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文言文
1 《本草纲目》原序的翻译
纪(记录往事的古籍)称:望龙光知古剑,觇(观察)宝气辨明珠故萍实(水萍的果实)商羊(传说中的鸟名),非天明(天资聪明)莫洞(洞悉)厥(其)后博物(广知事物)称华(西晋张华),辩字称康(嵇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比喻稀少)耳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到)予弇山园(园名)谒予,留饮数日予观其人,晬然(润泽有光彩的样子)貌也,癯然(清瘦的样子)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确实)北斗以南一(第一)人解其装,无长物(多余之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比喻愚钝),长耽典籍,若啖(吃)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音韵学方面的著作)农圃(农业和果菜园艺方面的书籍),医卜星相(星命相术方面的书),乐府(诗曲方面的书)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有数言(字)古有《本草》(指《神农本草经》)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到)国朝(本朝)注解,群氏旧(久远)矣第(只是)其中舛缪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一一计数)乃敢奋编摩(编订研究)之志,僭(不自量力)篡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删除)之,阙者缉(增补)之,讹者绳(纠正)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总结前人成果而自成一体),亦粗大备,僭名曰“本草纲目”愿(希望)乞一言(此为一篇序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确定通用名)为纲,附释名(解释命名的含义)为目,正始(从端正名义开始)也次以集解(汇集诸家解说),辩疑正误,详其土产(产地)形状也;次以气味(说明药物的性味)、主治附方,著(阐明)其体用(药物的性质和功用)也上自坟典(三坟五典,泛指古代的经典),下及传奇(一般文艺作品),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品种)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全面探讨)空究竟(深入研究),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看待)哉,实性理(宋儒的性理之学)之精微,格物(格物致知)之通典(共同的法则),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存心),加惠(造福人类之意)何勤(殷勤)哉噫,碔玉莫剖(分辨),朱紫(比喻正邪、是非、优劣)相倾(排斥),弊也久矣故辩专车之骨,必俟(等待)鲁儒,博(通晓)支机之石(织女的垫织机的石块),必访(咨询)卖卜(汉代严君平以卜筮为业),予方著“弇州卮言”,恚(可惜)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哉兹集也,藏之深山古室无当,盍(何不)锲之,以共(供给)天下后世,味(研究体味)太元如子云(西汉扬雄)者附译文:据古书上的记载,望见龙泉宝剑的光气,就知道这古剑所在的地方(事载《晋书·张华传》)看见宝气,便知有明珠的存在(事详《杜阳杂编》)萍实(一种大的果实)和商羊(鸟名)这样的吉祥之物不是聪明人(如孔子)是不会认识的要论广泛了解事物的人,应当推张华(张华,晋代人,著有《博物志》十卷)要论能明辩字义的人,应当说是嵇康(嵇康,晋代人,字叔夜,著有《嵇中散集》)要论善于分辩宝玉的人,应当说是倚顿(倚顿,春秋时人)但是这些人只能算是早晨的星星 (通过用典设喻,以典雅含蓄的语言,感慨当世博物之士寥若晨星,为下文盛情推许李时珍的人品和学识设下伏笔)湖北蕲阳(今湖北蕲春县)有个叫李时珍的(字东璧)有一天我在江苏太仓县隆福寺西的山中与他相遇,一起饮酒几日我仔细观察他,面貌润泽而有光彩,清瘦而有精神,说话有风趣的样子北斗星以南的人间,李时珍算得上第一人了(这是对李时珍的赞扬)他打开行装,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一部数十卷的《本草纲目》,对我说道“时珍是湖北人,幼小多病,天生笨拙长大以后爱读古典著作,就象吃到了蜜糖一样,于是就广泛的阅读群书,搜罗百家著述,凡是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看后有心得就写下来原来有一本《本草》神农氏开始到汉,梁,唐,宋,下至今朝,注解这部书的很多,但是,其中差错和伪论不是少数于是我就大胆冒昧的发誓不自量力地担当起撰述(本书)的工作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参考了八百多部书籍,稿件修改了三次重复的删去,缺少的加上,错误的纠正旧的《本草》1518种,现又增加374种,分为16部,编著成52卷,虽然未完成,也基本上全了,署名《本草纲目》我希望您给这书作序,以使其成为不朽之作” (叙述李时珍亲自登门要求为《本草纲目》作序的经过写作者仰羡李时珍的学者形象,并通过李时珍的口述,交代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过程及规模概况)我打开书卷仔细玩味(研究),见每一种药标明正名为"纲",别名为"目"从证明开始,按次序把集解、分辨疑惑、纠正错误、排列出土产植物形状'再按气味、主治、附方,说明功用上自古代典故,下到民间传奇,凡是跟药相关的没有记述不到的就象进入了金谷之园(这里比喻内容丰富,美不胜数)品种多。
