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宫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目窗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至宫穴的定位 10 至宫穴的取法 11 至宫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至宫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至宫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至宫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至宫穴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至宫 1 拼音
zhì gōng
2 英文参考Mùchuāng GB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至宫为经穴别名,即至营,是目窗的别名[1]。见《普济方》。目窗一名至营,谓已将至正营穴也[2]。
穴位 目窗 汉语拼音 Muchuang 罗马拼音 Muchuang 美国英译名 Eye Window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2 富耶氏 德国 G16 英国 G16 美国 GB16
目窗为经穴名(Mùchuāng GB16)[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至营(《针灸甲乙经》),至宫(《普济方》),至荣(《针灸逢源》)。属足少阳胆经[3]。目窗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会穴[3][4]。目即眼睛,窗即窗户,此穴在头部眼目的上方,善治眼疾,犹如明目之窗,故名目窗[3]。目窗穴主治头面、眼睛等疾患:如头痛头晕,面目浮肿,目赤肿痛,青盲内障,目翳,鼻塞,唇吻强,上齿龋肿,惊痫,头痛,青盲,癫痫,面部浮肿,目眩,眩晕,视物模糊,小儿惊痫,现代又多用目窗穴治疗屈光不正,球结膜炎,神经性头痛,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感冒等。
4 目窗穴的别名至营(《针灸甲乙经》),至宫(《普济方》),至荣(《针灸逢源》)。
5 出处《针灸甲乙经》:目窗,一名至营,在临泣后一寸。
6 穴名解目即眼睛,窗即窗户,此穴在头部眼目的上方,善治眼疾,犹如明目之窗,故名目窗[3]。
目,眼目。窗,助户为明曰窗,通孔,指头之孔窍。本穴四周之穴,为承光、本神、临泣、正营诸穴,命名取意,皆在于目。而本穴处四者中间,更为目力精华上达汇粹之处。本穴治目赤、青盲、白膜覆瞳子诸症,犹开窗通明也。此穴在头部,两目直上,入发际1寸5分,为治目疾之要穴。有明目之功,有如通向眼目之窗户。《甲乙经·卷十二》谓:“青盲无所见,远视,目中*肤,白膜复瞳子,目窗主之。”[2]
目窗一名至营,谓已将至正营穴也[2]。
7 特异性目窗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会穴[3][4]。
8 所属部位前头[5]
9 至宫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目窗穴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6]。
目窗穴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15寸处;或于头临泣后1寸取穴[4]。
目窗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1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3]。
一说在“临泣后一寸半”(《针灸大成》) 。
目窗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目窗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目窗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目窗穴在前头部的位置(骨骼)
目窗穴在前头部的位置(肌肉)
10 至宫穴的取法正坐仰靠,在头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
目窗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1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3]。
正坐或仰卧位,在头临泣直上1寸处取穴[7]。
11 至宫穴穴位解剖目窗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顶骨)。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分布著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皮肤皮下筋膜与帽状腱膜,通过纤维束紧密结合,三者合称头皮(谓之外科头皮),易从腱膜下结缔组织层分离。头部的行针多在此三层下,疏松结缔组织内进行。(参看本神、头临泣穴)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3]。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8]。
112 穴区神经、血管有眶上神经、耳颞神经和眶上动脉、颞浅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的吻合支和颞浅动、静脉额支[4]。
12 至宫穴的功效与作用目窗穴具有明目开窍,祛风定惊的功效。
目窗穴有清脑明目,熄风通络的作用[3]。
目窗穴系胆经和阳维脉之会穴,有通络明目之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三度刺,目大明”之说。
13 至宫穴主治病证目窗穴主治头面、眼睛等疾患:如头痛头晕,面目浮肿,目赤肿痛,青盲内障,目翳,鼻塞,唇吻强,上齿龋肿,惊痫,头痛,青盲,癫痫,面部浮肿,目眩,眩晕,视物模糊,小儿惊痫,现代又多用目窗穴治疗屈光不正,球结膜炎,神经性头痛,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感冒等。
目窗穴主治头面、眼睛等疾患:如头痛头晕、面目浮肿、目赤肿痛、青盲内障、目翳、鼻塞、唇吻强、上齿龋肿、惊痫等[3]。
目窗穴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青盲、鼻塞、癫痫、面部浮肿[8]。
目窗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内障,鼻塞,面目浮肿,惊痫等[4]。
目窗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视物模糊,鼻塞;小儿惊痫[7]。
现代又多用目窗穴治疗屈光不正、球结膜炎等[3]。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眩晕;
2五官科系统疾病:结膜炎,视力减退,牙痛;
3其它:感冒。
