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县志的旧志撰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沙河县志的旧志撰写,第1张

沙河县始置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距今已1400余年。然根据现有资料,沙河县第一部县志却创修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是年沙河知县姬自修奉命修志,他和儒学教谕王九秋、训导李国士三人“考古今传记,博采图经志典,咨学士父老见闻,参以郡志,间附己意,据事直书”,历三月乃成。根据记载,该部县志“分类为八,分卷为二”,可惜该书现已失传。

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沙河知县谷师颜在万历十七年县志基础上重修《沙河县志》,重修之《沙河县志》国内已无存本,但在日本内阁东洋文库有存本,近年北京图书馆从日本获得该志的微缩胶卷。该志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田赋志、卷四典祀志、卷五官师志、卷六人物志、卷七选举志,下册包括卷八艺文志。艺文志内容比较丰富,从字数上看约占全书的一半。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沙河知县谈九乾以县西界壤误刊之事而奉直隶巡抚于成龙之命,赴县西五指山、石盆、黄背岩等地实地考察,勘明界址,而后组织撰修了新本《沙河县志》。该志在体例结构上与明万历三十七年县志完全一样,现仅在北京图书馆有藏本,河北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胶卷。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巡幸河南返京途中,曾驻跸沙河县城北梅花亭,并赋诗画梅,刻之石壁。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又遣侍臣赴县西赫山九龙庙祈雨。乾隆二十二年沙河知县杜灏认为乾隆驻跸沙河及遣臣祈雨之事,皆旷世之恩典、沙河之盛事,遂重修《沙河县志》。该志卷首载有乾隆过沙河时的御制诗,凡例、图考之后有正文十卷,卷一舆地志,卷二建置志,卷三风土志,卷四田赋志,卷五秩官志,卷六选举志,卷七人物志上,卷八人物志下,卷九艺文志上,卷十艺文志下,卷之末为荟记。该志现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台湾及沙河市档案馆等地均有藏本。

清道光年间沙河知县鲁杰有感于自乾隆二十二年杜灏修志以后不过八十余年,而继杜灏为沙河知县者已多不可考,更何况其他的人与事,遂决定增修沙河县志,历时一年,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完成。鲁杰续增之《沙河县志》分类“一仍杜志之旧”,内容上“只载杜志以后事实”,“惟杜志以前间有失载者,亦为补入。”该志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人物志、舆地志、建置志、田赋志,下卷包括秩官志、选举志、艺文志、荟记。该志现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台湾等地及沙河市档案馆均有藏本。

民国年间也曾修《沙河县志》,但因当时时局动荡,兼因财力原因,先后历时竟逾十年。该志由邑人王延升任总纂,四位沙河县知事、县长均曾督修,最后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付印成书。该书分为四册,每册三卷,共十二卷,卷一疆域志上,卷二疆域志下,卷三经政志上,卷四经政志下,卷五社会志,卷六物产志上,卷七物产志下,卷八文献志上,卷九文献志中,卷十文献志下,卷十一志余上,卷十二志余下。民国本《沙河县志》在全国主要图书馆及沙河市档案馆均有藏本。

2018年由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出版的道光《桐城续修县志》,附录明弘治三年的《桐城县志》和民国版《桐城县志略》,分上下两册,是一套很难寻找的史志类好书。

我早就想得到这套志书,无奈,在拥有1995年的《桐城县志》和2012年的《桐城市志》后,却无缘得见这套旧版重新点较出版的志书。

总是在别人的文章里看到,出自xx志书,心里是很大的失落,我怎么就见不到这套书呢。

从所有的网络资源上搜集,始终看不到它的影子。

其实也并不是想跟风,给自己凑个假装斯文的装潢门面。我不是专业的文化研究者,只是有时候在写文字涉及某些方面东西的时候,它就有形无形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以前我并不不是很在乎这些本土文化类的书籍。好像是从前年什么时候起,大约是跟寻根问祖的事情有些关系吧,莫名的就爱上了这些本土文化类的书籍,且越来越关注,开始搜集起了地方性的书籍。

历史上因为有个“桐城派”的存在,所以桐城人总是以它为荣。但随着枞阳县脱离安庆市,划归铜陵市以后,枞阳人跟桐城人就为了桐城派三祖的归属地而打起了口水战。

“枞阳出人,桐城出名”,这句话就成了议论的焦点。

事实上,枞阳以前是属于老桐城的东乡,是东乡的一个镇。道光续修县志上有明确的记载,志书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为了澄清史实。

