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的价值形态
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汉族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汉族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 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它的实施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换句话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
相关专家介绍,在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漆器、评话等一般都有南北之分,有一定的区域限制。但雕版印刷术则是唯一一个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布全国的文化形态,它的影响甚至传及海外。作为一种民族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2006年,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项目经申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以扬州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藏有近30万片明清以来的古籍版片,并采用雕版印刷出版了大量的古,成为全国最大的线装书加工基地。
随着现代 的兴起,活字印刷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陈义时等向有关部门建议,创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将已经退休回家的老艺人重新召集起来,招一批有志于雕版印刷的学员,传授技艺。 之乡扬州又“复活”一项失传已久的活字刻印技艺。该市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雕版印刷场所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表示,经过近6年的前期工作,失传近千年的宋朝毕升泥活字雕刻印刷绝技,在扬州成功复活,该社已成功研制出全本泥活字《梦溪笔谈》。
宋朝毕升发明出“薄如钱唇、细如蛛丝”的泥活字雕刻印刷绝技,因为对原料、手工雕刻技术和印刷的要求太高,传世不久即告失传,现代也没有发现毕升泥活字的模具。清朝中期,安徽泾县秀才翟泾生花了30年时间,研制成功“泥字范”,即先刻成“木活字”,再制成泥“字模”,在当时印制了为数不多的书籍。但严格地讲,“泥字范”与“泥活字”尚有差距,“泥字范”没有形成直接在特制泥块上雕刻“反字”的技艺,宋朝毕升的“绝技”一直没有恢复。 从2000年起,广陵古籍刻印社开始酝酿制作泥活字,着手相关前期工作。经过多次试验,选定扬州蜀冈之上粘性和湿度都比较适中的黄土作为“泥活字”的用土,经过筛细、过滤等工序后,光“锤炼”(即反复手工拍打、揉捏)就得花上一年时间。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在泥块上进行手工“反字”雕刻,这种雕刻的难度比在木块上雕刻“正字”明显增大,此次泥活字《梦溪笔谈》就是工艺师们精心雕刻成功的。除了雕刻的难度外,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克服了泥活字印刷的难度,复活了在砚墨里添加骨胶的印刷技艺。 2005年10月,对外试开放。被誉为清代扬州雕版印刷极盛时期标志的《全唐诗》初刻初印本,回到扬州与世人见面。
出现于唐朝中期的 业,发展至清代达到顶峰,规模和质量都前所未有。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从校补、缮写到雕版、印刷、装帧,无不精益求精,是扬州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一次图书刊刻活动。扬州图书馆、扬州古籍书店等处保存的都是《全唐诗》后印本,而此次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收藏的《全唐诗》初刻初印本一套共120本,弥补了这一缺憾。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 。2005年7月12日,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将采用“口传心授 定向培养 上门学艺”的开放式传承方式,为雕版印刷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扬州市副市长孙永如出席挂牌仪式。
学习途径学习方法
老艺人的心愿已实现。据了解,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将通过“口传心授 定向培养 爱好者自行上门学艺”3种方式实现这项技艺的开放式传承,为雕版印刷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首先就是传统的“师带徒”。传习所拥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位市级工艺大师,10多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傅,面向社会招收9名实习学徒,一年后还将进行考核,合格者才可转正或继续深造。
其次是院校定向培养。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由广陵古籍刻印社与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扬州商务学校联合创办,并作为雕版印刷技艺实习基地,定向培养学生。只要是对雕版印刷感兴趣的爱好者,都可以前往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进行学习,大师们将毫无保留地传授雕版印刷技艺。
传统技艺尚需融入现代元素
设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以及此前设立的扬州清曲传习所等传承单位,已经迈出了对这些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的重要一步,但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摆脱发展困境,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影响
