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详细资料大全
这个请求很模糊,详细的典籍包括哪些方面需要查询呢?若是指最古老的文明中的经典,可以包括:1 《易经》:又名《周易》,是中国最古老并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尚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商、周两代之间的历史事件和历代君主的政治信条和治国方略。3 《诗经》:即《毛诗》,是中国古代一部诗歌经典,记录了先秦诸子思想的思想、美学观和人生价值观。4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礼制文献,记录了先秦至汉代的礼仪制度及相关文化常识。5 《春秋》:又称《春秋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代君主的事迹。6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代表性人物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记录的集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7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哲学文献,记录了道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点。8 《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位哲学家庄子及其学派的著作集,记录了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观点。以上仅是其中部分著名的古典经典,还包括如《易传》、《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
科仪的解释
犹科式。 唐 薛逢 《社日游开元观》 诗:“浪渍法堂馀像设,水存虚殿半科仪。” 宋 苏辙 《景灵宫奏告雅饰圣祖罢散道场朱表》 :“既祇荐於科仪,期永安於像设。”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六·祭江》 :“﹝先君﹞悯溺 江 人,召黄冠立醮坛於 江 阳第一山,作祭 江 科仪。” 清 王韬 《原道》 :“天主教中所有瞻礼、科仪、炼狱、忏悔以及禁嫁娶、茹荤, 无以 异乎缁流衲子。”
词语分解
科的解释 科 ē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狮子属于猫科。 槐树 是豆科。 机关 内部 组织 的划分:科室。财务科。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科目。学科。 文科 。外科。 古代分科考选 文武 官吏后备人员的 制度 :科举。科甲。科第。 登科 。 判定 仪的解释 仪 (仪) í 人的外表或举动: 仪态 。仪表。威仪(使人 敬畏 的 严肃 容貌和举止)。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仪式。仪仗。司仪。 礼物:贺仪。谢仪。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仪器。 法制,准则:仪刑。“设仪立
功白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
人能修至道,身乃做真仙。
步虚行溢三千数,时定四万年。
丹台开宝笈,金口永流传。
举 威灵永福天尊。
吊挂 山林旷野独为尊,神有大小法无分。
土旺丰登太平乐,地久天长万年隆。
里制虎狼在吾手,域法远处难逃生。
等如虚皇考察事,神鬼越法不容情。
香供养威灵永福天尊。
功说文 伏以,金炉焚而瑞气氤氲,宝鼎爇而祥云做盖。凭此信香,虔诚奉请:东方青帝,威灵仰神;南方赤帝,赤骠路神;西方白帝,白招巨神;北方黑帝,叶花纪神;中央黄帝,含枢纽神,五方五帝,主方隅神。悉仗真香,普通供养。法众虔诚,随方告奠。
举 五方安镇天尊。
至东方念咏毕,功说白文
恭维,位镇东宫,功参中极。圣德发生于万物,元刚运御于九阳。体仁致用,出震为尊。凡属居家,必蒙赐佑。今有祭主某某某,谨以科范,建设玄坛。虔备香供之仪,皈叩威灵之主。
伏愿,俯赐凭依,密加庇护和介庆。钟地脉于丰阜,物生财溢;振家声于高大,眷属均泰。岁月常安,家道昌盛。具有东方安镇符命,谨当告下。
宣毕,念
元始安镇,普告万灵。岳渎真官,土地祗灵。左社右稷,不得妄惊。回向正道,内外澄清。各安方位,备守坛庭。太上有命,搜缚邪精。护法神王,保卫诵经。皈依大道,元亨利贞。功起《东方小赞》
护国增长,却过迎祥,广目天王放毫光。合家保吉昌,大梵天王,护法镇五方。
功执令至案前,向上书“五帝讳”及土地符咒水毕。
至南方功说白文
恭维,位镇离明,功全坤造。阳德秉灵光,绪协太微之精;阴精聚成象,神机振大有之宗。宝华灿耀,和经纬以镇常;成化弥轮,广应轮而建极。凡属居家,必蒙赐佑。今有祭主某某某,谨以科范,建设玄坛。虔备香供之仪,皈叩威灵之主。 伏愿,俯赐凭依,密加庇护。厥土效能,大本宏生生之用;丹听映秀,鸿图毓迭迭之庥。福疏元吉,动合太和。具有南方安镇符命,谨当告下。
同前,至西方功说白
恭维,位镇西垣,功添上造。毓形厚载,自嵩宿以流精;植木坚凝,由金庭而著体。承天效法,五行合照临之机;布令今时,万宝协说成之化。序当乾兑,利衍庚辛。凡属居家,必蒙赐佑。今有祭主某某某,谨以科范,建设玄坛。虔备香供之仪,皈叩威灵之主。
伏愿,俯赐凭依,密加庇护。百福来崇,门未递四隆之贶;千祥茂集,眷属偕吉庆之体。唱安常止,永叶泰宁。具有西方安镇符命,谨当告下。
同前,至北方功说白
恭维,位镇北方,治宏上德。掌御水源,振玄灵而为正;统承土令,经黄极以重章。运合辰极,体用备叩元之美;流行品物,生成照坎造之源。部制所关,镇宁是侍。凡属居家,必蒙赐佑。今有祭主某某某,谨以科范,建设玄坛。虔备香供之仪,皈叩威灵之主。
伏愿,俯赐凭依,密加庇护。财生有道,源源如江汉之流;福介无边,迭迭如泰山之高。默运安和,常居吉庆。具有北方安镇符命,谨当告下。
同前,至中央功说白
