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饮酒小知识(古代饮酒有哪些讲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7浏览:1收藏

古人饮酒小知识(古代饮酒有哪些讲究),第1张

1古代饮酒有哪些讲究

1时间

饮酒的时间在西周开始就有严格的规定——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而饮则是违礼。若是酒瘾犯了,想趁机提前偷点小酒解馋,可能就直接被抓住然后赶出会场啦。

(古代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这酒官职位颇多,有酒监、酒吏、酒令、明府……他们的职责,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

2顺序

入席时,主人入门后坐右边,客人坐左边,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礼记·乡饮酒义》中提到过,坐北方享的是天地之气,面向的是南方的德气,简言之即为人们常说的“坐北朝南”。

鸿门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酒宴之一,司马迁着意描述了这场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酒宴中,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侍。通常主人邀请宾客以宾客为尊让宾客坐北边,但亚父(范增)最为年长,按照尊卑顺序坐北位实属合理,项王、项伯坐西北以辅主人,张良、樊哙坐于东南,作为辅宾。

除了朝向以外,古人在席位设置上还有首尾上下之别。

3敬酒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

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以,这美酒虽好,但不是你想喝多少就能喝多少的啊。

大唐盛世,名酒辈出,喝酒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到了宋代,则开始强调节饮和礼饮。清代时,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劝诫世人。

清人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了就赶紧跑”的意思吧。

4劝酒

劝酒使用甜言蜜语,喝酒就当豪言壮语。喝酒加划拳,酒桌上坑爹的不止是假酒,还多了个好友。不过别以为古人就没有这样的烦恼,除了需遵守“三杯即止”的规定外,有时你还得有让你喝你就必须喝的困扰。而具有这样霸道权利的正是前文所说的酒官。

酒官是酒宴上神一般的存在,因为赴宴者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有时你偷喝了点酒官把你赶出宴席,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专门找醉了不喝或者喝很多都不怎么醉的人,将酒令作为军令,你不听还真不行,如此一来甚至闹出人命。赴宴者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如若不服也视为违礼。

2古人喝酒都有哪些讲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至秦朝一统天下,崇尚法家,焚书坑儒,到汉朝又推崇儒家,普及礼法,经历数百年。期间根深蒂固的礼仪文化早已经深入人心,约束着世人的言行举止。

在饮酒上,古人同样受到礼法的约束,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儒家讲究酒德二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饮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这里面很多要求和现代饮酒习俗都差不多,比如劝少饮、禁过度。但有病的时候更适宜饮酒和现代有出入,现代医学表明,即使是轻微感冒,也不适宜饮酒。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是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这种礼节或简单或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会被认为不懂规矩。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一些礼节,一直流传下来: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这是完全按照古代三纲五常、伦理顺序制定的。

另外,古代饮酒的礼仪还有四步,分别是: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这一套繁琐的动作今天已经看不到了,现代人饮酒,要么小杯慢酌,要么一饮而尽。

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饮酒叫法,根据饮酒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可以看出,古人喝酒是很有讲究的,也许他们更看重的不是喝酒这件事,而是喝酒的过程,以及和谁一起喝。不过如此注重礼仪和伦理纲常,应该是平原地区,而这些地区更偏爱绵柔型酒,应该和性格有关。

3古代人喝酒都有什么讲究

儒家讲究酒德二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饮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4古代人怎么喝酒

从西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它成了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

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有酒监、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们的职责,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不过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反而要纠举饮而不醉或醉而不饮的人,以酒令为军令,甚至闹出人命来。如《说苑》云,战国时魏文侯与大夫们饮酒,命公乘不仁为“觞政”,觞政即是酒令官。公乘不仁办事非常认真,与君臣相约:“饮不觞者,浮以大白”,也就是说,谁要是杯中没有饮尽,就要再罚他一大杯。没想到魏文侯最先违反了这个规矩,饮而不尽,于是公乘不仁举起大杯,要罚他的君上。魏文侯看着这杯酒,并不理睬。侍者在一旁说:“ 不仁还不快快退下,君上已经饮醉了。”公乘不仁不仅不退,还引经据典地说了一通为臣不易、为君也不易的道理,理直气壮地说:“今天君上自己同意设了这样的酒令,有令却又不行,这能行吗?”魏文侯听了,说了声“善”,端起杯子便一饮而尽,饮完还说“以公乘不仁为上客”,对他称赞了一番。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

