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什么传文言文翻译
1 九山散樵传的翻译
九山散樵传
陆树声
九山散樵者,不著姓氏,家九山中,出入不避城市。樵尝仕内,已倦游谢去,曰:“使余处兰台石室中,与诸君猎异搜奇,则余不能;若一丘一壑,余方从事,孰余争者?”因浪迹俗间,徜徉自肆,遇山水佳处,盘礴箕踞,四顾无人,则划然长啸,声振林谷。时或命小车,御野服,执麈尾,挟册,从一二苍头,出游近郊,入佛庐精舍,徘徊忘去。对山翁野老,隐流禅侣,班荆偶坐,谈尘外事,商略四时树艺樵采服食之故。性嗜茶,著《茶类》七条,所至携茶灶,拾堕薪,汲泉煮茗,与文友相过从,以诗笔自娱。兴剧则放歌《伐木》、《伐檀》诗二章;倦则偃息樵窝中。客至,造榻与语,辄谢曰:“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客去留萧然不以为意,其放怀自适若此。常自命“散樵”,曰:“吾将蘧旅天地,曹耦云物;以书史为山薮,述作为樵斧,包古今以类封殖,藉吟咏以代啸讴,居志于名教理义中,以为归宿,若是者,余将白首从事焉而无悔者乎。”
客有讥其诞者,曰:“将使余夤缘途径,跃进以佯取世资,剸剧理棼,以游刃时世,二者余既不能。然则使余攀峦蹑阻,狎猿猱,群虎豹,措身荆棘之场,肆意戕伐,累苴给以厚封殖,而后为之直樵乎?已矣!客非知樵者。”退憩适园,著《散樵传》。
晚明陆绍珩在编辑〈〈醉古堂剑扫〉〉一书时,慧眼识珠,从〈〈九山散樵传〉〉中抽筋拔骨,摘抄了一小部分辑入〈〈醉古堂剑扫〉〉卷之四,云:“九山散樵,[浪]迹俗间,徜徉自肆,遇佳山水处,盘礴箕踞,四顾无人,则划然长啸,声振林木。有客造榻与语,对曰:‘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客之去留,萧然不以为意。”从经过陆绍珩取舍后的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九山散樵是一位阮籍式的豪放人物。这就突出了人物的豪放灵性和情致。但亦非原文中的九山散樵了。九山散樵在原文中,是陆树声的自号。现在读《醉古堂剑扫》这一条文字,还能辨出是从官场退而告归的陆树声吗?或谓改编他人作品允许这样做。但是由于陆绍珩不注出处,不仅抹煞了陆树声的著作权,也给后人留下疑团,几成不解之谜。后来〈〈醉古堂剑扫〉〉一书被清朝人作伪,易名为〈〈小窗幽记〉〉,署名眉公陈继儒辑。近代以来都依据这种版本进行翻印刊行,近年刊印的《小窗幽记》无一例外的存在着对这段文字的误读、误解现象。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小窗幽记》:“九山散樵迹,俗间徜徉自肆。遇佳山水处,盘礴箕踞。四顾无人,则划然长啸,声振林木。有客造榻,与语对曰:‘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客之去留,萧然不以为意。”“迹”字前夺一“浪”字。“迹”字后之逗号,应属上而属下了。“榻”字后面的逗号应属下而属上了,当点在‘语’字之后。这是误读。第一句“九山散樵迹,俗间徜徉自肆”译作“深山中散布着砍柴人的足迹,与平常一样漫无目的散步”,这是误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小窗幽记》作:“九山散樵迹,俗间徜徉自肆,遇佳山水处,盘礴箕踞,四顾无人,则划然长啸,声振林木。有客造榻与语,对曰: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客之去留,萧然不以为意。”和吉本的错误一样,“迹”字前夺一“浪”字。“迹”字后面的逗号当点在“樵”字之后。“胥”字后面的隔点应点逗号。“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三句当用引号引上。此条开头译为“天下的名山中都留下了采樵的足迹,在人世间徜徉徘徊”,注(1)只注“九山”,而不注“散樵”,把“九山散樵”读破,也是不知出处的误解。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小窗幽记》、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小窗幽记》、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小窗幽记》卷四此条也都存在类似上述的误读、误解现象。
岳麓书社2003年版《醉古堂剑扫》卷四此条第一句则读为:“九山散樵迹俗间,徜徉自肆”。“九山散樵迹俗间”,“樵”字后面当断不断,又夺一“浪”字。亦误也。
这些讹误说明,译注古籍只有用力考证出处,才能避免误读和误解,才能翻译和注释出原著的本义。学者不可轻视。
2 樵髯传刘大櫆阅读答案翻译(清)刘大櫆 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
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
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 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
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再说,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
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常常激于义愤,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 (有一次),曾经背着柴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
众人急忙来救。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
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 洞庭有个孤儿叫陈学奇,聘邹家的女子为妻室,婚姻已经定下了日期。
女子的哥哥忽然夺去妹妹的意愿,把妹妹献给姓苏的一个宦官为妾。学奇到官府哭诉,官府害怕苏宦的势力,没有办法。
学奇又状告邹氏女的兄长,苏宦把邹女的兄长一起庇护起来,冤不能伸。学奇没有一点办法。
一天,在路上遇见髯樵,把事情的原故告诉髯樵,并且说:“你向来嫉恶如仇,能为我解决这事吗?”髯樵答应他说:“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要催促我。”学奇感动得哭了。
髯樵离开后,卖身到显者的家中做赶马车的仆人。显者因为他力气大并且很勤快,非常信任他,(这样他)能够随便进出内室,邹姓女子果然是他的第三个小老婆。
髯樵找机会,把情况告诉给邹女。邹女哭得泪流满面,告诉他失身的情况,希望髯樵能做昆仑奴那样的义士(来救她)。
髯樵说:“不要着急。”一天,显者的夫人带领着显者的小老婆们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止。
