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壶就是把箭扔壶里吗?古人是如何玩投壶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投壶就是把箭扔壶里吗?古人是如何玩投壶的?,第1张

古代的民俗游乐类活动包括投壶、秋千、风筝、舞龙、戏狮以及垂钓等,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使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更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今天,我们主要来说说投壶。

投壶是古人宴会时礼节性的游戏。游戏时设特制之壶,宾主以次投矢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饮。可见,投壶是“投箭入壶”的简称,是投者在一定距离以外,宾主按先后顺序把箭投向壶中并通过计“筹”来判定胜负的一种游戏活动。这种活动与古代的射礼在形态、意趣、方法、规则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还可以说,投壶是一种以矢代箭、以壶代侯的具有射礼色彩的游戏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投壶的娱乐性、竞技性进一步提高。汉代将木矢改为竹矢,以增加箭杆的弹性,并不拘泥于八矢一局,有的甚至连投百次,这种投法取名为“骁”;魏晋以后,壶口两旁增加两耳,并固定作为投壶的基本范式传递至后世,计分方式也因不同的壶口有了变化,并且发明了隔屏风投,开始广为流行;隋唐以后,玩法变得更多了,正面投、背对投、闭眼投、投壶乐舞……投壶逐渐淡化了礼仪特征,进入寻常人家,流行于大众之中,无论男女老幼,乐在其中。

投壶游戏以其优雅、轻松的形式,填补了刺激、高运动量以及智力游戏之外的空间,为古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又一选择,丰富了古人的文化生活。此外,投壶游戏还被当成道德教化手段。在古人眼中,投壶游戏是仁义、中庸、哲理的载体。因此,投壶游戏不仅仅是戏乐的方式,更加成为修身观德的教化手段,受到古人的推崇。时至今日,投壶的活动或时兴时衰,但投壶的文化则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各地举行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常常可以见到投壶的身影,投壶这一传统游戏的回归,带来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希望。

古人在玩投壶的时候有哪些讲究?游戏规则是怎样的?

扔得最多的一方获胜。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参加游戏的双方各扔八支箭,直到八支箭都扔到自己手里,然后看谁最后扔的箭多,谁就胜利。水壶这个游戏有些口子可以有三个,中间的口子直径比较小,两边的口子稍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打中了中间,分数就会比较高,而两边的分数就会比较低。这就需要竞争者之间进行智慧的较量。

我们来拿起游戏物品--水壶和箭。 将水壶放在适当的距离,可以根据参赛者的年龄来调整。 每方拿八支箭,可以先试一下,最后根据壶的距离调整。可以通过猜硬币等方式进行。决定哪一队先开始一方对着壶口投箭四次,然后另一方在前半部分投箭四次。然后第一队投掷四次,另一队再投掷四次,为下半场。投入壶中较多的一队获胜。

投壶是古人宴会时礼节性的游戏。游戏时设特制之壶,宾主以次投矢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饮,而“依竿”是十筹的意思,它也是投壶中难度等级最高的一个级别,也就是说投壶依竿的意思是在投壶游戏中投得了十筹。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耦;或者有的宾客的确不会射箭,故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

顾廷烨是投壶的高手,接连精准投壶让长枫退无可退,而明兰从小聪慧,对于投壶游戏也颇为懂行,在长枫被父亲恐吓之后,即将放弃的时候,她挺身而出,模仿顾廷烨,采用贯耳投壶,让全场宾客热议纷纷。

“投壶”是古人一项非常重要的娱乐活动,它是谁发明的?

古代达官贵人的装束。[歌,歌舞。壶,投壶。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宴请宾客的礼仪之一是请客人射箭。当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认为是一种耻辱,主人邀请客人射箭,客人不能拒绝。后来,有些客人实在不会射箭,就用箭来代替扔酒壶。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壶取代了射箭,成为宴会上的一种游戏。基本上,它描述了儒家学者的一些生活状况。飘飘然]。有姿色的样子。儒将]。

有学问、有风度的将军。儒家学说太大,一般分为两种1狭义的儒家,不练弓马,当然骑马也可以,毕竟说到骑马,这个条件谁都会,如司马懿、曾国藩、孙膑2广义的儒家,会骑射,但不强求看,历史上考究其策略,如周瑜、李靖;韩信似乎也可在其中。

