四库全书。《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四说:“王昶在京师时,与朱笥河先生互主骚坛,门人著录者数百人,有南王北朱之称。”《郎潜纪闻初笔》卷七云:“大兴朱竹君学士与青浦王述庵少司寇,皆喜提倡风雅,人称北朱南王。”

南钱北纪(北纪南钱):《郎潜纪闻初笔》卷七又说:“河间纪文达公与嘉定钱詹事齐名,曰北纪南钱。”纪昀字晓岚,河间献县(今属河北)人,卒谥文达,乾隆朝的名臣兼学者。他曾领衔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晚年著有《阅微草堂笔记》。钱大昕号辛楣,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曾任翰林学士、少詹事,晚年主讲江南各书院。他是乾嘉学派中吴派著名学者,在经学、史学和古籍校勘等方面成就卓著。又据《钱大昕年谱》,钱大昕与纪晓岚扈从木兰途中,因奉和诗受到乾隆嘉奖,遂有“南钱北纪”之目。一说纪昀又与袁枚并称“南袁北纪”,见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

南齐北窦:《郎潜纪闻初笔》卷七:“本朝儒臣以文章名世者,天台齐侍郎与诸城窦侍郎齐名,曰南齐北窦。”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浙江天台人。乾隆元年举博学宏词科,任翰林院检讨。与修《大清一统志》,撰有《外蕃书》。历官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礼部右侍郎。因堕马伤脑,回乡养病,专事讲学和著述。后因族兄齐周华案牵连,忧惧而死。齐召南博学多才,著述甚丰。徐世昌在《清儒学案》中称他“博学无所不通,自天文、律历,以至山川、险阻、要隘,了如指掌。深知古今治乱得失,通习掌故”。窦侍郎指窦光鼐(1720-1795),山东诸城人,乾隆七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河南、浙江学政、礼部侍郎、左都御史。窦光鼐学问精赡,工于书法,诗赋尤佳。为官廉正,无所阿附,深受乾隆皇帝的器重。有《省吾斋诗稿》《省吾斋文集》传世。

南潘北李:同上书卷七云:“又曹倦圃溶评诗,以南潘北李并举,盖指天生、次耕两先生。”李因笃(1632-1692)字天生,陕西富平人,为人有气节,笃孝道,长于诗文,尤谙经学和音韵。潘耒(1646-1708)字次耕,江苏吴江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南童北鲍:陈康祺说:“嘉庆中,歙鲍宫詹桂星与吾师童通副槐,亦有南童北鲍之目,则以应制词赋见称也。”童槐(1772-1841)字晋三,号萼君,浙江鄞县人。嘉庆十年进士,官终通政司副使,有《今白华堂集》。鲍桂星(?-1824)字双五,安徽歙县人,嘉庆四年进士。历官工部侍郎、翰林学士,因事革职,官终詹事。鲍桂星师从姚鼐,诗古文并有法。他是歙县人,依惯例应属南人,但相对于浙江人的童槐而言,称北鲍亦无不可。

南陈北王:指陈三立和王树楠,近代著名文学家。徐一士《亦佳庐小品》说:“新城王晋卿与散原年辈相若(丙戌同年。引者按:即光绪十二年进士),所为文亦有盛名,或以南陈北王并称。王氏著作颇多,特以文家境诣论,似犹略逊于散原耳。”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近代诗文名家,同光体代表人物。王晋卿(1851-1936)名树楠,字晋卿,河北新城人,号陶庐老人。初任户部主事,后外放知县,1907年后任新疆布政使,颇有建树。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总纂,编有《畿辅丛书》约200余种。

北王南李:指汾阳王式通和兴化李详,均为近代学者,以骈文齐名。据郑逸梅《艺林散叶》引冒广生说:“方今骈文,北王南李。”王式通(1863-1921)原名仪通,字志,祖籍浙江绍兴,落籍山西汾阳。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民国后曾任司法部代总长、国务院秘书长、北京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著有《志诗文集》《刑法志》《邦交志》等,著作等身,精于法律、历史和地理。李详(18581931)字审言,江苏兴化人。工于诗文考证,著作丰富,是近代著名的《文选》学家。

南柳北陈(北陈南柳):指柳诒征和陈垣,见《柳诒征评传・序》和上海古籍版《柳诒征说文化》。柳诒征(1880-1956)是江苏镇江人,著名史学家,解放前执教于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等名校,曾任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名著有《中国文化史》。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著名历史学家,先后执教于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师大校长。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等著作多部。陈垣先生虽籍贯南方,但他长期在北京从事史学教育和研究,故称北陈。另外,陈垣老还与史学大师陈寅恪并称为“二陈”。

南马北汤:指马一浮和汤用彤,见《马一浮评传》第八章。二人皆以精研佛学而齐名。马一浮(1883-1967)名孚,字一孚,浙江上虞人,幼年聪颖,曾留学美国,后致力于传统学术,精研佛学、理学,被誉为民国时期的“一代儒宗”。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黄梅,生于甘肃渭源。著名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早年留学哈佛,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大师之一,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