髯樵暗暗祝贺说:“计划可以施行了。”于是暗暗在河边准备船只。
显者的小老婆们上车,髯樵驾驶第三辆车,就是邹氏女。出门之后,髯樵欺骗副手,转到别的道路上快跑,到河岸边,对邹女说:“上船!”船立即开行,打开船帆,快得像跑一样。
众仆人惊骇这突然的变故,喊叫着跑来追赶。髯樵用拳将三个人打倒在地,叫不出声来。
慢慢地离开,而女子的船已经到了陈家的门前了。 学奇得到妻子非常感动,认为古代的义侠也不过是这样。
髯樵对学奇说,应该赶快把找到妻子的情况报告给那官府。官府才不让显者诉讼,到这时人们拍手称快,向髯樵询问讲道义的原由,赏赐他衣帛美酒,披挂花彩来使他荣耀。
显者惭愧,关上门好像没有听到。从这以后义士髯樵的名声更加彰显。
3 裴垍传 文言文的翻译翻译
裴光德在中书省(指宰相府)任职时,有个官职也不小的老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他。裴公招待他相当优厚,举止行动相当亲切。朋友在他的府第内毫无拘束之感。乘机请求他在京城官府谋个判司做做。裴光德对他说: “您确实是个有能力的读书人,但是这官给您做不合适。我不敢因为老朋友的私情而败坏了朝廷的制度。要是往后有瞎了眼的宰相同情你,可能会获得这个官职。至于我,万万不会这样做。” 从文中看出裴光德是个怎样的人? 裴光德是一个大公无私,不徇私情,不轻易给故人谋一官半职,任人唯贤的人。
4 李常传 文言文翻译李常传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年青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既登进士第,留下所抄书九千卷,给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改官秩,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说:“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一起推荐他们。
熙宁初年,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李常友好,以他为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青苗收取息钱,到这时,分条开列说:“三司条例司刚建立时,已导致中外议论。至于均输、青苗法,敛散取息,附会经义,人们又大为惊骇,无异于王莽琐碎离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王安石看到后,派亲信晓谕大意,李常不为此而停止。又说:“州县散常平钱,实际上不出本钱,勒索百姓出息钱。”神宗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请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校理,通判滑州。一年多后复职,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齐州多盗贼,论报没有虚日。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为兵士,使其在部下,尽知盗贼聚居的地方,全部发屋破柱,拔掉他们的基根,半年间,杀七百人,奸恶无处藏身。移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元丰六年(1083),召为太常少卿,升任礼部侍郎。
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询问于司马光。司马光说“: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李常入对,上书七事,叫崇廉耻,存乡举,别守宰,废贪赃,审疑狱,择儒师,修役法。当时役法差、免二科没有决定,李常认为“: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论无他我,可长久的就正确。现在如果百姓都出资,那么贫困的人难办;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难堪。各从其愿,那么可以长久。”于是折衷分条开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逃欠不满二百缗的人,李常请求息钱超过二百缗也不收取。
被授予御史中丞,兼任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李常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其所长。开始,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到这时,工役兴起,李常说:“京东、河北饥饿困乏,不宜疏导黄河。”诏命解除工役。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因而极力攻击蔡确。李常上疏论以诗治罪蔡确,这不是用来敦厚风俗的办法。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移任兵部尚书,辞谢不就职,出任邓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会计录》三十卷。
李常比孙觉大一岁,开始与孙觉齐名,都被吕公著赏识。他们的议论趣舍,大致多相同,所担任的最后官职也相同,二人死亡,先后只差一晚。
5 樵髯传翻译是啥樵髯,姓程,名骏,世代居住在桐城县西部边远地方。
性情疏阔放达,不受礼法或世俗之见的束缚,从不矫揉造作,而多髭须,因此,自己命名为“樵髯。” 小时候读书很聪明,超出同辈的人,在技艺、术道工匠嬉戏游玩等等,没有不涉猎的,但是都不肯学透,说:我只是自我娱乐而已。
尤其喜欢下棋,常常与邻居下棋。他不善于苦思冥想,邻人有时注视棋局,认真思考,他便皱眉不高兴的说: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
只是仿效小孩那样,勉强懂点下棋的技艺!他偶尔为人治病,也不很在意。一些富家曾经与之交往的人,有病了,希望他能为其治病,派僮奴等候。
翁正为棋局而争吵,竟不去。
6 阮孝绪传(古文翻译)译文
