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汉简的出土文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2收藏

居延汉简的出土文物,第1张

两次发掘的汉简,多为木简,竹简极少,乃因西北少竹之故。木简长度为汉尺1尺(231厘米)。简牍形式与文种:有简(唐代孔颖达解释为:“简之所容,一行字耳。”);牍(孔释:“牍乃方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检(覆盖在简牍正文外的表皮,如今曰信封);符(木制的通行证、身份证或相当于今日之护照);棨(出入关津用的凭证,亦称“棨信”,在肩水金关遗址发掘,为21×16厘米的红色织物,上写“张掖都尉棨信”,其文字为鸟虫书。);签(亦称“遣策”,坟墓内随葬品的清单或目录);多棱之觚(在一块方木的四面写字);两行(加大宽度的木牍);削衣(将木牍上错字削下来的木片)等等。还有其字体有小篆、隶书、章草。

这批简牍的形式,有的以前只在古籍文献中有记载,如“检”,此次人们首次见到实物,方知在“检”上还写有收件人的姓名、地址。如发掘出一“甲渠侯官”检,中间一行是收信人官职“甲渠官”,右侧“高弘”乃封信人姓名,左侧小字写上何时到达,收到信后在简侧签名。“检”下端有一凹处,用以绑上细绳,绳之结头封上泥,泥上盖钤记,别人则不便私拆了。因阳文印章盖在泥上,字成阴文,不明显,易仿造,因而纸张发明前,简版泥封多用阴文印章,用阳文印章乃发明纸张之后的事。从发掘的“检”中可知汉代公私信件以这种方式传递,进而还可了解汉代公文和邮传制度。

1972年重点对怀疑是甲渠侯官的“档案室”遗址挖掘,在此出土了从王莽天凤元年(14年)到东汉建武元年(25年)的各种簿籍70余册,每个簿册以二道或三道绳索编缀,缀以红线的多属于王莽时期,为简牍的断代提供了依据。在此“档案室”内还发掘出各种简牍900余枚。在北、东、南三面出土的简牍多为昭帝、宣帝时代的,西北部多为元帝、成帝时代的,西部为王莽时代的,说明在“档案室”内的简牍是按形成时期分类保存的。其文种还有律令、檄文、符券、匡方、日历等等。

就发掘的居延汉简之内容而言,更是丰富多彩,有记载政策汉令(如兵制和屯田制度)和重要事件的、有官吏任命书及侯官组织、有追捕亡人的通缉令、有边境备警的通知、有烽燧制度及烽火信号的规定,还有一些抄写的残简,如《算术书》、《九九术》、药方、《卷颉篇》等等,反映了汉代科技文化知识之普及。

汉代最伟大的科技成就,莫过于继承秦朝,大力修筑长城,秦汉修长城资料,现存极少,但在居延汉简中却有充分的记载。后人经常疑问,在西北荒凉的不毛之地,如何大规模筑城?居延汉简的记载解答了这个问题,秦汉以屯田、徙民来实现筑城、戍边的任务。有一枚居延汉简记载了屯田情况:“元康四年(前62年)二月己未朔乙亥,使护鄯善以西校尉吉、付卫司马富昌、承庆、都尉寅重郎”,这枚木简讲的是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设立了西域都护,以管理当时西域50个属国的行政事务和屯田,自此西域屯田大发展。

还有的木简写有“……诣居延为田,谨诣故吏,孝里大夫……”。是说派一个有经验的官吏孝里大夫到居延管理屯田。“徐子禹自言家居延西第五辟,用田作为事。”“……郡阳槐里景,家居第五辟……”。“田舍再宿,又七月中私归遮虏田舍一宿”等等。可知居延有“田作”所居之“辟”若干、有田舍若干、城里有里居,由孝里大夫这样级别的官吏来管理,可见居延在西汉是屯田、实边的战略要地。

居延汉简还详细记载了发现敌情时,如何发挥长城要塞烽火台的作用。1974年在甲渠侯官遗址出土了《塞上烽火品约》木简17枚。“品约”是汉代的一种文书形式,用于同级衙署之间签订或互相往来的文书。《塞上烽火品约》是居延都尉下属的殄北、甲渠、三十三井这三个要塞(即“鄣”)共同订立的联防公约,反映了发现敌情时,长城各要塞应如何点烽火以传递消息,无疑这对于研究长城御敌详情,弥足珍贵。

《塞上烽火品约》第九条:“匈奴人入塞,守亭鄣,不得燔薪者,旁亭可举烽、燔薪,以次和如品”。是说如果匈奴人攻来,守要塞者来不及燃薪,或被围困而无法燃薪,邻近的烽火台有义务点燃自己的薪火。

《品约》第十条:“若误,亟下烽灭火,侯尉史以檄驰言府。”若万一信号有误,立即“下烽灭火”,由侯官的尉史将书面报告驰报都尉府。

《品约》第十四条:“匈奴人即入塞,千骑以上,举烽,燔二积薪;其攻亭鄣坞,□□□举烽,燔二积薪,和如品。”匈奴来犯,(不满千骑,只烧一积薪;超过一千人,烧二积薪;两千人以上,烧三积薪)。其他烽火台以火势大小判断来敌之数。

《品约》第十六条:“匈奴人入塞,天大风,风及降雨,不举燃者,亟传檄告入,走马驰□以夜,急疾□□□。”匈奴入侵,天气恶劣,无法点薪,则应立即写书面报告驰送上司。

上述几枚木简的内容,形象描绘出长城要塞,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生动画面。

  楚简与汉简的区别

  楚简:属战国时期竹简,其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

  汉简:从西汉简上可看到汉字字体从古隶逐渐演变以及草书形成的过程;从东汉中后期简上又可以看到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的情况。