掷壶游戏是古代士大夫阶层在宴会上的一种游戏。春秋时期,宴请宾客的礼仪之一是请客人在桌上射箭,因为当时射箭是六艺之一,是文人的必备技能,但也有一些客人不擅长射箭,就采用向酒壶里投箭的方式代替,这逐渐成为一种习俗,投壶也就成了宴请之间的游戏,而不是射箭。秦汉以后,"雅歌投壶 "几乎成了文人宴席上的必选项目,并创造了许多更复杂的形式,使游戏变得更加困难和有趣。在宋代,司马光对游戏的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包括投手的大小、投手的名称和计分方法。然而,在宋朝之后,投壶游戏趋于衰落,不再流行。

掷壶是一种投掷游戏,也是古代文人、大儒宴饮时的一种礼仪。它在战国时期比较盛行,在唐朝时尤其流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宴请宾客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在当时,成年男子不懂射箭被认为是一种耻辱,所以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不能拒绝。后来,有些客人实在不会射箭,就用箭来代替扔酒壶。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壶取代了射箭,成为宴会上的一种游戏。

西汉建元三年,也就是前142年的一个冬天,江陵有个名叫申屠的书生,他虽然才19岁,但很有才华。没多久,申屠的才学被朝廷认可,朝廷派他去北方当个县尉,他便独身从江陵北上了。申屠赶了两天路,第三天黄昏时分,他行到一个山林处,突然遇到了大风雪。这里距离前面一个驿站路途还很遥远。狂风暴雪里,申屠澄赶路赶得筋疲力尽,他身下的驿马也驻蹄哀鸣,不敢再往前走了。申屠四处望了望,他忽然发现前面白雪压盖的树林里有一间茅屋,茅屋上的烟囱里还不断吐出烟气。

申屠喜出望外,他牵着马去叩打那茅屋的木门。一个老人打开了门,茅屋内窄小紧隘,堂屋中央生着火盆,火盆中木炭红亮如铜,火盆旁边,还坐着一个50来岁的妇人与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

老人殷勤好客,他一脸红光热情地招待申屠。那老妇人去内屋里取来腊鸡腊肉之类,她在火盆上架起吊锅,与少女一起做晚饭招待申屠。申屠与老人饮酒谈笑,很是融洽。

因为那老人一家都住在山林之内,并没什么见识,他们听申屠讲外面的事情很是高兴。

外面虽然是冰天雪地,但申屠坐到沸腾的火锅旁边,与老人一家谈天说地时,他总是偷眼去看那个坐在炉边的少女。申屠只觉得她肌肤如雪,脸如芙蓉,虽然那少女穿着一身粗布衣裳,但无论容貌还是气质都显得端庄秀美,卓然出尘。申屠一时无法管住自己的眼睛,总是去看那个少女,讲话也变得吃力起来。那老人一边饮酒,一边笑吟吟地盯着这个雪地里闯来的客人,他很喜欢这个有才华的小伙子,决定要他做自己的女婿。于是老人便对少女说:“闺女啊,你来陪客人喝两杯吧!”那少女羞涩地举起酒杯,很快几杯酒下去,她的香腮上便飞起了两片嫣红。

老人决定成全他们,他便佯作醉酒,将酒杯扔到地上。他垂下头伏在几案上,装出打鼾的声音。老婆子扶着老头子转到内室睡下,他们将申屠和少女丢在火盆旁边。

申屠呆呆地望着少女,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少女因为矜持,也没有说话,气氛显得很是尴尬。

申屠四下一看,他见少女家中柜子上有个水瓶,窄口宽腹,很是精致。申屠灵机一动,他举起筷子对那少女说:“不如我们来比赛,我们用筷子去投那柜上的水瓶,每人投10次,谁若是输了,便要唱一首歌。你觉得怎么样呢?”

少女玩性心强,她含笑点了点头。两人便站起来,他们举着筷子隔出7尺左右,开始往水瓶中投掷筷子。

因为申屠学过射箭,投筷子这点小事自然难不住他,很快他就10投10中了。申屠的本事深得少女的喜欢。只不过少女就不行了,她投10次才投中两次,气得嘟起嘴,怨那瓶子口太小了。

申屠笑呵呵地教少女怎样去投,他将投壶的姿势和手法都教给少女。果然少女学了之后,10次能投进六七次呢!