阮孝绪,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又惊异。 孝绪年幼时就非常孝顺,性格沉静。虽然也与小孩游耍,(但)经常以穿水池、筑山峰为乐。十三岁的时候就读完了《五经》。十五岁时带着举行成年仪式的帽子去见父亲,说:“我愿意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追仿许由幽居在山谷中。这样或许才能保全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从此独居一室,不是向父母问安就不出门,家里的人也见不到他的面。亲戚和朋友因此把他叫做“居士”。孝绪十六岁时,父亲死了,孝绪 布衣,即使蔬菜有味道也吐了。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房内去。孝绪估计他必然会闯祸倒霉,总是避开或躲起来不跟他见面。他曾吃酱,觉得很好吃,问酱从哪儿来,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他便呕吐出来。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结党,不会牵连到我们的。”竟然获得赦免。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来点火,孝绪知道后不吃饭,还命令拆除房屋来烧饭。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粗陋的坐卧之具,竹子和树木环绕房屋四周。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履之,想要造访他而不敢,望而叹曰:“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孝绪被当时的名流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天监十二年,孝绪与吴郡范元琰一起被征召,都不 。陈郡袁峻对他说:“古时候,天地闭合,贤良的人隐藏不露。现在世道清明,而你还躲避起来,可以这样吗?”孝绪回答说:“古时候周代的朝政虽然清明,伯夷、叔齐还是不厌弃采摘野菜;汉代的世道虽然兴盛,黄石公与绮里季也不以在山林中生活而苦闷。做符合仁的事全靠自己,哪里在乎什么人世?何况我也不是古时候贤哲一类的人?”后来在钟山听人讲学,母亲王氏忽然生病,哥哥、弟弟都想召回他。母亲说:“孝绪深至的性情与我是相通的,他一定会自己到来。”孝绪果然心里惊惧而折回来,邻居都感叹惊异。配药需要一种药草叫生人参,旧时传说是钟山中生长的。孝绪亲自跑遍了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后来找到这种草,母亲服用后病便好了。当时人都赞叹这是孝绪孝心感动所致。撰写有《高隐传》,上自炎、黄时代,下到天监末年,反复考虑,分为三品,共有若干卷。又在文章中写道:“至道的根本,其可贵之处在于无为。如果能体会这道的根本和行为的踪迹,领悟那或隐抑或显露的道理何在,那么,孔子、庄子的思想就能明白一大半了。”
7 清顾彩《髯樵传》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一日,值髯于途,告之故,且曰:“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闼。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群仆骇变,号呼来追。髯拳三人仆地,不能出声。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髯谓学奇,亟宜鸣之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于髯,赐帛酒花彩以荣之。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清•顾彩《髯樵传》)
译文:
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再说,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
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常常激于义愤,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有一次),曾经背着柴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众人急忙来救。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
洞庭有个孤儿叫陈学奇,聘邹家的女子为妻室,婚姻已经定下了日期。女子的哥哥忽然夺去妹妹的意愿,把妹妹献给姓苏的一个宦官为妾。学奇到官府哭诉,官府害怕苏宦的势力,没有办法。学奇又状告邹氏女的兄长,苏宦把邹女的兄长一起庇护起来,冤不能伸。学奇没有一点办法。一天,在路上遇见髯樵,把事情的原故告诉髯樵,并且说:“你向来嫉恶如仇,能为我解决这事吗?”髯樵答应他说:“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要催促我。”学奇感动得哭了。髯樵离开后,卖身到显者的家中做赶马车的仆人。显者因为他力气大并且很勤快,非常信任他,(这样他)能够随便进出内室,邹姓女子果然是他的第三个小老婆。髯樵找机会,把情况告诉给邹女。邹女哭得泪流满面,告诉他失身的情况,希望髯樵能做昆仑奴那样的义士(来救她)。髯樵说:“不要着急。”一天,显者的夫人带领着显者的小老婆们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止。髯樵暗暗祝贺说:“计划可以施行了。”于是暗暗在河边准备船只。显者的小老婆们上车,髯樵驾驶第三辆车,就是邹氏女。出门之后,髯樵欺骗副手,转到别的道路上快跑,到河岸边,对邹女说:“上船!”船立即开行,打开船帆,快得像跑一样。众仆人惊骇这突然的变故,喊叫着跑来追赶。髯樵用拳将三个人打倒在地,叫不出声来。慢慢地离开,而女子的船已经到了陈家的门前了。学奇得到妻子非常感动,认为古代的义侠也不过是这样。髯樵对学奇说,应该赶快把找到妻子的情况报告给那官府。官府才不让显者诉讼,到这时人们拍手称快,向髯樵询问讲道义的原由,赏赐他衣帛美酒,披挂花彩来使他荣耀。显者惭愧,关上门好像没有听到。从这以后义士髯樵的名声更加彰显。
九山散樵者,不著姓氏,家九山中,出入不避城市。樵尝仕内,已倦游谢去,曰:“使余处兰台石室中,与诸君猎异搜奇,则余不能;若一丘一壑,余方从事,孰余争者?”因浪迹俗间,徜徉自肆,遇山水佳处,盘礴箕踞,四顾无人,则划然长啸,声振林谷。时或命小车,御野服,执麈尾,挟册,从一二苍头,出游近郊,入佛庐精舍,徘徊忘去。对山翁野老,隐流禅侣,班荆偶坐,谈尘外事,商略四时树艺樵采服食之故。性嗜茶,著《茶类》七条,所至携茶灶,拾堕薪,汲泉煮茗,与文友相过从,以诗笔自娱。兴剧则放歌《伐木》、《伐檀》诗二章;倦则偃息樵窝中。客至,造榻与语,辄谢曰:“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客去留萧然不以为意,其放怀自适若此。常自命“散樵”,曰:“吾将蘧旅天地,曹耦云物;以书史为山薮,述作为樵斧,包古今以类封殖,藉吟咏以代啸讴,居志于名教理义中,以为归宿,若是者,余将白首从事焉而无悔者乎。”
客有讥其诞者,曰:“将使余夤缘途径,跃进以佯取世资,剸剧理棼,以游刃时世,二者余既不能。然则使余攀峦蹑阻,狎猿猱,群虎豹,措身荆棘之场,肆意戕伐,累苴给以厚封殖,而后为之直樵乎?已矣!客非知樵者。”退憩适园,著《散樵传》。