书法绘画领域

南赵北高:在元初画坛上,赵孟兆(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他是宋太祖十一世孙,仕元至翰林承旨学士。其书画皆精,尤以书法名世。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色目人,籍贯大同,家居大都(今北京),官至刑部尚书。任期满后,寓居杭州,专习绘事,擅长山水,兼工墨竹。赵孟兆称赞其画为“平生壮观”,他是继承米家山水的第一人。

南陈北崔:指明末画家陈洪绶和崔子忠,见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九。陈洪绶(1598-1652)是浙江诸暨人,号老莲。崔子忠(1574-1644)原籍山东莱阳,移居北京。曾游董其昌之门,李自成攻克北京后,绝食死。陈、崔二人皆以善画人物齐名,又都贫贱终生,砥砺名节,画史称南陈北崔。

南梁北孔(北孔南梁):北孔指孔谷园,南梁或谓梁献,或谓梁同书。陈其元《庸闲斋随笔》卷一:“乾嘉之际,天下书家推北孔南梁。梁即梁山舟学士,寿最高,故书最多。”但据《郎潜纪闻四笔》卷十一“南梁北孔”条,孔谷园是山东曲阜人,其书法曾受乾隆的赞赏。同时人梁献字文山,安徽亳州人,亦以书法著名,世有“南梁北孔”之目。陈康祺还说:“后人以南梁为山舟学士,误也。”梁同书(1723-1815)号山舟,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官至翰林院侍讲,与翁方刚、刘墉、王文治并称为清四家,其书迹驰名于日本和朝鲜,而梁献名气则远不及之。两说尚待进一步考证。

南伊北邓:指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和邓石如,见欧阳中石主编的《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伊秉绶(1754-1815)号墨卿,福建宁化人,官至扬州知府。长于隶书,被康有为推为“集隶书之大成”。邓石如(1743-1805)是安徽怀宁人,号完白山人,布衣终身。擅长诸体,尤工篆书,与伊秉绶齐名,书法史上称南伊北邓。

南曾北李:指晚清书法家曾熙和李瑞清,也见《书法教程》。曾熙(1861-1930)是湖南衡阳人,客居上海,工书善画,尤以书法名世,自号“南宗”。李瑞清(1867-1920)是江西临川人,官至翰林院编修,其书法以碑入帖,自成一家,尤以大篆自负,号称“北宗”。当时书坛将二人并称为“南曾北李”。此以宗派而称之,非以籍贯分南北也。

北齐南邓:指齐白石和邓散木,二人皆擅篆刻,在近代印坛并称“北齐南邓”。齐白石(1864-1957)是湖南醴陵人,以画名世,亦擅长篆刻。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定居北京,故称北齐。邓散木(1898-1963)是上海人,原名菊初,字散木,以字行。工于行草,尤以篆刻驰名。邓晚年也调入北京,但与白石翁齐名是在早年。

北佛南仙:指孙墨佛(1879-1987)和苏局仙(1882-1991),见郑逸梅《艺海一勺》。孙是北京人,享年109岁。苏是上海人,享年110岁。二人皆擅长书法,同享高寿,一北一南,一佛一仙,堪称现代书坛之奇人奇事。苏老百岁之后仍以临写王羲之墨迹为日课,其好学令人钦佩,其老健令人艳羡。

戏曲小说领域

北王南冯:指近代京剧名家王瑶卿和冯子和,见郑逸梅《艺海一勺》。王瑶卿(1881-1954)原籍江苏淮阴,生于北京,清末曾为“内廷供奉”,工青衣,常与谭鑫培同台演出。40岁以后倒嗓,授徒为业,四大名旦都曾从其受业。冯子和(1885-1942)是上海人,一说苏州人。早年艺名小子和,习青衣,兼演花旦。他通文墨,好读书,在上海以演时装戏而著名。他还是南社社员,与柳亚子私交甚笃。

北梅南雪: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说:“剧界有北梅南雪之称,梅为梅兰芳,字畹华。雪为李雪芳,字浣蘩。”梅兰芳(1894-1961)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是举世知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李雪芳是粤剧花旦演员,广东南海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广州全女班群芳艳影的著名花旦。她唱功卓著,嗓音清脆高亢,梁启超也曾以“北梅南李”赞美其唱腔艺术。

北赵南向:指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作家赵焕亭和向恺然,见《艺海一勺》。赵焕亭(1877-1951),名绂章,焕亭是他的字,河北玉田人。他是民国时期北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有武侠小说十九部,其中《奇侠精忠传》和《英雄走国记》最著名。他早年宦游各地,注意搜罗奇侠轶闻和文坛掌故,还著有历史小说《明末痛史》等。向恺然(1890-1957)是湖南平江人,笔名平江不肖生。他精通武术,代表作《江湖奇侠传》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解放前曾被拍成**《火烧红莲寺》。还著有《近代侠义英雄传》,写霍元甲和大刀王五事。