少女很喜欢这个游戏,她也崇拜申屠的学识渊博和精通射术,对申屠已经动了芳心。她又通过投壶这个游戏,跟申屠的关系更加亲近了些,于是她也敢与申屠谈天说地,言语中充满了爱慕之情。

申屠用投壶吸引了少女的兴趣,还得知了少女的心意,他很是高兴。第二天清早,申屠向少女的父母求婚,果然喜结了良缘,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这是我国汉代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在两汉时期,人们通过投壶活动来联络感情,亲密关系,也说明了投壶游戏在汉代的普及。

至汉代,关于投壶的记载就多了起来。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里也提到了高壶的游戏。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也专门记载了投壶的盛况,在《史记·滑稽列传》里,还专门讲了一段投壶的故事。

这些记载说明,当时不仅在宫廷之中有这种投壶游戏,就是在民间投壶也有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当时在民间传播的投壶游戏,也完全成了一种娱乐活动,再没有了什么礼仪的性质。

民间投壶虽然成了纯属娱乐的游戏,但在士大夫阶级,投壶游戏却变得更加高雅了。汉代投壶逐渐从宴饮礼仪变为上流社会的高雅竞技,投壶所用的壶也逐渐跟酒壶分离了出来,而且式样也明显增多了。汉代的投壶游戏的玩法和形制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都有了不少的改进。第一是汉代人们制作了专门用于投壶游戏的壶,而不再简单地用酒壶代替了。

后来长安出土的西汉时期水波纹原始瓷投壶,高026米,腹径017米。投壶圆口,颈部极高,呈管状,肩部下斜有青釉,也有垂釉现象。它高圈足,颈部与肩部都有弦纹和水波纹装饰。该投壶历经2000多年还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属罕见。

第二是用于投射的箭不再只是箭杆,而是改用一种特制的竹箭。在这种改进的基础上,投壶游戏的投法也创新了,汉代人们发明了一种名为“骁”的玩法。其实,也就是利用反弹力的投法。

因为原来在投壶时,人们为了防止投入的箭因弹力掉到壶外,他们专门在壶内装上小豆。而用“骁”法进行投壶时,则不仅不需要在壶内装小豆,而且故意让壶的内壁把箭反射回来,这样用一支箭就可以反复投壶了。

后来南阳沙岗店出土的东汉画像《投壶图》,就生动地刻画出了当时的投壶情景。这时所用的投壶,已接近后来贯耳瓶本体的形状了。

东汉古籍中在写汉代投壶形制时这样说:厥高二尺,盘腹修颈,饰以金银,文以雕镂。

由此可见,此时投壶的壶是专门为投壶游戏精心制作的。这种壶高06米左右,这

已经比先秦时高了近02米。还有,陕西出土的汉褐釉浮雕狩猎纹陶壶,高042米,口径016米,从它的形状上来看,其实看起来更像是投壶。

因为古籍中记载,东汉末期,还出现了高036米,口外径011米,内径约009米的投壶瓶,它跟东汉时期画像石《投壶图》上所刻画的汉代投壶非常相近。这种投壶瓶的出现,也为以后贯耳瓶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汉代,投壶成了社会上层不可缺少的活动,汉代《古歌》写道:主人前进酒,弹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

汉代人们将投壶和雅歌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投壶已经成为王公贵族和宦官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当然,投壶游戏作为汉代礼仪的一种,它完全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投壶本来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事情,但由于它出现的场合一般都是在酒宴上,所以也逐渐增添了其他的文化因素。

特别是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由纷争逐渐走向融合,这也给投壶这种游戏活动增加了很多道家的东西。

随着道家的宗教化,投壶游戏也逐渐出现了宗教化倾向。投壶游戏的宗教化倾向,是与我国礼乐文化的逐渐衰落有关的。后来,随着周王朝及其礼乐制度的逐渐衰落,汉代的投壶活动逐渐在民间普及,出现游戏娱乐化倾向。

不仅民间,而且皇帝和官员们也常常参加投壶游戏,这让投壶活动的传播更为广泛了。

汉代著名文学家刘歆在他所著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武帝非常喜欢投壶游戏的事,当时的郭舍人就是因为投壶技艺高超而非常得宠。