2 李时珍为何要撰《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52卷,明代李时珍(公元1518 ~ 1593年)撰, 为巨型综合性本草书籍专著。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县)人。其父李言 闻是当地一位著名的医生,他的祖父是位草医。
在当时,医生的社会 地位不高,受到歧视,所以他父亲要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李时珍一 心读书,他三次考试,都名落孙山。 于是,李时珍决心放弃科举考试 而毅然攻读医学,在医学的实践中,他对本草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公元1552年)至万历六年戊寅(公元1578 年),三易其稿,历时26年完成《本草纲目》,子孙6人参加辑校绘 图。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京王世贞为之作序;由胡承龙 着手刊刻。
万历二十一年癸已(公元1593年),书甫刻成,时珍卒。 临终前曾起草向朝廷进献《纲目》遗表。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公元 1596年),次子李建元根据遗表进《本草纲目疏》。 本书正文,收药1892种。
李时珍吸收了自宋代唐慎微《经史证 类备急本草》以来中外多民族的医药成就,新增药物374种。 其中有 103种是当时医家习用或流传于民间的有效药物,271种见录于前代 文献,这些新增药大部分至今仍在沿用。
附方11096首,集旧方 2938首,新增方8000多首。药图1109幅,由其子建中、建元所绘, 对药物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李时珍,字东璧,蕲州小题1:B
小题1:(1)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
(2)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
小题1:反映其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
译文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爱好读医学书,医书《本草》,从神农传下来的药物有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添的药物数量与神农的差不多,唐朝苏恭增加了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加了一百二十种,到掌禹锡、唐慎微这一辈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八十种,当时认为很完备了; 但是品类分得繁多,名称又杂乱,有的一物分为二三,有的两物混为一品,李时珍对此感到很不满意。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叫《本草纲目》。书中增加药物三百七十四种,订正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先标正名作为纲目,接下来附上各家注释为目,然后用集解详细记录该药物的产地、形状、色泽,又把气味主治某病的方剂附上。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李时珍却突然去世。不久,神宗皇帝下诏修国史,重赏征求各地书籍。李时珍儿子建中拿他父亲的遗表和这部书献给朝廷,天子十分赞赏这部书,下令刊行天下,从此士大夫家里都有这部书。李时珍做过楚王府奉祠正官职,儿子李建中,做过四川蓬溪知县。
(1)或:有的
(2)乃:于是;芟:删除;阙:缺少的东西;历:过了;阅书八百余家:定语后置,阅八百余家书。其:他的;以:把;遗表:死前写的奏折;及:和;是:这;嘉:赞赏;命:下令;刊行:刊印,发行;自是:从这以后。
(3)“于是穷搜博采,删除繁杂,增补缺漏,经历约三十年,查阅了八百余家医药书籍,稿本经多次修改才成书,书名叫《本草纲目》。”表现他治学严谨;“书编好后,准备进献给朝廷”表现他高尚。
李时珍精心照料父亲,使父亲的病开始好转。在此时间里,他完成了《濒湖医案》、《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藏图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著作。这些著作都凝聚着李时珍父子之间的深情厚谊。比如,《濒湖脉学》就是李时珍在父亲《医学八脉法》、《四诊发明》的基础上写成的。
