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里的皇组可以吃到哪些食品
周秦时期的中国饮食文化
周秦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地区,我们现有的粮食品种(除若干外来品种外)当时已基本具备,所不同的是现在是以稻、麦为主,而当时则主要以各种杂粮为主,其中有些品种现已失传。古籍中,人们常将这些主要粮食作物统称“五谷”,但所指往往略有区别。这些农作物品种主要包括稷、黍、麦、菽、稻等等。
(1)周秦时期中国主要的粮食品种
稷,就是今天的小米,俗称谷子,是一种耐干旱易成活作物,在中国早期旱作农业中,曾占据重要位置,是当时人民的主要食粮。古人一直将它视为五谷之长。《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于是乎,教民稼穑者便被称之为后稷,社稷也就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稷的良种称粱,而黄粱更是粱中上品。
黍,即大黄米。它状似小米,色黄而粘,是制作粘食的主要材料。它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仅次于稷,因此黍稷常常并提。黍的籽粒又称粟,后来粟成为粮食的通称。
麦,古代麦的地位远没有今天这么突出。麦有大麦与小麦之分,古称大麦为麰(音谋)。
菽,豆类总称。《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豆类作主食,不易消化,因此是庶民的食物。
麻,即大麻子实,因多食伤人腹胃,因此也是穷人充饥的口粮。如今麻子早已退出人的主食行列,成为牲畜的饲料。
稻,起源于我国南方,在湖南道县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有人工栽培痕迹的稻种,将我国的水稻种植史上推到万年以上。在距今七千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则发现了大量的稻种和稻壳,说明在我国南方,自古就以稻米为主食。稻在中原地区种植较晚,大约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原也算得上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主食了。
菰米,又称雕胡米、安胡米,是一种非常有特色且名气较大的主食。它是水生草本植物茭笋的子实,菰米色黑,故杜甫诗中有“波飘菰米沉云黑” 的诗句。菰米原为野生,《西京杂记》卷五载:“会稽人顾翱,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胡饭,常帅子女躬自采撷。还家,导水凿川,自种供养,每有嬴储” 。用菰米作做饭俗称雕胡饭,芳香甘滑,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西汉枚乘在《七发》中描写贵族美食时有“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 的句子,说明此米滑软性粘,但入口即散。王维的“香饭青菰米”,李白的“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杜甫的“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 ,无不反映出这些大诗人对雕胡饭的情有独钟。菰米的加工方法也很奇特,先将菰米装入皮口袋,与舂成碎块的瓷片混合,在板上反复揉搓,使谷壳脱落,这种加工方法即或在当时,也是比较少见的。宋代以后,菰米饭越来越少,原因是菰米产量低,成熟期不一致,籽实又易脱落,收获比较困难。野生的茭笋被黑粉菌寄生后,便不再开花结子,而是长出菌瘿,即今天的茭白,滋味鲜美。因此后世农民皆改种茭白,并当做蔬菜食用,从而导致了菰米的绝迹,而今天的人们也只能从古人的诗词中去领略雕胡饭的美味了。
(2)周秦时期的菜肴
我国先秦时期的菜肴按烹调方法可分六类:
炙品
这一时期,即使随着陶器的发明人们饮食方式变得越发多样,但人们在烹制肉食时所采用的方法也仍然以烧烤为主。炮、燔、炙、炰都属烧烤,所不同的是,炮、燔讲究大火烧,如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烤全羊;炙讲究小火烤,如今天的烤羊肉串。炰则指用泥将猎物包裹起来扔到火中烧食。炙品在先秦肉食中占有重要一席。《诗经》中关于炙肉的吟咏很多,如:“有兔斯首,炰之燔之”, “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等等,讲的都是这种食俗。当时作炙品的原料很多,除牛、猪、羊外,还有各种野味。这时的人们已经懂得调味,经调料浸泡后,五味已入的炙品香味更加可口。此外,吃的时候还可佐以各种酱汁,而这种酱往往也是由肉作成的。炙类食品明清以后逐渐减少,而炒炖等加工工艺成为烹调主流。今天的烤鸭、烤乳猪、烤全羊等都是古代炙品的滥殇。
醢
以肉类为主料制成的肉酱。至迟在夏商时就已经出现了。周代制醢的方法是,先把肉晒干,然后切烂捶碎,拌入粱曲、盐、酒,装入翁中,酿制百日方可食用。醢在先秦一般不单食,而是作为一种作料。用豆盛放在席上,吃炙肉、脯、脍等食品时佐之。
羹 藿
用肉、菜煮成的浓汁。一般而言,用肉类煮成的浓汁叫臛,用蔬菜熬成的浓汁叫羹,而用肉、菜混煮而成的浓汁叫羹。羹是在陶器出现之后才出现的一种食品,它是先秦时人们普遍食用的一种食品。《礼记内则》中说:“羹食,自诸侯以下至庶人无等。” 不同的是,老百姓吃的大都是以野菜之类烹制的藜藿之羹。
脍
脍 是指切成薄片细丝的生肉加入调料拌制而成的食品。这是古人最常采用的食鱼方法。当然其他肉类只要新鲜细嫩也可作脍。如《礼内则》中即有“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 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脍成为贵族席上的珍味,于是也就有了“脍炙人口”的成语。脍的现称也叫“生鲜”或“生鱼片”,作为传统食俗的一种,它仍保留在人们的食谱中,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在赫哲族,人们常常用生鱼片招待客人。生鱼片赫哲语称“塔拉卡”,多用个大、肉厚的鳇鱼、胖头、草根及鲟鱼等为原料制成。做生鱼片时,先从鱼骨上剔下两块肉,细切成丝,再将它从鱼皮上片下。然后,拌以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丝、粉丝、粉皮,再调上辣椒油、醋、酱油、食盐等等,就可以食用了。
脯、腊
脯、腊是古人对干肉的统称。也是人们为保存暂时吃不完的肉类而采取的一种科学的加工方法。腊指大块肉(小动物则整只)加盐风干而成;脯则专指切成小块的风干肉。如果把干肉捶击松散,加上桂、姜等调料,则称为腶,腶,即是今天肉松的前身。
菹 齑
菹是指切得很碎的腌菜。先秦时的蔬菜以从野外采集来的野菜为主。加工方法除了煮食或作羹外,主要是腌制成菹。这一点与现在的泡菜相似。腌菜在当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食品。主要类型有韭菹、昌本(菖蒲根)、菁菹(蔓菁)、茆菹(凫葵)等。
鲊
一种通过发酵法制成的鱼。其做法是:将鱼用盐、调料、蒸熟的米粉等抹好后放入瓮中,密封,发酵后食用。鲊在现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保存。侗族地区的腌酸鱼,就是这种食俗的余音。鲊的发酵期长短不一,一般至少要一年,长的要十余年,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纯正。