  拓展延伸

  楚简属战国时期竹简,其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根据出土情况,较有代表性的楚简包括信阳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等。

  信阳楚简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简文字是战国时期楚国古文,字体呈方形,结构紧密,用笔平缓流畅,笔画均称,平入顺出,无波磔,呈遒劲挺拔之势。

  已发现的汉简可以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遗址里发现的,可简称为边塞汉简。一类是在汉墓里发现的,可简称为墓葬汉简。

  边塞汉简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边塞地区的情况。在很多方面,西北边塞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是一致的。而且边塞汉简的有些内容,如某些诏书和中央机关发的公文,本来就是面向全国的。因此无论是研究汉代的西北边塞地区,还是全面地研究汉代史,汉简都是十分重要的史料。通过六七十年来对汉简的研究,在汉代的边防设施(包括烽燧制度)、屯田制度、兵制、官制、行政制度(包括文书制度)以及汉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阶级关系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

《孙子兵法》有几个版本?哪个版本最好? 20分

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多,主要有三个。一是哗十一家注孙子》版本,二是《武经七书》版本,三是汉简本版本。分两大系统:传世本与简策本。传世本就是《十一家注孙子》和《武经七书》,简策本就是汉简本。一般认为十一家是最好的版本,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最好的版本是用汉简本和十一家校注的《孙子校释》最好,最精确。是孙子兵法研究会出版的孙子大全系列中的一个,吴九龙主编的。

初学者要读孙子兵法应该选择哪个版本才最好呢?

要看原版,很多注解都会扭曲作者的真实要表达的意思,我看了3个版本表述的都不一样,最后自己老老实实看了一遍原文,有些地方的理解也和其他版本的不一样,如果你看过其他兵书或是战略之类书籍的话,可以试着看看注解版,如果是初学者,我建议直接看原文,生僻字词可以稍微查下(就买个有基本注解的就行)!

孙子兵法哪个版本好?

汉简本应该是最接近孙子原著的,是最好的版本,可惜残缺不全。吴九龙用11家本与汉简本结合校正的《孙子校释》版本一般专家学者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但是11家本虽然错误较多,仍然被认为最容易理解学习孙子兵法的版本。

孙子兵法现在哪个版本比较好

推荐你看一下黄朴民的《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有翻译,有校释,有白话文,有通解,有案例。相当全面。

想看孙子兵法,请问哪个版本比较好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

历史上的著名版本有以下几种:

1.简本,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汉初竹简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2.十一家注本,1961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3.武经本,如,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4.《太平御览》本

5.《杜氏通典》本

至于哪一种版本最好,这要看从哪一个角度去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喜欢哪一种,那只能够看你自己了

求推荐《孙子兵法》 买哪个版本比较好

中华书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同时包括了孙武与孙膑的,很实用 孙子兵法为吴国人孙武和他的弟子们所作,三十六计的作者则不详,但两者是没有直接联络的 回答完毕谢谢

孙子兵法哪个版本最好

汉简本应该是最接近孙子原著的,是最好的版本,可惜残缺不全。吴九龙用11家本与汉简本结合校正的《孙子校释》版本一般专家学者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但是11家本虽然错误较多,仍然被认为最容易理解学习孙子兵法的版本。

孙子兵法那个版本和出报社好,要正的

现在比较公认的是军事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比较好,错别字较少,校勘精准。往往是孙子研究领域的大家所作的。如《孙子校释》《孙子兵法今译》等。

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哪个出版社和编著者的比较好

孙子校释》、《孙子兵法精解》、《孙子兵法详解》、《孙子兵法新注》;《以易解计——三十六计》、《三十六计(绣像本)》、《新编三十六计》等。出版社以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 出版社的为好。编著者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的会员们编写的比较好。如吴九龙、吴如嵩、黄朴民、郭化若、李零等。

《孙子兵法》哪个出版社的好?

上面说的军事出版社的不错!再有贵州出版社的还可以!其实自认为最好的还是中华书局出的《十一家注孙子兵法》!

敦煌汉简是木简。

敦煌汉简的形制大致与居延汉简同,主要有简、牍、觚、楬、封检等。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居多。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符、传、例行公文及各式簿籍,私文书有买卖契约、书信等。敦煌汉简的内容多与屯戍有关。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根据简文的记载恢复当时的烽燧系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年出土的汉简又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斯坦因于1907年在敦煌附近发现汉简后,1914年又在甘肃的敦煌、安西、酒泉、鼎新(毛目)等地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170枚左右汉简。1944年夏鼐等对敦煌小方盘城以东的汉代边塞遗址进行考察,掘获汉简43枚。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小方盘城以西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里发现汉简1200余枚。这是敦煌汉简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

敦煌汉简涉及的内容

敦煌汉简中还有《苍颉篇》、《急就篇》、《力牧》、《九九术》、历谱、医药方及有关相善剑刀、相马的书。历谱中保存较好的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和神爵三年(公元前59)历谱。

敦煌汉简的内容多与屯戍有关。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根据简文的记载恢复当时的烽燧系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年出土的汉简又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敦煌酥油土简文“四月戊午敦煌中部都尉过伦谓平望、破胡、吞胡、万岁候官写重案候官亭燧”。表明了敦煌中部都尉下属四个候官的名称和系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