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管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浙江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管理,第1张

浙江大学图书馆现由一个总馆和五个分馆组成。总馆设在玉泉校区图书馆大楼内,分馆分别为科技分馆(玉泉校区)、文理分馆(西溪校区)、农业分馆(华家池校区)、医学分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紫金港校区)。各分馆的馆藏和服务有着不同的学科与专业特色。在玉泉校区分馆设立了由香港实业家倪铁城先生捐资兴建的浙江大学“倪铁城人文图书馆” 以及为答谢美籍华裔科学家袁绍文博士对浙江大学捐赠而专门设立的“袁氏工程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总馆由办公室、采访中心、编目中心、系统中心和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发展中心组成。办公室主要处理图书馆日常行政事务,包括人事、财务、文书、信息、接待以及后勤等方面;采访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以及教学、科研的需要,负责各类文献资源的采购、收集和交换;编目中心主要是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整序、揭示和组织,把无序的文献加工整理成可供检索的、具有科学体系的文献集合体;系统中心主要负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硬件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各校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HORIZON)、各类服务器及内部网络的正常运行,保证图书馆各类数字资源的正常开放,负责图书馆门户网站及其他业务软件的自主开发和维护;数字图书馆研发中心以CADAL项目建设成果为基础,统一管理全省、全国和国际性数字图书馆项目实施,跟踪研究数字图书馆技术发展动态,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和研发平台。此外,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Z09)亦隶属于总馆,在科技、农业、医学等分馆设立服务窗口。总之,图书馆总馆主要侧重于技术服务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分馆则侧重于读者服务工作。 收藏的文献以理工类为主,兼收经管文,特别是在机械、仪表、电力、电子、化学化工、光学等学科方面有较强的实力。馆内收藏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会议文献、缩微资料、光盘等多种类型的文献约132万册。

科技分馆拥有近100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等设备,图书馆管理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其服务功能正由传统向现代化迈进。通过校园网实现了与文理分馆、农业分馆、医学分馆及基础分馆的资源共享,以及各分馆之间的文献通借通还。同时还为校内外读者提供网络数据库检索、科技查新、原文传递等服务。 浙江大学图书馆文理分馆(原杭州大学图书馆)位于西溪校区,前身是始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藏书楼。现有馆舍面积15240平方米,图书、报刊库17个,阅览室10个,专业研究室5个,阅览座位800多个,是西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和近百年的发展积累,文理(西溪)分馆已形成文理兼收,文史哲文献和基础学科文献收藏较为丰富的藏书特色。藏书已达146万册。其中线装书12万册,外文图书近20万册,中外文合订本报刊238万余册。2000年建立“敦煌文献资料中心”(与敦煌研究所合建)、社科大型文献阅览中心。此外,还收藏了一部分学术价值较高的缩微胶片、电子出版物。

文理分馆在实践图书馆传统功能的同时,也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图书馆基本实行计算机化管理,可同时为馆内和校园网读者提供馆藏机读目录、光盘数据库和国际联机网络数据库检索等服务。 浙江大学图书馆农业分馆(原浙江农业大学图书馆)位于美丽的华家池畔,前身是始建于1925年的安生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1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1100席,是华家池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经过八十余年的发展,农业(华家池)分馆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农业与生物文献收藏与服务机构之一,尤其在农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农业经济等学科文献的收藏上具有较大优势。分馆现有馆藏文献597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39万册,中外文合订本报刊20万余册。同时,农业分馆是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委员)馆,并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文献专藏馆之一。

随着Horizon管理系统的启用和一大批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农业分馆的服务功能正由传统向现代化迈进。通过校园网实现了与科技分馆、文理分馆、医学分馆及基础馆的资源共享。 浙江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原浙江医科大学图书馆)位于紫金港校区,前身为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图书室,成立于1912年6月1日,是我国自办的最早的医药院校图书室之一,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图书馆,1999年新的浙江大学成立后,成为浙江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2006年8月从湖滨校区搬迁至紫金港校区新馆,并于10月8日对全校师生试开放。新馆建筑面积11494平方米(含报告厅622平方米及配套快餐厅417平方米)。医学分馆设有中文图书、外文图书、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参考工具书、电子资源等7个阅览室,小研究室24间,教师研究室5间和讨论室1间。另有密集书库和夹层书库各一个。全馆共有阅览、检索座位590个,沙发座位92个。读者用计算机102台,工作人员用机近20台;自助借还书仪1台;并在3个期刊阅览室配置自助复印机。

医学分馆的藏书以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为主,除了湖滨校区图书馆原有的专业馆藏以外,已将原藏于玉泉、西溪两个校区图书馆的医学、药学和生物学文献经统一分编后集中收藏,共有藏书52余万册。其中期刊3700余种,128万册;图书178万种,396万册;线装书5千余册,其中善本图书有82种637册。

浙江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是浙江省卫生系统课题申报查新和鉴定检索的主要服务单位,医药学查新咨询也是医学分馆的服务特色之一。根据网络信息资源迅速增长的趋势,分馆于2005年6月进行医学、病理学学科门户网站的建设,网上组织整理的各类资源日趋丰富。 浙江大学基础分馆于2002年初开始建设,2003年10月27日开放,成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基础分馆建筑面积23100平方米,阅览座位1600个。以收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教学参考书为主要特色。现收藏图书382万册,订阅期刊约1800种,报纸110种。设有中外文图书、报刊、电子阅览、视听等7个大型阅览室及1个密集书库。配合新生教育的“新生推荐书”陈列于基础分馆二楼书库。收集、展示、保存本校教职工及校友著作的“浙大文库”也设在基础分馆。基础分馆在一、二层设立了文化长廊,经常举办各种主题展览,还设置了“爱心岛”,为“图书漂流”的公益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浙江大学基础分馆根据先进的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进行设计,整个大楼以大平面、大格局、大开放、网络化、智能化及绿色环保为主基调,处处体现了方便读者的人文关怀。在功能划分上首先突出了大厅的综合信息输出反馈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先进的触摸屏系统、IPAC书目检索系统、电子公告系统以及咨询台,获得有关书目、大楼导航、怎样利用图书馆、检索方法等多种知识型和消息型信息。同时一改传统的书库、阅览室分开的模式,将藏书和阅览合而为一,读者在同一阅览室内可轻松实现借书、阅览、自修、检索、咨询等多种需求。基础分馆着意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现代化设备去营造学生自主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研究的氛围,培育温馨的人文气息,同学们可以带着自己的书籍和学习用品自由出入。 “浙大文库”已经成为收集、保存本校教职工及校友著作的重要基地和展示窗口,其前身为始建于1996年的杭大文库,1998年四校合并后正式成立浙大文库。通过个人捐赠、学校相关部处转赠、购买、馆藏调拨、复印等方式,浙大文库至今共收集到教师和校友的著作及浙大出版的期刊约9000种,成为收藏最为丰富的高校文库之一。在正常的情况下,浙大文库藏书的年增长量约为500种。文库还编印了《高校文库工作通讯》(内部刊),对全国的文库工作情况进行报导和研究。

