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症状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胃痛的症状是什么?,第1张

健康是我们一生都绕不开的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有很多病都是可以治愈的。但是现在也呈现出这样的迹象,年轻人得病的人数越来越多了。比如,胃痛就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特征。那么胃痛都有哪些特征呢?我们该怎么判断到底是不是胃痛呢?

首先,如果患有胃痛,会出现食欲不振。如果有胃痛的人在吃饭的时候可能吃不下去,还会伴有恶心、反酸水的症状。其次,患有胃痛的人在吃完饭后会有一种饱腹感。如果患有胃痛的人,平时的生活习惯不规律,也会造成疼痛感加重。胃疼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只要平时注意一点,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没有太大的威胁。

但是有的人出现胃疼的状况之后,认为是小事一点都不在意。渐渐的,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一些恶性疾病。如果出现反胃的状况,很有可能胃部出现了恶性肿瘤。因为有的恶性肿瘤也会伴有胃疼的状况,会导致人体的消化能力降低。如果出现胃疼的状况,还伴有便血,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尽快去医院就医。便血的症状很有可能就是由于出现恶性肿瘤引起的。

所以当身体出现反常状况的时候,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千万不要认为胃疼是一件小事。如果不引起注意,很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出现胃胀气,也要引起患者的注意。出现胃疼的状况,还伴有胃胀气的症状。那么就要高度怀疑是恶性肿瘤了。这是因为胃部的消化能力降低,食物在我们身体内长时间堆积。有的人在吃完食物不久就会出现违章期的状况,还伴有胃疼。出现这些反常现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检查。

最常见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紫癜,大小不一,主要分布于下肢的伸侧和臀部,常对称,面部和躯干甚为少见。紫癜可突出皮面,伴轻微痒感,初为鲜红色,继而为暗红色、褐色,亦可以表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红斑,甚至溃疡坏死和出血性大疱等。皮疹大小不一,可融合成片,分批出现,亦可反复发作,有的可伴有局限性或弥漫性水肿,如头部、面部、眼睑等。皮肤紫癜通常约经过两 周而渐消退。

1《本草纲目》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

按∶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2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普洱茶

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按∶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物理小识∶普雨茶蒸之成团,狗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按∶普雨即普洱也)。

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皮血者,研敷立愈。

闷百草镜云∶此症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惟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二钱煎服,少顷尽出,费容斋子患此,已黑黯不治,得此方试效。

3《本草图经》:旧不著所出州郡,今闽、浙、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今通谓之茶,茶、茶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

4《茶经》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桅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桐,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性极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痰。

5《纲目》:茶有野生、种生,种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顶。正圆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后苦,最戟人喉,而闽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种,一次须百颗乃生一株,盖空壳者多故也。畏水与日,最宜坡地荫处。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者皆茗尔。

6《纲目拾遗》: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莲心第一,旗枪次之,于谷雨前采撮成茗,故名。三年外陈者入药,新者有火气。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

7《汤液本草》:茗,苦茶、腊茶是也。治阴证汤药内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杨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

8《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蠢,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为酪奴,亦贱之也。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9《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藏器言苦,然亦有不苦者。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瘘疮者,大肠积热也;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

10《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鼓、葱白、生姜,治时疫气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11《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庵,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12《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13《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14《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15《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16《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17《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18张洁古:清头目。

19《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20《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21《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22《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23《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地锦草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植物形态 9 采制 10 性味 11 功能主治 12 化学成分 13 地锦草的药理作用 14 附注 15 地锦草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31 地锦 1532 斑地锦 154 鉴别 155 检查 1551 杂质 1552 水分 1553 总灰分 1554 酸不溶性灰分 156 浸出物 157 含量测定 15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5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74 测定法 158 地锦草饮片 1581 炮制 1582 鉴别、检查 1583 性味与归经 1584 功能与主治 1585 用法与用量 1586 贮藏 159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锦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锦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锦草 1 拼音

dì jǐn cǎo

2 英文参考

euphorbiae humifusae,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umifuse euphorbia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olf milk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Euphorbiae Humifus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Euphorbiae Humifus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reeping euphorb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地锦草

地锦草为中药名,出自《嘉祐补注神农本草》[1]。为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或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 L 的干燥全草[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Herba Euphorbiae Humifus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reeping euphorbia(《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地锦草的别名

血见愁、奶浆草、粪脚草、铺地锦[1]。

血见愁、红丝草、奶疳草、奶浆草。

7 来源及产地

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或斑地锦E.maculata L的全草[1]。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1]。

8 植物形态

一年生葡萄草本,有白色乳汁。茎纤细,近基部分枝,带紫红色,无毛。叶对生,长圆形,长4~10mm,宽4~6mm,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有细齿,绿色或带红色,两面无毛或疏生柔毛。杯状聚伞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苞倒圆锥形,淡红色,先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横长圆形,有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顶端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无毛。种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蜡粉。花期7~10月,果实7月后渐次成熟。