恭维,位镇中宫,权司下土。域图总制,率万宇以归宗;皇司开宏,合五行而定序。法溥资生,至造启无疆之统;恩容持载,太玄运不息微培。成庶万类,发育群伦,凡属居家,必蒙赐佑。今有祭主某某某,谨以科范,建设玄坛。虔备香供之仪,皈叩威灵之主。伏愿,俯赐凭依,密加庇护。神祗定位,顺坤道以延恩;家宅安居,历岁华而祭太。庆衍千春,仓盈万斛。具有中央安镇符命,谨当告下。同上。
最后至坛内上《土皇疏》。
《道书集成》,16开本60册,影印古籍,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当代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领衔主编。包含现今《道藏》全部内容,并新增:佚散在各图书馆、寺庙、民间等未经整理的散篇孤本,散见於许多古代丛书、丛刊中的道书,海外图书馆所藏现今《道藏》与其他补篇未收的海外道书 ,其中有部分取自《道藏精华》和《庄林续道藏》。影印之《道藏》,总嫌不及原36册影印版《道藏》之清晰,且有目录而无相应的页码,非常不利於查阅。
《道藏》,道教经书之总集,16开本36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於1988年影印出版。上海涵芬楼原版《道藏》512函,以《千字文》编号,此为缩小後之影印本,为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之合集,共收入各类道书1476种,5485卷。《正统道藏》5305卷,由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刊成於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万历续道藏》180卷,第50代天师张国祥奉诏编成於明神宗万历三十(1607)。
《道藏精华》,全套17集,大32开本,精装75册,普及本平装104册,外集两种,当代道学权威文山遁叟萧天石先生精心审订主编,台湾自由出版社出版。一九四四年萧天石先生三十六岁时出任四川省灌县县长, 因青城山易心莹道长之远见卓识,而尽得其藏经楼之丹道秘籍,安全携归台湾,《道藏精华》即滥觞於此。所选录道家道教典籍之古本、孤本、钞本秘籍,共达八百馀种,注释集解者,则达千馀家。其搜罗之广博、内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贵、选刊之谨严,堪称四绝。
《庄林续道藏》,25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出版。美国著名道教学者、夏威夷大学教授 迈克尔·萨梭(Michael Saso, 中文名蘇海涵)编。全书收载道书85种113卷,系台湾北部经常使用的道经,其中多数是符籙科仪道经,不少为手抄秘本。该书按科仪及使用的经典分为四部分:一是金籙,收录记述金籙五朝斋醮的道经,57卷;二是黄籙,所收为记述灵宝、度亡、炼度、血湖等道经,21卷;三是文检,为符咒秘诀一类道经,10卷,其第一卷是华山道士吴景春带到 台湾的咒诀录;四是闾山神霄之法,据称为闾山派道士赴龙虎山求符籙时,张天师将神霄派符籙授予他们,25卷。本书为研究台湾道教的珍贵材料。
| 涵芬楼道藏 | 中华道藏 | 道藏辑要 | 敦煌道藏 | 藏外道书中华续道藏 | 老子集成 | 庄子集成 | 槐轩全书 | 阴符经 | 参同契悟真篇|四库全书等|子部道家类、等等共计。
《道书集成》(原名《中华道臧》),由海内外知名学者历经十载修编而成的(二)规模空前。《道书集成》所收道书种类及文字量均超过了已出版的各类《道藏》的总和 ,总计两万四千卷,九千万字。
此言不虚传。
科仪,道教术语,指道教道场法事。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式敷演如仪。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科仪,斋醮,道场,仪轨,法事 类别 :道教术语 含义 :道教道场法事 所属宗教 :道教 记载史料 :《礼记》、《易经》、《史记》等 开始时期 :上古时期 道教术语,科仪内涵,科仪发展,科仪组成, 道教术语 指道教道场法事。 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式敷演如仪。 科仪留念 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道教徒做道场法事的规矩程式,依不同法事定的不同形式,按一定法事形式准则做道场叫“依科阐事”。俗话说的“照本宣科”,就是这一同义语。道教徒把这种“底本”叫做“科仪本”,把做某种法事的“底本”叫做“某某科仪”。如开坛法事的“底本”叫“开坛科仪”,荡秽叫“荡秽科仪”,简称叫:开坛科,荡秽科。 科仪内涵 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科仪现场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按照它的规模和作可以分为: (一)内斋(极道):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等(见《洞神经》)。 (二)外斋(济度):包括三箓七品,三箓指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见《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如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黄箓斋“下拔地狱九幽之苦”等等。 全真派道士,至今仍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观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均要素食,等等。都是在持斋以奉道。 “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 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 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 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科仪发展 斋醮祈祷,古即有之。早在东汉以前,就有“斋戒”、“醮”、“坛”等的说法,这在《礼记》、《易经》、《高唐赋》、《史记》等书文中均有记载,说明道教斋醮科仪源于中国古代的祈祷仪式。 