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目录详注简介
《道藏目录详注》,注解《道藏》目录之书籍,四卷,明末北京白云观道士白云霁撰。白氏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人。其依北宋张君房编纂《道藏》的体例,分门编次《道藏》目录,总目分三洞、四辅、十二类。卷一洞真部、卷二洞玄部、卷三洞神部(每卷又各分为十二类),卷四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首录部类,次标“千字文”字型大小及各字型大小重编卷数,再提行著书名、原卷数和《道藏》重编卷数。有数种道书合为一卷者,则于末种下注明。有符、图、像者,亦于书名下标出。或着撰人,略附子目;或摘录原书序文,或加简单的注释。该书对于着录之撰人,多依《道藏》所题而不加考证,但偶尔有《道藏》未题撰人而《详注》着录者。但有些书《道藏》题有撰人,而《详注》却反不著录。或谓此书名为「详注」,实乃简注。其对不少道书只着录书名、卷数及所在字型大小而无注解,即便有注文,大多亦甚简略。此书收于徐世昌退耕堂单行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道藏精华录》与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道藏》等。后者正文前附有〈道教宗源〉、〈凡例〉和〈道藏总目〉三篇。清刻《道藏精华录》所收《道藏目录详注》四卷,署题「辽左李杰若之详注」,但其提要却云「明道士白云霁撰」;此本前附〈凡例〉、〈道藏总目〉、〈道教宗源〉与〈白云观重修道藏记〉,其卷次、注文与前数本大略相同。
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见《道藏》,第36册。
《道藏》不仅是古代道家名著和各种注释以及道教经典、符箓、科仪、著述的总汇,还广泛收录了各种各样的古籍(只是儒家的经典和著述被排除),例如它对于春秋、战国到汉代的墨家、名家、法家、兵家、杂家的诸子著作,一概收辑在内,还有许多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中华道藏》是以《正统道藏》和《续道藏》为底本进行编修的,由于其采用现代字体输入,印刷成册,较为适合现代人阅读。这三套藏书我都有影印版,《中华道藏》主要用于平时阅读和学习,《正统道藏》和《续道藏》则用于写学术论文时的引用资料依据。
目前我所能接触到的纸质版,是《道藏集成》如果非要研究其内容之异,实际上意义不大,如非搞学术研究,则可以忽略。目前正在进行编修的《中华道藏续》,由于收录了不少佚道书和明以后的道经,其与前代道藏的内容异同会较大。希望能早日完成编修出版。
几种不同版本的《道藏》都可在图中右下角获得
《中华道藏》目录
第一册 洞真上清部
第二册 洞真上清部
第三册 洞真上清部
第四册 洞玄灵宝部
第五册 三洞经教部
第六册 三洞经教部
第七册 太平经部
第八册 太平经部
第九册 太平经部
第十册 太平经部
第十一册 太平经部
第十二册 道德真经
第十三册 道德真经
第十四册 道德真经
第十五册 四子真经
第十六册四子真经
第十七册 易学著作
第十八册 太清金丹经(外丹服食)
第十九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一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二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三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四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五册 诸子文集
第二十六册诸子文集
第二十七册 全真文集
第二十八册 道教类书
第二十九册 道教类书
第三十册 道教类书(洞渊派经咒齌仪、北帝派经咒斋仪、天心派经书斋仪、玄帝真武派经书、真元派经书)
第三十一册 道教类书(清微神霄派经书、孝道净明派经书、徐仙派经书)
第三十二册 道教类书(真元派经书)
第三十三册 道教类书
第三十四册 道教类书
第三十五册 道教类书
第三十六册 道教类书(法海遗珠)
第三十七册 道教类书(道法会元上)
第三十八册 道教类书(道法会元下)
第三十九册 道教类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上)
第四十册道教类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
第四十一册道教类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下)
第四十二册 道门科戒
第四十三册 灵宝诸斋仪
第四十四册 斋仪章表 (灯仪法忏章表)
第四十五册 神仙高道传记
第四十六册 神仙高道传记
第四十七册 神仙高道传记
第四十八册 仙境宫观山志 (仙境名山)
第四十九册 目录索引
《中华道藏》目录
第一册 洞真上清部
第二册 洞真上清部
第三册 洞真上清部
第四册 洞玄灵宝部
第五册 三洞经教部
第六册 三洞经教部
第七册 太平经部
第八册 太平经部
第九册 太平经部
第十册 太平经部
第十一册 太平经部
第十二册 道德真经
第十三册 道德真经
第十四册 道德真经
第十五册 四子真经
第十六册四子真经
第十七册 易学著作
第十八册 太清金丹经(外丹服食)
第十九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一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二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三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四册 太清金丹经(内丹经诀)
第二十五册 诸子文集
第二十六册诸子文集
第二十七册 全真文集
第二十八册 道教类书
第二十九册 道教类书
第三十册 道教类书(洞渊派经咒齌仪、北帝派经咒斋仪、天心派经书斋仪、玄帝真武派经书、真元派经书)
第三十一册 道教类书(清微神霄派经书、孝道净明派经书、徐仙派经书)
第三十二册 道教类书(真元派经书)
第三十三册 道教类书
第三十四册 道教类书
第三十五册 道教类书
第三十六册 道教类书(法海遗珠)
第三十七册 道教类书(道法会元上)
第三十八册 道教类书(道法会元下)
第三十九册 道教类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上)
第四十册道教类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
第四十一册道教类书(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下)
第四十二册 道门科戒
第四十三册 灵宝诸斋仪
第四十四册 斋仪章表 (灯仪法忏章表)
第四十五册 神仙高道传记
第四十六册 神仙高道传记
第四十七册 神仙高道传记
第四十八册 仙境宫观山志 (仙境名山)
第四十九册 目录索引