生于平原荒地、路边、田间。

9 采制

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10 性味

苦、辛,平[1]。

性平,味辛。

11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利湿,止血,解毒[1]。

1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黄疸,尿路感染,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乳汁不通[1]。煎服:9~15g(鲜品30~60g)[1]。

2治蛇咬伤,痈肿疔疮,煎服并捣敷;外伤出血,研末敷;钩蚴皮炎,捣敷或捣汁涂[1]。

12 化学成分

地锦全草含槲皮素、没食子酸、内消旋肌醇[1]。叶含鞣质。斑地锦全草含何柏烯[22(29)Hopene]、何柏烯醇[Hop22(29)en3βOL]、斑地锦烯醇酮(Supinenolone) Cβ谷甾醇等[1]。

含鞣质、没食子酸甲酯、槲皮素、肌醇、槲皮素甙类和山柰素甙类等。

13 药理作用

煎剂和酊剂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痢疾、大肠、变形、伤寒、百日咳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1]。动物试验证明酊剂对白喉毒素有中和作用[1]。

14 附注

同属植物斑地锦Esupina Rafin全草亦作地锦草入药。

15 地锦草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地锦草

Dijincao

EUPHORBIAE HUMIFUSAE HERBA

152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 usa Willd或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 L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153 性状 1531 地锦

常皱缩卷随,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桑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后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气微,味微涩。

1532 斑地锦

叶上表面具红斑。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

154 鉴别

(1)本品粉末绿褐色。叶表皮细胞外壁呈 状突起。叶肉组织中,细脉末端周围的细胞放射状排列。非腺毛3~8细胞,直径约14μm,多碎断。

(2)取本品粉末1g,加80%甲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一乙醚(1:1)混合溶液60ml使溶解,静置分层,弃去乙醚液,水液加乙醚提取2次,每次20ml,弃去乙醚液,水液加盐酸5ml,置水浴中水解1小时,取出,迅速冷却,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用水30ml洗涤,弃去水液,乙醚液挥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在105℃加热数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55 检查 1551 杂质

不得过3%(附录ⅨA)。

1552 水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H第一法)。

1553 总灰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K)。

15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附录ⅨK)。

15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7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80%。

15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5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4%磷酸溶液(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0nm。理论板数按槲皮素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15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槲皮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80%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15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1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80%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5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8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0ml,精密加入25%盐酸溶液7ml,置85℃水浴中水解30分钟,取出,迅速冷却,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5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槲皮素(C15H1007)不得少于010%。

158 地锦草饮片 1581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1582 鉴别、检查

(水分 总灰分 酸不溶性灰分) 同药材。

1583 性味与归经

辛,平。归肝、大肠经。

1584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用于痢疾,泄泻,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湿热黄疸。

1585 用法与用量

9~20g。外用适量。

158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59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 44 方解 45 运用 46 现代适应证 461 肾盂肾炎 462 肠伤寒 463 关节炎 464 类风湿性关节炎 465 布氏杆菌病 466 其他 47 三仁汤的药理作用 47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472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47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8 歌诀 49 出处 5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三仁汤 51 处方 52 用法 53 功能主治 54 出处 6 《医学摘粹》方之三仁汤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 65 附注 66 出处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仁汤 1 拼音

sān rén tāng

2 英文参考

Threeseeds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anren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三仁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温病条辨》卷一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杏仁15g、制半夏15g、薏苡仁18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后下)6g、竹叶6g、厚朴各6g。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通利湿浊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分证,为治疗湿温初起或者暑温夹湿,湿重于热证的代表方剂,还可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胃窦炎、急慢性结肠炎、肠伤寒、黄疸性肝炎、关节炎、肾盂肾炎等有湿热证候者。

4 《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

该方剂各味中药对病原微生物抑杀力度并不太强,只对伤寒杆菌还有些力度,可用于伤寒治疗;对于肾盂肾炎治疗时,应以现代抗生素治疗为宜;对于布氏杆菌病未发现该方剂中有对其抑杀作用的药味,宜结合现代抗生素治疗。至于关节炎,无论是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均与免疫机制密切相关,该方剂抗氧化损伤作用尚可,抗炎及免疫促进作用力度不大,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应该结合现代医学抗风湿等治疗为宜。[1]

41 处方

杏仁15g、制半夏15g、薏苡仁18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后下)6g、竹叶6g、厚朴各6g。[2]

杏仁12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3]

杏仁、半夏各五钱,滑石、薏苡仁各六钱,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二钱[4]。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5]。