我大致翻阅了一下,家谱上记载的那些古地名这里也未见记载。历史上桐城县志的编修有过多次,可能这套县志上没有古地名的记载,而可能在其它不完整的版本上会有出现,但这又上哪里去寻找呢。

但仅这点却并不妨碍本套志书的权威性,只是古地名不全而已,其它方面还是很值得欣赏的,尤其是历史人物部分。

我手头的这三套志书,95年的《桐城县志》获安徽省志书类一等奖,还有些别的荣誉。这本志书的主编是潘忠荣先生,编纂这本县志,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前后约耗费10年时间才完成出版。

我这本95年的县志并不是潘老先生送给我的,而是从别的渠道获得的。

我是在多方苦寻现在这套《桐城续修县志》无果的情况下,偶然的机缘,在某个微信群里见到了潘老先生的名字。

桐城老一辈的文人前辈是值得敬仰的,就像跟潘老先生同时期的叶濒老先生一样,他们对我们这些无名的小辈,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很低调的表示尽力帮我去找我想要的书籍。

就像叶濒先生送我的六本书,其中一本《桐城民俗风情图典》,定价是388元,一色的铜版纸印刷,很沉的一本书,老先生拿个塑料袋装着,骑车送到了我们约定的地方。

这套《桐城续修县志》,上下册,定价是520元。不说你想买也没地方去买,就是潘忠荣老先生自己,作为此套书的点较者,市志办给了他20套书籍。区区20套书,早被他的朋友们拿光了。

老先生在身边没书的情况下,还是答应帮我找找看。虽说没有明确的答复,我实际上也没有抱着多大的希望。但是,就在我跟老先生说完此事的二十天后,老先生发来信息,说书已经搞到了,并且说给我送过来,这可吓死我了,肯定得我自己去取啊。

我当时的心情用欣喜若狂来表示,一点也不过分。

现在还差一本97年的《枞阳县志》,正在寻找。

光泽县建县以来,先后编写过10部县志,其中有两部未刊印成书,志稿已轶。

宣德《光泽县志》 明宣德四年(1429)编,担任儒学训导的朱松谷主纂,1卷2志,为光泽县最早的一部县志。明正统元年(1436),县举人上官祐作有序文。

正德《光泽县志》 明正统十三年(1518)知县钟华主修。6卷9志,已轶。

万历《光泽县志》 明万历四十年(1613)知县汪正谊主修。7卷9志,已轶。

康熙《光泽县志》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金鸣凤奉令主修。由邑贡生陈南贤、郭毅、饶世道、龚名芳等人分纂,由教谕张霍、训导林旭审阅定稿。该志9卷高9个大纲,立82个细目。

康熙《光泽县志》(增修版) 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县张彭加以考订,作了部份修改和补充。该志分自然类、经济类共4本,已向京师图书馆复印存档。

康熙续纂《光泽县志》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知县马玛主修。是前志续编9卷9志,该志增纂政治类、军事类共2本,县存有复印本。

乾隆《光泽县志》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段梦日主修。集幕友江西广昌举人魏洪、福建政和教谕李润卿、县教谕李德谨、训导邓嘉时及增生邱□、李思萌等37人,除续纂原县志9卷9志外,增修学校、武备2志共计32卷11志。其内容之丰富、篇幅之大,为以前各志所未有。

道光《重纂光泽县志》 自清道光十五年(1835)至二十年,历任知县胡国荣、盛朝辅主修。光泽举人内阁中书高澍然专修,他将旧志11大编改写成30编,分为4表、10略、12传和4录。特别是时事表将千百年来的史实分成大事、灾祥、饥穰、寇警4类列表置于志首。县存有复印本。

同治《光泽县志》 清同治九年(1870)邑廪生上官承枯编纂,只成志稿,未刊印成书,已轶。

光绪《光泽县志》 光绪二十三年(1897)夏,知县钮承藩主修。此志依据道光二十年《重纂光泽县志》的体裁,由邑廪贡何秋渊纂,增修了1840~1897年的事迹,计10万余字。原本现存县档案馆。

民国《光泽县志》 民国18年(1929)县长陈冠露主持纂修。稿成携榕付印,后因军阀战乱无人负责,志稿被毁。

憨玉琨(1888—1925)字润卿,嵩县德亭乡蛮峪村人。

琨弟兄5个,大哥同生、二哥玉琳、四弟玉珍,五弟玉琪,琨居老三,故乳名三娃。幼年家贫,常打零工糊口,受人欺凌。本村富豪郭八仙家东西丢失,诬告憨同生所盗,拘押县衙苦打成招,判同生坐木笼以死。兄临死嘱琨说:“我实有屈,日后定报此仇!”

