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豆豉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豆豉汤 1 拼音
dòu chǐ tāng
2 处方好豆豉1碗。
3 制法用清油半盏,拌豉捣烂。
4 功能主治春夏月树木墙间,有一等杂色毛虫极毒,凡人触著者,则放小毛入手足上,自皮至肉,自肉入骨,其初则皮肉微痒,以渐生痛,经十数日,痒在外而痛在内,用手抓搔,或痛或痒,必致骨肉皆烂,有性命之忧,此名中射,诸药不能治之者。
5 豆豉汤的用法用量厚敷痛上并痒处。经1时久,豉气透骨,则引出虫毛,纷纷可见,取下豉,埋在土中;煎香白芷汤洗痛处;如肉已烂,用海螵蛸为末敷之愈。
6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六
古籍中的豆豉汤 《伤寒大白》:[卷三]懊
邪内结,则以清里药合栀子豆豉汤。若食滞中焦,栀子豆豉汤加陈枳实,兼有痰凝,小陷胸汤合栀子豆豉汤。此余
《伤寒大白》:[卷三]无汗。滑石、石膏能发在里火闭无汗,不能发在表无汗。淡豆豉、白豆蔻能辛散中焦抑遏无汗,不能发皮毛闭郁无汗。
《伤寒大白》:[卷三]胸满而用麻黄汤。若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豆豉汤。汗后烦热,不可再汗,下后烦热;不可再下。汗下
《丹台玉案》:[卷之二伤寒门]水渍法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栀子豆豉汤栀子(二钱)淡豆豉(五钱)上水二钟。煎七分。去渣服。双解散(加解毒
《伤寒附翼》:[卷下]阳明方总论豆腐(腐乳)的历史:
豆腐的历史从古串今,多年来一直扮演着平民化价格、贵族绒有享受的盘中飧角色,是穷人、是帝王、更是所有中国人熟悉的食品。人人都品味过豆腐,因此其之出生年代,绝对值得让我们一探究竟。
豆腐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最多人认为这是从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所开始。人称淮南王的刘安,母亲喜好食用黄豆,一日母亲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但又怕食之无味,因此加了点盐来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而这也正是豆腐最初雏形的形成。由于刘安是位炼丹家,因此当豆腐雏形产生后,他便与方士们共同试验,经过多次研究之后,终于发现石膏或盐类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调十分可口,从此豆腐也就在民间开始流传。
而一些文献也都出现过刘安的名衔,为豆腐的起源提供了些许有力的背书。南宋朱熹云"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并自注说"世传豆腐本淮南王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豆腐》时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明叶子奇《草本子·杂制篇》说:"豆腐,淮南王刘安所作。"明苏雪溪平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quot;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道:"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方士之术也。"清初高士奇在《天禄识馀》中也有"豆腐,淮南王刘安造,又名黎祁"的记载。
而或许有人会认为在唐代以前的书籍都未出现过"豆腐"一词,但在1960年河南密县发掘的打虎亭一号汉墓中所发现的大面积画像就有豆腐作坊图的石刻,而墓的主人正是东汉末期,为汉代已有豆腐的生产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随着时代的不同,豆腐之名亦有多次的更换。古语称大豆为菽,因此在"尔雅"中称豆腐为戎菽;陆游的《建南诗稿》称豆腐为"黎祁",在《邻曲》中自注云:"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而由于'腐'字本有"腐烂、腐朽或腐败"的意思,因此古人多尽可能的将'腐'避免,而有了"来其"、"甘旨"、"无骨肉"等许多别名。据明人王志坚《表异录》、清人《坚瓠集·豆腐》褚人获所载,相传元司业孙大雅嫌豆腐之名不雅,遂改名"菽乳"。而《清异录》中有"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的记载,而这或许与豆腐在过去是肉品的廉价代替品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也有一个关于豆腐起源的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家三口,住着一对夫妻与母亲,可惜婆婆待媳妇并不好,连普通的豆浆都不愿让她饮用,一天婆婆要出远门两三日,当婆婆前脚一走,媳妇后脚便开始磨豆子、煮豆浆,但当豆浆正开锅,她满心喜悦的要舀装时,院子里竟传来了脚步声,媳妇害怕是婆婆回来了,见着会挨骂,便赶忙端起整锅刚烧好的豆浆往灶边的坛子倒,出门迎接一看才知是丈夫回来了,于是又喜孜孜的拉着丈夫要进屋喝豆浆,哪知打开坛盖一看,豆浆竟成了雪白的凝固剂;原来坛子以前泡过酸菜,里面还有些酸汤底,因此豆浆倒进去便凝固了,小夫妻俩勉强一尝居然发现这凝固的豆浆味道不错、质嫩味美,于是为他取名quot;逗夫",而豆腐也由此而来。估不论豆腐是由这儿开始,或由刘安所创,我们都仍应感谢祖先过往的智慧造就了今日此种富含营养的食品。
豆腐制作技术的外传始于唐朝。在唐朝时,中国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饮食、宗教、服装等各方面都有交流,而豆腐和酿造食品的制作技术,也随唐代赴日高僧--鉴真之随行人员流传到日本,日本的文献中,"豆腐"文字的出现比起中国约晚了五百年。在1963年中国佛教代表团赴日本奈良参加纪念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时,有许多日本豆腐的制品行业参加这个盛会,原因是他们认定中国的鉴真和尚正是日本豆腐业的祖师。现代,豆腐类在日本的料理领域中,其功力之深、运用广泛、吃食之众,几乎要与象征大和民族饮食文化的剌身--生鱼片和寿司是等量齐观了。