42 功能主治

《温病条辨》卷一方之三仁汤功在疏利气机,宣畅三焦,上下分消湿热。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邪在气分,头痛身重,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者;近代也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属热轻湿重者[4]。

主治白涩症、聚星障、视瞻昏渺、云雾移睛[6]。

43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用甘澜水2升,煮取750毫升,日三服。

甘澜水煎服,日三次[4]。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5]。

44 方解

本方为湿温初起,湿重热轻之证而设。湿邪伤人,常波及三焦而致上焦肺气不宣,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与膀胱气化失常,病症繁多。本方以三仁为君药,其中杏仁苦温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此即开上;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宣畅脾胃,此即畅中;薏苡仁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此即渗下。配伍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疏导下焦,使湿有出路,三药为臣药。半夏燥湿和胃,止呕除痞,厚朴行气化湿,二药又可使寒凉之品清热而不碍湿,共为佐药。本方药性平和,无温燥辛散太过之弊,有宣上畅中渗下、上下分消之功,可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运复健,三焦通畅,诸症自除。[2][4]

三仁汤配伍特点是“宣上、畅中、渗下”三法并进,以达治疗目的。方中杏仁宣利上焦之肺气,以通调水道,白蔻仁畅中焦之脾气以化湿行气,薏苡仁渗利下焦以利湿清热,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2]

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主要方剂。湿温的其发病每与内湿有关,湿温初起,除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外,兼见胸闷不饥等湿阻气机之证。其头痛乃阳为湿邪阻遏之候;湿为阴邪,湿遏热伏,则午后身热。治之法,一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之则洞泄;三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以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遂有锢结而不解之势。惟以芳香苦辛、轻宣淡渗之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为宜。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暑解热清,则诸症自解。[7]

三仁汤功效在于运脾化痰,清热利湿,用于视瞻昏渺之湿热痰浊上犯清窍,而以湿热偏重,眼底水肿比较明显者[8]。

45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湿温初起或者暑温夹湿,湿重于热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胸闷、午后身热、体倦身重、脘腹不适、舌苔白腻、脉濡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2]

2.加减法:若伴有恶寒现象,加香薷、藿香、佩兰解表化湿;有寒热往来者,加草果、青蒿;湿重于热,加苍术、石菖蒲、草果芳化燥湿;热重于湿,加连翘、黄连、黄芩清热祛湿。[2]痹证、淋证、水肿等属湿热者,均可加减用之。[9]

3使用注意:若湿已经化燥者,不宜使用。[2]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不宜应用。[3]

46 现代适应证

[10]

适应证:适用于肠伤寒、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461 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大多是由于泌尿道、膀胱等感染逆行到肾引起的,个别由其他部位感染后经血行感染所致。主要病理改变为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黏膜下可有细小的脓肿,严重者肾小管腔内可有脓性分泌物,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内有白细胞浸润和小脓肿,严重时可广泛出血。临床以发热、尿道 征、腰痛为主要症状。

462 肠伤寒

伤寒是由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种传染病,伤寒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再经肠黏膜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初期菌血症,在骨髓、肝脾、淋巴结等组织中增殖后再次人血形成二次菌血症,然后经血流或胆道进入胆囊,再由胆囊排入肠道与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发生剧烈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使淋巴结增生,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长期感染以及发热消耗,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损伤。主要病变在小肠,以回肠壁病变最重,淋巴滤泡肿胀,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严重者可穿孔,肝、肾、脾、骨髓也可浸润。伤寒内毒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玫瑰疹、腹泻、便血、贫血。白细胞减少时,可并发肝炎或心肌炎、肾炎、肺炎等。副伤寒与伤寒发病机理几乎相同,是由副伤寒杆菌感染所致,临床症状也较伤寒轻。

463 关节炎

关节炎是由于骨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以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本病为中老年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病因机制目前了解还不充分,主要病因有二:①一般易感因素如遗传、高龄、肥胖、性激素、骨密度、过度运动、吸烟以及其他疾病。②机械因素如创伤、关节形态异常、某些关节长期反复使用以及剧烈的文体活动等,上述原因导致软骨基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调;软骨下骨板损害使软骨失去缓冲作用;关节内局灶性炎症。主要病理改变首先为软骨变性,局灶性软化,表面粗糙,失去正常弹性,局部小凹陷、脱落等;其次是骨糜烂,脱落后软骨下骨板暴露;第三是轻度的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晨僵和黏着感,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弹响等。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其病因机理主要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咽峡炎后的晚期并发症。该病抗原性复杂,各种抗原分子结构与机体器官抗原存在同源性,机体的抗链球菌免疫反应与人体组织产生交叉反应,导致器官损害;而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的抗原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荚膜由透明质酸组成,与人关节、滑膜有共同抗原性,这种抗原模拟自身抗原与链球菌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人体关节滑膜中产生风湿性关节炎;另外细胞免疫反应异常也是主要发病机制,如周围淋巴细胞对链球菌抗原的增殖反应增强,患者外周血对该抗原诱导的白细胞移动试验增强,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和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功能增加;扁桃体单核细胞对该抗原免疫反应异常等。同时A族链球菌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类可直接损害关节也是重要机制。主要表现为关节结缔组织渗出、水肿等,全身较大关节游走性、对称性红、肿、热、痛、活动受限。