其他领域

南马北卢:指清代康乾时期的马维翰和卢见曾,见袁枚《随园诗话》卷七。马字墨麟,浙江嘉兴人,康熙六十年进士,为人其貌不扬,却有气节风骨。卢见曾是山东德州人,与马维翰同年进士及第,二人齐名。卢为人滑稽多才,是纪晓岚的亲家,曾任江淮盐运使,家富藏书,擅长诗文。

北张南陶:指民国时期的报坛名笔张季鸾和陶菊隐。张季鸾(1888-1941)原名炽章,字季鸾,以字行。祖籍陕西榆林,生于山东邹平。青年时留学日本5年,1911年春归国,应于右任之邀,出任上海《民立报》编辑,开始报人生涯。此后10余年,他辗转京沪办报,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辑,文名满天下。1926年春,与胡政之、吴鼎昌共同接办已停刊的天津《大公报》,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大公报》是上世纪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张季鸾也成为最杰出的报人。陶菊隐(1898-1989)是湖南长沙人,民国前期先后担任《湖南民报》《湖南日报》、上海《新闻报》《武汉民报》等报刊的编辑、记者或主编,1934年在南京创办《华报》,同时为《新闻报》撰写专栏文章。1936年移居上海,任《新闻报》编辑,还担任《晓报》主编和《新闻夜报》助编。民国30年后除为京、沪大报撰稿外,以主要精力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建国后担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著有《菊隐丛谈》《袁世凯演义》《筹安会六君子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记者生活三十年》等。另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张守义先生是中国书籍装帧界的****,他主要的创作集中在外国文学名著的封面设计和插图方面,风格淡雅,富有人文内涵。他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陶雪华,并称为中国图书装帧界的“北张南陶”。

南庞北张:指现代收藏大家庞虚斋和张伯驹,见郑逸梅《艺林散叶》和《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6月12日《四公子和大收藏家》一文。庞虚斋是湖州南浔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尤以收藏书画而名冠江南,其镇库之宝为唐代大小李将军的《金碧山水》,编有收藏目录《虚斋名画录》及《续录》。北京张伯驹更是收藏界的大名家,他曾从恭亲王之孙溥心的手中收得展子虔的《游春图》,并不惜变卖房产收购陆机的《平复帖》,解放后将这些国宝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1957年被划为右派,远戍辽东。1972年陈毅逝世, 在追悼会上见到张伯驹的挽联,因忆其人,嘱咐周总理将张赦免回京,入中央文史馆工作。后于1982年去世,终年84岁。

南瞿北杨: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中的两家。南瞿指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楼主为瞿绍基祖孙四代。北杨指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阁主是杨以增祖孙三代。两家皆藏书丰富,世称南瞿北杨。海源阁藏书历经劫难,多有散失,现分别被国家图书馆和山东图书馆收藏。铁琴铜剑楼藏书保存较好,瞿氏后人将藏书全部捐献国家,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南刘北过:“南刘”刘棣怀,“北过”过惕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两人是围棋界一时瑜亮,为世人仰慕。刘棣怀(1897-1979),安徽桐城人,早年在北京居住,常与各种流派棋手对弈,逐步形成了力战制胜,凶悍泼辣的棋风,人称“刘大将”。过惕生(1907-1989),安徽歙县人。青少年时期,过惕生常与皖南围棋高手对弈,棋力日益精进。论名气,年长10岁的刘大将在过先生之上,两人之间的胜负也是刘稍占优势。新中国第一届正式的围棋比赛于1957年举办,到1962年,共举行了5届全国个人赛,过惕生于1957、1962年两度称雄,刘棣怀蝉联1958、1959年冠军。“南刘北过”主导着个人赛初期,翻开了新中国围棋史的开篇,代表那个时代的最高围棋水平。

林氏姓氏由来 林姓起源

出自姬姓

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他的子孙以他的字“林”为姓。因起源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林姓家谱中就称为河南林。

此外

此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将鲜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其他少数民族中有满族的林佳氏和布萨氏也都有改姓林。 《左传》中宗周有虢公林父,卫国有孙林父,晋国有荀林父。鲁国有季氏家臣林雍,林楚,林不狃。孔子有弟子林放。

林姓的来源 ? 关于林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百家姓姓林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二、迁徙及主要分布 林坚子孙在博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地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国家或地区。

三、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 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在>>

林氏的由来 我是姓林的,记得从前查过,貌似是比干的遗腹子吧,他是我们林姓的先祖,好象是周王的大夫。下面是百科里的复制出来,看了,先祖名坚,为殷太师,商王纣叔父。商王太乙之弟。

林 姓

林姓始祖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顶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