汉代饮食文化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达,首先应归功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这里的西指的是西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诸国的饮食原料和烹饪技法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国。葡萄、石榴、芝麻、胡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茴香、芹菜、胡豆(豌豆、蚕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蒜、大葱等等,都是这一时期传入我国的。这些蔬果香料的引进,大大丰富了我国人民的菜篮子,由于香料佐料的增多,烹调方法也丰富起来。比如烤制的胡饼,即今天的芝麻烧饼,汉代以后在中国开始流行。再如炸油饼,最初也是胡食。
豆腐的诞生,是我国东汉时期饮食业的又一重大发明。这项发明,在中国乃至于世界饮食文化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大豆、黑豆等营养丰富但又难于消化的豆类食品的加工,找到了一条捷径,使其变成一种价廉物美、易于消化的美味佳肴。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家,人们的饮食以蔬谷为主,优质蛋白非常缺乏,而豆腐及豆制品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豆腐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淮南王刘安。南宋朱熹有诗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 并自注说:“世传豆腐本淮南王术。”淮南王刘安是位美食家,曾有《淮南王食目》、《淮南王食经》等食谱传世。野史传说,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召集的术士在炼丹过程中偶然发明的。无论传说是真是假,东汉时中国人已经会做豆腐的事实已为考古发现所证明。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墓中发现了大面积的画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此后豆腐制作术向四方迅速传播,日本人认为日本的豆腐制作法是唐代高僧东渡日本时带去的。鉴真也由此成为日本豆制品行业的祖师爷,而西方各国也都承认这一技术是从东方传入的。
汉以前烹调用的油都是动物的脂肪,古时人们将有角动物的脂肪称为脂,将无角动物的脂肪称为膏。与膏相比,脂凝固得要比膏更坚实。我国植物油的问世大约始于西汉,早期主要有奈实油、杏实油和芝麻油,但还相当稀少。自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日渐增加,产量也不断攀升,烹调菜肴和炸制食品已经比较多的使用植物油了。隋唐五代时,植物油在市场上可以随便买到,甚至出现了走街穿巷的卖油郎。植物油成为烹调用油的主力,饮食品种也随之丰富起来。
面条,年糕,元宵传说都与汉武帝有关。
豆腐味道鲜美,据说是刘安改良发明的,他将制作方法编入到他的书中,还有人说豆腐其实在五代时期就曾经出现过,但是到底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楚。
豆腐蛋白质含量丰富,古代时候是许多穷人的食物,有很多人都把豆腐当作肉来吃,明朝皇帝还因为豆腐而发生了一段故事,在他饥饿难耐的时候,几个乞丐用豆腐做了一盆珍珠白玉汤救了他,后来还被人们代代相传下来。不管这个是不是真的,他当了皇帝以后,早餐也有豆腐,原因是马皇后不想他忘记这个事实。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制作了许许多多的特殊食品,其中就包括豆腐。豆腐是由黄豆经过泡、磨、煮等制作而成的。它在我们食物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我们摄入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豆腐主要分为南、北部豆腐。主要就是石膏(或卤素)的含量,南方的豆腐含石膏少,非常光滑,含水份约为90%,北方豆腐就比南方豆腐老,水份也少于南方豆腐,豆腐是一种美味健康的中国传统食品。
豆腐在餐桌上是很受大家喜欢的,据听说常常吃豆腐还可以补钙。豆腐烹调方式有很多,如何做,豆腐最好吃,色香味浓,又和米饭最搭,吃了还想吃,现在就来看看吧,豆腐是容易碎的,因此在做时必须小心,最好先烧开水烫一下,这样更容易烹调,还不容易碎,再裹一层蛋液煎至两面金黄,再和西红柿汁一起翻炒,这盘烹调后的豆腐营养丰富,豆香浓郁,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其实最初时在南方是有人去世后,用豆腐招待来吊念的亲朋友好友,因此吃豆腐便广为流传开,迄今为止,大多数中国农村家里有人去世,贡品里面还是有豆腐的,豆腐就这样从最开始的偶然发明变成了世界上的一道美食。
有一天半夜, 宋仁宗 肚子饿了。
他想吃烧羊肉,可不愿命御厨料理,以免此事成为贻害后世的常制,宁愿饥肠辘辘直至天明。
宋仁宗是个吃货,却厉行节约。
宫中生活精打细算,就连宋仁宗皇后 曹氏 ,想要做一道皇帝爱吃的糟制淮白鱼,还得亲自向大臣夫人讨要食材。
一次宫廷宴会上,御厨准备了二十八只蟹,宋仁宗还未动筷,说:“吾尚未尝,这蟹一只多少钱?”
左右答道,一千钱。
宋仁宗颇为不悦,说:“我多次告诫你们,不要奢侈浪费,一下筷就二千八钱,吾不忍也。”他将此菜放置一旁不吃,作为警示。
宋代是一个 美食 盛世,中国饮食的发展至此已进入“鼎盛时代”。上至庙堂,下至市井,煎、烹、煮、炒、烧、烤、炖、熘、煸、蒸、泡等几十种烹饪方式争奇斗艳,大放异彩。
我们熟悉的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出自宋代的《梦粱录》。在堪称宋代穿越指南的《东京梦华录》中,更是描写了东京汴梁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的盛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代的文人墨客颇有当大厨的潜质,北宋的梅尧臣、欧阳修、黄庭坚与南宋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是有名的“吃货”,常将饮食生活写入诗词中。
这其中有一位勇于承认自己是“老饕”的 美食 家 苏轼 ,他在一篇《老饕赋》中点评杏仁浆、蛤蜊、蟹、葡萄酒等 美食 精萃,最后“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说起吃的就来劲。在《东坡志林》中,还留下了不少其研究 美食 的记载。
这位宋仁宗年间的进士,一生足迹遍及各地,不仅擅长发掘 美食 ,还为 美食 代言,以苏东坡名号命名的菜有N种,如 东坡肘子、东坡墨鲤、东坡酥、东坡肉 等。
若说宋词饮食美学的极致,更不得不提苏轼的这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七年 (1084年) ,春寒料峭,苏轼与好友同游南山,在山林间野餐。在宋代,立春有馈送春盘的习俗,即以蔬菜、水果、饼食等装盘赠送亲友。
春盘中的蓼茸与蒿笋等果蔬鲜脆可口,滚烫的水在茶具中冲起雪花一般的乳白色泡沫,待浮沫退去,就是一杯沁入心脾的春茶。
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道出了清旷淡泊的人生境界。