“传统技艺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扬州的一张历史名片。”一位专家表示,建立传习所,能让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但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传统的优秀民族工艺过程中,要进行创新,在延续传统工艺历史文化和原有的、传统的艺术风格基础上,为之注入更多更好的现代元素和活力,使之更能展示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更能适应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雕版印刷技艺是江苏扬州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称雕版印刷。在古代,雕版印刷又称版刻、梓行、雕印等。
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2006年,该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扬州市的陈义时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9月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4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雕版印刷术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传统工艺,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技术源头。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扬州为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早在1960年春,扬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召集雕版印刷艺人六十余人,从事古版修版及刷印工作。为此,省有关领导部门专门发文征集省内藏版,又从浙江借调部份藏版,交广陵刻印社整理、修补、重印。几年内,征集到古版近二十万片,印行图书十余万册。“文化大革命”期间,保护工作曾一度遭到破坏,刻印社也被迫撤销。1978年,广陵古籍刻印社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得以恢复,于扬州凤凰街重建社址。召回部分专业人员,培养了一批新人,使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全面恢复,修补、印行了大量古版图书,还新刊刻了《里堂道听录》等一批新版古籍,为扬州雕版印刷史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被海内外誉为“江苏一宝”,乃至“全国一宝”。
200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刻印社的基础上建立了广陵书社,使其能利用古代雕版工艺,出版雕版、影印古籍及仿真复制书画作品。
2005年,市政府投资128亿元,新建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雕版印刷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和杰出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传承与保护工作。除此之外,广陵古籍刻印社、广陵书社、邗江古籍印刷厂等单位相继成立了雕版印刷传习所。
扬州还整理、出版了一批雕版印刷技艺的理论专著,将雕版印刷技法用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下来,有利于雕版印刷技艺的广泛传播 。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保护工作出色,成果突出,集传承、保护、展示、传播为一体,建立精品传承、著述传承、教学传承等多种渠道,形成了全面、完整的保护体系,堪称“非遗”保护的楷模。
1. 古籍:指1911年以前抄写、出版的图书(需指出:上述时间是粗线条的,处于保护利用需要,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书(古人所著)通常仍当“古籍”看待)
2. 版本: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式
3. 古籍版本学: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
4. 版本源流:广义上: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狭义上: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
5. 文献考证法: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6.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版本异同,比较版本
7. 试验研究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物理化学实验),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
8. 计量分析法: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
9. 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纸四周的围线
10. 四周单边:四周边栏只有一条围线
11. 左右双边:左右边栏各有两条线组成的
12.四周双边:四周边栏都是两条围线的,又称文武栏
13.字栏:用 字组成的栏线
14.竹节栏:用竹节图案组成的栏线
15.博古栏:用各种乐器图案组成的栏线
16.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 界行和栏线有朱墨两色:红色栏线的叫朱丝栏;黑色栏线叫乌丝栏
17.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
18.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
19.单尾鱼:版心只有一个鱼尾
20.双尾鱼:版心有两个鱼尾
21.三尾鱼:版心有三个鱼尾
22.对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反者
23.顺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同者