晚明陆绍珩在编辑〈〈醉古堂剑扫〉〉一书时,慧眼识珠,从〈〈九山散樵传〉〉中抽筋拔骨,摘抄了一小部分辑入〈〈醉古堂剑扫〉〉卷之四,云:“九山散樵,[浪]迹俗间,徜徉自肆,遇佳山水处,盘礴箕踞,四顾无人,则划然长啸,声振林木。有客造榻与语,对曰:‘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客之去留,萧然不以为意。”从经过陆绍珩取舍后的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九山散樵是一位阮籍式的豪放人物。这就突出了人物的豪放灵性和情致。但亦非原文中的九山散樵了。九山散樵在原文中,是陆树声的自号。现诙痢蹲砉盘媒Iā氛庖惶跷淖郑�鼓鼙娉鍪谴庸俪⊥硕�婀榈穆绞魃�穑炕蛭礁谋嗨�俗髌吩市碚庋�觥5�怯捎诼缴茜癫蛔⒊龃Γ�唤瞿ㄉ妨寺绞魃�闹�魅ǎ�哺�笕肆粝乱赏牛�赋刹唤庵�铡:罄础础醋砉盘媒Iā怠狄皇楸磺宄�俗魑保�酌��础葱〈坝募恰怠担�鹈�脊�录倘寮�=��岳炊家谰菡庵职姹窘�蟹��校��昕�〉摹缎〈坝募恰肺抟焕�獾拇嬖谧哦哉舛挝淖值奈蠖痢⑽蠼庀窒蟆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小窗幽记》:“九山散樵迹,俗间徜徉自肆。遇佳山水处,盘礴箕踞。四顾无人,则划然长啸,声振林木。有客造榻,与语对曰:‘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客之去留,萧然不以为意。”“迹”字前夺一“浪”字。“迹”字后之逗号,应属上而属下了。“榻”字后面的逗号应属下而属上了,当点在‘语’字之后。这是误读。第一句“九山散樵迹,俗间徜徉自肆”译作“深山中散布着砍柴人的足迹,与平常一样漫无目的散步”,这是误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小窗幽记》作:“九山散樵迹,俗间徜徉自肆,遇佳山水处,盘礴箕踞,四顾无人,则划然长啸,声振林木。有客造榻与语,对曰: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客之去留,萧然不以为意。”和吉本的错误一样,“迹”字前夺一“浪”字。“迹”字后面的逗号当点在“樵”字之后。“胥”字后面的隔点应点逗号。“余方游华胥,接羲皇,未暇理君语”三句当用引号引上。此条开头译为“天下的名山中都留下了采樵的足迹,在人世间徜徉徘徊”,注(1)只注“九山”,而不注“散樵”,把“九山散樵”读破,也是不知出处的误解。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小窗幽记》、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小窗幽记》、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小窗幽记》卷四此条也都存在类似上述的误读、误解现象。
岳麓书社2003年版《醉古堂剑扫》卷四此条第一句则读为:“九山散樵迹俗间,徜徉自肆”。“九山散樵迹俗间”,“樵”字后面当断不断,又夺一“浪”字。亦误也。
这些讹误说明,译注古籍只有用力考证出处,才能避免误读和误解,才能翻译和注释出原著的本义。学者不可轻视。
1 文言文翻译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
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显露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人民负担的劳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项羽与刘邦称霸,史称楚汉之争
2 翻译文言文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小石城山记》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3 文言文翻译翻译世上传说公冶长能听懂各种鸟的语言。
一天,有一只老鹰来告诉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应声而往,果然找到一头死獐,然而公冶长此时已没有让老鹰吃死獐的肠子的意思。老鹰因此很怨恨他。
不久,老鹰又飞过来告诉公冶长同样的话。公冶长再次前往,望见数人围着一件物体而议论纷纷。
公冶长以为是死獐,担心别人夺去,老远就喊道:“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到跟前,原来是一死人。众人于是扭着公冶长见县官。
县官审问,公冶长再三为自己辩解,县官说:“你自己说‘是我打死的’,为什么还在欺瞒不承认?”公冶长无言以对。
4 游金焦两山记文言文翻译焦山位于金山下游,两山之间距离十五里远那天船逆风行驶,船夫乘风扬帆,曲折向下游而去,路程是直路的六七倍那么远,终于来到了焦山下半山腰有一个关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将关羽而建,吃过饭后,上山左转,就登上了佳处亭,正是石榴花盛开的季节,随从的小童随手折下了一枝看见山下江中船只来往频繁,江水波涛汹涌,焦山寺中的僧侣便说:“那些捕捞鲥鱼的人,一斤鲥鱼可卖十八个铜钱,买回来下锅,那些鱼还在跳个不停,非常新鲜”右拐继续向山上走去,便到了吸江亭,吸江亭正对着金山,感觉焦山比金山高得多,也比金山大金山险峻,容易成为长江交通要道的渡口,也是往来船舶交集的繁华之地而焦山有大片的田地可以种植稻谷和小麦,山上也有很多的奇峰怪石,象野兽匍匐在草丛中,草木四垂,犹如穿着薄纱的美丽女子,所以焦山自古风景就很幽静所以把金山和焦山称为兄弟山,于是洒酒祭奠金山留云亭没过多久,就有人买来了鲥鱼,看见鲥鱼果然新鲜,鱼鳃还在不时张合着,于是便煮了鱼,和着酒一起吃,俯瞰长江,面对着长江石壁,却丝毫不能减少金山长廊的魅力一直到日落西山,又下起了雨,此时才乘船返回东汉时期一个叫焦光的人在此隐居,皇帝下了3道诏书,他也不肯回去,所以山就以他为名,称为焦山而后来明嘉靖年间的杨继盛又在石壁上写下了“椒山”二字椒山是杨的名号,由于焦和椒是同音,所以显然也寄托着作者的自负却不知杨继盛最后因为弹劾严嵩而下狱被杀谈古论今,焦山标榜了“焦光”和“杨继盛”的处士忠臣的名节,同时也赋予焦山以忠臣处士的境遇与我同游的陈同甫说“焦山也叫做椒了”。
5 核木记文言文全文翻译不是《核木记》,没有这样一篇文言文,应该是《核舟记》。
核舟记
明魏学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像弥勒佛,敞开胸怀, 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像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像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像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注:
参考“古诗文网”曹光甫翻译,个别地方作了修订。