苏轼常以品茶、饮酒为乐,自称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他认为,煮茶的灵魂在于水,以雨雪之水为最佳,井泉甘冷者为其次,而关键在于温度,精妙在于器皿。
他还有一首记咏采茶、制茶、点茶、品茶过程的《水调歌头》,颇有一番闲趣: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就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起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纵使人间万苦,一句“吃茶去”亦可自得其乐。苏轼大半生都在贬谪,尝尽了漂泊的苦,却始终怀着一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其中一大原因或许就是有 美食 相伴。
政敌看不惯苏轼苦中作乐,将他不断贬谪,从黄州赤壁矶到西湖之畔,从岭南海滨再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但无论去到哪儿,苏轼身边都少不了 美食 。
苏轼在黄州 (今湖北黄冈) 时,当地猪肉价格低廉,富贵者不食,老百姓买得起,却不知道如何烹调,浪费了大好的食材。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苏轼便亲自下厨研制猪肉,做出了“东坡肉”,并写下自己的 美食 秘方,在民间大力推广:“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一道传世名菜,就此诞生,而其制作的初衷,其实是苏轼在地方为官的利民之举。
后来被贬惠州 (今广东惠州) ,苏轼不因地处边远而苦闷,却只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海南时,苏轼又学会烹饪牡蛎,尝到了其鲜美后,还写信让朝中大臣酸一酸,说: “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苏东坡这是自嘲地说,如果让他们知道了,我怕他们都争着要来南方。
为了吃,苏轼连死都不怕。
当春江水略带寒意,江中嬉戏的鸭群已经在江水中感觉到春天的到来,这个季节是吃河豚的好时节。河豚是一道 美食 ,也是苏轼的心头好,因此他才在诗中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但河豚内脏有毒,如果稍有不慎、处置失当,食用后可能毙命,别人吃饭要钱,这玩意吃起来要命。
有一次,苏轼冒死品尝河豚,别人问他味道如何。
苏轼淡定地说:“值得一死。”
这老饕,太仙了。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尽管有 美食 相伴,苏轼在漫长的漂泊岁月中仍不免有背井离乡的孤寂之感,如这首《南歌子·游赏》所写: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菰黍,即粽子,因菰叶可以裹粽而得名。这阙词是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期间,在端午节登上当地的名胜十三楼时所作,宴席间除了粽子,还有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制成的昌歜 [chù] ,以及玉壶、玉杯盛装的美酒。
端午节在宋代已经有了多元的文化意蕴,不再只是躲避灾祸的恶月。宋人在端午祈求袪灾, 纪念屈原,共饮菖蒲酒,同食粽子。
宋代粽子以糯米为馅,种类繁多,有筒粽、团粽、九子粽等,不过那时还没有甜党和咸党之争,宋人食粽,大都喜欢蘸糖而食。
宋代夏天的另一个 美食 ,是以夏初竹笋制成的 “傍林鲜” 。
宋代山间隐士不需要特意上山采摘,只需在夏初林笋正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 ,其味甚鲜。
这道被称为“蔬食中第一品”的 美食 ,就记载于南宋隐士林洪所著的 《山家清供》 中。
林洪 是一个奇人,诗词书画无一不精,却不愿为官,只求在山林过幽隐生活。他所著的《山家清供》更是一部奇书,融饮食、 养生 、文学为一体,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一百余种宋代 美食 ,涉猎广泛。
在传统士大夫看来,林洪的人生可谓特立独行,是个毫无存在感的边缘人。
可他怡然自得,把家搬到山里,称呼自己的妻子为 “山妻”,一生游离于世俗之外,投入到 碧涧羹、槐叶淘、山家三脆、黄金鸡 等山野之菜的 美食 世界中,以苏东坡等文豪为偶像。
在一个内卷的 社会 ,他始终在坚持做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一次,林洪闲暇无事,去拜访好友陈介。陈介头戴角巾,超凡脱俗,一边请林洪饮酒,一边让两个童仆唱起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奉上 “松黄饼” 佐酒。
松花饼取松花黄和炼熟的蜜拌匀而成,有着特殊的清香。林洪认为,世人所艳羡的驼峰、熊掌等贵重名菜的味道,也远不如这山野间的松黄饼。
还有什么比精神的愉悦与满足更重要?这也是 美食 存在的意义吧。
除了取自山林的 美食 ,在宋代的夏天,由于藏冰技术的进步,民间已经有冰雪可以食用,甚至有人沿街叫卖冰饮。
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的冰饮号称“京都第一”,大概相当于那个时代的网红店。据记载,他们家的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在当时大受欢迎。
宋代冷饮店兴起的背后,是坊市界限打破后,市民阶层的崛起。
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旷世杰作 《清明上河图》 中,中小商人遍布于街道两旁,可以明确认定为经营餐饮的店面有45家,还出现了各种特色招牌,堪称广告带货的鼻祖。据宋朝宫廷统计,当时著名面点和糕点有86种之多,另有人统计,宋代的酒名多达100余种。
此外,宋人吃五谷杂食、饮酒饮茶的种类都比前代丰富,且逐渐普及了三餐制,即便是普通人家也可以有一日三餐的生活。
正因民间餐饮业的发达,宋室南渡后,许多开封的老字号也随之迁移,宋高宗还时不时命人到临安 (今浙江杭州) 的饮食店采购 美食 。
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
皇帝经常到宫外取食,一不小心就吃坏了肚子。宋高宗的养子 宋孝宗 是个蟹痴,有一次就因为吃多了蟹而腹泻不止。
秋天,是吃蟹的最佳季节,尤其要选秋季的母蟹,若是结霜时节后的螃蟹则更肥美。
南宋朝廷偏安于东南,水道密布,还有海洋贸易,河鲜、海鲜更是取之不尽。《武林旧事》等记载以蟹为原料的菜品就有 鳌供、蟹羹、酒蟹、醉蟹、蟹生、洗手蟹 等数十种。
出生于绍兴江阴县的 陆游 ,就是一个吃蟹达人。即便是在年老失意时,吃蟹品酒仍然让他眼前一亮,如他在诗中所说, “团脐霜蟹四腮鲈,樽俎芳鲜十载无。塞月征尘身万里,梦魂也复醉西湖。”
前有苏轼,后有陆游,作为南宋吃货的代言人,陆游诗词中涉及饮食的篇目数以千计,他更喜欢家乡的江南 美食 。
在数十年的宦游生活中,陆游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壮志难酬的忧虑,寄托于对 美食 之中,如这一首写给老朋友范成大的《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萧条病骥。向暗里、消尽当年豪气。梦断故国山川,隔重重烟水。身万里,旧社凋零,青门俊游谁记?