《东观汉记》里还记载了投壶游戏在军队里流行的情况。当时很多将军们进行宴饮,一定会进行雅歌投壶。《后汉书·祭遵传》也有类似的记载。

当时,贵为将军的祭遵,在选拔人才时把投壶当作其中的一项测试内容,在投壶时还一定要奏雅歌。

这一切都表明,投壶游戏在汉代非常流行,普及性也更强了。西汉时期,投壶活动开始融入丧葬文化里,成为宗教信仰仪式里一种对吉祥隐喻的表达。

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在墓葬内具有宗教信仰与神圣仪式的功能,汉画研究学界普遍认为应是道教在萌芽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对世俗丧葬观念发生影响的结果。所以,《投壶》图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更具有宗教仪式意味。

在河南省南阳出土一个汉代投壶画像砖,画面的正中立着一个壶,参与投壶的人有宾主各一人,他们都是一手抱着一捆箭,另一只手拿着一支箭,做出一个准备投壶的姿势。

这时的投壶之中已投入两支箭,壶的左边还放着一个三足酒樽,里面放着一把勺子,参加投壶游戏者跪坐在壶的两侧,两人之后还分别坐着几个观看的人。

至汉代投壶作为一种游戏更为广泛,礼的成分逐渐减少了,玩乐的成分增多了。在南阳画像的投壶画面中,投壶者和观众可以随意而坐,有走动的人,也有笑的人。

投壶游戏随着时代的推移,其中掺杂的古代礼乐制度逐渐衰落,但投壶游戏中的礼乐文化却没有消亡。商周的礼乐制度通过汉代投壶游戏的改进和发展,被汉代时期人们完整地继承下来了。

射壶。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投壶礼来源于射礼,也称射壶。投壶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

传说在仙界的大荒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室。这个石室中,住着一位神仙名叫东王公。他的身形像人,但他的脸像鸟,屁股上又长着一根老虎尾巴。他经常骑着一只黑熊在大荒山中奔驰,十分威风。而在神仙之中,玉帝是主宰一切的,而东王公也接受玉帝的分派,他主管人间万物的生长。当东王公心情好的时候,天下便风调雨顺,世间的万物都茁壮成长,五谷丰登,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但若是东王公发起怒来,人世间不是连年干旱,便是洪水泛滥,到处灾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东王公除了定期到天宫去朝拜玉帝以外,平日都在大荒山的石室中修炼。他十分寂寞,好在他有一个名叫玉女的侍妾,玉女长得十分漂亮,东王公也很喜欢她。为了消遣,他经常同玉女一起玩一个叫投壶的游戏。

这种投壶的游戏,在战国时期的人间也十分流行。一般贵族在酒宴上请宾客玩的一种游戏,他们通常都会设一把特别的壶,主人和客人轮流拿着箭投向壶中,看谁投中的箭多,谁就是胜利者,而谁投中的箭少,他就要被罚酒认输了。

但是,东王公的投壶游戏,要比人间这种壮丽得多。

他在石室中安放着一把巨大的酒壶,他和玉女手中各拿着1200支箭,每掷一次箭,1200支箭同时向壶口飞去。如果这些箭全部投中,上天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一支箭没有投中酒壶,天就会发出嗤笑,这时,人们在下界看到的便是电闪雷鸣。

这是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个传说,这传说中的投壶是我国战国时期盛行的礼仪游戏。也叫作“射壶”,投壶是我国古代酒宴中经常使用的娱乐器具,是古代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既可以登大雅之堂,又能在平常人家玩的传统游戏。

投壶游戏是战国时期宴会上的一种助酒兴的娱乐活动,也是战国时期的重要礼乐活动,是从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在宴饮中常用以娱乐宾客的活动。

在投壶游戏开始之前,人们要首先指定一个司射,也就是裁判。然后,由主人向客人提出邀请,而参加游戏的客人,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4支用树枝做成的箭杆。之后,这些客人站在规定的距离之外,他们依次向壶内投掷。

有时主人为了增加难度,他常在壶内装上了又小又滑的豆子,如果用力过猛,即使客人将箭投入了壶内,也会被反弹出来。4支箭全部投完为一局,每次比赛进行3局,以投中多者为胜,败者则要被罚喝酒。