链接网址:gushiwen/GuShiWen_53ca8fd4fcx
6 合江亭记文言文翻译译文:
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张若、李冰镇守蜀州,开始筑起土墙来遏制、堵塞大水,后来挖宽沟渠把水导出来,灌溉蜀郡、广州之土地,而蜀郡已富饶现在成都二水,皆长江、沱江的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四川的东南,就是所说的二江双流沱旧循南隍,与长江并流向东。
唐人髙骈刚开始开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沟渠渚者,合江旧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从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瀬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不久长官请求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蜀郡的土地已经成了官渠,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汉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这(个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原文:
沱江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①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髙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从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瀬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②,不为塘埭③以居水,故陂湖汉漾④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⑤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
作者吕大防
吕大防进士及第,调任冯翊主簿、永寿县令。永寿县没有井,人们要到很远的山谷去汲水,大防巡行近境,得到二泉,打算疏导而使之进入永寿县,因地势高低不平,众人怀疑没有成功的道理。吕大防采用《考工》中的水地置泉法来使之水平,不到十天,果然疏导为渠,百姓依赖,号称“吕公泉”。
吕大防迁任著作佐郎、知青城县。以前,祭田粟米用大斗收进而用公斗放出,获三倍之利,百姓虽然不满,但不敢上诉。吕大防开始均定放出纳进以平均其值,此事转传给宋仁宗,诏令立定法禁,命一路全输送租给官府,用概器给还。青城县外控汶川,与西夏相接。吕大防占据要地设置巡逻,秘密设防,禁止上山砍柴采摘,以严障碍屏蔽。韩绛镇守蜀州,称吕大防有佐辅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入朝暂代盐铁判官。
吕大防身高七尺,眉目秀发,声如洪钟。从小端肃稳重,没有嗜好,经过街市眼睛不斜视,闲居像接待宾客一样。每次朝会,威容仪表敬肃,神宗常常目送他。与大忠及弟弟大临同住,相与切磋论道考礼,弱冠婚姻丧祭全部本于古代,关中地区言《礼》学的当推吕氏。
大防曾为《乡约》说“:凡是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行就写在册上,有过失如违背乡约的也写上,三次犯过就实行惩罚,不改过的人绝迹。”
苏轼一次去拜访好友吕大防,恰逢吕大防午睡,苏轼就在客厅里等。但吕大防特能睡,苏轼一下子等了两个时辰,不禁大怒,决定要拿吕大防出出气。终于吕大防起床了,慢吞吞地接待苏东坡。苏轼说:“刚才趁你午睡,我在你客厅转了转,你客厅里的摆设虽然都很不错,但都不如一只有三对眼睛的乌龟。”
吕大防知道苏轼要调侃他,但不知会从哪调侃起,支吾着说:“哪里有三对眼睛的乌龟?”苏轼说:“唐中宗时,有大臣进献乌龟给他,唐中宗就问乌龟若有三对眼睛会有什么好处?大臣回答说,乌龟若有三对眼睛,自然就用三对眼睛睡觉,睡觉的时间自然就比普通乌龟多三倍。”
参考资料: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8 文言文翻译[原文]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
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
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
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
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
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
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
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
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
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
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黄杨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
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黄杨木生长在千米高山云雾笼罩的岩壁上,以岩缝中的滴水和雨露为养分,可以说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而长。