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特藏也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文理分馆,收藏了线装书12万余册,其中善本书1350余种,1.9万余册。在文理分馆、医学分馆、农业分馆都专门设立了古籍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古籍的阅览和咨询服务。

此外,图书馆还有敦煌学、地方志、标准、袁氏工程图书馆等特色收藏。

日该国立国会图书馆1959年6月进行机构调整时,成立了藏书构成审议会。1971年依据藏书构成审议会答复馆长咨询的报告,该馆制定了国立国会图书馆图书收集的指导方针(昭和四六年馆长决定第二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也在变化。在这巨大的变化之中,国会馆重新认识自身应起的作用,研讨既定的图书收集方针。1992年5月,该馆成立了收集企画委员会,取代了持续近33年的藏书构成审议会。通过研讨,收集企画委员会就图书收集的指导方针提出委员会报告,经馆长主持的会议讨论,1993年6月1日该馆制定了新的资料收集的指针(平成五年馆长决定第二号),对1971年的收集方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即确定了新的指导方针。

一、收集的目的和基本方针

为谋求适应时代发展的藏书构筑,有助于达到国立国会图书馆法第二条所规定的国立国会图书馆之目的,进行图书及其它图书馆资料(以下称资料)的收集。国内的资料,作为日本的文化遗产和信息资源,广泛地收集。国外的资料,选择性地收集。

二、国内的资料

新出版的国内资料,除了出版者的赠与、遗赠或依法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五条之规定缴送的外,用于使用和保存所必需的复本,依靠购入及其它方法收集。未收入的国内资料,努力通过购入、赠与、调拨和缩微化及其它方法收集。

三、国外的资料

国外的资料,通过购入、国际交换、赠与及其它方法选择性地收集。特别注意收集下列各类:

1 法令、议会资料

2 与日本有关的资料

3 参考图书

4 科学技术及相关资料

5 国际机构与外国政府的有关资料

四、电子出版物等

国内出版的电子出版物或馆外制作者做成的数据库,不拘第2项之规定,进行选择性地收集。在收集国内出版的电子出版物时,通过与发行者及有关机构、团体的协作获得。

五、立法及相关资料

除了第2项至第4项所规定收集的资料之外,为帮助国会议员履行职务所需的资料或情报,不限于其形态、种类,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收集、利用。

六、由复制而成的藏书维护

收集到的国内资料,在有必要作为藏书的原始资料保存或提供适当的利用时,通过缩微化、电子化及其它方法进行复制。

七、与图书馆等单位的协作

进行资料收集时,力求与全国各类图书馆或资料收藏机构交换必要的情报,建立收集的协作体制。

八、资料收集方针书的作成

以本指导方针为依据,对应当收集的资料形态、种类、范围、语种、主题和优先次序以及在进行其它资料收集时必要的事项,在资料收集方针书中另行规定。

九、指导方针的修正

对应利用者的需求、出版物的多样化、印刷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本指导方针大约每五年重新予以审视,进行必要的修正。

在这个资料收集的指针中,该馆首次使用了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词汇,表明电子化的浪潮越来越波及图书馆以及国会馆适应这种形势要求的姿态。1995年该馆依据资料收集的指针作成收集工作的指南资料收集方针书,1997年作为补充版策定了面向21世纪的藏书紧急整备计划,制定关西馆(暂称)、国际儿童图书馆(原支部上野图书馆)应收集的资料,外国资料、电子出版物整备的基本方针与实施计划。 现行的出版物呈缴制度

日本现行的出版物呈缴制度是在1948年2月9日颁布的《国立国会图书馆法》中确立的。该法在规定了国会馆设立的目的、任务、组织机构的同时,也规定了国内的出版物须向该馆呈缴,并对呈缴出版物的范围和数量、呈缴的义务人、呈缴的免除、国会馆对呈缴义务人的补偿以及违法的处罚等进行了规范,由此确立了日本的出版物呈缴制度。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显著增加,加以收集和保存便成为国会馆迫切的课题。面对在呈缴制度创立之初无法想象的CD-ROM、DVD等电子媒体大量出现的状况,2000年4月7日,日本制定并颁布法律,对国立国会图书馆法作了部分修正。即呈缴制度在时隔50年之后进行了修订。并于同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主要有以下内容:

·呈缴出版物的范围·

图书;小册子;连续出版物;乐谱;地图;**胶片;录音制品、以印刷及其他方法复制而成的文书或图画;唱片;通过电磁方法以及通过人的知觉无法认识的方法记录文字、图像、声音或程序的物品。

作为应当向国立国会图书馆呈缴的出版物,新修订的呈缴制度增加了通过电磁方法以及通过人的知觉无法认识的方法记录文字、图象、声音或程序的物品。将这些固定在有形物上的电子化媒体出版物称之为封装(package)型电子出版物。

·呈缴的义务人·

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公共团体出版物的发行者和民间出版物的发行者。

·呈缴出版物的数量·

国家机关、地方公共团体等的出版物发行时直接向国立国会图书馆呈缴最多不超过30部,以供馆内使用、与外国政府出版物的交换及其他国际性交换。由馆长根据需要决定都道府县出版物呈缴5部以下、市(含特别区)出版物呈缴5部以下、街村出版物呈缴3部以下的具体数量。

为文化遗产的保存及其利用,民间团体及个人发行的出版物,在出版物发行的30日以内,向国立国会图书馆呈缴内容完整的最佳版1部。

·呈缴的免除·

按照机密处理的、以及公文格式的和过于简易的国家机关出版物;再版出版物与前版或初版内容没有增减或变更,并且前版或初版已呈缴或捐赠、遗赠。

暂时免除**胶片的呈缴。

·国会馆对呈缴义务人的补偿·

国会馆对依法进行民间出版物呈缴的义务人支付相当于通常所需费用的补偿金。补偿金是实施呈缴所需各项费用的累加,包括1、出版费用(图书及录音制品定价的4成以上6成以下;胶片摄影资料定价的5成以上7成以下;盲文出版物的4成以上8成以下;连续出版物的4成以上5成以下。2、邮寄出版物所需的最低费用3、为呈缴所需的所有事务代理费用4、包装费用。