464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症状为对称性、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其病理为慢性滑膜炎,侵及下层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多数患者活动期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RF)。病因不清楚,可能有遗传倾向,更可能与感染因子有关;虽然还未发现导致本病的直接感染因子,但一些病毒、支原体、细菌都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影响RA的发病和病情进展。当抗原进入人体经巨噬细胞作用后与细胞膜的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若此复合物被其T细胞受体所识别,则该T辅助淋巴细胞被活化,通过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各种介质,不仅使B细胞激活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其中有RF和其他抗体,同时也使关节出现炎症反应和破坏。免疫球蛋白和RF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经补体激活后可以诱发炎症。CD4+T细胞在RA发病中起重要和主要作用,在病程中T细胞库的不同T细胞克隆因受到体内外不同抗原 而活化增殖,滑膜的巨噬细胞也因抗原而活化,其所产生的抗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8等增多,则促使滑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TNFα更进一步破坏关节软骨和骨,结果造成关节畸形;IL1是引起RA全身症状的主要因素;RA滑膜出现不正常凋亡过程,过量Fas分子或Fas分子和Fas配体比值失调都会影响滑膜组织细胞的正常凋亡,使RA滑膜免疫反应得以持续。

465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又名波浪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脏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传染源多为羊、牛、猪、狗、马等动物,主要经皮肤接触传播,少数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发病机制复杂,以细菌、毒素及变态反应为主要机制。布氏杆菌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在其内繁殖,首先形成原发灶,然后细菌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流形成菌血症。该菌受机体多种免疫因素作用,菌体破坏既释放出内毒素和其他物质,导致毒血症;部分细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繁殖,然后随血流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引起细胞变性坏死;细菌可反复进入血流及组织,故病情可反复和加重,病灶部位T淋巴细胞可被细菌反复致敏,并反复接触抗原,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胞聚集于布氏杆菌周围,吞噬并杀灭该菌,形成包裹感染灶的肉芽肿,未被清除者则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复发。该病可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初期可有炎性渗出、变性坏死,继而肝脾淋巴结可见增殖性结节和肉芽肿。

466 其他

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胃窦炎、急慢性结肠炎、黄疸性肝炎等有湿热证候者。

47 三仁汤的药理作用

[11]

47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杏仁所含杏仁油对蛔虫、钩虫及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蔻仁挥发油能增强链霉素的抗结核杆菌作用。10%滑石粉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竹叶水煎剂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厚朴煎剂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对耐酸菌、肺炎双球菌、枯草杆菌、变异链球菌均有抑菌作用;煎剂对许兰黄癣菌、红色毛癣菌等多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同时有抗病毒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该方剂各味中药抗菌力度不算强大,文献还未发现哪味中药对布氏杆菌有抑杀作用,但对伤寒杆菌3味药均有抑制作用。

472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苦杏仁及宁球蛋白具有抗炎消肿作用,白蔻仁煎剂可使胃黏膜组织SOD增高,MDA含量下降。薏苡仁浸出物可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膜的甲基转换酶、磷脂酶A2和前列腺素E2的分泌,从而稳定炎症细胞的细胞膜;同时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超氧阴离子(O、H2O2、羟基、化学发光体),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通草水煎剂具有显著抗炎作用,所含通脱木多糖可明显降低血清及肝脏中LPO含量,降低脑组织中脂褐素含量,提高全血SOD活力。竹叶提取物可明显降低LPO,提高SOD及GSHPx活力,竹叶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羟基作用。半夏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轻度 作用,可使血中皮质酮水平升高,发挥抗炎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中性粒细胞游走,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同时可提高血浆SOD活性,降低LPO含量。

