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九针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古代针具分类名·九针 41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 42 针刺补泻 5 针灸书名·九针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九针 1 拼音

jiǔ zhēn

2 英文参考

nine forms of needl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ine needl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ine classical needl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九针:1古代针具分类名;2针灸书名。

4 古代针具分类名·九针

九针为古代针具分类名,是古代针具合称,由九种针具组成[1]。出《黄帝内经》。即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2][3]。《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官针》及《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对其形状和用途有具体论述[2]。《黄帝内经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3]。

九针详表[2]

针名

形状

用途

镵针

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无得深入

去泻阳气,主热在头身

圆针

长一寸六分,针如卵形

揩摩分间,以泻分气

鍉针

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圆其末

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锋针

长一寸六分,刃三隅,锋其末

泻热出血,以发痼疾

铍针

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锋

以取大脓

圆利针

长一寸六分,尖如牦,且圆且锐,中身微大

以取暴气、痛痹

毫针

长三(一)寸六分,尖如蚊虻喙

微以久留而养,以取寒热痛痹

长针

长七寸,长其身,锋其末

以取深邪远痹

大针

长四寸,尖如挺,其锋微圆

以取大气之不能过关节者,泻水

41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大约开始于青铜器时代,最早记载于《内经》,直至公元1315年在《济生拔粹》中始见图形。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葬于公元前113年)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银针,经考证认定是九针中一部分实物。九针的创制为刺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2 针刺补泻

全身疾病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经络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补泻先后:《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补泻禁忌:《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5 针灸书名·九针

在金属针出现以前,针灸用的针是用石头或者骨头做的。目前从挖掘出的文物来看,中国古代针灸用的最早的几根金属针,是在中国河北省满城西汉刘胜墓中出土的9根金银针。针灸工具的改进,还表现在针形增多和定型上。在古籍《黄帝内经》里,曾多次提到“九针”这个名字,并对其主要用途和形状作了详细说明。这“九针”分别是长针、大针、毫针、圆针、锋针等类型。“九针”这个名字和针的形状虽然以后有些变化,但还是一直被人们沿用了2000多年。

绝对有用啊!呵呵!俺就是“受害者”!我姥姥很喜欢干这事!一听说我感冒了,马上向我推荐这招!但是的确有用!这是由中医根据的!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住在新北市的陈女士(化名),自从一年前在中国不幸因车祸昏迷合并右侧颧骨与上颚骨骨折,以SOS医疗专机护送回台湾后,持续于北部某医学中心救治,骨折部位使用钛金属固定,清醒出院后持续出现术后疤痕粘连,右侧颜面僵硬,无法做出悲欢表情,虽然多处求诊,却不见满意疗效。一个半月前,北部医学中心医师建议她来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总院中医针灸科接受针刀医学治疗。

「持续台北到台中来回高铁与公车的奔波治疗,不觉得辛苦吗?」朋友这样问她。陈女士接受针刀医学疗法已经五周了,她对于自己原先类似扑克的僵硬颜面现在可以展现笑容感到满意,笑着对她朋友说:「非常值得」。今年六月份她也跟女儿一起到泰国清迈旅游一星期,回台湾后还还带了份小礼物来到门诊,除了肯定医术之外,希望持续诊治,达到更好的效果。

很多人不晓得中医有 针刀医学疗法(Acupotomology)

针刀医学早期称为小针刀疗法,以小针刀做为针刺工具。这种治疗上的创新缘起于朱汉章教授在1976年以古籍九针「镵针」与「锋针」的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刀形式发展出来的小针刀疗法。这种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形状似针又似刀。针柄呈现葫芦状,除了代表医药之外,也方便医师手指控制针刀。

小针刀是以微创针刺的方式针刺入体内以进行针刺或类似手术刀作用的医疗器械。它具有「针」与「刀」的双重作用,进针刀的针孔很小,治疗三天后看不出治疗点,以后也没有疤痕,针刀的操作简单,不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过去30多年来,在台湾与中国有许多的中医师在临床上使用这样的治疗方式,目前除了中国以外,南韩、日本,台湾与马来西亚都有全国性的针刀医学会。

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针刀医学治疗呢?临床上,中医师会使用针刀医学治疗的疾病主要是针对人体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软组织损伤,例如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甚至也有应用到内脏系统的部分疾病,拓展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与皮肤科,甚至泌尿科与免疫、内分泌相关疾病。

不过即使如此,民众遇到软组织损伤或是以上的适应证的时候,仍需经由有经验的针刀医学医师,审慎诊察,配合详细正确的医学诊断,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目录 1 拼音 2 《重订严氏济生方》:炉甘石散 21 炉甘石散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医抄类编》卷十一:炉甘石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方出《直指》卷二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三○一:炉甘石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保命歌括》卷十六:炉甘石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疡科选粹》卷四:炉甘石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名家方选》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医学纲目》卷十三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附注 9 《准绳·类方》卷七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10 《济生》卷五 101 方名 102 炉甘石散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0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炉甘石散 炉甘石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lú gān shí sǎn