24.以鱼尾虚实图案分:只有鱼尾外部轮廓的,叫白鱼尾
鱼尾轮廓用墨填写的,叫黑鱼尾
鱼尾由线条构成的,叫线鱼尾
鱼尾由图案构成的,叫花鱼尾
25.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有粗细之分:粗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
线黑口或细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白口刻有文字的叫花口
26.天头:也叫书眉,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27.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28.书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用以书写篇名、室名等
29.书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
30.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一个长方形纸条或丝条,上面标有书名,书签常常请名人或师长题写
31.书名页:书衣之后题有书名的一页
32.书首:也叫书头,指书的上端
33.书根:书的下端截面
34.书脑:装订线右边的部分
35.书脊:也叫书背,装订线右侧的截面
36.副页:也叫护页、扉页,指夹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子。其作用:保护图书,防潮防蛀
37.包角:用细绢所包订线一侧上下之角,既美观又起保护作用
38.衬纸:修补图书时,在书页内所加的白纸
39.金镶玉:修补图书时,因书品太小,不可剪裁,书页之内衬一张长于书页上下两端的白纸,由于原书旧页如金之黄,新村白纸如玉之白,故名
40.书帙:包装卷轴装书籍的外衣
41.书套:书函的一种,指保护古籍的外套
42.四合套:外露书首、书根,仅包前后左右四面的书套
43.六合套:前后左右上下六面全包起来的书套
44.木匣:书函的一种,指专门盛放珍贵图书的木制匣子
45.夹板:夹在图书上下的两块木板
46.高广:书页的长度和宽度
47.书品:两个意思,1 指书籍大小;2书籍的新旧完损程度
48.序:征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
49.跋:图书在流传过程中写上的有关版刻源流、流传源流的文字
50.凡例:全书编制体例的说明文字
51.卷首:正文之前独立成卷的部分
52.卷末:正文之后独立成卷的部分
53.附录:正集之后的附加部分,和卷末的情况基本相同
54.外集:正集之外的部分
55.卷端:每卷正文前两三行表示书名、著者、编纂校刊姓氏、版刻情况的文字
56.小题和大题:小题指篇名,大题 指书名(古籍卷端书名写在篇名之下者,叫做“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57.牌记:刻书者用以宣传刻书情况的特殊标识
58.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黑色方块
59.墨围:为了强调“注”、“疏”等关键字眼,在其四周围上墨线
60.阴文:笔画凹下的字,多用于“注”、“疏”等字
61.白文:只有正文、不含注疏的本子
62.行款:书页版面的行数和字数
63.藏章:也叫藏书印,是古籍在流传中钤上的印章
64.帮手:指藏章、序跋等可以帮助鉴定版本的一些东西
65.古籍版本的类别:
以刻印时间分:
宋刻本:宋朝刻的书
元刻本:元朝刻的书
明刻本:明朝刻的书
清刻本:清朝刻的书
三朝本:南宋时,国子监刻书甚多,到了元朝,其书版被运入杭州西湖书院,稍事修补,继续刷印。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又将书版运至南京国子监,再次修补印行。因为这些书版历经宋元明三朝修补刷印,故名
递修本:书版残缺,经过多次修补印成的书
旧刻本:刻印时代不详的早期刻本
初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重刻本:根据原书本重新付刻的本子 其行款n不一定与原刻本相同
翻刻本:也叫覆刻本,是指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影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
初印本:书版刻成之后初次印成的本子
后印本:初印本之外同一书版的其他版本
以刻印地点分:
浙本:即浙江刻本。
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
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
江西本:即江西刻本
平阳本:即平阳刻本,平阳又叫平水,在今山西临汾一带,是金代和元代北方刻书中心
朝鲜本:即古代朝鲜用汉字刻印的书 因朝鲜古称高丽,故又称高丽本
日本本:古代日本用汉字刻的书,又叫和刻本
越南本:古代越南用汉字刻印的书
梵本:用古代印度文字书写的佛经
以刻印单位分:
官刻本:各级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所刻的书
家刻本:私人所刻的书
坊刻本:书商所刻的书
京本:即京城官本的简称
监本:国子监刻本
兴文蜀本:元代兴文署所刻的书
经厂本:明代经厂所刻的书
殿本:清代武英殿所刻的书
内府本:明清两朝宫廷内部刻印的书
藩本:明代藩王在封地藩府所刻的书
局本:清代各省地方官书局所刻的书
扬州诗局本:清康熙间扬州诗局所刻的书
书院本:各地书院所刻的书
公使库本:宋代各地公使库所刻的书
汲古阁本:汲古阁所刻的书 汲古阁主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刻书家毛晋,故又叫毛刻本
陈宅书籍铺本:南宋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所刻的书
建安余氏本:宋代福建建安余氏所刻的书
以装订形式分:
写本:人工抄写而成的书
拓本:把铸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图案用纸拓下来装订而成的书
刻本:雕版印刷而成的书
活字本:用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套印本:将书中正文、评点等不同内容分别各刻一版,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一次加印在一起而成的书
钤印本:将印章直接钤盖在纸上而成的书
石印本: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再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在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
