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栀子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栀子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千金》卷二十二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4 《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6 方出《外台》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用药禁忌 8 《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 81 方名 82 栀子汤的别名 83 组成 84 主治 8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87 附注 9 《千金》卷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0 《外台》卷二引《范汪方》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05 用药禁忌 11 《千金》卷十九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2 《圣济总录》卷一○六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外台》卷二引《广济方》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 136 用药禁忌 14 《圣惠》卷十二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5 《苏沈良方》卷三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55 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16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7 《普济方》卷三十四引《圣惠》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76 用药禁忌 18 《圣济总录》卷—一○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9 《圣济总录》卷一○三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0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圣济总录》卷六十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221 方名 222 栀子汤的别名 223 组成 224 主治 22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26 制备方法 227 附注 23 《普济方》卷三五二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4 《幼科类萃》卷六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5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55 附注 26 《易氏医案》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265 各家论述 27 《古今医彻》卷二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8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2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栀子汤 1 拼音

zhī zǐ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栀子汤

21 处方

栀子14枚 常山9克 车前叶27枚(炙干)秫米14粒

22 制法

上四味,哎咀。

23 功能主治

治疟经数年不愈者。

2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服,未发前一服,发时一服,发后一服以吐利四五行为愈;不止,冷饭止之。

2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3 《千金》卷二十二 31 方名

栀子汤

32 组成

栀子仁27个,芒消2两,黄芩3两,甘草3两,知母3两,大黄4两。

33 主治

表里俱热,三焦不实,身体生疮及发痈疖,大小便不利。

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减半,下大黄,取1升8合,去滓,纳芒消,分3次服。

4 《外台》卷三十七引《小品方》 41 方名

栀子汤

42 组成

栀子仁2两,甘草(炙)2两,芒消(汤成下)2两,黄芩2两。

43 主治

因热食及啖诸热饼肉,致小便稠数者。

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次温服。取利即愈。

45 制备方法

上切。

5 《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 51 方名

栀子汤

52 组成

黄芩3两,栀子4个,豉3升。

53 功效

解散石毒。

54 主治

服石,口中伤烂,舌痛。

5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先煮栀子、黄芩,令得3升,绞去滓,乃纳豉,煮令汁浓,绞去滓。平旦服1升,1日3次。

6 方出《外台》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 61 方名

栀子汤

62 组成

大青4两,山栀子1两,黄柏1两,白蜜半升。

63 主治

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入。

6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煎取1升,去滓,下蜜更煎12沸,含之。取愈止。

65 制备方法

上切。

7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71 方名

栀子汤

72 组成

栀子3两,黄芩3两,豉1升(熬,绵裹),葱白(切)1升,石膏4两(碎,绵裹),干葛4两(切)。

73 主治

天行12日,头痛壮热,心中热者。

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6合,去滓,分3次温服,如人行89里再服。

75 制备方法

上切。

76 用药禁忌

忌面、酒、生冷等物。

8 《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 81 方名

栀子汤

82 栀子汤的别名

栀子散

83 组成

栀子仁4两,黄芩3两,柴胡4两,升麻3两,龙胆草3两,大黄3两,栝楼3两,芒消2两。

84 主治

遍身黄如橘,心肋满急。

8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2升8合,去滓,分3次温服,相去45里进1服。

86 制备方法

上切。

87 附注

栀子散(《圣惠》卷五十五)。《圣惠》本方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 《千金》卷三 91 方名

栀子汤

92 组成

栀子30个,当归2两,芍药2两,蜜5合,生姜5两,羊脂1两。

93 主治

产后儿生处空,流血不尽,小腹绞痛。

9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将栀子以水1斗,煮取6升,纳后药,煎取2升,分3次服,1日3次。

10 《外台》卷二引《范汪方》 101 方名

栀子汤

102 组成

栀子14个,豉1升,桂心2两,麻黄2两,大黄2两。

103 主治

伤寒愈以后,饮食劳复。

10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先煮麻黄掠去沫,纳余药,更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1日2次。当小汗及下利。