以上可以看出,该方剂各味药抗炎力度并不大,而抗氧化损伤力度尚有力。

47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杏仁所含苦杏仁苷能明显促进有丝分裂原对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NK细胞活性,促进PHA 的T淋巴细胞的转化增殖。薏苡仁热水提取物葡聚糖及酸性多糖CA1、CA2均有抗补体活性,薏苡仁浸出物能使巨噬细胞增加IL1的分泌,显著增加单核细胞产生抗体,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臣药通草多糖可提高血清溶菌酶活力和单核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溶菌素水平,抑制迟发性过敏反应。佐药半夏中提取的多糖具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以厚朴为主的柴朴汤有明显地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能显著抑制牛丙种球蛋白IgE血清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对Ⅳ型变态反应也有抑制作用。4.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君药杏仁及其所含宁球蛋白具有镇痛作用。薏苡仁有解热、镇痛作用,其所含薏苡仁油有抑制骨骼肌收缩的作用。臣药通草水煎剂有明显解热作用。佐药厚朴乙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又有中枢性肌松作用,厚朴生物堿对横纹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乙醚提取物能抑制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及丘脑下部激活系统,厚朴酚还能抑制脊髓兴奋性传导物质的前体谷氨酸的作用而产生脊髓抑制作用,提取物尚能明显影响中枢多巴胺系统的作用。

值得重视的是半夏中含有钙、钾、钠、铁、锈、铝、铊、磷等微量元素;竹叶中含18种微量元素铝、钡、钛、锆、铅、锡、镓、锶、铁、锌、镁、钙、锰、镍、铜、银、硼、硅;通草中含有钙、钡、镁、铁等18种微量元素,滑石中含有[Mg(SiO4O10)·(羟基)2]或3MgO·4SiO2,还含有一部分MgO、FO、Al2O3等,这些微量元素在神经、内分泌及其代谢活动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钙、镁、钠、钾共同维持着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钙不仅参与成骨和凝血过程,更重要的是钙是许多酶的激动剂,又是调节细胞功能的信使,细胞内的钙作为第二信使,例如在肌肉兴奋-收缩偶联因子、激素和神经递质的 -分泌偶联因子、体温中枢调定点主要控制介质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镁是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和激动剂,可启动300多种酶,除参与体内重要的代谢过程外,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肌肉的收缩等几乎生命的各个环节均与镁息息相关;特别是镁对细胞内钾的调节,镁缺乏时可导致细胞内钾外逸,同时诱发低钙血症,此时临床上多出现精神错乱、嗜睡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以及心律紊乱等心血管症状。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系统、电子传递链主要的复合物、过氧化物酶等主要组成部分,同时铁是儿茶酚胺类合成的限速酶的重要元素,缺铁时不仅出现贫血,同时出现易怒及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神经系统症状。锌在体内与80余种酶活性有关,如碳酸酐酶,DNA、RNA聚合酶等,许多蛋白质如反式作用因子、类固醇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受体的DNA结合区都有锌参与形成的锌指结构,在转录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故缺锌必然引起代谢紊乱;同时锌还参与生长激素的合成,促进免疫功能;更重要的是缺锌可严重影响脑功能,使精神抑郁症状加重。铜是体内多种酶的辅基,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铜离子在将电子传递给氧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此外单胺氧化酶、SOD等也都是含铜的酶,铜缺乏时会影响一些酶的活性,可表现出神经症状及贫血,可使心肌损害和代谢紊乱,使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功能低下。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中心,每个分子酶可与4个硒原子结合,GSHPx可利用H2O2使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成无毒的羟氧化物,保护细胞膜;同时硒可加强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可使氧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物自由基(ROO)转变成无毒的生育醌而具有抗氧化作用;同时硒还参与辅酶Q和辅酶A的合成。缺硒常可诱发扩张型心脏病及增加癌症的发病率。铬缺乏时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又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生长发育停滞。锰是多种酶的组成部分和活性剂,如RNA聚合酶、SOD等,缺锰时可直接影响脑功能,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影响生殖功能,胰岛素数量及胰腺β细胞减少。钴是维生素B12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生素B12对神经功能有着直接影响,同时鉆和锰均为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元素。镉对铅有解毒作用。

48 歌诀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2]

49 出处

《温病条辨》卷一

5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三仁汤 51 处方

薏苡仁二钱五分,桃仁、牡丹皮各一钱五分,冬瓜仁二钱[4]。

52 用法

水煎服[4]。

53 功能主治

治胃痈、肠痈,腹痛烦闷不安,或胀满不食[4]。

54 出处

《医学入门》卷七方。

6 《医学摘粹》方之三仁汤 61 方名

三仁汤

62 组成

杏仁3钱,白蔻仁2钱,生薏仁3钱,滑石3钱,竹叶1钱,桑叶3钱,白通草2钱,半夏2钱。

63 主治

《医学摘粹》方之三仁汤主治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或渴,午后身热,脉浮虚者。

64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

甘澜水煎大半杯,温服。

65 附注

方中仍有温药者,以湿属阴邪,非温行则湿不去也。

66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伏龙肝 31 伏龙肝的别名 32 来源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伏龙肝的药理作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伏龙肝 41 拼音名 42 伏龙肝的别名 43 来源 44 性状 45 性味 46 功能主治 47 伏龙肝的用法用量 48 摘录 5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伏龙肝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伏龙肝的别名 55 来源 56 生境分布 57 性状 58 化学成份 59 伏龙肝的药理作用 510 鉴别 511 炮制 512 性味 513 归经 514 功能主治 515 伏龙肝的用法用量 516 注意 517 附方 518 各家论述 519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伏龙肝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伏龙肝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伏龙肝 1 拼音

fú lóng gān

2 英文参考

humus flava usta [朗道汉英字典]

terra flava usta [朗道汉英字典]