诗经《七月》、庄子《逍遥游》、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的《石渠记》等等。应该熟读的篇目,不再一一列举了,给你一个书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一先秦两汉书目十三经注疏阮元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全四十册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四书章句集注四部备要本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论语新解钱穆孟子译注兰州大学中文系中华书局1660年版孟子正义焦循墨子闲诂孙诒让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老子本义魏源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老子校诂马敍伦中华书局1974年版重订老子正诂高亨中华书局1959年版老子校释朱谦之龙门书局1958年版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老子新译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庄子解王夫之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庄子集释郭庆藩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列子集释杨伯峻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中华书局1979年版管子集校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荀子集解王先谦韩非子集释陈奇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韩非子集释补陈奇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古籍刊行社春秋左传集解杜预注孔颖达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年版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1981年版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顾广圻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士礼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翻刻本顾广圻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毛诗正义孔颖达见十三经注疏诗集传朱熹上海古籍1980年版诗经通论姚际恒中华书局1958年版诗义会通吴闓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诗选与校笺闻一多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诗经选译(增补本)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诗经今注高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诗三百篇探故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诗经韵读王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楚辞章句楚辞补注王逸注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楚辞集注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楚辞通释王夫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山带阁注楚辞蒋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屈原赋注十卷通释两卷戴震万有文库第一集楚辞书目五种姜亮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屈原赋校注姜亮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屈赋通笺刘永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屈赋新编谭介甫中华书局1978年版离骚纂义游国恩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离骚语义疏解王泗原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林庚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天问论笺林庚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楚辞论文集游国恩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楚辞论文集蒋天枢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楚辞韵读王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古代神话袁珂山海经笺疏郝懿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先秦散文选注罗根泽汉魏六朝散文选陈钟凡盐铁论校注王利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论衡集解刘盼遂中华书局1959年版潜夫论笺汪继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中华书局1979年版贾谊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晁错集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枚叔集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司马长卿集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扬子云集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张河间集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蔡中郎集四部备要本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裴駰史记索引司马贞史记正义张守节汉书补注王先谦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汉书管窥杨树达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后汉书补注惠栋后汉书集解王先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淮南子高诱注《