中医的脉学,自《内经》开创以来,历代都有论述。东汉张仲景对评脉的辨证论述,散见各篇,未成专著。两晋王叔和著有脉经12卷,因时代久远,散失太多,到《旧唐志》只留下两卷。李时珍本着“涉猎群书,搜罗百代”的治学精神,除广收经典外,还涉及上自太仓、启玄、叔和之学,下至唐宋金元诸名流脉学著作达48家之多,在此基础上删繁就简,写成了集脉学著作大成的《濒湖脉学》。第一次以27脉“歌诀”及“四言举要”,解决了通俗切用的难题,并批判了《脉诀》的谬误。
《濒湖脉学》全书仅2万多字,然而字字斟酌,深入浅出,句句通俗,且俗不伤雅。以脉论医,明理切用,音韵协调,易读易记,故风行天下成为后世脉学的指南。我们今天全国中医院校的脉学教材,大多取材于这本经典著作。
在这个时期里,李时珍还写了《命门考》、《奇经八脉考》等著作。
与此同时,他对《内经》、《抱朴子》、《千金要方》等古籍,以及药王庙中的针灸铜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李言闻旧病复发,医治无效去世。临终前,他嘱咐李时珍要克服困难,尽快地将《本草》重修好。
几年以后,李时珍同哥哥李果珍一起,将父亲与去世已久的母亲张氏合葬在雨湖畔的蟹子地。至今,这座合葬墓还在美丽的雨湖之滨。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在李时珍以前,我国医学书籍上记载的药为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品种繁杂,名称混乱,有的一种药两三个名字,有的两种药混为一名。李时珍深入民间,多次向农民、渔民、樵民、药农请教,上山采药,历时三十余载,并阅书八百多种,对古籍本草书上的药物加以鉴别和考证,纠正了古书中的许多错讹之处,共搜集新药物三百七十四种,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总结了我国药物学的丰富经验。书中对药物进行了系统分类,首先为纲,次之为目,再次是药名、产地、形色、气味、性能等,全书共十六部,五十二卷,对后世医学贡献很大。
参考文献:http://wwwchaonetnet/yixun/r
想必大家都知道李时珍这个人吧,那么,你对他成功的故事了解多少呢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1:李时珍用药趣事
有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
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俗话说;“十个病人十个样”,可不能一样对待啊!"
成人药量大、小儿药量小,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一件趣事,但经过李时珍解释却趣得合理,这对那些纸上谈兵,不懂权变的医生倒有些启迪作用。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2:李时珍修正前人本草之误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3:李时珍猜谜识浮萍
有年夏天,一个下雨的午间,李时珍采药途中来到河边一条小船上避雨。老渔翁和他的两个孙子热情接待了他,也从包里拿出一壶酒,与主人共酌。渔翁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都告诉了。
饭毕,老渔翁微显醉意,对李时珍说:"这里还有一种良药,能治身痒、癣疮、麻疹,你晓得不"
"它长在何处,有何特征呢"
"它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
"愿闻其详。"
老渔翁捋捋胡须,笑哈哈说:"我出条谜语,你猜猜看。天生灵草无根生,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正猜想着,旁边渔翁的大孙子也说要出谜,随口吟道:"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没等反应,一旁的小孙子也抢口摆头吟道:"有根不着地,见叶未见花。整日被风逐,亲水便落家。"
听完,望着水面,思索片刻,忽然眼前一亮,他指着船外那种在风雨中飘飘悠悠,团聚不散的水草,对老渔翁说:"老人家,您祖孙三人的谜语乃同一谜底。就是浮萍。"渔翁点点头,连同他的孙子,都笑了。
后来,在《本草纲目》详细记述了浮萍的形状与功用,并接着渔翁的谜语诗续写道:"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
这只是个传说。其实,浮萍入药首载于《本草纲目》,系水生漂浮草本植物紫萍的全草,全国分布广泛,夏季捞取,晒干使用。其性味辛寒,有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之功,可治疗风热感冒、发热无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等病症,是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4:李时珍的故事
明朝中后期,百姓笃信巫术,皇帝也希望通过炼丹求得长生不老,在这样一个蒙昧的环境中,神医李时珍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身试毒,遍尝本草,著就了传世经典《本草纲目》。这本书不仅是中医学必读书物,更是被达尔文誉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书中在动物学,植物学,以及科学研究方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中,共发现新药374种,记录药方一万多则。这么多的药方,他是如何被发现并保证药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的呢
