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山海经》?其精髓在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如何读《山海经》?其精髓在哪里,第1张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1 怎样读懂文言文

正因为读不懂才要学习。

读不懂文言文只是没接触过的人才感觉很难,只要下决心硬啃几篇,就会发现“原来不过如此”。如何学习?如果是在校学生的话,跟着教材走,多读点课外文言文就行。

如果不是在校生,完全自学的话,先选择有故事情的节读,比如《聊斋志异》、《史记》里面的传记等。方法是:绝对不看译文,完全凭着一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必须搞懂,搞懂一篇,能把故事讲给朋友听才行。

用这种“笨办法”,强读十来篇,就会发现不是很难。这时自己就会提问题:文言文说话的方式为什么与白话不同?“之乎者也”又有那么多意思?这说明已经“入门”了,回头再去了解文言虚词、文言语法等常识。

以后的学习就会上档次。这就是基本方法。

有了一定的功底后,让你不学都不行!因为文言文太美。以后,就可以逐渐转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了。

——就这么简单。

2 读文言文应该怎样停顿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熟读成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琅琅上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熟读,要读好停顿,不能读破句子。怎样才能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呢?以下几点做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了解句意 词义 ,有助于读准句中停顿 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可边读边结合注释大致了解文章的意思,对读不通的地方要反复揣摩,结合上下文理解其义。大致理解了词义、句意能有效防止读破句子的现象出现。

例如:《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句,如果中断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这是对句意不了解,对“复”和“延”词义不清,对“谁”“至其家”理解错误,当你知道“各复”是“各又”的意思,“延”讲作“邀请”,是请“渔人”(省略),“到自己家去”。就应读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再如《狼》中“两狼之并/驱如故”(错)这是不理解“并”“驱”的含义,当你知道“并”是“一起”,“驱”是“追赶”的意思,就应读成“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借助所积累的语法知识,有助于读准句中的停顿 例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句,是读作“其一犬/坐于前”还是“其一/犬坐于前”? 要看“犬”是不是这个句子的主语。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1)虽/鸡狗不得宁焉。(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8)若/毒之乎?(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1 偏正短语(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2 介宾短语(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 文言文好的读音

一是读作hǎo,例如:

是女子不好。——《史记·滑稽列传 西门豹治邺》

秦氏有好女。——《乐府诗集·陌上桑》

又是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好雨知时节。——唐· 杜甫《春夜喜雨》

江南好。——唐· 白居易《忆江南》

欲与王为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是读作hào

好治不病。——《韩非子·喻老 扁鹊见蔡桓公》

敏而好学。——《论语》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唐· 柳宗元《黔之驴》

4 文言文怎么阅读,读不懂怎么办

第一遍浏览 看大致意思 然后看要考的词句 先看看能不能看懂 第二遍在重点分析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还是重在积累 平时多看多做会有感觉的 碰到读不懂得句子时 先猜然后联系上下文看看对不对 另外可以假设某些字是通假字 或者分析句子结构 看是不是特殊句型 如倒装句 省略句等 当然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紧张的话很容易影响发挥的 还有就是实在读不懂的话就把重点放在要考的句子上 可能会碰到文章很难 但是要考的句子很简单的情况

打了这么多。采纳我的吧。。

5 怎么读好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 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您好,我就是中文系毕业的,我来回答你吧。要读懂古文,语感很更要,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如何培养语感呢?当然是多读古文,多背经典文章,这方面的书我首推《古文观止》,你每天研读一篇,最好熟读成诵。但学习古文光有语感还不行,你还得理解古文语法、句式。这方面的书我推荐王力先生的《古汉语语法》。如果你的古文功底实在太差,我建议你先从浅文言入手,读读四大名著,这是最基础的。

学习古文没有工具书也不行,我遇到的最全的、收录字数最多的古汉语字典应该改是王力先生的《王力古汉语字典》。

古文学习主要是字和句,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句读”,是古人启蒙教育的开始。我建议你平时多读古文,不多读这类的文章,你就是工具书再多也没用。送你一句,师说里面的“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或否焉?”。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