105 用药禁忌

忌生葱。

11 《千金》卷十九 111 方名

栀子汤

112 组成

栀子仁3两,芍药3两,通草3两,石韦3两,石膏5两,滑石8两,子芩4两,生地黄1升,榆白皮1升,淡竹叶(切)1升。

113 主治

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

11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12 《圣济总录》卷一○六 121 方名

栀子汤

122 组成

山栀子3分,升麻3分,决明子(微炒)3分,黄芩(去黑心)3分,黄连(去须)1两,干蓝叶1两,大黄(锉,炒)1两。

123 主治

风热毒气,忽冲眼肿,白睛似水泡,疼痛不可睡卧。

12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入朴消末半钱匕,再煎沸,放温服,临卧再服。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3 《外台》卷二引《广济方》 131 方名

栀子汤

132 组成

栀子14个(孽),香豉1升(绵裹),葱白1握(切),粟米3合,雄鼠屎27个(烧令烟绝,末)。

133 主治

伤寒因食劳复,头痛壮热。

1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8升,煮取2升3合,去滓,纳鼠屎,分3次服。服别相去如人行67里。

135 加减

须利,纳芒消5分。

136 用药禁忌

忌面、炙肉、蒜。

14 《圣惠》卷十二 141 方名

栀子汤

142 组成

栀子仁14枚,豉1合。

143 主治

伤寒56日,大下之后,余热不去,心中结痛,欲解者。

1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相和,分为2服。每服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 《苏沈良方》卷三 151 方名

栀子汤

152 组成

栀子2两,附子(炮)1两。

153 主治

胸痹切痛。

15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薤白3寸,同煎至5分,温服。

155 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胸痹:泗州有人病岁余,百方不愈,服此二服顿愈。

16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 161 方名

栀子汤

162 组成

大黄2两,麻黄2两,栀子仁14个,豉1升。

163 主治

时气病起诸劳复。

16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5升,煮取3升,分2次服。当小汗及下痢。

17 《普济方》卷三十四引《圣惠》 171 方名

栀子汤

172 组成

栀子仁20枚,升麻2分,黄芩2分,大青2分,茯神(去木)2分,甘草(炙,锉)5钱。

173 主治

腹热气逆,口苦烦渴。

1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豉50粒,煎7分,去滓,入蜜半合,更煎23沸,食后温酒服。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76 用药禁忌

忌热面,炙煿。

18 《圣济总录》卷—一○ 181 方名

栀子汤

182 组成

栀子仁半两,犀角屑1两,木通(锉)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炒)1两,瞿麦穗1两,黄连(去须)3分,车前子1两。

183 主治

肝心热毒,目生疮及碜痛。

18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竹叶7片,煎至8分,去滓,投芒消半钱匕,食后温服,临卧再服。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9 《圣济总录》卷一○三 191 方名

栀子汤

192 组成

山栀子7个,大黄末3钱。

193 主治

赤目。

19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取山栀子鉆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1升半,煎至8合,去滓,入大黄末搅匀,食后旋旋温服。

20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201 方名

栀子汤

202 组成

栀子仁半两,地骨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

203 主治

虚劳骨节烦热,盗汗不止。

20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竹茹,小麦各少许,煎7分,去滓温服。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1 《圣济总录》卷六十 211 方名

栀子汤

212 组成

山栀子仁半两,枳壳(去瓤,麸炒)1分,大黄(锉,炒)1两。

213 主治

黄疸,心中懊憹,烦热。

21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豉20粒,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221 方名

栀子汤

222 栀子汤的别名

栀子仁汤

223 组成

栀子仁1两半,石膏4两,黄芩(去黑心)1两半,泽泻2两,柴胡(去苗)1两半,赤芍药2两,萎蕤1两半,车前草(切)半两。

224 主治

妊娠大小便不通,脐腹胀痛。

225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加淡竹叶10片,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服。

22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7 附注

栀子仁汤(《普济方》卷三五四)。

23 《普济方》卷三五二 231 方名

栀子汤

232 组成

芍药4两,牡丹3两,虻虫3两,栀子14个。

233 主治

产后月水不调,及腹内胀不除,身强痛。

23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水5升,煮取2升,分为3服。

24 《幼科类萃》卷六 241 方名

栀子汤

242 组成

栀子仁2钱,木通2钱,当归尾2钱,白芷2钱,防风1钱,甘草1钱。

243 主治

小儿心脏积热,小便赤肿,口内生疮。

24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麦门冬汤送下。

2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5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 251 方名