尽道锦里繁华,叹官闲昼永,柴荆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际、付与何人心事。纵有楚柁吴樯,知何时东逝?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
鲈鱼、菰菜都是典型的江南风味,晋代张季鹰就有著名的莼羹鲈脍之思。陆游心怀北定中原的壮志,在宦海之中沉浮,无法如张翰一样驾车返乡,就只能在秋风中思念鲙美菰香的美味佳肴,空怅望。
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
宋人“尚羊”,倡导以羊肉为主的肉食消费,将羊肉与人参并列,认为羊肉 “味甘,大热,无毒” ,适合在虚劳寒冷时食用,可说是一道冬季的 美食 。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以羊肉为原料的 美食 就有炖羊、闹厅羊、入炉羊、蒸羊头、煎羊白肠等数十种。
前文提及的宋仁宗、苏轼都是爱吃羊肉的同好。
苏轼还是烹羊的好手,有一道祛除羊肉膻味的独家秘方:“先将羊肉放在锅内,用胡桃二三个带壳煮,三四滚,去胡桃。再放三四个,竟煮熟,然后开锅,毫无膻气。”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宝藏男孩吧。
宋仁宗虽厉行节俭,且不愿为半夜吃羊而劳师动众,但宋仁宗一朝有过宫中一日宰羊多达二百八十余只的记载,可见羊肉在宫廷饮食中的地位。
靖康之变前后,两宋宫廷却早已抛弃北宋前期诸事尚简、自我约束的生活作风。
文艺皇帝 宋徽宗 在位时,每次宴席八珍罗列,而无下筷之处,可见饮食的铺张豪华。宋徽宗本人还经常亲自指导宴设,对饮食器皿尤其讲究,所用的材料有玛瑙、琉璃、水晶、翡翠等。
在极尽奢华后,他与儿子宋钦宗一同被金人俘虏而去,受尽屈辱,金樽美酒、玉盘珍羞从此只在梦中。
到了南宋,宋高宗绍兴年间,大臣 张俊 为皇帝办了一桌史无前例的豪宴,广纳190余种菜品,其中仅羊肉佳肴就有 羊舌签、片羊头、烧羊头、羊舌托胎羹、铺羊粉饭、烧羊肉、斩羊 等7种,其余奢侈菜品更是不胜枚举。
这一宴席与唐代烧尾宴、清代满汉全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俊供奉宋高宗的这份“大宋第一菜单”,被全文收录于《武林旧事》中,宋高宗君臣并没有因为这场饕餮盛宴而名垂青史,反而因此为人不齿,备受嘲讽。
帝王、官僚速朽的腐化生活不值得歌颂,只有苏轼、陆游、林洪等真正爱 美食 、爱生活的文人雅士会被人记住,他们的作品与精神将流传千古。
本已归隐山林的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曾讽刺地方为政者只顾大吃大喝而荒废政事: “世之醉醲饱鲜而怠于事者视此,得无愧乎!” 可见,这样的不良风俗已经从宫廷传播到各地。
南宋宰相 史浩 在其所作的《声声慢·喜雪锡宴》中,也曾描写临安宫廷宴会的奢靡:
风收淅沥,雾隐森罗。群山万玉嵯峨。禁街车马,银杯缟带相过。胥涛晚来息怒,练光浮、都不扬波。最好处,是渔翁归去,鼓棹披蓑。
况是东堂锡宴,龙墀骤,貂珰宣劝金荷。庆此嘉瑞,明岁黍应多。天家预知混一,把琼瑶、铺遍山河。这宴饮,罄华戎、同醉泰和。
富而节俭,往往才是真正的强盛,相反,宋朝的宴会越豪华,朝廷就越颓靡。南宋权贵“直把杭州作汴州”,换来的是北伐的荒唐,与崖山的血泪。
参考文献:
[宋] 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
[宋]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2020
[宋] 周密:《武林旧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宋] 林洪:《山家清供》,中华书局,2013
[元]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严格来说,古代居住在蜀地的人们并非是无辣不欢,这是因为辣椒在明末才正式传入国内,所以国内吃辣的历史并不算太长。再说了,古代蜀地美食的口味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偏辛香,一种偏甜,与辣椒的联系也并不算太紧密。
一、辣椒在明末才正式传入国内
要知道,辣椒是一种外来植物,原产地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在明朝末年才正式传入国内。而且在辣椒刚传入国内时,人们也没将它作为调料来使用,只不过后来人们发现了辣椒在美食领域的妙用,才让辣味正式流行起来。所以从这方面上来说,国内吃辣的历史其实并不算很长。也就是说,在古代根本没有广泛种植辣椒这种作物,蜀地的古人也接触不到辣椒,自然也没办法无辣不欢了。
二、古代蜀地的美食口味以辛香和甜为主
从美食口味上来说,蜀地吃辣并不是流传许久的传统,这是因为很多古籍上所记载的蜀地美食都不是以辣为主,而是以辛香和甜为主。在这其中,辛香可以说是与辣味最为接近的,但古人常用的辛辣调料通常以花椒、生姜(蜀姜)、茱萸为主,与辣椒其实没有太大关系。至于甜味美食,那更是与辣椒不一点都不沾边。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辣椒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再加上蜀地的气候也适合辣椒生长,因而也让蜀地的人们逐渐接受了这种口味,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流传下来。由此可见,古代蜀地的美食口味并非以辣为主,只是在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改变,所以并不能认为古代蜀地的人们也是无辣不欢。
综上所述,由于辣椒正式传入国内的时间较晚,再加上古代蜀地的美食口味并非以辣为主,所以不能说古代蜀地的人们也是无辣不欢。
问题一:山西的传统美食有哪些 安泽火腿 八宝饭 白猪头肉 保德碗托
保德油枣 馋酥 长治腊驴肉 长治山楂饼
葱花烙饼 葱花脂油饼 代县黄酒 代县麻片
德盛园“头脑” 登上大雅之堂的食品----精莜面 定襄蒸肉 豆腐脑
繁峙疤饼 汾酒牛肉 风味名吃 高平烧豆腐
圪汤 古县蕨菜 广灵五香豆腐干 广灵五香瓜子
桂花元宵 果丹皮、果瓣子 过油肉 河曲红果
河曲酸粥 黑豆叶菜 红丝菜 黄河鲤鱼
黄米油糕 烩菜 绛县五香牛肉 搅醋丝
介休贯馅糖 金丝蜜枣 晋城炒凉粉 晋南酿菜
抗癌水果----仁用杏 醪糟 老豆腐 李圪抓
两张皮(山西风味) 临晋玉瓜 临沂酱玉瓜 灵丘熏鸡
柳林腕脱 柳林芝麻饼 六味斋酱肉 绿豆丸子
麻麻豆豆 孟门熬 糜子粉 名优特产
馍馍 木耳圪贝 片烤方肉 平遥牛肉
平遥碗脱则 铺层馍馍 蒲州清柿 钱钱饭
茄团 轻糖杏脯 曲沃腊牛肉 芮城麻片
三鲜水饺(山西) 砂炒冻豆 砂子饼 山西的刀削面、猫耳朵与拨鱼儿