琨既长,到罗庄余家扛长工。清光绪庚子、辛丑并科(1900—1901),嵩城孙麟阁中举,城乡豪绅纷纷送礼致贺。余掌柜使琨担粉条80斤往贺。中午开宴,琨随众客方就桌举箸,孙管家见他衣着褴褛,其貌不扬,便拉他退席。并训斥说:“你小子何等人,敢登大雅之堂。”众皆抚掌大笑。琨面红耳赤,独蹲磨坊就食。耳闻客厅猜拳行令,杯盘叮当,琨心甚怒,暗自发誓:“久后闯不出汝上者,誓不为人!”

辛亥革命前,王天纵、关金钟聚集五六百人在杨山揭竿起事,打富济贫,声震豫西。琨几次投奔皆遭冷遇。关金钟激琨说:“必杀一仇人方能入伙。”琨乘蛮峪三月庙会人多之机,执利斧砍死富豪郭八仙,星夜上杨山。关见琨勇猛,遂纳为“二架杆”,并与王天纵、张治公、柴云升等结拜为“杨山十大弟兄”。

清宣统元年(1909),嵩县同盟会员石言、冉祥征回嵩联络绿林武装,宣传反清。王天纵等受革命影响,遂由绿林大侠转为反清志士。先后攻打清地方军事机构孙店守备衙门和旧县、鸣皋巡防营哨所、嵩县城等。获枪60余支,琨亦首当其冲。

宣统三年(1911),同盟会派刘镇华(雪亚)与杨山弟兄联络,赠以枪支,配合武昌起义,攻打嵩县城及洛阳。后因事泄未克,即率部经卢氏、雒南出泰峪谷到潼关加入张钫所率的秦陇复汉东征军。憨玉琨任东征军第四标统,攻打洛阳。直至清帝退位,民国建立,经张钫(陕西省督军)、张镇芳(河南省督军)商议,将这部分武装推荐给袁世凯,改编为“镇嵩军”。刘镇华为统领兼洛陕汝道尹,憨玉琨为第三标标统。

民国元年(1912),镇嵩军回豫西“剿匪”,二哥玉琳依仗其势,勾结地霸,横行乡里,挥霍无度,民愤极大。琨得知其事,率部返里,将其二哥打死在旧县街城隍庙门。

民国6年(1917)冬,陕西督军陈树藩(兼省长),因受陕西靖国军胡景翼、杨虎城、郭坚、樊钟秀等四面围攻,遂许省长一职为条件电请刘镇华出兵援陕。次年,憨玉琨随刘入陕,驻扎潼关。与靖国军交战中,镇嵩军在华州,临潼、灞桥获胜,西安解围,刘镇华当了陕西省长,憨玉琨任陕西陆军第三师师长。

民国9年(1920)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败,直系吴佩孚坐镇洛阳。为巩固其河南地盘的统治,吴佩孚于民国10年(1921)6月派二十四师阎相文、第七师吴新田、第十六旅冯玉祥入陕,赶走陈树藩,收编靖国军。时镇嵩军刘镇华运用两面手法,保住省长地位,并要求吴佩孚批准镇嵩军扩编为4个师,第一师师长柴云升、第二师师长张治公、第三师师长马水旺,任命憨玉琨为中央陆军三十五师师长(直系统治时期的军队番号)。

民国13年(1924)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战开始,直系部队统调前线,镇嵩军对吴佩孚表示效忠,派张治公师到长城以北助战,憨玉琨、柴云升师留陕。23日冯玉祥在北平发动政变,抓了曹锟,直系垮台,拥护段祺瑞二次执政。冯成立中国国民军,冯为国民一军,胡景翼为国民二军,孙岳为国民三军。刘镇华闻讯,即通电拥护,并指示镇嵩军驻北京代表楚子襄晋见段祺瑞。段对楚暗示,只要憨玉琨兴兵至郑、汴,即发表憨为河南督军。镇嵩军为抢夺河南地盘,憨玉琨打着国民豫军旗号,于12月1日率领三十五师出兵潼关,至洛阳赶走吴佩孚。憨军进入洛阳西工,大肆收编豫西一带土匪,扩充实力,由原来两旅增编为6个旅约4万余众。军需巨增,就向当地县政府借征下年度粮银,不到3个月就预征到民国21年(1932)的粮银。作战期间,不断向农民派车派夫,还在城内龙王庙设立兵差局,每天按各街人口派馍,每人每天1斤,连送月余,城乡人民的粮食、钱财被索一空。