14 刺灸法 14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4][3];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
平刺05~08寸[7][8],局部有酸胀感[7],或向周围扩散[7]。
142 灸法可灸[3][7]。
艾条灸5~10分钟[4]。
15 至宫穴的配伍目窗配天冲、风池、印堂,有疏风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目窗配睛明、瞳子髎、大陵,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目窗配百会、中冲、合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治疗小儿惊痫。
目窗配阳白、头临泣、印堂、风池,治头痛[7]。
目窗配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合谷,治目赤肿痛[7]。
目窗配百会、水沟、神门、中冲、合谷,治癫痫[7]。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青盲无所见,远视䀮䀮,目中*肤,白膜覆瞳子,目窗主之。上齿龋肿,目窗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目瞑,远视䀮䀮,目窗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面浮肿痛,引目外眦赤痛,忽头旋,目䀮䀮远视不明。
《针灸大成》:主目赤痛,忽头旋,目䀮䀮远视不明,头面浮肿,头痛,寒热汗不出,恶寒。
17 至宫穴研究进展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上星穴的别名·鬼堂 41 上星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上星穴的定位 46 上星穴的取法 47 上星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上星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上星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5 尺泽穴的别名·鬼堂 51 鬼堂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尺泽穴的定位 57 尺泽穴的取法 58 尺泽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尺泽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尺泽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尺泽穴的配伍 513 研究进展 514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鬼堂 1 拼音
guǐ táng
2 英文参考Shàngxīng GV23 [中国针灸学词典]
Chǐzé LU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鬼堂为经穴别名:1上星;2尺泽。[1]
鬼堂为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所指即上星穴。又《千金翼方》作尺泽穴别名。
4 上星穴的别名·鬼堂
鬼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1]。出《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上星 汉语拼音 Shangxing 罗马拼音 Shanghsing 美国英译名 Super Sta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2 富耶氏 德国 LG22 英国 Gv23 美国 Go23
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 GV23,DU23)[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2]。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2]。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41 上星穴的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
42 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43 穴名解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2]。
上,指头部。上者,升也,大也。中医有鼻通天气,目比日月之说;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3]
44 所属部位前头[4]
45 上星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5]。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2]。
上星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6]。
上星穴在督脉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46 上星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2]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7]。
47 上星穴穴位解剖上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4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2]。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8]。
4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6]。
4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上星穴具有熄风清热、宁神通鼻的功效。
上星穴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作用。[2]
上星穴为督脉之气所发,泻之可清督脉之气,以达通窍止血、清利头目之目的,临床以治疗鼻衄、鼻渊等鼻疾为主。[9]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诸疾,有清脑利窍、疏通血脉之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蒙,一切上焦风热、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3]
49 上星穴主治病证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2]。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8]。