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陆修静稍后,有孟法师、陶弘景等人编写道经目录。隋唐有更多人做这项工作。唐玄宗崇信道教,曾专门派人搜访道经,编写成历史上第一部《道藏》,派人抄写、流传。安史之乱时,朝廷收藏的道经毁于战火。宋朝为修编《道藏》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太宗命令徐铉等人校正道经。后来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初年,让王钦若主持《道藏》的整理工作。不久,又让张君房修编《大宋天宫宝藏》。张又挑其中重要道经编成《云笈七签》。宋徽宗曾经命令重新校理《道藏》,不久又雕版印刷《政和万寿道藏》,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部刊印的《道藏》。
金元时期,孙时道花了几年时间,搜访道经,对已有残缺的《政和万寿道藏》进行增补,刊行了《大金玄都宝藏》。公元1244年,道士宋德方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搜罗道经,编成并刊行《玄都宝藏》。据称有7800卷。元朝两次焚烧《道藏》,加上元末天下大乱,《道藏》经版没有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负责编修事宜。张宇初死后,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负责。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终于完成《正统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50代正一天师张国祥又受命编成《续道藏》。这两部经书加起来共有道书约1500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即今天所说的《正统道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篇卷数量很大,既有大批道孝的经典、丹经、符箓、戒律以及神仙人物传记、宫观山志等等,又有儒家和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还收入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学著和天文历法著作等等。
明以后重要的道教丛书主要有三种:《道藏续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由清闵一德编成,多收清人著作。《道教辑要》由道士彭定求编成,收道书近300种。《道藏精华录》由宋一子辑成,有一部分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著作。
正统道藏:中国道教史上重要道藏之一,明代编纂。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去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藏。到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又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於正统十年(1445)校定付印,名《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采用《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颁之天下,藏於各名山道观。到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仍以《千字文》为函次,自「杜」字号至「缨」字号,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万历续道藏》。与《正统道藏》合计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即现存明版《正统道藏》,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官修道藏。1923—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借用北京白云观所藏明刊《正统道藏》,以涵芬楼名义影印,缩改为六开小本,凡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一千一百二十册。今有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道藏》影印本,另有台湾艺文印书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等通行於世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道藏目录》,道教经典总集《道藏》的目录,目前所见有多种形式。明代《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编成之后,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奉旨编撰《大明道藏经目录》,附刊于明《道藏》之后。该目录共四卷,卷首有〈道教宗源〉及〈凡例〉,述道教经典源流及明《道藏》之编纂体例。正文按照道教传统的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方法编排经目,卷一为洞真部,卷二为洞玄部,卷三为洞神部,卷四为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与正一部,共收录道经一千四百一十五种、四千五百十七卷,并按千字文编排。后来,明代白云霁又曾编成过《道藏目录详注》,现收纳于文渊阁版《四库全书》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道藏》。但上述目录皆存在着检索不便的弊病,非熟悉道教经典者难以使用之。当代法国籍荷兰学者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曾率其学生,按照逐字检索的方式编成了一部便于使用的《道藏通检》,后来诸家多得益之。目前可见的《道藏目录》形式更多,尤以各种电子版本最为新颖。
《道藏经目录》,见《道藏》,第34册。 《续道藏经目录》,见《道藏》,第34册。 《道藏目录详注》,见《道藏》,第36册。
道 藏
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陆修静稍后,有孟法师、陶弘景等人编写道经目录。隋唐有更多人做这项工作。唐玄宗崇信道教,曾专门派人搜访道经,编写成历史上第一部《道藏》,派人抄写、流传。安史之乱时,朝廷收藏的道经毁于战火。宋朝为修编《道藏》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太宗命令徐铉等人校正道经。后来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初年,让王钦若主持《道藏》的整理工作。不久,又让张君房修编《大宋天宫宝藏》。张又挑其中重要道经编成《云笈七签》。宋徽宗曾经命令重新校理《道藏》,不久又雕版印刷《政和万寿道藏》,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部刊印的《道藏》。