李时珍在他长期的从医,探索研究的生涯中,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切实可行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他以自己的身体做赌注,尝遍百草,一次次地试验草药的功用。在李时珍之前,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遭七十毒”,这都说明了传统医生的职业,是有高度的危险性的,有些药物是必须拿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的,去尝试的。作为一个独具慧眼的人,李时珍还懂得把经史百家,俚谚民谣,稗官野史中零碎的资料,有心地收集起来,分类判别,沙里淘金,从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套方法,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学习的意义。李时珍就这样广泛地收集古药方,博采众家之长,《本草纲目》所记录的中草药种类之全、数量之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像《本草纲目》一样,李时珍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他留给后世的又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李时珍面对这么多浩瀚的古籍以及民间秘方,用观察和实验,分类和比较,分析与综合,批判继承,历史考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现在大家都知道曼陀罗花,是一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它在医疗当中有它的用途。但在古代,由于方言,记载等等原因,中医药界不知道哪种花才是曼陀罗花。李时珍为了一探究竟,前往武当山访问药农,才重新判定了当地一种叫风茄儿的药物就是曼陀罗花。为了验证传说中对曼陀罗花特性功能的描述是否正确,李时珍就拿自己的身体做了实验。传说中曼陀罗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经过李时珍的亲身试验,《本草纲目》中记载“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说明了曼陀罗花确实有麻醉作用,并且需要外界的引导,并不像传说所说的如此之神。李时珍这种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尝试草药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李时珍还与迷信,方士作斗争,反对所谓的长生不老和炼丹成仙。古时候迷信认为常服水银可以成仙,在这些神仙家的眼里,水银是最珍贵的药材,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还派遣徐福东渡,甚至在秦始皇陵中还注满了水银。李时珍当然对此不认同,他查阅古籍,查出魏晋时期的人服用水银致死。神仙家的眼中,饮茶的功效很大,常喝可以轻身换骨。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李时珍指出茶是一种阴的东西,能降火,有它好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好的一面,血气较弱的人饮之会伤脾胃。类似这种批判性的意见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许多,不但如此,李时珍对于道教中的一些精华部分还是采取了吸收方法,悟出了医学的道理。
总之,李时珍中医学知识渊博,研究方法科学,心胸视野开阔,身上有许多闪光点,研究李时珍的唐明邦教授对李时珍有崇高的评价,“李时珍对后世的影响,除了医学、药学、博物学等方面,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救死扶伤,与人为善的高尚医德,这些方面都给人以深刻印象,树立了学习的典范。《本草纲目》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天麻是一种珍贵的药材,生长在深山峡谷中,一株只长一个天麻的,叫独麻;一株长一窝天麻的,叫窝麻。天麻主治肝风头痛、眩晕、小儿惊风等症,功效显著。我国云南、湖北以及西北、东北部产天麻,但四川出的最享盛名。四川天麻为什么这样出名,这里还有个传说故事。
在很古的时候,四川大宁河的深处有一个村子,住着几十户人家,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一年,村子里突然流行起一种奇怪的疾病。这种病一旦缠身,头痛得像裂开来,严重时就会四肢抽搐,半身瘫痪。村里的乡亲到处求医吃药,但都不见效果。