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世界书局本第七册说苑刘向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新序刘向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四部丛刊影宋本古诗十九首集释隋树森中华书局1955年版玉台新咏(有关部分)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乐府诗集(有关部分)郭茂倩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古诗源(有关部分)沈德潜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古诗纪(有关部分)冯惟讷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丁福保中华书局1959年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年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林庚、冯沅君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北大中文系--作者:tecdai--发布时间:2004-3-219:30:58--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孔北海集评注孙至诚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孔少府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曹操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魏武帝魏文帝诗注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曹子建诗注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曹集铨评丁晏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建安七子集校注吴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三曹研究资料滙编河北师院中文系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粲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嵇康集校注戴明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陆士衡诗注郝立权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靖节先生集陶澍集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陶渊明集王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陶渊明集校注逯钦立中华书局1979年版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中华书局1962年陶渊明诗文滙评中华书局1961年陶渊明中华书局1965年谢康乐诗注黄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鲍参军集注钱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谢宣城诗注郝立权庾子山集注倪璠中华书局1981年版庾信诗赋选谭正璧、纪馥华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汉魏六朝赋选瞿蜕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汉魏六朝小说选徐震堮汉魏六朝文絜笺注许櫣评选黎经诰笺注汉魏六朝散文选陈钟凡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北大中文系北大出版社水经注疏杨守敬熊会贞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修订重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旧小说(甲集)吴曾祺辑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古小说钩沉鲁迅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太平广记(有关部分)李昉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丁福保乐府诗集(有关部分)郭茂倩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逯钦立古诗源(有关部分)沈德潜古诗纪(有关部分)冯惟讷古谣谚(有关部分)杜文澜玉台新咏(有关部分)徐陵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汉魏六朝诗论丛余冠英汉魏乐府风笺黄节乐府诗论丛王运熙乐府文学史罗根泽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八代诗史葛晓音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北京大学出版社魏晋玄学汤用彤中华书局1985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中华书局1983年版搜神记干宝搜神后记陶潜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张溥汉魏丛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北史南史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文心雕龙注范文澜诗品注陈延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王子安集注蒋清翊光绪间刻本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杨烱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卢照邻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骆临海集笺注陈熙晋笺注中华书局1961年版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