栀子汤

252 组成

甘草、柴胡1两,漏芦2钱,连翘2钱,山栀2钱,黄芩2钱,防风2钱,人参2钱,茯苓、黄耆2钱2分。

253 主治

疮疡,久发热不已。

25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煎服。

255 附注

方中甘草、茯苓用量原缺。

26 《易氏医案》 261 方名

栀子汤

262 组成

黑山栀、人参、麦冬、乌梅。

263 主治

妇人身倦怠,呵欠,口干饮冷,饮食不进,脉右寸微沉,右尺洪大侵上。

264 栀子汤的临床应用

肺火病:一妇人患浑身倦怠,呵欠,口干饮冷,一月不食,强之食数粒而已。诸治不效。次年更甚,肌消骨露。诊之三焦,脉洪大侵上,脾肺二脉微沉,余部皆和平。以栀子汤饮之,进二服,即知饥喜食,旬日气体充实如常。

265 各家论述

方中山栀炒黑,以去三焦屈曲之火,人参、麦冬以收肺中不足之金,乌梅酸以收之,火势既降,金体自坚,气畅血和而愈。

27 《古今医彻》卷二 271 方名

栀子汤

272 组成

栀子1钱(炒黑),山楂2钱,橘核1钱,荔枝核1钱,泽泻1钱,枳实1钱,归尾1钱,茯苓1钱,小茴香1钱(盐水焙),柴胡7分。

273 主治

疝气或左或右,疼痛肿大。

27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28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281 方名

栀子汤

282 组成

栀子仁1两,甘草1两。

283 主治

代指。

284 栀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升,煎至1升半,去滓,温浸指上,1日35次。

2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栀子汤 《医心方》:[卷第十九]服石发动救解法第四

栀子豉汤,服三剂瘥。〔(或本云二剂瘥矣)今按∶栀子汤在第二十卷"口干方"。〕或龈肿,唇烂齿牙摇痛,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六伤寒门]伤寒后劳复(附论)

寒瘥后。因饮食动作。致劳复如初。麻黄(去节一两)山栀子(半两)鳖甲(去裙醋炙一两)雄鼠粪(炒三七粒)

《伤寒论辑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五个。若内热甚者。错语心烦。不得眠者。加黄连黄柏山栀仁各一钱。名柴胡解毒汤。若脉弦长。少阳与阳明合病

《伤寒总病论》:[卷第三]发汗吐下后杂病证

,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香豉栀子汤主之;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栀子香豉汤

《脉经》:[卷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现存古籍直接引用《桐君(录)》佚文者

1、《太平御览》引《桐君》:《太平御览》是北宋初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官修的大型类书,全书共一千卷。卷八六七直接引用的书名即《桐君录》,共有“茗”(即茶)及“茶花”二药。

2、《医家千字文》引用《桐君录》:《医家千字文》是日本永仁元年(1293年)惟宗时俊撰写的著作。在其原注中引录了《桐君录》的一段其在神农氏用鞭挞物类,辨识药物的历史传说,这应当是《桐君采药录》一书“序录”的部分佚文。

现存古籍间接引用《桐君》佚文者

1、《太平御览》引《吴氏》,转引《桐君》:《吴氏本草》的著者吴普为三国时人。《吴氏本草》又名《吴普本草》、《吴氏本草经》或《吴普》,全书六卷,惟原书早在北宋时已佚,但在《太平御览》中尚保存有该书以下各条药物的佚文。即:

斑猫(即斑蝥,佚文见《御览》卷九五一引《吴氏本草经》,转引《桐君》)。

石胆、黄符、白符、黑符、阳起石、白礜石(以上各药佚文均见《御览》卷九八七,引《吴氏本草》转引《桐君》)。

麦门冬、茯苓、卷柏、当归、细辛、署预(以上各药佚文均见《御览》卷九八九,引《吴氏本草》,转引《桐君》)。

乌头、乌喙(均见“乌头”条)、提母(即知母)、雷丸、虎掌、贯众、芍药、泽兰、狗脊(以上各药佚文均见《御览》卷九九○,引《吴氏本草》,转引《桐君》)。

人参、丹参、玄参、木防己(“防己”条)、奄闾(即“菴(艹闾)子”)、委萎(即“女萎”或“萎蕤”)(以上各药佚文均见《御览》卷九九一,引《吴氏本草经》,转引《桐君》)。