憨军占洛,继续东进,直至占领郑、汴。时北平国民政府已发表胡景翼为河南督军。国民二军胡景翼与国民三军孙岳部由豫东渡黄河,驱憨占汴。后与憨谈判,愿与嵩军合作南下,打通湘、鄂,迎接孙中山北上,胡允诺俟双方打下湖北后,将河南督军让给憨玉琨,并提出统一河南政令的要求。又发表孙岳为豫陕甘剿匪总司令,憨玉琨为副司令。接着孙岳要求驻洛。时憨玉琨坚持不让,自恃其强。镇嵩军众将亦主张驱胡。憨自称国民豫军总司令,刘镇华派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张治公为国民豫军副司令。令憨玉琨固守黑石关,柴云升严防渭北,使国民二军内外不能联系,适吴佩孚部田维勤、靳云鹗盘踞南阳,与刘镇华、憨玉琨取得联系。刘调马水旺到洛阳东线参战。调汉中吴新田到西安,代理督军兼省长,牵制渭北。刘镇华亲率柴师督战。民国14年(1925)2月25日,胡景翼先发制人,以精锐部队猛攻荥阳,袭击黑石关,憨胡大战猛烈展开。双方激战半月,憨军退守黑石关,战争达到白热化,孝义兵工厂几经易手。3月4日,樊钟秀从京汉路南段,经禹县、登封、入偃师进攻憨军后路;镇嵩军马水旺部又在前线倒戈;张治公驻防临汝,与憨有宿怨,加上他刚败兵于山海关撤回休整,迟不发兵支前。憨军不能支持,向洛阳退却。胡军3月8日进占洛阳。憨玉琨料大势已去,只带残部60余人返嵩。路经鸣皋枪支又被人夺去,及至大章仅剩随从数人,住在张拱端家里。时亲朋不至,四顾冷落,羞恨交加,不欲再生,遂一手端鸦片,一手执枪,准备服毒自杀。随从卢耀娃急上前阻拦。憨怒斥说:“谁敢近我,先打死谁!”人不敢近前。憨吞毒而亡,时年37岁,葬于德亭乡蛮峪村桑树坑。

重庆城实际上就是老巴县的地盘,巴县建县还早于重庆府建府628年,重庆府治又在巴县县治领域内异名而同城达七百四十余年。巴县与重庆历来是郡、州、府、县同城而治,在以前可以说重庆即巴县,巴县即重庆。巴县同重庆的分出是在上世纪初。《巴县志》就是编写老重庆志书的根底。长久以来,本埠史家曾多次修缮《巴县志》,均因种种原因未得大成。民国14年(1925),文伯鲁受聘参加编纂《巴县志》,负责编纂兼总校,主纂《工业》、《交通》、《商业》篇。与著名学者向楚、梅际郇、陶闿士、龚春岩、赖以庄等一起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完成《巴县志》的刊讫工作,凡23卷,附文征1卷,共24卷。重修的《巴县志》虽对清朝旧志有所参阅,但体例构架,因时制宜,新增工业、商业、交通、军警、交涉、自治、学校、选举、市政、物产、事记、蜀军革命始末,实为旧志所无。《巴县志》被誉为民国以来国内稀有之名志,博得学界交口赞誉。至今,学界专家学者想要研究重庆的历史风物,民国《巴县志》仍是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巴县人民政府,组织了本埠的专家学者,对民国《巴县志》进行了筛选,加了简要的注释,方便了仿人使用这部皇皇巨著。可惜受当时左的思想影响,删减许多不应当删减的内容,有损全书的完整严密。

商丘县志是真实的。《商丘县志》是1991年三联书店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商丘县志纂委员会,它是通过民国的《商丘县志》整理而来,民国版本《商丘县志》是1932年由地方官员主持修编的志书,是对明清时期商丘地方志的修缮版本,是经过专家学者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勘误修正,去伪存真历经几年的时间编纂出来的,它是真实的。

