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推拿在民间有什么发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清代推拿在民间有什么发展?,第1张

清代太医院将医学分科设定为九科,不设按摩科。除正骨科采用手法治疗和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主动结合手法治疗外,推拿手法基本在民间流传和发展。《医宗金鉴》是乾隆年间由朝廷组织人员,由太医院判吴谦于1742年主编完成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该书作为太医院的教科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以前的正骨治疗手法,其中以“正骨八法”为代表的骨伤科治疗手法至今仍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宗金鉴》认为,手法为“正骨之首务”,确立了手法在正骨科的地位:“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愈可之迟速,乃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况所伤之处,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膈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人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医宗金鉴》详细论述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八法”,这是对正骨手法的首次科学总结。其中的摸法为诊断手法,又称扪诊、摸诊或触诊。接、端、提主要是骨折整复手法;推、拿、按、摩主要是软组织手法。该书对“筋”(即软组织)病的观察与分类、对骨病的描述和“骨缝开错”理论的提出、对骨伤推拿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医宗金鉴》记载了很多骨伤推拿手法,如:

关于胸椎错骨缝(后关节紊乱),该书主张先手法放松软组织,再行按脊复位手法,并配合药物内服外敷:“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内服正骨紫金丹,再敷定痛散,以烧红铁器烙之,觉热去敷药,再贴混元膏”。

关于腰部软组织损伤,该书卷八十九介绍了一种牵引上身舒筋法:“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间骨也。若跌打损伤,瘀聚凝结,身必俯卧,若欲仰卧、侧卧皆不能也。疼痛难忍,腰筋僵硬,宜手法:将两旁脊筋向内归附膂骨,治者立于高处将病人两手高举,则脊筋全舒,再令病人仰面昂胸,则膂骨正而患除矣。内服补筋丸,外贴万灵膏,灸熨止痛散”。

关于头部跌打损伤,该书采用拔伸颈椎加棒击足心法治疗:“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骨,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梃轻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不奔心,亦不呕呃,而心神安矣。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痛,昏不知人,痰响如拽锯,身体僵硬,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关于颞颌关节脱位,该书主张“单脱者为错,双脱者为落。凡治单脱者,用手法摘下不脱者,以两手捧下颏,稍外拽,复向内托之,则双钩皆人上环矣。再以布自地阁缠绕头顶以固之”。

除《医宗金鉴》外,清代其他医学专著如《捏骨秘法》、《伤科大成》、《按摩经》、《动功按摩秘诀》、《石室秘录》、《伤科补要》、《一指定禅》等均有不少骨伤手法治疗的内容。

小儿推拿兴起于明代后期,首先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民间流行。清代小儿推拿在民间进一步流传并向全国发展。正如《厘正按摩要术》陈桂馨序所说:“按摩一法,北人常用之。

曩在京师,见直隶满洲人,往往饮啖后,或小有不适,辄用此法,云能消胀懑,舒经络,亦却病之良方也。南人专以治小儿,名曰‘推拿’。习是术者,不必皆医。每见版锓‘某某氏推拿惊科’悬诸市。故知医者略而不求,而妇人女子藉为啖饭地也”。

除了在民间流传外,小儿推拿也得到了一些医生(主要是儿科医生)的重视。如康熙时名医夏鼎不仅以药饵活人,而且将推拿法用于儿科治疗。所著《幼科铁镜》一书,就以推拿为主。

在此期间,小儿推拿适应证从早期的惊风扩大为小儿科大多数疾病。

这一时期小儿推拿著作的数量明显增加,但主要以继承为主,述而不著作,在理论、手法和临床上未见重大创新。

清代质量较高的小儿推拿著作有《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幼科铁镜》、《保赤推拿法》、《推拿小儿全书》、《厘正按摩要术》等。