黄芩、恒山(即常山)、防风、牡丹(以上各药佚文均见《御览》卷九九二,引《吴氏本草》,转引《桐君》)。

巴豆、莽草、狼牙、落石(即络石)、鬼箭、房葵、蜀黄环(即黄环)、甘遂、马刀(以上各药佚文均见《御览》卷九九三,引《吴氏本草经》,转引《桐君》)。

2、《医心方》引《小品方》,转引《桐君》:《医心方》是公元984年(日本永观二年)日本医家丹波康赖集撰中国唐代以前多种古医籍原文的著作。此书卷十六引录有晋代陈延之《小品方》之文,其中有转引自《桐君》的佚文1条,所记为医方。

3、《证类本草》引《本草经集注》,转引《桐君》:《证类本草》的全称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1098年(北宋元符元年)唐慎微撰,其传世本又有《大观本草》及《政和本草》的各类刊本。在其所收载的各药物项下引用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注文,在此注文中有引用《桐君采药录》(原文有《药录》、《桐君录》、《桐君药录》三种简称)的药物,佚文有以下几种。

天门冬(引《桐君药录》,见《证类本草》卷六)、续断(引《桐君药录》,见《证类本草》卷七)、芎(艹穷)(引《桐君药录》,见《证类本草》卷八“藁本”条)、水萍(引《药录》,见《证类本草》卷九)、苦菜(引《桐君录》,见《证类本草》卷二十七)、占斯(引《桐君录》,见《证类本草》卷三十)。

4、《证类本草》引《嘉祐本草》,转引《吴氏》,再引《桐君》:《嘉祐本草》的全称是《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为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掌禹锡等人所撰。原书已佚,其佚文被保存于《证类本草》各药条下的注文中,并在此书注文前面冠以“臣禹锡等谨按”数字,以示与其他注文出处的区别。属于这类的《桐君》佚文有以下诸药。

钟乳(即石钟乳”)、石胆、青符、白符、黑符(此三药均“五色石脂”之一,见“黑石脂”条下,以上各药佚文均见《证类》卷三,《嘉祐》注文引《吴氏》转引“桐君”),阳起石(佚文见《证类》卷四),白礜石(即礜石,佚文见《证类》卷五),麦门冬、署预(即薯蓣,或山药)、细辛、卷柏(以上各药佚文均见《证类》卷六),当归、芍药、知母、狗脊(以上各药佚文均见《证类》卷八),泽兰(佚文见《证类》卷九),乌头、乌喙、虎掌(以上各药佚文均见《证类》卷十),雷丸(佚文见《证类》卷十四)。

综括以上现存各种有关古籍中所引录的《桐君采药录》佚文的范围与数量来看,显然仅属原书全部内容的极少一部分。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对于推动古代早期医药学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5、《医谈抄》及《医家千字文》引《桐君录》:此二书分别系日本惟宗具俊(约1284年)及惟宗时俊(1293年)所撰写,引用《桐君录》佚文的内容大同,其内容系记录神农氏鞭药故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王焘 1 拼音

wáng tāo

2 英文参考

Wang Ta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王焘为(约670~755)唐代著名医学家[1]、中医文献学家[2] 。郿(今属陜西)人[3]。出身世家,喜好医方,博览群书,收集医方[3]。在弘文馆(国家图书馆)任职20多年内,有条件博览群书,采集诸家医方[1]。后被贬至房陵,仍继续整理医学文献[1]。撰《外台秘要》(《外台秘要方》)40卷,其中除《明堂灸法》一卷专载针灸外,还保存了崔知悌的灸痨法[3]。《外台秘要》可称是集唐以前方书大成之作,成为中医重要文献之一[1]。

王焘生于公元670年,卒于公元755年。王焘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王珪是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他为官清廉善谏,与魏征齐名,曾是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的老师。王焘的父亲李敬直是南平公主的附马,也被封了爵位。王焘的两个儿子也都做了官,大儿子是大理寺少卿,次子担任了苏州刺使。