战国时期的投壶活动富于情趣,又讲究极多。宾客按照顺序持箭投壶,他们决出胜负后,负者便责无旁贷地按规定饮酒,而且不能耍赖。

在饮酒时,一旁助阵的乐工还要兴致高昂地齐奏古乐《狸首》,那场景极为热烈。饮酒的人要恭恭敬敬,他们跪着端起酒杯,然后一饮而尽,称为“赐灌”。

投壶赢的人也要郑重其事地跪在一边,称为“敬养”。当然,这些都是战国时投壶的规定。而投壶进入普通百姓家成为他们平时的游戏后,礼的作用便削弱了,仅仅是出于娱乐助兴,也就没有了这样的繁文缛节了。

昀后,主人要为宾客演奏乐曲。在儒家那里,礼和乐总是合在一起说的,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那么刑罚也就不能推行,只有做完了这一切后,整个投壶过程才算完成。

接着可以进行下一轮了,投壶一次接一次地进行,即便嗜酒如命的酒徒也挡不住一次次的罚饮,昀后便会烂醉如泥。当然,任何有身份的人都不愿在这样的场合出乖露丑,所以他们都想在投壶中争胜,因此平时古人就对投壶活动进行训练。

其实,投壶是为了追求人与人的相互礼让与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风相处相争,同时起到愉悦身心、丰富礼宴娱乐的作用。

据人们推测,战国时期的投壶游戏可以简单的分为3种,标准型、简易型和表演型。三者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标准型投壶,以《礼记》等礼仪经典的记载为依据,结合现实条件,适当调整,使其成为日常可习可行的民族礼仪与娱乐活动。

简易型投壶,要求尽量简化,使投壶简便易行,相应地使用一些代用品为投壶工具。简易型投壶主要是一种宴饮娱乐活动。

表演型投壶活动,它忠实地复原了经典礼仪和典籍中的记载,对礼器使用、礼仪程序都是非常严谨和规范的。

当古人进行投壶活动时,他们首先得有一定的依据,不能随意。这种游戏在古代有固定的规则,所以可以根据这些规则,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是要进行事前的准备工作。投壶是在宴饮时进行的礼仪,行礼者都应该穿汉服礼服,这是基本的规定。参加的人员主要有主人、宾客、司射和乐工等。

主人也就是投壶礼的主持者,宾客便是投壶礼的参与者,司射是投壶礼时具体的指挥者,乐工便是在一旁演奏音乐的人。

除了这4种人员,还有有进行投壶游戏的器具,也就是礼器的准备。首先,主人要准备投壶数尊,金属制、陶瓷制的投壶等都可以。

一般准备的投壶都在壶中盛以小豆,这样使箭矢投入后不至于弹出来。投壶的标准尺寸是壶颈长02米,口径83厘米,壶高04米,容量5升,壶腹直径166厘米。尺寸都是周代规定的,后来战国的投壶直接沿袭了周代的规格。其次,主人还需要准备若干支箭,至少要有8支以上。

古礼上要求必须是以柘木制的箭,但古人可以不必拘泥这些,他们用竹、木等都可以,将竹、木削成箭矢的形状。箭矢长02米,首端锐,尾端钝。

壶与矢是投壶昀重要的礼器,它们的制作应该尽量精美。另外还要有若干个“算”。“算”就是进行计数用的工具,一般用竹木的小片就行。

当然,投壶一定要准备美酒和酒杯,以供宾主在投壶游戏中饮酒时用的。等一切器具都准备就绪后,投壶游戏才正式开始。首先是宾主就位,宾主来到各自席位上,标志着投壶活动的开始。在开始游戏前,主人和宾客要进行三请三让。一般是这样的,主人捧着箭来到宾客面前为了体现古韵,主客问答都需要用古语对答。主人先说:“某有枉矢哨壶,请乐宾。”宾客回答说:“子有旨酒佳肴,又重以乐,敢辞。”主人又说:“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客说:“某赐旨酒佳肴,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说:“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客说:“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等三请三让之后,宾客向主人行拜礼,他们接受主人奉上的4支矢,然后主人答拜,宾主相互行揖礼。当这样礼仪性的活动进行完毕之后,主客回到宾主席上正坐,他面对投壶所在的方位,做好投壶的准备。

这时候,司射把两尊壶放到宾主席对面的席子上,投壶距离主宾席位的距离为两尺左右,分别正对着宾客与主人。然后主人返回自己的席位。

接下来司射向主人和宾客宣布比赛规则,一般规则如下:投壶之礼,需要将箭矢的前端投掷入壶内才算投中,人们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即便投入也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有权利处罚不胜者饮酒。