《推拿广意》3卷,为清代熊应雄所辑,陈世凯重订,约成书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又名《小儿推拿广意》。上卷首列总论,论述推拿在小儿惊风治疗中的作用,其大旨源于《补要袖珍小儿方论》;次叙儿科诊断和治疗手法,介绍手足45个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以图谱示之;手法着重介绍推法和拿法,并提出了“推拿手部次第”和“推拿面部次第”,即手部和头面部的推拿操作常规程序;还绘有“推坎宫”、“推攒竹”、“打马过天河”等21帧手法操作图,并有文字详解;最后为“脏腑歌”,源于《小儿按摩经》“手法歌”和《小儿推拿秘旨》“五脏主病歌”,论述脏腑病证的小儿推拿方法。中卷主要论述胎毒、惊风、诸热等17种病证的推拿治疗。下卷附有治疗儿科常见病的内服、外用方剂187首。该书是清代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也是影响最大的小儿推拿著作。明代的小儿推拿,大多以治疗惊风为主,其他疾病往往述之不详。本书除专设惊风一门外,还设诸热、伤寒、呕吐、泄泻、腹痛、痢疾、疟疾、积症、痞症、病症、咳嗽、肿胀、目疾、杂症诸门,扩大了小儿推拿的治疗范围。本书和明末《万育仙书》中所绘的推拿手法操作图,是对小儿推拿的一大贡献。

《幼科推拿秘书》5卷,为骆如龙所撰写,骆民新抄订,成书于康熙三十年(1691)。该书卷四有“推拿病证分类”。

《幼科铁镜》6卷,为夏鼎所撰,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该书为儿科专著,但作者特别重视小儿推拿,卷一即载有小儿推拿法,凡例中亦有小儿推拿内容。书中所录小儿推拿法,均为作者家传或临床亲验,图穴亦经两代考索。临床不效者,如“老汉扳罾”、“猿猴摘果”之类,均予删除。作者认为“用推拿就是用药味”,故作“推拿代药赋”。如以“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推拿须在下午,不宜在早晨;慢惊属虚,宜药不宜推等观点,亦成一家之言。

《保赤推拿法》为夏云集编著,成书于光绪十年(1885)。书前凡例,首释拿、推、掐、搓、摇、捻、扯、揉、运、刮、分、和等12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言简意赅;次述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并附有“推拿药赋”。正文首先描述开天门、分推太阴太阳、掐天庭至承浆以及揉耳摇头四法,主张推拿小儿皆应先用此四法以开关窍,然后辨证择用诸法。其次简介揉太阳等穴的手法操作及主治,并主张推毕各穴以掐肩井收功。作者世传医道,并亲自在金陵育婴堂设小儿推拿专科,故是书所录手法,均为切合临床之实用效法。

《推拿小儿全书》为徐宗礼编著,光绪三年(1877)成书。开始部分为三字句歌诀体,后人称之为《推拿三字经》。后有“推拿三字经序”和四言脉诀,并有推拿插图和操作方法,内容比三字经多。徐氏认为古书所载推拿,皆适用于小儿,而人的经络气血,老幼没有本质的不同。只要根据年龄大小相应地调整推拿次数,小儿推拿法同样适用于成人。手法操作上,主张四岁以下婴儿推拿300次,小儿为3000次,16岁以上的成人可达3万次,并主张独穴多推,如霍乱吐泻独推板门,流行性腮腺炎独取六腑。本书推拿治疗范围亦有所扩大。除常见的小儿疾病以外,作者还根据当时的疾病流行情况,将推拿用于治疗霍乱、瘟疫、流行性腮腺炎、疮疡、肺结核、肾虚牙痛等病证。徐宗礼还以方剂的功效类比、概括穴位推拿的作用,如推三关功同参附汤,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等。

《厘正按摩要术》4卷,为张振鋆所编著,成书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又被称为《小儿按摩术》。该书对明代以来流行的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种基本手法作了全面总结,还介绍了20种外治法的具体运用以及24种小儿常见病证的辨证、推拿和方药治疗,并将胸腹按诊法引入了小儿推拿。本书是清代后期小儿推拿手法学较重要的著作。

尽管明代中后叶按摩科被取消,直至清代成人内妇杂病的推拿治疗也不能正规开展,但是仍有一些内妇科甚至眼科的手法治疗的内容散见于不少当时的医学文献之中。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附:古代儿科、小儿推拿著作简表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