王焘从小体弱多病,母亲南平公主身体也不好。他十分孝顺,不解衣带地照顾母亲,还阅读了大量医书,寻找灵方妙药,也渐渐地对医学产生了兴趣。王焘曾经担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但是他为了有机会阅读医学书籍而到了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弘文馆任职。自此,他便如饥似渴地在那里阅读晋、唐以来的医学书籍。他在这里度过了20年的时间,在系统阅读大量医书的同时,他还认真的做了详尽的摘录,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积累了大量的医学资料。其中仅古方就有五、六十家之多。后来,他被贬职到房陵,遇赦后就近安置在大宁郡,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百姓得了瘴气,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依照随身携带的验方施治,竟然把即将死去的人神奇地救了回来,由此,他便决心发愤编写医书。

《外台秘要》

他不存个人偏见,博采众家之长,在《外台秘要》中,他引用以前的医家医籍达60部之多,差不多所有的医家留下来的著作都是他论述的对象,可谓“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他不仅对《备急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之类的著作仔细研究,还对没什么名气,流传也不广泛的著作加以收集,如陈延之的《小品方》、张文仲的《张文仲方》等医著。除此之外,对民间单、验方也并不排斥。书 收载了6900多首方剂,每一门都是以《诸病源候论》的条目为引,再广引方剂。每一首方,都注明了出处和来源,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许多散佚已久的医书,也都是在这部著作中看到大致内容的。

王焘对于方剂的收载,不仅广引博采,而且精挑细选。现在看来,当时收载的许多治疗方法和方剂,都十分切实可用。而书中记载的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历史上对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且这种方法,现今仍被沿用。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栀子丸处方栀子仁30克栝楼子(炒)苦参(锉)各30克制法上药捣罗为末,醋渍鸡子黄、白2枚,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脾脏瘀热不散,心神烦乱,小便赤涩,或小便如柏汁。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水下,一日四五次。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一九五补。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千金》卷六:栀子丸处方栀子仁3升,芎4两,大黄6两,豉3升,木兰皮半两,甘草4两。制法上为末,以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酒渣鼻疱。用法用量每服10丸,稍加至15丸,1日3次。摘录《千金》卷六《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栀子丸处方栀子仁7个,黄连5分,黄柏3分(炙),矾石4分(烧),大枣4个(炙令黑)。制法上为末,以蜜为丸,如小豆许。功能主治小儿热痢不止。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时服;如未除,更服。摘录《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五方名栀子丸组成栀子仁1两,栝楼子1两(炒),苦参1两(锉)。主治黄汗,体热,大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每服30丸,温水送下,1日45次。制备方法上为末,以醋渍鸡子黄白2枚,用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方名栀子丸组成山栀子(去皮)半两,草乌头(炮)半两,干姜(炮)半两。主治瘫痪风。用法用量每服3丸,渐加至7丸,常服2丸,细嚼,茶、酒任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详见百科词条:栀子丸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14:14 共5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王焘为(约670~755)唐代著名医学家、中医文献学家 。郿(今属陜西)人。出身世家,喜好医方,博览群书,收集医方。在弘文馆(国家图书馆)任职20多年内,有条件博览群书,采集诸家医方。后被贬至房陵,仍继续整理医学文献。撰《外台秘要》(《外台秘要方》)40卷,其中除《明堂灸法》一卷专载针灸外,还保存了崔知悌的灸痨法。《外台秘要》可称是集唐以前方书大成之作,成为中医重要文献之一。王焘生于公元670年,卒于公元755年。王焘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王珪是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他为官清廉善谏,与魏征齐名,曾是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的老师。王焘的父亲李敬直是南平公主的附马,也被封了爵位。王焘的两个儿子也都做了官,大儿子是大理寺少卿,次子担任了苏州刺使。王焘从小体弱多病,母亲南平公主身体也不好。他十分孝顺,不解衣带地照顾母亲,还阅读了大量医书,寻找灵方妙药,也渐渐地对医学产生了兴趣。王焘曾经担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但是他为了有机会阅读医学书籍而到了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弘文馆任职。自此,他便如饥似渴地在那里阅读晋、唐以来的医学书籍。他在这里度过了20年的时间,在系统阅读大量医书的同时,他还认真的做了详尽的摘录,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积累了大量的医学资料。其中仅古方就有五、六十家之多。后来,他被贬职到房陵,遇赦后就近安置在大宁郡,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百姓得了瘴气,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依照随身携带的验方施治,竟然把即将死去的人神奇地救了回来,由此,他便决心发愤编写医书。《外台秘要》他不存个人偏见,博采众家之长,在《外台秘要》中,他引用以前的医家医籍达60部之多,差不多所有的医家留下来的著作都是他论述的对象,可谓“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他不仅对《备急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之类的著作仔细研究,还对没什么名气,流传也不广泛的著作加以收集,如陈延之的《小品方》、张文仲的《张文仲方》等医著。