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天生,他平时弄点草药给乡亲们治治头痛脑热。他见乡亲们被病疫折磨而自己又束手无策,心中十分难受,就决心出门访求名医,寻找治疗这种病的药物和方法。
天麻
天生听说滴翠峡有一个神医能治疗这种病,于是带了干粮,日夜兼程,向滴翠峡进发。滴翠峡是山中一个大峡谷,四周崇山峻岭环绕,人迹稀少,到哪里去寻找神医呢?天生并不灰心,走遍每一道山坡,终于在一片树林中遇到一位砍柴的老汉。天生向老人打听神医住在什么地方,老汉打量了天生一下,说神医这几天到铁棺峡去了,让天生到那里去寻找他。
天生拜别了老汉,又急急忙忙地向铁棺峡赶去。一路上山道崎岖,奇峰插云,天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铁棺峡。没想到刚登上山顶,天生就感到头晕目眩,一头栽到地上,四肢抽搐,什么也不知道了。
天生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一间茅屋中,头也不痛了,四肢也不再抽搐。他起身打量茅屋里的东西,发现桌子上堆着一些像马铃薯一样的植物块茎。正在这时,屋外走进来一位老人,手中端着一碗药,让天生喝下。天生一看,这位老人正是在滴翠峡遇到的那位打柴老人。他刚想开口说话,老人笑哈哈地拦住他,告诉天生,他生的病和村里百姓的病一样,要靠一种药材医治。药材已准备好,就放在桌子上,让天生病好后带回村子。
天生赶紧起身下床,向老人恭恭敬敬地叩了一个头,感谢老人的救命大恩。老人接着告诉天生,药如果吃不完,就把它藏在不显眼的烂树叶里,它就会永远用不完。说罢这些,老人转身就不见了。
天生知道遇到的老人就是神医,他的药材是天赐之物。天生把药材放在口袋里,背在肩上就回村里去了。
回到村里,天生把药材熬了一大锅,让生病的乡亲们喝下,乡亲们的病逐渐好了。天生把剩下的药藏在背阴处的烂树叶中,从此,这药材就一年年地繁殖下来。
为了纪念神医送的药材,乡亲们说这是天赐之物,又专治头晕目眩,半身麻痹瘫痪,就把这种药材叫做天麻了。
现在,人工栽培天麻已获成功。到四川的游客,都不忘购买几个天麻回去滋补身体。同时,天麻系列产品也开发出来,有天麻片、天麻粉、天麻口服液等,方便服用,很受人们的欢迎。
关于石竹的传说故事
石竹的传说
不知是哪朝哪代,在东北的一座大山中住着一户普通人家,姓石。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石竹。家里没有财产没有土地,全靠石老汉进山挖药为生。不幸的是石竹呀呀学语的时候,石老汉在一次进山挖药时摔死了。从此,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更艰难。石竹妈一人挑起了抚养儿子的重担,她每天进山挖山货去换点粮食,掺和着野菜一起熬粥吃。就这样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石竹妈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将石竹拉扯长大成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
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石竹这孩子样样都好,里里外外帮衬着妈妈。只是打小吃苦受穷,身子骨十分瘦弱,不但不能像别的小伙子一样独当一面地养活这个家,让年迈的妈妈歇息歇息,而且从小就得了个见不得人的病尿炕。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却不敢提娶媳妇的事。唉,又穷又有病,谁肯来作这家的媳妇呢,儿子懂事不说,做娘的却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石竹妈从此进山就不挖山货了,她学着石老汉挖起了草药。可年纪大了,哪爬得了那丛山峻岭,钻得了那深山老林
再说,草药千千万万,哪一味能治好儿子的病呢可石竹妈不畏山高路险,每天都去挖药,每次发现了新草药,她就自己先用口尝尝:辛的、苦的、麻的、涩的,做妈的先尝尽人间甘苦。有好几次,她被草药毒着了,肿了脸,红了眼,但她赶快吃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终于又化险为夷。就这样寻寻找找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可能治好儿子病的草药还是没找到。
转眼到了第三年的五六月间,这天,石竹拦住又要出门的妈妈,哭着说:妈,别去了,我不治病,不娶媳妇了。您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我不但没能报答您,反而拖累您,做儿子的实在对不起母亲啊。石竹妈也含着热泪,摸着石竹的头说,儿啊,做娘的知道你孝顺,但是,天下做母亲的哪能眼看儿子被病痛折磨而不去拯救呢再说,如果找到了能治好你病的药,那就不但能治好你的病,也能治好天下有这病的其他人,不但了却我这个做妈的心事,也帮了其他做妈的人。说完,她就毅然出门了。
这一次她走得更远,爬得更高。可是奔波一天,还是没有新的发现。眼看天色已晚,山风阵阵,寒气袭人。石竹妈不免叹口气,坐在一块山石上歇歇脚。心想今天走远了,今晚是赶不回去了。心里惦记着生病的儿子,更想到自己年岁越来越老了,到时候别说爬山,连路也走不动了,怎么能再去找药呢她越想越急越伤心,禁不住老泪纵横,两串热滚滚的泪珠一直落到山石缝里。但没想到奇迹在这时发生了,只见热泪倘过的山缝缝里,忽然长出一株花儿来。