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这也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

唐人饮酒,少有节制。大概从宋代开始,人们比较强调节饮和礼饮。至清代时,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劝诫世人,如:《酒箴》、《酒政》、《觞政》、《酒评》等。清人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的礼饮规范的具体内容。

5古人饮酒的方式是怎样的

古人饮酒的方式,大抵不外乎独酌与群饮。

所谓独酌,也就是一个人喝酒。“独酌南轩,拥琴孤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酌梅花下”,“操一瓢兮独酌”,可见独酌是古人常有的事。

所谓群饮,顾名思义,就是不是一个人喝酒,例如亲朋相聚,迎宾待友,直到各种宴会。 人们在独酌时,尽管各有不同的心态,但归纳起来也无非因喜或因愁。

遇有高兴之事,或劳累了一天,完成了某项任务,吟诗作画的间隙,喝上点酒,心情舒坦,消除疲劳,提神助兴,都是乐事。这样的独酌,至今也随处可见。

但遇有悲愁之事,如有志难伸、官场失意,经营受挫,亲友散亡等等,且难于对人言讲时,多想借酒麻痹自己的神经,取得暂时的平静,所谓“借酒消愁”是也。 这种独酌,今天习惯上叫“喝闷酒儿”,它不仅不能消愁,且严重地有损健康,虽说人们几乎都懂这个道理,但仍有人这么做,确有些令人遗憾。

古人还有些奇怪的饮酒方式方法,如不着衣服的“裸饮”,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妆饮”,头朝下脚朝上的“倒饮”,夜不燃烛的“鬼饮”,不戴帽、不着鞋、铐手镣脚的“囚饮”,坐在树上的“巢饮”,突唱挽歌、涕泪倶下的“了饮”,饮完一杯立即上树的“鹤饮”,以草缠身伸头就酒的“鳖饮”等等。 不可否认一些文人用如此的方式饮酒,确含有蔑视“礼法”的因素,但总归不足为法,故虽有人“首创”,却并无人“继承”。

6中国古代饮酒有哪些规矩,最好给出明确的史料记载

一、我国古代文人雅士饮酒很讲究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饮阑。

饮人相饮者应当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

饮地饮酒场所以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为佳。

饮候选择与饮地相和谐的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之时饮酒。

饮趣以联吟、清淡、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烘托氛围,提高兴致。

饮禁包括苦劝、恶谑、喷秽等,避免饮酒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饮阑酒之将尽,可以相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郑板桥有对联曰:“酌量饮酒;放胆吟诗。”□荔夫

二、饮酒礼仪: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厂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酬--主人要向客人敬酒,酢--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旅酬--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行酒--依次向人敬酒,避席--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的人都要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没想到古人喝酒就有这么多讲究,怪不得现在酒桌上有那么多讲究,搞得不懂的人好不尴尬。现在我们不仅沿袭了很多古代的饮酒礼仪,而且更加丰富化了。如果有机会好好请教经常喝酒的人。

7古代在家中饮酒都有什么讲究

在家里饮酒,有些是含有很强烈的功利目的,有时候不惜让自己喜爱的美妾来亲自为客人把盏劝酒。不过也有纯粹为了友谊而招待朋友在家宴客的。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风雪欲来的时候,我有新酿的美酒,朋友可以来我的家里吗?我们守着温暖的红泥小火炉,慢慢地品尝火炉上温热的美酒,在一起随意地说说话,该有多么畅快!这样温馨的场景,这样美好的友谊,听着外面的风雪,更显出屋内的温暖和酒液的醇厚。

在家中饮酒,没有酒店的喧哗,没有酒店言语之失的禁忌,也没有酒店仪态和礼节的拘谨。在家可以酒菜丰盛,舒心畅意地大快朵颐,也可以三两素菜,一壶老酒,只要几个人情投意合,就可以把盏言欢,或者把酒话桑麻。