广饶(乐安)县志纂修始于明代,至民国时期共修过8部志书,其中明代3次,清代3次,民国2次。即:明成化十五年(1479)至成化十九年(1483)间,知县沈清主编《乐安县志》(已失传);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王本固主修续修《乐安县志》(已失传);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孟楠复修《乐安县志》。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欧阳焯《重修乐安县志》;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李方膺主修《乐安县志》;光绪初年优贡宋兰芳主修《乐安县志》(已失传);光绪十年(1884)景可辅、曲龙章、王永贞主修《乐安县志》(已失传) 。民国7年(1918)知事李传煦、李同善主编重修《乐安县志》;民国24年(1935)王寅山主编的第一部《续修广饶县志》。

新编《广饶县志》 于1982年着手编写,搜集文献资料1800万字,口碑资料100余万字及大量的实物、照片等资料。1995年出版。志书上限原则上至1840年,部分内容适当上溯;下限迄于1985年。全书除序、概述、大事记、附录、编后记外,共设36编,依次为: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渔业、水利、盐业、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工业、交通、邮电、电业、商业、粮油、工商·物价·计量、财政·税务、金融、科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人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文化、文物古迹、教育、卫生、体育、方言、风俗·宗教、人物、杂志。

广饶县地处鲁北平原,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的南部。东临寿光市,南接青州市和临淄区,西抵博兴县,北连东营区。广饶县秦代属齐郡,西汉始有广饶之名。隋代改称千乘。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改千乘为乐安,属益都府,历元、明、清至民国初年,县名及境域均无变更。1913年乐安县属胶东道。1914年复称广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于1983年8月30日划归东营市。1985年,全县辖3镇15乡、551个行政村,总面积113754平方千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处暖温带,属季风型气候特征,四季分明。 人口4425万人。

广饶县地势平缓,自然资源丰富,素有“海滨广斥,饶有鱼盐”的美称。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卤水、煤,初步探明的油气资源总分布面积51万平方千米,石油储量为6628万吨,天然气储量为157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广饶县有1186千米的海岸线和3万公顷的滩涂,贝类资源丰富,水产资源种类繁多,鱼类有20余种。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等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等。蔬莱种类有40余种。各种树木93种,主要有杨、柳、槐、桐等,经济树有苹果、枣、桃、杏、葡萄、山楂、梨等28种。水生经济植物主要有苇、蒲、藕等。 广饶为农业大县,以粮棉为主。1978年以后,农业生产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1985年, 全县农机总动力168340千瓦,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87万公顷,旱涝保收田271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95800吨,棉花总产14890吨。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9577万元。 广饶工业经济整体较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生产有所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721万元。第三产业的兴旺,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带来了市场的繁荣。

1985年, 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16465万元。外贸出口商品不断增加,1985年,出口商品有48种,出口总值为6163603万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85年,全县职工人均工资976元; 全县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73千克;人均收入达374元;城乡储蓄额6381万元。 广饶县历史悠久,早在5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县境内已经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达141处。 县境内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位于县城的广饶关帝庙大殿是山东省保存最完整,且年代最早的宋代木构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官乡草桥村有春秋时期齐国乐安城遗址。广饶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25年先后建立的中共延集、 刘集支部分别是全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现珍藏于县博物馆的《***宣言》是全国最早的中文译本,为国家一级文物。至1985年,全县有普通中学50所, 有职业学校2所,有小学449所,幼儿园231所。县城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台、**院,各乡镇均建有文化站;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92人,县级学会7个,会员725人,全县共取得科技成果69项。 广饶夏代已有盐业生产,汉代置盐官。新编《广饶县志》特设盐业编,重点记述盐业机构及制盐、存贮、运销、缉私等。广饶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所以本志也特设渔业编,记述水产养殖、海水捕捞、水产加工和渔政管理等。

新编《广饶县志》2005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夏津县志的纂修以明嘉靖本最早,嘉靖十九年(1540)夏津知县易时中编修。其后依次为清乾隆本,亦称《夏津县志前编》,乾隆六年(1741)夏津知县方学成纂修;民国本、亦称《夏津县志续编》,由夏津县长谢锡文纂修。另有《夏津县志》 (古本集注),2001年3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713千字 。该书集夏津明嘉靖、清乾隆、民国三种版本于一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