上星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疟疾;痫证,癫狂;呕吐,烦满[7]。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证;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6]。
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一般沿皮刺0 5~08寸[2][6];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7]。
平刺05~1寸[8]。
注意:新生儿及囟门未闭合时慎用[2]。
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7]。
4102 灸法可灸[2][7][8]。
艾条灸5~10分钟[6]。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儿前囟未闭者禁灸[7]。
411 上星穴的配伍上星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风[2]。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2]。
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2]。
上星配百会、囟会、承光,有清热利窍的作用,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
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上星配肝俞,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泪出,多眵。
上星配风府、禾髂、风池、水沟、百会、百劳、风门,治鼻渊、鼻痔[7]。
上星配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眼目风热[7]。
上星配风池、天柱,治头眩[7]。
上星配大椎,治痃疟[7]。
上星配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治头风[7]。
412 文献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
《针灸大成》:主面赤肿,头风,头皮肿,面虚,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针灸聚英》:以细三棱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类经图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癫狂,当在第十次下针。
《普济》:灸亦得,然不及针。日灸三壮至百五壮罢,须停十余日,然后更灸。故不用相续加灸满五十壮,即以细三棱针刺头上,以宣热气,忌酒面荞麦。
5 尺泽穴的别名·鬼堂鬼堂为经穴别名,即尺泽[1]。出《千金翼方》。
穴位 尺泽 汉语拼音 Chize 罗马拼音 Chihtse 美国英译名 Short Narrow Marsh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U5 日本 P5 法
国 莫兰特氏 P5 富耶氏 LU5 德国 L5 英国 LU5 美国 5
尺泽为经穴名(Chǐzé LU5)[1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代号LU5[11]。别名鬼受,鬼堂[11]。属手太阴肺经[10]。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五行属水[10]。尺即尺肤,指前臂部,泽即沼泽,为水聚处,此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故名尺泽[10]。主治咳嗽,气喘,少气,咯血,潮热,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部烦满,心痛,心烦,悲愁不乐,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胸膜炎,小儿惊风,急性胃肠炎,吐泻,肘臂挛痛,肩内侧痛,肩胛神经痛,四肢暴肿,手不能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丹毒,身痛,腰脊强痛,膝髌肿痛,乳痈,发热,症瘕积聚,疝气,咽喉肿痛,喑哑,抽搐,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遗尿,尿失禁等。
51 鬼堂的别名鬼受(《备急千金要方》),鬼堂(《千金翼方》)。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柩·本输》:肺出于少商……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53 穴名解尺即尺肤,指前臂部,泽即沼泽,为水聚处,此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故名尺泽[10]。
《说文》:“尺,十寸也,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脉经》卷一:”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1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所谓“尺肤热”者,即指此1尺全部而言。见此1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3]
《周礼·地宫》:“泽,水之所钟也。”尺泽者,言穴居尺部低洼之处,犹如水之有宫城也[3]。
杨上善说:“水出井泉流注行已,便入于海,十二经脉出四支已流口(缺文,疑为‘注’字)而行至此,入五藏海泽。谓陂、泽,水钟处也。尺谓从此向口(缺文,疑为‘肘’字)有尺也,一尺之中脉注此处,流动而下,与水义同,故名尺泽。”
54 特异性手太阴肺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55 所属部位肘[12]
56 尺泽穴的定位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5][13]。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处,微屈肘取穴[11]。
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微屈肘取穴[10]。
尺泽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
尺泽的位置
尺泽的位置
上肢内侧部经穴——尺泽的位置
尺泽的位置(手太阴肺经)
尺泽的位置(肌肉)
尺泽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尺泽穴的取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处取穴。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微屈肘取穴[10]。
在肘区,肘横纹上,当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取穴[14]。