3 《中医大辞典》·伏龙肝

伏龙肝为中药名,出自《雷公炮炙论》[1]。

31 伏龙肝的别名

灶中黄土、灶心土[1]。

32 来源

土灶内久经柴草熏烧的焦土块[1]。

33 性味归经

辛,微温[1]。入脾、胃经[1]。

34 功能主治

温中燥湿,止呕止血[1]。

1治妊娠恶阻,反胃呕吐,腹痛腹泻[1]。

2治呕血,便血,崩漏,带下[1]。煎服:30~60g,布包煎[1]。或煎汤代水煎药[1]。

3研末油调敷痈肿溃疡[1]。

35 化学成分

本品主由硅酸、氧化铝、氧化铁所组成,尚含钠、钾、镁、钙等[1]。

36 药理作用

本品对鸽由洋地黄酊剂引起的呕吐有抑制作用[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伏龙肝 41 拼音名

Fú Lónɡ Gān

42 伏龙肝的别名

灶心土

43 来源

为久经草或木柴熏烧的灶心土。

44 性状

为不规则的团块,大小不一。全体红褐色,表面有削砍的刀痕。质较硬,断面色稍深,常有蜂窝状小孔。具烟熏气。味淡。

45 性味

辛,微温。

46 功能主治

温中和胃,止吐,止血,止泻。用于妊娠恶阻,胃寒呕吐,腹泻,便血,吐血,血崩,赤白带下,尿血,鼻衄,胎盘滞留,直肠出血。

47 伏龙肝的用法用量

05~2两,水煎澄清服。

4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伏龙肝 51 出处

1出自《雷公炮炙论》(《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伏龙肝始载于《别录》,列为下品。

2《本草经集注》曰:"此灶中对釜月下黄土也……"《纲目》云:"独孤滔《丹书》言,伏龙肝取经十年灶下,掘深一尺,有色如紫瓷者是真,可缩贺,伏丹砂。盖亦不知猪肝之义,而用灶下土以为之也。"从以上各家对伏龙肝之基原、形色之记载考证,可知目前所用伏龙肝与古时相符。

52 拼音名

Fú Lónɡ Gān

53 英文名

Furnace Soil

54 伏龙肝的别名

灶中黄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内黄土、灶心土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在拆修柴火灶(或烧柴的窑)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得。

56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产。

57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橙**或红褐色。表面有刀削痕。体轻,质较硬,用指甲可刻划成痕,断面细软,色稍深,显颗粒状,并有蜂窝状小孔。具烟熏气,味淡。有吸湿性。以块大整齐、色红褐、断面具蜂窝状小孔、质细软者为佳。

58 化学成份

主要由硅酸(H2SiO3)、氧化铝(Al2O3)及三氧化二铁(Fe2O3)所组成;还含有氧化钠(Na2O),氧化钾(K2O),氧化镁(MgO),氧化钙(CaO),磷酸钙[Ca3(PO4)2]等。

59 伏龙肝的药理作用

1止呕作用:本品内服后对胃肠的末梢神经有镇静、麻醉作用,能减少对胃肠粘膜的 ,而达止呕作用。鸽灌服伏尤肝煎剂3g/kg,每天两次,共4次后,对于静脉注射洋地黄酊引起的呕吐有止吐作用,主要为呕吐次数减少,呕吐的潜伏期并无明显改变。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无效。

2本品外用撒布疮面能使血管收缩,分泌物减少,具收敛止血作用。鸽灌服伏龙肝煎剂3g/kg,每日2次,连服2天,对静注洋地黄酊所致呕吐可使呕吐次数减少,呕吐的潜伏期无改变。对去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则无效。

510 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1g,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生成大量气体,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2)取上述反应后的溶液,滤过。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生成蓝色沉淀。(检查铁盐)②取滤液1ml,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白色胶状沉淀;分离,沉淀能在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检查铝盐)

511 炮制

《雷公炮炙论》:"细研,以滑石水飞过两遍,令干用。"

512 性味

辛;温;无毒

513 归经

脾;胃;肝经

514 功能主治

温中止血;止呕;止泻。主呕吐反胃;腹痛泄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痈肿溃疡

515 伏龙肝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布包煎汤,澄清代水用,6012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516 注意