·以捐赠方式的呈缴·

国会馆将定期编制的全日本出版物目录(载有捐赠出版物的)免费邮寄给捐赠者或捐赠者的继承人。

·违法的处罚·

对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呈缴义务的发行者,处以出版物零售定价5倍以下滞缴金。如果发行者是法人,则处罚对象是法人代表。 国家机关出版物(政府出版物)

由国家机关、地方公共团体等的出版物发行者直接向国立国会图书馆呈缴。政府各省厅和最高裁判所发行的出版物通过设在各自机关的属国会馆的35个支部图书馆进行收集。每周1次由在各支部图书馆间的巡回联络车向本馆呈缴。其他政府机构、地方公共团体、国家和公立大学等出版物每次发行时通过邮寄呈缴。

民间出版物

1、通过经销途径呈缴

通常,日本出版流通渠道的形式是出版社委托书籍经销商和零售书店发售,通过经销商配售给全国的零售书店,3个月后收回售出的书款,剩下的书也由经销商送还。因此,从1953年起,对民间团体及个人发行的出版物,国会馆委托日本出版经销协会通过2家图书经销商ト-ハン株式会社(东贩,原名东京出版贩卖株式会社)和日本出版贩卖株式会社(日贩)以半年为单位,轮流承担收集新版图书代为发行者呈缴业务。对接收的新版书,每周2次向国会馆呈缴。以此种方式呈缴的约占全馆呈缴的民间出版物总量的65%。针对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漏缴的情况,国会馆与日本出版经销协会、东贩以及日贩共同协商,1991年开始通过这2家经销商向全国的出版物发行者散发宣传品,督促呈缴。为了改善以往用传统的手工作业调查经销商新版图书来确认漏缴的状况,1992年国会馆引入并实施通过经销途径的呈缴本调查、兼有复本书的选书、订购、接收业务机械化系统 BACCAS(Book Acquisition and Checking Computer Assisted System)。由东贩和日贩提供出版和呈缴本情报,系统确认漏缴, 1998年该系统升级为可以管理所有民间出版物的系统国内出版物收集管理系统。新系统可以将各经销商的情报联机读取,从而大大提高了查漏催缴的效率,迅速掌握呈缴的情况。

2、其它民间出版物的呈缴

不通过日本出版经销协会代办呈缴的地方出版物、直接发售的出版物、自费出版物、各团体的出版物,由发行者直接呈缴。但由于没有象东贩和日贩那样代为呈缴的组织,发行者对呈缴义务也不一定完全清楚,所以国会馆采取了以下做法:

对地方出版物,委托地方和小型出版物流通中心代理呈缴业务。以每月2次的频率进行收集。此外还依靠都道府县图书馆提供的该地区出版物信息以及读者、各图书馆、本馆职员提供的信息进行督促呈缴。

对自费出版物,由于大多为歌集、文集、自传和回忆录,其出版制作大部分由出版服务商承揽。因此,国会馆请各出版服务商将其经手的出版物代为委托者呈缴。

3、唱片的呈缴

主要经加盟日本唱片协会的各公司呈缴,1991年已有27家。现在以呈缴CD为主。

4、连续出版物的呈缴

大部分由发行者直接呈缴。

5、电子出版物的呈缴

在新的呈缴制度实施之前,加盟日本电子出版协会(JEPA)的各公司的出版物,由该协会进行呈缴,主要以书目、辞典类为主。目前国会馆正在与发行者、著作权者探讨新的呈缴制度规定的作为呈缴对象的封装型电子出版物 呈缴的途径及补偿金等问题,以建立适应电子出版物发行渠道的呈缴方法。

对于民间出版物,法律规定国会馆应给呈缴者补偿金,并对各类出版物明确了具体的额度。但国会馆在实施中进行了简化,原则上补偿图书销售价格的50%,再加上邮寄费和包装费等。

国会馆通过以上的呈缴方式进行国内出版物收集达到相当可观的数量。以1999年度图书为例,该馆新入藏日文图书146,702册;呈缴的政府出版物图书31,290册,民间出版物图书101,085册,呈缴的图书占90%。 宪政资料 收藏了日本自19世纪后叶以来的近代政治发展史的文献资料和日本近代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及其官吏和实业家等日本近代政治人物所收藏的日记、书信、备忘录草稿和办公文件等,计23万件。此外还有太平洋战争后日本被占领时期联合国司令部的全部重要文件计3000万页的缩微胶片。

法令、议会资料 包括日本在内的30个国家的国会议事录和约100个国家的政府公报、法令集、判例集、条约等重要资料。其中日本资料16万册,外国资料19万册。

科技资料 除收藏国外科技期刊25,500种外,还收集PB、AD报告,原子能与能源报告、外国博士论文、学会出版物以及标准等。

地图资料 收藏有40万张地图。其中有日本明治时代至今由官方制作的地形图、地质图、航海图和地形图。还有住宅图26,000张。

音乐资料 收藏约45万张唱片,占日本收藏之首。

有关日本的西文资料 即外国人著述的有关日本的资料。其中包括16世纪初期基督教传教士的报告书。

古籍图书 除收藏日本古籍25万册外,还收藏许多中国历代特别是清朝的文献、族谱及地方志。

亚洲资料 收藏了36万册亚洲、中东、北非地区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中朝文资料占主要部分。有中文图书25万册、期刊2,800种、报纸230种。

3馆藏数量

截至到2000年3月,国立国会图书馆的藏书量为:

图书7,312,178 册 (日文图书5,153,408册; 西文图书 2,158,770册 )。

连续出版物163,097种(国内期刊102,796种,报纸6,906种; 国外期刊51,877种,报纸1,518 种)。

非书资料为缩微胶卷278,126卷; 缩微胶片6,412,923 张; 唱片455,430张; 光盘15,258张; 国内博士论文36万份;文书类253,070件; 报纸剪辑资料2,009,226张; 地图419,049张。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献指的是古代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和自己的经历。

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将文与献,作为叙事与论事的依据:“文”是经、史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献”是臣僚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在他的影响之下,关于文献的认识,便只限于一般的文字记载,不能表达为文字记载的东西,则不能称之为文献。

文献现如今还是一版学术周刊:

《文献》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哲学与人文科学学术性刊物。

据2020年第02期期刊内页显示,《文献》编辑委员会有编委25人、学术顾问6人,编辑部有责任编辑1人。 

据2020年4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文献》共出版文献5280篇、总下载914238次、总被引13474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221、(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67。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目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的揭示与记录,书目索引编制法,书目情报服务以及目录学史等。目录学的分支学科,包括普通目录学:研究目录学的一般原理,编制书目索引的基该方法;专科目录学:研究各学科文献的积累、整理和利用;比较目录学:研究中外目录学发展的特性。此外,还有侧重于对图书版本状况进行考证研究的分支学科,称版本目录学。 目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界上最早的目录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利马科斯(约公元前305~约前240)编撰的《皮纳克斯》(又名《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目录》,现存残片)。该书目不仅记录了卡里马科斯领导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还包括当时所有的希腊文献。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促进了书目编制的发展。

1545年C格斯纳出版了《世界书目》。16世纪意大利法学家乔万尼·内维扎诺编制了《法学家文献目录》,1591年德国的伊斯雷尔·施帕赫编制了《医学著作目录》。1564年在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的《法兰克福图书市场目录》(此后每半年出版一次,直至1749年)成为出版发行书目的开端,以后很多国家都出版了这种目录,并在18、19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家书目的出现是书目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在书目收录范围以及分类体系、检索途径等编制技术方面都具有很大进步。

19世纪在西方出现定期出版的国家书目,此后各国都陆续编纂出版国家书目。1881~1900年出版的《不列颠博物院字顺馆藏目录》,收录了130万册图书,款目总数超过450万条,与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馆藏印刷图书总目》(1897年出版,迄今已出230多卷)被誉为世界目录中的双璧。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出现卡片式目录,19世纪以后逐渐成为各国图书馆馆藏目录的主要形式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机读目录,以后很多国家也纷纷发行这种目录。联机图书馆中心的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书目数据库(机读联合目录)。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5~前12世纪)已经有了大量文献,仅安阳小屯等地出土的甲骨文献已有16万片之多,当时甲骨文献的排列有一定的顺序。周代掌管文献的史官有明确的分工,如外史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说明西周时期很可能已有了登记和通报文献的目录工作。

《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是现有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群书目录。公元前26年,汉成帝命陈农搜求遗书,诏光禄大夫刘向等领校秘书。刘向校书未竟而卒,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将刘向校书时撰写的每篇叙录全文汇编而成《别录》20卷,刘歆取《别录》所载,种别而成《七略》7卷。《别录》为后世叙录体提要之楷模; 《七略》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书目分类体系,对后世目录的编制影响深远(见《别录》、《七略》)。西晋秘书监荀勖撰《中经新簿》,根据当时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图书数量的变化,创立了四部书目分类体系。东晋李充编撰《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其乙丙两部位置互换,史部书部次在诸子书之前,李充定著的四部书目分类体系成为宋、齐、梁、陈、隋等各代秘阁藏书编撰目录的永制。由政府主持对宫廷藏书进行整理而编制的官修目录各个朝代都有,如:唐开元年间,元行冲等编撰的《群书四部录》200卷,毋煚编的《古今书录》40卷,宋王尧臣、欧阳修等编《崇文总目》66卷,南宋陈骙编的《中兴馆阁书目》70卷,张攀编《中兴馆阁续书目》30卷,明代杨士奇编撰的《文渊阁书目》等。官修目录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公元1772年以纪昀为总纂修官,根据弘历旨意,将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对每一部书所撰写的提要汇编而成,它收录古籍3461种 79309卷以及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6793种、 93551卷,按经、史、子、集四部书目分类体系编排,四部之前有总序,大小类目之前有小序,每书有提要,是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古代著作之总结,可算是中国古代书目分类体系最完善的代表,也是中国书目方法集大成之作。

目录

东汉班固编撰汉书,根据刘歆的《七略》删订而成《汉书·艺文志》,立下了后世史书志艺文的楷模,开创了史志目录这一新的目录类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也是研究中国先秦至西汉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状况的重要目录。《隋书·经籍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文献存亡的状况。此后,《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乃至《清史稿》中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在正史中留下了对一代藏书或一朝人著述的记录。

私家藏书目录是官修目录的重要补充,它始于南朝宋王俭编撰的《七志》,该书目沿用《七略》的分类体系,在六志之后,增设了图谱志,在每书书名之下立一小传,开创了传录体提要的先例。梁阮孝绪编的《七录》,隋许善心编的《七林》,唐代吴兢编的《西斋书目》等这些私家藏书目录大多亡佚。到宋代由于文化学术的发展,印刷事业的进步,藏书家较多,所编目录的体例也比较完备,如流传至今的重要私家藏书目录有:晁公武编的《郡斋读书志》、尤袤编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编的《直斋书录解题》。明代藏书家达 400余人,私人藏书目录比较发达,较著名的有:高儒的《百川书志》、徐火勃的《红雨楼书目》、晁瑮的《晁氏宝文堂书目》、赵奇美的《脉望馆书目》、祁承爜的《澹生堂书目》、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等。清代前期,私家藏书风气盛行,许多藏书家自撰目录,著名的有:钱曾编的《也是园书目》和《述古堂书目》、徐乾学编的《传是楼书目》等,也有学者为别人藏书编目录,如孙星衍编的《孙氏祠堂书目》等。

专科目录是随着学术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魏晋以后,佛教风靡全国,自魏至隋有佛教文献目录40余种,以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释僧佑的《出三藏记集》为最著。《出三藏记集》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目录。唐代专科目录有道宣的《大唐内典录》、智升的《大唐开元释教录》、杨松珍的《史目》、殷仲茂的《十三代史目》等。宋代高似孙的《史略》和《子略》是影响较大的专科目录,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文献目录。明代智旭的《阅藏知津》标明了佛经庋藏方位,可算是中国联合目录的最早尝试。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章学诚的《史籍考》、谢启昆的《小学考》。梅文鼎的 《勿庵历算书目》、 黄文旸的《重订曲海总目》、王国维的《曲录》等是有影响的专科目录。

清代由于考据学和版本学盛行,藏书刻书比较普遍,版本目录得到了发展,较著名的有钱曾的《读书敏求记》、于敏中等编《天禄琳琅书目》、黄丕烈的《百宋一廛书录》、莫友芝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邵懿辰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等,其中,《读书敏求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版本的目录。

近现代书目特点之一是出现了反映新学以及发挥导读功能的目录, 如1874 年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和1896年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4 卷。在后一书目中表上加圈识,下加识语,后附《读西学书法》指出书的优劣、 深浅程度及读法。介绍新学西学的书目如:王韬的《泰西著述考》、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徐维则的《东西学书录》、 沈兆祎的《新学书目提要》等。