有时候劳累一天,身心俱疲,回到家中,坐在炕上,妻子端上热 腾腾的饭菜,如果能够倒上一杯自己喜爱的美酒,慢慢品味,就会洗去疲乏,在微醺中沉入梦乡。有时候看到花好月圆,夫妻望月,情窦顿生,一杯小酒,夫妻俩浅斟慢酌,情意绵绵,也会感到春宵一刻值千金。

在家中招待至亲好友,菜肴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由随意不说,还可以由主人或客人亲自下厨,一展身手。特别是如果这时候主人拿出珍藏多年的美酒,也有的拿出自酿的家酒,或者有珍奇的菜肴与大家分享,在大家共同品尝美味的同时,对这样的聚会也会留下美好的 回忆。中国古代名门贵胄之家,有时候自贵身份,不肯去酒楼茶肆,往往在自己家里备有专业的厨师,对尊贵的客人用家宴来招待。

8打破你的历史常识,看看古代为什么禁酒

其实中国古代一直不鼓励饮酒,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一直不鼓励饮酒,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远古时代,由于粮食生产并不稳定,酒的生产很受到粮食产量的影响。

而且在远古社会,有资格饮酒的都是上层人物。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酒之内都是上层社会的专享品,所以还不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一直到汉代,酒才成为在市场上流通的饮品。

但是这并不是代表远古社会对酒持有开放的态度。很早以前古人就已经有开始酿酒,相传在夏禹时期仪狄发明了酿酒。

《吕氏春秋》就有说到:「仪狄作酒」,而《战国策》里面的记载则是更为详细,《鲁共公择言》当中有记载到这段关于酿酒的故事。但是故事记载的确实夏禹如何疏远仪狄,「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而事实证明夏禹的预见是正确的。夏商的两代末君都是因为酒而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至亡国的。

从史料记载及出土的大量酒器来看,夏商两代的统治者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相传周公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

其中就对前朝因为过度饮酒而灭亡而有了反思,强调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这点可从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减少得到证明。

《酒诰》中对于酒的看法主要就是: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可见从周代开始就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

这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酒诰》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所以后代基本上都有关于饮酒、或者酿酒方面的政策。

酒政的具体实施形式和程度随各朝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有三种主要措施:禁酒,榷酒和税酒。所谓禁酒,顾名思义即由 下令禁止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禁酒有两个主要目的:减少粮食消耗,预防民众酗酒。酿酒消耗的粮食对于农业生产其实有着很大的负担,一旦国家需要备战,或者收成不好,就会禁止民众利用粮食酿酒。

而防止民众酗酒则是道德方面的考虑。过度饮酒,伤德败性,甚至酒后狂言,更可能聚众殴斗,所以禁止饮酒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有时候的禁酒,也会是禁群饮,西汉前期实行「禁群饮」的制度,相国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榷酒,其实是一种酒类专卖制度,亦称榷酤、酒榷。

始行于汉武帝天汉三年,官府控制酒的生产和流通,独占酒利,不许私人自由酿酤。这种禁酒措施主要是以经济上的考虑出发,往往是因为 见到酒类有巨大利润而决定独占市场。

但是实行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唐时除官府设专店卖酒外,又有官府售卖酒曲、或者特许的酒户向 缴交酒价一半的榷酒钱、或者将榷酒钱分摊于地税之上等不同的作法。而宋代实行包税制,包税人承买酒坊,酿酒沽卖,不许他人插手,属于委托专卖的性质。

而税酒则是最简单的做法,历史也很悠久。秦国商鞅变法,税重抑商,酒价十倍于成本。

《秦律》禁用余粮酿酒,沽卖取利。金代初期严禁民间私酿,后改由 招酒户酿酒,依产量抽税。

元初设酒醋务坊场官办理酒税,后来设酒课提举司,官办糟房。官卖每石售价为五两,民酿每石则为十两。

元代的酒税甚至有着民族之分, 的酒税是十分之一,色目人酿的葡萄酒,却收三十分之一的税。明清两朝在法律上禁止自酿贩卖,但实质上屡禁不止。

清 一度索性在一些地区直接向酿酒户、酒铺征税,使得禁酒制度流于形式。清廷规定酒户向 按月、按季纳税,酒贩则设有关卡查税,如发现酒坛上没有完税的「烧锅发票」,必定重罚。

从这些政策可见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对酒有着提防之心,但偏偏无法完全禁止酒在生活中的存在。所以禁酒的历史,和酒的历史可谓同样长久。

9古代喝酒的方法

不止这四种!