阴虚失血及热证呕吐反胃忌服。1、《本草经疏》:阴虚吐血者不宜用。痈肿毒盛难消者,不得独用。2、《本草从新》:无湿勿用。出血、呕吐、泄泻属热证者禁服。

517 附方

1黄土汤(《金匮要略》),主治下血,先便后血者。2伏龙散(《普济方》),主治吐血,泻血,心腹痛。

518 各家论述

1《别录》: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痈肿毒气。

2《日华子本草》:治鼻洪,肠风,带下血崩,泄精尿血。催生下胞。

3《本草蒙筌》:辟除时疫,安胎。捣细,调水服之。

4《纲目》:治心痛狂癫。妊娠护胎,诸疮。

5《本草备要》:调中止血,去湿消肿。

6《陆川本草》:治小儿慢惊。

7《本草汇言》:伏龙肝,温脾渗湿,性燥而平,气温而和,味甘而敛,以藏为用者也。故善主血失所藏,如《金匮方》之疗先便后血;《别录》方之止妇人血崩,漏带赤白;《蜀本草》之治便血血痢,污秽久延;杂病方之定心胃卒痛,温汤调服七剂即定。他如藏寒下泄,脾胃因寒湿而致动血络,成一切失血诸疾,无用不宜尔。

8《本草便读》: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金匮》黄土汤即此意。

519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禹余粮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采收与初加工 10 性味归经 11 禹余粮的功效与主治 12 禹余粮的用法用量 13 禹余粮的化学成分 14 禹余粮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142 来源 143 性状 144 鉴别 145 禹余粮饮片 1451 炮制 14511 禹余粮 14512 煅禹余粮 1452 性味与归经 1453 功能与主治 1454 用法与用量 1455 注意 1456 贮藏 146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禹余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禹余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禹余粮 1 拼音

yǔ yú liáng

2 英文参考

limonite or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monit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monitum(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monit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禹余粮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要含堿式氧化铁[FeO(OH)][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Limonitum(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limonit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禹余粮的别名

禹粮石[2]。

白余粮。

7 来源

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矿石[2]。

8 产地

禹余粮产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2]。

9 采收与初加工

采挖后,除去杂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0 性味归经

禹余粮味甘、涩,性寒;入脾、胃、大肠经[2]。

11 禹余粮的功效与主治

禹余粮具有涩肠,止血,止带的功效,治虚寒久泻、久痢,便血,崩漏,带下[2]。

禹余粮治大肠咳嗽(每咳便排出粪来):用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打碎,加水六升,煮成一升。去掉渣滓,分两次服。此方名“赤石脂禹余粮汤”。

禹余粮治肠泄不止:用禹余粮四两(火煅、醋淬),加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夜,去皮脐。两药共焙为末。稍滴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饭前服五丸,温开水送下。

禹余粮治赤白带:用禹余粮(火煅、醋淬),加干姜等分。如仅有赤带,则干姜减半。两药共研细。每服两茶匙,空心服。

禹余粮治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有各种颜色,小肚子痛,不能生育):用禹余粮、赤石脂、牡蛎,分别煅过,共研细;加乌贼曲、伏龙肝(炒)、桂心,各药等分为末。每服一小茶匙,温酒送下。忌食葱蒜。

禹余粮治大风疠疾(眉发脱落,遍身顽痹):用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共研细,装在罐子里,封牢,周围用炭火煅烧自晨至晚约十二小时。特冷却后,研细,埋土中三天。同时,每一两加胡麻(经过九蒸九晒,炒熟)粉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送下。一天服两次。

12 禹余粮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13 禹余粮的化学成分

禹余粮的主成分为含水三氧化二铁堿式氧化铁及堿式含水氧化铁,并含多量的磷酸盐[2]。

14 禹余粮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禹余粮

Yuyuliang

LIMONITUM

142 来源

本品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含堿式氧化铁[FeO(OH)]。采挖后,除去杂石。

143 性状

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长5~10cm,厚1~3cm。表面红棕色、灰棕色或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粉末。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间的层纹,各层硬度不同,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体重,质硬。气微,味淡,嚼之无砂粒感。

144 鉴别

取本品粉末01g,加盐酸2ml,振摇,滤过,滤液显铁盐(附录Ⅳ)的鉴别反应。

145 禹余粮饮片 1451 炮制 14511 禹余粮

除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

14512 煅禹余粮

取净禹余粮,砸成碎块,照煅淬法(附录ⅡD)煅至红透。

每100kg禹余粮,用醋30kg。

1452 性味与归经

甘、涩,微寒。归胃、大肠经。

1453 功能与主治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

1454 用法与用量

9~15g,先煎;或入丸散。

1455 注意

孕妇慎用。

1456 贮藏

置干燥处。

146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墨旱莲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原植物形态 10 采收与初加工 11 性味归经 12 墨旱莲的功效与主治 13 墨旱莲的化学成分 14 墨旱莲的药理作用 15 墨旱莲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鉴别 155 检查 1551 水分 1552 总灰分 1553 酸不溶性灰分 156 含量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64 测定法 157 墨旱莲饮片 1571 炮制 1572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573 性味与归经 1574 功能与主治 1575 用法与用量 1576 贮藏 158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墨旱莲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墨旱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墨旱莲 1 拼音

mò hàn lián

2 英文参考

ecliptae 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erbadetajo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erbadetajo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Eclipt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yerbadetajo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墨旱莲