科仪坛场 东汉时期,道教诞生之前,汉明帝永平八年(65),朝廷曾下诏给楚王英,命其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道教诞生后,汉桓帝又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厨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见《后汉书》)。可见此时的斋醮祈祷不仅有了坛和供器,而且有了音乐——郊天乐。 东汉时,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五斗米道亦有“涂炭斋”、“指(或作旨)教斋”等斋仪,祈祷者“黄土涂面,反缚悬头”,仪式简单。 另外,五斗米道还有为病人请祈的“三官手书”,具体做法是:“书病人姓字,锐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见《三国志·张鲁传》)此种科仪虽然十分简朴,但已具备了斋醮科仪中表章的雏形。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张道陵创教之初,因传授《天宫章本》中的某些斋祠醮法,使弟子“各成道法”,于是,其事大行”。《天宫章本》可谓最早的科:醮书。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是道教科仪的开创阶段,所以科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简单,但不可否认的是,斋醮科仪产生了。 东晋、南北朝时,斋醮科仪经上清派、灵宝派道士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魏夫人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上清法坛”,用“九老仙都君”印。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葛洪族孙葛巢甫撰著《灵宝经》30余卷,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大行于世,在合皂山建立“灵宝玄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元始万神”铜印。 北魏时期,道士寇谦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师道,提倡礼度,改诵经“直诵”为“音诵”,从此斋醮诵经有了音乐的内容。寇谦之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箓图·真经》,使科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继寇谦之后,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陆修静亦改革南方天师道,他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修整了斋醮科仪。他曾撰著斋醮科仪百余卷,有关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及《升玄步虚章》等斋醮乐章多种。 经寇谦之和陆修静整编修订以后,斋醮科仪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到隋朝时,基本上停滞不前,但仍受重视。 斋醮科仪历经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的发展而盛行。 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二所,每年依道法斋醮。此间他还“于道场内亲教道士步虚声韵”,并诏道士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等。 唐武宗即位(841),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人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看,他蒐集、整理、编纂、删定了南北朝以来的各种科仪。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阅篆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科醮书多种,影响十分深远。 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宫中设醮,史不绝书: 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醮仪,颁诸州。 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范于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金元之际,京中宫观、大邑名山(如龙虎山、闷皂山、茅山等)均有设醮者。不仅正一派道士,而且全真派丘处机、王处一,太一道萧志冲、萧居寿等,亦皆先后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斋醮遂为各派所习。 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科仪仍流传于民间。此阶段出租了许多民间宗教,流传十分广泛,许多斋醮科仪被民间宗教所吸收。同时有许多大型的斋醮科仪因无力承办而失传,小型的斋醮科仪因进一步简化而更适合一般民众的需要;故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龙虎山上清官提点娄近垣,整编斋醮科仪12卷,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 科仪组成 举行一项斋醮科仪,往往要通过建坛、设定用品、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这其中人(道士)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为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他们(道教称酸坛执事)来完成的,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斋醮科仪。 