58 尺泽穴穴位解剖尺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有桡侧返动、静脉之分支及头静脉。分布著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桡神经。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经头静脉、皮神经之间,穿肘深筋膜,进入肱桡肌。肱桡肌和其深面的肱肌之间有桡神经,该神经于此分为深、浅二支。深支支配肱桡肌,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神经→肱肌[10]。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13]。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干经过,并有桡神经深支、肌皮神经肌支和桡侧剐动脉前支(肱深动脉分支)分布[13]。
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头静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11]。
59 尺泽穴的功效与作用尺泽穴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的作用。
尺泽穴有清肺泻火,调理肠腑之作用[10]。
肺主气,司呼吸,尺泽穴为肺经之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又穴性属水,为本经子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凡肺经有热所致肺气上逆之咳喘、胸部胀满,热伤肺络所致的咯血、潮热及肺热上壅所致的咽喉肿痛等,均可泻尺泽以治之[14]。
手太阴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热移于胃肠,胃气上逆则呕吐,阻于胃肠则泄泻,取尺泽穴可清肺胃、调气机、止吐泻[14]。
尺泽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3]
尺泽穴位于肘部,可治肘臂挛痛,属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14]。
510 尺泽穴主治病证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少气,咯血,潮热,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部烦满,心痛,心烦,悲愁不乐,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胸膜炎,小儿惊风,急性胃肠炎,吐泻,肘臂挛痛,肩内侧痛,肩胛神经痛,四肢暴肿,手不能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丹毒,身痛,腰脊强痛,膝髌肿痛,乳痈,发热,症瘕积聚,疝气,咽喉肿痛,喑哑,抽搐,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遗尿,尿失禁等。
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13]。
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等[11]。
尺泽穴主要用于胸肺、胃肠及局部疾患:如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炎、肺结核、心痛、心烦、急性胃肠炎、呕吐、肘臂挛痛、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小儿惊风、丹毒等[10]。
尺泽穴以治肺脏实证、热证为主[14]。
肺胸病: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14]。
胃肠病:急性腹痛,吐泻[14]。
五官病:咽喉肿痛,喑哑[14]。
神志病:悲愁不乐,小儿惊风,抽搐,癫痫[14]。
肾病:遗尿,尿失禁[14]。
经脉病:肘臂挛痛,肩内侧痛,四肢暴肿,手不能伸[14]。
其他病:身痛,腰脊强痛,膝髌肿痛,乳痈,丹毒,发热,症瘕积聚,疝气[14]。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13]。
直刺03~05寸[11]。
一般直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0]。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有触电样感向前臂或手部放散;也可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出血[14]。
点刺出血,用于急性吐泻。
注意: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穴下血管引起内出血[14]。
5112 灸法可艾卷灸[10]。
艾条灸5~10分钟[1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以免因瘢痕而影响肘关节的活动[14]。
512 尺泽穴的配伍尺泽配少泽治短气胁痛、心烦[10]。
尺泽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10]。
尺泽配合谷,有行气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
尺泽配肩髃、曲池、合谷,治肘臂挛痛[14]。
尺泽配少商、商阳,治咽喉肿痛[14]。
尺泽配委中,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吐泻。
尺泽配委中、水沟,治闪挫腰痛[14]。
尺泽配肺俞,有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尺泽配肺俞、风门,治咳喘[14]。
尺泽配委中刺络放血,治急性吐泻[14]、急性胃肠炎[10]。
513 研究进展艾灸异常胎位孕妇的尺泽穴,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一定转胎作用[10]。
针刺正常人尺泽穴,可使阑尾运动增强,排空时间缩短[10]。
针刺尺泽等穴治疗热带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可使嗜酸性白细胞降低[10]。
降压作用:临床观察针刺尺泽有降压作用,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疗效[14]。
对结肠蠕动的调整作用:针刺尺泽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或直肠的蠕动增强[14]。
对中长跑运动员肺活量的影响:实验组运动员左、右臂尺泽进行5个疗程的温和灸法,测定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的肺活量和1000 m跑成绩。结果显示,5个疗程后实验组运动员的平均肺活量较实验前显著提高(P<001),而对照组平均肺活量实验前后差异不明显[14]。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4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主呕泻上下出,两胁下痛。