墨旱莲为中药名,见《饮片新参》[1]。为菊科植物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Herba Eclipt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yerbadetajo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墨旱莲的别名

旱莲草、黑墨草、野葵花、烂脚草。

旱莲草、墨斗草、止血草[1]。

7 来源

墨旱莲为菊科植物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2]。

墨旱莲为菊科植物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的全草[1]。

8 产地

墨旱莲主产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地[1]。

9 原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全株被白色粗毛,折断后流出的汁液数分钟后即呈蓝黑色。茎直立或倾状,绿色或红褐色。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10cm,宽05~25cm,全缘或有细齿,基部渐狭,无柄或有短柄。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直径6~11mm;总苞片5~6,绿色,长椭圆形;舌状花的瘦果扁四棱形,管状花的瘦果三棱形,均为黑褐色,有瘤状突起。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路边草丛、沟边、湿地或田间。

墨旱莲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

10 采收与初加工

开花时采割,晒干。

11 性味归经

墨旱莲味甘、酸,性寒;归肾、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墨旱莲味甘、酸,性凉;入肝,肾经[1]。

12 墨旱莲的功效与主治

墨旱莲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阴虚血热、吐血、血衄、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墨旱莲具有凉血,止血,补肾,益阴的功效[1]:

墨旱莲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阴虚头晕、耳鸣,腰痛,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煎服,9~30g[1]。

墨旱莲治痈肿疮毒,捣敷;皮肤湿痒:煎水熏洗。

墨旱莲治外伤出血:捣敷或研末撒[1]。

13 墨旱莲的化学成分

墨旱莲含烟堿(nicotine)、三噻嗯甲醇(aterthienylmethanol)、三噻嗯甲醛(aformy1aterthieny1)、皂甙、鞣质、苦味 质、异黄酮甙、蟛蜞菊内脂等。

墨旱莲全草含鳢肠素(Ecliptine)、皂苷、鞣质及多种噻吩化合物[1]。如α三联噻吩等[1]。还有烟堿、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β香树脂醇等[1]。

墨旱莲叶含蟚蜞菊内酯等[1]。

14 墨旱莲的药理作用

墨旱莲提取物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豚鼠肝损伤有预防作用[1]。

墨旱莲煎剂、酊剂对白喉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金葡菌、链球菌及大肠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

墨旱莲可抗炎,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止血,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并可抗诱变[1]。

15 墨旱莲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墨旱莲

Mohanlian

ECLIPTAE HERBA

15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的干燥地上部分。花开时采割,晒干。

153 性状

本品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呈圆柱形,有纵棱,直径2~5mm;表面绿褐色或墨绿色。叶对生,近无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披针形,全缘或具浅齿,墨绿色。头状花序直径2~6mm。瘦果椭圆形而扁,长2~3mm,棕色或浅褐色。气微,味微咸。

154 鉴别

(1)取本品,浸水后,搓其茎叶,显墨绿色。

(2)本品叶的表面观:非腺毛多为3细胞,长260~700μm,基部细胞稍膨大,中部细胞较长,壁增厚,有明显疣状突起,顶端细胞急尖而短,近三角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

(3)取本品粉末2g,加70%甲醇20ml,超声处理4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墨旱莲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旱莲苷A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0:40:15: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0C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

不得过130%(附录IX H第一法)。

1552 总灰分

不得过140%(附录IX K)。

15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 (附录IX K)。

15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IX D)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为流动相A,以05%醋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51nm。理论板数按蟛蜞菊内酯峰计算就不低于6000。

时间(分钟) 流动相A(%) 流动相B(%) 0~10 35→59 65→41 10~20 59 41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蟛蜞菊内醋对照品适量,精密加入,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5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蟛蜞菊内酯(C16H12O7)不得少于0040%。

157 墨旱莲饮片 1571 炮制

除去杂质,略洗,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圆柱形,表面绿褐色或墨绿色,具纵棱,有白毛,切面中空或有白色髓。叶多皱缩或破碎,墨绿色,密生白毛,展平后,可见边缘全缘或具浅锯齿。头状花序。气微,味微咸。

1572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73 性味与归经

甘、酸,寒。归肾、肝经。

1574 功能与主治

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1575 用法与用量

6~12g。

157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58 出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