当规则宣布完毕后,司射开始命令乐工演奏《狸首》,他宣布比赛正式开始。《狸首》是《诗经》名篇,不过后来已经失传了,所以可以用琴曲《鹿鸣》来替代,投壶的动作要与音乐节奏要相和。宾主依次投壶,他们将所有的箭矢投完,也就是一局,然后开始计算成绩。

司射在宾主投壶过程中同时计算成绩,当有投入的人,司射就将一枚算筹放到一侧的地上。宾客投中就放在右边,主人投中则放在左边。

当宾主投完后,司射说:“左右都已投完,下面开始宣布成绩。”这时司射才开始宣布,比如哪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几纯或者几奇,平局就说结局为均。当司射宣布完比赛结果,就该到饮酒的环节了。这时司射说:“请胜者为不胜者酌酒。”此时,胜者开始罚败者饮酒。胜者为败者在酒爵中斟满好酒,然后他们双手奉上,败者接过后必须说:“赐灌。”胜者也要回答:“敬养。”这时,败者才将罚酒饮下。当主人和宾客喝完酒后,第二轮投壶才开始,方法同上,直至宾主尽欢为止。由于标准型投壶相对还是很复杂的,需要相应的器具,所以还有一种简易型投壶方案,便于随时操作。

投壶起源于儒家射礼,因为射礼不易操作,而且诸侯射艺通常不精,于是就采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代替。因为如果按照《礼记》的规定进行投壶,这显然是特别繁琐的。

作为一种日常宴饮的娱乐活动,投壶简便易行就可以了,仍然不失为一种高雅的宴饮娱乐。其实,即便在投壶比较盛行的战国时期,人们真正按照《礼记》上的规定,进行投壶的次数也为数不多。

而简易型投壶是在标准型投壶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很多古法必需的器具都可以使用一些代用品。首先,投壶可以换做瓷瓶或者水瓶来代替,而有两支箭矢轮流使用就行了。

箭也可以用竹子制成,长度在02米左右,头端裹上棉布以提高命中率。其中昀简单的办法则是用筷子做箭矢,毕竟筷子每家每户都有的。

“算”可以用竹签代替,还可以用石子或其他器物代替,甚至演奏乐曲的环节可以省去。只需要开始时主人和宾客相揖后就位,投壶时客人于席上依次投壶,然后用竹签计算成绩,等罚酒时胜者再向败者罚酒,这样过程就简便多了。

其实,这个投壶游戏的简化过程方案,基本上也与古法中大致相似,这种简单的投壶游戏对于我国投壶文化的继承是非常有意义的。

投壶之礼这种古代礼乐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了一种演变和延续。投壶这种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礼的成分逐渐减少,游戏娱乐的成分逐渐增加。从有关的文献和出土的实物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投壶游戏的不断变化。

而历史上的文人骚客也有记载投壶游戏的文章。如《礼记》中的《投壶》篇、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投壶仪节》等。

特别是三国时期一个叫邯郸淳的人写的《投壶赋》,他将投壶者们身手不凡的投技和妙趣横生的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战国时代投壶之风盛行,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淳于髡说:“在男女杂坐、六博投壶之时,人们可以饮下八斗之酒却只有两分醉意。”可见投壶之戏,竟然可以为古人助酒兴。

其实,他说此话的目的是向齐威王褒扬自己的能力。当时,齐国遭到楚国的攻击,淳于髡临危受命,他被派遣去赵国请来了10万救兵,楚军知道后,连夜引兵回去了。

淳于髡回国后,齐威公为他庆功。在宴会之上,齐威公问淳于髡喝多少能醉时,淳于髡就说了此话。

这些说法虽然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都没有能够脱离注经释义的范围,这大概由于投壶已经载入经典,所以大家只能认定它是“礼”的一种。

投壶本来是产自民间的一种游艺或竞技活动,然后才被纳入礼的范围并加以规范。

后来的晚清学者章太炎在他所著的《经学略说》中说:“汉代《礼记》中有投壶的记载,《礼记》的作者西汉戴德和戴圣两个人都是从西汉经学家后苍那里得到的真传。他们知道17篇是不够的,所以他们都在自己的书里加入《投壶》、《奔丧》两篇文章。”