《灵光赋》:吐血定喘补尺泽。
《针灸甲乙经》:振寒瘛疭,手不伸,咳嗽唾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因为疚衄,尺泽主之,左窒刺右,右窒刺左。心膨膨痛,少气不足以息,尺泽主之。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尺泽主之。肘痛,尺泽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
《针灸大成》:主肩臂痛,汗出中风,小便数,善嚏,悲哭,寒热,风痹,臑肘挛,手臂不举,喉痹,上气呕吐,口干,咳嗽唾浊,痃疟,四肢暴肿,心疼臂寒,短气,肺膨胀,心烦闷少气,劳热,喘满,腰脊强痛,小儿慢惊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脉名称之一·厥阴 5 阴阳学说·厥阴 6 经穴别名·厥阴 61 飞扬的别名 62 出处 63 穴名解 64 特异性 65 所属部位 66 飞扬穴的定位 67 飞扬穴的取法 68 飞扬穴穴位解剖 681 层次解剖 682 穴区神经、血管 69 飞扬穴的功效与作用 610 飞扬穴主治病证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6112 灸法 612 飞扬穴的配伍 613 文献摘要 614 飞扬穴研究进展 6141 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6142 对血钙代谢的影响 6143 治疗小儿脱肛 6144 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厥阴 1 拼音
jué yīn
2 英文参考jueyin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厥阴:1经脉名称之一;2阴阳学说。[1]
4 经脉名称之一·厥阴厥阴为经脉名称之一。见《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分手厥阴和足厥阴,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厥阴经是多血少气的经脉,针刺治疗时,只可出血,不可伤气。[1]
5 阴阳学说·厥阴厥阴为阴阳学说中指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由太阴而少阴,终于厥阴,有“两阴交尽”的含义。由于它是太阴、少阴两阴之合,所以有“厥阴为合”的说法。[1]
6 经穴别名·厥阴
厥阴为经穴别名,即飞扬[2]。见《针灸穴名解》。
穴位 飞扬 汉语拼音 Feiyang 罗马拼音 Feiyang 美国英译名 Flying and Expanding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58 日本 58 法
国 莫兰特氏 V58 富耶氏 V58 德国 B58 英国 B58 美国 BI58
飞扬为经穴名(Fēiyáng BL58)[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飞阳[4]。别名厥阳[4]。属足太阳膀胱经。飞扬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3][5]。飞即飞翔,扬通阳,为阴之对,外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本经络脉从此处飞离而络入足少阴经,故名飞扬[3]。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脚气,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痔疮,眩晕等。
61 飞扬的别名厥阳(《针灸甲乙经》),飞阳(《医学入门》),厥阴[2],厥扬[2]。
6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
63 穴名解飞即飞翔,扬通阳,为阴之对,外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本经络脉从此处飞离而络入足少阴经,故名飞扬[3]。
飞,《说文》:“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并有迅速之义。扬,有飞举之义。《说文》:“扬,飞举也。”飞和扬都有腾起之意,飞又有意外之意。飞扬,是飞举扬起,斜行别出,脱离正轨之意。为步行不稳、经脉别出及魂梦颠倒之象。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自委阳而下,所过委中穴位,深如渊涧,合阳、承筋如由巅至麓,承山则山下之夹谷也。委中、承山俱为阴象,迨至本穴则由承山横过腿外侧,亦由阴分转阳分也,突然跃起,状若腾飞,犹出潜飞跃之势,故名“飞扬”。飞扬为足太阳之络穴,脉行至此脱离正轨,斜络足少阴,沟通司人身矫捷的阴跷与阳跷,功可祛风健腰,助膝行走。杨上善曰:“此太阳络,别走少阴经,迅疾如飞,故曰飞阳也。”[2]
64 特异性飞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
65 所属部位小腿部[6]
66 飞扬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飞扬穴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5]。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坐或侧卧取穴。[3]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4]。另说“外踝上九寸”(《针灸资生经》);“在昆仑上五寸五分”(《针灸集成》) 。
飞扬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肌肉)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67 飞扬穴的取法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穴。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4]。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坐或侧卧取穴[3]。
俯卧位,承山斜向外下1寸,直对昆仑处取穴[7]。
68 飞扬穴穴位解剖飞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分布著腓肠外侧皮神经。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部,经外踝后下方,至小腿后面中线上行,与腓肠神经伴行。
6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3]。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比目鱼肌[8]。
6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腓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4]。
69 飞扬穴的功效与作用清热安神,舒筋活络。
飞扬穴有清头风、宁神志、疏筋络的作用[3]。