影印本:将原书逐页照相制版印成的书
饾版:这是一种彩画的印刷方q法:把画面按颜色、深浅分刻若干小版,然后刷上颜色,逐块加印在一起。据说古代有一种五色小饼,像花卉禽兽珍宝之形,以盒盛放,名叫饾饤。饾版,大抵色彩斑驳陆离,同饾饤有些相像,故名
拱花:也是一种图画的印制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画面部分拱起,就像使用钢印的效果一样
以写本种类分:
写本:成书时以写本形式流传的本子
稿本:著者的原稿
手稿本:著者亲笔写成的稿子
清稿本:指用以增补、校订或付印的著作眷清本
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指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
精抄本:指纸墨精良、书法工整、内容错误较少的抄本
乌丝栏抄本:用墨栏格纸所抄写的书
朱丝栏本:用红栏格纸所抄的书
影抄本: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本子
毛抄本:明末清初,毛晋所抄的书
旧抄本:时间不详的早期抄本
以活字种类区分:
泥活字本:用泥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木活字本:用木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清乾隆皇帝以为活字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
铜活字本:用铜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铅活字本:用铅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以字体、行款区分;
大字本:字体较大的本子。一般来说,大字本的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20字
小字体:字体较小的本子。一般来说,小字本的行款大于半页10行、行20字
软体字本:用软体字(即楷体)所刻的书
硬体字本:用硬体字刻成的书 又叫宋体、匠体,是刻书工匠经常使用的字体
×行本:半页×行的本子
以纸张区分:详见第十二章第十节
以颜色区分:
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
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
蓝印本:用蓝色刷油的本子
以版式区分:
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两节版本:书版分上下两栏的印本。或上图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半是民间通俗读物
三节版本:书版分上中下三栏的印本
百衲本:拼凑不同书版印成一部(套)完整的书
配本:集合许多不同的书版,配合成一种完整的书
黑口本:凡书口为黑口的本子
以刻印质量区分:
邋遢本:版本模糊,极不整齐的本子
大花脸本: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而用刷印模糊的本子
书帕本:明代官场作为礼品送人所刻的书
写刻本:名家手写上版刻成的书
精刻本:内容无误,写、刻俱佳的本子
以内容区分:
单刻本:只含一种书的刻本
合刻本:两种以上著作合刻在一起的本子
抽印本:抽取一种(套)书的部分内容刻印而成的书
丛书本:汇刻多种著作而成的书
增订本:增订原本内容而成的新书
删本:删节原本内容而成的书
足本:卷数完整的本子
残本:卷数残缺不全的本子
校本:经过校勘而成的本子
注本:带有注解的本子
批点本:带有眉批、圈点的本子
真本:也叫正本,内容无误的原本
伪本:通过各种手段作伪而成的书
序跋本:带有某人序跋的本子,在对同书异本比较的时候,常称××序跋本,以示区别
插图本:带有插图的本子
过录本:将名家批校文字移录而成的本子
×卷本:正文包含 ×卷的本子
以用途区分:
进呈本:进呈给内廷的本子
底本:作伪校勘主要依据的本子或据以编纂、刊刻的本子
样本:以待审查、校订、观赏的本子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
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
秘本:秘不示人的本子
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焦尾本:火灾之后幸存的本子
××藏本:×× 藏书家收藏的本子
66.版本目录:著录版本的目录
67.别本: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
68.正本:同书异本中最早的眷刻之本
69.流俗本:广为流传的本子
70.净本:据草稿写定的本子
71.版牍:用木板写成的书
72.简策:文字在在竹木上
73.帛书:文字写在缣帛上
74.檄:汉代皇帝发布的征召、声讨的文书。
75.杀青:就是把竹简烘干,以防虫蛀和腐烂。
76.赘简:在编连时简策开头常常另加两枚无字的简,以保护正文和撰写篇名、篇数。
77.经生:经生又叫书手、楷书、佣书、赁书、书工等。它是一种专以抄书谋生的社会职业。
78.国子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机关。
79.公使库:是专供公使厨传(饮食住行的总称)的机构,公使库不仅要为公使出差提供饮食住行的方便,而且承担起所有的费用。
80.经厂:经常是司礼监(掌管宫内仪礼、刑名、内外章奏、书籍名画等)内负责刻印书籍的专门机构。
81.南监:又称南雍,为明代南京国子监。由于明成祖迁都之后在北京又建立了一个国子监,所以命长出现了南北两监并存的局面。另北监即为北京国子监。
82.藩府刻书: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子孙分封到全国,作为藩王,用来协助中央地域外族侵略和监督地方官吏。藩府刻书就是藩王在地方刻书,是明代官刻的一种。
83.书帕本:书帕本是古籍版本的一个类别,属官刻。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书帕本的制作分两种情况:一是官吏朝觐入都,地方官为了巴结上司,慷国家之慨,用公费刊书为其送行;二是官吏朝觐入都,时间紧迫,来不及新刻一书,于是就把官刻旧版拿来稍加删改,以旧充新。总体上说,书帕本就是为了把书当作礼物送给他人的刻书本子。
84.毛晋:毛晋,明末清初的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众多室名中以汲古阁和绿君亭为著名。
85.武英殿刻书: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该年与清廷内务府设立武英殿造办处,在制作内廷所需文具、文艺品的同时兼事刻书。