山西的剔尖儿、捻捻转和拖叶儿 山西腐乳 山西面食压合落 上党糊肘子
上党自酥饼 烧大葱 烧三鲜 烧猪肝
神池麻花 石头饼 双糖油食 酸菜黑圪条
酸窝菜 台蘑 太古熏鸽 太谷饼
太后御膳泡泡糕 太原东坡茄子 太原号腐干 太原酱肘花
太原六味斋酱猪肉 太原六味斋熏鸡 太原泡菜 太原小吃
同川梨 豌豆糕 闻喜煮饼(山西) 无核糖枣
无壳南瓜子 吴家熏肉 五寨猪黑肉炖粉 昔阳“头脑”
乡宁白面油糕 小稀瓜瓜 孝义火烧 忻州葵花子
忻州瓦酥 兴县拉丝烙饼 兴县冒汤 邢黄牛腐干
杏瓣儿 雪花糕 压韭茄子 羊肉火烧
羊肉稍梅(山西) 羊肉蒸饺 羊杂割 阳城高米庄馍
阳城肉罐肉 阳高杏脯 油锄片 油豆泡
油炸卤制花干 莜面 右玉熏鸡 榆次灌肠
榆皮面咯 原平锅魁 运城南式细点 中阳柏子山羊肉
周家酥饼 转面 子推蒸饼
问题二:山西有什么特色小吃 安泽火腿 八宝饭 白猪头肉 保德碗托
保德油枣 馋酥 长治腊驴肉 长治山楂饼
葱花烙饼 葱花脂油饼 代县黄酒 代县麻片
德盛园“头脑” 登上大雅之堂的食品----精莜面 定襄蒸肉 豆腐脑
繁峙疤饼 汾酒牛肉 风味名吃 高平烧豆腐
圪汤 古县蕨菜 广灵五香豆腐干 广灵五香瓜子
桂花元宵 果丹皮、果瓣子 过油肉 河曲红果
河曲酸粥 黑豆叶菜 红丝菜 黄河鲤鱼
黄米油糕 烩菜 绛县五香牛肉 搅醋丝
介休贯馅糖 金丝蜜枣 晋城炒凉粉 晋南酿菜
抗癌水果----仁用杏 醪糟 老豆腐 李圪抓
两张皮(山西风味) 临晋玉瓜 临沂酱玉瓜 灵丘熏鸡
柳林腕脱 柳林芝麻饼 六味斋酱肉 绿豆丸子
麻麻豆豆 孟门熬 糜子粉 名优特产
馍馍 木耳圪贝 片烤方肉 平遥牛肉
平遥碗脱则 铺层馍馍 蒲州清柿 钱钱饭
茄团 轻糖杏脯 曲沃腊牛肉 芮城麻片
三鲜水饺(山西) 砂炒冻豆 砂子饼 山西的刀削面、猫耳朵与拨鱼儿
山西的剔尖儿、捻捻转和拖叶儿 山西腐乳 山西面食压合落 上党糊肘子
上党自酥饼 烧大葱 烧三鲜 烧猪肝
神池麻花 石头饼 双糖油食 酸菜黑圪条
酸窝菜 台蘑 太古熏鸽 太谷饼
太后御膳泡泡糕 太原东坡茄子 太原号腐干 太原酱肘花
太原六味斋酱猪肉 太原六味斋熏鸡 太原泡菜 太原小吃
同川梨 豌豆糕 闻喜煮饼(山西) 无核糖枣
无壳南瓜子 吴家熏肉 五寨猪黑肉炖粉 昔阳“头脑”
乡宁白面油糕 小稀瓜瓜 孝义火烧 忻州葵花子
忻州瓦酥 兴县拉丝烙饼 兴县冒汤 邢黄牛腐干
杏瓣儿 雪花糕 压韭茄子 羊肉火烧
羊肉稍梅(山西) 羊肉蒸饺 羊杂割 阳城高米庄馍
阳城肉罐肉 阳高杏脯 油锄片 油豆泡
油炸卤制花干 莜面 右玉熏鸡 榆次灌肠
榆皮面咯 原平锅魁 运城南式细点 中阳柏子山羊肉
周家酥饼 转面 子推蒸饼
问题三:山西特色小吃有哪些 山西有什么特色美食?山西著名的特色小吃有哪些?来山西旅游的朋友一定不可以错过极具山西地方特色的美食,今天土贡源特产网就为大家盘点下山西的特色美食小吃,吃货们一定不要错过哦~
1山西面食。
有句话说的好,“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可以说是名扬天下。山西面食品种多样,面食原料多样,如: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等,形式多样,如:刀削面、拉面、猫耳朵、面片儿、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简直是一面百样、一面百味。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
2长治羊汤
长治壶关羊汤一大特点是讲究尝全羊,即一碗汤中要有七八个羊肉饺子、三五个羊肉丸子、几块炖肉、血条、脂油与头、蹄、口条及胃、肠、心、肝、肺、腰等内脏切成的条条或块块,除羊的皮毛之外,应有尽有,连羊骨髓也熬在老汤中,难怪它能大补元气了,让人闻其香而思其味。
3、定襄蒸肉
。食材主要以精瘦猪肉肉糜为主,加上土豆、淀粉、植物油、调味品制成。具有肉香扑鼻,回味无穷,多食不腻等特点,经常食用既补充必要的多种营养成份,又克服了肉类食品高脂肪、高胆固醇等弊病。做出来的有肉香却不见肉影的一种特色美食。此菜冷热均可食用,味道堪称一绝
4、大同兔头
初到大同的朋友,可不要被这道特色美食的外表吓蒙,如拳头大小的兔子头,一锅一锅的出现在大同大街小巷的餐馆之中。兔头的味道有酱香,有麻辣,滋味那叫一个足,吃着那叫一个过瘾。
5、平遥牛肉 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这是对平遥牛肉的描写,据说慈禧太后吃了以后都赞不绝口,可想而知这平遥牛肉是何等的美味,这是来山西一定要吃的东西哦。
6、忻州瓦酥
忻州瓦酥,外表呈瓦片形状,长10厘米、宽4厘米、厚0.5厘米,内外皆呈金**,上印“忻州瓦酥”字样。其质酥脆,味甜香郁,堪称炉食中之一绝。久放色味不变,常食有健胃壮身的功用
7、山西黄米油糕
不同于江米糕那么细腻嫩白,黄米油糕主要以黄米为原材料,然后用熟黄米包红小豆泥茸,油炸而成。吃时撒少许白糖。外焦里嫩,色泽金黄,香味扑鼻,甜香可,嚼劲十足,而且可以做各式糕点。山西的黄米糕,属于粗粮,吃着养人,接地气儿。
8、山西不烂子
不烂子名字土,但是做法讲究。不烂子将蔬菜(如土豆、茄子、豆角等)拌入面粉,搅拌均匀后上笼蒸熟,之后可以炒食也可以拌食。春末榆树槐树开花时也可以用榆钱、槐花做食材。
9、山西碗托
碗托有白面碗托,也有荞面碗托,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选择,而碗托的吃饭也多种多样,可以凉拌,食用时有一种凉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也可以热炒,将炒瓢内入入熟猪油,加入葱蒜后,将切成条状的碗倒入,加山药蛋丝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酱油、醋等调味品。炒熟后香味四溢,诱人馋涎欲滴。
10、山西花馍
山西人出了名的手巧,剪窗花,做花馍,处处都能展现心灵手巧。一个个的花馍,又暄又白,造型独特,来到山西不见识这巧夺天工的花馍可是吃货们的一大损失。
问题四:山西特色美食有哪些? “天下面食,尽在三晋”,山西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也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以考证的时间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舞弄得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 一般家庭妇女能做几十种,到了厨师手里,更是花样翻新,达到一面多样、一面百味的境界。剔尖
这是山西人食谱中的精品,有白面剔尖、高粱面剔尖、杂粮面剔尖等等。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 俗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筷子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擦面