中国索引起源甚早,明代张士佩编的《洪武正韵玉键》(1575)、傅山编的《两汉书姓名韵》(1642)、清代汪辉祖编的《史姓韵编》等都是著名的索引。20世纪20年代起索引工作发展较快,1922年蔡廷干编《老解老》,1926年陈乃乾编《四库全书总目索引》,1930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建立后编辑出版古籍索引64种,这一时期巴黎大学北平汉学研究所也先后编出古籍索引13种。还出版了叶圣陶的《十三经索引》、施廷镛的《丛书子目书名索引》、顾颉刚的《尚书通检》、王重民的《国学论文索引》等重要索引。 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总结了目录学在考辨古籍上的六种作用:

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因目录访求阙佚;

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裁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余先生的上述论断,是深刻的。目录对于研究者来说,又是得力的助手和工作的指商。出于目录是图书的分类著录,因而利用目录有助于查阅有关图书资料, “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同时目录在分门别类之中,亦可展观文化学木的源流、派别,从而使人们可从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对于研究工作,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在研究、整理和运用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对于目录特别是史部目录必须认真加以学习和研究。 由于文献的类型、数量、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文献利用者的需要千差万别,文献目录的类型呈现多样性。每一种目录都以其特定的编制方法,实现其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的功能,各种不同类型的目录,反映着人们利用文献的不同目的和需要。目录类型的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有如下几种标准,进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目录包括的范围:

目录 作业目录 作者目录 作目录 总目录

综合目录 自动目录 字顺目录子目录资源目录

资产目录 看目录 卡片目录 专书目录 注释目录

主题目录主目录 卷根目录 卷目录 卷目录表

种苗目录 局部目录 中心目录 静态目录 指令目录

证据目录禁书目录站点目录 展品目录 解除目录

结构目录 节目录 暂用目录 暂驻目录 在目录上

源目录 原始目录 e-mail目录 预编目录 预告目录

语法目录 检验目录 用户目录 营业目录 页面目录

页目录 样品目录 演奏目录 询价目录 选择目录

倒置目录 当前目录 虚盘目录 基本目录 机械目录

新书目录 货价目录 簇目录表 活动目录 次级目录

小说目录 销售目录 详细目录 全局目录 出口目录

线性目录 现用目录 抽屉目录 系统目录 物资目录

海图目录 产品目录 问题目录 插图目录 插页目录

查目录 启动目录 文献目录 文件目录 操作目录

普通目录 藏书目录 参见目录 材料目录 财产目录

补充目录 拍卖目录 共用目录 工作目录 图像目录

图纸目录 图示目录 图书目录 表目录

根目录 编制目录 编纂目录 通信目录 编目录 (一)一般功能

1检索功能

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科研实践中需要继承和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文献目录查阅所需文献,利用手工检索或现代化手段进行自动化检索,从一定的文献库中查明所需文献的情况、线索或出处。无论目录工作者进行书目情报服务亦或读者在求知治学过程中,都需利用各种文献目录检索有关文献信息,目录的检索功能是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目录自产生便具备检索功能,如公元前7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的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带有财产登记性质,但也体现了原始目录的检索作用。唐代目录学家毋煚在《古今书录》序中指出,目录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目录能起纲纪群籍,部次甲乙的作用,使浩如烟海的群书,得以部居类次,为人们掌握图书状况和检索所需图书提供了便利。

2报道功能

目录是向需求者报道所需要的有关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的信息特征,不限于某一特定文献库收藏处所,而是包括过去的、现行的和未来的(准备出版或即将出版的)所有文献的信息。目录的情报价值,首先在于它经常迅速地为需求者报道有关某学科或某一科研课题最新出版文献的信息和最新科研动态,提供有关最新科研成果的情报,目录能够揭示报道一定历史时期文献出版状况,反映该时期科学文化发展概貌,如刘歆的《七略》就全面反映了先秦到西汉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状况。《八十年来史学书目(1900~1980)》向读者提供了80年来从宏观史学角度包括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学史、宗教史、艺术史、科技史在内的所有史学论著的有关信息。目录还担负着向读者通报准备或即将出版的有关文献信息的任务,使读者能够提前获取有关自己感兴趣的未来文献的信息,如苏联的《新书》和中国的《社科新书目》和《科技新书目》等。

3导读功能

历代文献数量浩繁,经常会有这样的读者或读者群,他们面对着浩瀚的文献海洋,茫然不知从何投足,不了解关于某一问题该读哪些书,不懂得读书的先后缓急,不知道哪些书该精读,哪些书只需一般浏览,这就需要解决读书治学的门径问题。推荐书目根据读者群和个人需求特点,认真地选择、评价和推荐文献,充分发挥目录指导读者读书治学的教育作用。如清张之洞所编《书目答问》,即是为当时应考生童指出应读何书,何本为善而编的导读目录,梁启超编的《东籍月旦》书目中有精要解题,有读书指导,帮助读者解决某科当先,某科当后。欲学某科,必不可不先治某科。一科之中,某书宜先,某书宜后,某书为劣的问题,使读者能从此获得读书治学的门径。张之洞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得。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遍即略知学术门径矣。目录的导读功能是目录工作者通过推荐文献给予读者积极的、有目的的教育影响,使目录真正成为读者在文献海洋中的向导,读者治学的顾问。

(一)编制目的和社会功能

按照目录编制目的和社会功能, 通常可区分为:①登记性目录,全面登记和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一定范围或某一类型文献的出版或收藏情况的目录。国家书目是登记性目录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道一个国家出版的所有文献的总目,是一个国家全部出版物现状与历史的记录,是了解和控制一个国家全部出版物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世界书目控制的基础。②科学通报目录,为及时准确地向读者和文献情报机构提供新出版和新入藏的文献而编制的目录。③推荐书目,针对特定读者群或围绕特定目的,对文献进行选择性推荐,为指导读者治学或普及文化科学知识而编的书目。④专题和专科目录,为特定的读者对象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道关于某学科或某一研究课题的文献目录。所收文献专业性强,揭示文献一般较深入,例如《中国农学书录》、《中国文言小说书目》等。⑤书目之书目,亦称书目指南,是将各种目录、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汇辑起来而编成的书目总录,是了解和掌握目录索引的钥匙,如《全国图书馆书目汇编》(中华书局版)。⑥出版发行书目,亦称书业目录,是出版发行部门编制的揭示与报道已经或将要出版发行的文献目录,它是连接出版者、发行者与读者之间的纽带。