2 《重订严氏济生方》:炉甘石散

21 炉甘石散的别名

炉脑散(《医学入门》卷八)。

22 处方

炉甘石250克(用黄连120克,于银石器内煮一伏时,去黄连,取甘石研)

23 制法

上药和匀。

24 功能主治

治一切眼疾;下疳疮。

25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治眼疾每用015克,汤泡放温,时时洗之;治下疳,为末干掺。

26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3 《医抄类编》卷十一:炉甘石散

31 处方

炉甘石3两,车前草1斤(捣汁)。

32 制法

火煅甘石焠之,以干为度,澄研晒干。

33 功能主治

烂沿风眼。

3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临用加冰片少许。

35 摘录

《医抄类编》卷十一

4 方出《直指》卷二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三○一:炉甘石散

41 处方

绿色炉甘石1分,真蚌粉半分。

42 制法

上为细末。

43 功能主治

阴汗湿痒。

4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扑敷。

45 摘录

方出《直指》卷二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三○一

5 《保命歌括》卷十六:炉甘石散

51 处方

炉甘石(绿色者,煅)1两,真蛤粉半两,黄连半两,五倍子半两。

52 制法

上为末。

53 功能主治

阴汗,湿汗及 、阴囊溃烂。

5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先以蜂房、大腹皮并汤温洗,后拭干上药。

55 摘录

《保命歌括》卷十六

6 《疡科选粹》卷四:炉甘石散

61 处方

轻粉1钱,黄柏1钱,黄连2钱,韶粉2钱,炉甘石2钱(火煅,黄连汤淬数次),冰片3分(一方有龙骨、人中白、血竭、孩儿茶)。

62 制法

上为末。

63 功能主治

下疳。

6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苦茶洗净,干掺。

65 摘录

《疡科选粹》卷四

7 《名家方选》 71 方名

炉甘石散

72 组成

炉甘石4钱,黄柏,黄连1钱,莽草6枚,汉土5分。

73 主治

诸眼病。

7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磨水点之眼中,极效。

75 制备方法

上先纳炉甘石、汉土于土器中烧之半日,次黄柏、黄连、莽草以水2合半,煎取7勺,浸炉甘石、汉土,上微火,候涸,数浸煎汁,更上微火,以煎汁尽,土石干,移内器物磨之半日许,为细末,和炼蜜,复磨之半日许,收贮;而或作丸,或作锭。

8 《医学纲目》卷十三 81 方名

炉甘石散

82 组成

炉甘石不拘多少(先用童便煅7次,次用黄连浓煎汁煅7次,次用谷雨前茶浓煎煅7次,又并三汁余者1次,再煅3次,然后安放地上1宿,出火气)。

83 主治

烂风眼。

84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点上。

85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入冰片、麝香。

86 附注

炉甘石煅时,须用好紫霄炭极大者凿一穴,以安炉甘石。

9 《准绳·类方》卷七 91 方名

炉甘石散

92 组成

炉甘石1钱,片脑1分,黄连2分半。

93 功效

疗湿热,平风烂,住痛,明目去翳,退赤除风。

94 主治

一切外障,白睛伤破,烂弦风眼。

95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用鸭毛刷烂处。

96 制备方法

上制甘石2两,以黄柏1两,黄连5钱,煎浓汁滤净,投入甘石内,晒干,以汁投晒尽为度,依方秤合和匀,研为细末,乳汁和调匀。

10 《济生》卷五 101 方名

炉甘石散

102 炉甘石散的别名

炉脑散

103 组成

炉甘石半斤(用黄连4两如豆大,于银石器内煮一伏时,去黄连,取石研),脑子(别研)2钱半。

104 主治

一切目疾,不问得疾之因者。

105 炉甘石散的用法用量

各用半字,白汤泡,放温,时时洗之。

106 制备方法

上件和匀。

107 附注

炉脑散(《医学入门》卷八)。《医学入门》治下疳疮,为末干掺。

古籍中的炉甘石散 《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上]外障

掣痛酸涩。古法用小锋针。针出恶水。流尽即平。以炉甘石散。不用脑、麝点之。内服防风泻肝散。次用六味丸加

《审视瑶函》:[卷二]*热反克之病

连炉甘石散(治眼眶破烂。畏日羞明。余治同上。)炉甘石(一斤)黄连(四两)龙脑(量入)先以炉甘石置巨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目]目赤

。黄连炉甘石散治眼眶破烂,畏日羞明,余治同上。炉甘石(一斤)黄连(四两)龙脑(量入)先以炉甘石置巨

《明医指掌》:[卷八外科]疮疡疥癣证十

矾散。月蚀疮,胡粉散。上疳疮,轻粉散。下疳疮,炉甘石散;或灯心灰入轻粉少许干贴;或熊胆、片脑、轻粉等

《原机启微》:[卷之下]附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