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从擦子漏下掉入开水锅里煮熟,配上各种浇头、打卤食用,这种面食易咀嚼、好消化,适于老年及牙齿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
面和好后,擀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宽的条,用手一片一片揪入开水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食用。这种面食做法简单,吃着筋滑。
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制的河漏床,迫使面从下方均匀的孔内下到锅里。待面压到一定长度,用刀从下方把面条截断,煮熟配浇头或打卤食用。
拨鱼
把和的很软的面放在一个带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铁制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拨入锅内,如小鱼在水里跳跃。这种面柔软绵滑,易于消化,配上荤素浇头或打卤即可食用。
猫耳朵
外形酷似猫的耳朵,小巧玲珑,吃起来有韧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面、莜面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擀成面片。切成小方块,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卷成猫耳朵状,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莜面栲栳栳
用营养价值极高的莜面做成的,将面揉精,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竖立在笼中蒸熟即成。
头脑
头脑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种名早点,为汤状食品。在一碗汤糊里,放上三大块肥羊肉,一块莲菜,一条长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补、活血功能。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各 饭店大都有“头脑”上市。
灌肠
是武乡的夏令小吃,它是用荞麦面制成的,营养丰富,性味甘平,有清热解毒之功能。《本草纲目》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特点是色棕明亮,爽口不腻,去火充饥。因此,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最常见的食品之一。
疤饼
在晋中、晋南等地有―个古老的风俗,孩子做满月,外婆家或亲朋好友总是提一包酥脆的“疤饼”前去祝贺。这种松脆酥香的疤饼,又叫石子饼,用油和面,将碾薄的面饼放在炉中已经加热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其中繁峙疤饼最为有名。
碗托
又名灌肠,是山西的又一风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吃时用刀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在晋西北保德、河曲、偏关及代县街头,随处可见卖碗托的摊点。平遥、榆次、太原一带以白面碗托热炒居多,俗叫“炒灌肠”。
荞面>>
问题五:山西有哪些风光和美食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涌现出一批风景区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山西(3张)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太行山大峡谷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恒山、黄 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云冈石窟/悬空寺、绵山、永乐宫。珏山、丹河龙门景区、山里泉、九女仙湖、白马寺山森林公园、棋子山、王莽岭、青莲寺、柳氏民居、丹朱岭、羊头山炎帝陵、海会寺、凤凰欢乐谷、舜王坪等[6]。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大同火山群、霍山国家地质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批共271处,数量居全国第一。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平遥、祁县、新绛、代县、太原[7]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五批共3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红色旅游圣地: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左权将军烈士陵园,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蟠龙旧址,山西大同煤峪口万人坑,刘胡兰纪念馆等。
山西老陈醋:
山西醋很有名,老陈醋是山西醋中的珍品。据传,周代时,在山西就开始了醋的生产,而老陈醋,在春秋战国时代,古晋阳就有一些作坊开始酿造。山西老陈醋甜绵酸香,不仅调味上佳,还可消食、美容、杀菌。现在最富盛名的是宁化府生产的益元庆老陈醋。
汾酒:
山西汾酒,产于汾阳,是中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廿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杏花村汾酒是中国古老的历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纯正,味美无穷,畅销国内外。
山西面食:山西小吃(15张)
山西面食种类丰富,有拉面、刀削面、拨烂子(不烂子)、 擦尖儿、焖面、猫耳朵、莜面栲栳栳、沾片子 面麻片、 “三倒手”硬面馍、碗托、拨鱼、高梁面鱼鱼、莜面墩墩、莜面窝窝、荞麦圪坨、荞面灌肠、砍三刀烧麦 太后御膳泡泡糕、忻州瓦酥等三百余种。
传统糕饼:
太谷饼 繁峙疤饼 孟封饼 闻喜煮饼 豆沙糕 黄糕 朔州油糕 晋中油糕 稷山麻花 老劲子麻花 定池麻花神池月饼等。