大戴戴德有84篇,小戴戴圣有49篇。戴德、戴圣所传同门,为什么《礼记》的篇目会不一样呢?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

因此有人怀疑,《礼记》是后人伪作的。《伪书通考》、《古今伪书考补正》中都有《礼记》是伪书的记载,只不过断言它们是伪作的理由并不充分。

在战国时期,古文献中还对投壶的时间和地点有明确要求,说投壶要随着光线的明暗有所不同的。在后来清代张沐所编写的《礼记疏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投壶有三处,在正午时分要在室内投壶,傍晚时就要在大堂内投壶,天黑的时候就必须在庭院内投壶。

而这段文献中还规定,用作投壶的箭,因在所处的场所不同,规格也不一样。文中说:筹,室中五抉,堂上七抉,庭中九抉。

其中的筹就是指箭,一抉就是指四指那么长。投壶的壶离投箭的席约7尺。做箭的材料也极为考究,一般箭要用柘木、棘木制成。除此以外,史书中还详细地记述了投壶的术语和规则。

战国时期魏国文学家邯郸淳在他所著的《艺经》中说:“投壶以12筹为限,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在投壶娱乐中还要讲究声势,投壶以击鼓为节。”

在关于战国时期投壶的专业考古中,也有很多已经出土的投壶器具值得参考和借鉴。后来,在河北平山三汲乡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中,又出土发现了一件我国昀早的铜投壶。这件投壶是造型别致的三犀足筒形器,它的底部基座是3只雄姿威猛的矮足独角犀,壶的形状呈圆筒形,两侧附有一幅首衔环。这件投壶遍体饰有生动流畅的细线变形山字花纹,平口深腹。

此壶高059米,口径020米,筒形腹上有“左使车工本”5个字的铭文。在这件器物刚刚出土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功用,后来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考证,他们断定这件三犀足筒形器铜器,应该就是古代的投壶。

而《礼记》中所记载的关于青铜投壶的外形,与这件出土的铜器刚好完全吻合。

另外,在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邯郸淳的《投壶赋》中也有“厥高二尺”的记载,记载中的高度和这个铜投壶是一样的,也佐证了这件铜壶就是战国时期的投壶。

而且同在中山王墓中,还出土了一件较小的铜筒形器,高约04米,口径约01米,器物上下各有一道斜格云纹,两侧也各有一铺道衔环,半口深腹,中空,这与三犀足铜投壶形制相同,只是没有三犀足。

人们认为,这也是一件小型的铜投壶,这两件器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

其实在战国时期,投壶所用的壶跟酒壶是通用的,一般多是铜质或陶质的。

在河北燕下都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个硬陶壶,它属于仿青铜器式样,它的足部有一约002米高的足圈,总高031米,这便是一个战国时期陶瓷的投壶。

而在诸城臧家庄战国古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投壶,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通过这个已经出土的投壶,可以得知,古代投壶的外形如同日常生活的酒壶和水壶,它口阔,肚大,脖子细长。而诸城出土的这件投壶无论造型设计,还是铸造工艺,都别具一格。

该壶高035米,口径034米,它采用了直筒式的外形,口、颈、腹连为一体,这打破了壶的传统形式,给人以面目一新、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件投壶的壶身奇特,花纹装饰都采用镂孔透雕、平面底纹、素面宽带3种方式相间组成。它的瓶身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它的腹壁外侧装着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底部采用二层台式的高圈足,犹如给壶装上了一个稳定的底座。

这件投壶圈足采用镂孔透雕装饰,与壶身上的纹饰上下呼应,相得益彰。这件投壶在制模铸造时使用了先进的内外合范工艺,一次浇铸成功,壶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纹饰清晰,自然流畅,是古代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充分表现出了工匠们高超的铸铜技艺。

投壶,也就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宴会上面一般会邀请客人射箭,客人不会射箭的话就会箭投向酒壶代替。

久而久之,就衍生出了投壶这种游戏,并且在各个朝代不断改良最后定型,一直到现在还有人会玩投壶这个传统的游戏。

这个游戏比较传统,一般是在一些景点会有人提供道具和场地供游客玩这个游戏。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耦。

或者有的宾客的确不会射箭,故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宋吕大临在《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