细嫩柔软、洁白如玉、营养丰富、风味清淡、物美价廉的豆腐早在世界各地逐步奠下了根基,在亚洲人民的家庭菜单上,也已占据一席重要地位,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更是少不了豆腐;二千年前的智慧造就了今日这享有大自然充足养分,极富蛋白质的东方食品,其之清淡滋味纵不如其他的浓烈风味香浓,但直至今日又还有谁能完全抗拒这吸取众长、集聚美味的人间珍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淡豆豉的别名 7 来源 8 性味归经 9 淡豆豉的功效与主治 10 淡豆豉的用法用量 11 淡豆豉的化学成分 12 淡豆豉的药理作用 13 淡豆豉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来源 133 制法 134 性状 135 鉴别 136 检查 137 性味与归经 138 功能与主治 139 用法与用量 1310 贮藏 1311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淡豆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淡豆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淡豆豉 1 拼音
dàn dòu chǐ
2 英文参考semen sojae praeparatum [朗道汉英字典]
fermented soybe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asteless preserved soybe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ermented soybe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emen Sojae Preparatum(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ermented soybe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淡豆豉为中药名,出《本草汇言》[1]。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 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Semen Sojae Preparatum(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fermented soybean(《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淡豆豉的别名豆豉、香豉[1]。
7 来源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 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2]。
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1]。
8 性味归经淡豆豉味苦、辛,寒;入肺、胃经[1]。
9 淡豆豉的功效与主治淡豆豉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调中的功效,治时疾热病,寒热头痛,虚烦不眠,胃脘胀闷,食欲不振,湿热泻痢,断奶乳胀[1]。
10 淡豆豉的用法用量煎服,6~12g[1]。
11 淡豆豉的化学成分淡豆豉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1、B2,菸酸,以及钙、铁、磷盐等[1]。
12 淡豆豉的药理作用淡豆豉有抗凝血酶的作用[1][1]。
13 淡豆豉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淡豆豉
Dandouchi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132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Gzyczne•max(L)Merr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133 制法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134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cm,直径05~07cm。表面黑色,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棕黑色。气香,味微甘。
135 鉴别(1)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数分钟,滤过,取滤液05ml,点于滤纸上,待干,喷以1%吲哚醌一醋酸(10:1)的混合溶液,于后,在100~1lO℃加热约10分钟,显紫红色。
(2)取本品15g,研碎,加水适量,煎煮约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淡豆豉对照药材15g、青蒿对照药材02g,同法分别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淡豆豉对照药材溶液各10~20μl,青蒿对照药材溶液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36 检查取本品1g,研碎,加水10ml,在50~60℃水浴中温浸1小时,滤过。取滤液1ml,加1%硫酸铜溶液与40%氢氧化钾溶液各4滴,振摇,应无紫红色出现。
137 性味与归经苦、辛,凉。归肺、胃经。
138 功能与主治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139 用法与用量6~12g。
1310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311 出处本文2023-08-07 07:52: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