山西面塑: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
其他小吃:
平遥牛肉、榆次头脑、瞪眼儿、大同凉粉、铜火锅、竹叶青酒、过油肉、定襄蒸肉、五寨黑肉烩菜、猪血灌肠、左云羊肉饺子(杨千堡)、右玉羊杂、岢岚炖羊肉、山西大烩菜、解州羊肉泡馍、羊杂粉汤、羊杂烩、羊杂碎汤、晋南醪糟、 广灵豆腐干、河曲酸粥、老豆腐、 “头脑”(又名八珍汤)、豌豆面 、闻喜煮饼>>
问题六:山西太原特色美食 1、莜面栲栳栳:莜面的营养价值极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这六种粮食的6倍,释放的热量等同猪肉或肥牛。
2、过油肉 :过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传统特色菜肴,现在更是平遥的著名小吃,历经代代厨师精心烹制相传至今。
3、荞面灌肠:荞面灌肠是随处可见的小吃了,周边的县市叫“碗托”。
4、羊肉蒸饺:羊肉蒸饺是太原的名吃之一,1930年左右创建,位置也在桥头街。
5、百花稍梅:百花稍梅是太原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
6、太原老豆腐:老豆腐也叫豆腐脑,正宗做法是用糖饧起色,加火烧开后,加入湿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丝,加豆腐脑适量,葱盐椒调味。
7、鸡蛋醪糟:鸡蛋醪糟也是太原的特色小吃,荣茂园海子边小吃部的鸡蛋醪糟久负盛名,至今还流传着“海子边醪糟王,美酒不如醪糟强。”
8、豌豆糕:豌豆糕是太原特色小吃,属甜食,宜在夏季食用。用上等豌豆脱皮磨粉,加入白糖、柿饼、柿子霜制作而成。色淡黄,爽滑利口。
9、羊杂割:羊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
10、头脑 :头脑之名为头脑,实则既无头又无脑,而是用肥羊肉、黄花、煨面、藕根、长山药、良姜、酒糟、黄酒八样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食物,故而又名八珍汤。
问题七:山西美食有哪些 面食
山西的面食可谓是名扬天下,其中以刀削面,猫耳朵,面片儿和荞面烙最为出名,也最为味美。一碗热气腾腾,滋味咸香的面条下肚,使人精神抖擞,通体舒畅。
长治卤肉羊汤
山西长治地区的卤肉羊汤,可是当地的名菜,羊肉香而不膻,嫩而不柴,色泽明亮,让人闻其香而思其味。
定襄蒸肉
虽然叫做蒸肉,但是这道菜蒸的可不是纯肉,而是以土豆,淀粉,肉糜加之调味料,做出来的有肉香却不见肉影的一种特色美食。此菜冷热均可食用,味道堪称一绝。
大同兔头
初到大同的朋友,可不要被这道特色美食的外表吓蒙,如拳头大小的兔子头,一锅一锅的出现在大同大街小巷的餐馆之中。兔头的味道有酱香,有麻辣,滋味那叫一个足,吃着那叫一个过瘾。
平遥牛肉
”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这是对平遥牛肉的描写,据说慈禧太后吃了以后都赞不绝口,可想而知这平遥牛肉是何等的美味,这是来山西一定要吃的东西哦。
黄米油糕
油糕全国各地都有,为什么山西的黄米油糕出名呢?它不同于江米糕那么细腻嫩白,嚼劲十足,而且可以做各式糕点。山西的黄米糕,属于粗粮,吃着养人,接地气儿。
问题八:山西有哪些名吃? 山西名吃 shanxiql 2007-08-14 山西侨联 平遥碗托:平遥的碗托是清代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经平遥时,品尝过这种食品之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以重赏。平遥碗托,成为一种地方名吃。 平遥碗托的制作方法是将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再加以一定的比例盐水,菜子油,调成稠糊状放入五寸左右的小碟笼蒸约十五分钟,待凉后,可根据食客的要求切成条,成片状。 平遥碗托既可热炒,也可以冷吃。冷吃切成面条状加入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粉、香油等拌着吃。平遥碗托冷吃凉爽、清香,光滑可口,你一不小心用力一吸,面条就会钻入你的胃里面。其热炒通常是加豆芽、蛋丝,再加上山西的名醋和酱油,上台后香味四溢,诱人馋涎欲滴。 平遥牛肉:晋中平遥,出的另一中华名吃就是平遥牛肉,它也跟慈禧有关,她西逃在外用的九九如御膳,第一道菜就是平遥牛肉。它薄如刀片,咀嚼后,津津有味。 它是用当地良种牛肉,宰杀后要用平刀大拉,出血完全干净。宰杀后用盐腌泡半月有余,煮沸后加入调料,先是大火煮沸,苫鹇炖,直到熟透,最后用温火4小时左右捞出。 肉红色的牛肉是其独有的颜色,即可凉拌,又可热炒,浓香扑鼻,甘醇可口。 太谷饼:“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这是晋中的名谣。能跟中华传统的美食平起平坐,可想这太谷饼的份量了。 太谷饼是三晋大地很典型的很有代表性的地方名吃,它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甘香,清凉爽口,放久了又绵软,它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常温下放上半年,不发霉,不变质,并且能保持酥软性和原有的风味口感。 太谷饼,它制作的比例比较严格,用上好的面粉,雪花白糖,北路胡油,水粞,苏打,碱面,芝麻。它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除了必须按比例将水粞、食油、苏打、碱面在一定的水温混合之外,面粉和白糖要分两次混合,直至面团发白发细为止。面团粘上芝麻后,再放入吊炉炉制。成品的太谷饼为红**。 山西刀削面:如果你会讲几句地道的山西话,又会做刀削面,你不用怕了,你可以到世界各地开你的刀削面馆了,不愁两餐了。 刀削面以刀工、削技绝妙而被人称为飞刀削面。工艺精巧的厨师削出的面条“一跟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削面如鱼儿跃”。 山西人吃面条,可以开面宴,刀工不同,而又风味各异,拉面、刀拨面、剔尖擦面、揪片、猫耳朵,光听制面师傅摆谱,你会瞪大眼睛的。而刀削面是面中之冠,作为山西名吃绝对没有夸大。 过油肉:不论何地的山西饭庄,山西的过油肉一定是正正规规摆在热菜的前面,而且服务员一定还会郑重其事向您推荐。 过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传统特色菜肴,历经数代厨师精心烹制代代相传至今。并在全国的烹饪大赛中,屡获殊荣。各地经营山西风味的菜馆为了适应当地食客的需要,往往在过油肉里配洋葱、蒜台、黄豆芽……但不管怎么变,一定是选用上好的里肌肉。 太原清和元头脑:太原清和元头脑是用羊肉、羊髓、煨面、藕根、长山药、黄芪、良姜八种物品混合煮成不稀不稠的汤,在山西太原又叫八珍汤,最为传统的就是要数清和元饭店的了。 羊肉味甘性热,补虚开胃,藕根清热化痰,山药补脾除湿,黄芪味甘性温,补脾健肺,良姜温中下气,暖胃消食,这些配合在一起,就组成一剂温补而不腻、清薄而又可口的药饵,清晨一碗>>