喝酒的形式。一般的饮酒总是坐在桌边的凳子或椅子上,用杯或碗、壶倒人冲品尝,现代人喝酒基本没什么其他形式。

历史上有很多奇怪的形式,无奇不有。广东、广西地区流行一种以鼻饮(从汉代一直盛行至宋代)。怪僻的招式还有鳖饮、鹤饮、旧饮、巢饮等(宋代的诗人苏舜钦、石延年等人相聚饮酒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卓绝个性而独创)喝酒招式。古代的奇异喝酒还有立鬼饮、了饮等方法,因样式实在古怪,少数人偶然为之,难以流传与推广,故而其具体形态今人也无从查考。

在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如什么时候能饮、什么时候不宜饮、在什么地方饮酒、饮什么酒、如何饮酒等,都有许多规矩和讲究。比如关于饮酒的理想环境,昊彬就曾做过如下概括:

饮人:高雅、衰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

饮地:花下、竹林、高间、画舫、幽馆、曲石间、平嘻、荷亭。另,春饮宜庭,夏饮宜效,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饮候:春效、花时、情秋、瓣绿、寸雾、积雪、新月、晚凉。

饮趣:清淡、妙今、联吟、焚香、传花、度曲、返棹、围炉。

饮禁:华诞、座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谵、唷秽、佯醉。

饮阑:散步、歌枕、踞石、分匏、垂钓、岸岸、煮泉、投壶(《檀几丛书全集》卷下昊彬《酒政三则》)。

附:曲水流觞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的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

中国古代是酒文化的发源地,在商周时代人们就已经会酒曲复式发酵法制作黄酒。酒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加上古代的礼仪之邦。于是古人喝酒就罗列出了很多讲究。

例如古代的“流水曲觞”就是饮酒的一种习俗。那时候流行祓楔仪式,仪式过后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被子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

如果细分析中国古代人喝酒的礼仪讲究,大致分为拜、祭、啐、卒爵四部分。拜以表示敬意,酒产于粮食谷物,而粮食谷物乃天地所成。所以古人喝酒前要拜,他们会将酒杯中的酒先撒出一点在地上,以表示对天地养生之德的尊敬。在拜后,剩余的酒一饮而尽,并称赞味道美,会令主人东家开心不已。

在现代人们饮酒常常会提到“先干为敬”;其实古人喝酒这是不礼貌的,他们将就“后干为敬”。《礼记》中记载关于喝酒文化“侍饮于长者,长者未举釂,少者不敢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喝酒时如果陪长辈喝,长辈不干酒,晚辈就不敢喝。

喝酒时宾主之间都是十分客气的,他们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而敬酒时总要说一些祝福语,所以古代敬酒又叫“为寿”,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

古代客人之间交互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而立。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的饮酒礼仪是从西周时代开始的,而西周时期的饮酒礼仪又分为四部分: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如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效指饮酒时不能发狂,适量而止,通常是三爵即止;令指的是当时有酒官监督饮酒仪节,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

不过,到了后来古人饮酒的礼仪就变的更加自由。

在我国的祖先尚为猿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因为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造化而成。

大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已经开始了,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

中国历史上十大酒局:

十大酒局之一: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

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让路,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有幸成为十大酒局之首的原因。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有一首诗就是《饮中八仙歌》。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wiki]气[/wiki]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wiki]雨[/wiki]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wiki]雷[/wiki]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wiki]马[/wiki]似乘船,[wiki]眼[/wiki][wiki]花[/wiki]落井[wiki]水[/wiki]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wiki]酒泉[/wiki]。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wiki]川[/wiki],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wiki]天子[/wiki]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十大酒局之二:楚汉争霸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wiki]山[/wiki]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wiki]象[/wiki],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wiki]双龙[/wiki]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wiki]虎[/wiki]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wiki]电[/wiki]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的编剧。他的[wiki]《史记》[/wiki]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wiki]剑[/wiki]助兴,伺机刺杀刘邦,[wiki]空气[/wiki]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wiki]头发[/wiki]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十大酒局之三:青[wiki]梅[/wiki]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wiki]自然[/wiki]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wiki]雾[/wiki],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wiki]宇宙[/wiki]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wiki]剖[/wiki]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十大酒局之四:三国江东群英会

《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说的是赤壁大战之前一次著名的风云际会。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wiki]功名[/wiki];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看到老同学今日的阵势,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操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wiki]鸽子[/wiki]。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长老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wiki]鸡[/wiki]鸣狗盗之术**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wiki]鼠[/wiki]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十大酒局之第五:乾隆皇宫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wiki]盛大[/wiki]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wiki]乾清宫[/wiki]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九十岁以上的[wiki]寿星[/wiki]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一百四十一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一百二十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一百四十一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一百四十一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wiki]狼[/wiki]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十大酒局之六:北宋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容登大宝,从昔日重臣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却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担心历史会重演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当年的做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赵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效小儿女情状,象失恋了一般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wiki]军队[/wiki]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wiki]战争[/wiki]中,连连败北。

在古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有效,拳头就是硬道理。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在历史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范例,或者说是反面教材。若论政治稳定、[wiki]经济[/wiki]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让。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屡屡被起步于[wiki]奴隶[/wiki][wiki]社[/wiki]会的辽、西夏、金、[wiki]蒙古[/wiki]所击败。这种国富兵弱的格局,最后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可见,生存权都保证不了,一切都是白搭。所有这些后果,都起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所以这一场酒局,虽然政治影响力极大,但在大路眼里,由于它的负面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它进入前五的。

十大酒局之七:东晋江河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wiki]土地[/wiki]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wiki]长江[/wiki]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wiki]风景[/wiki]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也就是管仲。

十大酒局之八:贵妃醉酒美人图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春情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wiki]光[/wiki]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三级片变成了今日儿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十大酒局之九:杜康美酒醉刘伶

象杨贵妃一样,西晋刘伶在酒后也经常失态,但与杨贵妃不同的是,刘伶的酒后失态不是酒后乱性,似乎是刻意而为,以示其雅致高格,与众不同。刘伶每次大醉后,喜欢在大道上裸奔,还自称以天为衣被,以地为床第。他是当时的名士,名气太大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时人不但不斥责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反而称赞他这种行为是名士风流,是“率真”,“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十大酒局之十:美酒壮胆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wiki]社会[/wiki]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wiki]桃[/wiki]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wiki]夫妻[/wiki]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wiki]家庭[/wiki]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wiki]家庭暴力[/wiki],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

这种酒桌上的恶习听闻之后实在是让人感到深恶痛绝。有人说酒桌上频繁劝酒的恶习在古代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是长期发展到今天才逐渐形成的,但其实酒桌上的劝酒文化算是中华的糟粕文化之一,是一种传统的恶习。

但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在饮酒劝酒方面和今天的人不一样,十分注重礼仪。先秦时期,就被视为神圣的物质,因为酒是粮食中的精华,自然享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喝酒是一种十分庄严,很有仪式感的活动,只有祭祀、宗庙、接待贵客的时候才能饮酒。

在先秦的人看来,喝酒一定要有酒德,不能像夏桀商纣一般颠覆酒德,肆意豪饮。在《尚书》中对于酒德就有着明确的要求:“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除了酒德之外还有酒礼的存在,在喝酒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行为上的要求。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回敬主人,在敬酒的过程中,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起立,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喝酒的时候也不能向今天一样以一口喝干为荣,而是分为四步:喝酒的时候要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自己的敬意;之后把酒倒出一部分洒在地上感谢大地的养育之恩;之后小泯一口浅尝滋味;最后仰脖一饮而尽。即使是像这样遵守酒礼的酒局也不能够多喝,一般而言以三杯为宜。