陈子昂研究韩理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曲江集张九龄四部备要本孟浩然集四部备要本孟浩然诗选陈贻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王右丞集笺注赵殿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王维诗选陈贻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李太白全集王琦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杜诗详注仇兆鳌中华书局1979年版钱注杜诗钱谦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杜臆王嗣奭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读杜心解浦起龙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杜诗镜铨杨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读杜诗说施鸿保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杜甫研究萧涤非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杜甫评传陈贻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王昌龄诗注李云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刘开扬中华书局1982年版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元次山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钱考功集四部丛刊本韦苏州集四部丛刊本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李君虞集席氏本卢纶诗集校注刘初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华阳集席氏本孟东野诗注陈延杰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孟东野诗集华忱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张籍诗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张籍诗注陈延杰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长江集四部丛刊影印本王建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中华书局1964年版刘禹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白香山诗集汪立名编注四部备要本白居易诗评述滙编陈友琴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元氏长庆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中华书局1959年版李贺诗集叶葱奇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樊川诗集注冯集梧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玉溪生诗笺注冯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本樊南文集详注冯浩四部备要本樊南文集补编钱振伦钱振常注四部备要本温飞卿诗集笺注曾益顾予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孙可之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罗昭谏集四库全书著录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唐甫里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影印本聂夷中诗杜荀鹤诗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韦庄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韦庄词校注夏承焘刘金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南唐二主词校订王仲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花间集评注李冰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全唐诗乐府诗集(有关部分)全唐文说郛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唐宋传奇集鲁迅校录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本事诗孟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唐语林王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云溪友议范摅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唐摭言王定保古典文学出版社唐国史补李肇古典文学出版社唐诗纪事计有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五代史新五代史文献通考历代诗话正续编何文焕丁福保中华书局1981年版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诗话总龟阮阅四部丛刊影印本苕溪渔隐丛话胡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诗人玉屑魏庆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诗薮胡应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历代诗话吴景旭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随园诗
本文2023-08-07 08:01: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