这花株只有一尺来高,细条条的叶,枝顶生花。花朵不大,几朵小花聚合在一起像一把伞,粉红色的小花在山风吹拂下微微摆动,仿佛在向她问好。石竹妈赶紧揉揉眼睛,心想莫不是年纪大了,老眼昏花,在这山野里过去怎么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花可睁眼一看,那花还在那里点头微笑。石竹妈正惊讶之余,又听见一个甜甜的姑娘的声音在说话:老妈妈,把这花全棵拔去,回家煎水给儿子喝,它可以治好你儿子的病。石竹妈只听见声音不见人,山野之中只有那花儿在微笑。石竹妈顿时明白了,这是花仙在帮助她,为她儿子治病呢。石竹妈一高兴,人也来了精神,抬眼一看,啊,山野中星星点点长满了这美丽的花儿呢。她赶紧拔了许多,抱着就往山下跑。
回到家,石竹正在着急,不知到哪儿去找妈妈。石竹妈高兴地一五一十把山上的奇遇告诉了石竹,并按照花仙的 指点把采来的花连根煎水给石竹喝。药一煎好,只觉草屋里清香阵阵,石竹连服了三日,不但尿床的毛病治好了,人也变得精神多了,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一样。石竹本来就是孝顺孩子,病一好,他就再也不要妈妈上山挖药去奔波劳累了。不久,他就娶了一房媳妇,一家人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此后,石竹妈采药遇见花仙,并用这花草治好了儿子石竹毛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开了,凡得了类似那种毛病的穷人,都来找石竹妈要这花草去治病,没有不灵的。人们感激花仙,更明白花仙也是被石竹妈的一片爱心所打动,才主动帮忙的。每次人们要找寻这花草时,都叫不出它的名儿,只知道是石竹妈找的花能治病,便顺口叫它石竹妈的花,叫来叫去,就干脆叫石竹花了。
至今,石竹花仍是一味中草药,对主治小便淋漓涩痛有特效。一直到现在,石竹花也仍是一种最平凡的花,它没有牡丹的富贵气派,月季的风流不败,芍药的娇艳多情,兰花的芳香自赏可是它代表了母亲的伟大情怀。它像石竹的母亲一样,为了孩子不辞千辛万苦,为了后代默默奉献。天下没有无母之人,石竹也就成为无人不爱之花。
白头翁的传说故事白头翁是毛茛科白头翁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还有两个有趣的别名,一个叫毛姑朵花,一个叫老公花。
白头翁有个特点:即全株密披白色的长柔毛。特别是它的花,花萼长得像花瓣一样,蓝紫色的花萼上也披上了白色的柔毛。每逢四五月间,它便开出药**的小花朵来。
白头翁在我国华北、东北以及江浙等地的野外都有生长,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利用。它有什么可用之处呢?原来,白头翁的根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白头翁名字由来的故事呢。
白头翁
从前,在大湖边上有座牛头山。山下有个村庄,村里有个小伙子叫阿宝。阿宝性情开朗,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大伙儿都很喜欢他。
可是有一天,阿宝突然闹肚子疼,那痛非比一般,痛得阿宝头上直冒冷汗,连手脚都发凉了。当时恰巧左邻右舍的人上山的上山,下地的下地,都干活儿去了,没人帮助。阿宝疼得实在忍受不住了,只好捂着肚子自己挣扎着去找邻村的郎中看一看。他强忍疼痛刚走出村口,就实在支持不住了,一头便倒在路边的草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阿宝突然醒来,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拄着拐棍站在他身边。老爷爷问阿宝怎么会躺在路边上,阿宝无力地回答说:肚子疼得利害,实在走不动了。老爷爷说:那就找点药吃吧。阿宝说:让我上哪儿去找呢?老爷爷用拐棍指着阿宝身边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顶头上长着绒绒白毛的绿草,说:这草的根就是药,你挖一些回去熬汤,连喝几次就会好的。阿宝心想:这草倒是常常见,山坡野地到处都是,果真能治病吗?老爷爷不等阿宝开口,仿佛早就看穿了阿宝心里的疑问,他捋着胡须说:我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还会用瞎话骗你吗?说完就缓缓转身离去了。
阿宝决心试一试,他忍住痛挖了一些那种顶头上长白毛的绿草,回到家把草根熬水喝了,这一宿肚子就不怎么疼了。一连喝了三天,病就全好了。邻舍们来看望阿宝,也就知道阿宝的病是吃了一种草根治好的。
阿宝病好了,又上山砍柴。这一天,阿宝在去砍柴的山路上又碰上了上次的那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爷爷拄着拐棍挺有精神地站在那儿,远远看去,白胡子飘飘的,活像一位山里的神仙。阿宝急忙走上前去说:谢谢你,老爷爷,你让我吃的药真好,我喝了几回,病就好利索了。白发老爷爷笑呵呵他说:小伙子,我正想告诉你,那是我家祖传的秘方。我见你心地善良又肯帮助村里的人,我是想借你的嘴帮我传给世人呢。阿宝点头答应了。白发老爷爷又突然不见了。
从那以后,村里的人不管是谁,要是犯了肚子疼痛的毛病,阿宝都会不分白天黑夜地扛上一把锹,到野地里去挖那种顶头上长白绒毛的绿草,回来就用草根煎水送给病人喝。喝过之后,肚疼毛病就都治好了。
有人好奇地向阿宝打听,这是什么药,阿宝什么时候学会用草药治病的,阿宝是厚道人,他就一五一十地把他如何肚疼,如何遇见白发老爷爷等等,都告诉了大伙儿。人们又追问老爷爷上哪儿去了,问得阿宝直后悔:是呀,怎么就没问问白发老爷爷的住处呢?