金元时期,孙时道花了几年时间,搜访道经,对已有残缺的《政和万寿道藏》进行增补,刊行了《大金玄都宝藏》。公元1244年,道士宋德方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搜罗道经,编成并刊行《玄都宝藏》。据称有7800卷。元朝两次焚烧《道藏》,加上元末天下大乱,《道藏》经版没有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负责编修事宜。张宇初死后,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负责。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终于完成《正统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50代正一天师张国祥又受命编成《续道藏》。这两部经书加起来共有道书约1500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即今天所说的《正统道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篇卷数量很大,既有大批道孝的经典、丹经、符箓、戒律以及神仙人物传记、宫观山志等等,又有儒家和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还收入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学著和天文历法著作等等。
明以后重要的道教丛书主要有三种:《道藏续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由清闵一德编成,多收清人著作。《道教辑要》由道士彭定求编成,收道书近300种。《道藏精华录》由宋一子辑成,有一部分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著作。
《正统道藏》这部丛书保留了大批中国古代文献。
道藏(电子版)
http://cnnetorcom/know/taoism/tao8htm
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负责编修事宜。张宇初死后,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负责。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终于完成《正统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50代正一天师张国祥又受命编成《续道藏》。这两部经书加起来共有道书约1500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即今天所说的《正统道藏》。
道藏
开放分类: 道教、古典、名著、书目、书名
简介
道藏(拼音:zàng)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有某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现在由北京图书馆收藏。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开元道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内容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 ,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编纂历史
魏晋以后,道书日增,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 遐览》已着录道书六百多卷。 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按 「三洞」分类,编《三洞经书目录》,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是为道教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 后孟法师按三洞四辅分类法编 纂《玉纬七部经书目》。 此后陶弘景又撰《经目》 和《太上众经目》。到唐玄宗时已有3744卷。
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开元(公元713 — 741)时,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 在此基础上,又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琼纲 》,总计3744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称《开元道藏》。《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宝七年( 748 )诏令传写,以广流布。至唐末五代,毁於兵火 。
宋开国后,曾先后五次收集整理道经,重修《道藏》。宋真宗自己信仰道教,并用6年时间编成《宝文统录》4359卷。张君房奉命主编修了《大宋天宫宝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并首次在福州闽县刻板印刷,称作《万寿道藏》或《政和万寿道藏》。后他又派道士张君房增编道藏4565卷,并采用千字文编号,天禧三年(1019年)编成7部,称《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崇宁年间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政和年间又增补至5481卷,并雕版印刷,称《政和万寿道藏》,此为道藏的木刻本的开始。
金朝章宗时,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大元玄都宝藏》共计七千八百余卷。这些《道藏》 历经兵火和元代的焚经,早已不存。现存者为明正 统十年(1445)刊行的《正统道藏》及万历三十五 年(1607)张国祥缉印的《万历续道藏》。
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1996年起,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是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数载,终于在2004年正式出版发行。
分类
道藏中的各种典籍,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三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四辅 :太玄部 、太平部 、太清部 、正一部
十二类 :本文类 、神符类 、玉诀类 、灵图类 、谱录类 、戒律类 、威仪类 、方法类 、众术类 、记传类、赞颂类 、章表类
相关研究
由于道藏的内容太多,对一个人来说,通读一遍都很难做到,因此至今这部书还没有被充分研究。对道藏的研究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的,首先是从科技史学家开始的。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材料都来自于道藏。更有许多研究者从音乐、艺术、化学、气功、文化等角度去研究道藏中的文献。
本文2023-08-07 08:34: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