科仪教学 醮坛。建醮必先设坛,称为“醮坛”,又称“法坛”。“坛”则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筑的高台,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据《道书授神契》记载:“古者祭皆有坛,后世州郡有社稷坛。记曰:坛而不屋,古醮坛在野。今于屋下,从简也。”说明古代醮坛,原为露天,后改在殿内。 不同形式的斋醮,往往建有不同规模的坛。大型斋醮活动,通常筑有若于个坛,其中一个是主坛,叫做“都坛”,其余的坛,叫做“分坛”。如1993年9月,在北京白云观举行的“罗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分设都坛、皇坛、度人坛、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等,诵经拜忏,日夜供奉香灯。 全真派醮坛,称为“混元宗坛”,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戒坛,称为“玄都律坛”。正一派醮坛,称为“万法宗坛”,用天师之印,为“阳平治都功”印,沿袭至今。 在斋醮仪式中,各有一定称谓和职守的道士,统称为执事,即醮坛执事。据《金篆大斋补职说成仪》,执事主要有: 高功:位居各执事之首。担任者必须“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具瞻”;在仪式中要“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 监斋:位仅次于高功。其职守,一为“总握宪章,典领科禁,纠正坛职,振肃朝纲”;二为“周密察非,从容授简,有严有翼,毋滥毋堕”。即主管科仪典法,为高功的副手。 都讲:与高功、监斋合称“三法师”。担任者必须“洞辅该通,法度明练,赞唱仪钜,领袖班联”;“玄坛步趋,升座讲说。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赞导引,亦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职,正一派称为“三法师”,全真派仅称“高功”,无“法师”之称。但三者在斋醮科仪中各有明确职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对科仪的主导作用。其它执事,亦各有其职: 侍经:负责陈列、布置和收藏经卷的道士,为诵经作好定音、调音和仪表的准备工作。 侍香:负责清洁香炉和香案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焚香不断。 侍灯:负责整理和清洁点灯用具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灯烛辉照不致中断。 知磬和知钟:负责击磬和击钟的道士。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 此外,据《太清玉册》拳四,醮坛执事还有: 炼师:“其职也,内外贞白,心若太虚;德体好生,诚推恻隐。致坎离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炼质升真,超凡人圣。” 摄科:“其职也,严格威仪,宣扬玄范,端临几度,密迩道前。音传金玉之声,问答琳琅之韵,必敬必戒,以谢以祈。” 正仪:“其职也,通贯科仪,整肃玄纲,务在老诚之士,方严中正之规。” 监坛:“其职也,激浊扬清,摄邪辅正,升坛隶事,先须严洁之功;通真达灵,必假监临之力。事须处恪,好令差迟。” 清道:“其职也,肃清云路,荡涤尘氛。” 知炉:“其职也,玄教威仪,仙班领袖。” 词忏:“其职也,吟咏洞章,歌扬玄范。” 表白:“其职也,奏陈虔格,注念精专。” 道教醮坛之上,讲究一定规矩,谓之威仪。因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规,目的是“戒其惰慢,检其愆违,察其行藏,观其诚志,若有过失,随事纠举。”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有《醮坛清规》,所列凡三十五条,可见醮坛之上,纪律严明。 醮坛上有必要的设定和用品,主要有: 供器:香炉、烛台、花瓶、香筒等。 供养:如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两类:一类为仰启神仙、朝观祖师以及为了驱恶镇邪的器物,如朝简(圭简)、如意、玉册、玉印、宝剑(法剑)、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将之牌)、天蓬尺(法尺,为桃木长尺)、镇坛木等;一类为各种打击乐器,如铙、铛、镲、铃、鼓、钟、螺、磬等。 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宝盖,并有执杆,以为手持。幡则无盖,多为悬挂之用。 符简:即黄表纸符。 章表:即表文。 法水:净坛用水。 手炉:即有柄之香炉,以为手执。 在醮坛科仪中,有其独特运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诀罡步,香赞礼表等方法和内在的存想运讳、叩齿集神等修功。现择要而述之: 咒:指通于神灵的用语。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结尾。持咒可以请神、驱邪、保命、护身等。 诀: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盘结捏掐而成的形状叫做诀,其过程叫做掐诀。