如果自己的酒量不太好而主人又特别热情,那么也可以在酒中加水之后再倒出饮用,这种行为并不会被视为失礼。

在先秦时期,无论喝酒还是劝酒,都有一种深深的仪式感在其中,非常的注重礼节。

从汉朝末年开始,酒桌文化就发生了变化。三国时期的名将张飞就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不管自己爱喝,也十分爱劝酒,如果下属拒绝就会遭到他的一顿暴打。而汉末的另一个军阀刘表在大宴宾客时身边会放置一根长木棍,如果有人喝醉之后睡着了,他就会命人用木棍将其戳醒,继续喝酒。

如果说刘表和张飞的饮酒属于个人行为,那么曹操和孙权的劝酒则有了许多的政治含义。《三国志》中记载,张绣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大喜,开宴会大宴群臣,但是在敬酒的时候曹操的身后却跟着手持大斧的猛将典韦,十分震撼人心;在一次宴会之上,孙权逼大家喝酒的时候,一个大臣假装喝醉睡到了地上,孙权大怒,拔出佩剑就要杀这个大臣,还好身边的人赶紧阻拦,这个大臣才得以躲过一劫。

而中国历史上逼酒最绝的,莫过于西晋大富豪石崇。他让家中的侍女专门给客人敬酒,如果有客人不喝的话立马把侍女拉出去杀头,一般的客人害怕自己连累到侍女,只得连连举杯。但是也有例外,后来起兵造反的王敦就是在石崇的家中滴酒不沾,一连数个侍女都因他而死。

在喝酒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权力地位的不对等,就会有强制性的逼酒劝酒的行为发生。对于地位高的人来说,这是彰显权力的机会;而对位置低的人来说,不尊重领导的权威势必会让领导难堪,但是也有例外。

宋仁宗年间,王安石和司马光同在包拯门下当差,有一天衙门中的牡丹花盛开,包拯十分高兴,请衙门中的同僚们喝酒。而王安石和司马光本就是滴酒不沾之人,所以在饭桌上一味地吃菜,包大人见状亲自劝酒,司马光只好硬着头皮喝了几杯。

轮到王安石的时候,包拯碰了一鼻子灰,被王安石一口回绝。不管包大人怎么劝,王安石就是不喝,好在包拯知道王安石的性格,也就没有继续劝酒,两人的关系也没有因此恶化。

可以说酒桌上的糟粕文化由来已久,这些文化对当今的社会没有任何的帮助,小酌怡情,豪饮伤身,希望大家无论是喝酒还是劝酒都不要失礼失节,伤到大家之间的和气。

“酒者,天之美禄。”酒实为先民在饮食方面的伟大创造之一。传说中的仪狄、杜康造酒,

要考证是不是此二人创造了酒,已经很困难了,但是近代以来大量出土文物证明大约六千年前我国已开始造酒。我国饮酒的历史极其悠长,甚至在周代还设有酒正、大酋等官,管理酒。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其实也是无时无刻离不开酒的,

结婚要办酒席,孩子出生有满月酒,孩子考上大学还有升学宴,等等等等,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就像空气一样,是离不开的。但是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喝酒的吗?

一、酒在古代不是你想喝就能喝的

有人肯定好奇,为什么酒在古代不是你想喝就能喝的,难道酒很贵吗?

其实不是的,在汉代的时候,三人以上在一起喝酒可是犯法的行为,对,你没有听错,在汉代你要随便约上几个好友,一起把酒言欢,估计还没喝上两杯,亭长就要带人来抓你了。有人肯定好奇为什么汉代喝酒犯法,其实从商亡国后,历代统治者大多采取禁酒政策,纣王曾“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据说殷即因此而亡。故后来的统治者吸取了商亡的教训。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么能因为杯中之物而丢掉。那一般人想要喝酒怎么办?期待皇恩浩荡,秦汉时期曾有允许百姓聚饮的特殊时日,称为“”。,王德布,大饮酒也“”是古代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特许民间举行的大聚饮《史记秦始皇本纪》:“五月,天下大。”是不是突然觉得自己很庆幸,不用担心喝酒被抓,被罚款。