1反映文献收藏范围

按照目录反映文献收藏范围可分为:①馆藏目录,反映某一文献收藏单位所藏的全部或部分文献的目录,它又可细分为反映收藏单位的全部文献或某一种文献的总目录、分馆目录、借书处目录、阅览室目录等,以及特藏目录 (反映有特殊价值,并需单独保管的文献的目录)(见图书馆目录)。②联合目录,揭示与报道若干个文献收藏单位收藏的文献的一种统一目录。联合目录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科、专题性的。

2收录文献的内容范围

按照目录收录文献的内容范围可分为:①综合目录,以满足多种情报需求为目的,收录的文献内容涉及到所有知识门类的目录,以内容的综合性和读者对象的广泛性为特征。②专题和专科目录。③个人著述目录,亦称个人著述考,在西方和苏联多称传记书目,是揭示与报道特定人物的全部著作以及有关该人物的文献的目录。它又可细分为个人著述编年目录 (如丁景唐、文操合编《瞿秋白著译系年》)和个人著述研究目录(如北京图书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编《鲁迅研究资料索引》)等。④地方文献目录,揭示与报道有关某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人物、山川、气候、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文献的目录。

3反映文献的类型

按照目录反映文献的类型可分为:图书目录、期刊目录、报纸目录、地图目录、技术标准目录、专利目录、丛书目录、地方志目录、档案目录、缩微资料目录、视听资料目录、古籍目录、书目之书目等。

4文献的出版时间

按照文献的出版时间和目录编制时间的关系可分为:①现行书目,及时报道新出版或新入藏的文献的目录,便利读者迅速及时掌握最新文献信息。②回溯书目,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所积累的文献,供回溯性检索而编的书目。③预告书目,报道在版或计划出版的文献的目录。

5收录文献的编排方法

按照目录收录文献的编排方法可分为:① 分类目录,按照文献所反映的知识内容和特点,分门别类地编排而成的有逻辑联系的目录。②字顺目录,按文献的题名或著者或主题词的字顺编排的目录。

6揭示文献的程度

按照目录揭示文献的程度可分为:① 题录,揭示文献题名、著者、出版情况的目录,是一种简明的文献报道形式,常用于报道单篇文献。②提要目录,又称解题目录,是对每一文献撰写有内容提要的目录。③文摘,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和原始数据,向读者报道最新研究成果,传递文献信息,为读者提供决定文献取舍依据的一种检索工具。 载体形式

1书本式

将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特征,根据目录著录标准,记录在单行本上而成的目录。书本目录便于保存和流传,方便检索,但不便及时增删和更新内容。

2卡片式

将文献的外形和内容特征记录在国际标准规格的卡片上(75厘米×125厘米),再将目录款目按一定方法加以编排、区分而成的目录,其特点是便于随时增减,重新编排组织,更新内容,但体积大,占用空间多,不便携带。卡片目录在文献收藏单位使用较普遍。

3期刊式

用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刊物形式出版的目录、 索引和文摘。

4附录式

通常以附录形式附于论文、专著、教科书、百科全书条目之后或出现于书刊之中,多为引用文献、参考文献、推荐文献的书目等。

5缩微型

将文献目录的内容拍摄在缩微胶卷或缩微平片上。计算机输出缩微品目录是用计算机输出的书目数据,通过缩微复制记录仪转换成文字形式,直接摄录在缩微胶片上而形成的目录。缩微目录和计算机输出缩微品目录都具有体积小,容量大,编制速度快等特点,但需借助阅读器才能查阅。

6机读型

即机读目录,是将文献的书目著录转换成代码形式,记录在计算机存储载体上,并能为计算机识别和输出的目录。

1、存储密度大,技术成熟及稳定性高

缩微技术是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技术”,其记录载体和设备已完全成熟稳定,利用摄影的方法将原件的缩小影像记录在缩微胶片上,普通缩小比率范围为 1/7-1/48,超高缩小比率范围可达1/90-1/250。按其面积计算,普通缩小比率的缩小影像是原件面积的1/49-1/2 304,超高缩小比率的缩小影像是原件面积的1/8 100-1/62 500。缩微品的存储密度同目前光盘的信息存储密度相近似。一个馆藏几万卷的库房档案,缩微后只要一至两节档案柜就可以存放。

2、记录效果好,寿命长

历史已经证明缩微胶片可保存近百年,现在涤纶片的预期寿命可在500年以上。即使在使用中损伤胶片如划痕、断裂等,也只是损失有限的画幅,大部分信息不受影响。这是现代数字产品无法替代的。用缩微摄影技术拍摄档案、图书和资料时,可将原件的形状、内容、格式、字体以及图形等的原貌忠实地记录在缩微胶片上,形成与原件完全相同的缩小影像。缩微技术有完整的国际国内标准,不仅能保证加制作的质量,也给广泛应用带来方便。

3、适用范围广

缩微品是利用摄影的方法将原件上的信息记录在缩微胶片上的信息载体。由于缩微摄影机镜头和缩微胶片都具有良好的成像和记录性能,因而在可见光线下,对于可读的各种原件(文字、照片和图表等)均可记录在缩微胶片上。

4、易于还原拷贝和多功能使用

缩微胶片上的影像可方便地进行拷贝、放大阅读和复印。利用高效能的拷贝机,拷贝一盘胶片只需十几分钟,利用阅读复印机放大复印一张纸印件,也只需几秒钟,并且可以进行多份连续放大复印;也可将胶片经扫描加工成光盘,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兼容并存,介质互换,具有存取、保存、联网、阅读、检索、利用和传输的功能,满足读者及用户的多方面需要。

5、法律凭证作用

缩微模拟影像保真度高,进行更改很困难。因此,许多国家(包括中国)规定,按一定标准拍摄的缩微胶片具有法律凭证作用。1990年11月,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其中第21条规定:“各级种类档案馆提供利用的档案,应当逐步实现以缩微品代替原件,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这就为档案原件的再生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缩微摄影技术的作用?