掐诀可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诀法,如灵官诀、斗姆诀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传创自夏禹,故又称“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坛场上,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罡有多种,如三宝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灯:指醮坛上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最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故人逝后必“法天象地,燃灯告符”,以期达到“超出良难”。 礼拜:道教醮坛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俗称“叩头”、“作揖”,无论是道士,还是信众,在道教官观内外,面对神像,都要礼拜,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学礼拜,称之为“过叩头关”。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礼、遵作和心礼。 诵经:道教醮坛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仪式元,指诵念经文。初习仪式必先学诵经。诵时有一人独诵,亦有众人合诵;有一经诵一遍,亦有一经诵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种,主要有心诵、形诵、神诵、心祝、密祝、微祝等。通过诵经最终达到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 步虚:指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相传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又名“步虚声”。依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步虚声吟唱起来乐章优美,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大诗人杜甫赞曰:“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度闻。” 存想:一名“存思”,简称“存”。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认为,建醮不懂存想,无法沟通人神世界,斋醮即失去意义。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雾等)、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身外神)等,多为师徒秘密传授。 叩齿:即上齿与下齿相叩,以集神驱邪。一般分为鸣天鼓(左叩)、击天磬(右叩)、鸣法鼓(当门齿上四千四共八龄相叩)。左叩以击幼天门而应神羔,右叩凡制伏驱降用之,鸣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见《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进表:指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的仪式,又称“上表”。其程式为启坛、请圣、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对道教最高神呈进称为“上大表”,一般神则称为“上疏”。最后将表文焚化,称为“化表”,以期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炼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炼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度指修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为“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见《上清灵宝大法·水火炼度品》)。 施食:道教科仪的一项仪式元,也叫“斛食”或“赈济”,俗称“焰口”,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并无施食,但在南朝刘宋时已有雏形,唐朝时就有了相当的影响和规模。宋元之际,以米饭盛于斛内施食,称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宫观还保存著这一做法。施食时要用“祭炼”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脱离鬼道。 散花:醮坛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通过想像中的神仙銮驾,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故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实地抛散鲜花,而是诵唱,因此又有多种的散花词,多为五言、七言、词曲等。 解冤释结: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连牵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化坛卷帘: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神仙世界;卷帘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这种仪式多以化符、唱赞、存想等完成,经韵中有“倒卷帘”。 启师谢师:即礼三师。三师指度师、籍师和经师。凡大型道场,皆设有祖师坛。开坛之初,高功恭对师坛,启奏三师,请赐保佑,谓之启师。下坛时,必要礼谢三师,以志不忘师恩,谓之谢师。 以上各种仪式元,便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
本文2023-08-03 23:42: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