二、祭祀的一种形式

古代喝酒和今天的喝酒的目的其实相差甚远,今者喝酒,或是为了社交,或是为了庆祝什么,但是古人喝酒有的时候就有点类似,

今天我们的去寺庙烧香,祈求鬼神保佑。因为古时人对于很多现象不能理解,所以就会求助于鬼神,商朝时最疯狂,几乎是什么事都需要卜卦。这种祭祀活动中往往是离不开酒的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寻找借口向楚国进军,其中一条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这里所说的“缩酒”就是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如果今天去上香拜佛也和以前一样是不是很有趣,一群人抱着酒在寺庙里开怀畅饮。

三、文人雅客的取乐活动

现在很多人对于古代人喝酒的影响大多来自于古代文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记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情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古代人是非常会玩的,大家分坐在一条溪流的两侧,一人从上游,放下盛有酒的酒杯,酒杯停留在谁的跟前谁就要喝了这杯酒。那这里估计有人会好奇为什么笔者上文说,历代统治者有禁酒政策,王羲之等人还可以这样喝酒,实际上历代统治者的禁酒政策只禁民不禁官,后来商品经济发展,商家为了促进酒的销量,甚至出现有妓女当街拉客。

酒,从它诞生的时候,就已经与中华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故事都和酒有缘,有的人因为酒输掉一切,纣王亡国,有的人因为酒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酒啊,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

历史上,喜欢喝酒的名人有酒仙李白、酒怪石曼卿、酒痴刘伶等。

(一)酒仙李白。被封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酒仙”之称。其喝酒后会诗性大发,作诗无数,被称作史上最浪漫的诗人,有人形容李白是一个为了酒过一生的诗人。早年的李白,喜欢饮酒做诗,以致大名传到京都,被皇帝视为奇人。被征召入京后,李白经常出现在长安街头,出现在文人墨客的酒桌旁,与“四明狂客”贺知章等人结成了“酒中八仙”,得意的生活令他自己也常常回忆,“昔日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便是当时的写照。李白爱酒的程度,在他的《将进酒》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示出其宁愿以功名富贵换来美酒,而一句“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尔同消万古愁”,更是表现出对酒的依恋。李白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咏酒的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可见一斑。当贺知章与李白饮酒之时,成为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世美言,贺知章赞美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李白的酒仙大名,由此流传百世。

(二)酒怪石曼卿。北宋时期大理寺丞石曼卿,以其之诗,欧阳修之文,杜默之歌,被称为北宋“三豪”。但其嗜酒的名气一点不亚于其歌赋。史记石曼卿“性豪放,读书通大略,不专治章句,慕古人奇节伟行和非常之功,嗜酒,喜狂饮”。相传宋仁宗爱其才而劝其戒酒,后竟酗酒成病,中年早卒,享年47岁。宋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记载石曼卿“饮酒过人,有 刘潜者,亦志义之士也,常与曼卿为酒敌。闻京师沙行王氏 新开酒楼,遂往造焉,对饮终日,至夕殊无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喧传王氏酒楼有二酒仙来饮。” 清丘逢甲《游罗浮》诗之八评价石曼卿“住世为酒人,出世为酒仙。”石曼卿也有“酒仙”之誉,时人称其酒怪。 (三)酒痴刘伶。刘伶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泰始初年,刘伶曾任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但因其竭力提倡无为而治,因无所作为而罢官。 泰始二年,朝廷请刘伶再次入朝为官,刘伶不愿继续做官,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朝廷特使看到刘伶后深觉其乃一酒疯子而罢。在《刘伶与酒》中,记述刘伶好老庄之学,在生活上不拘礼法,饮酒为常,甚至达到了病酒的境地,纵酒放达,做出了一些超越常理之事。与同样是借酒避世,“半醉半醒”的嵇康、阮籍等人相比更为惊世骇俗。刘伶所作的《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北宋·司马光记载“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明代于谦的《醉时歌》也称“刘伶好酒世称贤,李白骑鲸飞上天”。刘伶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无为”的思想,一生喜欢放荡竹林,饮酒做诗,自傲清高,留下了千古的酒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