详见百科词条:王焘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4:14:23 共115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 21 恒山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恒山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恒山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惠》卷十三:恒山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千金》卷十 61 方名 62 恒山汤的别名 63 组成 64 主治 6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66 用药禁忌 67 各家论述 68 附注 7 方出《医心方》卷十四引《小品方》,名见《千金》卷五 71 方名 72 恒山汤的别名 73 组成 74 功效 75 主治 76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77 各家论述 78 附注 8 《鸡峰》卷九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恒山汤 1 拼音

héng shān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

21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

22 处方

恒山9克 乌梅3~7枚 香豉9克 竹叶12克 葱白l握

23 制法

上药五味,哎咀。

24 功能主治

截疟宣邪。治肾热发为疟疾。发时寒颤,先寒后热,腰脊酸痛,转动不利,头昏目眩,大便不爽。

2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2升,煎至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首次应在疟发前半日许服下,至发时服完。

26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3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恒山汤

31 处方

恒山6分,甘草4分,知母3分,麻黄3分,大黄4分。

32 制法

上切。

33 功能主治

疟,痰实不消。

3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服,至发时令尽。

35 摘录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

4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恒山汤

41 处方

恒山2两,甘草1两,大黄2分,桂心6铢。

42 制法

上切。

43 功能主治

疟疾十岁、二十岁。

4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恒山酒渍1夜;诸药以酒3升,水2升,煮取7合,顿服。下、吐,愈。

45 摘录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5 《圣惠》卷十三:恒山汤

51 处方

恒山1分,甘草1分(生用),蜀漆半分,犀角屑半分。

52 制法

上锉细。

53 功能主治

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

5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顿服。须臾当吐为效。

55 摘录

《圣惠》卷十三

6 《千金》卷十 61 方名

恒山汤

62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秫米汤、秫米汤、秫米常山甘草汤

63 组成

恒山3两,秫米220粒,甘草半两。

64 主治

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为疟,其状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热则善惊,如有所见者。

6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至发时令3服尽。

66 用药禁忌

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等。

6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五脏之疟皆在于经,总以恒山、蜀漆为破的之金鞞;热在于脾,令人腹痛肠鸣,又须甘草为引,以滋燥竭之土;热在于肺,令人痰聚胸中,来去不定,又须秫米为引,以护伤残之气。

68 附注

常山秫米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六)、秫米汤(《普济方》卷一九八)、秫米常山甘草汤(《痎疟论疏》)。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7 方出《医心方》卷十四引《小品方》,名见《千金》卷五 71 方名

恒山汤

72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饮

73 组成

小麦1升,淡竹叶1虎口,恒山3两。

74 功效

断痎疟。

75 主治

小儿温疟。

76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5升宿渍,明旦煮取3升半,分3次服完。

7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恒山专涤内蕴之痰,为截疟之峻味;小麦、竹叶专清胃中烦热也。

78 附注

常山饮(《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8 《鸡峰》卷九 81 方名

恒山汤

82 组成

柴胡8两,恒山12两,芒消12两,大黄12两,黄芩6两,龙胆6两,茵陈6两,秦艽6两,栀子14个。

83 主治

急黄,酒黄,心黄,劳黄,气喘欲发。

8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恒山汤 《杂病广要》:[外因类]疟

铢,余同。一方有桂心一分半。(《外台》)录验方恒山汤。治疟十岁二十岁方。恒山(二两)甘草(一两)大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温疟(附论)

炙各一两)车前草(一握切成片子三滓。温服。竹叶恒山汤治温疟。壮热微寒。温疟之候也。壮热后如觉微寒。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三]治伤寒结胸诸方

服。治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宜服恒山汤方。恒山(一分)甘草(一分生用)蜀漆(半分)犀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一伤寒门]伤寒两感(附论)

(炙微赤锉)白术(各半两)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恒山汤(出圣惠方)治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手太阴肺疟(附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