·缩小保存空间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档案、图书和情报资料增长的速度很快,据统计,全世界信息量每8-10年就增长一倍。有人用铺天盖地、泛滥成灾来描述其增长速度。随着档案、图书和情报资料的迅速增长,其存储空间也不断增大。这就会给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的利用和管理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若将这些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拍摄成缩微品,并把没有长期保存价值的原件销毁,这样就可以使保存空间节省85-98%。以105×148mm的缩微平片为例,若按每张平片拍98页原件计算,记录重5吨、体积为6立方米的100万页的纸质原件,缩微胶片的总重量只有15公斤,体积仅为001立方米,是纸质原件体积的1/600。又如,1972年英国将2万册大英百科全书拍摄成缩微平片,这些缩微平片只用两个缩微平片盒就可以存放。这样不仅节省了保存空间,也节省了信息保存和管理的经费。

·保护原件

利用缩微摄影技术保护原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拷贝片分地保存。对那些需要长期或永久保存的重要档案和书刊,可用拷贝的方法将其缩微品的原底片制成多份拷贝片分地保存,这样可使这些文献在出现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不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例如,美国在1949年苏联宣布核试验成功前后,开始兴建缩微胶片山洞库房。在1950年发生美国入侵朝鲜战争之后,为了安全地保存重要的文件(如支票等会计文件),美国人争相将其拍摄成缩微胶片分地保管。另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在1962年的古巴事件发生后,……肯尼迪发表演说后的第二天,处于纽约州的'艾伦山仓库公司'就接到预订缩微品保存位置的电话多达90余次。

②代替原件使用。例如,在我国现存的档案和书刊中,有贝叶经、敦煌写经等古老的文化遗产,有元朝、明朝、清朝以及国民党时期的档案,有珍本、孤本和善本古籍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与悠久的历史,应该妥善保管,并尽量延长其保存期限。但是当前有些单位对这些历史文献仍然采用直接提调和查阅的使用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妨碍了原件的广泛利用,也影响其保存寿命。如果把这些历史文献制成缩微品,并以缩微品的形式提供使用,把原件妥善地保存起来,便可以有效地延长原件的保存时间。

③抢救破损原件。在长期保存的古老档案和书刊中,由于年代久远、历经变迁以及保存环境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已严重损坏,如不立即进行抢救,最终将失去保存和使用的价值,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若利用缩微摄影技术方法,将这些濒临于毁灭的原件制成缩微品,以缩微品代替原件提供利用,不仅可以使原件妥善地保存下来,而且还可以利用缩微品作为它的副本保存,供后人利用。

·便于长期保存

使用安全片基银盐缩微胶片制成的缩微品,在合理的冲洗和保管条件下,可进行长期保存。据有人进行老化实验测试证明,由安全片基银盐缩微胶片制成的缩微品可以保存800年以上。对那些不易长期保存的档案、图纸和资料等原件上的信息,用缩微摄影技术的方法将其转移到缩微胶片上,就可以长期保存下去。

·便于文献的收集与交流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同类档案分散保存在不同地区和分散保存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中的现象。这种分散保管状况,无疑会给利用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对于一些散落或者被掠夺到国外的珍贵历史文献的原件,更难以收集回来,但是采用缩微摄影技术的方法,就可以方便地将分散的档案文献拍摄成缩微品,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收集。例如,近年来北京图书馆从印度收集回有关鸦片战争的档案史料的35mm卷式缩微胶片10余盘;从英国收集回有关敦煌写经的35mm卷式缩微胶片100多盘;从美国收集回有关清朝政府给美国政府的外交文件的35mm卷式缩微胶片近百盘,并收集到有关善本书的35mm卷式缩微胶片1000多盘。此外,还可以用缩微品的形式对档案文献进行出版、发行和交换,以便广泛地提供利用。总之,采用缩微摄影技术有利于情报信息的收集与交流。

·便于提供利用

珍贵的历史文献份数都很少,特别是档案原件一般只有一份,不可能同时满足很多人的需要。如果把原件拍摄成缩微品,并根据需要拷贝多份,便可同时满足很多人的需要,充分发挥档案文献的作用。

·便于信息的传递

由于缩微胶片存储密度大,占据空间小,因此,传递十分方便。例如,一本1000页16开的书册,用六张缩微平片就可以容纳,将缩微平片装在一个信封中即可邮寄,非常方便。

·提高办公效率

利用缩微品可以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人们利用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缩微摄影机以及光盘等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其中缩微摄影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缩微摄影技术可以将需要快速查找的信息制成缩微品进行快速检索、显示和复印。此外,缩微胶片上的信息可以输入到计算机内进行快速处理,计算机的输出信息也可以记录在缩微胶片上进行高密度存储、长期保存。还可以将缩微胶片上的影像转换为电信号进行远距离信息传递。总之,缩微摄影技术与其他现代技术进一步的结合将会大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四川省立图书馆由川西行政公署文教厅接管,更名川西图书馆,隶属川西文教厅领导。1951年5月改称川西人民图书馆。1952年,川东、川南、川北、川西行署撤销建立四川省,划归四川省文化事业管理局领导,更名为四川省图书馆。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加强对图书馆的领导,四川省图书馆取得了较大发展,跻身于全国十大图书馆之一。

(一)馆舍

建国初期接管原四川省立图书馆馆舍,包括原省教育馆和省通志馆占有的两间房间(两馆于建国初相继撤销)。1951年购买成都骆公祠(今和平街)、桂王桥西街47号两院修葺作线装书库。1953年至1954年在城守街馆址后扩建二层楼房两幢。1957年又在该馆址前建立三层书库及阅览室一幢。1958年在该馆址大门左侧建外借室、装订房各一间。1972年至1982年在成都东风路二段(今蜀都大道总府街段)征地修建新馆。至此,全馆有馆舍五处:馆本部1982年迁入新址,座落在成都蜀都大道总府路东侧;主体建筑美观大方,阅览楼与书库、办公楼之间辟有庭园,环境优美。此外,有特藏部和提存书库分设在联陛巷15号、城守街24号、和平街16号和龙泉驿等处。全馆共有馆舍约29000平方米。

(二)馆藏

1949年12月底全馆有各种类型书刊文献4万余册。建国后,根据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方针和工作任务搜集书刊文献,在工作上坚持全面搜集,系统入藏的原则,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截至1999年底止,藏书总量为460万余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建国后出版)3574919册民国版图书136262册台湾、香港版图书10429册外文图书(英、俄、日、德、法等)242238册古籍线装书576920册古籍善本书4282种4778部60735册中文期刊现刊735种民国版7309种港台版239种中文报纸947种外文期刊3236种外文报纸30种声象资料2560种缩微胶卷(片)1888卷(件)2560套1112402拍四川省图书馆馆藏中最有特色的有四川地方志书、中国古医药图书、抗战版图书、民国时期期刊、文化大革命资料、国外原版大型综合学科的工具书和书刊。