问题九:山西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灵丘莜麦面 大蒜 黄河鲤鱼 竹叶青酒 稷山板枣 木版年画 菖蒲酒 玉堂春酒 大同火锅 北芪黄酒 晋祠大米 闻喜煮饼 太谷壶瓶枣 恒山白酒 六味斋酱肉 山西熏醋 运城相枣 上党腊味驴肉
问题十:山西有什么名食小吃? 太原过夜生活的人大部分每天晚上都会去~一碗面,溜个肥肠,再来个猪皮炒豆豆,炒个血,拼个凉菜,再少喝点此地不光是夏天非常火暴到冬天晚上很冷的时候都是异常火暴!!! 十点以前不开 ,就是电力大厦对面也是晚上出来的地摊,他就做方便面,也是很多人去~就一个人,看他都很累,可是就是人多~好吃,很多年了补充:桃园3、巷,大南门,起凤街口,有一家温州抄米粉的店,里面的花蛤异常好吃 在桃南省消防总队南边的巷子里有一家河源小拉面馆,尝尝人家的卤猪手、鸡脖、溜肥肠、喝上二量二锅头,酒足了上一大碗小拉面就上人家送的干煸辣椒,别忘了要一碗面汤,原汤化原食 说烧烤,讲正宗,品口味,我推荐亲贤北街(水总对面,高管局旁边)有家绝正的新疆饭店那里的店小二到掌柜的说的全是外语正宗的一撕烂风味。还超便宜。 我觉得2巷的羊肉串不在经典之列也太疏忽了吧,我看着那个卖羊肉串的小伙子(当年)一步步变成胖老头的。我忠心耿耿的吃了12年阿! 2巷的肥肠粉绝对比tm文源巷的好吃从头看到尾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老军营小区里的林源烩菜馆,吃遍太原市,他家的大骨头,黑肉炖菜无人能及。 柳北口郝刚刚对面有家成都特色小吃也蛮正点的推荐里面的冒菜和凉面 体育路上,“川娃子”小吃店,凉粉很好吃,还有很多米粉,梨水也好喝!!很便宜!!! 康隆商城后边,有一个饺子馆,他家的蛋卷自己做的,超级好吃穿! 汾酒大厦的原浆酒,好喝不上头!还免费!! 山西大学旧校门对面有一家重庆乾唐火锅店,那里的锅料真是好吃,不过一定要点大锅底里的麻辣鲶鱼锅,那鱼又香又软又劲道,咬一口满口的香~~~两个人去吃再点一盘13元钱的特色肥牛,那牛肉也很不错,只要在锅里涮几下肉就可以出锅了,煮的时间长了反而老,肉好像是经过特别腌制过的,口感也很好,滑利爽口,然后再点几盘菜就可以吃的又好又饱了,我和同事们下了班常常去吃,两三个人四五十元钱就可以搞定了,好吃又实惠~~~~ 薛巷的炒米线不能不提啊,还有柳巷长风剧院旁边巷子里的X记腊汁肉夹馍(去过西安的朋友一定知道那才是正宗的肉夹馍).大南门路西边第一个巷子(巷子里都是 风味)一直往里走,巷子南面有一家烧烤(名字忘了,旁边是美容,文身店),推荐里面的肉筋,整腰,羊蛋(碎腰也不错,卖的很好.个人喜欢吃整腰).老板是 ,对吃很有研究,爱喝酒.经常有小车去那里包全部的羊腰和羊蛋 青年宫旁边桃圆小学附近有一家卖羊肉串的小店,他原先在桃圆四巷天龙超市对面,因马路市场治理搬来的。人很多,非常好吃。2、武汉臭豆腐,在王村南街的菜市场门口,非常美味,很多人打车来吃。3、还有双塔西街双西小学对面的知味源湘菜馆也非常有名,尤其他的干豆角炒腊肉、蒜香鱼头等,都让人流连往返。 体育路北的东面墙上有个窟窿的地方(俺们常叫狗洞),从一个铁架梯子进去(应该石铜厂的宿舍区),左拐的小店,好吃的有炒肉皮,炒羊血,炒豆腐,大骨头等;味道很好。 五龙口街往东走,路北有一家湖南人肥肠馆,我没吃过(本人不吃肥肠),但是每每路过看见人暴多,而且很多都是开车去的,还得等桌子。 半坡东街厕所旁边的烙饼,和厕所对面的肉丝拉面,极力推荐,最好烙饼配拉面,真正的好吃不贵,不去枉生 柳巷的牛王庙都没写到,真不知道是怎么个吃遍太原,牛王庙的火锅粉很爽!其他不说了,都是川味,夏天去最爽,不光是吃的流汗爽,还有暴多的美女,想想夏天衣着性感的美女吃着火锅分流汗你就没理由不去了~~(女士除外) 坝陵桥的串串香确实没的说,以前火暴程度不亚于唐都刚开张的时候,人头攒动,后来整改,都没了,现在开到了坝陵桥4中门口,>>
一道美食
一个传说
一段文化
据传说,宋朝有一位将军在一场激战中打了败仗,无奈之下,只好脱掉身上的盔甲,换上一身老百姓的布衣,悄悄往回走。因为害怕有追兵,他不敢走大路,专门走小道,而且还专门找人迹罕至的地方走。
当时正是大冬天,风狂雪大。几天后,他又冷又饿,晕倒在一所破庙里。忽然,他在朦胧中感到耳朵一阵疼痛,原来,一只老鼠以为他已经死了,跑来吃他的尸体。他看到老鼠也来欺负自己,不禁怒火中烧,立即追打老鼠。老鼠很快跑进洞里。将军余怒未消,就趁机掘开了老鼠的洞穴,在其中发现了大米、小米、红枣、莲子等八样。已经几天没吃饭的他非常高兴,立即找出一个香炉做锅,做起饭来。就是因为这一香炉饭,他活了下来。
为了纪念这件事,这位将军以后每一年这个时候都用这八种粮食做饭吃。后来流传到民间,就成了现在的八宝饭。
西湖醋鱼为杭州西湖最负盛名之菜肴,始制于南宋高宗时,据古籍记载,西湖醋鱼一菜来源于“叔嫂传珍”。
相传在南宋时,有宋氏兄弟两人,颇有学问,但不愿为官,因而隐居江湖,靠打鱼为生。当地有一恶霸,名赵大官人,他见宋嫂年轻貌美,便施阴谋害死了宋兄,欲霸占宋嫂。至此,宋家叔嫂祸从天降,悲痛欲绝。为了报兄仇,叔嫂一起到衙门喊冤告状,哪知当时的官府与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告状不成,反遭毒打,把他们赶出了衙门。回家后,嫂嫂只有让弟弟远逃他乡。叔嫂分手时,宋嫂特用糖、醋烧鲩鱼一碗,对兄弟说:“这菜有酸有甜,望你有出头之日,勿忘今日辛酸”。后来,宋弟外出,抗金卫国,立了功劳,回到杭州,惩办了恶棍,但一直查找不到嫂嫂的下落。一次外出赴宴,席间得知此菜,经询问方知嫂嫂隐姓埋名在这里当厨工,由此始得团聚。于是,“叔嫂传珍”这道美菜,也同传说一样在民间流传开来。
清人方恒泰有《西湖》诗咏之,云:"小泊湖边五柳居,当筵举网得鲜鱼。味酸最爱银刀桧,河鲤河鲂总不如。"道出了西湖醋鱼的烹制与美味。西湖醋鱼至清代末年, 以西湖楼外楼菜馆所烹制者最负盛名,时至今日仍然。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猛地想起家乡的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
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
清炖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入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庆功酒宴上,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
本文2023-08-07 08:12: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