飞扬穴系膀胱经络穴,别走肾经,有舒筋活络之功、宁心安魂之效,其所治症,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气逆,以及神不守舍,主治癫狂恍惚,魂魄扬飞[2]。《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飞扬之脉,令人腰痛…”
610 飞扬穴主治病证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脚气,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痔疮,眩晕等。
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等[3]。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癫狂[8]。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7]。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痔疾,脚气等[4]。
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癫痫、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3]。
风湿性关节炎,痔疮,膀胱炎,癫痫,眩晕等。
611 刺灸法 6111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耳屏·耳门 5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耳门 6 经穴名·耳门 61 出处 62 穴名解 63 所属部位 64 耳门穴的定位 65 耳门穴的取法 66 耳门穴穴位解剖 661 层次解剖 662 穴区神经、血管 67 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68 耳门穴主治病证 69 刺灸法 691 刺法 692 灸法 610 耳门穴的配伍 611 特效 612 文献摘要 613 耳门穴研究进展 6131 治耳聋 6132 促凝血 7 经穴别名·耳门 71 听会穴的别名 72 出处 73 穴名解 74 所属部位 75 听会穴的定位 76 听会穴的取法 77 听会穴穴位解剖 771 层次解剖 772 穴区神经、血管 78 听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79 听会穴主治病证 710 刺灸法 7101 刺法 7102 灸法 711 听会穴的配伍 712 文献摘要 713 听会穴研究进展 7131 治疗神经性耳聋 7132 治疗面痛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耳门 1 拼音
ěr mén
2 英文参考ěrmén TE21 [中国针灸学词典]
Tīnghuiì GB2 [中国针灸学词典]
ěr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耳门:1经穴名;2耳屏;3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4经穴别名。
4 耳屏·耳门耳门(tragus)为人体部位名[1]。见《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又名蔽[2]。是指外耳孔道的小瓣[2]。即耳屏[2][1][3]。《黄帝内经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
耳门为听宫穴所在;手、足太阳,手、足少阳,足阳明等经脉所过[4]。
耳门部分布的耳穴如下:外侧是外鼻穴,边缘是上屏尖、下屏尖穴;内侧面有咽喉、内鼻穴[5]。
耳屏(耳门)
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耳屏,后方的对耳轮下部有一突起,称对耳屏[6]。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一凹陷,称为耳屏间切迹[6]。
5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耳门耳门为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1]。即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1]。《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王冰注:“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候耳目之气。
6 经穴名·耳门穴位 耳门 汉语拼音 Ermen 罗马拼音 Erhmen 美国英译名 Ear Gat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TR23 富耶氏 TR23 德国 3E23 英国 T21 美国 TB21
耳门为经穴名(ěrmén TE21)[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2][1]。耳即耳窍,门即门户,此穴居耳前,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耳门[1]。耳门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等:如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聋哑,唇吻强,颈颌肿痛,现代又多用耳门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耳疮流脓,中耳炎,口周肌肉痉挛等。
61 出处《针灸甲乙经》: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
62 穴名解耳即耳窍,门即门户,此穴居耳前,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耳门[1]。
耳,听觉。《说文》:“耳,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门,人所出入处,经气出入之所。穴在耳屏上方切迹凹陷处,本经从耳后入耳中,由本穴出走耳前,穴居外耳道口,功能聪耳助听,有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耳门。[7]
63 所属部位耳前[8]
64 耳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耳门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9]。
耳门穴位于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凹陷处,张口取穴[2]。
耳门穴位于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1]。即微张口,耳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听宫直上[1]。
耳门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
65 耳门穴的取法正坐或侧伏,微开口,当听宫穴直上05寸之凹陷处取穴。