(三)服务工作

建国后四川省图书馆担负着保存、管理和提供各类书刊文献和为地方科研生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双重任务,“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对读者服务工作明显呈上升趋势,表现在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和读者人次、借阅册次的增多。馆内阅览室是为读者服务的主要方式。至1999年底全馆有各种类型阅览室18个,阅览座席1000个,每天借阅读者约1200人次,借阅书刊约1300册次。外借工作。发放中文借书证、外文借书证、通用借书证、馆际借书证共4万余个。中文图书实行开架借阅。为了方便省内各地读者,还设有邮寄借书业务,并与北京图书馆等有馆际借书关系。1988年增设图书流动汽车一辆,开展流动送书服务,办理流动借书证800余个。书目参考咨询工作。根据读者需要开发图书文献,编制各类专题书目、索引和其他二次文献;开展口头、电话或书面解答咨询服务。编印过《四川进步、革命期刊题录索引》、《四川地方志联合目录》、《四川省古籍善本书联合目录》、《旧报刊复印资料》、《集粹》杂志、农副产品资料37种等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声象资料服务、书展、报告会。拥有现代化**、电视、录音、录象等设备,为读者提供多种载体文献的视听借阅服务。也可根据社会需求举办各类书展、学术讲座和报告会。缩微复制。拥有现代化的复印和缩微复制设备,为读者提供文献复制服务,包括静电复印、缩微胶片拷贝、放大等项目。

(四)学术研究与业务辅导。

建国后四川省图书馆成为全省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开展对图书馆科学管理、图书馆自动化、文献工作标准化、缩微复制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应用技术其他方面的研究;开设图书馆学电大、函大班和各类培训班;组织编印图书馆学教材数种;主持编辑《图书馆员》杂志和《四川省图书馆事业志》。

(五)组织机构和人员。

1950年4月川西文教厅派罗锦华为联络员,接收四川省立图书馆;5月派贾质量为川西文教厅驻图书馆负责人,主持馆务;同年9月成立馆务委员会负责馆务,馆长暂缺。1952年改称四川省图书馆后,省政府委派伍非百任馆长;1956年穆济波教授任副馆长。1958年伍、穆均被错划右派而调离,此后馆长均为中共党员。迄至1992年有杨德华、缪木天、张旭、彭长登、王新迎、赵熙、龙经纬、万世祥、杜建成、何永孝、张新元、郝春阳、伯志平、戴克瑜、徐建华、魏东等担任过正副馆长(或党总支书记)职务。此外,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及秘书处挂靠在省图书馆。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四川省图书馆内。 四川省重大文化项目——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已于2008年破土动工,并计划于省图书馆百年诞辰(2012年)前竣工。

作为四川省完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新馆位于天府广场西侧、人民西路北侧地段,占地约1763亩,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能容纳省图书馆现有馆藏500万余册图书,将彻底改变省图书馆馆藏典籍多年“四分五裂”的状况。

建成后的新省图书馆,是一个现代化、复合型的大型公共图书馆,集典藏整理、传统服务、数字化服务和远程服务于一体。同时,还将特设残疾人阅读区和少年儿童阅读区,弥补四川省没有残疾人和少儿图书馆的不足。

341 信息加工的含义

所谓信息加工是指把搜集来的大量的原始信息,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进行筛选和判断、分类和排序、著录和标引、编目和组织、存储和分析,而使之成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信息的过程。

一般而言,搜集来的原始信息是一种初始的、零乱的、孤立的信息。只有把这种零次信息进行分类、排序,使之成为规则的、有序的、系统的高次信息,才能使用;只有通过著录和标引,使零次信息变成二次信息,才能便于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传递。因此,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在原始信息的基础上,生产出价值含量高、方便用户利用的新信息,使信息增值的过程。

按不同的标准,信息加工可分成不同的方式。

按加工处理响应时间的不同,可把加工分为实时处理加工和批处理加工。实时处理加工是指将送过来的数据立即进行处理,即时做出响应,一般适合常规的作业业务;批处理是指把送过来的数据存起来,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时间后,再集中处理,一般适合统计分析业务。

按处理功能的深浅可把加工分为预处理加工、业务处理加工和决策处理加工。预处理加工是对信息简单整理;业务处理加工是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出辅助决策的信息;决策处理加工是对信息进行统计推断,产生的是决策信息。

按加工的工具不同,可分为手工加工和计算机加工。手工加工是利用手工设备对信息进行处理,主要存在于信息加工的初期阶段。计算机加工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产生表格、图形等结果。

342 信息筛选

信息筛选是信息加工的第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421 信息筛选的程序

信息筛选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整理。信息整理是信息筛选判别的前提,其目的是使零散的、杂乱无章的信息标准化、条理化,便于下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2)浏览审阅。浏览审阅是信息筛选判别的中心环节。其目的是清除那些明显错误或无用的信息,保留那些明显真实或有用的信息。对于一些一时无法确定去留的信息资料则放置一旁,留待进一步处理。

(3)再次审核。对于无法确定的信息,要采取会诊或其他科学的方法,对其再次进行分析研究,以便科学地确定其取舍,提高信息筛选和判别的准确性。

3422 信息筛选的重点对象

(1)虚构信息。这类信息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没有一点事实根据,其主要源自信息搜集者的不良动机,对这类信息一定要清除。

(2)添加信息。这类信息虽有一定的根据,但其中某些情节和内容是信息搜集者、传递者通过主观想象而不是根据事实依据添加进去的,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区别。

(3)夸张信息。这类信息往往把事实夸大或缩小,是对事实的一种扭曲,会严重影响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4)偏颇信息。这类信息是片面地强调某一起作用的原因或扼杀某一起作用的要素。这类信息如果不加以校验、纠偏,会影响到信息的使用价值,甚至会给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

(5)残缺信息。由于时间久远、信息获取途径不正确,或者由于信息源本身无法接近,而仅仅通过个别现象或特征得到的信息就是残缺的信息。这类信息一般需要进一步补充收集。

(6)模糊信息。这类信息是由信息搜集者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而来,往往带有“据说”、“听说”、“大概”、“也许”、“有迹象表明”等字样。这类信息可信度差,必须重新搜集验证。

(7)拼凑信息。这类信息往往把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信息在搜集、加工、传递的过程中,人为地组合成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条件、同一性质的同一信息,这种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的信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没有事实依据的。

3423 信息筛选的方法

(1)感官判断法。感官判断法是指信息加工人员在浏览审阅原始信息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学识、技能和经验,凭直觉判断信息的真伪以及可信度大小的方法。

(2)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指信息加工人员在筛选和判别信息过程中,通过对前后信息、左右信息、不同渠道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