86.官书局:官书局是清代末期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它产生于雕版印刷日趋没落,新的印刷技术日渐兴旺之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87.北京琉璃厂:,琉璃厂在北京南城,本名海王村。明清两代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砖瓦,供营建宫殿、王公邸舍之用。从明代开始,琉璃厂即有书市出现,书市至清而大盛。除了书市贸易之外,不少书坊还从事刻书活动。
88.编例:是指一书内容的编制体例。
89.藏版:收藏书版。
90.室名:古时候文人墨客、书坊主任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为了现实高雅,常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坊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室名。
91.版藏:收藏版本
92.自序:作者本人所写
93.他序:非作者本人所写,而由他人写
94.总序:针对全书而写,范围较大
95.篇序(或类序):针对某篇而言,范围较小
96.原刻序:又叫初刻序,即一书初刻所写的序
97.重刻序:重刻一书时所写的序
98.避讳:封建时代对于对于君主、圣贤或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的种种规定
99.改字法:即用同音字或同义字代替讳字
100.空字法:即碰到讳字,用“某”或“上讳”等字代替或用符号“”表示
101.缺笔法:省去讳字的最后一笔不写
102.书名作伪:即用挖改书名的办法冒充新本
103.著者作伪:用挖改著者姓名的办法冒充新本
104.卷数作伪:即以残充全欺人
105.序言作伪:即增删序言欺人
106.年号作伪:改刻年号以欺售
107.牌记作伪:即增删牌子欺人
108.藏书印作伪:即伪造名家藏书印欺人
109.题跋作伪:伪造名家题跋欺人
110.纸张作伪:把新纸伪作旧纸欺人
演进形式以及优缺点:
卷轴装
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用简帛制成。竹简缀连在一起,成为一卷。称为简策装。
纸张发明后,仍然延续了简帛的风格。最早出现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这种装帧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现在的书法和绘画有时候也使用这种装帧方法。卷轴装的内容含量小,所以不见于后来的一般书籍,而它装帧精美,更多用于内容少又追求精致的书法、绘画、抄经,等等。
至今,书籍的章节单位“卷”仍受装帧卷轴装影响。
经折装
对于僧侣来讲,正襟危坐念经时翻阅卷轴很困难,于是,流行的卷轴装改革,首先从佛教经卷上发生了。唐朝开始,逐渐繁盛。大家看《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就是经折装装帧。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佛教典籍仍然是经折装形制。也许佛教典籍赋予经折装庄重的内涵,大臣给皇帝奏书也采用经折装,故称奏折。
梵夹装
梵夹装最早是将经书写在贝多罗叶上,然后码好,用两块木板夹住,中间穿孔订成。也有像卷轴装那样连续的页面,比卷轴装携带方便。这是一种从古印度传来的一种对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典籍中也有用贝叶写经的。
后来经过唐代的改造,将贝叶改换为仿贝叶纸张,形成纸书梵夹装。再到后来,梵夹装有了进一步变化。国家图书馆藏有五代时期用回鹘文字书写的梵夹装《玄奘传》,没有穿绳的圆孔,但两端各画有一个红圈,这显然是钻孔的位置,钻孔成了一种象征意义。
后来的蒙文大藏经以及清宫所藏泥金书写的佛经,都是长条仿贝叶纸片,上下装有厚重木夹,都决无钻孔,采用黄绫绕捆。成了变了态的梵夹装。
旋风装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发展时期,诗人写诗需要经常参看韵书。传统流行装帧形式——卷轴装书籍,由于其特性只能单面书写,不能方便查阅韵部。于是一种卷轴外表,以粗长厚纸做底,书叶片片粘裱于底纸右端,如龙鳞般排列,这种装帧形式叫“旋风装”。这样的装帧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不方便的矛盾。
写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是现存中国古代书籍旋风装的唯一例证,弥足珍贵。
蝴蝶装
五代时期,政府开始允许并主持雕版印《九经》。至于宋,雕版印书事业空前发展。卷轴装帧的书可以不分段落的连写下去,雕版印书就不行了。这就需要将一书刊刻成若干版,一版一版印刷,印出来的是以版为单位的书叶。于是就有了蝴蝶装这种装帧形式的诞生。 古代的印刷技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可以双面印刷,而是采取单面的印刷。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需要做一个书版,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面字对字地折齐。集数页为一叠,折边居右戳齐为书脊,再在书脊处用浆糊彼此粘连。这样的形式很像现代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像蝴蝶展翅。
蝴蝶装书籍一版一页,版心集于书脊,即使磨损也伤不到文字,同时也没有穿线针眼和纸捻订孔,散了重装也不至于损坏,这些优点使它在宋元两代流传了将近400年。 包背装 蝴蝶装优点很多,但书页粘连两个文字区域的版面,容易造成两个半页文字彼此吸连。包背装从蝴蝶装发展,跟蝴蝶装不同,包背装的书口向外,书本的装订用浆糊黏贴,书背连在一起,跟现在的书一样。
线装
想到古籍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线装由包背装发展而来,不同于包背装,线装是用线装订的,而且把包背改为露背。
线装书的折法跟包背装一样,但跟蝴蝶装、包背装的不同就是,它的装订不用浆糊,而是用线。将书页码齐之后,再加上封面和封底(两页,而包背装和蝴蝶装是一页)在边上订四个孔,然后用线穿起来。古籍的装帧形式大抵就是这样。正是因为有这些古籍,才成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代的文化传承。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扩展资料:
古籍版本的历史说明:
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
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
本文2023-08-07 07:52: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