正坐或侧伏位,微开口,当听官直上05寸之凹陷处取穴[10]。
快速取穴:耳屏上缘的前方,张口有凹陷处即是耳门穴[11]。
66 耳门穴穴位解剖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颞浅动、静脉。分布著耳颞神经及面神经分支。皮肤由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含有上述皮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上端的筋膜入该腺,直抵外耳道软骨上方的骨膜。
66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1]。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12]。
66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耳颞神经分布和颞浅动脉干经过;深层有下颔神经和舌咽神经腮腺支分布[12]。
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2]。
67 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耳门穴有开耳窍、疏邪热作用[1]。
耳门穴具有开窍聪耳,泄热活络的功效。
手少阳经脉入耳中,交颊部,耳门穴又位于耳前,邻近齿部,故取之聪耳开窍、散风通络,治疗耳疾及齿痛等[13]。
耳门穴有疏通经络、开窍益聪作用,是耳疾的常用穴。主治耳鸣,耳聋,齿痛。[7]
68 耳门穴主治病证耳门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等:如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聋哑,唇吻强,颈颌肿痛,现代又多用耳门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耳疮流脓,中耳炎,口周肌肉痉挛等。
耳门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2]。
耳门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等:如耳鸣、耳聋、聋哑、齿痛、眩晕等[1]。
耳门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12]。
耳门穴主治头颈五官病:耳聋,耳鸣,聤耳流脓,唇吻强,齿痛,颈颌肿痛等。
现代又多用耳门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等[1]。
耳聋耳鸣,耳疮流脓,中耳炎,牙痛,下颌关节炎,口周肌肉痉挛。
69 刺灸法 691 刺法直刺03~05寸[2]。
一般直刺05~l0寸,避开耳前动脉[1]。
张口,直刺05~1寸[12]。
治耳聋时,斜向内前下方深刺15~2寸,局部有酸胀感[10]。
治口眼㖞斜时,可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05~1寸,耳底胀痛,有时酸胀感可扩散至舌前部[10]。
注意:耳门穴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颈内动、静脉。针刺留针不宜过长,以免发生弯针、折针。
692 灸法可灸[1][10][12]。
艾条灸5~10分钟[2]。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610 耳门穴的配伍耳门穴配翳风、中渚、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1]。
耳门穴配翳风、合谷治中耳炎[1]。
耳门穴配丝竹空治牙痛[1]。
耳门配翳风、合谷,治聤耳[10]。
耳门配风池、翳风、听会、听宫,治重听无所闻[10]。
耳门配听官、听会、翳风、中渚,治耳聋[10]。
耳门配听宫、听会、翳风,有清热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聤耳。
耳门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
耳门配颧髎、颊车、翳风,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颌关节炎。
611 特效每天早晚各揉按耳门穴1次,每次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耳呜、中耳炎、耳道炎、重听等耳部疾病[11]。
612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耳鸣聋,头颔痛,耳门主之。
《外台秘要》:治中风口㖞。
《针灸大成》:主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闻,齿龋,唇吻强。
《类经图翼》:主治耳聋,聤耳脓汁。
《百症赋》: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
613 耳门穴研究进展 6131 治耳聋针刺耳门,对链霉素中毒性耳聋有显著的疗效[13]。
6132 促凝血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针刺动物“耳门”,凝血时间明显缩短[13]。
7 经穴别名·耳门耳门为经穴别名,即听会穴[1]。出《千金翼方》。
穴位 听会 汉语拼音 Tinghui 罗马拼音 Yinghui 美国英译名 Listening Conferenc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 富耶氏 VB2 德国 G2 英国 G2 美国 GB2
听会为经穴名(Tīnghuiì GB2)[1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听呵(《针灸资生经》),后关(《针灸资生经》),听河(《针灸大全》),机关(《针灸学》(南京))。属足少阳胆经[14]。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故名听会[14]。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耳鸣,面痛,口㖞,聘耳,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脱臼,牙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
71 听会穴的别名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听呵(《针灸资生经》),后关(《针灸资生经》),听河(《针灸大全》),机关(《针灸学》(南京))。
72 出处《针灸甲乙经》:听会,在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73 穴名解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故名听会[14]。
听,聆也,耳受声为听。会,有会合、聚会之义。耳主听觉,穴当耳前,为耳部脉气之聚会,以其主治耳聋气闭,针此可使声音得以会聚,为司听之汇。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宫,本穴与之挨近,而名听会。[7]
74 所属部位耳前[15]