二、病理特点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与保育

一、年龄分期

二、生理常数

第四节 小儿喂养与保健

一、乳婴儿的喂养

二、初生婴儿的护养

三、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第五节 小儿推拿治疗概要

一、小儿推拿治疗特点

二、小儿推拿处方

三、小儿推拿禁忌证

四、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

五、小儿推拿介质

第二章 诊法概要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色

二、望形态

三、审苗窍

四、辨斑疹

五、察二便

六、看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啼哭声

二、咳嗽声

三、呼吸音

四、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年龄

二、问病情

三、问个人史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三章 推拿手法

第一节 概要

一、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

二、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三、手法练习方法

第二节 小儿推拿补泻方法

一、手法的强弱

二、手法操作的方向

三、手法操作的频率和次数

第三节 常用手法

一、推法

二、揉法

三、按法

四、摩法

五、掐法

六、捏法

七、运法

八、拿法

九、搓法

十、擦法

十一、捻法

十二、摇法

十三、捣法

十四、捏挤法

十五、刮法

第四节 复式操作法

一、黄蜂入洞

二、揉耳摇头

三、猿猴摘果

四、双凤展翅

五、摇肘肘

六、苍龙摆尾

七、飞经走气

八、二龙戏珠

九、凤凰展翅

十、赤凤点头

十一、运土入水

十二、运水入土

十三、水底捞明月

十四、打马过天河

十五、开璇玑

十六、按弦走搓摩

十七、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十八、总收法

附:小儿推拿常用组合手法

第四章 推拿穴位

第一节 小儿推拿穴位概说

第二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一、天门(攒竹)

二、坎宫(眉弓、鱼腰)

三、太阳

四、印堂(眉心)

五、山根(山风、二门)

六、人中(水沟)

七、迎香(井灶、洗皂、宝瓶)

八、牙关(颊车)

九、囟门(泥丸)

十、百会

十一、耳后高骨(高骨)

十二、风池

十三、天柱骨(天柱)

十四、桥弓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一、天突

二、膻中

三、乳根

四、乳旁

五、胁肋

六、中脘(胃脘、太仓)

七、腹

八、脐(神阙)

九、天枢

十、丹田

十一、肚角

第四节 腰背骶部穴位

一、肩井(膊井)

二、大椎

三、风门

四、肺俞

五、脾俞

六、肾俞

七、脊柱

八、七节骨

九、龟尾(尾闾、长强、尾尻)

第五节 上肢部穴位

一、脾经(脾土)

二、肝经(肝木)

三、心经(心火)

四、肺经(肺金)

五、肾经(肾水)

六、五经

七、大肠

八、小肠

九、肾顶

十、肾纹

十一、四横纹

十二、小横纹

十三、掌小横纹

十四、胃经

十五、板门

十六、内劳宫(牢宫)

十七、内八卦

十八、小天心(鱼际交)

十九、总筋

二十、大横纹

二十一、十宣(十王)

二十二、老龙

二十三、端正

二十四、五指节

二十五、二扇门

二十六、二人上马

二十七、外劳宫

二十八、威灵

二十九、精宁

三十、外八卦(外八方)

三十一、一窝风

三十二、膊阳池

三十三、三关

三十四、天河水(天河)

三十五、六腑

第六节 下肢部穴位

一、箕门

二、百虫(血海)

三、膝眼(鬼眼)

四、足三里

五、前承山

六、三阴交

七、解溪

八、大敦

九、丰隆

十、委中

十一、后承山(承山)

十二、仆参

十三、昆仑(上昆仑)

十四、涌泉

第五章 常见病症推拿治疗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喘

第四节 百日咳

第五节 泄泻(附:痢疾)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呕吐

第八节 疳积

第九节 厌食

第十节 便秘

第十一节 脱肛

第十二节 肠套叠

第十三节 夜啼

第十四节 惊风

第十五节 遗尿

第十六节 小儿肌性斜颈

第十七节 小儿脑性瘫痪

第十八节 近视眼

第十九节 踝关节扭伤

第二十节 髋部扭伤

第二十一节 桡骨头半脱位

第二十二节 佝偻病

第二十三节 臂丛神经损伤

附录一 小儿保健推拿

附录二 歌诀选

附录三 小儿常用中成药简表

附录四 儿科常用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附录五 小儿疫苗接种一览表

附录六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七《小儿推拿》教学大纲

版本信息

书名:小儿推拿学(第2版)

定价: 2300 元

作者: 余建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 9787117124232

出版时间: 2010-01

类别: 医学

装帧: 平装

页数: 210

开本:16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