第二天,阿宝就跑到第二次碰上老爷爷的地方,想再谢谢老爷爷,再说以后有什么事也好再当面请教。可是,阿宝等了一天又一天,一连等了半个月,也没见白发老爷爷再出现。
阿宝很失望,他坐在与老爷爷第二次相遇的山路旁边,眼望着草地上许多顶头长自毛的绿草直出神,突然,他看见一道亮光,从一棵顶头长白毛的绿草处发出来,亮光中,那棵绿草迎风轻轻摇摆。阿宝突然发现:哎呀,这株草多么像一位白发白须的老爷爷!阿宝心里明白了,白发老爷爷恐怕是南极仙翁显圣,下凡来传授秘方,为人治病解除痛苦的吧?阿宝又想,不能让后人忘了那位传秘方的老爷爷,既然这种草还不知道名字,不如就叫它:白头翁吧。从此以后,人世间就有了白头翁这味草药了。
直至今天,人们都在用白头翁作一味中草药。而且还在园林中作自然式的配置或者布置花坛等,用以美化环境呢。
萱草与李时珍的传说故事
明朝嘉靖末年夏天,李时珍穿着草鞋,背着药筐,在徒弟庞宪和儿子建元的陪伴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集民间验方,观察采集药物标本。
这一天,他们一行三人来到了大同县的地段,在一个靠近采凉山的聚乐堡里住下来歇息。说来也巧,正赶上村子里的人闹一种怪病,全身浮肿,四肢乏力,眼瞅着农田大忙季节,不能下地干活,庄户人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他们到处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
听说村子里来了郎中,人们报着得病乱求医的想法,去找大夫给瞧治。李时珍一看这么多病人,基本上是一个病情,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他们三人经过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方病,是体内缺乏一种东西所至。李时珍告诉大家:各位请不要担心,我们能把大家的病治好,轻者三日下地干活,重者七天全愈。明天我们上山采药、熬治,保证药到病除。众人将信将疑,有人甚至说这也许是几个江湖骗子,没抱多少希望。
第二天一大早,李时珍一行三人早早起床,准备上山采药。出的村来,放眼望去,到处是一片片、一簇簇开着金**花儿的植物。李时珍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萱草,经过仔细辩认,虽说与他所见到的萱草不太一样,但是这里的比他见过的更好,角长、肉厚、六瓣、七蕊、色泽金黄。李时珍向来就有品尝百草的习惯,他把黄花摘下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感觉味甘而气微凉,这绝对是萱草之中的上品。对治五淋、消乳肿,清热、利尿、止血、安神都有疗效,尤其是块根疗效更为明显。他们三人当下就采摘了一筐萱草,又挖了一筐萱草块根,没费多少工夫,汤药就熬好了,分发给各家各户的病人,趁热服下。
不出所料,三天之后一部分症状轻的病人浮肿全消,能下地干活了。到了第七天头上,全村的病人都痊愈了。这时候,李时珍把采凉山的沟沟岔岔转了个遍,发现了不少新药材品种,进一步丰富了他老人家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一行三人见人们的病好了,悄悄地离开了聚乐堡。当人们知道是李时珍救了他们的命,一个个感激涕零,泪流满面,从心底里感谢这位匡世名医。后来,人们开始大量种植萱草,一方面当菜吃,一方面当药材卖。再后来,有好事者自告奋勇,广为募捐,在采凉山上盖起了一座药王庙,在庙里专门为李时珍塑了像,以此作为对李时珍的纪念。
本文2023-08-07 08:02: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