75 听会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听会穴在面部,当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9]。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14]。
听会穴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颌髁状突之后缘,张口有空处[16]。
听会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76 听会穴的取法正坐仰靠位,在耳屏间切迹前,当听宫直下,下颔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14]。
正坐或仰卧位,张口,当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取穴[17]。
77 听会穴穴位解剖听会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有颧眶动、静脉。分布著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皮肤由上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腮腺内部的血管主要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后静脉,神经有耳颞神经和面神经丛。
7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14]。
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筋膜→腮腺[18]。
7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丛、下颌神经肌支和舌咽神经腮腺支分布[18]。
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16]。
78 听会穴的功效与作用听会穴具有开窍聪耳,通经活络的功效。
听会穴有开耳窍、疏风热的作用。[14]
足少阳胆经入耳中,听会穴位于耳前,近于齿部,穴下正是颞颌关节,故可治疗耳、齿、口、面及颞颌关节部位疾病[19]。
听会穴有清热散风、通关开窍作用,是治疗耳疾的常用穴[7]。
79 听会穴主治病证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耳鸣,面痛,口㖞,聘耳,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脱臼,牙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14]。
听会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面痛、齿痛、口㖞[18]。
听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病:耳鸣,耳聋,聘耳,齿痛,口㖞,面痛,颞颌关节疼痛或脱臼[19]。
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14]。
听会穴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㖞斜;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16]。
1五官科系统疾病: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
2其它: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
710 刺灸法 7101 刺法张口,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17]。
张口[18],直刺05~1寸[18][16][14]。
注意:深刺1寸左右起针后,偶可致颞颌关节部位疼痛或咀嚼疼痛,经局部热敷后即可缓解疼痛症状,但再次施针时应注意适当浅刺[17]。
7102 灸法可灸[14][17][18]。
艾条灸5~10分钟[16]。
艾条灸5~10分钟。
711 听会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17]。
听会配颊车、地仓、阳白、合谷,治口眼呙斜[17]。
听会配太阳、率谷、头维,治偏头痛[17]。
听会配睛明、丝竹空、攒竹,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听会配合谷、太阳、颧髎,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
712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目泣出,头不痛者,听会主之。聋,耳癫溲,癫溲者若风,听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青盲目无所见,远视,目中肤翳,白膜,头痛,目外眦赤痛。
《针灸资生经》:目中翳膜,针瞳子髎、丘墟。
《类经图翼》:妇人乳肿,针瞳子髎、少泽。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牙车臼脱,相离一二寸,牙车急不得嚼物,齿痛恶寒物,狂走,瘛疭,恍惚不乐,中风口呙斜,手足不遂。
《玉龙歌》: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胜玉歌》:耳闭听会莫迟延。
713 听会穴研究进展 7131 治疗神经性耳聋主穴取患侧听会、翳风。肝气厥逆者,加太冲、侠溪、丘墟、中渚等;气血瘀阻者,加血海、膈俞、三阴交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肾元亏损者,加肾俞、关元、太溪等;药物中毒者,加百会、哑门、上星、外关等。听会张口略向内上方斜刺1~12寸,翳风向内上方徐徐刺入1~13寸,使有酸麻胀感并向周围扩散为得气。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通以脉冲电流,选用连续波,频率13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或见患侧面部表情肌微有抽动即可,通电20~30 min。对于配穴,虚证者用提插捻转补法,实证者用泻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治疗38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1%。[17]
7132 治疗面痛面痛位于三叉神经第3支感觉区内,取翳风、听会二穴为主;发展至三叉神经第1、2支感觉区,取听宫、听会二穴为主,均张口进针。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2寸,听宫、听会二穴进针向对侧耳后方向2寸左右,针感应向三叉神经感应区放射。而后加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100~120次/min,中度 。治疗12例患者,10例均达到痛止病除的疗效,2例针刺1次疼痛即减轻。[17]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本文2023-08-07 08:19: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